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08: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2009年11月18日

齐晓飞

2009年11月18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户县重阳宫承办,陕西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西安市道教协会协办的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典礼在户县重阳宫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陕西省宗教局副局长张宁岗,以及来自内地和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法国的道教界代表、学者和信众数百人出席了大典。齐晓飞副局长在致辞中,缅怀圣人、忆古思今、体悟启示,对中国道教的弘扬和发展提出思考,寄予希望。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任法融会长、尊敬的各位高道大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重阳宫阴阳相应、天人合一,道教界在这里为全真祖师王重阳灵骨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此时此刻我也有一份特别的感动。大家都知道,为先贤伟烈从事葬埋祭祀的活动,中国古代早就有之,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我记得唐代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其中韩愈还特别提到了古代先贤圣人教授百姓从事葬埋祭祀,并揭示其文化意义是“以长其恩爱”。这样的活动会给百姓带来恩爱,知道感恩,知道爱。正因为有了感恩,有了爱,所以孔子才会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我们的社会遭受了一次大的灾难——文革的灾难,全真王重阳祖师的陵墓也未能幸免于毁。对比今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界把王重阳祖师的灵骨重新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这表明了三十年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回归了传统,回归了天常,也昭示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希望。今天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些思考。昨天晚上看了主办方送来的很多资料,一夜都在思考。我觉得从事这样的活动,特别是道教界,在祖师面前,应该有见贤思齐,应该有承前启后的作为。八百年前,王重阳实际上是在古老的道教内推动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昭示出来的那种精神,那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意义犹存。我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道教的发展,大道何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道教要可持续发展,根本的动力何在?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推动那场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也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要本持彰显道主老子深刻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来推动道教的建设发展。我们都知道,道教在汉代产生以来几百年间,虽然其教义主干没有脱离黄老或老庄的思想,但是也没有使这样的思想真正地体制化、制度化、系统化。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在具有草根性的信众的需求下,实际情况是神仙学说盛行,可谓“神仙有术,黄老不彰”。昨天我在资料上看到《郝宗师道行碑》有一段话指出了这个现象:“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所以,到了八百年前重阳祖师的年代,一方面是社会民族矛盾激烈,金人南侵,打到北宋灭亡;而一方面是占据当时道教主流地位的符箓派,也同时遭到了灭顶之灾。道教怎么办?古老的道教怎么发展?这是摆在道教界乃至中国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重阳祖师因时因势,放弃了金丹符箓之流,而坚持了老庄的思想,以思想立教,把老庄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去,并且系统化、制度化。当然他这是在吕岩、陈抟、刘操、张伯端等以老庄清净无为学说为认识的前提,注重个人生命的修持,从而去实现道教长生久世目标的思想,并且把它系统化、制度化,成就了道教的这场改革,创立了全真道,给古老的道教带来了活力。我认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样的问题。记得2007年我们和在座的张伟同志一起,支持道教界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上,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道教不能“神仙有术,黄老不彰”。道教一定要挖掘彰显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和形象,才能有大的和积极的社会意义。王重阳的改革在这方面给我们有很深刻的启示。

第二点,道教在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大局中,应置身于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有影响有积极贡献?我这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一个古老的话题。当年王重阳在创建全真道的时候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他积极地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先秦的时候有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的时候,是以法家为重;汉初文景之治是老子的思想为主导;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魏晋梁隋之间是佛教盛行。千百年下来,到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相通、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主体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认为王重阳就是这么做的,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也是非常有启示的。王重阳是道教,但他没有一教独居、一教独大,他采取的是包容、是开放、是相同相融,他把三教比作一个鼎的三足,“鼎如三足,身同归一”,他又把三教比作一树生三枝。我认为这是非常精彩的思想,他在八百年前就看到这一点。当然在六朝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以后,三教的思想汇流,已是一个潮流了,这是中国的历史事实。所以,在当前中国大发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要从这里面去找,单独哪一家都不行。所以今天中国人在世界上建孔子学院,建少林会馆,我觉得还要建老子学院,要整体发展才有话语权,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第三点,道教这一古老的宗教,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在服务大众的时候,可以有什么特别的方式走向社会,贴近人群?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创全真道的时候也作出了选择,作出了很好的实践,这就是他的养生思想。他的内丹养生体系,非常有特色,影响很大,我觉得今天来做这件事情,弘扬道教的养生思想,而且积极地推动它的实践,既符合道教基本的长生久世的信条,同时也符合道教自身以及信众的思想和日常起居的需求,也必定造福于社会大众。王重阳的内丹养生体系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看待人的养生修炼,而是把它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在人类身体健康提出的标准是身心健康,实际上这是两者的结合,我们的道教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我认为弘扬道教养生的传统,能够对构建和谐社会,对老百姓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四点,王重阳创建全真道,不仅在于思想和理论建设,还在于组织建设的特色,在于道风建设的着力。他提出“出家者,先须投庵,庵即是家”。从此开始,道教的出家人就以庙为家,成为定制。后来为了方便道士的云游、参访,逐渐又发展成了丛林制。这个体制一直保持到今天,全国有很多的宫观洞天都采取这样的制度。今天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宫观洞天怎么建设?怎么管理?道风怎么秉持?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今天的安奉仪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先贤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得到启示,去思考加强道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的安奉仪式确实是意义殊胜,除了一份感动之外,还有很多的思考。我希望道教界的朋友也能在感动之余,都来思考,都来为先贤精神的继承作一份努力。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

(即席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 图片提供:杨君)

第二篇: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2009年11月18日

齐晓飞

2009年11月18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户县重阳宫承办,陕西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西安市道教协会协办的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典礼在户县重阳宫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陕西省宗教局副局长张宁岗,以及来自内地和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法国的道教界代表、学者和信众数百人出席了大典。齐晓飞副局长在致辞中,缅怀圣人、忆古思今、体悟启示,对中国道教的弘扬和发展提出思考,寄予希望。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任法融会长、尊敬的各位高道大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重阳宫阴阳相应、天人合一,道教界在这里为全真祖师王重阳灵骨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此时此刻我也有一份特别的感动。大家都知道,为先贤伟烈从事葬埋祭祀的活动,中国古代早就有之,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我记得唐代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其中韩愈还特别提到了古代先贤圣人教授百姓从事葬埋祭祀,并揭示其文化意义是“以长其恩爱”。这样的活动会给百姓带来恩爱,知道感恩,知道爱。正因为有了感恩,有了爱,所以孔子才会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我们的社会遭受了一次大的灾难——文革的灾难,全真王重阳祖师的陵墓也未能幸免于毁。对比今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界把王重阳祖师的灵骨重新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这表明了三十年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回归了传统,回归了天常,也昭示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希望。今天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些思考。昨天晚上看了主办方送来的很多资料,一夜都在思考。我觉得从事这样的活动,特别是道教界,在祖师面前,应该有见贤思齐,应该有承前启后的作为。八百年前,王重阳实际上是在古老的道教内推动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昭示出来的那种精神,那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意义犹存。我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道教的发展,大道何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道教要可持续发展,根本的动力何在?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推动那场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也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要本持彰显道主老子深刻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来推动道教的建设发展。我们都知道,道教在汉代产生以来几百年间,虽然其教义主干没有脱离黄老或老庄的思想,但是也没有使这样的思想真正地体制化、制度化、系统化。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在具有草根性的信众的需求下,实际情况是神仙学说盛行,可谓“神仙有术,黄老不彰”。昨天我在资料上看到《郝宗师道行碑》有一段话指出了这个现象:“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所以,到了八百年前重阳祖师的年代,一方面是社会民族矛盾激烈,金人南侵,打到北宋灭亡;而一方面是占据当时道教主流地位的符箓派,也同时遭到了灭顶之灾。道教怎么办?古老的道教怎么发展?这是摆在道教界乃至中国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重阳祖师因时因势,放弃了金丹符箓之流,而坚持了老庄的思想,以思想立教,把老庄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去,并且系统化、制度化。当然他这是在吕岩、陈抟、刘操、张伯端等以老庄清净无为学说为认识的前提,注重个人生命的修持,从而去实现道教长生久世目标的思想,并且把它系统化、制度化,成就了道教的这场改革,创立了全真道,给古老的道教带来了活力。我认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样的问题。记得2007年我们和在座的张伟同志一起,支持道教界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上,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道教不能“神仙有术,黄老不彰”。道教一定要挖掘彰显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和形象,才能有大的和积极的社会意义。王

重阳的改革在这方面给我们有很深刻的启示。

第二点,道教在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大局中,应置身于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有影响有积极贡献?我这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一个古老的话题。当年王重阳在创建全真道的时候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他积极地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先秦的时候有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的时候,是以法家为重;汉初文景之治是老子的思想为主导;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魏晋梁隋之间是佛教盛行。千百年下来,到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相通、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主体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认为王重阳就是这么做的,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也是非常有启示的。王重阳是道教,但他没有一教独居、一教独大,他采取的是包容、是开放、是相同相融,他把三教比作一个鼎的三足,“鼎如三足,身同归一”,他又把三教比作一树生三枝。我认为这是非常精彩的思想,他在八百年前就看到这一点。当然在六朝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以后,三教的思想汇流,已是一个潮流了,这是中国的历史事实。所以,在当前中国大发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要从这里面去找,单独哪一家都不行。所以今天中国人在世界上建孔子学院,建少林会馆,我觉得还要建老子学院,要整体发展才有话语权,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第三点,道教这一古老的宗教,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在服务大众的时候,可以有什么特别的方式走向社会,贴近人群?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创全真道的时候也作出了选择,作出了很好的实践,这就是他的养生思想。他的内丹养生体系,非常有特色,影响很大,我觉得今天来做这件事情,弘扬道教的养生思想,而且积极地推动它的实践,既符合道教基本的长生久世的信条,同时也符合道教自身以及信众的思想和日常起居的需求,也必定造福于社会大众。王重阳的内丹养生体系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看待人的养生修炼,而是把它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在人类身体健康提出的标准是身心健康,实际上这是两者的结合,我们的道教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我认为弘扬道教养生的传统,能够对构建和谐社会,对老百姓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四点,王重阳创建全真道,不仅在于思想和理论建设,还在于组织建设的特色,在于道风建设的着力。他提出“出家者,先须投庵,庵即是家”。从此开始,道教的出家人就以庙为家,成为定制。后来为了方便道士的云游、参访,逐渐又发展成了丛林制。这个体制一直保持到今天,全国有很多的宫观洞天都采取这样的制度。今天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宫观洞天怎么建设?怎么管理?道风怎么秉持?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今天的安奉仪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先贤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得到启示,去思考加强道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的安奉仪式确实是意义殊胜,除了一份感动之外,还有很多的思考。我希望道教界的朋友也能在感动之余,都来思考,都来为先贤精神的继承作一份努力。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

