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氯普鲁卡因临床麻醉的发展与现状
氯普鲁卡因临床麻醉的发展与现状
100022 同济大学北京微创医院,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麻醉医学中心
傅 润 乔
提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盐酸氯普鲁卡因临床麻醉的发展与现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纯的氯普鲁卡因是一起效快、效果确切、没有快速耐药、毒副反应小的中短效局麻药,可以安全广泛的应用于临床麻醉。
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 CP)于1952年在美国以正式的盐酸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 Hydrochloride)上市应用于临床。其化学名称4-氨基-2-氯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分子式为C13H19ClN2O2HCl。它是在普鲁卡因(Procaine)的对氨基苯甲酸的二位上用氯原子取代而产生的(故在美国又称2-氯普鲁卡因, 2-CP),经动物和临床证实,这使其麻醉起效更快,强度比普鲁卡因强两倍,代谢速度为普鲁卡因的5倍,副作用为普鲁卡因的0.5倍。因此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即开始广泛应用于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尤其是应用于门诊病人的麻醉和产科麻醉。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制该药,将其用于临床麻醉见于杂志上的首篇报道是徐福涛等人[1]所做的III期临床试验,药品由无锡艾西恩制药厂提供(批号960402),(可惜至今未见该厂CP临床麻醉使用的其他报道,原因不明)。随后由空军总医院牵头有山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和二附院参加的,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山西晋城海斯药业责任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的盐酸CP的Ⅲ期临床试验于2000年完成,并于2002年5月正式在国内上市。他们的研究文章先后分别发表于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和华中医学杂志[2,3,4]。期间还有其他单位的作者,或发表于杂志或刊载于会议交流汇编。本文就其20年来国内外临床应用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一、局部浸润麻醉
傅润乔等人[1]用其1%CP做局部包块切除、拔牙、痔疮、肛瘘、包皮环切等手术的局部麻醉,并与1%普鲁卡因比较,发现CP起效较快(1.5±0.42min vs 1.9±1.07min,P>0.05),恢复时间一致。
Marica等人[5],在22例自愿者前臂手掌侧真皮内分别注射0.9%NaCl、1%Lidocaine、1%利多卡因+8.4%碳酸氢钠、2%CP、2%CP+8.4%碳酸氢钠和8.4%碳酸氢钠,用VAS疼痛评分,发现CP为8.4±7.4、CP+碳酸氢钠为6.8±6.7、碳酸氢钠为47.2±25.5、利多卡因为25.8±25.6、利多卡因+碳酸氢钠为16.0±14.2。在CP与碱化CP之间无明显差异,他们明显比其他药注射痛要轻(P<0.05),而药的pH值与疼痛分数无关。即CP皮内注射痛比常用的利多卡因轻。
二、臂丛神经阻滞
傅润乔等[3]首先报道(2001)国产CP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用2%浓度与1.5%利多卡因均26ml对照比较(每组60例),结果麻醉起效时间(2.5±1.1min vs 3.6±1.1min,P<0.05)、痛觉消失时间(8.9±2.8min vs 12.2±4.1min, P<0.05)、运动阻滞时间(10.0±2.9min vs 14.7±3.4min,P<0.05)、痛觉恢复时间(85.1±14.3min vs 97.4±16.8min, P<0.05)CP均快,且神经阻滞效果好又无不良反应。在2003年武汉全国麻醉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收录了王铁军等人[6]用1.5%CP加与不加肾上腺素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加肾上腺素后的CP阻滞时间明显延长(93.6±15.3min vs 55.4±17.3min, P<0.05)。
三、硬膜外麻醉
CP用于硬膜外麻醉近年国内报道较多[1,7,8,9,10,11],还因为它代谢快毒性小尤其应用于剖宫产麻醉,对胎儿几乎无不良影响。其硬膜外起效时间均在4~5min,痛觉消失时间9~14min,痛觉恢复时间50~80min。这些观察都是从注药完毕后开始记时,痛觉消失及痛觉恢复所取的测试部位也不一致,致使一些报道有些差异。最近我们再次仔细观察了其起效、切口疼痛消失、切口疼痛恢复(不是内脏疼痛出现)时间。选择的病例是年龄近似的剖宫产,切口均为下段横切口,并事先不给试验量而是一次性给2.5%或3%CP10.8或13ml(剂量相等),观察时间是从一开始注药算起,注药过程1.5min。结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1.75±0.55 vs 1.76±0.37min,切口痛消失时间9.30±1.53 vs 8.71±1.54min,切口痛恢复时间90.95±40.99 vs 93.20±32.05min,麻醉效果肌松均非常满意,神经阻滞较广(14~16个节段),范围分别为胸5.05±1.19~骶3.40±1.25 vs 胸5.10±0.94~骶3.95±1.10。对血压的影响均不大,这与以往其他报道相同。
王艳辉等人[12]用3%、2%两种浓度CP行乳癌根治术的胸3~4硬膜外两种,并与1.5%利多卡因比较,给药12~13ml,除CP组起效较快外,其他如对呼吸的影响(频率加快,SpO2轻度下降),血压的影响(不明显)及两种效果(好)均相似。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麻醉维持时间45~55min, 三组也相似。Abbout 等人[13]用2%CP加或不加1:20万肾上腺素硬膜外观察显示,加入肾上腺素对正常产妇母亲、新生儿、产程进展均无不利影响,只是明显延长阻滞时间(76±3.8min vs 42.9±1min ,P<0.01)。因此复习文献并综合我们的临床观察,CP因硬膜外麻醉比利多卡因起效快,2.5%~3%浓度对能满足下肢手术,2%浓度能满足高位硬膜外诸如乳癌根治术,安全剂量较大,且无快速耐药现象,麻醉维持时间长于45min,最长可达3h,一般在60~80min(含肾上腺素),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四、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
最近几年已有一些文献[14,15,16,17]报道,CP用于腰麻,并多来自于美国华盛顿西雅图Virgina Mason医学中心。尤其适合于门诊短时手术。由于利多卡因腰麻有较多的发生短暂的神经症状(TNS), Kouri 等选取8例志愿者进行腰麻观察,每位志愿者均接受两次腰麻,分别为40mg 2%的利多卡因和40mg 2%CP,通过针刺觉,对经皮电刺激和止血带的耐受程度和离院时间等方面的评价,显示CP的药效与利多卡因相似,阻滞峰值分别为T8(5~11)和T8(6~12),P=0.8183)。止血带耐受时间分别为46±6min和38±24min,P=0.4897)。CP感觉恢复较快(103±13min vs 126±16min,P=0.0045),模拟离院时间更快(104±12min vs 134±14min,P=0.0007)。用利多卡因后有7例发生了轻到中等的短暂性神经综合症(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TNS),而CP用后没有发生。因此作者认为,CP在预期的时间里可获得可靠的感觉和运动阻滞和极小的副作用而应首选用于门诊脊麻。
在同期上述作者的一位同伴医生做了CP 40mg中加或不加芬太尼20µg的脊麻观察,均显示了完善的麻醉阻滞效果。含芬太尼组最高阻滞平面平均T5(3~7),无芬太尼为T9(T4~L1)(P=0.005)。前者阻滞回到L1的时间为78±7min,后者为53±19min(P=0.02)。止血带耐受时间前者为51±8min,后者为34±14min(P=0.02)。阻滞完全消退时间前者为104±7min,后者为95±9min(P=0.02)。所有接受芬太尼者均发生了瘙痒但无需药物治疗,均无TNS。作者认为CP脊麻起效快,效果确实, 添加芬太尼延长麻醉消退到L1段和止血带耐受时间而基本不影响整个阻滞时间。同时Simth等发现,CP脊麻加入肾上腺素后18例中有11例抱怨有模糊的、非特异的、类似流感的症状,而建议不宜添加副肾。
Na等人[18]测定不加糖的单纯2%或3% CP注射液的比重大于脑脊液(2%的利多卡因低于脑脊液),但其pH仍<4.0, 通过加入0.25~0.33ml/10ml的碳酸氢钠即可使pH>7.0。Warren等人[15]在8例自愿者均行2次脊麻,一次为2% CP2ml,另一次为2% CP 2ml+10%葡萄糖0.25ml。结果显示加入葡萄糖并不改变脊麻特征,只是增加膀胱功能减退,而认为CP脊麻没有必要加入葡萄糖。
我们于2005年1月开始将国产氯普鲁卡因用于腰麻[19],至今已500余例,取得了很好效果,未见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全身明显不良反应。方法是2.5%氯普鲁卡因1.2ml或1ml+10%葡萄糖0.5ml+3%麻黄碱0.5ml配成腰麻合剂。氯普鲁卡因1ml用于剖宫产, 1.2~1.4ml用于非剖宫产较为合适。
五、静脉注射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Durrani等[20]将35例病人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利多卡因1.5mg/kg组和无防腐剂的CP 4.5mg/kg组,在气管插管前45s静注。结果,氯普鲁卡因降低气管插管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反应明显大于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插管后0.5s和1min收缩压CP组与利多卡因组相比P<0.05,而舒张压和平均压在观察时间内(插管5min)均低于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P<0.05)。CP和利多卡因均抑制气管插管时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上升。插管后0.5、1、1.5min去甲肾上腺素血浆浓度和插管后0.5min肾上腺素血浆浓度,CP组比对照组和利多卡因组低(P<0.05)。CP血浆可测浓度仅限于插管后2min之内。同时显示CP无诸如循环不稳、静脉刺激等副作用。表明CP用于抑制气管插管反应优于利多卡因。
