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北洋历史及对北洋校训的感悟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1952年北洋大学正是更名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简历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连续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盛宣怀,江苏武进人。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盛宣怀对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见。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钻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实证明很有道理。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投资创办大学并得到响应。他的设想得到李鸿章的赞同,并答应拨给他一块地方做校址。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后身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敎学楼,开始招收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入学。校名为吞纳学院。1892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家立于学院中创办补习班。数年後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
1895年10月2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在盛宣怀和直隶总督王文韶的参与下,125名新生入学吞纳学院,学院由此更名为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以后不容学堂复课,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1913年又改称国立北洋大学,此后一直沿用此校名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是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没有先前的经验,更没有前人的指导,而且是在清朝时期,那时清政府十分腐败无能,在这种领导下,想要办成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大学十分不易,北洋大学在创立时虽然经历了十分艰难的过程,但是成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子,最终成为了中国优秀的大学之一,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开出了最好的先例。
北洋大学第一任校长盛宣怀和外国友人德璀琳为成立北洋大学做出了的重大贡献。盛宣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着新的改革思维。同时他也有着国人胆量。当时清政府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官员腐败无能,百姓有苦不能言,生活很困难,更不要说学习知识了。而盛宣怀当时不惧政府权力的压力,指出中国缺乏技术型人才,而八股文、经史的人才是现在这个时候不需要的,文采更不会救中国,中国不能仅仅限于封闭式的教育,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更加适合大学的创办。所以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院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研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实证明很有道理。
这就跟古代的教育大大不同了,古代史仅仅注重八股文等等古人的文学,而北洋西学学堂中注重学生专业的选择,超越了以前的教育制度,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改革,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以前的教育模式,这也代表了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古板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了。
另一个可以说是更加特别的人物了,他是英籍德人,但是为中国的大学建立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更加应该受到人们的赞赏。他在北洋大学前期为其要求赞助,帮助其创办。教育无国界,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外国人为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办做出努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李鸿章对德璀琳的充分信任也是北洋大学成功创办的重要原因。开始时北洋大学的教育制度完全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出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教科书采用外文原版,为学生学习外国更加先进的技术奠定了基础,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让实验更加精确,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实验的原理,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思维。避免了死板的记忆学习。同时也为以后留学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天津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还有很多位为北洋大学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张太雷是北洋大学法学系的毕业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建人,中共早期领导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冥初;“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等等都是北洋的佼佼学子。
天津大学的成立和发展是充满艰辛的,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不同,但是却都在教育着我们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盛宣怀校长的不畏权力,德璀琳的外国友人的热情,张太雷的爱国热情,茅以升的求实精神等等一系列的精神其实都在诠释着四个字:实事求是。做人要真实,纵使生活在权威之下也要按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努力,求实和创新是天大的精神的两大诠释。不断创新的同时还要学会变更,在改变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方法和道路,怀着爱国,爱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拥有实事求是的既定目标。天津大学在继承“实事求是”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贫穷与富有的差别,前提是只要有理想。所以我们并不能去嘲笑谁,鄙视谁,相反的,如果他的理想得以实现,那么他就是成功的。生活艰辛但是精神不消沉。
天津大学在发展时经历了很多次专业改革,和外校交换专业。这在当时甚至是现在也引起了争议,虽然引入了强的专业,但是也丢失了自己的好的专业,这是不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呢,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天大的物理系在之前分给了南开大学,现在南开大学的物理系很厉害,而天大的物理系却是平平,但是我们不能抱怨,因为不能和别人比开始的差距,比得是谁努力的多,谁付出的多。专业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什么,这不是确定一切的标准,一切归零了可以重新开始。只要精神存在,人生终究是完美的。
