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14 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网上访谈详情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7-14 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网上访谈详情
[提要] 经教育部门批准,主题为“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实践、理论与创新”的国际会议将于8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为主办单位;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等重要机构为支持单位;学大教育为承办单位。
2011年8月13、14日,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新浪教育作为本次会议的网络独家合作伙伴,特意将主办和合作方领导请到现场,通过视频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网友互动讨论,破解基础教育热门难题,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本次访谈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2011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顾明远顾教授、北京四中初中部校长常菁常校长和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杨念鲁、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大教育集团CEO,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副主席金鑫先生两组嘉宾到场接受访谈。
本次访谈话题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学会将于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2011年个性化教育会议,拟通过征集国内外论文集开展会议交流,深入探讨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总结中国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有效模式,探究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启迪。
访谈中,围绕关于“为什么提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现在的教育是否太功利”以及“个性教育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尹俊: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访谈间。坐在此刻访谈间两位重量级的嘉宾,第一位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2011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顾明远顾教授,同时请顾老师跟广大的网友打个招呼。
顾明远:网友朋友下午好。
主持人尹俊:第二位嘉宾是北京四中初中部校长常菁常校长,欢迎您。
常菁: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机会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尹俊:跟各位网友介绍一下,今天请到四位专家接受访谈,现在是第一组两位专家跟大家对话。今天要聊的话题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民办教育学会将于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2011年个性化教育会议,拟通过征集国内外论文集开展会议交流,深入探讨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背景下,个性化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总结中国推进个性化教育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研究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有效模式,探究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启迪。
本次会议组委会与新浪教育达成网络独家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我们把主办和合作方领导请到现场,跟我们一起探讨相关的话题,通过此次视频访谈的形式,将与广大网友互动讨论,破解基础教育热门难题,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果。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马上开始我们的对话,第一个问题请教顾老师的,您曾经谈到过说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个重要的思想已经被写进国家的教育规划纲要,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以及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使您提出这样重要的命题呢?
顾明远:个性化教育,现在是世界的趋势。我们要培养人才,这个人才的素质也好,他的环境也好,都有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他的素质,他原来的一些天赋的素质,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来加以实施教育,他的潜在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因为每个人都有差异,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孔子早就讲了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来进行教育。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现在时代的要求。
主持人尹俊:传统和时代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样的话题请教四中的常校长,您觉得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常菁:四中在办学过程中有一个指导思想,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处理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关系。我们谈到的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是考虑到在青少年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一个孩子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的精神,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我们这个阶段的全面发展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讲,应当是一个为他奠定很厚实的基座,有了这样宽厚的基础,一个孩子在今后追求人生的幸福和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我想他才能够走得更远。当然了,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并不是我们要拿同样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孩子,我特别同意刚才顾老师谈到的,我们对学生个性的教育,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他自己非常独特的天赋和才能,因此我们在为学生打好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的同时,必须要关照到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这个也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每个学生真正的尊重。
主持人尹俊:想问顾老师,您也谈到大师级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星区能力、意志是关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刚才听了常校长的观点,您怎么来看待?
顾明远:我经常讲教育有两条,一条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为什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心,跟学生沟通,使他得到老师的爱,家长的爱,社会的爱。从学习来讲,他应该有兴趣,有了兴趣以后,他才能够刻苦学习,如果他对这样的学科,这样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会很好地学。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从哪里来,一个是从他原有的天赋,他的特长,比如说我们学生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学生是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学生是形象思维比较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所以我们讲所谓叫全面发展,我的理解不仅仅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当然要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他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培养一个创新人才,培养一个杰出人才,你就要把他的潜能也就是他的身心、体力和脑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他才能慢慢成才。特别要在中学里培养他的专业兴趣,我们现在很多中学生报考大学,没有自己的兴趣,没有自己的爱好,这样子怎么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主持人尹俊:选择权不在他自己。
顾明远:更重要的是要让他自己对每个专业,每一项学科有一个兴趣爱好。这样能够把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他才能够成为很好的人才。
主持人尹俊:常校长,您是不是赞成顾教授说的这种“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的观点,您又是怎么样来理解这个观点的意义的?
常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当然在现实情况下,现在由于整个社会大的舆论背景和我们家长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我们的孩子现在背负了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负担,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从中没有获得的真正的享受。当然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情况了,要得到改善,可能不是一天、两天或者短期内,跟整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个现在的体制都有关系。我觉得在学校这个小的空间里,我们试图去努力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来让我们的学生去学会选择,比如说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选修课,包括为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机会。在学习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更多的成为学校的主题去参与他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选择。
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们对于教育规律的一种尊重,对于生命的一种尊重。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心平气和的过程中,能够倾听到他自己内心的声音,能够自然而然地去成长,更好地发展。
顾明远:举个例子来讲,我曾经到一个县里开会,有一个孩子是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学生,他就讲他的经历。他初二的时候已经学不下去了,觉得学习很困难,他的爸爸让他辍学。既然考高中也没希望了,还是回去种地吧。但是有一个老师看到他喜欢画画,就做他爸爸的工作,中学、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应该让孩子继续上学,同时你这个孩子很喜欢画画,没准将来会有出息呢。他的爸爸把他送回学校去了。送回学校以后,他毕业以后,考上了中等的艺术学校,中等艺术学校毕业以后,就到一个广告公司工作,工作了几年就考上了清华大学的艺术系。如果没有这个老师,慧眼识真珠,看到他有一定的优点,很可能这个孩子现在还是一个农民。所以我们的老师一定要看到学生身上都会有一些闪光点,都会有他的特长,要充分发挥他的特长,他将来就会成才。
主持人尹俊:这也是我想问顾老师的,当前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家长怎么做,才能有效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同时培养成才,促进全面发展,社会和家长应该做什么呢?
顾明远:现在社会和家长都应该转变一些观念,不要觉得学生学得越多越好。现在大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不利,比如说现在升学率,大家在争求升学率,一个孩子当然希望将来能够上学,能够成才。但是才有不同,不是才都是一样,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其实成才的道路是很多的,不光光是上了名牌大学就能成才了,不上名牌大学就成不了才,不是这样的。再举个例子来讲,大家都知道小泽征尔,很有名的指挥家,他不是正规的名牌大学毕业的,但是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世界有名的音乐家、指挥家。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家长,应该有平静的心理,沉下心来,不要给学生增加很多的负担。刚才讲了大的环境,家长也无奈,老师也无奈,大家都在竞争,这种条件下,但是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理解孩子,可能孩子发展会更好,不一定说是学得那么多,功课那么重就一定那么好。
主持人尹俊:三方面配合把这个事做好。常校长,您是一线校长,您从教育第一线角度给我们谈谈,您觉得怎么样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
常菁:在今天的环境下,作为学校应当抱着教育理想主义的同时,我们要踏踏实实站在今天的现实上。刚才顾老师谈到的很多现象,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对家长真的很理解,造成我们今天的情况,孩子们这么重的负担,其实不单单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家庭一个单方面的因素,一定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由于今天处在发展的转型期,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它的力量并不是很大,我们能做的事情也不是很多,作为每一所学校,都是要立足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去分析我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我们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坚持,特别是今天我觉得大的社会舆论上,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上,应当给教育比较宽松、平和的空间,我们应该去培养平和和更加成熟的心态。
主持人尹俊:现在是太功利了是吗?
常菁:我觉得太功利了。对于教育来讲,当然有很多改革的思路,往往要求学校在短时期内,要出各种各样的成绩,要出想法、思路,当然我觉得这些是非常好的,作为教育来讲,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特别是我们对于孩子们,更加需要一个陪伴和守候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有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作为每一所学校来讲,一定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要在大的教育纲要指导之下,去看到我们学校内部的学校的改进,最重要的一方面比如说课程的改进,第二个关于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对于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个可能是作为我们学校来讲一个永恒的话题。
主持人尹俊:顾教授,四中的常校长也指出一些问题了,您觉得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能够使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顾明远:现在全社会都要平下心来,不光是家长、社会舆论以及我们的媒体,都来宣传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是我们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但是才有不同,社会也需要多种人才,社会也不是单一的一种人,传统社会是分成了两种人,要不就是人上人,要不就是人下人,现在社会不同了,现在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他要求的人才是多种层次,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职业有几十万种,所以行行都能出状元,大家有这么一种心态,学校是育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更应该有教育的理念,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家长,学校要做家长的工作,我们也有很多好的学校,一些好的学校搞实验,一开始家长不理解,但是和家长共同来研究,共同来策划,效果很好。有了效果,家长就观念也转变了,学校要开放性的,把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让家长都能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里。这样来共同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
主持人尹俊:同样想问常校长一个问题,您觉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有社会教育怎么样能够很好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更好地为教育学生来服务呢?