六、局部静脉麻醉
Marsch等[21]在150例病人用随机、双盲、前瞻性的比较了0.5%和1.0%的CP局部静脉麻醉,均给40ml。麻醉起效时间0.5%组为13±1min, 1%组为11±1min(P=0.0006)。放开止血带后,局麻药毒性全身症状0.5%有6例,1%组有28例(P<0.0001)。结论是1% CP镇痛起效早和改善远端止血带耐受,但应考量这可能会4倍增加全身局麻药的毒性症状。
七、全身麻醉
国内陈昕等人[23]报道40例病人均分CP和普鲁卡因组静脉全麻,均用10%葡萄糖稀释成1%浓度600ml,内含琥珀胆碱400mg、芬太尼0.3mg。在咪唑安定5mg、丙泊酚2.5mg/kg、芬太尼5µg/kg、琥珀胆碱1.5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用配制好的1% CP或1%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点滴维持麻醉,术中麻醉浅时追加丙泊酚50mg。手术结束前5min停药。结果1% CP停药后5±2.7min苏醒拔管,1%普鲁卡因停药后13±2.4min苏醒拔管,苏醒期均无躁动。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平稳,两组追加丙泊酚量相当。
八、术后镇痛
CP作术后镇痛报道不多。由于其代谢快、毒性低,我科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如需镇痛也首选1% CP。我们与友谊医院联合研究[24]结果显示:剖宫产后用1%浓度即可;子宫全切术后用1%或1.2%均可,但1.2%浓度更好;下肢骨科较大手术,用1%浓度VAS仍在31~60之间,有近一半的人要补充硬膜外吗啡1mg,用1.2%浓度VAS在8~25之间,镇痛效果明显改善(P<0.01),1.2%浓度+2µg/ml芬太尼则使VAS在4~7水平。镇痛期间下肢运动神经无明显阻滞。Bramge评级均为0。
陈玉培等[25]在子宫全切术后用1% CP分别用6µg/ml、9µg/ml、10.5µg/ml、12µg/ml不同浓度的丁丙诺啡病人自控镇痛。结果显示1% CP用10.5µg/ml的丁丙诺啡安全有效。
九、CP应用的某些争议和并发症
(一)CP禁用于蛛网膜下腔吗?
在药典及一些麻醉参考书中均提示CP的pH值低(3.3),硬膜外使用如不慎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引起严重神经损伤。但最近国外已经证实在改变原来的CP的制剂后,即去除其中的防腐剂(亚硫酸盐)和稳定剂(EDTA)后单纯的盐酸CP可用于腰麻。尽管国产盐CP(可谱诺)为纯的CP盐酸化,不含任何防腐和稳定剂,但国内至今未有用于腰麻及硬膜外腔用后误入蛛网膜下腔的个案报道。但最近文献报道[26]又提出了“亚硫酸盐就是CP神经毒性的替罪羊吗?”一文,作者在用大鼠鞘内分别注射盐水、CP、含有亚硫酸盐的CP和亚硫酸盐,通过闪尾实验在感觉神经损伤后7天处死获取组织学样本,测定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显示CP导致的神经损伤大于其他组。作者认为神经损伤很可能来自局麻药的直接作用而并非防腐剂,同时认为亚硫酸盐还可能减轻由局麻药引起的神经损伤, 因此否定了亚硫酸盐的神经毒性作用。但象其他局麻药一样在大容量、高浓度、重比重(相对脑脊液)时导致神经毒性是肯定的,因此脊麻时限制剂量是必要的, 这对保护剂如亚硫酸盐、EDTA等也是如此。近10年来由于大量报道利多卡因脊麻后引起神经损伤和TNS,同时由于CP在作用时程上的优势以及容易获得并无防腐剂的纯CP,使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将CP作为脊麻的兴趣[26]。
(二)CP导致TNS和背痛吗?
TNS是在脊麻后4~5h出现腰背中等度或剧烈疼痛,向臀部、小腿放射或感觉异常,无明显运动和反射异常,持续3~5天,7天内基本都可恢复,无运动感觉损害后遗症,与神经根影响学检查和电生理均无变化,可称之为亚临床神经毒性表现的综合征。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局麻药的直接刺激,②局麻药中其他成分如抗氧化剂、防腐剂等的刺激,③穿刺针损伤,④手术体位过度牵引神经,⑤神经缺血(因为使用血管收缩剂或低血压),⑥局麻药的比重、浓度、容量等。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些使用含有亚硫酸盐(0.2%)的CP(Nesacaine-CE)硬膜外用药后引起TNS[27,28,29],当时认为可能是硬膜外局麻药不小心注入到蛛网膜下腔或渗透到蛛网膜下腔引起,并认为可能是其中亚硫酸盐在低的pH(2.4~4.0)下引起,同时认为酸液可能刺激神经根、脑膜或导致血管痉挛,于是使得随后使用热情下降。但也有人研究在羊和猴的蛛网膜下腔注入大量CP也未见到比其他麻醉药毒性更大现象[30]。80年代末通过改变局麻药成分,在CP中去除亚硫酸盐而改加入EDTA保护剂(Nesacaine-MPF)。在90年代早期又出现硬膜外大容量使用Nesacaine-MPF后引起严重的痉挛性腰背部疼痛的报道[31,],但局部手诊并未见肌肉紧张, 通过改变体位、热敷、按摩,疼痛也不缓解。
回顾性研究发现,在CP硬膜外麻醉后有42%的背痛发生率[32]。Levy等[33]报道关节镜手术硬膜外麻醉不管用什么局麻药均使一部分人产生背痛,但用CP的背痛发生率要高且严重。在产科分娩不管用不用硬膜外镇痛,腰背痛都有30%~40%的发生率,可能产妇的生理还掩盖了与CP有关的背痛。因此Hynson等[31]在自愿者身上试验,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在硬膜外注入30~50ml 3%的CP,使感觉阻滞平面至少达T5水平,在阻滞平面退至T10时5人中出现了4例严重的痉挛性腰背部痛。作者认为这可能在使用大容量药后局麻药通过针道在局部渗漏进入组织刺激引起。由于在使用含有EDTA的CP(Nesacaine-MPF)之前并未发现严重局部背痛,故Fribuch和Opper推测这种背痛可能与EDTA钠引起脊旁两侧低钙性肌痉挛有关[34],这在后来用CaCl2静脉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得到证实[35]。
但在临床麻醉几乎不存在硬膜外大容量用药。一般首量不超过20ml(腰麻剂量则更少)。近10年国外文献报道, 以及近3年国内文献报道国产的CP, 无论是臂丛还是硬膜外麻醉(国外还有腰麻)均未见有并发症和严重腰背痛的报道。而且国产可谱诺既无亚硫酸盐也无EDTA,是单纯的盐酸CP,因此可以推断只要一次不超过20ml(硬膜外腔), 它几乎不会出现上述所见因药物本身引起的TNS和严重背痛。
(三)CP拮抗阿片类药的镇痛作用吗?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一些文献报道,在用CP硬膜外麻醉后,硬膜外阿片类药镇痛的时程缩短和/或镇痛效力减弱[36,37,38,39,40]。有人认为可能与CP低的pH有关[37], 但同时又有人认为与pH无关[41]。Camann等[39]认为CP或其代谢产物对µ-阿片受体起作用,而拮抗了阿片类药的作用,但这种受体的特异性的假设也受到挑战。Naughton等[42]也认为2-CP的代谢产物—4氨-2-氯苯酸(ACBA)并不作用于任何阿片受体。因此,近来一些学者认为,CP的作用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硬膜外吗啡的起效时间约1小时, 硬膜外吗啡效力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在其起效之前,硬膜外CP已基本消失,感觉阻滞恢复,导致了一个疼痛的“开窗”期。而这可通过硬膜外或静脉添加吗啡、芬太尼或苏芬太尼即可解决。
1997年Karambelkar等[40]再次在剖宫产上进行了研究,42例随机分组,1组为3%CP,2组为3%CP+肾上腺素,3组为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麻醉平面均达T6~4。手术结束时在硬膜外注入吗啡5mg,然后装上吗啡PCA静脉泵。结果,①术后麻醉平面两个CP组消退比利多卡因组快,但术后1h阻滞平面仍在T10~12,②术后1、2h时VAS两个CP组明显大于利多卡因组,4h和24h PCA吗啡量两个CP组明显大于利多卡因组。作者认为,①在硬膜外吗啡起效之前神经阻滞仍存在,②静脉PCA吗啡的增加发生在术后前8小时,因此也不完全同意“开窗”效应。我们的研究是在装上1%CP(含芬太尼2g/ml)液硬膜外镇痛泵之前,硬膜外腔注射3%CP 5~6ml负荷量,既未见到“开窗”效应,也未见到镇痛效果下降[24]。
参 考 文 献
1.徐福涛,骆璇,林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试验.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0,16:558-359.2.傅润乔, 黄俊梅, 夏文秀, 等.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11):614-615.3.傅润乔, 黄俊梅, 林国荣,等.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应.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1,3(3):179-180.4.傅润乔, 张晓红,阎红林,等.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的临床观察。华中医学杂志,2004, 28(6):407-408.5.Marica LS, O’Day T, Janosky JE, et al.Chloroprocaine is less painful than lidocaine for skin infiltration anesthesia.Anesth Analg, 2002, 94:351-354.6.王铁军, 方力,刘方,等.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初步观察.武汉: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502.7.霍保善.盐酸氯普鲁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青海医药杂志, 2003, 33(11):5-6.8.