怀着实事求是的信念,永远不往这份精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天大人的身影,都由实事求是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前进。正如赵天麟在北洋大学成立三十周年的校庆祝词中所提到的: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
人文渊薮,日新又新。猥长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实事求是。忆当髫稚,蛾术于斯。归自海外,乃辱皋比。教学相承,渊源接续。从事此间,厥情最笃。别来数稔,时复念兹。达材成德,与有荣施。云霞蒸蔚,盛会欣逢。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天津大学2011级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一班 师阳 3011210017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代表的是广
大人民群众。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的压迫,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完成这两大任务,近代中国的许多志士仁人同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外御列强、内求复兴的道路。但这些斗争
由于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和正确思想的指导,都没有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能改变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悲惨境遇。这个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
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复兴
和民族的独立,曾经前仆后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但终因没有先进的思想
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找到了马
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
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
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
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
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
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
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
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
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中国革命从此有了
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富有革命创新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严格纪律和优良作风,为中
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人民希望的党。
诞生于中华民族最为黑暗、最为屈辱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所孕育而生的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看出,但凡革命道路走入迷途,国家与民族处在迷惘和忧患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总能够以其对时局卓越的洞察力,凭借大无谓的革命气概,一次次地挽狂澜于既倒。
历程蹉跎,斗转星移。铁锤与镰刀铸成了一个永恒,在风雨和阳光中,鲜艳的党旗飘扬了几十个春秋。光阴荏苒,英明的政党,肩负了新的历史重任,古老的国家,开启了新的青春篇章。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肩负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使命。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事业。中国人民正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惊天动地伟业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拥护我们党,历史之所以选择我们党,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我们党在关系中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个重大关头,始终能够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依靠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党长期执政,既是人民的意愿,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篇: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
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型。整个社会文化,人们的思考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开始,直至今日自主的有选择的接受外国文化。这期间对于国乐,西乐。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学堂乐歌之前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的中国第一次被迫向外敞开国门。外国文化一拥而入。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音乐史学领域也有人主张将此当作中国古代与近现代音乐史的分界点。因为从这一时刻起,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在此时,在中国有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清王朝中的一派人,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很自然的。也见识到了西洋的音乐文化。他们将他们的所感所悟形之于笔墨。在很多记载中记载了西洋的乐器,歌舞,音乐会,仪式音乐场面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方面文献可见于《小方斋舆地从钞》(王锡棋编刊于1877-1897年间)。洋务运动人士虽然到西方目睹一个广大的音乐世界。得出了结论。即是坚守夷夏之别的礼乐观。对西方音乐采取不承认不准学的态度。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对照比较。初识彼此之异同。却得出了西乐“然不可以行之中国”的结论。仅仅只有少数人,在对西方音乐的观照中,开始萌发出微弱的对中国音乐进行改良的意愿。虽然微弱,但也实属难能可贵了。
