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PP模式中私营部门风险研究及应对策略
PPP模式中私营部门风险研究及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周亚美,女,汉族,山东省聊城人,硕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37个PPP项目风险因素的归纳整理,重点分析了PPP模式中私营部门的风险,将其按其来源来分为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并针对私营部门风险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以期完善PPP项目融资环境,推动PPP项目融资更好发展。
关键词:PPP;私营部门;风险;应对策略
1.引言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融资模式,PPP模式的核心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合作,为项目提供公共服务。在PPP模式中,私营部门在弥补政府大型项目建设资金缺口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技术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压力。但是,由于 PPP 迄今为止仍然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且不够成熟的投融资模式,参与其中的私营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很容易在项目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国内对私营部门定义的探讨有如下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视政府及其国有企业共同为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则指常见的私营或民营企业[1],这一观点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纯粹的私营部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私营部门不能仅局限在私营企业这一单纯的主体上还应当包括国有企业[2]。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及当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现实差距,本文认为PPP项目的私营部门不应当仅从所有制形式区分,而应从公私双方的角色加以定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代表,其代表即为社会公共利益,私营部门作为参与PPP项目的另一方,根本属性在于追求“投资回报”。PPP 融资项目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以某种形式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通过引入私营部门投资和运营,提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其中,私营部门是公共部门长期的合作伙伴,在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建造、项目运营、项目移交等阶段与政府高度合作并通过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及管理实力承担一定的风险。
2.PPP融资项目中私营部门风险研究
本文借鉴王守清等对PPP项目风险层级的分类,其将风险分为“国家”、“市场”和“项目”三个层级,包括37个风险因素[3]。本文将37个风险因素进行后果及影响对象分析,找出对私营投资者最不利的因素进行归纳。将风险按其来源分为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两大类,市场风险包括价格风险、成本风险、竞争风险、需求风险,非市场风险包括工程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如下表1私营投资者风险因素分类。
2.1 市场风险
2.1.1 价格风险
由于工程项目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在通货膨胀下容易导致市场需求减少、成本增加,最终的市场价格与私营部门预期价格存在出入。另外,对于收入单一的项目,若后期运营不理想,运营收入延误或无法回收,增大项目现金流压力,还将面临着收费变更及费用支付风险。
2.1.2 成本风险
PPP项目涉及的巨大资金一般是通过长期融资贷款并?用浮动利率方式计算。融资成本的增加,可能出现融资失败,甚至使项目被收回。由于利率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项目贷款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利率的上调会给私营部门增加很大的成本代价。对于跨国投资的PPP项目,收入一般为当地货币,汇率波动对项目收入有很大影响。另外,项目成本风险主要是在项目建设和维护期间,由于各种成本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人工费、材料成本、机械的价格等变化给私营部门带来的风险。
2.1.3 竞争风险
在PPP的融资建设中,政府往往不仅仅和一家私营部门就项目进行融资,它可能同时或不断就一类项目或相似项目与多家私营部门进行合作,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私营部门的风险。比如英法海底隧道项目[4],由于同类竞争者项目― 轮渡价格降低致使隧道的交通量小于预测的交通量,最终影响了项目的收益,给项目投资者带来风险。另外,技术的支持也是在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落后的技术不利于私营部门在竞争中赢利。
2.1.4 需求风险
需求风险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带来的风险。PPP融资项目中,由于项目的投资大,若私营部门前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后期运营过程中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投资者在有限的特许经营期内很难收回投资成本,给私营部门带来极大的损失。
2.2 非市场风险
2.2.1 工程风险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如自然灾害、地基土质、地下水位、安全质量事故)的出现会造成项目进度的滞后。如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料的情况如地震,质量事故等问题,都会造成工期拖延,成本上升等风险,私营部门不免承受很大损失。例如在江苏某污水处理厂项目中因遇到非典,中断了项目公司和政府有关投资回报率的重新谈判[5]。
2.2.2 信用风险
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私营部门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担保进行融资,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政府信用是其他社会信用的基础,如果政府对合同中约定的责任和义务不履行或拒绝履行,会带给项目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合同文件冲突或不完备容易造成相关方钻空子,损害私人部门利益。另外,第三方的延误和违约,也会给私人部门带来风险。
2.2.3 政策风险
政府有关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亦或是有重要的举措、相关法规出台,导致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合同协议的有效性及产品收费等问题发生的相应变动,会给私营部门带来损害。另外,公用事业等由政府定价并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若后期价格根据市场变化应上涨但由于受到公众反对而造成工期延误,可能需要重新谈判修改合同条款。
3.PPP项目私营部门风险应对措施
3.1 私营部门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3.1.1 价格风险应对措施
(1)制定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
