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

时间:2019-05-15 08:2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

第一篇:《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

摘 要:《换言之——翻译教程》将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地应用到实际翻译问题和策略中,从翻译的视角探究各种语言层次的对等问题,试图为实际翻译过程中语言层次的各种障碍提供指导性策略。该书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翻译教程》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该部著作进行评析,探讨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蒙娜·贝克;《换言之:翻译教程》;语言学理论;对等

蒙娜·贝克(mona baker)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翻译教授,具有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经验,是英国口笔译学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主席、英国文学翻译中心顾问,在翻译方面的著述颇多。《换言之——翻译教程》(in translation)(以下简称《翻译教程》)是蒙娜·贝克的成名之作,也是她的第一本著作。该书是她在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任教期间完成并出版的,当时的编写目的是为译员培训提供有步骤、系统的教学模式,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自1992年问世以来,该书已重印6次,并在中国再版一次。本文主要对该书进行评价,探讨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一、《翻译教程》内容简介

全书共七章内容,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讨论了“词层的对等”,这一章对“词”进行了超越具体语种的定义,使之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书中列举了11种不对等的现象,如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的不对等、译出语概念在译入语中没有词化、译出语和译入语对意义的区分不一致等,也提出了8种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如用一般词翻译具体的词、用中性或词义色彩接近但稍有区别的词进行翻译、用外来语进行翻译等。第三章“词层以上的对等”涉及的也是词汇,但范围扩大到了词的搭配、组合和短语,讨论词组合成短语之后给翻译造成了什么样的问题。第四章为“语法对等”,是前面两章(词、词组对等)与后面几章之间的过渡。第五章“篇章对等:主题结构与信息结构”讨论的是,在篇章这一层面构成信息流时,语序所起的作用。第六章“篇章对等:词语连贯”是前一章的继续,研究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语法、词汇关系,进而达到篇章的连贯顺畅。第七章“语用对等”研究在涉及作者、读者和文化背景等变量的交际情景中如何使用语篇。

二、《翻译教程》特色

(一)结构特色

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符合初学者循序渐进的翻译学习过程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各有千秋,而蒙娜·贝克采用后者是有其道理的。书中也谈到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哈蒂姆(hatim)和梅森(mason)都偏爱于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因为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是以语篇和语境为翻译问题和策略研究的起点,从理论上来说更加有效。但作为一般普通翻译教程,该书可能面对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语言学习的读者,而对他们来说,自上而下的分析模式相对来说较难把握,因为一次需要接受过多知识。此外,韩礼德(halliday)也说过,过于强调“语篇”和“语境”有可能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语篇是一个语义而不是语法单位,但意义还是通过词实现的;如果没有关于词的理论,也就无法明释语篇的意义。简言之,如果不能理解语篇中每个词的意义,也就无法理解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因此,从词层开始研究是在为语篇翻译夯实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该书面对的读者群及目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加合适。

2.章节内容安排采取“引入话题—提出困难—解决策略”模式

采取“引入话题—提出困难—解决策略”的模式安排章节内容,解释清晰,论证有力。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对每个层次上翻译的讨论,总是从这个层次最基础的知识内容开始,并且分析较为详细,以确保读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其潜在的翻译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如第二章现阐述了词的定义,以不同语言之间词的不对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列举了11种词的不对等现象,最后针对这些不对等现象,提出了八种翻译策略。

3.大量多语种化的例证服务于翻译问题的分析和翻译策略的阐释

丰富的例证也是该书的特色之一。对每个层次上翻译问题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的阐释,蒙娜·贝克都给出了例句,且在书后附上了相关练习和附录文本材料。而语种并没有局限于英语,除英、法、德、意、西、俄等语言外,还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日语、印尼语、马来语、越南语等语言,甚至还有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蒙娜·贝克强调,必须使用真实的源语翻译材料才能写出一部普遍翻译教程。此外,考虑到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掌握好几种语言,蒙娜·贝克对许多非英语例子都进行了回译。这样不仅便于读者理解原文意思,还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形式结构。

4.翻译对策侧重描写性而非规定性

对每个层次上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书中所阐释的可行策略并不是事先就有的(preconceived),也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ideal solution)。

第二篇:翻译评述撰写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

陈琳 章艳 同济大学

摘 要:本文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并展示了具体的写作案例。该模式建立在培养翻译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及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核心要素基础上,并借鉴、吸收了国内外高层次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案。该模式属于应用性翻译研究。主体框架由翻译和对该翻译的反思组成。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能力;写作模式;翻译述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11)06-0046-04