常菁:刚才已经谈了,从社会大的环境来讲,今天我们有很多舆论导向,刚才顾老师特别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加平和和安静的心态来面对教育,不要有过多的不恰当的炒作,特别对于教育的问题。对于家庭来讲,一个孩子在家庭里成长,他的父母,他的思想,他的做人的准则,他的人的基本素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世界的精神塑造,特别是家庭文化的建设,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更加优秀,我们一定要从今天的成人开始做起。所以从学校来讲,我们现在也确实是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这块,非常注意和家长的沟通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学习。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讲,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另外一个角度上,我们也是家长,我们觉得今天的家长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来面对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养方法更加科学,我们的孩子能够成长更好。从学校层面来讲,就是应当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地去营造这样一个比较多元,能够让孩子有很多选择机会的发展空间,能够让他们在学校中,感觉到生活的快乐,能够感受到对于学习的渴望,同时也培育孩子心中的理想。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功利的现实状态下,在我们如何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这可能是摆在学校面前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觉得这样一件事也是我们要和家庭包括社会共同来完成的。
主持人尹俊:最后想问顾老一个问题,常校长也提到了,现在很多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家庭、学校始终在被教育,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了这种状态了,这确实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怎么能够扭转这种局面,促进他们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去发展自我呢?
顾明远:学校里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组织他的活动,现在有很多学校把很多活动交给学生,比如开运动会,学生可以自己来组织,用不到老师来组织。搞一个论坛,搞一个活动,学生来组织。这样培养他们对自主性,自信心,自强心,在自主活动中,自己有自信了,我能够做,学习我能够学好,搞一个活动,我也能组织好,有了自信心,他就能够自强自立。这样子在活动过程中,他就能够考虑到我将来喜欢什么,我将来可以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的兴趣。我经常讲我们学校的环境是要细化,我们学生的成长,学校的文化在细微中,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学生在活动里,就能够找到一个发展的道路。这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尹俊:请四中的常校长给我们谈谈四中在推进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什么样的举措或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者有成功的经验值得跟我们分享的。在贯彻纲要精神之后,准备会有怎样的新举措呢?
常菁:北京四中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一直以来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我们坚持了很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应当说它是80年代教学改革时候的一个成果,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在四中的初中部,我们没有实验班,全部都是平行班。但是我们会在数学和英语这两个学科上进行分层次教学。现在高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各方面课程越来越细分,模块化之后,在高中部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课程科目也越来越多,比如说物理、化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希望老师的教学能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孩子们在学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是我想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分出一个快慢班,让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心理的压力,他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其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除了在课程上的关注之外,我们对于每个孩子,在四中不断地在讲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对每个孩子都要做到公平、公正,特别是尊重每个孩子。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位于什么样的水平,我们都要坚信他在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尽管有些孩子今天我们看他学业成绩不是特别地突出,但是他可能在其他方面有他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也针对这种情况,四中现在也在做教学改革的实验,我们从去年高中部从高一年级组建了一个道元班,道元是首任校长的名字王道元先生。这个班招收的对象就是孩子在某些领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学习、见解或者有很强的兴趣。进这个班的小孩,我们经过测试之后,有两部分,一部分可能他的学科学习成绩也是很优秀的,还有一部分他的学科成绩不是特别优秀,比如在年级可能会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但是在某一方面,有他自己非常独到的认识或者探索。这个实验刚刚进行一年,我们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对于这个班的定位,我们不是把它定位在一个高考的目标上,我们是着重在培养孩子对于科学的追求精神,执着的精神,包括对某一个领域的持续不断的探索和专注,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跟踪,这些孩子在未来能够,在他们自己独特的天赋方面,能够有所发展,能够更多的产生思想。
在今后,北京四中也会为更多的孩子,比如说有的孩子希望高中毕业以后就出国深造,不同的孩子给创造不同的发展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还有一些同学,有免修的制度,他在某些学科学习上已经非常超出同龄学生很多,把时间可以空出来,让他自己去学习,自主地学习。在对待不同的学习成绩的学生上,有分层的作业指导,分层的辅导,还有导师制的配合。通过这样,不同的方式,希望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去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以我们的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所有的工作安排是从学校的角度,我们所有的安排都是从学生来出发的。
主持人尹俊:先跟两位嘉宾聊到这里,谢谢顾教授,谢谢常校长。跟网友预告一下待会演播室请到杨念鲁先生和金鑫两位业内人士,也是专家,跟我们继续分享这个话题,谢谢两位,谢谢大家!
第二组嘉宾:
主持人尹俊:各位网友大家好,接下来继续聊青少年教育的话题,再次给大家介绍一下演播室请到两位资深教育界的专家,首先是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杨念鲁,杨先生欢迎您。
杨念鲁: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尹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大教育集团CEO,2011年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组委会副主席金鑫先生,欢迎您。
金鑫: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尹俊:今天已经听了顾教授、四中的常校长两位专家的观点,同样的主题跟两位专家进行对话。请教杨先生,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对子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女发展的期望”,成为排在当代人生活动力的首位,你认为中国父母这种望子成龙的强烈心态是否健康,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杨念鲁:健康与否看怎么来看,总体来看,每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有更好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应该说是健康的,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说每个家长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都无所谓,那社会进步就没希望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是怎么来看“成龙”的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成功,成一个什么样的“龙”,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的。我个人感觉很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多多少少有一些盲目性。主要是不分析自己的孩子,他自身的条件,自身的因素,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在什么地方,而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什么最热门,什么最受人瞩目,就希望我的孩子做什么。比如大家都在弹钢琴,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我的孩子也要弹钢琴;今天球星火了,希望我的孩子去踢球;明天歌星火了,就让我的孩子去当歌星。你的孩子究竟适不适合,这里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说到底是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背后太功利。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太功利。我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也不应该太功利,怎么样不功利?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根据他的兴趣爱好特长,给他适合的教育,给他提供适当的环境,让他在这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什么叫适合的教育,每个孩子自身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的张扬,充分的展示和实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望子成龙”要具体分析,至于说健康还是不健康,也要具体分析。
主持人尹俊:有这个心是好的,别执行的时候,得采取正确的方法。我们还要请教金先生,学大教育是全国同行中最早提出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后面又提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实践中是不是已经取得了成效?
金鑫:学大在2004年提出来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当然这个理念是很早有的,比如原来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是个性化的理念。04年学大在做的时候,一对一只是形式而已,最重要是背后的遵循的是个性化教育理念,从04年到现在,有7年的时间了,这7年下来,我们学大也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一家现在中国最大最领先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机构,这七年下来,大概服务了几十万的孩子和家庭。无论是在实践当中,还是在理论当中,我们都取得一些进展,比如说07年的时候,成立了个性化教育研究院,专门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个性化教育的白皮书,对个性化教育有了初步的定义和一些我们自己理解的阐述。从08年开始,连续三年都组织学大的老师,个性化的老师来撰写相关的个性化的论文。08年到09年度是800多篇,09年到2010年是一千多篇,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300多篇。对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进行非常多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也有成果。
主持人尹俊:提到成果,请列举贵机构如何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方案,以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优势潜能的若干成功案例?
金鑫:其实挺多的,我们现在还是为孩子主要在学习上的辅导,刚才谈到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上面或多或少的障碍和问题,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我们传统做法可能就是你缺什么我们给你补什么。在学大来说,他要先去对孩子情况有一个科学的诊断和分析,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再加以诊断性的解决。比如最近拍了一个电视广告,看上去挺夸张的,其实那个来自于真实的案例,就是一个男孩他对数学是有障碍的,是没有兴趣的,他非常喜欢武侠,有大侠情结。老师没有从数学入手,他是金庸迷,先从金庸小说人物开始讲起,慢慢让他接受这个老师,并且接受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慢慢兴趣转移到数学上,数学成绩得以提高。第二,今年的一个案例,我们在宁波有一个高三的孩子,他的学习问题已经在学校或者他自己得不到解决,他潜力很好的,他的素质、能力都不错,但是往往在一些考试上发挥不太正常。他高考前一个月来到学大,我们老师根据他的情况,定制课程,定制学习方案,最后高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考一个月的时间提高了152分。这是非常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进步了,但是这在个性化教育实施下,奇迹都是可以发生的。
主持人尹俊:也想请教杨先生,您觉得个性的成长和创造性之间,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杨念鲁:我个人认为有创造性的孩子一定是个性彰显的,但是这种张扬不是表面现象,一定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否则不会有创造性。如果我们做事都是循规蹈矩,都是按照一个模式,按照老师、按照旁人的指点,不敢有求异的思维,不敢有批判性的思维,不敢有创新的东西,做作业都是标准答案,考试也是一个评分标准。长此以往这样训练下去,怎么可能有创新思维,怎么可能有创造性。真正要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国家,一定要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可能使我们国家成为创造性的国家。
主持人尹俊:目前在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的。
杨念鲁:我们在这方面差得非常多,过去更多的强调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标准,像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按一个规格,一个标准生产出来。因为世界是多彩的,社会是多元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我们很难说他是高是低,是好是坏,但一定要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只要这个人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体会到了职业的幸福,就一定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主持人尹俊:人与人完全不一样,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金先生也认真学习过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之后,您是仔细学过,能不能跟我们谈谈教育机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是不是应该大有所为?