虽然洋务派运动没有将西方音乐文化带入中国。但是在客观上将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思维方式传遍了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后不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即开始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1989年向光绪皇帝上书《请开学校折》,向皇帝介绍德国的学制。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在这个奏折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而所谓的“歌乐”就是新式唱歌课。虽然戊戌变法没有成功。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学堂。很多学堂开设了“音乐唱歌课”随着新学堂的建立。我国近代学校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学堂乐歌”这一名词也随之出现。并且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大幕。
二、学堂乐歌时期中西方音乐文化关系
从学堂乐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开始逐渐系统的传入中国。很必然的,关于国乐与西乐孰重孰轻,谁好谁坏。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也摆在了众位音乐先行者的面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篇署名“匪石”,题为《中国音乐改良说》的文章。此文刊登在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所编的《浙江潮》月刊第六期(1903年6月)上。文章的作者留学日本,感受到了音乐唱歌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同时在同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了中国音乐是“为寡人而非众人的”,“无进取之精神而流于卑靡”,为此,他主张效法日本明治维新,输入西洋音乐,用以替代中国音乐。即将中国音乐全部抹煞。用西洋音乐来替代。这种做法自然是片面的。但是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激进精神。在那个时代如此的一篇文章,对于推广西乐也有莫大的贡献。同时,学堂乐歌的倡导者,也是对学堂乐歌影响最大的一人——梁启超,也在其著作中表明了自己对中西音乐关系的看法。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一书中,除了对学堂乐歌作了详尽的论述。将学堂乐歌,音乐唱歌课提升到了学校教育“万不可缺”的高度。而且极力主张发展中国自己的新歌曲创作。他认为应当改变中国音乐过于“靡曼”缺乏“发扬蹈厉之气”的缺点。改用那些“雄壮活泼,音节激昂”的音调。但是他不同于以西方音乐提到中国音乐的主张。不赞成“全用西谱”,而要求“用西谱者十而六七,用国谱者十而三四”,并“参酌吾国雅、剧、俚三者而调和取裁之,以成祖国固有之乐声。”明显梁启超的主张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加之他当时在政治文化界享有的声明和地位。对于后来学堂乐歌的创作,以后再后来的专业音乐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堂乐歌的推广,中国第一批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诞生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的音乐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曾志忞。他是在萧友梅之前第一个尝试建立近代音乐学校的先行者,是我国第一个西式管弦乐队的创办人。翻译出版最早的一本较为完备的乐理教科书《乐典教科书》。1904年在《新民从报》连续发表《音乐教育论》,是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同年在《醒狮》发表《和声略意》,这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知识的第一篇文章。在中西方音乐关系方面,曾志忞的观点在当时也颇有影响:虽然有全盘抹煞中国音乐的偏激情绪,但是并不主张完全以西洋音乐代替中国音乐,而是提出要“为中国造一新音乐”表达了“吾国将来音乐,岂不欲与欧美齐驱;我国将来音乐家,岂不愿与欧美人竞技”的理想。在当时的时代。这种理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学堂乐歌”运动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1919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蓬勃开展起来了。
三、“五四”时期至二十年代中西方音乐关系
“五四”过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气象一新,到处都是奋进的声音。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引以为豪的人才。音乐领域也是能人辈出。在对于中西方音乐关系这一问题的探讨上。更加深入细致。也更加的宽容。这一时期,专业的音乐化创作已经出现在在各个领域。这一时期的音乐家都处在中西、新旧两种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契合,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格外分明。与后来的多数音乐家不同。这一时期的几位著名的音乐家都受过比较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和传统音乐,都有相当的造诣和功底。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又曾经留学国外接触钻研过西方文化。系统深浅不同的掌握了西洋音乐。这种“学贯中西”的全面素养,与上述他们在心血与新文化的时代潮流中形成的人生理想,使他们很自然的对中西两种文化与音乐传统进行比较。在这方面虽然个人的侧重点于具体结论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他们都看到了比之西洋近代音乐,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是显得迟滞落后了,必须进行变革已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潮流——这就是体现在他们的言论或行动中的共同结论。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了不同的音乐实践。
刘天华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又注入西洋音调、曲式、技法创造出了新意的二胡,琵琶曲。赵元任“中国味儿”的艺术歌曲和“中国化和声的实验”。黎锦晖把中国民歌小调、民间小戏与西洋歌舞形式融合为新歌舞剧。在这一时期,需重点提到是王光祈跟萧友梅。王光祈是中国第一个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作曲家。研究成果主要有《东西方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他在研究的同时将西洋音乐传入国内的同时,致力于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萧友梅一向被看作是主张“西化”。其实从1916年写出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的管弦乐队的历史和研究》,到1938年编成音专“国乐概论”课的专用教材《旧乐沿革》一直是把理论研究的重心放在对中国“旧乐”的整理探讨上。他的最终目的是“不能把旧乐完全放弃”也“不愿投降于西乐”,而是要“借镜西乐”“创作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民族音乐有分别的”中国的“新乐”。他的这种主张,比起学堂乐歌时期更加的贴近实际。有了完整的目的与方法。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他受到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影响。崇尚自由的办学讲学风气。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五四时期以后20年代的这批音乐家,几乎都致力于在中西两种文化与音乐之间架设桥梁。以使其沟通和汇合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新音乐实践得初期。“全盘西化”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正是由于这批音乐先行者的努力,使得以后的中国新音乐以一种健康的形势发展下去。四、三四十年代的中西方音乐关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激烈动荡的时期。三十年代国共两党内战,而后开始的一致对外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的继续内战。激烈的内外矛盾,导致了文化各领域发生动荡和分化,而又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形成新的综合。新音乐界也是如此。