朱旭, 游卓玉,林怡.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骶管麻醉比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344-345.9.金珏,马伟,于布为.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 22(4):343-347.10.肖彬, 丁笑虹.国产3%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 13(4):-319.11.傅润乔, 岳云,薛绵荣, 等.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麻醉与监护论坛,2004,11(5):335-337.12.王艳辉,许鸿云,曹士宏.氯普鲁卡因高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4,25(7):71-72.13.Abboud TK, DerSarkissian L, Terrasi J, et al.Comparative maternal, fetal, and neonatal effects of chloroprocaine with and without epinephrine for epidural anesthesia in obstetrics.Anesth Analg, 1987, 66(1):71-75.14.Kouri ME, Kopacz DJ.Spinal 2-chloroprocaine: A comparison with lidocaine in volunteers.Anesth Analg, 2004, 98(1):75-80.15.Warren DT and Kopacz DJ.Spinal 2-chloroprocaine: The effect of added dextrose.2004, 98(1):95-101.16.Vath JS, Kopacz DJ.Spinal 2-chloroprocaine: The effect of added fentanyl.Anesth Analg, 2004, 98(1):89-94.17.Smith KN, Kopacz DJ, McDonald SB.Spinal 2-chloroprocaine: a dose-ranging study and the effect of added epinephrine.Anesth Analg, 2004,98(1):81-88.18.Na KB, Kopacz DJ.Spinal chloroprocaine solutions: density at 37℃ and pH titration.Anesth Analg, 2004, 98(1):70-71.19.国产氯普鲁卡因成功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待发表.20.Durrani M, Barwise JA, Johnson RF, et al.Intravenous chloroprocaine attenuates hemodynamic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laryngoscopy and tracheal intubation.Anesth Analg, 2000, 90(5):1208-1212.21.Marsch SC, Sluga M, Studer W, et al.0.5% versus 1.0% 2-chloroprocaine for 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Anesth Analg, 2004, 98(6):1789-1793.22.Lavin PA, Henderson CL and Vaghadia H.Non-alkalinized and alkalinized 2-chloroprocaine vs lidocaine for 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 during outpatient hand surgery.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1999, 46(10):939-945.23.陈昕,李中保.盐酸氯普鲁卡因注射液静脉复合全身麻醉40例临床观察.贵州医药,2004, 28(4):305.24.傅润乔, 薛绵荣, 徐伟, 等.氯普鲁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6):.25.陈玉培,季倒如,但伶.1%盐酸氯普鲁卡因伍用不同浓度丁丙诺啡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效应的比较.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5(5):1-3.26.Taniguchi M, Bollen AW, Drasner K.Sodium bisulfite: Scapegoat for chloroprocaine neurotoxicity? Anesthesiology, 2004, 100(1):85-91.27.Ravindran RS, Bond VK, Tasch MD, et al.Prolonged neural blockade following regional anaesthesia with 2-chloroprocaine.Anesth Analg, 1980, 59:447-451.28.Reisner LS, Hochman BN, Plumer MH.Persistent neurologic deficit and adhesive arachnoiditis following intrathecal 2-chloroprocaine injection.Anesth Analg, 1980, 59:452-454.29.Moore DC, Spierdijk J, vanKleef JD, et al.Chloroprocaine neurotoxicity: Four additional cases.Anesth Analg, 1982, 61:155-159.30.Rose MA, Baysinger CL, Shinder SM, et al.Evaluation of neurotoxicity after subarachnoid injec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local anestgetic solutions.Anesth Analg, 1983, 63:802-808.31.Hynson J, Sessler DI and Glosten B.Back pain in volunteers after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chloroprocaine.Anesth Analg, 1991, 72:253-256.32.Orkin FK and Bogetz.MS.Back pain following uncomplicated epidural anesthesia with chloroprocaine.Anesthesiology, 1989, 71:A716.33.Levy L, Randel GI, Pandit SK.Dose chloroprocaine(Nesacaine-MPF)for epidural anesthesia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backache?(letter).Anesthesiology, 1989, 71:476.34.Fibuch EE and Opper SE.Back pain following epidurally administered Nesacaine-MPF.Anesth Analg, 1989, 69:113-115.35.Dirkes J.Treatment of Nesacaine-MPF-induced back pain with calcium chloride(letter).Anesth Analg, 1990, 70:463-464.36.Eisenach JC, Schlariet TJ, Dobson CE, et al.Effects of prior anesthetic solution on morphine analgesia.Anesth Analg, 1991, 73:119-123.37.Phan C, Azar I, Osborn IP, et al.The quality of epidural morphine analgesia following epidural chloroprocaine mixed with epinephrine for cesarean delivery.Anesth Analg, 1988, 67:S171.38.Grice SC, Eisenach JC, Dewan DM.Labor analgesia with epidural bupivacaine plus fentanyl: Enhancement with epinephrine and inhibition with 2-chloroprocaine.Anesthesiology, 1990, 72:623-628.39.Camann WR, Hartigan PM, Gilberson Li, et al.Chloroprocaine antagonism of epidural opioid analgesia: A receptor-specific phenomenon? Anesthesiology, 1990, 73:860-863.40.Karambelkar DJ and Ramanathan S.2-chloroprocaine antagonism of epidural morphine analgesia.Acta Anaesthesiol Scand, 1997, 41:774-778.41.Malinow AM, Mokriski BL, Wakefeld ML, et al.Dose pH adjustment reverse nesacaine antagonism of postcesarean epidural fentanyl analgesia? Anesth Analg, 1988, 67:S137.42.Naughton NN, Penlligrino DA, Albrecht RF.A principal metabolite of 2-chloroprocaine does not act as a µ-receptor antagonist in the dog.Anesthesiology, 1988, 69:A359.
