第一篇:乔伊斯《死者》中的死者涵义及创作主旨研究
龙飘飘
内容摘要: 《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乔伊斯《死者》涵义 创作主旨
《都柏林人》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这本小说集的主题则正如乔伊斯自己所说的:“我正在写一系列‘求降显灵文’,一共十篇。我已经完成了一篇。我给这一系列取名为《都柏林人》,我要暴露血液麻痹,即瘫痪的灵魂,也就是许多人称之为一个城市的灵魂”。而短篇小说集的最后一篇《死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高潮与总结,因它篇幅较长,所以常常被看作是中篇小说,它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灵》还被并列为20世纪前期英国小说中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在这篇中篇小说中,乔伊斯不仅描写主人公伽布里欧的个人生活,更是将整个都柏林城瘫痪麻木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死者》表面上描写的是一派热闹的宴会场景,但其实到处充满着死亡压抑的气息。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一.生理意义上的死者
《死者》中有很多地方提到死去的人,也即生理意义上死去的人,这些人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魂灵因生者的不断回忆而变得鲜活生动,并影响着生者的生活。这些死者包括伽布里欧的母亲、逝去的伟大的歌唱家老帕金森,这些死者因人们的不断提起而永存,这反映出新一代的人比不上旧时代的人,同时也反映出都柏林人的守旧以及都柏林社会的停滞不前。就这样,在如此热闹的圣诞晚宴上,那些对生者有着深刻影响的死者时时浮现在生者的脑海中,吞噬着生者的生命与思想,占据着生者他们自己生活。
要说深刻影响生者的死者,最严重的当属伽布里欧妻子格丽塔的已故的情人迈克尔·富里了。格丽塔虽然已嫁他人为妻,表面上对丈夫是温柔体贴,百依百顺,夫妻两人是恩爱有加,对孩子也是关心备至,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但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人,而这个人竟为了她而死,这是一种怎样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啊!难怪当她一听到那首曾经的情人经常唱的《奥格里姆的小姑娘》时会如此黯然伤神,也难怪她至今都一直清晰地记得。如果说“缺席”的迈克尔·富里对格丽塔的影响是永久而深刻的,那么他对伽布里欧的影响则是突然而剧烈的。以前的伽布里欧一直都自命清高,认为自己就是妻子唯一所爱之人,并且她只属于他自己一人。但听到妻子的那番话后才突然顿悟到自己的荒谬与自以为是,让他对那个“缺席”的死者迈克尔·富里充满着嫉妒之情,因为富里的爱不同于基督的爱,他嫉妒富里为这种爱作出的牺牲。同时他也知道,与死去的迈克尔·富里相比,自己在妻子心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以说,不仅在宴会上,甚至在整个腐朽瘫痪的都柏林城中,死者始终在天空萦绕,他们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生者的生活,活在生者的回忆中,而生者则生活在死者的阴影中。
二.精神意义上的死者
《死者》中不仅到处充斥着死者的魂灵,就算是活者的人,要么身体已经腐朽将要老去,要么精神极度空虚如同“活死人”般生活。这些可以称作精神意义上的“死者”,“他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正是爱尔兰人当时在英国控制下的麻痹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乔伊斯所要极力批判和揭露的一群人,他曾说,“我的意图是为我们国家的精神道德史写上一个篇章,而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那座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接下来我们就对这群人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身体羸弱将要逝去的人
两个姨妈就是那种不仅身体腐朽而且精神也空虚麻木的代表。“朱丽亚姨妈的头发、宽大松弛的脸、眼角、嘴边的圈纹都是灰白色的。她那迟钝的眼睛和微张的嘴唇使她看起来是个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的女人。”在这里,朱丽亚姨妈衰老的外貌被描写地惟妙惟肖。朱丽亚姨妈是如此这般,那么凯特姨妈呢,她也好不到那里去,她的脸“ 尽是皱纹和褶子,像个干缩了的红苹果”,而且“身体太弱,不能多跑动”。除了两个姨妈身体衰老不堪,其他的还有弗莱迪、布朗先生等等。这些都是老一代的都柏林人的样貌以及精神状态。他们30年如一日地生活着,不肯接受外面的新事物,像两个姨妈甚至不知道套鞋为何物,她们整天就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圣诞晚会年年举行,同样的人参加,同样的圆舞曲,甚至连晚会的程序都一直没变过。这些老家伙们似乎在无意识中步调一致地反抗着历史,反对现代文明,拖着脚步徘徊不前。从对这些人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乔伊斯的一种讽刺与无奈。为祖国的落后瘫痪而痛惜,正如有评论者分析《两姐妹》一文中所说的,“他把牧师的瘫痪症比作了爱尔兰正在深受其苦的“ 疯狂社会全身瘫痪症”。爱尔兰人没有一点点向前挪动的意思; 他们已经完全僵住,腐朽了。”
(二)身体健硕的“ 活死人”
老一辈的人腐朽守旧也就罢了,但新一辈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伽布里欧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本应该有着知识分子该有的责任意识以及危机意识。但他没有选择承担,而是一味的在逃避。面对艾维丝小姐的诘问和谴责,他颇有几分恼羞成怒地说,“爱尔兰语不是自己的语言”,并且“爱尔兰这个国家也已经让他厌烦了,烦透了!”伽布里欧虽然口口声声说对爱尔兰感到厌烦了,但当别人叫他“ 西不列吞人”时依然感到不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伽布里欧内心的纠结与矛盾,艾维丝小姐虽说过于激进,但伽布里欧却选择不去面对。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伽布里欧身上看到作家乔伊斯的影子,生为都柏林人,乔伊斯一直遭受着爱尔兰社会现实的急剧演变所导致的痛苦与厌倦。但他鄙视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伽布里欧就是这么一个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从表面上看,伽布里欧虽有着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美满的家庭。但实际上他生活在虚幻之中;与其说是一种自我满足,不如说是自我欺骗。他思想很敏感,尽量避免和别人打交道时凌驾于人、在心理上不能和别人沟通,以至于处处受挫。而作为丈夫,他受挫更严重。多年相处的妻子,心中竟然一直都藏着一个人,突然间让他感觉这么陌生,伽布里欧顿时觉得自己的感情世界是多么失败,同时他也领悟到自己虽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竟比不上一个死去的人,简直就是一个“活死人”。最后他感悟到了爱尔兰人的麻醉人生,“与其随着年华的流逝阴郁而死,不如趁着还有挚热的情感,果敢地走向那另外的世界”。