(即席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 图片提供:杨君)

第三篇:道教发展简史

道教发展简史

 前 言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 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

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采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三皇经>>在唐代受到官方禁止,现已失传.在<<道藏>>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卷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 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辨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第五章 宋朝道教的发展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辨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编 隋唐道教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第七章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第八章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正一盟威秘不传人符箓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考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 唐代道教外丹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第十一章 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未五代的社会**,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中国道教史第三编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第十二章 宋朝与道教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大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十三章 两宋内丹派道教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也就是由道入禅。

概观陈抟内丹学,皆主张性命双修,强调须取走天元精元为药物,重元神,真意在炼丹中的主宰作,一点显然受到禅宗影响,大致而言,道教传统内丹与禅宗结合融汇是两宋道教内丹的特质所在。陈抟的内丹学集中体现在<<无极图>>中,他运用禅宗“唯心是法”的思想武器,公开向周孔法统挑战,明白指出儒家传统的易学仅为一家之言,并不能揽尽易道。其次陈抟内丹学说为宋元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他在道家易学方面是建树是丰富多采的。深化了道教理论领导领域的建设。

两宋内丹不仅传行于以内丹炼养为主旨的南宗等道派中,而且传入符录派,促成了符录派的改革。而且传行于儒者文士中,对宋代理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轼,朱熹,周敦颐等都曾究心于内丹学。

第十四章 宋元全真道

全真道,又称全真教,是在金朝占领的原北宋土地上创立的一种新道教,也是道教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教派,尤其是丘处机及其弟子的完善与发展,成为元代以来家喻户晓,与正一派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

全真教的出现是与三教合一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的。王喜的七大弟子中,丘处机是宗派改革思想突出的继承与发展者,同时也是全真教发扬光大的主要传人,他以心性学说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简易地修命方法,从而完善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内丹思想,他对合时代统领全真教止杀救民,积功行善,把宗教的社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掌教期间,全真道影响深入人心,教众遍布天下,迅速成为道教一大宗派,他也是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道教思想家,他以七十三岁高寿,西行万里,面见成吉思汗,通过讲道戒杀,警悟蒙古统治集团的武力征代意识,对元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利用成吉思汗的特权,为保护人民,保持传统文化作出了显著贡献。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仁慈为核心的各平思想;无为即有为既出世又入世的观念;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立志向道的教育思想,他的明确目标,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在王重阳卒后,全真道分出许多支派,有遇山派,南无派,随山派,昆仑派,盘山派,清静派,中和派等。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最为鼎盛。

丘处机卒后,由于元政府担心其势力危及统治而加了限制,主要在于教团领导人两方面的思想意识变化而促成了全真道地位的下降而终结了其辉煌时代。其原渐因在于,全真道由安贫守贱到崇尚华丽,破坏了全真道原来的纯朴形象。其二是居功自傲,自栩化胡,导致释道矛盾。

第十五章 宋元符录派的道教

宋元时期,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录旧派,分加以龙虎山,茅山,合皂山为本山,并派生出了天心,太一,东华新支派。也出现了以儒道融合的典型道派-净明道。正一道派因为以创新雷法(雷法的主要目的主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决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的现实问题。)而出名世著。其中以张继先为代表,其师从系与同时代的神霄浙创始人王文卿。在其符录派发展过程中,符录与内丹融合形成了神霄与清微两在符录新派,并衍生出西河,武当,南宗等支派。神霄派强调内炼外用皆须以本性元神为主为本。神霄派还从内丹人身小天地等于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吏将,实际上就是人自身的在宝:精、气、神及五行。清微派称其符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名宗,其也以雷法为主,名目很多,清微派也主张内炼为本,符录为末。综上所述,神霄派与清微派都是通过天人一体的玄学推论,无限扩大人自身的潜能,而为咒术建立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依据。符录派如此交融,互相之间难分泾渭,逐渐联合为正一一大派,江南诸教派已无多大区分了。

第四编 明清道教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是道教从停滞走向衰落的阶段。在内部,教团腐化,在外部理学的强力排斥,民间宗教争夺地方,失去统治者的扶持等多种因素,促使道教衰落。大体上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是同步的。明清两朝对道教的态度颇有不同。明代诸帝对道教皆相录尊崇敬奉,对道教教团严格管理。大修武当山,拜访张三丰。崇奉真武神及关公。清朝对道教本无信仰,入关后对已没落的道教无多重视,从乾隆起道教的政治地位下降,被统治者看作是名山胜景的点缀品。

第十六章 明王朝与道教

弥勒教自隋朝出现,成为历代组织民众起义的宗教。至宋代演变为白莲教,与明教相结合,元末农民起义即以此为号召。所以立国后,称其国号为“明”。朱元璋投军信奉其教,但其对宗教的信仰也太深,自然要任用方士与道士,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刘伯温。刘伯温精通道教方术。建立明王朝后,明代各帝均对道教尊崇,明代的道士数量很多,他们已不再深居庙宇超脱红尘,而变为满足民众世俗信仰而存在的从业人员。明代帝王对于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态度也带来了道教自身的变化。明太祖分道教为正一与全真,认为全真独为自己,而正一可以有利于人伦,厚风俗,即已表现出对正一与全真的不同态度。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宗教上,就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追求发生了改变,不再注意那些空泛的说教和虚妄的神仙世界,而是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道教来说,符咒禁忌,去病禳灾,祈晴止雨,养生送死,以及观风望气,相卜降乩之类,都成了人们信仰需求的热门货。佛教与道教一样,为了满足帝王与与众的需求,佛教与道教二教已基本合流了。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并与明代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发生更密切的联系。是明代道教的主要特点。

第十七章 明清道教的两大派

元代以来,道教诸派逐渐会归于正一与全真二大派,据1927年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记载,当时全国道门有八十六个道派,就严格意义来说,实际道派也是不足20个派别。其实质就是属于正一及全真派。明代正一道士中留下有著述对其教义有阐发者,只有明初的张于初与赵宜真两人。其思想内容就是第一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第二就是强调性命双修,内炼为本。第三就是道释儒三教同源,儒道融合的性命说。第四就是以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说。第五就是继承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

在道书的结集与明代道藏的编辑中,<<道藏>>是汇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丛书,明成祖四年(1406年),由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后由其弟子张宇清继续编整。至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称为<<正统道藏>>。共5305卷,以三洞,四辅分类,用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共480函。1607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补充编校<<续道藏>>,共180卷,不分类,由“杜”字至“缨”字,共32函。明刻<<道藏>>藏于北京万寿宫,到了清代,经板已有残缺。至八国联军入北京,正续<<道藏>>经板被焚。20世纪20年代涵芬楼借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改为线装小本,70年代台湾又根椐涵芬楼影印本缩印为精装六十册。80年代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为16开本30册,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又缩印为十六开36册。使道藏流传于世。

明代全真教的发展尤以永乐年间的道士张三丰为重要代表。成为吕洞宾之后的最富盛名的“活神仙”,逐渐形成了武当派,其内丹学说从宇宙生成探究人生命之源,其发挥前人之说,颇有独到之处。张三丰有<<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影响最大。后其派分支为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八支门派。全真诸派中呈中兴之象者唯有龙门派,以龙门派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

渗入民间的道教观念和儒佛通俗说教通融在一起表现于出现了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如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以来,由于正统的佛二教教团腐化衰退,及其它复杂的社会原因,种种民间宗教兴起,盛传于下层社会,但其内容也多摄取佛道儒三教。如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罗祖教,三一教,混元教,闻香教,西在乘教,龙天门教,圆顿教,收元教等。这些教派脱离了佛道两教的范畴,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影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民间宗教世界重新焕发出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道教修炼内丹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八章 结束语

道教作为一种产生并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文化,以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清末,已随封建社会的末运而衰微。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道教的宗教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缩小,但作为一种历史最长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本位宗教,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道教的全面研究,在国内与国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像,道教文化将来的命运只会是扬弃,而不是全盘摒弃。

来源:道教综合文化学术网 作者:清龙子

第四篇: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皖北地区道教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梁家贵 张青松

(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236041;临泉县一中,236400)

【作者简介】梁家贵(1968—),男,汉族,山东省茌平人,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张青松,临泉县一中历史教师。

【内容提要】老子出生于涡淮流域,早期活动也在这一区域。皖北地区是涡淮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的道教从战国到元代呈持续发展势头,至明代达到顶峰,但至清、民国时期逐渐衰弱。道家文化极大地影响了皖北地区民众的信仰,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皖北地区 ; 道教 ; 道家文化