第二篇: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
北京市卫生局文件: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 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卫医字(2007)250号)
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机构: 为建立和完善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规范 麻醉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我局组织临床 麻醉专业专家制定了《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向市卫生局反馈。
主题词:卫生临床麻醉A规范A通知
北京市卫生局办公室2007年11月19日印发 共印 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第一部分麻醉科基本条件
一、麻醉科设置标准
(一)麻醉科为独立的临床科室。承担临床麻醉、体外循环和麻醉后重症监测治疗,参与院内急救等医疗任务。
(二)开展麻醉学相关临床工作的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须设麻醉科。其它医疗机构的临床麻醉及其相关工作,应 由麻醉科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者负责承担。
(三)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临床麻醉专业、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专业、体外循环专业等亚专业。
二、麻醉科人员配备
(一)麻醉科应配备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二)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台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不少于 1: 2;手术台数与从事麻醉辅助工作的护士比例不少于4-5: 1。连台或长时间手术较多,麻醉科应酌情增加医师和护士的数量。
(三)手术室外麻醉(包括由麻醉科医师进行的内镜麻醉、介入治疗麻醉、影像检查麻醉、门诊手术麻醉、无痛口腔治疗、无痛人工流产和分娩镇痛等):每个实际岗位至少配备麻醉科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和护士各1人。
(四)麻醉科医师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时间每日不能超过7 小时。(五)麻醉后恢复室:配备主治医师1人。护士配备比例为观察床: 护士1: 0.52人。
(七)承担教学工作较多的麻醉科,应适当增加医学教学人员1-2人。(八)开展血液回收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取得血液回收专项培训的技师或护士。
三、麻醉科技术人员资质要求
(一)从事临床麻醉工作的医生具有《医师执业证书» ;护士应具有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师执业证书» ;医技人 员应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二)独立从事临床麻醉工作的医师,必须取得麻醉科主治医师资格。(三)麻醉科主任应由高级职称的麻醉科医师担任。
四、基本设备和抢救药品要求
(一)基本设备和急救药品:每个手术问、麻醉场所必须配备以下设备、器材和药品:
1.麻醉机:1台/手术台。
2.监护仪:1台/手术台,至少能够进行心电图、心率、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3.机械或电动吸引器。
4.气管插管器具:喉镜、牙垫、合适的气管导管、导丝、听诊器、通气道和喉罩等。5.氧气及吸氧装置。6.简易人工呼吸器。7.急救药品:升压药物、降压药物、阿托品、利多卡因、胶琪明、皮质类固醇激素、静脉输液液体等。
8.建立静脉通路的器具和一次性耗材。9.应急照明设施。
(二)每个麻醉区域必须配备除颤器,固定位置存放,满足临床抢救需要。(三)其他设备:开展大手术和全麻较多的医疗机构,应配备满足在手术问、麻醉场所移动使用的设备:
1.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2.呼吸功能监测仪。
3.吸入气体浓度监测仪(氧气、呼气未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即如麻醉药)。4.麻醉深度监护仪。5.体温监测设备及保温设施。
6.困难气道处理设备(纤维光导支气管镜等)。7.神经肌肉功能监测仪。8.血液回收机。
9.床旁监测设备:血气分析仪、电解质检测仪、血球压积或血红蛋白测定仪、凝血功能检测仪、渗透压检测仪等。
10.备用麻醉机和监护仪。11.备用氧气瓶。
第二部分临床麻醉工作要求
一、临床麻醉工作(一)麻醉前访视、会诊及讨论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麻醉科的指定人员根据手术类别、麻醉难易程度、病人身体状况、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予以合理安排,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科医师应于术前访视病人,依据病历资料、既往史、全面体格检查结果,评估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承受力,按照ASA(美国麻醉医师学会)病人基本状态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麻醉和围手术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防治方法,提出麻醉前用药、选择麻醉方式,拟定麻醉方案。
3.麻醉科医师应详细地、实事求是向病人或家属告之拟定的麻醉方法、监测方法、有创操作、术后镇痛方法、自费项目、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以及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指导病人 如何配合麻醉,并告知禁食、水的时间。麻醉知情同意书由病人或被委托人签字后存入病历。
4.下达术前用药医嘱。
5.麻醉科医师在术前访视病人时若发现特殊疑难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对术前准备不充分或需进行补充或复查 必要的检查项目者,麻醉科医师应向手术医师提出建议,完善 术前准备。
6.为了病人的安全,麻醉科医师有责任与手术医师共同决
定最佳手术麻醉时机。对确有违背麻醉原则而增加麻醉手术风险,增加并发症与死亡率的手术,麻醉科医师应向上级医师或 科主任汇报,建议延期手术。
7.对择期疑难病例,手术科室应提前3日请麻醉科会诊或共同进行术前讨论。会诊应由麻醉科主治医师或其以上职称的 医师按时完成,明确提出会诊意见和建议。
8.对危险性极大的或麻醉处理十分复杂的病例,麻醉科主任应于术前向医务科(处)报告,必要时由医务科(处)组织 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术前讨论。
9.麻醉科每天召开晨会或术前病例讨论会,对特殊疑难危
重病人进行讨论,由科主任、专科组长确定最终麻醉方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应急措施和处理意见。
10.接到急诊病人手术通知后,麻醉科医师应尽快访视病人,了解病情,确定麻醉方案,并与病人家属谈话,签署麻醉 知情同意书。紧急情况下,应先抢救病人,再通知家属。特殊 疑难危重病例应及时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
(二)临床麻醉实施、管理与记录
1.临床麻醉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
2.麻醉科医师进入手术室后,应常规检查麻醉机和监护仪的性能、麻醉药品和器具准备情况,检查纳石灰的有效性,必 要时进行更换。病人入室应核对姓名和疾病的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基本情况。在开放静脉输液(需要行基础麻醉的儿科病人除外),监测生命体征后,按既定麻醉方案施行麻醉。
3.麻醉期间麻醉科医师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与手术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判断异常情况,迅速妥善处理。遇有 困难或意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4.对于术中出血较多且适合血液回收的病人,应积极开展术野血液回收。5.麻醉科医师必须全面、详尽、客观、准确、及时地填写麻醉记录单,记录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术中输液、输血及各种 用药情况、主要手术步骤、出血量、尿量、异常情况出现时间 及处理措施等,书写麻醉小结。
6.麻醉结束后,麻醉科医师与手术医师、护士一起将病人送回麻醉后恢复室或病房或lCU,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于病情 不稳定的患者,转运中要监测无创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呼吸变 化,必要时应吸氧和辅助呼吸,携带急救用具和药品。
(三)麻醉后随访
1.麻醉科医师在术后24小时内应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随访,并将随访结果记入病程日志或麻醉随访记录单。2.对有麻醉并发症的病人,应继续随访,并参加有关的病 例讨论和处理,直至病人出院。(四)麻醉并发症及意外的处理和报告
麻醉中发生医疗差错、麻醉意外或严重并发症,应积极组织抢救,并立即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汇报,及时向医务处(科)或/和主管院长汇报。并在术后写出书面报告。
二、麻醉后恢复室(PACU)和麻醉重症监测治疗室工作 1.按照PACU的标准收治麻醉后病人。
2.由经过lCU专业培训的护士对患者实行监测和护理。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麻醉科医师。
3.对于病人特殊病情变化应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预防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
4.病人达到PACU规定的出室标准后,由护士将病人送回病房。危重病人则需由麻醉科医师和护士一同转送lCU监测治疗。
5.麻醉重症监测治疗室的工作要求详见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有关lcu的规定。
三、体外循环工作