对于价格的制定,可以采用价格与消费指数(或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方式,本文建议使用 RPI-X+Y 公式进行价格调整。其中,X是项目公司通过提高效率弥补的部分,它不至于使价格变化波动太大。引入X因子即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减少了在价格谈判过程中的时间使私营部门受益。引入因子Y(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是由于价格指数是反映整个经济系统的通货膨胀情况,具体行业的通货膨胀情况可能有些差别,为了弥补这一差别,增加Y因子来反映综合消费价格指数没有准确反映的价格变化量。
(2)采用横向捆绑式融资策略
针对一些营利较低或是非盈利项目,可以采用横向捆绑式融资的策略,即将这些风险较大的项目与盈利能力较强的经营性项目捆绑在一起进行招标,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3.1.2 成本风险应对措施
(1)采用有效的浮动利率调整机制
针对融资中利率变动的风险,可以根据经验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率e及相应的利率浮动值△e,当利率在区间(e-△e,e+△e)内变动时,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当利率超过e+△e时,由政府进行补贴,要注意此时在合同中应明确政府承诺补贴的形式和数量,如补贴差价或是补贴建设用地等,避免政府失信。
(2)减少汇率波动之影响方法
为了分担风险,确定一个不调整范围,若汇率波动不超过该范围采用固定汇率不调整价格。为了避免因汇率波动过大而私营部门难以承受,可以设置最低价格(调整下限)和最高价格(调整上限)。
(3)原材料和机械价格采取固定总价策略
对于原材料价格变动和机械价格变动,私营部门可以与施工单位或者供货商直接固定总价合同。即无论之后这些价格变动,我们都按照最开始谈定的价格,按照一个固定的价格支付,巧妙地将风险转嫁给施工单位和供货商。
3.1.3 竞争风险应对措施
(1)合同中引入限制性条款,避免竞争性风险
由于大多 PPP 融资项目都是政府所主导的大型项目,所以在合同谈判的前期做好规避竞争风险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在项目最初谈判时,可以考虑在合同内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非竞争条款),限制同类项目及可能造成竞争风险的项目产生。加入相应限制性条款能合法合理地减少竞争并尽量避免这样的风险,保障项目的预期收益。
(2)增强技术及管理实力,提高项目公司竞争优势
工程项目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私营部门应具备创新的知识、引进新技术及新设备,采取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项目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很快占据市场好,实现市场价值。
3.1.4 需求风险应对措施
(1)未雨绸缪,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需求风险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工作,认识到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避免类似风险。在实践过程中,私营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并做好市场预测工作。比如在前期市场调研中就要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出准确的调查并对市场情况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认识,不要将政府的承诺作为市场的实际需求,因为如果政府承诺偏离实际市场需求将会产生守信风险。
(2)引入保护限制性条款,应对需求风险
私营部门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情况做出及时预防准备,可以在合同条款中加入相关保护限制条款。比如在成都第六水厂BOT项目中[7],市政府保证按照固定的价格(40万立方米/日)向项目公司收购其符合标准质量的净水并支付相应水费。另外,市政府指定成都市自来水总公司承担购买净水,从而项目公司生产的净水所需原水供应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私营部门非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3.2.1 工程风险应对措施
(1)合理的风险转移策略,降低工程风险
针对工程风险,项目在建设中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策略,如购买保险,这样如果遇到地震等不可控制的情形下,降低公司的损失。在 PPP项目融资中,私营部门面对工程风险时的一部分风险因素可以通过项目担保有重点地进行解决。如我国第一个BOT基础设施项目深圳沙角电厂B厂项目中,中方提供了或供或取等保证,并由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中方承诺提供了担保[8]。
(2)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对工程风险
针对工程风险,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可抗力风险,由于政府及私营部门均没有控制能力,因此应由各利益相关方通过设计调价、可变特许期、缓冲基金等有关机制,共同共担此类风险。
3.2.2 信用风险应对措施
(1)以合同为本,实事求是
在合同谈判时,政府与社会投资方应把承诺合同化、书面化、白纸黑字进行记录,始终以合同为本,避免出现阴阳合同。另外,私营部门不要抱有投机心理,利用政府部门缺乏专业知识的弱点与政府方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条款。在实践过程中,私营部门维持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并保持项目与企业的良好形象,更有利于私营部门长远可持续受益。
(2)配备有经验的人力资源
为了能为项目提供经过适当训练的、有经验的人力资源,项目公司要求其职员参加研讨会和培训以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然而,如果公司不具备项目所需数量的有技能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外包的方式进行解决,避免因人员低质量等问题延误进度,影响工程质量。尽量选择在过去项目中有类似经验及足够财务支持的承包商,另外,承包商的专业精神也是项目顺利完成所必不可少的。
3.2.3 政策风险应对措施
(1)政府提供相应价格保障措施
针对价格风险政府可以提供或取或付的保障,如政府按照一定的价格针对特定的产品进行收购或是指定一些买家公司,对生产的项目产品进行定量购买。或是根据以往经验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投资收益率,超出部分进行政府差价补贴。
(2)理性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变化
在PPP融资项目中,防范政策性风险要求参与者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市场的理性把握。一方面,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投资者要加强平时的日常监管,遇到不利项目进行的政策应及时调整项目计划。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项目的前期考察,私营部门不能只看到预期收益,还应全面考察当地甚至全国全球的政治环境。针对政府随着市场情况而出台的一些合法不合规的政策性法规,无论预期收益有多好投资者都要考虑果断放弃。
4.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政府融资模式PPP中私营部门的风险,把其风险按来源来分为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并提出私营部门风险应对措施。对私营部门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被动地位,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本文对风险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中各个风险在PPP融资项目中私营部门承担的比重及风险大小并没有定量化,还需要今后进一步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对风险进行量化,使私营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风险。(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经济研究,2005,(4):97~107