三十年代的音乐家群体主要有活动在专业音乐院校的一批音乐家,以及左翼音乐和救亡歌咏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音乐家。其中,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家基本上信奉“爱国、民主、科学”的信条,以音乐教育为中心展开多方面的音乐活动。探索以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来改进和更新中国音乐。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化的专业音乐教育终于初具规模。同时,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音乐家的生活也必然遭到波及。生活的经历导致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多种选择。对于如何看待中西方音乐关系这一问题开始出现不同的看法。青主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为了为自己的音乐活动构建一个免遭物质世界的侵袭的王国,而“向西方乞灵”。
于是认为,只有“从西方流入到东方的”艺术音乐才是真正具有“上界的语言”的品格,中国音乐则因缺少这种品格,连改造的可能也没有,只能彻底抛弃。而黄自认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就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反应。”倡导“纯正音乐”以匡正社会风气,支持音乐教育。提出建立中国新音乐“国民乐派”的主张。
同一时期,在激荡的时代斗争漩涡里。还应运出生了一批另一类型的音乐家。在左翼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音乐家。如聂耳,任光,吕骥等等。以及后来加入的冼星海等人。这一类作曲家的创作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性,进行抗战救亡活动。在关于中西方音乐关系的问题上淡化了。政治色彩很浓厚。这一类作曲家后来大多进入解放区,在四十年代,在解放区,在毛泽东倡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感召下,开始深入到民间,搜寻民间素材。为工农兵进行创作。这一行为的进行起到了一种“双向”的作用,一方面,把自“五四”以来开始的,在城市里生长的新音乐传播到了穷乡僻壤,一面又将民间音乐的新鲜养分注入到了新音乐的集体中。从而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与新音乐形式,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在40年代的国统区。动荡的政治环境与政治氛围同样影响着作曲家们的创作。40年代国统区有影响的两位作曲家,江文也与马思聪。江文也由于特殊的自身情况,即曾经系统地接受过现代的音乐教育,同时又对故国家园有着深深的思念和眷恋。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努力的试图用音乐去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写出了类似《孔庙大晟乐章》这样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音乐作品。而马思聪当时作为一名已经蜚声乐坛的小提琴家,当时已经开始了创作,并且提出了“利用民歌来创作的新途”。提出“新中国的音乐不会是少数人的事,它是蕴藏在四万万颗心里头的一件事。”
提出“中国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音乐学习技巧,还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并且真的付诸实践,创作出了一批利用传统民歌为素材发展的作品。
三十四十年代,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基本朝向一个方向进行。很少考虑中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深入民间,挖掘民间的音乐素材。创作富于民族特性的东西。激发国民的情绪。而取材民间这一行为,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被继承发扬开来。
五、建国初期直至十年**的音乐的发展状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文革结束。中国的新音乐研究同其他学科文化一样。经历了进步与反覆。发展与停滞。在曲折中艰难前进。
从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到建国初期,毛泽东以其伟人的智慧指导着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道路,其中多为真知灼见,对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密切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对现代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总结。而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时常体现出的一种观点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这一观点在1956年8月24日《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以及1964年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上均有阐明。1956年8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他就指出,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他指出,演外国音乐并没有使我们自己的音乐消失了,“而是继续在发展”,“外国音乐我们能够消化它,吸收它的长处。”他认为,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他强调学习外国“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他主张“学习外国要重在消化,吸收它的长处,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 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毛泽东辩证的阐明中西方音乐关系的问题,解决了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音乐知识分子几十年来苦苦探究的问题。毛泽东这些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深刻而富有教益的。
在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的根本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之后,音乐领域各个学科都开始创建。同时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体制以及教材基本取材自苏联。这也受当时社会国际环境的限制。可惜好久不长。1957年,反右倾运动开始。开始出现批斗风。1957年对汪立三“反党小集团”的批判。1958年针对钱仁康“拔白旗”的运动。反右倾运动提出了整个西方文化都是腐朽的没落的。这种论调在10年“文革”中发展到极致。
中国在文革期间,又一次将国门紧闭。不与国外往来。很自然的,也谈不上与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了。新兴音乐学的很多学科刚刚建立。由于资料不足或是创办人遭到迫害。纷纷停滞下来,无限期的拖了下去。