(一)根据手术安排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好体外循环的准备。(二)与手术医师合作完成体外循环操作。(三)体外循环中严密观察体外循环机的运转,及时调整参数,保证良好的组织血液灌注。
(四)做好体外循环机的维护。
第三部分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麻醉科有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讨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麻醉科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装订成册,固定放置,便于员工查阅和执行。主要管理制度如下:(一)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二)科室工作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术前会诊与讨论制度、死亡和重症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患者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情况报告制度、麻醉前器械检查制度、科室工作监督管理制度等。
(三)麻醉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四)人员准入和培训制度。(五)药械准入制度。(六)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七)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八)麻醉药品管理制度。(九)信息化管理制度。
(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医疗事故争议、麻醉意外、群体伤抢救、火灾、地震、爆炸、停电、停水等紧急情况的应 对预案。
三、不具备独立从事临床麻醉工作资质的医师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工作。
四、麻醉科护士主要从事药物和器械的管理和准备、资料登记保存、麻醉恢复室和麻醉后重症监测治疗室护理等工作。技师主要从事器械设备的准备和维护工作。
五、麻醉科使用的药品、器械、物品、耗材必须由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统一采购和配备。严格效期管理。规定一次性使用的产品严格禁止重复使用。
六、麻醉科储存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对进出专柜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建立 专用账册,进出逐笔记录,做到帐、物、批号相符。
七、麻醉科的抢救药品、器具要实行专柜保存,定期检查。
八、麻醉科的医疗设备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维修,保证其安全使用。各种床旁检验业务由检验科负责,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问质评。
九、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废物的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规定。
十、设有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完成统计报表上报工作。
第三篇:临床麻醉工作规范3062689232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临床麻醉工作流程,确保病人手术治疗的顺利与安全,根据麻醉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二、麻醉科应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做好临床麻醉工作,提高麻醉工作质量。
三、临床麻醉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增强责任感;努力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麻醉服务,提高麻醉工作满意度。
四、临床麻醉工作实行三级医师责任制。上级医师有责任指导下级医师开展工作。
第二章
麻醉前准备
一、麻醉前访视
(一)对住院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访视一般在术前1日进行,对一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以便有时间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应尽可能在麻醉前抓紧时间访视病人。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目的性。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各种资料和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签署麻醉同意书。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主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访视时进行下列工作
1、仔细全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断和手术麻醉风险的整体了解。
2、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与手术医师沟通。
3、对麻醉前准备不足者应作必要的调整与补充,对准备不当者应予纠正。例如对漏检的必须检查的项目需补充进行检查;如因准备不足或复核时发现情况需取消预定的手术,需说明理由与术者取得共识,以减少风险而维护病人的安全。麻醉前用药我院由手术医师处方,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审阅,注意其品种和剂量,对不当者应予以纠正。
4、探视病人时应注意:
(1)自我介绍,说明来意,鼓励病人提问、提出要求、并热情予以解答或解释。
(2)追询某些认为重要而病历上无记载的病史,特别注意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对并存症的用药情况,是否应用了抗凝药。
(3)重复一些重要的体格检查(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脊柱及肢体活动等)。
(4)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精神状态,判断病情的轻重。
(5)考虑需否作进一步的检诊。
(6)根据所获资料进行麻醉前评估、分析,制定切合实际的麻醉方案。在评估中除注意其ASA分级、重要脏器功能、有无并存症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情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等外,应评估有无困难气道和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7)认真和完整地填写麻醉前访视记录单。
5、麻醉前谈话时应注意:
(1)除与病人谈话外,必要时与病人家属或其委托人谈话。
(2)告知麻醉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有可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麻醉方法。并交待麻醉前禁食、禁饮、麻醉前用药、更衣、排空小便等,提醒其预防感冒。
(3)说明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对ASA分级在Ⅱ~Ⅲ级以上者更应提醒家属重视。
(4)病人或病人家属(或委托人)必须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
(5)询问需否作术后镇痛(自费)并回答有关问题,如同意作术后镇痛,病人或家属(或委托人)需在同意书上签字。
6、对危重、疑难病例、必须按级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应在科内讨论。
二、麻醉前准备
(一)需与手术医师共同完成。对择期手术病人应注意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紊乱的生理功能与治疗并发症,及时停用术前应停用的药物,严格执行麻醉前的禁食、禁饮。
(二)对急症手术病人,在不耽误手术治疗的前提下,亦应抓紧时间作较充分的准备。必要时可边抢救边准备。对严重创伤病人、急腹症和产妇,虽然末餐进食已超过8小时,亦应视作饱胃病人对待。
(三)必须牢记,麻醉选择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麻醉管理。麻醉不良事件大都与以下情况有关:
1、四个“H”
hypovolemia(低血容量)hypoxia(低氧)
hypotension(低血压)hypoventilation(通气不足,低通气)
2、三个“I”
Inadequate preparation(准备不足)
Inadequate observation(观察不细)
Inadequate Crisis management(对危象处理不当)
3、两个“A”
Airway obstruction(气道梗阻)
Aspiration(误吸)
4、一个“O”
Overdose(用药过量)
必须注意预防,及时处理。
(四)麻醉前用药是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
(五)必须重视麻醉设备、药品的准备与检查,麻醉医师于任何地点施行任何麻醉(包括监测下的镇静、镇痛,MAC)均需进行该项准备与检查,必须准备麻醉机。进行手术室外麻醉时,如限于条件不能准备全身麻醉机,也应准备好气管内插管用具、简易呼吸装置,以备不测之需。
对麻醉设备、器材的检查应有序进行,以免遗漏。
1、气源、电源:必须确认无误后再将气源连接至麻醉机上的相应部位进行检查。
2、麻醉机的检查: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漏气,需特别注意:(1)如作中心供氧,应检查气源是否确系氧气。开启氧气后,气体流量表的旋转子是否活动自如?吸气和呼气活瓣是否启闭正常?气体逸出是否正常?快速充氧开关是否失灵?(2)如使用其他气体,应检查相应的气体流量表的旋转子的活动情况。
(3)检查报警装置,特别是低氧报警装置是否工作正常?
(4)麻醉机上的呼吸器能否正常工作?
(5)钠石灰罐内是否装有钠石灰,该钠石灰是否有效?
(6)挥发器内是否已装入相应的麻醉药?挥发器开关是否置于关闭位?可试行拨开开关,吸入微量以检验其浓度差别。
(7)麻醉机与病人面罩、气管导管相啣接的接头是否合用或缺如?
3、气管插管用具和药品等的检查
应检查必要的用具是否齐备。如预计为困难气道,应检查相应特殊器械是否备好或已联系落实,检查已用注射器抽好的各种药品是否已贴好明确的标签(品名、剂量、浓度)并集中放好?急救药品是否已备好?