三.在死亡之城中寻求希望
由以上对各种“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整个都柏林城的腐朽落后以及瘫痪。这座城就如同一座死城,到处充满着死亡的气息,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希望可言。也正因如此别人对乔伊斯具有坚定的民族主义信念提出质疑,认为他不够爱国。对此乔伊斯表示,只有自己把一个民族的丑恶揭示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反醒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看自己是否也处于同样的状态或者困境。而且在《死者》中看似一片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景象中其实蕴含着生机与希望。文中最后写到:“动身西去的时间到了。是的,报纸上说的对:大雪覆盖了整个爱尔兰,它落在这片黑暗的中央平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听见雪花轻轻飘过宇宙,像落地时那样轻柔地飘在生者和死者身上,这时,他的灵魂便缓缓睡着了。”主人公伽布里欧最后选择面对西部,即保持爱尔兰传统文化最好的地区,也即妻子成长的地方,去了解爱尔兰本土文化,不再继续逃避。也反映出他的精神觉悟。而大雪在这里也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雪落的时候将万物覆盖,万物枯萎。但同时被雪覆盖的下面万物涌动酝酿着新生。所以大雪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生命的象征。同时“像落地时那样轻柔地飘在生者和死者身上”,在这里,生者与死者因为雪这个中介得以联系起来,而生和死可以相互转换,置之死地而后生,死既是生命的结束又是生命的开始。乔伊斯就是在生与死的这种辩证关系中寄予了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第二篇:《墙上的斑点》与《死者》中的意识流与意识的流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品牌名称翻译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中英英文报纸新闻文体特征对比分析 浅析《又来了,爱情》中萨拉的精神成长对当代中国女性的启示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研究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中美食品广告对比研究 中英颜色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浅析美国人蓝色情结中的文化现象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汉语叠词翻译的方法 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使用及其翻译 性格决定命运--简爱和苔丝之间的比较研究 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 浅析《飘》中斯嘉丽爱情观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的消极参与及对策 关联理论视角下商业信函翻译策略的研究美国的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 翻译的动态对等与电影名称翻译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多重性格分析 中式英语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研究 《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为什么成为恶魔的原因分析 影视字幕英汉翻译分析 《喜福会》中文化差异下的婚姻观与家庭教育观 《格列佛游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讽刺幽默 中学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称呼语比较分析 浅析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礼貌原则在拒绝类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的研究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中西习俗文化对比研究 从好莱坞灾难大片看现代人的内心恐惧 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的象征意义分析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映现的中西方文化 简要分析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语言风格《简爱》与《飘》中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 《到灯塔去》的叙事时间艺术 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 艾米莉迪金森对宗教的矛盾态度阐释 中英动物词汇内涵的差异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斯坦贝克《人与鼠》的美国梦分析
论凯特肖邦《事关偏见》中的偏见观
解析《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动物习语的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
孤独的精神世界和矛盾的自由情结——《天使,望故乡》中尤金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53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特点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爱玛》中爱玛的性格分析
从美剧“绯闻女孩”研究汉英恭维语的使用
酒神与日神的对话--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角度分析《卖花女》
从《傲慢与偏见》中看金钱与婚姻的关系
对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
英语广告中的语法隐喻功能探析