六、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情况,关于中西方音乐关系的讨论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又一次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新的音乐理念,音乐技法涌入中国。出现了新潮音乐。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上,音乐界也开始深入思考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新音乐以后发展道路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大家各抒己见。基本分为两派:欧化道路说与传统发展说。欧化道路说基本上否定20世纪中国新音乐道路。持此观点的如刘靖之,管建华。“欧化道路说”往往借鉴“文化价值相对论”来批判“单线进化论”和“欧洲中心论”有的借助于“后殖民”批评来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他们认为建设现代化音乐,应该努力寻找不同于西方的我们自己的路子。他们的视角对重新认识评价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富有启发意义。“传统发展说”则肯定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持此观点的代表者和论文,以冯文慈的《近代中外音乐交流中的“全盘西化”问题——对于批评“欧洲音乐中心论”、高扬“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认识》、牛龙菲的《评刘靖之著〈新音乐史论〉》和邢维凯的《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的几点思考》等文为主。这一论调的主要观点如同冯文慈所认为:20世纪中国新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固有传统在近代获得的重要发展”。所吸收的西方音乐文化,经过融会贯通,有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新成分。邢维凯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中国音乐文化是由“中国人创造的,为中国人所拥有,既有传统的也有新生的。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发展而来的,也是要发展下去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正确抉择应该是:古为我用,今为我用,中为我用,洋为我用。”这场大讨论,至今尚未有定论。这场争论能够有助于总结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探索21世纪音乐发展的未来之路。
第四篇:美国获得捐赠最多的10所大学是谁?第一终究还是它(精选)
美国获得捐赠最多的10所大学是谁?第一终究还是它
美国有不少私立的著名大学,不能获得政府足够资金支持的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校友的捐赠和学校的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接收到的金额越多,就证明了学校的科研实力越强。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一个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的美国政府机构,给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提供了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按2014年10月结束的财年统计)的最新数字。从捐赠金额得出,哈佛大学是全美最富有的大学,捐赠金额超过360亿美元,比排名第二的耶鲁大学多130亿。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大学接受捐赠榜前10的大学有哪些?
10.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地理位置: Notre Dame, Indiana 捐赠基金:$81.9亿
总学费: $62,461
9.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地理位置: New York, New York 捐赠基金:$92.2亿
总学费: $66,604
哥大校友和教职工中产生了82位诺奖得主,哥大还出了2位美国总统。2016年的录取率为6%,也是美国最难进的藤校之一。
8.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地理位置: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捐赠基金:$95.8亿
总费用: $64,200
本科提供100多个专业,当然,最好的还是沃顿商学院。2016年录取率为9%。
7.密歇根大学安娜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地理位置: Ann Arbor, Michigan 捐赠基金:$96亿
总学费: $26,984(州内);$55,404(州外)
密歇根大学在研究上投入很大,去年一年就投入了13亿美元。投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在过去116年里,该校有422项发明。
6.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at College Station
地理位置: College Station, Texas 捐赠基金:$105.2亿
总学费: $22,975(州内);$39,837(州外)
成立于1876年,德州农工大学是德州第一所公立是美国最大的高校之一。
5.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地理位置: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捐赠基金:$124.3亿
总学费: $61,030
MIT毕业生很多进入像Google, Oracle, McKinsey & Company, and Morgan
Stanley这样的知名公司。
4.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地理位置: Princeton, New Jersey 捐赠基金:$205.8亿
总学费: $58,965
这所美国第四富有的大学,也是建校历史第四悠久的大学(成立于1746年)。普林斯顿大学学生近60%可以得到助学金。
3.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地理位置: Stanford, California 捐赠基金:$214.7亿
总学费: $62,801
斯坦福是最难进的美国大学,今年录取率低至4.69%。计算机科学是它的王牌专业,甚至在女生当中也成为最受欢迎的专业,硅谷的成立都有它的功劳。
2.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地理位置: New Haven, Connecticut 捐赠基金:$238.6亿
总学费: $63,970
耶鲁出了5位美国总统:William Howard Taft, Gerald Ford, Bill Clinton, George H.W.Bush,and George W.Bush.1.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地理位置: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捐赠基金:$364.3亿
总学费: $62,250
哈佛大学是全美最富有的大学,该校培养了47个诺奖得主,32个美国州领导,48个普利策奖得主。65%的哈佛学生得到奖学金补助,这笔钱当然也出自哈佛得到的捐赠。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全美10大最富有大学,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满满的土豪气息呢?那还不赶紧把自己成绩弄起来抓紧申请?
(本文数据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点课台进行修改或删除。)
第五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主敬:整饬自己的思虑,经常保持自觉的状态,心便能专一而不为外物所诱,敬能虚静,但敬不就是虚静。心有所主,还要处物行义,于事物上能明其是非。
求仁得仁,汉语词语,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自《论语·述而》。
解释:“习“是练习,“劳“是劳动。范例: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