如系作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应检查麻醉包消毒的可靠性。
4、监测仪器的检查
对麻醉中拟应用的监测仪或装置,应检查其能否正常工作,报警装置上、下限是否合适。特别是应注意检查电除颤器是否处于正常的备用状态。
(六)病人入手术室后的复核
1、询问病人昨夜睡眠情况以及有无特殊情况发生(如发热、来月经等)。
2、复核病人姓名、拟施手术、禁食禁饮情况、麻醉前用药执行情况、带来的病历与病人是否一致。了解最新化验结查,检查血型化验单及拟行的输血(成分输血)和输血浆代用品的准备情况,检查病人的活动义齿是否已取出,女病人的指甲染色和唇膏是否已揩拭干净。了解病人的贵重饰物和手表等是否均已取下。然后开始监测病人各项主要生理指标及心电图(ASA提出的基本监测项目为:体温、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建立好静脉输液通道(原则上在上肢建立,将给药三通安置在麻醉医师座位附近)并开始输液。
第三章
麻醉期间管理 一、一般原则
(一)原则上必须在完成上述准备及复核并已建立静脉通路后才能开始麻醉给药及操作,对有上级医师指导者,必须在上级医师认可后才能开始麻醉。
(二)麻醉药物的抽吸、使用应非常谨慎。药物准备完成后必须在注射器或液瓶上准确标明药物名称及浓度。抽药前、抽药后、用药前均须认真核对,严防错误,最好由两人进行核对。对使用任何药物均应了解其药理作用,严禁糊糊涂涂用药。
(三)在麻醉期间,不论施行任何麻醉,手术间内应有合格的麻醉医师在场,麻醉医师不应丢下麻醉病人去完成本应由其他人负责完成的非麻醉任务而疏忽对病人的观察与照顾。
(四)输血(血液成分及血液制品)前应和巡回护士仔细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采血日期和交叉配血结果,或制品生产日期。
(五)监测是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的有效措施,也是评定麻醉过程中病情变化的客观依据,麻醉期间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但监测仪器不能完全代替麻醉医师负责任地对病人的仔细观察,麻醉医师必须注意观察病人,对病人整体情况作出评估,及时作出处理。
(六)麻醉期间必须持续地评估病人的氧合、通气功能及循环功能并根据病人年龄、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别等酌情增加监测项目,例如体温、意识、尿量、肌松情况、镇痛状态等,对监测仪器和麻醉机的任何报警信号要反应及时,检查报警原因并予以解决,不能简单地消除报警声。
1、氧合: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适当的吸入氧浓度和血氧浓度。
(1)行非纯氧吸入时,如使用氧化亚氮、空气混合气体最好监测麻醉机呼吸回路中吸入氧浓度,并应有低氧报警装置保证麻醉机回路中供氧充分。
(2)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血液氧合,必要时行血气分析,结合观察病人肤色。
2、通气功能: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足够的合适的通气量。
(1)应持续评估所有麻醉病人的通气状况,可采用观察胸部活动、呼吸音听诊、观察储气皮囊的伸缩等方法。最好采用定量的监测方法,如呼末二氧化碳张力或浓度测定,呼出气量测定。
(2)可根据临床观察评估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和调节气管内导管和喉罩于正确位置,应注意在搬动病人时保持气管或喉罩于正确位置,应妥善固定气管内导管或喉罩,避免脱落。
(3)施行控制通气或机械通气时,要警惕导管或连接导管脱落。呼吸回路中宜有脱落时发出声音报警的装置。
(4)监测通气功能应结合持续地监测临床体征。
3、循环功能:确保麻醉期间病人循环功能正常。
(1)接受麻醉的病人从麻醉开始前至离开手术室均需连续行心电图监测。
(2)麻醉期间必须监测动脉血压和心率,酌情每5分钟或10分钟测定一次,必要时应缩短测压间歇时间,某些病人需行动脉连续直接测压或其他血流动力学测定。
(3)应结合上述监测采用以手指触摸脉搏搏动,心音听诊等进行综合评估。
4、体温:在麻醉期间维持适当体温
对于预期有体温变化或作控制性变温的病人均应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七)严禁在病人手术结束时,离开手术间以前收拾麻醉用品(如吸引管、螺纹管、面罩等)和抢救药品。
二、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和静脉局部麻醉
(一)注意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局麻药的一次最大用量并非绝对安全的剂量,因为很多因素均影响病人对局麻药的耐受,如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并存疾病、体重、高龄、妊娠等。最好按体重计算并根据病人情况采用个体化用药原则。应该记住,表面麻醉的一次最大剂量只是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所用一次最大剂量的1/3~1/2。
(二)若由手术医师施行局麻,麻醉医师可建议麻醉药浓度和剂量。对超过中毒剂量的用药要坚决制止。
(三)对无禁忌证者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的浓度为1:200000,小儿不超过10μg•Kg-1,成人不超过200~250μg,对侧枝循环差的部位(如手指、阴茎和足趾)和静脉局部麻醉禁用肾上腺素。作气管支气管系统内表面麻醉时,不能用肾上腺素。
(四)静脉局部麻醉时忌骤然放松止血带,以防局麻药中毒。
三、神经阻滞
(一)作神经阻滞者对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二)操作前应检查急救设备、药物、及氧气等是否已备好,核查病人有无用局麻药过敏史。
(三)最好先建立静脉通路再进行神经阻滞,以策安全。
(四)根据不同操作方法选用特定的体位。
(五)配制局麻药液时应注意局麻药的浓度及附加的肾上腺素的浓度,用药量不能超过一次最大量,混合使用局麻药时,各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应加在一起或折合成一种计算剂量。特别要警惕布比卡因的心*****性,严格控制用药量。
(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时注意进针位置,方向和深度。
(七)穿刺后每次注药前必须回抽针塞,防止误入血管。注药过程中要间断回吸,注药速度宜慢。
(八)待麻醉范围确切后才能进行切口皮肤消毒。
(九)对应用止血带的肢体手术,应准确记录上止血带,放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放气宜缓,同时应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进行处理。
(十)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者,应熟悉其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并发症
四、椎管内麻醉(包括脊-硬椎联合麻醉,CSEA)
(一)其注意事项基本上与上述神经阻滞相同。
(二)椎管内麻醉给药前均应先建立静脉通路。行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先建立静脉通路再行蛛网膜下隙穿刺给药。作硬脊膜外阻滞时,亦可先行穿刺置管、固定、待仰卧后才行静脉输液,然后再开始给予试验剂量。
(三)作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病人体位一般为侧卧位或酌取坐位。小儿侧卧时头部不应向胸部俯曲,应保持后仰。
体位变动后应测一次无创动脉血压。
(四)推荐使用一次性麻醉消毒穿刺包,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前应检查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及外包装质量和完整性。
(五)作硬脊膜外隙穿刺时,必须确认穿刺针尖是在硬脊膜外隙而未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隙,才能置入硬膜外导管。针尖进入硬脊膜外隙的主要征象是:
•有针尖进入黄韧带的坚韧感和穿过黄韧带后的阻力突然消失感; •可出现负压,但如无明显负压不能认为绝对不是硬膜外隙; •注入生理盐水或少量空气无阻力(不主张注入较大量空气); •无脑脊液滴出。
(六)置入硬脊膜外导管时应顺畅无阻力,如遇阻力可轻轻旋转导管或(和)经导管注入数毫升生盐水后再继续推进导管,如仍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应将穿刺针与导管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以免针尖斜口将导管截断。
(七)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明显异感或弹跳,提示导管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根损伤,应将穿刺针与导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
(八)如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隙后,针内流出血液,提示硬膜外隙静脉丛受损,可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如血色渐淡及停止出血,可以考虑作硬膜外隙插管。如仍流血,可考虑另换间隙穿刺置管,但最好是改作全麻,术后应注意观察。如系置管时发现经导管流出血液,处理原则同前。
(九)经硬膜外导管轻轻回吸,确认无血、无脑脊液流出后方可注入药物。必须先给试验剂量,剂量为2~3ml,观察5~10分钟,确认无脊麻征象后,可每隔5分钟注入3~5ml麻药,直至阻滞范围可满足手术要求,也可根据试验剂量效果或临床经验,一次注入预计量。
(十)作硬脊膜外麻醉时,从注射试验剂量开始算起的30分钟内极为重要,应注意观察、处理,必须有具有相应判断处理能力的麻醉医师在场。关键问题是:有无全脊麻或麻醉范围过宽;有无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麻醉范围及效果。
(十一)作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确保正确选择穿刺点,避免穿刺点过高损伤脊髓。即使选用细穿刺针,也应避免反复多次穿破硬脊膜。
(十二)对脊麻所用药物浓度、剂量必须慎重、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0.5%丁卡因均为等比重。利多卡因的神经并发症多,最好不用。
布比卡因的浓度不宜超过0.5%,应避免使用0.75%布比卡因作脊麻,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
(十三)作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注意调控麻醉平面,勿使平面过高。
(十四)作椎管内麻醉的病人,术毕后必须待呼吸、循环稳定,呼吸道通畅,神志清醒,不吸氧10分钟后SPO2>95%或达术前水平才能送回病房。
五、小儿基础麻醉
(一)麻醉前详细询问禁食,禁饮情况,确认麻醉前医嘱的准确执行,确认无呼吸道感染。
(二)基础麻醉实施前,应象对待其他麻醉一样在手术间内准备好麻醉机、气管内插管用具、急救药品、静脉输液等。
(三)对基础麻醉所用药物及其剂量需核对准确无误,麻醉药注入后麻醉医师不能离开病儿,应密切观察其呼吸运动幅度、频率、呼吸道是否通畅、唇色、意识状态等。
(四)给药后在病儿达到可被安静地抱离家属时,即应尽快将病儿抱入手术间内监护。
六、全身麻醉
(一)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遵循麻醉期间管理的一般原则。
(二)对不作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必须:
1、掌握好病例的选择,如无上呼吸道梗阻性疾患。
2、注意麻醉深浅,保持呼吸道通畅。
3、充分暴露头面部,充分供氧。
4、静脉给药速度宜慢。
5、应严密监测、观察特别是呼吸活动情况和不受干扰、准确的SPO2监测。
6、术毕宜待病人神志清醒或基本清醒,各种反射恢复,呼吸循环稳定,呼吸道通畅,吸空气10分钟后SPO2>95%或达到术前水平才能送回病室。
(三)全麻诱导期间风险较大,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确保在作气管内插管前病人情况良好。