金鑫:纲要出来以后,我们还是很兴奋的,学大教育一直遵循的是个性化教育的方式,纲要提到了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并且说整个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认为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统一其实就是个性化教育,所以从这点来看,国家已经提出了指导,预示着我们教育会发生很多的变化和改革和进步。这个孕育着很多机会,我们一直把学大教育当做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这种补充不仅是形式上的,更多是在理念上的补充,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可能学校教育或多或少的原因,他们做不了,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这里的空间会非常大,不仅对学大教育,对一些能够读懂并深刻理解纲要的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都预示很大的机会。
主持人尹俊:杨先生,请您比较一下,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相比,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劣势,有哪些东西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杨念鲁: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自己去过的国家不是非常多,很难给一个比较全面的结论,凭我一星半点的感性认识和比较,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更多强调基础性,基础一定要打得扎实,打得牢固,特别是我们的数学,我去发达国家访问的时候,跟同行交流,他们最羡慕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我们有这样的例子,身边的朋友的孩子在国内的数学算不上特别好,但是到了国外以后,被视为那个地方的数学天才。这种例子应该是很多的。我们比较注重严格严谨的训练,基础的扎实,考试的统一性,标准的统一性。而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要求,更多强调的是孩子个性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孩子给提供不同的教育,只要在自身基础上,在他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让他有充分的发展就可以了,就达到教育的基本目的。这两种情况都有积极的一面,同时有不足的一面,应该是互相借鉴。
除表现形式上外,在教育理念上中、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家长都希望我们孩子上北大、清华,事实上不可能,北大清华就这么大招生量,北大清华不行,就上211,一定要上尖子学校。前年年底跟七八位咱们国家知名的高中校长一起去了趟美国,在美国加州一所高中跟他们员工和学生座谈,其中一个女孩子是校长非常推崇的,说这是我们学校最优秀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的孩子,我们跟他交谈过程中,从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后来我们一个同行的校长问起她,你马上毕业,准备报考哪儿?这个时候她没说话,她们校长说了:“她要考哈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她的理想是报考一所并不很知名学校的兽医专业。”我们感到很吃惊,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学兽医,她解释说:“我父亲是兽医,从小看到这些小动物,对他们非常有感情,非常有兴趣,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些动物免受病痛。”这在中国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我们对孩子期望,教育理念和人才观上有很多盲目性,而西方的国家可能更注重孩子自身有什么想法,他有什么需求,他是否有职业幸福感。
主持人尹俊:我有个朋友报考的时候报了京外的大学,他爸妈动用资源,把志愿改了,改成北京,让他没有离开父母的怀抱。
杨念鲁:我们有个副会长说过一句话,非常深刻,他说高中应该是做梦的地方,西方发达国家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做梦,有自己五彩缤纷的梦,而我们的孩子却在做题。
主持人尹俊:接下来请教金先生,您刚才谈到了学大的老师在结合培训经验的同时,发表了几千篇关于个性化教育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加在一起已经出三本论文集,请您介绍您是如何把一只培训机构的师资打造成如此专业的专职的个性化教育的师资队伍的。
金鑫:学大教育无论从教育的理念上,还是从教育的方式上,都是围绕着个性化教育做的,我们的师资也必须是个性化的老师。刚才顾老先生讲的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学大的师资观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老师,不一定说是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丰富的资力,只要适合这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风格,能把这个孩子教好,他就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大首先是让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定要接受我们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他的舆论基础就是深深烙印在我们老师的思想里。第二,我们的个性化的教学教法,很多都是一对一的教学,这跟班级制的集体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一对一的教学怎么去做,怎么跟孩子沟通、互动,怎么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种种方法都会有相应的培训教材和培训的体系。
接下来这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服务每个孩子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我们会把他们提炼出来,会把他搜集起来,我们每年都会做评比,包括我们老师教学的评比,我们做课程的评比,包括论文的评比等等,这个是通过日积月累,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个性化的老师和一大批优秀的素材,慢慢地形成了我们的一个是服务体系,一个是课程体系和产品体系。
主持人尹俊:请问杨先生,能不能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给我们分析一下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将会是什么样的,有可能会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杨念鲁:《规划纲要》已经描绘了未来的教育蓝图。如果按照规划纲要扎扎实实做下去,我相信若干年以后,中国的教育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做起来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问题还非常多,而且有些问题可以说是多年来,甚至是上千年积累的结果,改变起来也是相当地艰难,这需要我们做出很多的努力,需要我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等,还包括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等等,方方面面要进行综合的改革,统筹来改革,我们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在这里想强调一点,就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光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校长和老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全社会都应该转变教育理念。这个需要大家共同来做,需要全社会来做,因为教育观念的偏离,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有时候不经意期间也会流露出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举个例子,前两天中央电视台一个早间节目教大家怎么样填报高考志愿,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节目,我感到很好。但听了以后,有些失望,他的主要观点是根据自己的考分确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这本来没错,但他把高校的专业分为“好专业”和“差专业”。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主持人尹俊:他没有提学生喜欢什么。
杨念鲁:喜欢什么是一方面,另外关键是什么叫好的专业,什么叫差的专业?既然是差的专业,国家为什么设这些专业。应该说,无所谓好专业和差专业,关键看谁来读这些专业。要因人而异,不仅要看他的考分,还要看他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否适合这个专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这个专业对我来说可能是非常好的专业,对你来说可能是非常不好的专业,因为我们的兴趣特长,各人的特长和学习基础都不一样,中央电视台在这个问题上都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可见不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在社会每个角落里。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全社会付出巨大努力。
今天之所以愿意到这里来,也愿和大家一起到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希望通过公共媒介,向全社会传递一种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当然不是我说的这些就一定是正确的,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做这个事情。即将召开的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就是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个性化教育才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主持人尹俊:谢谢杨先生。最后问金先生一个问题,听说您在国内首先成立了第一家个性化教育研究院,请问这有什么意义所在,它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金鑫:就像杨秘书长讲的,现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很多有一些问题,刚才谈到的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等等,这个说起来差异很大,甚至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观念,这个是跟环境有关的,因为中国的环境跟美国的环境或者跟欧洲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资源、人口、还有传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如果照搬过来,可能也有问题,我们成立个性化教育研究院的目的是怎么样跟中国的,我们把代表比较先进的教育理论,怎么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出来相应的模式、理念等等。因为现在中国的评价体系还是说分数是最主要的,我孩子的升学还是要看中考成绩、高考的成绩,虽然现在小升初没有的,大家都知道中学还是通过很多考试来选拔孩子的。这个环境如果不改变,很多东西,教育理念都是免谈的,因为这是主流,反而我们要学像瑞典、芬兰很多个性化教育,变成异类,很多孩子没法生存了。很多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结合教育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研究,做一些探索。比如说现在还是比较重视学业成绩,比较重视学科,比较重视考试,我们怎么能帮助孩子在这个基础上,达到他的目标,而不是让他痛苦地学习,而是对学习有兴趣,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个其实是能帮助他,并且在这个阶段受益,在长大成人以后,终身受益的事情。
谈到个性化师资的时候,还有一个理念是爱,我们有一个口号:“爱,赋予人们学习的灵感。”跟顾老师讲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一样的。老师必须对教育有热爱,必须对孩子有热爱,他才能教好这个孩子。包括我们强调的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平等、宽容,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主体,对他尊重。还有个性化教学方法中所提倡的或者说所应用的探究式、引领式、参与式、渗透式的先进教学方法,都是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在一点点通过实践,通过研究所摸索出来或者探索出来的东西应用在我们实际一线的教学和教育环境中,才能上那么多的孩子和家庭受益。通过过去几年的发展,从学大的成长速度就能看出来,个性化教育现在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但是蓬勃发展可能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8月份召开的个性化教育国际会议,非常荣幸学大教育能够承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高规格的会议,希望能把个性化教育,刚才杨秘书长说的代表教育生命力和教育理念,通过高规格的会议向大家展示,扭转一点我们比较陈旧或者盲目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能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哪怕现在先做一点事情,能够改变一点也好。
主持人尹俊:谢谢杨先生,谢谢金先生,希望今天不光是杨先生还有金先生,还有常校长、顾教授几位能给广大网友、家长、教育工作者还有全社会所有的人一起启发。谢谢大家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收看今天的网络节目,再见!