[2]柯永健,中国 PPP 项目风险公平分担:[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10
[3]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基础设施 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J].建筑经济.2008(04).[4]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英法海峡隧道的失败对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启示[J].土木工程学报,2008,12:97-102.[5]Wang SQ.Lessons learnt from the PPP practices in China(keynote speech)[A].Asian Infrastructure Congress 2006[C].Organized by Terrapinn and sponsored by IAPF,Hong Kong,Nov 29-30,2006.[6]王守清.欧亚基础设施建设公私合作(PPP)[M]
[7]冯燕.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及量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8]崔军.海外BOT/PPP 项目案例分析[C].BOT/PPP(特许经营)项目融资国际前沿论坛,2005.
第二篇: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由此衍生出来的网络借贷业务层出不穷,并且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受不良网贷平台诱导而过度消费的大学生成了争抢的客户。申请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的网络贷款给大学生带来了便利,却也有可能让他们陷入难以自拔的利益陷阱,进而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沉重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校园安全和社会治安埋下隐患。因此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网贷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未来健康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键词:大学校园,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应对策略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被各个行业大量引入并不断结合,催生出许多新的行业模式,其中的互联网金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备受关注,而大学生网络借贷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体现[1-3]。据2015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信贷获取资金,并且这一数据有逐年递增的趋势[4]。手头拮据却充满消费欲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互联网金融业争夺的阵地,面向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自2014年以来呈爆发式增长,因此在网络信贷蓬勃发展的今天,探讨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5]。本文结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和学院应对策略,对大学生网络信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性地阐述如何加强监管、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规避网络信贷风险,促进大学生网络信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对本校大学生调查访问的结果分析总结得到,造成网络借贷火爆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是大学生群体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超前消费的观念早已被他们接受;其二是整个校园市场经过传统消费金融平台前期培育已有一定规模,随后在线分期平台的崛起,加上电商巨头的涌入,校园分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其三是大学生群体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经济来源,并且申请相对简单,只要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网络信贷。大学生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承担借贷风险的能力,借贷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贷款到期不能如约归还,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贷款到期后便会经常遭遇债主恐吓、暴力威胁,甚至通过强行控制人身自由等违法手段逼债,而公安机关通常不愿参与到经济金融纠纷中,他们一般只是制止和打击因高利贷而引起的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而法院往往难于认定和判断高利贷的事实和疑点[6]。大学生网络平台借贷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也给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策略来规避这一问题。
一、开展引导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判断。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把此项工作逐渐纳入到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条例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宣传,普及金融常识。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海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结合主题班会、观看宣传片等形式,积极开展有关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以增强学生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二、完善高校相关网络监管的校规校纪,提高社会团体进入学校的准入门槛。注意防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活动、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防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开展的营销宣传活动,形成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任何人都有权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保卫、学工、院办等部门报告,或报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
三、建立家长联系机制,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原则和方法在无形中也会被子女所效仿,因此,父母要秉持健康理性的消费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家长作为大学生的至亲和监护人,要尽量对孩子多一些学生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注,掌握孩子学生、生活的近况和现状,多一些对孩子在校园借贷等可能存在的隐患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担起应有的监护职责,让学生远离校园借贷。