浅析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唱段歌词的文学特征
从评价理论角度看艾米莉狄金森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义
英语口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
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从祥林嫂和苔丝比较中西悲剧女性形象
《夜色温柔》中的现代主义
论《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漂泊的灵魂——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剖析玛格丽特·劳伦斯《潜水鸟》中边缘文化人的抗争与迷失
论《弗兰肯斯坦》中的性别隐喻
中英水意象的对比研究
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从欧•亨利式的结局解读其人性观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上的应用
金融海啸:美国消费文化的危机
论英汉委婉语对比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运用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原型的解析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
《地球上的星星》的心理研究
论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的婚外情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浪漫主义
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英语中的性别差异—以《绯闻女孩》为例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中国旅游资料的英译策略
从《米德尔马契》中的遗嘱解析遗嘱的两面性
析《恋爱中的女人》中两姐妹的对比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好人难寻》的分析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4 中英茶精神对比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生观 97 《墙上的斑点》与《死者》中的意识流与意识的流动 98 《飘》反映的女性独立历程
从《哈利波特》看中西方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差异 100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看中西方的爱情观
第三篇:《权力的游戏》中在死者眼睛上放石头眼睛的含义(精选)
维斯特洛大陆的主流信仰是七神信仰,只有北境(旧神)和铁群岛(淹神)的人民的主流信仰不是七神,所以七神信仰在维斯特洛可以简称为“教会”。对于君临来说,七神信仰是其统治的良辅。七神,实际上是一个神祗的七种不同形态,每种形态代表一种德行或需求,七神的信仰者会根据自己所求之事向某一形态祈祷。七神分别是:天父(Father):代表正义与审判。拿着天平;圣母(Mother):代表母爱、仁慈和养育。微笑妇女;战士(Warrior):代表勇气和胜利。手持长剑;少女(Maiden):代表纯洁和真挚。铁匠(Smith):代表劳作和工匠。手持锤子;老妪(Crone):代表智慧。手持灯笼;陌客(Stranger):代表死亡与不确定。有一张死亡之脸。这个神祗被视为兼具男女两性,或者并无性别。一些雕像把陌客塑成人形,另一些则把他或她雕成半人半兽。陌客引导新逝者从这个世界前往下一站,并兼任判官,裁决他们的灵魂在七层地狱中是获得褒赏还是遭受惩罚
由图可知,处于右下的那个就是陌客,而陌客的眼睛是不是跟那俩石头一样?其实就是为了向陌客祈祷死者得到安息。
第四篇:从影视作品主旨对比中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出路
从影视作品主旨对比中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出路
张静涵
今年年底优酷土豆通过每集28万美元的天价引进了韩国SBS水木热播剧《匹诺曹》创造了新的收视神话,紧接着我们的广电总局推出了对海外作品的引进新的政策。想想今年年初广电总局的针对几部热播剧的大动作,业内人士做出了很多有理有据的分析,广电总局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我们从中也有自己的解读,单纯地从当前的热播的作品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点反思。
《来自星星的你》去年掀起韩剧热潮,金秀贤占领了中国的媒体版面。相较《匹诺曹》虽然天价引入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
在我看来《匹诺曹》不能单纯地定义成一部偶像剧,而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视作品。这部剧引起了所有的记者同仁的重视,作为记者要报道什么样的新闻,是观众喜欢看到的还是重要的新闻呢?现在依然记得朱镕基总理对《焦点访谈》的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想想现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们,那些占据各大版面头条的新闻是什么呢?作为一位记者就应该实事求是,那些未经求证的新闻,就一句有后续报道的暗示,被人们妄加揣测,然后通过智囊团的公关,后将人们的视角引向另一个层面,这其中又有多少真实呢?而人们真正关注的又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造成的就是每个人都是记者,而每个人都有娱乐精神。结局就是每个人都这么玩世不恭的看待每一件事,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也或者会尽情的娱乐。一旦有一日真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又会怎么样呢?“假作真时真亦假”,不仅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有的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开始不再相信,很多事情的真相都交给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以转移人们的视线更可以掩盖真相,那些伤害造成的疼痛要么是更大的伤害,要么是无声无息的被掩盖。这部作品将视角落到记者身上,作为记者如何让做到客观的报道如实的表达,在真相和利益面前将如何选择?我想这部作品播出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如何面对生活的每一件事,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还是三缄其口,亦或者是随波追流,面对黑恶势力是妥协退让还是与之抗争。在公平正义面前是选择亲情还是选择正义?