(四)如事先估计为困难气道,应作好充分准备,不可贸然从事,如本科缺乏必要的设备或技术力量,应取得外援,如争取能作纤支镜检查的单位(呼吸科、耳鼻喉科)的协助或请具备相应条件的麻醉科派人支援。
(五)在使用肌松药后用面罩进行控制呼吸期间,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量必须足够但不宜过大,以免将气体压入胃内造成胃内容物返流。
(六)作气管内插管时,操作应力求轻柔、准确,尽可能避免损伤。如插管不能成功,一次操作时间不能超过1~3分钟,必须换用面罩通气,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插管。在估计自己难以胜任或两次插管失败后应及早请上级医师施行。
(七)气管内导管插入后,先连接麻醉机作手控通气,感受气通阻力及通气情况。确认双肺呼吸音、胸部运动正常以及插管深度和位置正常后,妥善固定气管内导管。在改用呼吸机后,必须确认呼吸机风箱活动(或通气量)正常,呼吸道压力正常。
(八)作气管内插管后改变体位时,麻醉医师应妥善固定病人头部和气管导管,随体位变动而一致变动。手术体位固定后,必须再次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设定的和监测所得的呼吸参数正确。
(九)术中应注意麻醉深度调节。注意观察手术进程,使麻醉深度与手术刺激强度相适应,消除病人记忆,尽可能避免出现“知晓”。有条件者宜采用双频谱脑电(BIS)监测,应注意各项监测指标及临床体征的变化,及时作出处理以维护病人的安全。
(十)术后根据病人情况送入PACU或ICU或送回病室。对需拔除气管内导管者,一定要掌握好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指征;对拟将病人送回病室者,其要求与不作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相同。术毕拟用拮抗剂者应掌握好应用拮抗剂的指征、时机、剂量与方法,忌盲目进行拮抗,在病人呼吸有所恢复或改善后即匆忙送回病室而致不测。如果病房没有相应的监测和处理条件,不宜保留气管内导管回病房。
七、监测下的镇静/镇痛术(MAC)
(一)、镇静/镇痛术是使病人在能维持足够的呼吸循环功能并保持对语音意义和(或)对身体刺激有意识反应的前提下,能耐受不舒适医疗操作的状态。
(二)、麻醉医师应象实施麻醉一样予以高度重视,进行术前访视和准备,作好实施的记录,应对病人解释镇静/镇痛术的特点和术中病人如何合作。
(三)、监测下镇静/镇痛的监测:Alertness(警觉程度)、Breath(呼吸情况)、Circulation(循环状态)。
临床上常用改良的OAA/S(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 sedation)评分判断镇静深度:
Ⅰ级:正常声音呼名有正常应答反应
Ⅱ级:正常声音呼名时应答反应迟钝
Ⅲ级:正常声音呼名无应答反应,需反复大声呼名才有应答反应
Ⅳ级: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应,需轻拍头部才有反应
Ⅴ级:轻拍头部无应答反应,需疼痛刺激才有应答反应
(四)监测下镇静/镇痛病人出手术室或出院标准
1、病人恢复警觉和定向能力;
2、生命体征平稳正常,或在可接受范围;
3、对使用过镇静、镇痛药拮抗药的病人,必须至少在使用拮抗药1~2小时后;
4、对离院回家的病人必须有负责任的成年人伴送,并应交待注意事项。第四章
麻醉后管理
一、麻醉病人术后交接要求
术后病人转送至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或恢复室)、ICU或病室必须由一名有关的麻醉医师,一名手术医师,一名手术室护士护送,护送中应对病人进行适当的监测和必要的治疗。病人送达后要作好交接工作,并由交接双方对病人情况进行再次评估。如经搬动致病人情况出现明显波动,需经处理稳定后麻醉医师才能离开。
二、麻醉病人术后回访要求
所有麻醉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均应得到有效的监测治疗。麻醉医师应及时随访,一般病人应在术后1~3天随访,并作好随访记录,危重病人已发生或可疑有麻醉相关并发症者应根据病情增加随访次数,并与术者或病室医师保持联系和沟通。对明显的麻醉并发症应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汇报。
三、麻醉病人术后监测要求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麻醉医师主持的单位,其对麻醉后病人的监测治疗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志、体温等方面,必要时增加相应的监测治疗项目,如残余肌松程度及拮抗。发现病情特殊变化,应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并与实施麻醉或(和)手术的医师联系,共同制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麻醉病人术后离开PACU标准
(一)呼吸方面:病人回病房或回家前其咳嗽、吞咽反射应已恢复,自主呼吸并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清除呕吐和吐出痰液的能力,呼吸平静而无困难,呼吸空气10分钟以上能保持SPO2>95%或达术前水平,皮肤、粘膜色泽红润。如病情严重,不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估计较长时间呼吸仍不能恢复达满意程度,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行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和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二)循环方面: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者可转回原病室。门诊病人能起立、行走,无体位性低血压者可回家。若病人循环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者,应在不间断监测和治疗的条件下转入ICU。
(三)神志状态:病人神志完全恢复,能直立行走无眩晕者可回家。病人已清醒,能正确定向,可回原病室。病人经过较长时间监测治疗仍处于深或浅睡眠状态,或术中有过较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过程,或体温低,估计需较长时间才能苏醒者,或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和(或)并发症者,应送ICU继续监测治疗。
(四)病人在恢复室由于严重疼痛或躁动等用过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者,应警惕再度发生呼吸和神志抑制的可能,应在药物作用高峰后观察一段时间才能送回病房。所以,静脉注射哌替啶,药效高峰在10分钟内,应在用药后至少20分钟才能转出;若系肌内注射,峰效延至30~40分钟,转出时间也相应延至用药后1小时。静脉注射吗啡则其峰效时间为注后20~30分钟。
(五)局部麻醉特别是椎管内麻醉病人,待循环、呼吸稳定后可转回原病室。门诊病人则待运动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循环、呼吸稳定才可回家。
(六)门诊病人均应有家属陪伴返家。离室前由手术医师开具离室后医嘱和治疗用药处方,护士向家属详细交代回家后注意事项。
(七)对苏醒程度评价可参考Steward苏醒评分标准,达到4分者可离开PACU。Steward苏醒评分表
清醒程度
分
吸通畅程度
分
肢体活动程度
分 完全清醒
可按医师吩咐咳嗽
肢体能作有意识的活动
对刺激有反应
可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
肢体无意识活动
对刺激无反应
0
呼吸道需予以支持
第五章
麻醉记录单填写要求
一、麻醉记录单是手术病人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记载的术中处理和病情变化可作为术后处理的参考。麻醉记录也是以后病例回顾、科研统计乃至医疗纠纷调查的重要资料。必须全面、准确、客观真实、清晰地加以填写,不得涂改和伪造。
二、对麻醉记录单除必须按上述要求填写外、对手术者、麻醉者、器械护士和(或)巡回护士必须填写全名。对药品不能使用只有本单位才能看懂或自创的缩写,要特别注意以下各项:
1、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病人情况每5~10分钟记录一次,在麻醉诱导期及循环不稳定时其间隔时间更短,按病情决定。在病人离开手术室前监测、记录不应停止,在病人改变体位或被搬动后均应有监测数据的记录。对作MAC病人宜定时记录OAA/S评分。
2、应记录所用麻醉药、麻醉辅助用药的种类、剂量及给予的时间。
3、记录静脉输液、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种类、容量及给予的时间。
4、记录麻醉、手术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应记录手术、麻醉的主要步骤及其开始该操作的时间。
5、应记录麻醉、手术期间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其治疗,准确记录相应时间。
6、应记录病人离开手术间时的情况,包括苏醒程度、呼吸、血压、心率、SPO2等。对椎管内麻醉病人最好能测定脊神经感觉阻滞范围。
三、应及时完成麻醉小结
四、对有上级医师指导的麻醉,上级医师应在审阅修改记录单后在麻醉记录单上签名。
0
肢
体
无
活动
0
第四篇:《组织学与胚胎学》(临床、麻醉、口腔等)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88学时: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38学时
学分:4.9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本课程理论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人体正常组织学与胚
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达到:掌
握或熟悉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光镜下微细结构、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关系;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育、发生过程与常见畸形的发生原因。
为学习后续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内容介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生必修的重要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包括
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形态学科,二者即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组织学
主要是利用光镜、电镜等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器官
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内容可分为基本组织、器官和系统
两大部分,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胚胎学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机理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
学,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与先天性畸形等。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邹仲之,6版,2004年
参考书目:
1.《组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令忠,二版,2000年
2.《组织学彩色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令忠,2000年