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尽管学术界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争议,但如提出老子生活于涡(河)淮(河)流域之观点,似乎质疑之声不多。①皖北地区是涡(河)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该区域受到道教的影响较大,称得上是“古代老子道家学说孕生与流播的核心地域”。本文拟就历史时期皖北地区道教发展情况作一梳理,并尝试探讨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上海王振川先生在提交给2008年华东师大举办的“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漫话中国道家文化圈》一文中首次提出“涡淮道家文化圈”概念,在《老子、庄子故里考辨》一文中再次进行了阐述。但是,王振川先生认为“‘先秦时代道家的文化圈’在今天的亳州市南部的涡阳与蒙城一带”,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先秦时代的“道家文化圈”覆盖涡淮流域,既包括涡阳、蒙城,也包括河南鹿邑。[1]古时涡水北面有涣水,南面有颍水,正如俗语所说“隔河千里远”,那时的河流不仅阻碍了人们行动,也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文化的辐射力。这样,就在涡淮流域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文化区域。老子的思想形成有一个过程:从出生到去洛阳做官,这是他思想的产生时期,因勤奋好学,“手不释简”而声名远播,被选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洛阳做官的十几年是他的思想发展时期;因所管典籍丢失而被罢官,老子返回故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系统地加以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是他的思想成熟期。似乎可以这样说,《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华,就是在前面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一、二阶段的“厚积”之下,最后“薄发”的。很显然,老子思想的最初传播范围就是在涡淮一带。我们不能因为老子在洛阳做官,就把洛阳作为老子思想的产生地,更不能因为老子在函谷关著写道德经,就把函谷关作为老子思想的发源地。②

涡淮流域在先秦时代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经济发达,民众生活安逸、自 给自足,并有力推动了文化发展。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1955年在亳州钓鱼台遗址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碳化麦粒,据鉴定,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普通小麦,被称为“中国古小麦”。[2]老子喜爱这里的生活环境、喜爱这里的生活方式,痛恨战争,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状况,因此由衷地向往那种安逸的、美好的生活。《道德经》第80章云: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庄子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如《庄子·马蹄》云: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老庄所说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地、本真的生活图景,恰是先秦时代涡淮流域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真实述说。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涡淮流域诞生了老子、庄子,形成了老庄思想,从而成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有着如此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老子思想一旦形成,就迅速在涡淮流域传播,从而形成老子生态文化现象。由此也不难理解,仅在涡河流域不大的范围就有三个太清宫,足以证明老子生态文化的影响力,见下图。[3]

战国至汉代是道教形成时期。据现有资料看,道教传入阜阳市在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道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传入沈丘(今临泉县)县,全国有正

一、太

一、全真、真大4个宗派,传入本县的是正一道。”[4]

五代初道士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举进士不策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要超绝万有的“大理法”存在;另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册之事。陈抟的道学思想对皖北地区道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元代,北方由于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以理性学说融贯道、佛、儒三教,还有“真大道”、“太一道”教派的兴起,南方的“净明道”很盛行,这一时期皖北地区道教也发展迅速。颍上县的东华观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清顺治《颍上县志》载:“元皇庆二年(1313年)道士李清安于县城西关大街,创设“东华观”,以后兵废。阜南柴集五岳庙建于元代中期。史载:“阜南县的道观,有建于元代中期的柴集五岳庙,规模较大,民国时期尚有房28间。清代嘉庆十年建的曹集东岳庙有房11间。”[5]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提高汉族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汉文化地位的措施,汉族传统的道教也随之备受推崇。例如,明太祖时道士的最高品级可达食二品官俸,明世宗甚至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在统治者的推崇下,道教在城乡各地均有较大发展,修复、重建宫观,清修、符录各得其所。为了管理遍布各地的道教,明代历朝设专门机构管理,京师为道录司,府为道正司,县为道会司(道纪司),皖北地区境内之府、县亦然。皖北地区所建道观数量超过历史上各个朝代。例如,颍州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建的城隍庙,正德九年(1514年)建的白衣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建的三清观,稍后又建文昌阁,天启年间建的祖师庙,其他还有岳王庙、天后宫等;太和县于洪武初年建城隍庙;颍上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城隍庙,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丞孔克耕在城关西大街建城隍庙,以后历经县令及邑人多次扩建重修。以上庙观,均由专职道士主持。这一时期,界首境内建有玉皇庙(前进街)、大觉寺(邴集乡)、白云寺(砖集乡)等道教活动场所,均常以设坛诵经、画符驱邪,还多为亡人做道场超度灵魂等迷信活动。[6]自明代以来,太和道教以城隍庙(在今黉学街路北)为活动中心。著名道士王大庆就在此出家。大庆号野林,城东野林沟人,博学多艺,著有前后《乐道歌》及《浑元肇判集》行世。庙内旧有花戏楼一座,建于明朝,工艺精致。每年清明节,该庙逢香火大会都抬城隍神象出巡,喧闹数日,赶会烧香者达10余万人。至民国15年(1926),该庙尚有道士9人,土地300亩,收入较好,老道士皆吸食鸦片。

清代,满族统治者崇信佛教、喇嘛教,对道教加以限制,禁绝“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甚至规定了“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道教日渐衰微,宫观破败,道士穷困。[7]皖北地区的道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迷信活动的结合较紧,民间祈祷斋醮之事流行,以符录为主的正一派较戒律众多、以清修为主的全真派活动较多。尽管这一时期皖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宫观道院,但规模都不大,主要道教活动多集中在城隍庙、关帝庙、玄帝庙中进行。

民国期间,国民党当局拆寺观,毁神像。各地道教徒为保护其利益,于民国25年(1936年)成立了道教协会,如“民国25年(1936)阜阳道教协会成立,属于今阜南县境内的道士归阜阳道教协会管理。”[8]

民国时期皖北地区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宫观及活动,但道教进一步衰落。民国初期,一些道教界人士不甘入清以后的衰败趋势,力图重新扩大影响,发展道教。据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载,这一时期安 徽尚存在的宫观庙堂,据民国23~25 年调查的《各县道教宫观表》(缺部分县及齐云山)记载,有192 处,道士1000 余人。皖北地区也不例外。民国33年(1944),太和道教会与佛教会合并,改称佛道会,释从云任董事长。当时全县有道观7所,道士16人。至民国32年(1943年),颍上全县信徒不足50人,现寺观已无存,信仰者也逐渐消失。

民国初年,临泉县境尚有12座道教寺观。县城西北泉河南岸东岳庙房舍38间,庙地280亩,道士17人。民国17年(1928年)毁掉神像,改为仓库。道士在土地改革后返俗。[9]

有学者从阜阳、亳州境内出土的铜镜入手,分析了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为阜阳、亳州地区曾受到道家文化的强烈渗透与作用痕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道家修道养生、延年益寿进而实现生命不死愿望的思想;(2)道家神仙信仰与升仙不死思想;(3)道家羽化升天场景的生动模拟与再现;(4)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10]客观地讲,铜镜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会中上层,范围是有限的,因而它所承载的道家文化反映的也主要是社会中上层的美好愿望和生活向往。

魏晋以来,皖北地区战争不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史料记载,北魏孝昌年间到东魏武定年间的颍州“领郡二十,县四十”,辖区覆盖现在的安徽省西部大部分地区和河南省东部一部分,如此广大的区域,仅“户三千六百一,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11]皖北地区又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据史料分析,从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淮北地区主要水灾年数为186个,旱灾88个。[12]据统计,从1840年到1938年,该地区间隔不到一年就会出现一次灾荒,可谓“十年九荒”,迫使民众纷纷背井离乡。[13]

中国的小生产者基础十分脆弱,因而特别惧怕遭受天灾人祸的打击。然而,广大民众面对来自天灾人祸的打击却又往往是束手无策的。因此,他们只能不惜花费钱财,或者以“虔诚”的行为去换取神灵的庇护。旧时皖北地区民众盖新房、埋坟,都要请阴阳先生勘地;订婚,先合年命;结婚,择定日子;心有疑虑,便请星相家算命摇课;东西被偷则胡咒乱骂;还有扎草人置路口或绑树上诅咒的;当家有病人,多请神汉、巫婆,跳神下药。当地农村有搬关老爷(关羽)祈雨之风:每当遇着天大旱,民众便集体请神求雨;雨下了,要唱戏还愿。此外,阜阳一带农村人还迷信精、仙显灵:老树会成神,老土井、老沟塘会出仙、出精,被称爷、称奶、称仙姑。一传十,十传百,有老树神、老土井仙、老沟塘仙的地方就能招引成群的农民磕头求药。[14]再如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蚌埠市志》载,该地区民间有诸多信仰:(1)供奉水大王。因淮河北岸小蚌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因此镇上大王庙中供有“水大王”,意在镇水。洪水季节,水上漂蛇即被认为是“水大王”,被人们“请”到庙内,置一木匣内,受人烧香叩拜。另外,民众讲话中对许多字音也特别忌讳。例如,对姓陈,改口称“掂不动”或“耳东”,以避开沉船的“沉”音;称“帆”为“篷”,“翻舱”为“转舱”,以避开翻船的“翻”音,因为“翻船折桅”是船家最忌的咒语。(2)求雨。由于季风气候影响,蚌埠一带经常发生旱灾。每逢此时,当地民众便会组织起来,跪拜叩头,呼天抢地反复祈求,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这在解放前是经常举行的。每逢西南风持续数日,气候干热,居民区内常有成年男子穿裤衩,头戴柳圈,拍“纸龙”或“泥龙”,尾随裸身男孩,打小锣小镲,结成队伍串游街头巷口,并跪下对天磕头,祈求降雨。另外,也有不少市民、乡民到土地庙求雨。(3)扫晴。解放前,每遇久明不晴,城里一些独生女家庭,常让女儿用秫秸瓤和彩纸做成小人,称为“扫晴娘娘”。“扫晴娘娘”一手执扫帚,一手拎撮箕,悬挂屋檐下,任其随风飘动,以示扫晴。晴天后,将“扫晴娘娘”取下,陪上些黄裱纸一并烧掉,送上天去。(4)烧神佛。解放前,经常出船的渔民传说长淮卫深水窝里住有大老鼋(大鼋精),必须要时常祭祀它,若不祭,轻者捕不到鱼,重者要船翻人亡。祭祀仪式是在船头摆猪头、猪蹄、猪尾代全猪供品,还有大鲤鱼、大红公鸡、五色果子等,上好供品即烧香磕头,祈求大老鼋保佑降福。(5)供大仙。旧时,蚌埠一带民间迷信传说,狐狸修炼成精,为“狐仙”。另将黄鼠狼(黄鼬)也列入大仙,称“黄大仙”。供奉大仙者相信它能帮人除灾消病。邗江公所自修堂内即设“玉仙坛”,供人敬奉。建国后,在部分城乡妇女中仍有信大仙者。