《学校2013》这部作品将视角放在学校。为什么学校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为什么学校的学生吸烟、打架、校园暴力、早恋、不服从管理、殴打老师。这是多么心塞的问题,老师的尊严扫地,班主任进教室学生熟视无睹,嬉戏打闹、女生化妆炫富。一个地狱班的教室,有一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小霸王,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学校也束手无策,因为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老师反而一堆的责任,邪气完全盖过正气。当前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但是在没有道德的约束之下的以人为本只会让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却让邪恶滋生。当这样的学生恶贯满盈的时候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佑,还有军队的收留。因为金钱会帮忙解决的这些。在黑恶势力横行的时候,有时候会让人越来越强,与恶势力来一场较量;或者也会和他们沆瀣一气,有时候会因为懦弱让很人多一念成差。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能否承载整个民族的明天呢?
《DOCTOR异乡人》这部作品将视角放到医生身上,医生救死扶伤,并且有民族大义,当然是朝韩的历史旧俗争端。但是这个具有绝顶医术的医生却在自己的国家流亡,成为异乡人,其实这和政治是挂钩的,因为一个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国家领导人造成的,造成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但是面对这些在医生职业道德和国仇家恨面前,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医生的天职,而医生的选择也赢来了正义的支持,最终将卖国的人绳之以法,国家的领导人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被称作肥皂剧的韩剧里面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每一步都值得我们深切的反思。再回首中国的当前占据小银幕的作品;最主流的要数“大刀向鬼子们看去”的抗日神剧,最火的是笑里藏刀背后的女人大战,有人是看娘娘们凭借精致妆容和波涛汹涌的夺人眼球,有人看的是小肚鸡肠的腹黑斗争。最接地气的要数家庭伦理剧中的为结婚、月供、孩子、小三们的婆媳大战与家长里短。校园题材中主要的主题是“致青春”“致闺蜜”爱而不能的遗憾,美好的校园就是花前月下,没有校园暴力,只有升学压力,教师就是“灭绝师太”学生都是天真小白兔,公主王子憧憬的都是童话般的爱情。医生题材中除了《心术》中提到“仁医仁术”“医患关系”这些热点话题,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其他的就是反映“看病贵”“生娃难”(全世界就围着一个娃转,先是怕生不出来,生出来想上学,上学怕找不着对象,找找对象愁结婚,结婚接着愁房子和娃子!周而复始)“医生找对象难”挂着医生的题材接着说爱情。记者题材中就是说记者只是个职业,渗入到每部作品中街谈巷尾的大姨大妈,再不就说记者偷拍的不良行为。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编剧就不能写出让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这种大视角,而不是单纯地圈囿在家长里短中呢?我们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有那么多的能人异士,有那么多的素材,但是作为舆论导向的主流又将我们引到什么地方了呢?
中国终于出来个莫言了,这是我们的骄傲。以前我们一直和日本比较,里面充满了无尽的不服,这种不服是有道理的。目前在日本呼声最高的应该就是村上春树。想想为什么他总是和诺贝尔失之交臂?在中国有很多作家都会学习川端康成的写法,村上笔法中也可以看出川端的影子,塑造的男性形象都是懦弱的无言的万能胶男士。想想日本在往中国输出的动画片、影视作品中有多少文化侵略的痕迹,将文明的糟粕伪装好我们欣然的接受。想想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有强烈的自控力予以抵制呢?
作为中国的文人,与其那么多的着笔风花雪月、家长里短、宫斗大战,为什么不将自己的视角放在那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热点中呢?为什么我们要做鸵鸟呢?为什么我们要用自己来注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呢?既然已经“洛阳纸贵”,我们就节约用纸,最后真正做到“洛阳纸贵”吧!