总而言之,网络借贷应时而出,对支持大学生继续学业、提高学生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创业还是优化传统金融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风险识别能力相对欠缺,学校在应对网络借贷风险策略上要注意培养同学们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网络金融的巨大优势,让大学校园在合理监管下更加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久才.大学生借贷问题及对策探讨[J].金融视线, 2015(6)[2]孙敬尊, 张林贺.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子商务, 2014(15)[3] 饶越.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与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 2014(3)[4] 程诚.大学生消费的同群效应[J].青年研究, 2015(2)[5] 吴朝辉.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8)[6] 汪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15(9)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应对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应对策略
一、企业管理中的外包模式的由来:
资源外包这种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实践领域兴起的。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柯达公司。1989年柯达将自己的信息部门委托给了IBM等两家公司。当时柯达面临着计算机设备投资的增加和从自动相机领域撤退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选择了外包。柯达与IBM的契约为10年,合同总额达10亿美元。柯达在实行业务外包的同时,将计算机设备出售给IBM,将信息部门的350名员工也转籍到IBM。此举将柯达信息部门的计算机关联投资减少了90%以上,年运营成本也减少了20%。这一成功的尝试引发了业务外包的高潮。一时间,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外包现象,企业、医院、学校甚至政府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某种业务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包影响到日本、欧洲,全球外包业
务急剧增加,外包成为一股潮流。
所谓“外包”,即组织把某个项目或者工作内容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通过外包那些企业自身缺少能力或能力不强的部分,企业可以专注于能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
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
二、HR外包的产生、界定及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早期的HRM主要集中于人员的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事务性活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绩效评估、激励制度的设计与管理、员工发展、企业文化的营造等战略性活动逐渐纳入到HRM的体系中。HRM由一种维持与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职能。同时,随着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与完善,HRM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杂,HR人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中。一般来说,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有60%的时间用于管理(即我们这里说的事务性工作),30%的时间用于咨询,仅有10%的时间用于战略思考。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人力资源经理的一个说法:“我只能在五点之后才能处理核心业务,在五点之前我都被行政性事务给湮没了”,得HRM在支持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大大下降。HRM职能重心的转移与事务性工作不断繁杂使得HR外包成为可
能。
所谓HR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专注于HR的核心战略性活动,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国际数据公司(IDC)的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花费超过了227亿美元,其中,HR是该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00年美国HR外包达到25亿美元。而国际数据公司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市场的最新预测表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收入到2006年将达到560亿美元,且HR外包将继续是人力资源服务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领域。HR
外包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们的青睐。
三、HR外包的优势分析:
HR外包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们的青睐是由于其至少有以
下四方面的优势。
(1)大幅度地削减了企业的业务成本。对于企业来讲,从专业咨询公司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节约成本。1997年,Mckinsey公司调查研究表明,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事外包而使其劳工成本削减了25%—30%。
(2)HR外包也减少了HR经理人员花费的时间,使其有可能更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国外HR人员与员工的比例通常是1比10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却在1比30左右。因为国外
企业已纷纷将部分HR工作进行外包管理,从而使得HRM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将
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
(3)专业咨询公司和HR外包服务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
点对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4)企业希望能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给员工提供更满意的服务。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员工当成企业的内部顾客来对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感。
四、HR外包的风险分析
尽管HR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企业在实施HR外包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
(1)外包服务商选择方面的风险。选择HR外包服务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外包前未能筛选合适的外包商,造成逆选择的结果。外包后,外包商也可能发生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道德
危险。
(2)文化差异的风险。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HR外包一定程度上更是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若外包商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文化,则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引起发包方企业员工的不满。此外,目前在我国虽然有较多外资HR外包商,但是由