显然,上述信仰将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与道教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支柱。不仅如此,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现实关怀。道家重视自然生命,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关怀,主张生存,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主体论。所关注是此岸世界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彼岸世界,讲求“道逆自然,逆反自然”,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生不老是道家的核心,也是民众孜孜以求的归宿。这一理想归宿不仅要通过自我修炼,还要扶危济困、无量渡人,也就是解救万物、拯救全人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道德教化,惩恶扬善。道家宣扬“惩恶扬善”,强调“善”与“恶”的选择。选择了“善”,就是为生命选择了一条光明的去向,而选择“恶”,则使生命坠入了深渊。修身才能修道,修道才能长生不老。显然,道家将道德伦理作为成仙的条件,如此便把道德水准与人的生命归宿结合到一起了。

(三)规范行为,营造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15]因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16]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有助于纠正那种过分强调人天对立的片面观点,自觉调整人类的行为,从而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与天地自然相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全面发展。道家要求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对待生活,要明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于统治者而言,道家渴望“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社会,谴责“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社会,希望“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 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要求统治者能够采取措施,抑制两极分化,“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下者举之,高者抑之。”又说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由此塑造一个人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

此外,道家文化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可以从中汲取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养料,诚所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应该说,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现实意义远非上述几点。要使道家文化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时间加以开发研究,最好的体例是雅俗共赏、针对性强。这种研究成果,可以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但更主要的是在“涡淮道家文化圈”使用,至少要从这里再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换句话说,“涡淮道家文化圈”要产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大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文化竞争力,而这个文化产品的重要一种就是道家文化的阐释。因此,如何对道家文化阐幽发微,使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便成为地方政府、广大研究人员一个迫切解决的课题。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元明以降皖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编号AHSK11-12D23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当前关于老子故里问题还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河南鹿邑说,该说从宋、元以来逐渐兴盛,主要依据是宋真宗在鹿邑太清宫竖立的一块颂扬老子母亲的《先天太后赞》碑。二是安徽涡阳说,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很多有力证据,影响迅速扩大,主要有郑店村天静宫附近出土的古流星园石碑、九龙井遗址、以及司马光赞颂过的老子石像、东岳庙壁画《老子出关图》、以及相老家“孔子问礼碑”(汉画像石)等,这些文物与史书相关记载完全吻合,因此不少学者认可这一观点。此外,顾宗正根据文献解读和实地考察,撰写《惠济河(古谷水)源流考证》一文,认为“苦县故城就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溜古城。”

笔者认为,老子故里争议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客观上看,年代久远、行政区域的变更、河流水系的变迁、原有建筑物的消失,以及文献资料对古地名、河流等记载的出入,导致人们对老子故里认定出现分歧。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于人们获得的文献资料、文物不同以及解读的角度不同,有的出于非学术性考虑甚至有意曲解、掩盖甚至杜撰等,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老子故里之争不可避免,对此要理性对待。如果为此而相互攻讦,或者“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起而“哄抢”,大打争夺战,则大可不必。

②笔者曾在老子文化高端论坛上阐述这一观点,见“研老专家梁家贵教授解答听众提问”,老子天地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梁家贵:《研发名人文化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于进一步深化老子文化研发的几点设想》,(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2]张企曾:《自然辩证法与农业科学》,《河南农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3]王振川:《老子、庄子故里考辨》,载梁家贵主编《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280页。

[4][9]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37、437页。

[5][8]阜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南县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05、505页

[6]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02-503页。

[7]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道教史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页。

[10]杨玉彬:《阜阳地区出土“道家文化铜镜”考察》,(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2011年3月19日。

[11]《魏书》卷106中,志第6“地形”下。[12]淮北地区“主要水灾表”、“主要旱灾表”,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50页。

[13]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14]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市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433页。

[15]《云笈七签》卷五十六,《道藏》第22册,第383页。[16]《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 33册,第129页。

第五篇:道教文书

疏文百科

发布时间:2011-7-21 16:47:37 点击次数:37

一、疏文介绍

二、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地、仙凡、阴阳之间的桥梁,是供奉神佛、敬天法祖的正式文告。“疏文”一词,亦有称之为“文疏”、“表文”、“天地疏文”等。疏文可细分为“章表”、“祝文”、“祝章”、“哀章”、“表文”、“吊词”等等。正式的疏文格式,一般都是法师自用秘藏不传,为造福众生,网上财神庙提供经本站独家秘制并经长虹大师亲自开光的各类疏文,祈望大家皆能借助各种专用疏文开运转运、祈福求财、请神送佛!

疏文是以文字形成的章表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不论个人所求,还是国家大事都可为之。从疏文类型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阳事与阴事道场。疏文的书写格式、文字编排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比较严谨。更要注意写清神仙的宫阙与其圣号,必须相称。一般疏文在神仙的圣诞日都要祝寿庆贺,上章拜表,或黄道吉庆日为善信做祈福等斋醮活动。

二、疏文起源于道教

疏文起源于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简单地说:疏文就是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它的功用与人之间交往的书信类似;疏文是祈福神灵,敬天祭祖语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人们将自己所求的事由,通过叩拜,存思天神恩佑;书之于纸,彻于琅函,焚化后由神职司四值(年月日时)功曹,飞云捧送天尊,再上达天庭,架起仙凡之间的桥梁,从而沟通人与神所表达的愿望,来实现人们所祈求的目的。

道教疏文最早应用渊源于古代“天子祭天地,或祭五岳四渎”。东汉祖天师将祭天、地、水的祭祀仪式最初的范本《三官手书》继承应用。《三官手书》内容要求在上元节(正月十五),将所求“祈愿”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意存上天到天官那里,以求天官赐福。在中元节(七月十五),将“消罪”事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埋于山上,存想到达“地官”宫殿处,以赦其一切罪业(罪过)。在下元节(十月十五),将释冤事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投于水中,以求水官除一切灾难厄劫。因为天、地、水三官主宰人间、阴间之祸福,故将疏文呈递三官的宫殿“三元妙纬宫”与“三元都会府”。

三、升疏与上表(打表升疏)

升疏与上表,又名打表升疏,乃是道(佛)教专有法事,是简单快捷,直接传奏心灵信息的祈祷方式。升疏(表)即是通过把心愿录于疏(表)文,在神前燃升,达于各宫神明,以求愿望达成,齐家获福。打表升疏法事,如开启宝库之钥匙,简单快捷,直接传递心灵信息。升疏(表)者先把心愿录于黄(红)表纸,在佛前燃升,以达旨意。可立显道(佛)法之匡扶,得法事以周隆。

打表升疏分吉祥疏(表)和超度疏(表)两种。吉祥表:请福延生,消灾免难。祈求诸事顺达,财源广进,学业、事业有成。必得神明保佑,所求如愿。超度表:超阴度亡,解冤拔罪。祈求先人亡灵离苦得乐,超生人天。

上表升疏是向神佛陈情之章奏,需严肃慎重。凡升疏(表)者,需在疏(表)文中明确自己的住址、姓名、生辰及所求之事。代别人升表者,可以写当事人名,也可以写 委托人名。,凡打表升疏者,请在神佛前先上三柱香,洗心涤滤,宣读疏(表)文完毕,入焚化炉。待疏(表)燃尽后三拜,定得吉祥如意,神明护佑!