写什么样的文章,怎么样写文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写手,我们的一词一句引导着读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将我们的读者引向何方?当前的快餐阅读已经没有人有心读懂力透纸背的文字,没有人会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人们更多的是获取信息,我们要想清楚要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吸引读者,并且表达我们的准确信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作为社会的刀笔吏,也要为国为民。自己有广阔的视角将读者也引向更广阔的天空。我们不是“零余者”,我们是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人。如果我们没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那就将真实的生活客观的描述;如果我们有好的办法就用文字奔走相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只有鸡毛蒜皮的利益角逐,我们也要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在我们的文字中提醒人们那些我们已经忽略的宝贵的东西„„ 联系电话:***
第五篇:素质教育中的幼儿美术创作教育的研究
素质教育中的幼儿美术创作教育的研究
三门县蓓蕾幼儿园 包正云
近两年,我所教幼儿画的图画中,先后有,几十幅作品张贴在幼儿园宣传窗内展览。有人间我:“在你教的小朋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作品入展?你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
遇到这样问题,实在很难问答,我绘画水平不高,没什么成功的“秘诀”只能读一些教学感受和教学体会,仅此而己。
作为一个幼儿绘画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绘画心理,幼儿最喜欢自己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画使他们自由而舒心,乐在其中,这种形式的绘画,被人们称为“想象画”或“美术创造”。此乃是一种使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得到发展和锻炼的创造性活动。
既然幼儿喜欢画“想象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就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给幼儿讲故事、朗诵诗歌,让幼儿听音乐,看演出.带幼儿参观画展、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在这些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异牛之同或同中之异,都有见上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幼儿在娱乐活动中,如玩会叫的娃娃,遥控汽车,滑稽唐老鸭等,都能触发他们的想象,引起一系列的遐想和美好记忆,勾起美术创作的欲望。
其次是因势利导给予辅导,在平时上课时,我建议平时爱画仙女的小朋友画一幅七仙女的画,结果失败了。后来,她自己画了一幅“傣家”的画,可最初画面上的两个傣族小姑娘两手空空,非常呆板,可这小朋友由于平时比较熟悉傣族的生活,我帮助她回忆,给予启发,她的画面内容丰富了,一个小姑娘手里撑着一把花伞,另外一个小姑娘肩上挑着一担香蕉,竹楼上还增画一个凉台,上面放着一只大土罐,竹楼下面跪着一群鸡,是鸡妈妈找虫给三只小鸡吃,这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意趣画就丰富多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进一步悟出这样一些道理,幼儿的绘画内容是与各自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和思维,想象力有著密切联系的,他们喜欢随意想象作画,爱画熟悉的有趣的和理解的事和物。因此,对幼儿绘画不要限内容、定框框,应凭其想象去作画。在这过程中,作为启蒙者的教师和家长,则要因势利导,那么稚拙可爱的幼儿美术作品便会脱颖而出。至于画的着和一些细节之处,则不应过分干预和求全责备,如太阳画得不圆,画的房子是倾斜的,比例也极度不合理,这正是幼儿画特有的稚拙美,表达着他们特殊的绘画语言,倘若按成人的标准、意愿去强迫幼儿修改,那么,幼儿画中的生动、活泼、天真、稚拙的感人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著名画家马蒂斯、齐白石等,为探索幼儿画的稚拙的天真和稚拙的可爱这种意趣,以达到归真反璞的美妙境界,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
再次是为幼儿创造理想的绘画环境和条件,幼儿绘画需要一个自由欢乐和动静结合的环境和条件。在平时实际数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淡,学生与学生自己互相启发,互教互学,择笔作画时又互不干扰。画好后,大家对每个人所画的雏形画、成品画都很关心,相互交流、指点。在这样的气氛中,幼儿的情感、兴趣和想象力都进发出来了,绘画兴趣越来越浓,创作热情越来越高。每次美术课后,我都要举办幼儿美术创作画展,展出作品大多是课堂所作或在家所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油棒画、水彩画、蜡笔画和布贴画,请小朋友之间互相交流评比。这样,以幼儿为主体自己办画展,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应该说,这也是我们在更大范围内,为幼儿群体创造理想的绘画环境和条件的又一尝试。
当前,一些地方在对待幼儿美术教学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做法:一是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二是束缚过多,不能越雷池一步。第一种做法,会使幼儿“虽勤于此,却难闻道”,这就是说虽然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幼儿刚刚开始学画,会有很强的欲望,但往往在具体落笔时却又不得要领,所以,在放的同时老师和家长要加以引导,否则幼儿纵有再浓的兴趣,也会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指导而丧失掉绘画的兴趣:第二种做法,会把幼儿的想象力禁锢起来,把手脚束缚起来,特别是只准幼儿一笔一划照老师和家长的范围临摹的做法,会使幼儿失去天真活泼而谨于慎微,缺乏创造性,此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参考概论:
(1)美木概论(2)中外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