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常常“水土不服”。
(3)来自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时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关企业的信息透露是必然的,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如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产品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与保密和特色有关的内容,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的运作,如果出现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随时都有可能发
生的问题都给企业增加了经营安全上的风险。
(4)来自员工方面的风险。外包对于企业及员工而言确实是一种变革,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自然他们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下降。另外,还应该注意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
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的后果将十分可怕。
五、HR外包的风险规避策略
(1)选择合适的HR外包商。A、要考虑外包商给出的价格,因HR外包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节约成本,只有当R/C<1 时才应进行外包。(R、C分别代表企业不外包时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B、为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选择,企业应确立对外包商的合理选择流程。首先企业应当识别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处于劣势的业务,其次对这些业务是否适合外包进行评价。外包商的选择可以从信誉、成本、实力、行业知名度及与企业文化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企业外包业务及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企业选择外包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不同业务的各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为圈定的可选外包商综合评分,最后与评分高的外包企业签订外包合同。C、为降低道德危险,企业可以在契约中提供适当诱因,给予外包商一定激励措施,同时在外包后加强监
督,抑制代理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D、仅靠能提供低成本优质服务的服务商的信誉无法有效地降低外包的风险,企业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服务商的行为。外包合同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可靠凭证,它是外包成功的必要条件。E、企业亦需拟订退出机制与备援方案,以备在HR外包商的服务无法改善时,转换代理厂商或
收回自行处理。
(2)在文化差异上,企业应与外包商密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弹性处理人力资源业务。同时,在选择外包商时应注意对其文化的考察。
(3)为抵御来自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企业应认真确定HR外包的具体项目。借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学者David Le Park 和 Scolt Snell创立的人力资本雇佣模型理论,HRM各项活动可按照战略性价值高低和独特性的强弱进行划分,战略性价值越高越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独特性越强越需要较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巧。独特性强往往是指具有很强的企业个性特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这种业务不易于普遍推广,对外包服务提供商不易达到规模经济,企业如果将其外包,必然引起成本的上升。独特性弱的活动,意味着完成这些活动不需要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巧,多数是一些事务性的、可以程序化的活动;战略价值高,意味着对企业推行竞争战略的能力有直接影响,这一类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虽然关系到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或数据库升级逐渐标准
化因此适合外包。
(4)HR外包是对企业原来HR流程的一次变革,面对变革,不同的HR员工反应不一,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在HR团队中,一些人习惯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他们通常是HR外包的阻力,因为外包将可能使他们失去工作或损失相关利益。而另外一些人更偏好于HR战略性工作的思考与执行,但他们却常常被一些事务性工作缠身,这些人通常是HR外包的推动者。对于前者,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部门为他们寻找事务性工作予以安置的同时,为其规划一个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为其留意更适合他们的机会。对于后者,企业在HR外包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回归HR的核心战略性活动,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借鉴。
六、HR外包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HR外包的项目应做动态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验曲线会越来越陡峭,越来越多的成本低质量高的HR工作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因此企业应根据HR及公司总体
战略对外包项目做动态调整。
(2)加强员工对HR外包的认识与理解。HR外包是一种变革,但有很多公司、很多人不太喜欢改变。即便现在的一些流程、一些管理出现问题,但他们如果觉得这些问题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的话,他们就很可能不会采取主动的姿态去改变一些
东西。特别是员工对HR外包有极强的抵制情绪时,外包效率将极大下降。
(3)对于同一项HR工作,在一个企业外包成功的复制到另外一个企业不一定适用。故企业在选择外包项目时,除了参考外包决策矩阵的原则外,还应综合考虑企业战略、员工特
点、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
(4)HR外包并不是将工作负担移转给服务商,而是连结服务商的工作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HR外包之后,企业还需要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适时监控外包服务
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四篇: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应对
分析的方向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及应对
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 :1202
姓名 :王健
学号 :12111408042
所在院系
:商学院