杭州学大教育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时代的发展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关注、知情意识及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为满足人们的信息、参与、娱乐的心理需求,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它一亮相,就以其新颖的形势、独特的内容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一时间,中央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创办了各类访谈节目,《艺术人生》、《对话》、《鲁豫有约》……它们以其内容的前沿性、针对性、开放性,形式的互动性、平等性以及极大的亲和力成为广大观众了解世界、关注社会、发表见解的门户,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热潮。与此同时,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化特质成了访谈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何谓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多元化的时代,上星频道多,品牌栏目多,主持人更多。要努力挖掘主持人的个性,突出主持人的个性,强化主持人的个性,首先要清楚主持人个性方面的独特含义,即独特的“这一个”。访谈类节目之所以得到受众的欢迎,受访对象或访谈内容的出彩固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但主持人处在“话场”的中心,他集自身职业角色、人际传播角色以及整体组织者的角色于一身,更具有演绎多方面的角色的特质。而在这些角色中,访谈主持人的个性化演绎尤为重要。
从一般意义上说,这里所说的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是指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一般化而言的,同时它又是创作风格的前身。由于一些主持人对个性化的曲解,出现了以“怪异”、“另类”为个性的偏差。因此,我们在倡导个性化传播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谈话类节目,它的特点是受众层次较高,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取向,影响并引导着大众舆论导向,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既要掌握“上头”,又能把握“下头”,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在谈话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准确地传播信息和反映群众意见。善于解疑释惑,发挥桥梁作用。另外还要求主持人要机智灵活,具有幽默风趣的谈话技巧。在现场充满自信,应对自如。同时适当的幽默感如同调味品,不仅可以使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举重若轻,轻松掌握现场,而且也使得他们显得平易近人,机智诙谐,赢得观众喜爱。
二、当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误区
作为访谈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本身就是节目的一种标志。他的外在容貌、言谈举止等都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这个栏目、这个节目的最显著的标志。然而,还是有一些访谈节目主持人存在不少个性化误区。
1.个性化不等同于个人化。主持人的根本属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一种媒体角色意识决定了他出现在屏幕上时,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他所属的电视台,他所属的栏目,他背后庞大的创作集体。所以,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是为实现信息的最优化到达而作为。任何自我欣赏、自我表演的个人化展示以及怪异的服装、媚俗的表情,都是应该摒弃的。
2.个性化不等于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总是不会永远满足于一种内容一种形式一种个性风格的表现样态。一部娱乐片产生的新名词“审美疲劳”,也再次给传媒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美国访谈节目主持人黛安?索耶,以其光彩照人的外表,生气勃勃、简洁明快的风格以及冷静非凡、见解深刻的职业作风令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倾倒在她的魅力之中。作为主持人个性综合外化的主持风格,黛安?索耶总是依据对象不同,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庄重严肃,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咄咄逼人。她认为,主持人的风格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充分展示个性。
三、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实现个性化的因素
个性化是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美国名嘴奥普拉?温弗瑞,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这一切就源于她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奥普拉脱口秀”的成功。她主持的访谈节目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她邀请的嘉宾一般是普通大众,谈论的主题也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为了能让嘉宾实话实说,奥普拉常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也告诉对方,当嘉宾的故事感人至深时,她甚至也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因为奥普拉的“脱口秀”更直接、坦诚,所以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所以说,奥普拉的个性化成就了她自己,同时也顺应了访谈节目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其次,只有赋予个性化魅力的访谈主持人才能带动一档栏目。如杨澜在6年间访问了300位世界精英和传奇人物,吸引嘉宾的除了栏目的知名度之外,杨澜的个人魅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名人访谈节目的共同特征之一,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收视率,同时以节目声誉提升本身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
她的节目首先在话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杨澜的采访节奏感强,提问具有跳跃性。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呈现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因此从话题的选择上看,杨澜是一种“辩论式的采访”风格。同时,她也善于调节现场气氛,比如杨澜一般会以一些抒情与感性的话语作为采访的结语。但总体上,杨澜采取的是一种辩论的方式推进采访,展现出她独特的专业性的辩论才能。
可见,个性化已经逐渐成为访谈主持人的必修课,也是能否把握和操控节目的利器,是否具有个性化魅力成为检验一个访谈主持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除了以上几点,对于访谈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之外,我们也不应当忽略访谈节目本身对于访谈节目主持人个性化魅力的诉求。
现在,无论电台、电视台,访谈节目都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但要做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却不是件易事。除了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唯有把自己塑造成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有个性的主持人,才能创造出富有影响力的访谈节目。总之,访谈类节目在国内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它却体现了主持人个性化的日趋觉醒。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唯有在平等互动的人际沟通中正确把握个性化尺度,才有可能使访谈类节目更符合已进入理性选择时代的受众需求,使之在各类节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梁永安)
第三篇:教育访谈记录
一本记事本的采访记录和反思,两个假期的访谈,四位优秀老师的经验分享,感谢这些,让我对于教师的角色,还有学生之于我的意义的理解深刻了很多,在这条走向老师的路上,我需要更多像这样的思考和经历,让我努力去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育就像播种,你首先得把自己培育成好苗子,才能以身作则地去影响到你的学生。其次,你还得成为一个经验丰富同时懂得反思的老农,去耐心地播种,恰当地施肥,精心地培育,到你手里的种子,你就得付出心力好好栽培。
——陈老师
老师是我高三的英语老师,多亏了她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平时耐心的答疑和鼓励,我的英语水平在那一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一次回学校,她听到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高兴地跟我聊了很久,不止告诉我很多她十几年的经验和有趣的故事,还针对我的性格和水平给了我一些建议。
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跟老师说过,做老师太无聊了,每年每年地重复同样的东西,还要跟学生一起承担升学的压力,改那么多试卷做那么多题,明明就还是做着跟学生一样的事情。这一次老师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疑惑。她说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之前的十几年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法。老师随便就给我举了之前她带的班的例子,在这些交谈中,我慢慢明白,这个职业远不是我以为的那么简单和无趣,反而,它是一份需要高度的热忱和责任心的神圣职责。
我不觉得我在重复,是因为我是因为真的热爱这个工作。每一份工作都会有外人看来不尽人意的部分,但对我来说,重复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用来帮助学生的方法之一。就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月的重复,想学好一项技能也是需要一遍遍的练习,知识的授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乐于重复我教的东西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我也会享受在一遍遍地教学中去精益求精,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我自己的反思不断总结出更简洁易懂的内容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跟学生互动,一起brainstorm的过程,甚至你有时候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巧妙的方法,当你看着你的学生乐于去思考,看到他们因为你的鼓励求知欲不断提升的过程,你就会觉得你做的事情很值得。
一个老师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是无比重要的。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他们都还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对一些诱惑和不良习惯的抵抗力也比较差。这时候,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发现并帮助纠正的话,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都会是影响一生的改变。想做好一个老师的工作当然简单,你把自己的课讲完就可以走人,可是别忘了,一个人生命的前20年除了跟自己的父母相处最长,其次就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所以你既然被赋予了这个责任,你就必须尽力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怎么去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求知欲,有梦想,有自信,懂得反思的人,比起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来的知识,这些品质是更能够帮助他们独立承担责任,面对困难的支撑。而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也是懂得寻找榜样去学习的,所以,即使你什么也不做,即使你只是偶尔几句提醒,只要你自己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那么你自身的行为和人格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总之,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你真的要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它,否则,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要耗尽一个人无尽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是很难去坚持下来的。但是,一旦你坚持下来,偶尔被以前教过的学生记起,欣慰地接受家长发自肺腑的感谢,你会真的感到自豪,那些你觉得是你职责之内的付出,在有些人身上发生了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改变。