四、疏文的种类

升疏上表乃是道(佛)教各种法事必务的一道手续。各种法事皆有专用的疏文。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道教疏文(表)、佛教疏文(表)。

疏文的种类可以分飞吉祥疏(表)和超度疏(表)两种。吉祥疏表:请福延生,消灾免难。祈求诸事顺达,财源广进,学业、事业有成。必得神明保佑,所求如愿。超度疏表:超阴度亡,解冤拔罪。祈求先人亡灵离苦得乐,超生人天。

常用的疏文。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每一种法事都使用疏(表)文,因此疏(表)文的种类繁多。较常用疏(表)文主要有三大类:

1、迎神请神专用疏文。比如接财神专用疏文,神佛祝寿疏文等

2、祈福疏文。比如植福祈嗣佛七文疏,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文等等。

3、超度疏文。比如荐亡生西佛七文疏、立亡魂房契(坟契)文疏等等。

五、疏文的使用方法

当您拜神明或祭祖之时,若能够事先慎重的备妥一份合乎格式规范的开光疏文,把自己想表达的事情写清楚,在祭拜时朗诵出来,再随着纸钱一起焚化呈送,以示恭敬。用疏文来请神求佛、祭拜祖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疏文的使用方法:

1、不同法事需用不同的疏文,不可混用;

2、疏文制作完成后,必须盖印,押上日期、宫号、姓名等并经法师开光;

3、疏文于法事时同供品等放置于供桌上。请神后,取出朗诵全文;

4、朗诵后于焚化纸钱时随同焚化;

5、部分庙宇将疏文置于封套之内焚化,焚化即可。如果没有使用封套,单独疏文焚化,必须从“文首”先开始焚化;

6、污损的疏文不可使用。

六、如何请疏文

正式的疏文格式,一般都是法师自用秘藏不传,社会大众很难获取疏文。为造福众生,网上财神庙(在线财神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得 药 章 第 四

神守玄宫,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已之真气,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至精发现,海泛浪涌。自太玄关升入泥丸,化为金液,吞入腹内,香甜清爽,万孔生春,遍体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虑险,即当牢封固闭,勿令渗漏,以便温养。重阳注曰:玄宫即玄关也,炼黍米之所也。又云,悬胎鼎,朱砂鼎,乾坤鼎,皆异名也。前言乾坤,所谓初炼丹,以乾坤为鼎器。先凝神聚于坤位,静中生动,采阴中之阳,名曰兔髓。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曰乌肝。二物相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癸花发现,真铅初露,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如初三日,月出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也。一时分作六侯,二侯得药,四侯别有 妙用,此时是得药之初一侯。既得初一侯之药,宜当深入静室,运天然之火,再入兑丁半轮之月现,此时有龙吟虎啸之声。铅汞全在洗心涤虑,沐浴提防。渐过十三日而生乾甲,即十五日是也,此日圆满乾坤之时也。鄞鄂已成,玄牝已立,金花已现,三阳已备之时。月圆满于甲方,应乾之象,恐其金逢望运,正是日月重明之际,再得药之侯,二侯得药也。四侯别有妙用之法,为前半月之象,半轮明月之内,有龙吟虎啸之声,要虑险防危之妙用也。仙胎已成之后,月到十八,一阴巽方守城,野战之妙用也。次炼二阴,下弦二十三,艮地洗心沐浴之妙用也。炼尽三阴,阳神出现,提防固济之妙用也。此名前三三后三三,四侯之妙用也,二侯得药之理也。神守玄宫,意迎牝府,此二句是采药之口诀。当其玄宫之中,至精发生,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水,发现一轮红日之象。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何采何取,诀曰,只是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交会真阴,阴乃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阴阳激发,海浪泛涌,自太玄关至尾闾夹脊,过玉枕化为金液,琼浆吞入腹内,香甜清爽,耳听鼓声,万颗雷呜,钧天妙药,非琴非瑟,非笛非箫,别是一般妙音,似寒泉漱玉,似金磬摇空,似秋蝉拽绪,似风鼓青松,非常之异。琳琅振响,有群鸦齐噪之声,众鸟频伽之韵,口涵目惊,心怜意悦,诚为极乐之邦,实乃天宫妙境。尘寰俗客,如瞽如聋。身心清净,百关和畅,万孔生春,遍体发出万道霞光,现一圆光,内有婴儿之象,乃阳神出现也。全在防危虑险,不可远离。温养之法,注见下文。

温 养 章 第 五

神守黄房,金胎自成。黄房乃乾之下坤之上,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行住坐卧,绵绵若存,如鸡抱卵,如龙养珠。抱元守一,先天元神元气,刻刻相合,渐渐相化,但安神息,不运火而火自运。百日功灵,十月胎圆,阴魄自化,阳神出现,千日之后,温养火足,剥尽群阴,体变纯阳,婴儿现象,身外有身,形如烟霞,神同太虚。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步日月而无影,贯金石而无碍。温养三年之后,婴儿老成,不可远离,直至九年,与太虚同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天地山川,有时崩坏,吾之道体,浩劫长存,潜伏人间,积功立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所以阴阳不能钧铸,天仙之道,斯乃毕也。重阳注曰:黄房即黄庭宫也,故为乾之下坤之上也,规矩之中也。金胎即仙胎也,金乃坚刚不坏之物,此乃人之元神也。此元神不坏不朽,清净妙用之体,如金之坚,如刚之利,净如琉璃,光如满月。存不亏明,因一念之妄,缘于幻化。今既修五篇之口诀,得返还之丹道,要炼有合无,投黑结红而成仙胎,返本来之真常,合元始之妙用。金胎自成,规中之妙,以神守之。黄房之中,一意不散,十二时中,念兹在兹,含光藏耀,敛视收听,绵绵若存,不可须臾离也。如鸡抱卵,如龙养珠。龙养项下之珠,心意不忘,精神感化,其珠有光,生光既久,珠成小龙,飞腾太空,或收或放,时人见之,是为龙象,乃龙之神也。神全变化,兴云致雨,脱骨飞腾,是谓神龙。所以能大能小,可潜可显,动则裂泰山发洪浪,兴云起雾,击电轰雷。静则隐藏渊泉,是阳灵之物。金丹之道,学天仙者,亦如此理也。初则抱元守一,养先天黍米,元神妙珠。度人经云,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去地五丈,于空悬之中,万圣千真,从珠口中出,渤渤然后从珠口中入。存养之久,自然元神黍米,劫劫相会,渐渐相化。新月娥眉,次而半轮上弦,渐至满月之圆。自有金光发现,日月合壁,铅汞相投,结成仙胎。温养三年,婴儿老成,直至九年,功圆行满,阴滓尽消,一神可以化百神万神,形神俱妙,出有入无,炼神与太虚同体,返乎无极之真道,合乎元始之妙境。观天地在玄妙中,如太仓一粒黍,太虚一片云耳。有何五行拘系也,有何阴阳变化也,于斯天地,由吾提挈,阴阳由吾把握,永无终始,浩劫度存,与道合真,神哉神哉。

一,邱祖朝科

香自诚心起

宝座临金殿 毫光照玉轩

万真朝帝所 飞鸟摄云根

广援普度天尊

三清圣号广宣扬 一句能消万劫殃

七宝林中朝上帝 五明宫内礼虚皇

众等志心皈命礼 龙飞凤舞到坛场

伏以齐城圣诞

乃九霄降谪之仙

秦郡 真

實五岳遨游之士 西迁陇右北化单

受重阳之奥理 香芬七朵金莲

吕氏玄宗

荫覆万枝玉叶 兴大教于元朝

授 书

而相传后裔 立洪规于明世

留秘诀而待及将来 黄芽遍地

奈何迷者追寻 白云漫天

任耳英才煅炼 丹抱一丸大药筹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道香德香 无为香 无为清静自然 香 香焚在金炉内 香烟缭绕达上苍 香炉

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道经师宝天尊 提纲 众诵赞

臣闻金莲七朵 昔尝占于首芳 玉叶千 今

亦兴于最茂 西栖秦郡 东诞齐城 悬 演

教 诚为模范之宗源 执笏朝元 恒作 联

之领袖 振佩锵锵 令天人之肃静 遗 劫

劫 俾门第之修持 嗣绪洪规 榆扬伟 兹

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根盘净土 质毓灵台 禀乾坤之正

气 五芭含芽 合子午之元英 三华萃秀

爇向炉中 瑞生供养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香云达信天尊

提纲

祝香咒

卫灵咒

恭对瑶坛 请称职位

紫府洞天青阳起派全真教主辅元立 天尊

终南洞天帝主 飞行救劫天尊

荆山洞天帝主 兴行妙道天尊

西华洞天帝主 超登莲华天尊

中条洞天帝主 通玄应变天尊

黄华洞天帝主 超凡入圣天尊

瑶华洞天帝主 圆通早觉天尊

万华洞天帝主 流光耀彩天尊

青华洞天仙姥 洪池妙化元君

九天扶正启南兴教天尊

兴玄育德飞雨妙化天尊

悟真紫阳广慈立极天尊

义怀仁卓荣豁达天尊

珈璃开悟还丹复命天尊

随光普度无为无碍天尊

神霄辅元五雷演法天尊

大罗天仙状元

通明上相全真演教

宣德行化和惠大帝 广授普度天尊

体道上仙 崇修蕴德天尊

抱一上仙 无为普化天尊

恬然上仙 太 澄悟天尊

卓荣上仙 扶玄度物天尊

慧 上仙 女师领派元君

开阐法门玄通莫测 玉枢加宰赞化宏教真君

道融三教理会百家 玉宸少宰隆恩宏济真君

阐扬妙化天尊 传演丹诀十极真人

天下名山洞府 古今得道仙真

云空过往一切圣众 悉仗真香 普同供养

诵诰 宣疏 喊送化赞 大赞韵 说白

《邱祖朝科》竟

二,玉皇朝科

说文:举步朝金阙,飞身谒帝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步虚: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举天尊:玉皇赦罪天尊。

吊挂:稽首虔诚拜昊天,昊天今日赴经筵;

经筵里面金光现,光现空中宝珠悬;

珠玄碧落朝元始,元始说法度群仙;

群仙踊跃礼太上,太上弥罗无上天; 香供养:玉皇赦罪天尊。

说文:原夫,化身弥罗,位尊无上,妙相冠於诸天;慈光烛乎三界;玉京赞难名之号;宝笈演琼章之 文。臣皈依心教,稽首金阙,遥瞻万宝之祥光; 缅想九霞之流景。兹当朝奏,必假香传。伏愿,演清静解脱之道,济沉迷幽苦之途。上祈天恩,下付凡情,称扬圣号。举天尊:道经师宝天尊。