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4)、四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存在分歧,影响供应链的稳定。5),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的上升。另外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小的如交通事故,海关堵塞,停水停电等等,大的如政治因素、战争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供应链环节的不确定性。造成不能按时供应的原因很多,如运输问题,供应商自身的货源问题等等都会造成其在承诺的提前期内无法交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出现在供应链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
2).来自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设备的故障,关键人员的临时短缺以及受供应链环节影响造成的缺货停工。困难还在于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处于不同的水平上,有时还相差很大。
3).来自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充分的供给导致需求的多元化,消费群体的不稳定。客户有了很多的选择,很容易就从一个产品转向别的产品,供应链复杂的协调运作依靠完善的计划控制,而计划的编制来源于对需求的预测。需求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就造成整个供应链的混乱。
供应链风险的两种表现形式
1).由短缺造成的连锁反应。由于供应链伙伴间业务紧密关联,而各个伙伴出于自身运行成本的压力,拼命的降低库存,结果个别节点出现短缺就可能引起整条供应链运作中断,或扰乱整条供应链的正常排程。后果可能是由于订单延期而丢失客户,或者是由于采取了应急措施而成倍的提高的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分析由于订单延期丢失客户的情况:假如短缺出现在制造环节,则分销环节成为丢失客户的直接受害者,供应商虽然没有差错,但由于订单减少,它也会无辜的承担损失。
2).虚假需求引起的连锁反应。往往由于客户端产生的一个虚假需求信号,在沿供应链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放大,因为企业的理性的反应是增大库存来消除不确定性,结果造成客户端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使得供应链成员尤其是位于源头的成员成倍的增加库存,这种库存成本同时会降低供应链的竞争力,最终使得每个成员蒙受损失。这种效应称为“牛鞭效应”。因此,正如美国《工业周刊》前高级编辑John Sheridan 所说:“你(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必须接受这样一种观念,你的供应商的浪费就是你的浪费,你拥有整个供应链。”
供应链风险的应对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运作风险防范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针对供应链企业合作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分别考虑。主要措施包括:
1)、发展多种供应渠道,多地域的供应渠道,加强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供应链上应发展多个供应渠道,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厂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同时,在对某些供应材料或产品有依赖性时,还要考虑地域风险。比如,战争会使某些地区原材料供应中断,如果没有其他地区的供应,势必造成危机。除建立多地域、多个供应商外,还须对每个供应商情况进行跟踪,如果欲与供应商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对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如果已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则根据需求的变化确认供应链合作关系变化的必要性。同时分析现有供应商的现状,分析、总结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也要作充分的调查,它很可能成为影响供应链安全的一个因素。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3)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防范信息风险。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可提高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的潜在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厂家-消费者-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企业在供应求链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密切,之间的互动也日益加快.因此,供应链企业之间应建立库存信息,可供销售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最终客户的需求信息和历史信息,货物运输状态信息等的共享,以此让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敏捷,快速的反应市场需求.同时供应链企业之间还应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4)确立核心企业的领导地位.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由于所占有的资源不同,如具有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品牌价值各不同,因此不可能处于平等的地位.实际上,供应链也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网链,而决不是简单地从供应链到用户的一条链.由于供应链是一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在整个供应链上保持强大的改进压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降低因此而带来的风险.5)建立核心供应链.任何一条供应链上总是存在着一些关键资源.即那些技术含量高,在决定向最终用户所提供的质量上起关键作用以及那些供不应求的资源.核心企业之所以能形成其领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掌握了许多关键资源.如果核心企业不能掌握所有关键资源,则应强化与掌握部分关键资源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结成战略伙伴,构成核心供应链,这对降低供应链的风险至关重要.尤其是当两个或多个供应链竞争同一资源时,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容易想象出一个生产PC的厂商不能确保CPU的正常供应,或一个汽车厂不能确保发动机的正常供应将会处于一种何等尴尬的境地.一般来说,可通过兼并,参股或相互换股权来强化这种关系.(5)风险的日常管理。竞争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许多危机来临之前发出预警信号;而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小则会使预警系统发出太多的错误信号。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能使该指标错误信号比率最小的临界值。
(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供应链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 针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的,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建立一定的应急系统.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对于一些偶然发生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应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应变事件的小组.这样通过应急系统,可以化解供应链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出现的风险,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第五篇: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P2P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P2P网贷近年来迅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数种类型的P2P模式。但由于其是网络与金融等领域的结合,且是一种新兴的行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所以存在各种风险。本文首先阐述了P2P金融的相关概念和其发展历程,随后分析了国内外经典的P2P金融模式,最后对其风险进行梳理并从其法律、信用评价、赔付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以期为相关P2P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P2P;金融模式;风险分析;对策控制