不服老,跟上时代,一个人的眼界和视野是无限的,我作为一名老师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多看书,多出去看看,充实自己的同时也是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黄老师 老师表示她是因为喜欢青年人才当老师的。“孩子们能一直给我保持年轻,不断冒险,不断尝试,不怕犯错的动力,他们的烦恼我也有过,跟他们聊天我会很舒服,作为一个大姐姐也可以帮助到他们。”我们都看得出来,每一个从她手里带出来的班级,都会特别喜欢她,也会特别怀念她的课堂。老师最厉害的一点是她总是可以把一个一开始大家都很陌生的班级变得很有凝聚力,幸运的是我之前的班就是这样。我们的班会总是全级最high的,我们总是可以在各种比赛中拿到很好的名次,甚至我们玩的起来也没有落下学习,一直是级里的学霸班。关于这一点,老师说,她的大学生活让她明白了团队合作的优势:“即使一个人能力再强,当他需要一个人扛好几个人的活时,他也会力不从心,更何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组员之间可以互相给予灵感,互相帮助和协作,这样的经历收获的不止是成功,还会收获无比珍贵的友情。”一个人要坚持做好一件事情肯定比一群人一起坚持来的难,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如果能给这个集体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氛围来,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先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我只要做好那个大家长的角色适时地去鼓励和引导,这样反而能够事半功倍。这么做不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你还能分出更多精神去想想怎么去创新你的课堂,怎么带给学生更清楚有用的知识。
老师这一次严重警告了我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扎实基础功的重要性。她知道我现在还是摆脱不了靠感觉做题的习惯,跟我说如果一个老师连一道题都讲不清楚,连一个简单的语法知识点都搞不懂的话,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她说现在懂英语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会挑剔英语老师的发音,看到英语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都会提出质疑了。她鼓励我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充实好自己,厚积薄发,而且她建议我最好能够出国去交流一段时间,通过跟外国人一起的平常生活中去亲身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宗教,人际等等,而不是只做一个照着课本和语法点讲解的英语老师。老师还建议我去多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掌握一些新媒体技术,这些东西不止可以辅助我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融入学生,真的很感谢老师给的建议,我也会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上课的形象和平时的形象还是有差别的,平时可以和学生做朋友,上课还是要一丝不苟,在学生面前树立原则性和责任心。
——方老师 老师一直一个让我又喜欢又敬畏的老师。很惊喜在这次采访中她让我看到了温柔慈祥的一面。老师本身出身书香世家,所以也是比较在意师道传统的人,她会很在意学生对她的尊重,原则性比较强。不过我们这些被她教过的学生当时虽然是不理解,现在倒是都觉得老师让坏学生都变乖了很多。我最希望向老师学习的是她那种全身心为学生付出和投入的精神,她就像我们的另一个值得信任的家长,经常会针对性地找我们聊天,她可以帮那些调皮的小男生保守秘密,也愿意帮助内向的女生找到上台的自信。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那些不经意一犯再犯的小错误,而在课堂上如果她一不小心犯了错也会诚恳地跟我们道歉。在我们眼中,老师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严师,而且她有很多才艺,会弹古筝,会写一手漂亮的书法,那天的拜访老师就刚好在写字,她也是借此温柔地提醒我,作为老师,不是说你就可以一直啃老本,如果你想一直让你的学生以你为榜样,那你也需要不断学习,去找到一个除教书外你还是感兴趣的事情做,保持像学生一样对学习的热情,学生也会以你为傲,受你影响。
这一次回去,因为这个访谈的任务,我不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身份去看老师,更是以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的身份,从一个求知者的角色开始思考怎么去更好地转变为一名传授者。幸亏这个作业,也感谢我这四个优秀的老师,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验,思考了很多,同时也体会到想做好一名老师园比我想象的难得多,让我更加佩服和喜欢之前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老师,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为此,我通过反思自己大一一年的经历和学习情况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回顾大一一年,我花了较多时间在社团工作上,学习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还不够,比如我很少提前预习,提前复习,很少听课外的听力,很少早读,公共课上偶尔也会做自己的事情。大二的一年,我会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参考老师的建议,补补语法这一块短板,还要让舍友监督我的每日学习打卡任务,每天去早读,每天听听力,课后整理好知识点,寻找院内可以锻炼英语的机会,提升台风和自信心,尽量提高绩点,为以后大三大四出国交流积蓄实力。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计划,我相信,接下来,大学剩下的三年,我会更加用力地去获取,去达到我想成为的人。
第四篇:毕业论文: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个性化研究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任何类型的节目都应发挥自己的个性,走个性化发展道路。这一点对于形式单一的谈话类节目尤为重要,而主持人恰恰是谈话节目的主线,其个性也决定了节目的个性。因此,只有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主持人才能牵动观众的目光,才能增强节目的感召力,才能提升节目的品味。如今,各式各样的谈话类节目如潮水般涌现,但个性却难于凸现,主持人个性的缺失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寻求挖掘适合的个性风格
谈话类节目属于大众传播活动的一种,它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体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进行交流,最终达到释疑解惑和沟通不同观点的目的,它的出现打破了电视节目的僵硬模式,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是幕后制片人、策划人、编导等所有节目创意者的实践者。它作为谈话现场唯一的组织者,既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又是参与谈话观众的倾诉对象。可以说,谈话类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因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谈话类节目的风格定位与运行成败。
随着广播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闻报道体裁日臻成熟。舆论监督类节目伴随着媒体的成长而成长,逐渐为社会各界认可和信赖,成为消除社会隐患和毒瘤的锋利无比的手术刀,一批播音员、主持人也随之成名成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人们收听、收看舆论监督类节目,都喜欢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由个人的气质、素养、思维和表达方式等诸方面凝铸而成、明显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主持风格,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或端庄儒雅、或幽默调侃、或热情清新、或沉郁顿挫。个性化的主持人是节目的“金字招牌”,除能帮助节目树立和巩固品牌形象外,他还是节目的权威性、可信度和风格化的象征。因此,风格上的个性化成了许多主持人的追求。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犹不及、甚至走入误区。如有的把个性化片面理解为私人化,过分提倡个性的张扬;有的把个性化表面化、情绪化,靠“暴怒”扬名(就有叫“电波怒汉”的),甚至赤膊上阵,以“骂”打天下,结果留给受众的只是一片聒噪之声。
笔者以为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追求,首先应规避这样几个误区:
一.个性化等同于私人化。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在遵守新闻规律和宣传纪律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表述。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我们一些主持人,经过一定的锻炼和积淀后,自认为嘴巴溜了,风格有了,说话的底气足了,调门也高了。节目中说什么、怎么说是任我驰骋,是否评论、怎样评论也是随心所欲,节目似乎真成了他私人的“讲台”。譬如,广播直播节目可以通过电话聆听社会各界原汁原味的心声,但是即兴参与的听众难免带有随意性、盲目性,有的谈话内容也显冗长、罗嗦。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足够的耐心倾听、解释,而我们时常听到的是主持人对听众不耐烦的打断,有时还夹带颐指气使的厉声怒吼。平时“听众是我们的上帝”常挂在嘴上,而从这里我们看不到主持人对“上帝”起码的礼貌和尊重。其实,搞新闻的人都应该明白,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持人,首先是党与政府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是一个媒体形象的展现。他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媒体的观点,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因为你不是坐在家里讲话,你也不是在一般的公共场合讲话,你是代表一个媒体在与群众交流,虽有文责自负一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个人是负不起责任的。因此,在节目上主持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观点、意愿和好恶行事,把主持节目看作是个人化行为、把个性化衍化为主持上的私人化明显是一个的误区。
二.个性化等同于情绪化。目前,舆论监督类节目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什么样的投诉都能接、都敢接,再复杂的案件、纠纷也要插手,有些主持人常常表现为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久而久之在塑造自身形象、确认自身力量的时候,法与社会的公信度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人们爱听、爱看舆论监督类节目,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实用,贴近生活。节目涉及的大都是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看似平淡却蕴藏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又会触及社会敏感神经,引发社会思潮。如象企业改制后的职工社会保障问题,行业垄断、收入不公问题,出租车行业的挂靠收费问题,各种教育乱收费问题等等,这些矛盾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渊源,不是靠一两档节目推一下能够解决得了的。舆论监督只是、也只能是司法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一种补充,要解决类似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和司法的力量,适时地推出政府、司法部门具体措施的执行情况,让受众来监督。而我们有些主持人摆不正关系,凭着一股激情打天下,来了投诉就接,接了投诉就捅,捅不通就乱评说一气,感慨一番。现如今大众参与节目的兴趣已从满足于发表言论转向考察落实结果,你的节目经常性地只开花不结果,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失去参与的欲望。因此,追求个性化的主持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该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绝不退缩,该是行政、法律介入的时候我们也决不能越俎代庖。
三.个性化等同于表面化。舆论监督类节目主持人追求个性特征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只要颠覆传统主持人的形象就能显现个性,形象、风格上越突兀、越奇特、越有锋芒越好,甚至有人连名字也直接改为“硬汉”、“怒汉”,这种把个性化简单表面化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任何不追求传播价值的庸俗、不考虑传播方式的粗俗和不讲究传播品质的低俗,其后果只能是带来视听污染。
主持人既是节目的“脸面”,更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他个人综合素质和人格的浓缩,更是整档节目新闻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体现,是整个节目组乃至节目部内在素质的外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从业十几年,仍保持着原本主持人的风格风貌——端庄、朴实、大方,她的穿着挺随便的,有时还显得有点土,她的大众化发型也是多年如一日。但是坐在演播室里,主持《焦点访谈》的敬一丹,总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容真挚的叙述中饱含着情感,沉稳冷静的评论中闪烁着理性的思考。请看她在两期节目中的点评:
“国家明令禁伐天然林,以保护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然而,记者在漓江源头采访时却看到,大片天然林被砍伐„„”
“前几天还被黄赌弄得乌烟瘴气的地方,为什么警方一来,就变得干净了?种种疑点让人不能不问:是谁走漏了风声?是谁通风报信?是谁在充当保护伞?„„”
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绵里藏针,掷地有声,这就是力量!这一点她的同事、同为主持人的白岩松也颇为钦佩,认为“她的那种从容,使节目显得更具真实性;她的那种冷静,使节目显得平实厚重;她的那种大气,使节目增加了权威感;她的那种自如,也使节目增添了不少的亲和力”。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主持人的个性,更体会到了《焦点访谈》这个节目整体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这里,笔者无意要否定主持人在形象、表达风格等外在方面的追求和包装,只要与节目内容相融合,与节目基调相匹配,个性独特的主持还是能赢得公众的关注和认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南京零距离》节目主持人孟非,剃着光头,说起话来嘴角还略有些歪,形象上与传统的新闻主持人标准相去甚远。但他不端播音架子,用带有他个性色彩的话说新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光头主持”以自身的魅力赢得了南京市民乃至全省观众的好感。
激烈的传媒竞争无疑会促使舆论监督类节目不断改革创新,包括主持风格。那么主持上的个性化特征该如何打造?除了要规避上面几个误区外,主要应在真诚、品位和深度几个方面下工夫。