说文 修因累劫道功成,香林苑内现金容,伏以 祥光普照三千界,十方国土尽皆明,四生六道蒙济度,三途五苦得超生,皈依道宝消万罪,存亡两途共安宁。举天尊:龙汉祖劫天尊。

提科:一炷真香达玉京,九重诚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鸾歌凤舞到坛庭。众唱:稽首皈依道,道在渺冥中,恍惚开祖教,混沌理难穷,愿烧道宝香,道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太上真经遍山川,无穷法界尽包涵,伏以 白玉京中传道德,黄金阙内演真诠。

整乾坤,旋日月,安排森罗过周天,皈依经宝福无量,一句能消万劫愆。举天尊:赤明中劫天尊。

提科:金书玉字妙难思,诵者天尊必护持;

三十愿诚皆仗此,志心皈命莫教疑。众唱:稽首皈依经,经文唤八方,五千四十八,凤篆与龙章,愿烧经宝香,经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举天尊:开皇未劫天尊。

提科:金阙光明后圣君,流精焕彩结丹云;

不因太上相传授,安得人间有玉文。愿烧师宝香,师宝香生生,生生长供养。举天尊: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阊阖门开,黍珠光现,花迎佩剑,俨然冠带以来临;仰拂旌旗,肃焉鸾车以并集。若天界、地界、水界之圣。分龙虎以齐朝班,礼玉清、上清、太清之天。听鸾风以合具奏,今则钟鼓齐鸣,香花散彩,对越高真,宣行妙范。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月中丹桂,海上灵根,无枝无叶。根株经岁月以弥深,非色非空 寿算等,乾坤而不 老,丹坛善羡,宝篆疑真,一炉既腾,万真洞鉴。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玉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祝香咒:道由心学………

九天之上,谓之大罗;玉京金阙,云层峨峨;灵

中有天帝,仁慈惠和;至道无敌,降伏众魔;咒

天宝灵符,玉律金科;神仙亿万,幢幡众多;闻者罪灭,永出爱河;臣等皈命,与道合真。提纲:恭对瑶坛,请称职位。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圣板:炉焚真香,虔诚上啟。

玉清圣境,清微天宫,龙汉祖劫天尊。上清真境,禹馀天宫,赤明中劫天尊。太清仙境,大赤天宫,开皇末劫天尊。昊天金阙至尊,通明天宫,玉皇赦罪天尊,都雷教主,南极天星,伽耶霹雳天尊。

万星教主,北极紫微,中皇御镇天尊。上宁司命,九天至圣,太乙元皇天尊; 节制雷庭,承天效法,后土掌劫天尊; 玉清庆华,大慈圣后,土明显佑天尊。恭望洪慈,俯垂证鉴。

再运真香,虔诚上啟。天地始祖,五老上帝; 高上神霄,九宸上帝;首出庶显,统理主宰; 三十二天,梵天上帝;斗父斗母,二大高真,朝真结秀,五德星君,日宫月府,两曜星君,左辅右弼。三台五曜星君,中斗三真二使,十二本命星君,云天二十八宿,周天列曜星君,天罡大圣,魁罡星君。普天星斗,河汉群真。恭望洪慈,俯垂证鉴。

再运真香,虔诚上啟。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五岳五天,五大真圣,九天游奕,飞仙真人,冥府十王,主宰幽阴。权衡至圣,慈仁真君;水府扶桑,丹霞大帝; 龙宫阆苑,诸大真人;北极法主,四圣真君。瘟雷火部,地府神祗,太岁都省,主宰高真,九天开化,梓潼帝君。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玄门啟教,列幕宗师;雷延官将,法部吏兵; 玄门真官,明神土地;云空过往,纠察真宰; 随坛演教,赞化百神;天界奏事功曹,宝丽华光使者;地界奏事功曹;凛浪猛烈使者;阳世奏事功曹;飞云捷疾使者;运神会道功曹;降真明虚使者;太岁城隍,里域社令,传奏等神,醮筵有感合座威灵 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说文:臣闻,郁罗萧台,秘九天之大典,紫府岳坛,领三界之高真;当道运之流行;有洪慈而并济。臣等仙缘集庆,获遇时昌,佩玉箓以行科; 执灵符而度物。阳光焕赫于中天,阴医消除于 九地,香结太虚,烟散层霄,玄钟在叩,玉磬重鸣,上帝临轩,群真普降,钟鼓暂止,听宣表文。(宣表文)向伸表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 用凭火化

念诰:志心皈命礼 太上弥罗无上天、、、志心皈命礼 经坛土地、、、(刹板,起小开门。)说文

道体清虚,本绝纤尘之染; 伏以

人心执着,故多氛秽之尘。欲藏斋诚,须凭荡涤。坛有清静灵章,众当持诵。

众唱:天地自然,秽气氛散,洞中元虚,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乾罗怛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洒静:清静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一洒,厌秽速开,净水洒过,祸去福来。说文:道香一炷 诚叩十方金阙门下 发鼓三通 说文:雷延宣号令,星斗焕文章,一声霹雳响,官军赴道场。唵吽吽,混元宗坛,本坛以今,23 督炉焚香,下令宣召,值日受事功曹,火速出班,祗领关文,通传表奏。具有护表关文,谨当宣读。向伸关文,宣白云周。神虎官将,凉能承受,伏祈大帅,掌三尺太阿之剑,斩灭邪妖,蹑九灵飞步之罡,游行三界。

将吏拥旌幢於左於右,官军执斧钺于前后。令臣登金门、步玉堂,自此而斩罡风、除灏气,则为而功。吒咤风雷飞腾霄汉一如天开黄道天尊 提纲:表文未进,黄道先开;金童玉女,捧过涵来。众唱:五色之烟,薰表上天;五色之炁,薰表达御; 错字改过,落字上添;龙刀宝剑,削表镇威; 下官古气,不得妄斡;一切厌秽,入地万丈; 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提纲:举步朝金阙,飞身谒帝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众唱:旋步云罡上,天风洒而吹;飘举凌斗柄,柄复一声机。狮子含丹兽,麒麟踏翠枝; 飞行周八极,极现发春枝。

天地讚:稽首皈依天地前,炉起祥烟,三界十方尽遥观,万圣临轩。

天仙地仙 水府三官。四功曹,值符使,奏表传言。若人皈依天地前,福寿无边。说文:上帝垂慈惠,雷廷敇邓辛,天真奉诰命,普照满乾坤。是乃臣等,登上宝殿,拜进玉皇表 文一涵,仰烦值日受事功曹,赍捧表文,上诣昊天通明宫呈进。伏愿,表文上达,恩命下颁,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

三清朝科

自在三清境 逍遥十极天 阴符三百字 道德五千言 大焚三天主 虚皇五老尊

尚难窥窍妙 其復入冥玄 宝座临金殿

霞光照玉轩 万真朝帝所 飞鸟蹑云端

举天尊 开函演奥天尊吊挂 三清圣号广宣扬 一句能消万劫殃 七宝林中朝上帝 五明宫内礼虚皇

常乘白鹤游三界 每驾青牛遍十方

众等稽首皈命礼 鸾歌凤舞降道场

香供养 三清应化天尊 说文 臣闻 鸿蒙未判 凝妙道于无形 混沌既分 散精彩于有象 得一而五行禀秀 含三而万类推灵

今则钟鼓既鸣 香花散彩 对越高真 宣行科范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 九天之上 惟道独尊 万法之中 焚香为先 炉才馥郁 气乃氤氲上达三清三境 下通一十八门九地 为诚为性 请圣请贤 臣假心香心火心灯之诚 而皈圣皈神皈命 或缭绕于诸天 结成云篆 或方飞于下土 散作烟霞

一炉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龙汉祖劫天尊

今晨启建法筵开 迎请高真降驾来

云拥旌幢离御座 风吹仙旆下瑶阶

皈命礼道宝 郁罗萧台上(蹋道宝罡,默运上香)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志一心诵持,24 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臣闻 元精混沌 生天地以权舆 至道杳冥

立阴阳而主宰 凝化则亭毒万有 运行则周流六尘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九天之上

则有反生 大海之中 岂无沉瑞 是以祈祷乎天地

迎请众真以初腾 秉丹衷以达天 乘飘渺至玉京

顷刻三十三天 不知几千万里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赤明中劫天尊

钟鼓琳琅响彻天 十方肃清得安然

天无氛秽朝元始 地无妖尘谒圣颜

皈命礼经宝 紫微琼台上(蹋经宝罡,默运上香)凤篆龙章,诸天法轮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 臣闻 高高碧落 凭百合真香以传信杳杳寥阳

申一念丹衷而上叩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香者 生居海岛 长在灵山 烈火方焚 清风相送

吹入黄金殿内 万神遥闻 飘至白玉阶前 众圣悉知

一炉既腾 万真洞鉴 传香有偈 圣号宣扬 举天尊 开皇末劫天尊

天开黄道五云祥 仿佛瑶坛接帝乡欲把丹诚通帝闻 须凭道德一炉香 皈命礼师宝 白玉龟台上(蹋师宝罡,默运上香)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 臣闻 混洞太无元 化生天宝君 治玉清境清微 天宫 其气始青 号元始天尊 演洞真一十二部尊 经 赤混太无元 化生灵宝君 治上清境禹馀天宫

其气元黄 号灵宝天尊 演洞玄一十二部真经

冥寂玄通元 化生神宝君 治太清境大赤天宫

其气玄白 号道德天尊 演洞神一十二部尊经

是谓三元三清三宝三境 三十六部尊经 真文宝符

历劫开化 无量度人 虽丹霄之遥远

惟一诚而可格 虽九重之弥高 但虔恭以能通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夫此香者 生于混沌之先 得自徘徊之后