如今,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也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而在网络技术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行业。2015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互联网金融年,在这当中,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具显著代表作用并且内容非常突出的P2P网络借贷更是炙手可热。P2P网络借贷最先发源于2005年的英国,一经推出就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得到各大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而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发展的较晚,从2007年才刚刚开始起步,但仅仅用了八年时间,就已经发展起了四百余家,其发展速度以及热门态势可见一斑。
一、P2P金融综述及其发展
1.P2P的相关概念
P2P通常来说指的是P2P信贷。其中,P2P作为peer-to-peer的缩写,它的意思就是:个人对个人。P2P作为互联网世界里交互方式的一种,不同于传统交互方式,没有了网络运输的中间平台,达到端对端的信息交互效果。P2P网络借贷具有与P2P网络交互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了借贷的中间环节,只需要网络就可以达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直接借贷。“人人贷”就是国内对它的形象比喻。就范围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借贷平台和P2P之间的范围及关系可以表述为图,其中三者间的关系为互联网借贷平台包括P2P借贷,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又包括这两个模式。
2.P2P借贷的发展
从源头来讲,自1956年就已经出现了P2P理念的萌芽,但因为那时不具备网络条件,所以此运用P2P的金融活动一直受到很大局限。直到2005年英国的尼克尔森等四人开发了全球第一个Zopa平台,由此P2P正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再加上随后美国就成立了Prosper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最先推出的平台已经成为了目前最为经典的P2P平台。国内则是从2007年才引入P2P平台,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适应我国国情。近年来也不断爆出由于平台问题而出现的恶性事件,但尽管如此,其仍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的P2P平台已经超过了2500家,其成交量超过1600亿元,贷款存量超过300亿元,其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3.P2P借贷的特点
从本质上说,P2P借贷还是属于一种民间的行为。目前我国管理P2P也是参考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特性,与民间借贷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融资主体范围广
由于P2P依托于互联网,因此其参与主体是不确定的,只要有网的人均可参与。所以其融资的两方辐射范围较广。目前来看,借贷人员大多是普通消费者与一些个体户,他们借贷的目的多是为了短期的资金周转。由于P2P的准入条件较低,申请便捷,因此只要借贷人无信用污点,均可以获得贷款。与此相对,投资者的资金体量和还款日期也不再受到局限,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与之匹配的借贷者。而且,这种情形下,投资者还可以投资多个项目,或者多个投资者加入一个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可参加的范围。
(2)高风险、高收益
P2P平台里的借贷人员多数都是因为达不到传统金融单位的借款条件才会从该平台借款。因此,他们往往为了获得贷款,能够承受高于传统金融单位的借款利率。因此投资P2P平台,会比其它传统金融项目收益要高。但正是由于这些借贷人员的特殊情况,导致其很容易发生信用事故,而P2P仅通过网络信息来判断借贷人员的信用情况极大可能出现偏差,致使投资风险增高。
(3)互联网技术
P2P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由于其互联网特性,其投资与借贷人员分布较广,主体较多,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信息的管理、审核等均需要依赖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
总体而言,P2P平台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对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是一项较为正向的行业。但由于其参与主体众多且关系负责,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资金往来的法律保护较低,使其在高效益的同时也有着较高的风险。
二、P2P金融模式分析
前文已述,P2P平台起源于英国,且一经推出就飞速在全球盛行。下文从国外、国内两方面分析其经典的P2P金融模式。
1.国外的P2P金融模式
国外目前较为经典的有英国的Zopa和美国的Prosper平台,其中又以Zopa应用最为广泛。下文就已Zopa为例,介绍国外的P2P金融模式。
Zopa于2005年在英国推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P2P平台。从其推出至今,Zopa平台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商界奇迹。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其会员数量已经达到80万,累计的借贷总量已超过3亿英镑,而其违约率却连0.5%都不到。这些数据都说明了Zopa平台的成功,也说明其金融模式的正确性。
一方面,Zopa平台的交易流程很简单。第一步,想要参与的人员在平台上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就能完成注册。第二步,注册之后,如果会员想要借款,则可通过平台的信用评价来确定其借款利率。此信用评价是通过与一个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合作,通过查阅机构资料来确定其在Zopa的信用评分。第三步,在评价之后,会员就可以提出借贷的申请,在平台内录入借贷信息,比如自身情况、借贷用途、金额、信用评分、可承受利率值等。第四步,平台内的投资会员浏览信息,根据借贷人填写的信息,通过利率值进行竞标投资。第五步,Zopa在对投资核准后,把借贷人的需求与投资者的资金信息进行匹配,完成贷款。通常来讲,Zopa平台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找到与借贷人信息最合适的投资方,并且借贷人还需提供相关的证明资料和年收入证明。为降低平台的风险,Zopa还要求投资者的投资项目至少要超过五十人,而不能只为某几个人提供资金。此外,在借贷和投资的同时,双方都要各自为平台提供借贷金额的0.5%,用以平台服务费和年费。
另一方面,Zopa平台,目前有两类借贷方式,一是列表,二是市场。其中,列表方式与国内的淘宝网相类似,只不过网站里的物品是资金,而资金的价格则标注为其借贷的利率,物品的描述栏里填写的是借贷人对自身情况的描述。市场方式则是从平台角度出发的,把所有的借贷需求根据借贷人的信用评分以及借款的时间等投资者比较关心的指标,把借贷需求归为不同的大的市场。其中,借贷人的信用评分有A+,A,B三个等级的区分,借贷的时间有短期(2年-3年)与长期(4年-6年)两种,综合起来共划分为12个小的市场。详细的市场划分,可以让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迅速找到相匹配的借贷人员,完成借贷关系。