——真诚。做人需要真诚,做节目更离不开真诚。因为每期节目面对的是特定的受众群体,以真诚对真诚,才会赢大众的信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责任和基调是“团结鼓劲”,释疑解惑,化解矛盾,乃至揭露和消灭社会罪恶,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真诚”这个支点上,既疾恶如仇,又与人为善;既是对人的,更是对事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七点的《新闻纵横》,每天都是由一线回来的记者“客串”主持。他们高擎“洞晓天下人和事,扬清激浊传正声”的旗帜,以高屋建瓴的气势,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遗余力地伸张世间的公平和正义。他们的主持没什么大“名气”,语言也质朴无华,但是每每以论理的深刻、透譬以及逻辑的严谨取胜;他们也执着地曝光黑暗,但总是能让人看到黑暗过后的光明,进而对未来充满信心。是“真诚”赋予节目以力量,在听众的心里,这档节目和他们的主持无疑充满了个性。
真诚有助于平等的交流。主持人不是法官,与采访对象无上下级关系,节目中的所有交流、对话都应该建立在真诚、平等之上,而不是一味的居高临下和咄咄逼人。“不敢进行批评监督的媒介是缺乏活力的,不能正确把握批评尺度的新闻媒介是幼稚软弱的。” 舆论监督类节目的主持重在说理,有理不在言高,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不宜武断,不宜妄作评论,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真诚,是人们对一个人主持风格的最大认可;真诚,是打造主持风格的第一块基石。
——品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自然人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某个媒体的某个栏目中做主持人,就要表现出那个媒体、那个栏目的水准和格调。一个好的有品位的主持人,能给人带来美好、快乐、自信、勇气乃至思想和信念。央视的白岩松每次出镜,观众从他的眼神里总能看到一种淡淡的忧郁,他的眉宇间,总有浅浅的锁痕。他敏捷的思维、睿智的思考以及不露痕迹的字斟句酌的表达都展示着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与其所主持的《东方时空》、所代表的CCTV追求的格调又是完全融合、吻合的。培养和打造个性化风格离不开品位,而品位这东西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它需要历炼、需要积淀。有品位的主持人和主持风格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并不是被人关注的主持人和主持风格都有品位。那种靠克隆、模仿的节目同质化竞争就难以提升品位,那种一味凸显个性的张扬,靠厉声怒吼、粗言秽语扬名打天下就更无品位可言。
——深度。主持深度,表现为采访时的提问质量,表现为评论时的一针见血,表现为对话时的深入挖掘。有的主持人张嘴就是富有哲理的“名言”,看似深刻,仔细一琢磨又都是废话,不能把主持上的深度理解为语言的表面深刻。如何看待一个主持人的深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依据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力度。主持人要树立形象,思考和提问应该有自己的视角。思考角度过于普通,受众就不会满意,觉得主持人也不过如此;如果面对常规现象,而思考角度却不常规,观众又能接受,这样个性化就出来了。舆论监督类节目是发挥舆论功能、实行社会监督的重要阵地,因此主持人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闻事件中纵横捭阖,展现其来龙去脉,找出问题的症结,期待相关部门的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发现蛛丝蚂迹,进行再挖掘,碰到难题,设法克服,层层设疑,环环相扣,逐一揭开。一些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经过我们媒介的过滤和传播,能够形成具备公开性、广泛性的“主流”观点,产生导向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度,有了这种深度,主持人的风格、个性,自然会赢得受众的认可。离开了深度,你的激情,你的巧舌,你的个性和风格,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为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发展、成长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也催生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个性的新闻主持人队伍。尽管目前一些人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是明显的毛病,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学会在实践中规避误区,学会在创新中借鉴传统,苦练内功,打造个性,我们一定会把舆论监督这一特殊的报道形式推向新的高度。(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其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更是备受关注。可是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一谈到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这个词就要被回避,甚至还有点“忌讳”。因为很多人认为新闻类节目追求的美学价值是“真实”,如果强调主持人个性化的发挥,将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还会直接危害到节目的生命。该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突出论述个性化的正确发挥不仅不会影响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还会为新闻节目增加可看性并提高收视率。本文是从不同的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的。
一、关于“个性化”
对于“个性”的理解,首先让我们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溯源解读,“个性”(pe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人格”,这个概念从词源上讲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这个词经过演变,不但进入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进入了科学领域,转化成了一个科学的概念。对于什么是“个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和公认的看法,一涉及到对“个性”的理解,便会有扑朔迷离之感。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人们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概念,也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这个概念。其次是由于许多学科使用这个概念,每个学科都有对“个性”的研究,再次是由于各路学者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对“个性”的看法也就不同。社会心理学认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个体生活情境是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于作为社会公具的电视传媒而言,我们认为:主持人的“个性”应当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个性”是传播的手段以达到传播的目的,“个性”是主持人的一种品质,是主持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征,是思维与智慧的外化与延伸,是思想的包装方式。在现实的电视实践中,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白岩松、马斌等这些富有个性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用独特的方式在表述,用其娴熟的方法在传播信息,这便是我们抽象意义的个性在现实中的体现。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一谈到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时,“个性”这个词一直在被回避,甚至还有点“忌讳”。因为很多人认为新闻类节目追求的美学价值是“真实”,如果强调主持人发挥个性,将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直接危害其主持的节目生命,仿佛“个性”是不受媒介制衡和节目形态束缚的“脱缰之马”一发不可收拾。其实不然,个性的正确发挥不仅不会影响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还会为新闻节目增加可看性并提高收视率。那么什么样的“个性化”符合它的节目性质,什么样的“个性化”才是受众所认同的,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这正是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的。主持人的个性必须要和节目的性质相匹配,这样的节目才会吸引观众。如何能使两个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就需要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握好这个尺度,主持人所展现出的个性才会和新闻节目的性质相匹配,从而达到预计的效果。
(一)对现代电视主持人强调的个性化认识
现代电视主持人强调“个性化”也是在大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过程中,人们不同层次、不同内涵思想的一种表现。个性化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工业社会的少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到信息社会的多品种、小批量的度身定制,它绝不仅仅是产品制造工艺的改变,它是工业品走向艺术品的历程,是市场化的一个特征。在信息爆炸、信息多元化、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传播,越来越成为被受众注意和选择的对象。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呢?首先应了解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主持人个性化是自身声音形象等先天条件及文化素养、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性格能力等后天素养,在传播中与栏目个性、与受众审美契合的独特的言语行为的整体形象。在这个前提下,个性化表现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独具特色的表达和内在气质。[FS:PAGE]
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是指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一般化而言的,同时它又是创作风格的前身。由于一些主持人对个性化的曲解,出现了以“怪异”、“另类”为个性,“为个性而个性”的偏差。个性化传播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背景中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倡导个性化传播时应注意对“个性化”的正确理解。
“个性化”不是“个人化”。个人化在传播学上是有特定涵义的,是传播中针对受众而言的服务功能,如提供个人化的信息平台、个人化的节目等等。对主持人提个人化则容易误入迷恋和展现“小我”的怪圈,有悖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属性。
尤其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应引起注意,在新闻中“个人化”是坚决不能要的,它有悖于新闻的特性,真实,客观,公正。
主持人的“个性化”首先是对栏目个性风格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并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主持人的个性风格必须与栏目融为一体,为受众认可接受。一切不要规范化,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判断,脱离栏目特点,恣意妄为、孤芳自赏的“与众不同”,是不会被受众承认,更无法接纳的。这也正是主持人的个性化与个人化的本质区别。
其次,主持人的个性化是“从人格出发而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没有高尚人格作后盾的所谓“个性化”,可能恰是道德滑坡、趣味低下、平庸媚俗的垃圾。那些哗众取宠的插科打诨,绝不是“个性化”。背离了新闻从业者应有的素质,这样的新闻主持人是受众所不愿意看到的。
个性化表达并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是节目宗旨和主持人气质的集合体。主持人在个性化的挖掘中要时刻关注自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具有的,是在主持人举手投足间有意无意的表达,而不是刻意的表达。这种个性化特质被主持人挖掘和利用必须有一个前提,他必须让观众感受到那是一颗善良诚恳和关爱的心。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土壤,总是简单地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更是如此,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电视新闻创作的个性化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其中对新闻节目特性的制约,要在主持新闻节目中彰显个性,若想不落入媚俗中,就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想成功驾驭一档节目,除了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的主持人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盲目的模仿港台主持人表面的风格,学港台腔,学穿衣打扮,但就是没看到内在。港台主持人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框框少、他们的松弛、他们的机敏、他们的自然而毫不掩饰,都是我们可借鉴之处。为什么有的新闻主持人到头来只落得个东施效颦的结果,甚至像邯郸学步,别人走路和姿势没学会,自己该怎么走也忘记了。这就是没有注重内在的文化修养,只看中了他们外在的皮毛而无视他们内在的本质的结果。
(二)主持人个性化的构建与确立
在主持人传播行为中,主持人除了要把板块中各个栏目配置得当、调度灵活、串联流畅,要将栏目所要阐发的观念、论点融会在节目的各个环节之外,更需要鲜明的个性展示。只有凝结了鲜明个性的主持才能产生强有力的人格魅力,才能迅速、顺畅、高效地完成从传者到受者的信息传导,也才能在树立品牌主持人个人形象的同时为品牌栏目的打造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说个性就是主持人的生命力而不是一种夸张。因此,要建立电视栏目的品牌形象,要打造品牌主持人,首要的一步便是主持人个性化的构建与确立。[FS:PAGE]
杨锦麟的一杯清茶、一身唐装,加上他激情飞扬、率性精到的点评,成为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栏目“LOGO”;