3.《人体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斌/高英茂,1996年
.4 Basic histology.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 Junqueira LC and Carneiro J , 3rd
ed,1980
5.Human embry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Bruce M and Carlson ,1994
主讲教师:才秀连教授陈伟副教授张先平讲师
第五篇:临床医学院影像麻醉党支部工作总结
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影像、麻醉党支部工作作风,党支部按照中央、省委和学校党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的部署要求,大力弘扬和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队伍形象,不断提高党员的服务水平。从7月24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开始,到10月中旬,我党总支已全部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四个阶段活动任务,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一)整体周密部署,全面广泛动员
按照中央《意见》和省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学校召开的全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临床医学院党委会议精神,党总支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部署,8月24日在雁湖校区应谦教学楼215教室召开了动员大会,对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动员会上,党总支书记李雯老师详细解读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活动节点、活动要求等,使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了目标任务,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党总支和三个分支部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动作迅速,动员会后,先后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并对活动进行部署。
(二)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活动组织机构和组织领导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完成任务、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党支部通过会议集中讨论,成立了以李雯老师为第一负责人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确定了组长及其成员,负责对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同时,成立了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小组和宣传小组,确定了组长及其成员,负责对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和宣传。机构和组织分工明确,任务清楚,责任到人,确保了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精心设计筹划,制定活动方案
按照中央开展活动的文件精神和通知要求,我党总支组织活动领指导小组认真学习研究,精心谋划,科学安排,结合支党部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本党支部专业特色特色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方案内容丰富详细,时间节点明确,目标任务清楚,对活动内容、开展形式、时间安排、需要完成的工作、达到的目标以及方法步骤都做了具体的说明和规定,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便于学习、操作、执行。
(四)突出活动重点,强化督查力度
通过多次专题会议和小组讨论,全体党员干部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按照党总支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活动重点以及各自的学习和调研重点。
为防止活动搞形式、走过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党总支还确定了小组活动联系点,每名小组成员负责一个班级,围绕工作重点和承担的考核任务,不定期地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将检查结果纳入综合考评中,对于开展扎实、工作得力的党员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和奖励。
(五)认真组织学习,提高学习成果
党支部由党员干部带头,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和教育读本,强化全体干部职工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于8月24日,以集中学习的形式,重点学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文件精神和教育读本。学习会上,参会人员积极发言,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分管的工作,交流了学习心得和对如何加快改进我馆事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深刻领会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和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认识,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定了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决心。
同时,指导小组还通过新媒体(QQ群共享、手机飞信)等手段向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增传学习资料,便于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自学,并要求全体党员结合自身特点和本馆实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党员们通过自学,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查找了工作中的问题,并以学习心得的形式向组织反馈。
(六)加强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小组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加大了宣传力度,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
1、通过《馆讯》等传统宣传方式,宣传报道我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2、通过新媒体(QQ群共享、手机飞信)等手段向党员干部发放学习材料、报道活动进展,及时宣传报道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和活动相关政策精神,宣传我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情况和先进典型。
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全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势的宣传和执行,进一步动员了党员干部加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列,为确保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七)结合工作实际,多渠道征求意见
活动领导小组为推动开门搞活动,在学习的基础上多渠道地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
1、在各班进行同学意见征集;
2、充分利用新媒体,如:QQ群、飞信、微博等渠道搜集群众意见。
3、精心设计征求意见表,并在全学院发放。
4、召开学生代表调研座谈会,邀请学院党委贾书记、学院主要学生代表参加。
党总支安排专人对征求到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分类梳理,为第二阶段针对性制订整改措施打下了基础。经统计,截止目前,共搜集意见与建议84条,主要集中在:“四风”问题及突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党支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党支部将“四风”问题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阶段工作设想 在活动中,我党支部全体党员在党总支的带领下,通过精心组织、全力实施、狠抓落实,确保了第一阶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质有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全体党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改进了工作作风,取得了许多成效,为开展好后续几个阶段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各支部、各部室间存在着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创新力度不够大、活动主题不够突出、工作亮点不够多的问题;
2、有些时候,要求提出了很多,但落实程度不够;
3、向群众征求意见的深度广度不够;等等。
在第二阶段 “查摆问题,开展批评” 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到群众中,加大对各支部的督导力度,宣扬先进典型,以更好地开展好第二阶段的工作。
1、重点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要求,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形式,继续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民主生活会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班子成员要在前期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撰写民主生活会书面发言报告。对照学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民主评议等梳理改进内容,完整记录整改意见,将对照检查、整改过程等内容形成书面材料。
三、2014年党务工作安排
1、进一步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
2、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和转正工作,切实加强支部的组织建设
3、加强支部的制度和作风建设
4、加强支部工作宣传力度,开展支部特色活动
5、大力加强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