自本自根 不染一嚣之尘垢 彻空彻巨实赖大地以生成一炉既腾 高真洞鉴 传香有偈 宝号宣扬 举天尊 香云达信天尊

一炷真香本自然 黄庭炉内起祥烟

空中结就浮云篆 上祝高真寿万年祝香咒 道由心学 云 云威

九天之上谓之大罗 玉京金阙 云层峨峨灵 敌 降伏众魔咒

天宝灵符玉律金科 神仙亿万 幢幡众多 闻者罪灭 永出爱河 臣等皈命 与道合真 恭对瑶坛

请称职位臣系太上无极大道 云 云 众唱 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玉清圣境清微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至道无25

中有天帝仁慈惠和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真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元始天尊 太上无极至真尊妙道

清微天宝高真 玉清圣境 郁禅天 天宝分化天尊

玉清圣境 乐善天 天宝辅化天尊 玉清圣境

不骄天 天宝应化天尊 恭望洪慈 俯垂证鉴

(过板)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上清真境 禹馀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玄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灵宝天尊 太上无极至尊经宝

禹馀灵宝高真 上清真境 梵辅天灵宝分化天尊

上清真境 禅善天 灵宝辅化天尊 上清真境

应声天 灵宝应化天尊 恭望洪慈 俯垂证鉴

(过板)渺渺大罗天上 晃晃金阙宫中 虚无自然 太清仙境 大赤天宫 九龙高座 七宝层台

金容玉相 自然高真 洞神大道 度人无量

不生不灭 大罗道德天尊 太上无极至尊宗师

大赤神宝高真 太清仙境 须延天 神宝分化天尊

太清仙境 高虚天 神宝赞化天尊 太清仙境

无相天 神宝应化天尊

琳庭兵马 助道神员 云空过往 纠察真宰 城隍社令 功曹土地 一切威灵悉仗真香 普同供养 伏以 道包天地 理贯三才 一气分真 三清应化

凡有投诚 敢不上达 今有庆X 表文 恭对敷宣 念诰 起韵 化表 说送表文 散班

真 武 朝 科

说文

北方壬癸水 玄天上帝同

尊神镇千古 威灵遍乾坤 步虚

圣德流下土 星旗荡妖氛

剑光照日月 万载永沾恩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吊挂

真武玄天上帝同 当年修真悟正宗 净乐宫中辞父母 武当山上去修行 插梅骑榔仙踪在 铁杵磨针尚有踪 四十二年功行满 五龙捧圣上天宫 香供养 金阙化身天尊

说文 臣闻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人心戚戚

作善降祥 忽焉在前 瞻之在上 兹当朝 必假香传

恭惟 赫赫威灵 护国裕民 凛凛尊严 道法无穷

威镇北极 伏魔而靖世 道成南岩 法旆于生灵

伏被清泉 披绀发以宁真 五龙捧圣 升天永镇於 武当 无诚不格有感皆通 恭祝真香 虔诚上启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武当山上榔梅开 玄天上帝亲手栽

四十二年功果满 五龙捧圣上天台

稽首皈依道 道在渺冥中 恍惚开祖教 混沌理难穷

愿烧道宝香 道宝香生生 生生常供养 香供养 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 臣闻 天道昭彰 惟不言而善应 人心翼翼

谅有道以能通 兹当朝奏 必假传香

恭惟 默而守柔而用 灵光直射于太虚

视无形 听无声 呼吸潜伏于帝座

无诚不格 有感皆通 恭炷真香 虔诚供养 举天尊 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金炉信香结珠烟 瑞气浮空遍大千

三岛神仙临法会 十州诸真降人间

稽首皈依经 经文唤八方 五千四十八凤篆与龙章

愿烧经宝香 经宝香生生 生生常供养 香供养 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 臣闻 上帝好生 许下民之恳祷 乾坤高厚

容众生之皈依 兹当朝奏 必假香传

恭惟 道镇玄天号令分五雷之像

星缠北斗 威灵秉三界之尊

妙法隐显於无边 神功永垂于靡尽

应虚危之列曜 实黑帝之英灵 神功长养

愿有不息之慈悲 恭祝真香 虔诚上启 举天尊:金阙化身天尊 提科

今辰启建法筵开,迎请高真降驾来。云拥旗幢离御座,风吹仙旆下瑶阶。

稽首皈依师,师恩莫能量,化胡为佛教 苦海作慈航,愿烧师宝香,师宝香生生,生生常供养。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大音希声,叩之则应。兹当朝奏,必假香传。恭惟,玉虚师相,玄天上帝,荡魔济苦天尊。

德旆民物之权衡,兹应无恩之不被,武当冲举,道妙卓冠于诸天;玉阙巍峨,圣范独宗于玄武。丁大道昌隆之期,司天司化度之柄。恭祝真香,虔诚上启,普同供养

佑圣慈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

三柱真香达玉京,九重诚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鸾歌凤舞到坛庭。

祝香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存帝前,咒: 真灵下盼,仙旆林轩,令臣关告,迳达九天。威

千劫良因,九天运会,黄道荡荡,正法兴隆,灵

今日大吉,咸仰玄功,太初太易,无象无形,咒

莫知重浊,熟辨轻清,吾于混沌,分其昏明,天得以健,地得以宁,民得以养,物得以萌,神得以灵,邪得以正,三才之内,万类咸亨,大道既散,仁义乃兴,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提纲:恭对瑶坛,请职称位。

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清净正一,不二法门,南昌炼度,上宰北极,伏魔真人,便宜奉行,凡未午朝,上表科事,臣***,羽鹤临坛,请法弟子,诚隍诚恐,稽首顿首。圣班:炉焚真香,虔诚上启,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白玉京中,四御四皇上帝,十方太上,诸天上帝,祖师万法教主,紫皇玄天,仁威上帝,演法历身,终劫济苦天尊,混元宅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变化妙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勤修炼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变化妙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灵应显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妙相观身,玉虚师相,玄天上帝,圣父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圣母善圣皇后,琼阙上仙,圣师玉清祖姆,紫虚元君,北极丰乾大帝,恭望洪慈,俯垂恩光。再运真香,虔诚上启,北极武曲,应化真君,北极虚危,二圣真君,旋波提莫,玄天二女,天阙太玄,巨蛇火精,命阴将军,地轴太玄,苍龟水精,育阳将军,水火二将,惠济真人,左右金吾屯卫,二大将军,高大明曜,都统大将军,壬癸五气,统兵助法大将军,六丁六甲,五雷神将,掌卯进圭,擎冠捧匣,周公桃花,执纛捧剑,灵官神兵,天罡河魁,拥前遏后,掌籍掌算,一切神祗,恭望灵聪,俯垂恩光。

再运真香,虔诚上启,纠功录过典者,赏善罚恶灵官,同修得道,五百灵官,巡山黑虎,刘赵二大元帅,巨虬狮子,毒龙猛兽,前后导从,左右侍卫,引路先锋,乌鸦使者,剪伐魔精,诸灵官众,三天扶教,高明大帝,七曲宏仁,梓童帝君,王马殷温,四大元帅,雷霆法部,官将吏兵,玄冥赞化,功曹符使,城隍社令,山神土地,里域等神,天下名山洞府,古今得道仙真,是日云空过往,纠察真宰,琳庭兵马,助道神员,庙宇香火,一切威灵,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说文:臣闻,太初太易,无象无名,一气分形,化百灵而昭列。五文开启,普万汇以生成。垂象于天,祥咎于地,仰凭上圣之恩庥,愿宥多生之罪障。凡在光中,一切获庆,具有真武庆贺疏文,恭对敷宣。(宣文表)

向伸疏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用凭火花。念诰:志心皈命礼。混元六天,传法教主;

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 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桓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志心皈命礼。经坛土地,……(刹板,起小开门)说文:伏以,望天罡吸取正气,赴斗阁建立瑶坛,持太清百炼之剑,洗银河万派之泉,行天条禁戒之律,掌都天法治之权,默运则三山鼎沸,呼吸则雷电风生,发言则鬼哭神愁。令下则兵随运转,将随令行,唵吽吽,混元宗坛,本坛都炉焚香,下令宣召,乾坎艮震巽 离坤兑,八卦大神。上请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华君,天罡大神,奎光星君。奉请,各各执斧 仗剑,掷火流金,降真气于水中,放祥光于坛内,光明赫奕,从九凤破秽而来,队仗振响,自五云 浮空而至。禳灾而无灾不灭,祈福而无福不臻; 上帝敕令,万神恭听,速净厌秽,扫荡妖氛,坛有荡秽牒文,谨当宣读(宣荡秽牒)。

向申牒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用凭火化,志心皈命礼。经坛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说文:以今上表之际,阐事之初,切虑坛场内外,人物往来,秽浊之气,难以降格高真,先令臣请出百炼之剑,太上五龙神咒,神水洒净瑶坛,然后依科,敷扬妙道。夫水者,禀五龙之真气,合九凤之光华,故能洁浊以扬清,无可解秽而涤垢。

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妖尘,三洒坛场内外,悉令清净,坛有咒水灵章,众当持诵。众唱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祛病延年,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洒净

清静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隐三台。神水一洒,厌秽速开,净水洒过,祸去福来。

说文:道香一炷,诚叩十方,金阙门下,发鼓三通。雷霆宣号令,星斗唤文章,一声霹雳响,官军赴道场,唵吽吽,混元宗坛,本坛诸炉焚香,下令宣召,值日受事功曹,火速出班,祗领关文,通传表奏,具有护表关文,谨当宣读。(宣护表关)向申关文,宣白云周。神虎官将,谅能承受。伏祈大帅,仗三尺太阿之剑,斩灭邪妖;