敬一丹在节目中时时闪现的人文关怀与她的谦和、善良也成为CCTV女主持人群落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总是不会永远满足于一种内容一种形式一种个性风格的表现样态。一部娱乐片产生的新名词“审美疲劳”,也再次给传媒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黛安•索耶,以其热情奔放、光彩照人的外表,生气勃勃、简洁明快的播报风格以及冷静非凡、见解深刻的职业作风令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倾倒在她的魅力之中,从而被誉为当今美国最走红最有发展前途的女节目主持人。作为主持人个性综合外化的主持风格,黛安•索耶总是依据节目内容,不时进行变化,“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庄重严肃,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咄咄逼人。她认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风格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充分展示个性。”
其实,作为一位渐已成熟或已经成熟的节目主持人,他在节目中的个性化显露,他的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是贯穿在他整个的主持工作当中的,也是落实在他的每一期节目、每一个段落、每一次出镜上的,因此个性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然而,如同总的基调里也会有不同色彩的变奏一样,在稳定性上又有着个性化多样性的特征。应当鼓励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嘉宾时具备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应当鼓励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时代背景而采取不同的外在造型。
现在,王志的“质疑式”提问方式是《面对面》栏目的标识性元素之一,也成为王志主持风格个性化的常规体现。然而,“《面对面》的采访对象都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漩涡中的核心人物,这就决定了对话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经历必定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当中既有“传媒大鳄”默多克、淮河抗洪总指挥王金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也有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梯队的翟志刚和聂海胜、救助艾滋孤儿的七旬老人高耀洁,还有出版了两本魔幻小说的9岁男孩边金阳、刻苦自学获得北大本科文凭的清华大学厨师张立勇等。” 于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之中,“质疑”依旧是王志采访的总的基调,但同时他又根据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的被采访人进行适当、适宜、适度的调整,包括提问疏密程度和非语言符号使用上的微调。比如“非典”时期,采访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吕厚山。当时人民医院被整体隔离,吕厚山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记者,他有许多话要倾吐,谈到动情处,眼含泪水。在与吕厚山的对话中,王志往往是用一个问题引出对方的一段回答,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高密度地频频发问。然而,采访年近9岁的小作家边金阳时就不同了,王志在采访中较好地把握了小孩子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特点,提问速度大大提高,几乎都是三五个字的小问题,边金阳的回答也不过数字。这种提问方式的微调符合采访对象的年龄特征,真实自然,富有个性。
而包括服饰、发型、配饰等在内的主持人外在形象的构成,同样也需要避开受众的“审美疲劳”。当然不要求“日新月异”,但在保有基本风格特色的基础上,也应该给予恰当变换。
“如果我们认同电视是一个‘家用媒体’,就应该认同另一个与之密切关联的概念:电视同时还是‘主持人媒体’”。作为电视台各种工作的最后终端,作为电视与观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为节目的品牌、频道的形象,主持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具有提升价值指数的主持人个性化的建立与培养便显得尤其重要。
二、电视新闻节目与主持人个性化的关系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在此定义中强调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时效性几乎就意味着新闻是最接近于即时事实的报道,而真实性则是新闻事业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如果新闻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可以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真实性是新闻节目之本。电视新闻因其出现主持人图像,则更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要符合新闻的要求,还需具有电视新闻的特征。[FS:PAGE]
(一)电视新闻节目对主持人个性化水准的衡量
主持人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形象代表”,其新闻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和原则。因而,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成了对主持人基本准则的最起码的衡量尺度。主持人在工作中应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道德信誉,这样你主持的节目才具有可信度。著名的主持人和记者都一样不仅拥有深邃的观察力,敏捷的文思,生动地表现力,关键更在于他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信誉不单单是在镜头前表现出来还应是在生活中积淀出来的,道德和信誉不仅应存在于镜头里也必须和镜头外保持一致,这样的主持人才是受众所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菜根谭》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都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即使他目前智力平平,能力较弱,但只要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也是完全可以提高的。早在1968年,克朗凯特就亲自去越南采访战争,他的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使节目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触动感。美国ABC的新闻节目《彼得•詹宁斯报告新闻》著名主持人詹宁斯的采访足迹更是遍布美国各大洲和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中心。上世纪60年代柏林墙竖起时他赶赴现场,90年代年逾花甲的他再次来到柏林墙倒塌的现场。这种亲身体验使他做起新闻节目来举重若轻。英国主持人迈克尔•帕金森在采访布莱尔之前,翻阅了许许多多的资料,在十分熟悉并充分掌握了布莱尔的大量背景情况下,才使采访首相旗开得胜,使得对节目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
电视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主持人普通话水平高,口齿清楚,思维敏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有较高的学识修养,还有就是新闻的实践活动和报道能力。要做到这几点必须付出时间和努力,不断的学习。主持电视新闻节目政治性很强,要求主持人的吐字发音清楚准确,不能在听觉上让受众产生异议。现在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都为采编播一体,所以具有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类型的多样化,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出现对主持人的要求更加严格,除强调外以上几点更重要的是学识修养。主持人学识丰富、见多识广,在主持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驾驭全局,这种知识的力量自然也会表现在主持人外在情态气质上。有的主持人学识浅薄、阅历贫乏,在主持中语言简单重复,甚至说一些不合逻辑的话或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样的主持人不可能被观众认可。所以说,知识的魅力是永恒的,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知识,加深对人身的体验不管主持何种类型的节目都会得心应手,由你主持的节目总会展现出无限的魅力,主持事业也会常青。CBS新闻部经理威廉•伦纳德在20世纪80年代初挑选克朗凯特的接班人时,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第一,主持人必须具备在电视上传播消息的能力,必须有能力写作、播报、并且让观众看起来顺眼。第二,在屏幕之后,应有作为记者的才干。比如,新闻价值判断力如何?记者业务水平如何?如果让你领导一个编辑部,你怎样去领导?你能察觉到一条消息吗?你能辨别出一些将会成为新闻的东西吗?第三,在危机关头,在不利的情况下,有能力对总统选举、议会、航天飞机发射做现场报道。比如,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总统遇刺,在这种特别时刻你能沉着冷静地报道新闻吗?最后,主持人的个人品德作风如何,因为主持人毕竟是代表CBS新闻部和CBS本身的最明显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节目主持水准的衡量尺度,总体体现于节目报道能力的质量之中,主持人新闻实践活动和报道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促动因素。优秀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要有丰富的阅历,具备临危不惧,处乱不惊,从容有度的素质,这种内功的修炼都来自后天勤奋的钻研和时间的积累。[FS:PAGE]
(二)电视新闻节目对主持人个性化格调的定位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具有较高的格调和正确的形象定位,决不能媚俗迎合。这种格调定位是综合了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外貌、气质、品格、知识、阅历、审美等多方面因素而确立的总体印象。敬一丹和海霞分别主持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和《现在播报》,都获得了成功。除了她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栏目风格符合她们各自的个性特点。敬一丹稳重大气而又温文尔雅,坐镇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给观众留下理性的思辨;而海霞大方利落,轻重缓急运用自如,与节奏明快的《现在播报》浑然一体。这种温文尔雅、正直端庄的形象使人感觉可信、可亲,能激起公众的注意力,并显现出主持人个人品格也同样是坦诚、笃信和充满智慧的。正因为有了正确的格调定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才能在节目中充分地释放自我,张扬个性。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主持格调定位一定要与所主持的节目特性相辅相成,这样做出来的节目才会更受观众的喜爱。由于新闻节目要增强权威感和可信度,因而主持人的位置要相对固定,不能经常调换,更不能主持带有娱乐色彩的节目,很难想象一档新闻性质的节目主持人用娱乐的视角和定位去主持它还会有多少人会相信它的真实和客观;相反,如果一档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定位却是在新闻上,娱乐节目可能就乐不起来了。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的区别就在于电视新闻节目要真实准确,这样才能可信度高。所以说节目特性制约着主持人的定位,主持人的定位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着节目的可看性和收视率,唯有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正确的表达出节目所要带给受众的真实意愿。
总之,强调媒介角色的共性,不仅不否定主持人个性,相反,只有强化个性的魅力,才有可能更加体现媒介角色的意图。媒介角色的社会性正是融于每个主持人的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形成权威性的基础,权威性反过来又促进节目个性的发展
三、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发挥与魅力展现
(一)主持人的个性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形象。从这一意义上讲,电视媒体是主持人的媒体。主持人直接代表节目、代表电视媒体与观众进行交流,主持人在电视节目、电视媒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用重要,要求就高,电视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比较高。要了解国际形势,通晓国际事务,熟悉对象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应有的修养。电视新闻主持人应该是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这样才能面对观众侃侃而谈。渊博的知识来自工作中的积累,也来自平时勤奋的学习采集。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工作常常面对观众访问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士,要对时事做评述。他们的采访活动能力,提出问题的深度,对问题的分析见解力,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运用语言的功夫应当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看家本领,主持人不同于播音员,不仅要说得漂亮,还要说得充实,写得流畅。这就意味着主持人所应具备的较强的语言表现力。而且对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需要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主持人要参与外事采访,没有良好的外语功底是绝对不行的。像水均益主持的《国际观察》、《高端访问》;王志的《面对面》;杨春、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都具有很高的水准,体现出主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主持人的个性化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相互促进