2.国内的P2P金融模式
国内自2007年引入P2P平台,也就是当时的拍拍货之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P2P平台及其衍生产品,同时交易金额总量也在迅速上涨。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最主流的P2P平台一共有三十余家,具体见表1。在这三十余家平台里面,又分为了四种不同的金融模式,那就算拍拍货的无抵押无担保线上模式、青岛的有抵押有担保线下模式、宜信的无抵押有担保线上模式和齐放的助学平台模式,如表2所示。
三、P2P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
前文已述,P2P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参与者较广且为分散性质的待客,因此投资者每笔借出的资金都对应于多个借贷者,等于组件了一个贷款的组合,使投资者的资金不用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分散风险。这种金融金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但也不能从根本消除风险根源。本节就此分析P2P的金融模式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其控制对策。
1.P2P风险分析
从借贷行为的本质来讲,P2P金融模式在经营过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
(1)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相关法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一方面,P2P的借贷行为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目前对其借贷行为唯一的约束法律《合同法》里,也没有对其详细的行为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也没有与之对应的管理机构和行政部门,监管严重缺失。使得发生纠纷时,各方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且由于法律不清晰,各方职责不明,使得P2P借贷市场一直处于自由无序发展,只能通过民间借贷――小额借贷联盟来进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平台为了经济利益,推出一些概念模糊的理财产品以及投资产品,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效益与市场秩序。
(2)操作风险
由于借贷人员在进行申请贷款时,需要输入自己的详细信息。因此各大P2P平台均记录了大量的用户信息数据。一旦这些数据被盗窃或被黑客攻击,而泄露出去,就会导致不可估计的损失。此外,由于目前国内P2P平台通常是用第三方的账户来进行监管,所以一旦平台操作失效,可很可能出现一些不法的借贷行为。
(3)平台风险
国内目前还缺少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公民的信用评分数据。根据P2P的特点可以发现,借贷关系都是建立在借贷者的信誉上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基础,如果没有可靠的信用数据,那P2P平台很难继续发展下去。比如在最开始发展P2P平台的英国,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而且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参考、完善,从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信用数据库。P2P平台在对借贷人员进行信用评价时,只要参考该数据库,就可以得到一个极为可靠的信用评价值。而且,公民由于有信用记录,也会努力按期还款。
2.风险控制对策
P2P风险控制的能力高低决定了平台的整体实力,目前国内P2P平台的风险控制多是参考国外经验进行的,比如实名认证、审核资料、信用评价等。但由于国情不同,收效甚微。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时,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优化。因此,本文参考Zopa平台的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上文所述的三个方面的风险问题,提出风险控制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
想要降低P2P的经营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来进行规范与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金融业早已不是一家独大,各种民间借贷蓬勃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紧跟时代发展,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P2P平台的相关市场行为,和监管需求。一方面鼓励并保护正规经营的P2P平台的有效利益,一方面遏制进行不法借贷的P2P平台。
(2)完善公民的信用评价体系
信用是进行P2P网络借贷的基础。想要降低其经营风险,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其完善的公民信用记录。此外,P2P平台还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资金分散度来计算其面临的借贷风险。投资的数目M与人均单笔投资的额度E是用来计算投资人借贷风险的两个因素,其中,E=总额/M,当M和E的值相差较大时,可以进行标准化处理,转换为Xe和Xm,使二者均处于0-1范围内。不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对这两个指标的看重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a、b(两者取值在0-1之间,且两者之和为1)。这样,投资者的借贷综合风险就可以通过公式:R=a×Xe-b×Xm来进行计算。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可以让投资者明确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
四、结论
P2P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借贷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总体来讲,P2P平台的推出,为普通消费者和个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分析发现,P2P是网络与金融等领域的结合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在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操作、平台等方面的风险。为此,从政府角度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从P2P平台方面,要完善公民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平台的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鑫.中国“P2P网贷”的业务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2]郝立斌,周灿,李文博等.新型P2P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探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4(11):206-206,210.[3]白浩.P2P网络借贷平台问题及解决对策[D].河北大学,2013.[4]冯慧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经贸,2014,(10):132-132.[5]彭明明.P2P网络贷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4.[6]曹楠楠,牛晓耕.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分析--以人人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4):15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