蹑九灵飞步之罡,游行三界,将吏拥旌幢於左右,官军执斧钺于前后。令臣登金门,步玉堂,执持二尺斩罡风、除颢气,则为而功,叱咤风雷,飞腾霄汉,一时天开黄道。

提纲:表文未进,黄道先开;金童玉女,捧过函来。

众唱:五色之烟,薰表上天;五色之气,薰表达御。错字改正,落字上添;龙刀宝剑,削表镇威;下官故气,不得妄幹。一如诰命,风火驿传。说文:天皇号令,急如火星,十方三界,顷刻遥闻,今有开天符命,谨当告下。

众唱:所有开天符命,谨当告下:太上开天符命,右符告下,混元锡庆,集福延生宗坛。本坛以今恭遵,道旨颁发,开天符命。仰符中使者,帅将天丁。赍捧表文,以时上达天庭。罡风九醜,灏气群凶,午酉等神妄生遏截者,戮于道左以明,天宪施行。黄中策气,馘灭邪踪。罡风九醜,灏气群凶。开天符命三天迳冲;当遏表文,速送罗酆。流金火铃 照徹寰中 龙虎骑吏 直奏云宫

普天同庆飞腾太宫 一如诰命 风火驿传 提纲: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

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众唱:旋步云罡上,天风洒而吹;飘举凌斗炳,炳复一声机;狮子含丹兽,麒麟踏翠枝; 飞行周八已,机观发春机;宝座临金殿,霞光照玉轩;万圣朝帝所,飞泻蹑云端; 一如诰命,风火驿传。

大赞赞北方,真武神,入武当悟道修真; 不遇真师下山林,见老母铁杵磨针; 四十二年功行满,斩美女插剑飞升; 五龙捧圣上天庭,敕封保佑圣真君; 皂旗展动鬼神惊,普天下扫荡妖氛; 庚申甲子降来临,为众生赐福延生。

说文:伏以,金炉常焚,香烟篆就平安字; 玉盏不息,灯焰结成富贵华。是乃臣等,登上宝殿,拜进真武祖师庆贺疏文一函。

仰烦值日受事功曹,赍捧表文,上诣天乙真庆宫 呈进。伏愿,疏文上达,恩命下颁,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

诸 真 朝 科

说文:大圣庆元君,散彩满太空;诸天皆欢悦,巍巍镇坛

庭。

步虚: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举天尊:开坛演教天尊。

吊挂:自从太极分高厚,始判轻清上属天; 自古人能修至道,方知身乃作金仙; 大道行益三千数,不觉时订四万年; 老祖丹台开宝笈,天尊金口永留传。香供养:金真演教天尊。

说文:臣闻,大道昭彰,惟不言而善应;人心翼翼,谅有道以能通。此当朝奏,必假香传。恭惟,天地垂恩,万物以成形象;玄天啟教,三宝无声无臭。爰世界之不济,乃法门之培建,无诚不格,有感皆通。恭祝道德真香,虔诚上啟。举天尊:大罗道宝天尊。

提科:钟彭琳琅响彻天,十方肃清得安然;

天无分秽朝元始,地无妖尘谒圣颜。皈命礼道宝,郁罗萧台上,太极涵三,包罗森万象。

志一心诵持,忏除身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道宝天尊。

说文:臣闻,上帝好生,许下民之恳祷,乾坤高厚,容众生之皈依。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恭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神明有赫,享于克诚。无诚不格,有感皆通。恭祝真香,虔诚上啟。举天尊:大罗三宝天尊。

提科:今辰啟建法筵开,迎请高真降驾来;

云拥旌幢离御座,风吹仙旆下瑶阶。皈命礼经宝,白玉龟台上,演法度人,普度人无量。

志一心诵持,忏除心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经宝天尊。

说文:臣闻,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大音希声,叩之则应。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恭惟,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无量

真香,虔诚上啟。举天尊:大罗三宝天尊。

提科:三炷真香达玉京,九重呈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风翘鸾舞到坛庭。皈命礼师宝,紫微琼台上,风篆龙章,诸天法论藏。

志一心诵持,忏除口业障,是故皈依 长福消灾障。香供养:大罗师宝天尊。

说文:臣闻,丹宵遥远,惟自诚而可格;人心虔恭,虽九重以能通。兹当朝奏,必假香传。

伏以,香烟降彩,瑞气腾空,瞻宝座以临凡,望高真而啟奏。云天空凌,万信朝谒,三炷真香,应用周宣。函分三界,灵遍十方,飞云既腾,万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举天尊:香云达信天尊。

提科:道香德香师宝香,妙洞真香灵宝香;

三炷真香焚炉内,表文一函达上苍。祝香咒:道由心学,………威灵:五

星列照,焕明五方,水星却灾,木德至昌,荧惑消祸,太白啟兵,镇星四据,家

国利亨,名刊玉简,录字帝庭,乘飚散景,飞腾太空,出入冥无,游宴十方,五云浮盖,招神摄风,役使万灵,上卫仙翁,臣等皈命,与道合真。提纲:恭对瑶坛,请称职位。

称职:臣系太上,道德教下,清静正一,不二法门,南昌炼度,上宰北极,伏魔真人,便宜奉行,凡昧科事臣***,引领坛下,请法弟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圣板:炉焚真香,虔诚上啟。大罗天上,寥阳宫中,虚无自然,开皇始祖,说法度人,铁师元阳上帝,鸿蒙混沌天尊,道无可道,大罗元始天尊。经内设经,玉宸灵宝天尊。玄之又玄,混元道德天尊。上极无上,玉皇赦罪天尊。天中之天,伽耶霹雳天尊。象外无象,中皇玉镇天尊,圣像玉圣,太乙元皇天尊。色寂非色,后土掌劫天尊,慈佑洪慈,土明显佑天尊。天地水火,四帝真君,东西南北,四圣真君。先坠始祖,五老上帝,天地人甲,三皇上帝。高上神霄,九宸上帝,度人无量,三十二天上帝。中央元灵元老,梵天上帝。元阳慈父,大道帝君。灵宝玉母,大道元君,东华木公,上清童君,西灵金母,大道元君,上相上宰,上保上傅。四司五帝,十二台阁金仙。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再运真香,虔诚上启。

斗父龙汉祖劫,周御国王天尊;斗母先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

东斗六阳,注算星君,西斗六阴,纪名星君。南斗六司,延寿星君,北斗七元。解厄星君,中斗大魁,保命星君,斗上三台,华盖星君; 洞明左辅,大道星君;隐光右弼,上道星君。天罡大圣,合明威光,普天星斗,河汉群真。恭望洪慈,俯垂恩光。

祈 求 姻 緣 文 疏

伏以

瑞氣靄祥雲 迎戶樹交柯 錦堂雙璧合彩帷開翡翠 當戶花並蒂 玉樹萬枝榮

昊天金闕 玉皇上帝陛下

天德巍峨 萬彙均沾化育

神恩浩蕩四民共賴維持士庶咸頌稽首頓首百拜上言

為叩求酬良婚姻成吉願達 今據

南贍部洲

大中國00省00市00吉宅居住奉行

仟佛禮讚 信仕 本命宮 造 年 月 日

時現庚 歲

同誠供敬果品焚香稽首禮拜 承上

無極玄穹道祖道法彌深太上道德大天尊 聖前

無極清微天宮黃金闕內元始萬法大天尊 聖前

無極靈壇聖主擎天頂地靈威廣法大天尊 聖前

無極玄穹高上帝玉皇錫福赦罪大天尊 御前

無極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駕前

無極日月星宿五斗星君 駕前

無極利海萬能列位聖尊 各寶金蓮 座前

恭申言念祈求

十方三寶 萬德千尊及月下老人星君 諸天護法

一切神祇光降 姻緣聯結 有求必應 速降來臨

為求者如意 大降吉祥 伏具採納疏以

天運 年 月 日 具文疏九叩首拜上申

下载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教饮食文化

    道的“饮”与不“饮” ——道教饮食文化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不论是民族,还是宗教,在饮食上都会体现出......

    道教早课

    澄清韵 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镇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 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 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 心神安宁......

    道教仪式

    对道教仪式基本认识 每一个宗教都有他独立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和五个独立的条件:教义、神秘、经典、仪式、伦理、组合成一个完美的文化体系,在人类社会上生根茁壮,为了有效的......

    论横县道教文化现代发展状况(最终版)

    论横县道教文化现代发展状况蓝绸 (广西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南宁530003) (学号:000000000000)摘要:正确了解道教文化的发展状况,促进农民在对民间宗教的反思对比中得到思想解放,摆脱......

    道教与中华民族

    道教與中華民族 一個民族的形成,大多淵源於一個宗教,所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裏說到:「民族形成的因素,就離不開血統、宗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所以先總......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

    建筑文化——道教建筑道教是我国汉民族自已的创立的一种宗教,它的中心思想来自道家,而“道家之源,出于老子”(《魏书释老志》)。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十分活跃,南方有葛洪、陶弘景......

    《道教史》读后感

    《道教史》读后感 09文秘一班李志力学号:09205021036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智,强之曰:道。” “道”文化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

    道教新年祝福语

    道教新年祝福语1、为十方善信祝福 仰赖神庥广被,伏蒙圣德洪恩,天尊溥瑞降慈仁,庇佑十方善信。 处处清平如意,家家吉庆遂心,财源福禄照临门,恭祝连年好运。 2、手挥拂尘,扫除阁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