对采访对象的质疑几乎已经接近“拷问”的程度,这是《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在访谈类节目中个性的适当表现原因。质疑“拷问”需要采访前作认真充分的准备,对采访对象、对与采访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有一个比较详细深入的了解,需要采访者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两点确实为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必备。没有对采访对象有关情况的充分深入的了解,就很难使采访深入,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难使采访步步紧逼、步步深入。实际上质疑“拷问”应当是所有新闻采访的基本功。王志的成功说明了他具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在这里成就的不仅是王志也是面对面这个栏目。[FS:PAGE]
鲁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CCTV-4一下子成了很多观众每日锁定的一个频道,而作为主持人之一的鲁健也一下子“红”了起来。在战争打响的第一天他主持了8个小时的节目,有很多观众开始对这位“面生”的主持人格外地关注起来,发现他既没有自恃内行人却说着外行话的“喧闹”,同时又在与专家的探讨中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不俗的水平往往只是透过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显现出来。可以说是伊战爆发后,央视国际频道的迅速反应成就了鲁健,难怪有人戏称“伊拉克战争记住了两个人:一个是萨哈夫,一个是鲁健”。
凤凰卫视的经典节目《新闻早班车》、《鲁豫有约》、《冷暖人生》、《锵锵三人行》、《风范大国民》等成功的节目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富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这也是栏目成功的原因。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就是鲁豫主持的直播节目《新闻早班车》,她以一种“说”的形势来诠释新闻,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还带动了“说新闻”的浪潮,开创了新闻主持的新风格。“说”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她需要主持人自己要在理解新闻的前提下完成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清楚,逻辑才不会混乱。45分钟的时间要不定的说,就需要超群的记忆力和临场的表现力,鲁豫独有的个性化的东西这在这里被充分表现来了。这种个性的展现是经过努力的,为了做《凤凰早班车》,她的工作日程表是这样的:早上4点起床,4点半赶去电视台,换衣服,6点到6点一刻看报纸。然后是从7点直播到7点45分。几乎就是滔滔不绝地说45分钟。所以现在一提到《新闻早班车》脑海中出现的就是鲁豫的形象。
电视制造了“明星主持人”,反过来又离不开“明星主持人”,甚至不惜重金维持与“明星主持人”的契约,或挖别人的墙角,因为主持人就是影响、就是收视率,电视就是主持人媒体。电视越发达,对主持人的依赖也就越强,尤其是大众化(而不是分众化和小众化)时期的电视更是如此。
《新闻站》是日本朝日电视台的一个著名电视新闻栏目,其主持人久米宏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1999年,当久米宏退出《新闻站》时,这个在日本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受到严重影响,直至久米宏返回后,收视率重新回升。
这些主持人的去留之所以直接反应在收视率上,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已经成为这些节目的组成元素,难以置换,不可替代。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点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节目。
(三)主持人展现个性化有利于拉近与观众之间距离
电视是在家中轻松收看的,是用来娱乐与交流的,所以它需要主持人,需要通过主持人对观众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来实现电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谁在说话?对于舒舒服服坐在家中看电视的观众而言,不是“电视台”、“电视机”或抽象的“电视节目”,而是电视中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白岩松曾说过,电视传播和其他媒体的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视传播中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它是一种真正的人际传播。而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最少界限,最易达到效果。正是主持人的存在使媒体与受众的传播还原到了人际传播的原始阶段,主持人成为电视表达亲近性和实现交流感的一个载体。
电视作为进入家庭的传播载体,如果没有交流感,节目就不具备亲近性,而栏目与栏目之间、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亲近性。而亲近感的产生正是主持人所带来的。
不同的节目针对不同的受众,在这里主持人的个性又再一次拉进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使节目更有针对性,更被受众所接受,同时亲近感就产生了。对于新闻节目来说,受众有了亲近感同时也会为节目增加可信度。
新闻节目一直以来都是通过播音员来传播新闻的,简单的说就是把内容念给受众听,告诉受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但是新闻节目有了主持人情况就不一样了,具有人格化魅力的节目主持人代替了播音员,使得以往单调枯燥的传播式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贴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收视率大大提高。[FS:PAGE]
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电视明星主持人,如克朗凯特、亨特利和布林克利,中国的鲁豫,王志,白岩松等。他们成为各电视媒介的“标志”,影响着舆论导向,受众更加信任他们,从而产生了亲近感。
就像文章开头时所说的“个性的正确发挥不仅不会影响新闻节目的真实性还会为新闻节目增加可看性并提高收视率”我们应该深入仔细的研究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这一问题,这样不断的研究和摸索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锦上添花,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能力不断提升。
第五篇:个性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个性化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刘慧
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关于个性化理论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主要分享一下关于个性化的定义,种类,实施,测评等等自己的心得体会。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有人说个性化教育就是“因材施教”,有人说个性化教育就是“个性的教育”,有人说个性化教育就是“一对一的教育”。随着“个性化教育”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个性化教育已经深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所谓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被教育对象是个性化教育系统的中心和主体。老师为教育教学主体,而学生成为教育客体;在家庭教育中,有些是家长为主体,有些是孩子成为主体;在社会教育中,通常是环境为主体,被教育对象通常被置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成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班主任教师承担着班级的学习管理任务,但是,班主任通常是某学科老师担任,班主任老师一方面需要担任一定的学科教学任务外,另一方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班主任老师不可能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提供系统性学习管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中,也容易造成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管理工作的缺失。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目的
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目的是量身定制的、是个性化的,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化的、被限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尊重个人选择的、符合个性倾向的,是结构化的、多元化的、阶段性的、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不是学校教育中单一的灌输学科知识、追求考试成绩、考取名牌学校和获取学历学位等作为学生和学校的目标;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也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口号。个性化教育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帮助他成为一个他个人和家庭所希望、适应社会所要求的那种个性的人;个性化教育是帮助被教育对象或学生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帮助他做好或做成他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或给予他做好或做成他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的能力; 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内容
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个性化的。是完全针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的需要或要求,为其量身定制的,是根据其成长要求进行柔性组织和管理的,而不是固定的,硬性规定的,或者被强加。个性化教育系统中,针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内容是不同的,被教育对象的学习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来进行计划、安排、组织和管理的,由于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个性化,因此教育内容也是个性化的,是因被教育对象的学习目标的调整、学习效果情况、学习进度变化和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而学校教育中的教育内容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只能是根据既定的教育计划针对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或普遍性的教育需要而进行安排的,而且,目前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学科知识或专业技能的教育。
但是,个性化教育的学习内容并不是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随意拼凑的,而是基于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以及为适应社会发展、丰富人生经历、实现教育对象的自我价值主张、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终身学习需要被系统组织的。个性化教育过程
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基本活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的不同而差异非常大,由此导致的学习效果差异也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主要体现为:(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个性化教育实施
个性化教育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专业化的学习过程管理。
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主要是专业的私人教师借助于个性化学习辅导专家系统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持,依据学习能力测评师提供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个别化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辅导,确保被教育对象正确的态度、观念和信念的形成,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针对性的具体科目知识、专项技能和个人经验的传承和转移。
专业化的学习过程管理是学习管理工程师借助于学习过程管理专家系统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持,根据被教育对象及其相关利益人的要求,组织学习能力测评师、教育策划师、私人教师和知识管理工程师,对被教育对象的个性化教育测评、个性化教育策划、个别化辅导和个性化教育评价进行分析、计划、执行、控制、考核与反馈。个性化教育评价
个性化教育评价主要是知识管理工程师借助于知识管理专家系统和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持,对个性化教育实施之前、实施之中和实施之后的分析、评价、回馈与反思。
个性化教育评价既是对个性化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估,也是对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另外,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进程是从学习动机激发(心态、观念、信念)、提升学习能力(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再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经验的获得进行开展的,因此,个性化教育首先重视的个性人格教育,其次才是能力的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教育。同时,个性化教育是知识技能的教育、综合能力的教育和个性人格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将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给他们提供广阔自由的发挥空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顺利得到实现,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