导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已达158 所院校。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建立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明确评审标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论文的三种基本方式,但师生对具体写作方案和评审标准并不清楚。MTI 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决定了其学位论文选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涵盖翻译文本、项目、实验、技术、管理、岗位、流程或心理等主题,与这些选题对应的写作方案也有待加以区别。有相当一部分论文还沿袭学术型学位论文的形式,质量往往差强人意。这是因为上述这些选题是典型的应用性研究,与学术性论文的基础性研究范式存在性质上的差异。而且MTI 的课程设置不是研究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学术理论背景和训练;同时,字数要求的降低似乎也给了学生一种错觉,认为MTI 的研究论文的深度可以低于MA 的研究论文。

当然,学界已经对此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和摸索。早在申报学位设置时期,仲伟合(2006)认为MTI 毕业论文是“考核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看其应用价值(翻译项目、口译实验报告)”。这明确了专业学位论文目的是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能力,而非基础性理论研究。近一年来,随着首届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和第二届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学者们开展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穆雷(2011a)从翻译行业的运作特点出发,分析了MTI 学位论文现状,提议将《培养方案》中的三种基本方式(旧三方式)调整为四种方式(新四方式)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吴刚(2010)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的培养情况,构建了以“项目”为核心的写作模式。笔者曾阅读该院的论文,确实有鲜明的专业学位特色,可资借鉴。穆雷将其归纳到新四方式中的第二种方式里。我们进一步认为,这种“项目”模式也是对“旧三”中的第一种方式的具体写作模式之一的诠释。

以上这些研究为厘清MTI 论文写作规范起到了指导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其它选题相适应的写作模式。即“可以根据每一类方式拟定相应的写作模板,更加具体而且便于操作”(穆雷,2011a)。本文针对选题以翻译文本为主题的论文,即研究集中在翻译文本本身以及双语转换,拟提出“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它是一种“文本”模式,与前面提到的“项目”模式并列归类到“旧三”中的第一类方式下或“新四”中的“翻译实践报告”方式中。1.“翻译述评”论文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翻译述评,顾名思义,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翻译+ 述评”。前者是报告原 文与译文文本;后者则是对翻译问题、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反思,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的方法论和一定的翻译理论对译文进行翻译质量评估,对翻译难点进行分类阐述和分析,总结和归纳翻译经验等。

根据翻译取材的特点,“翻译述评”论文模式的基本形态分为“文本翻译述评”和“术语翻译述评”。术语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问题的表现有其独特性。因此其写作体例应有别于文本翻译。该模式要求文本翻译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述评的字数不少于5000 字(依据《培养方案》)。“术语翻译述评”应该包括至少15-20 个术语的翻译,而且往往是一种类别或一个领域的术语。同时,需要对文本、翻译动机、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翻译策略等在导言中进行描述。在述评中,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翻译学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对翻译问题展开论述和评注。

“翻译述评”是应用性研究。它以翻译文本为中心,聚焦于“ 译”本身,是对语言文字转换结果和过程的反思。其翻译取材既可以源自学生的自选翻译,也可以来源于真实实习项目。但论文重心放在讨论翻译本身即语言/ 文本本身,而不是翻译实践的外部因素,例如,实习过程、翻译岗位、翻译实验等,虽然这些也是翻译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具体的翻译行为中,存在主次、轻重之分。

该模式建立在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理念以及翻译能力的内涵基础上,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成熟的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案。2.“翻译述评”写作模式的理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翻译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因此,“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穆雷,2006)。这种教学理念应该贯彻到包括毕业论文在内的各个教学环节。“翻译述评”正是本着通过展现学生的翻译成果以及对翻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强化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毕业论文中,翻译能力是最重要的考核对象。这种能力是在一定的方法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成功进行语言转换并对这种转换进行分析、概括的翻译认知能力。学位论文是翻译能力培训的过程、是学生汇报其翻译能力的方式,也是考核其翻译能力的形式。

因而,“翻译述评”论文模式是以培养和展示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并建立在翻译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础上。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在国外的研究中,引用率比较高的学者包括G.Toury(1980),R.Roberts(1983),D.Kiraly(1990),R.Bell(1991),A.Pym(1992),D.Cao(1996),S.Campell(1997),A.Chesterman(1997),A.Beeby(2000),A.Neubert(2000),C.Schäffner(2000),B.Hatim(2001),PACTE(2003),S.Colina(2009)等。

在国内研究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文军(2010)综合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构成的论述,提出了构成要素的框架:翻译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前者包括语言/ 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IT 能力,工具书使用等;后者包括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要素的构成达成共识的是:1)首要要素是语言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2)要素也包括各种知识:语言知识、翻译专业知识(PACTE)或者翻译学科知识、文化知识、专业领域知识、翻译工具知识;3)要素还包括运用语言能力和知识处理各种翻译问 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文军对翻译能力的划分相对来说操性比较强,即翻译能力由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构成。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两点是:首先,其“实践能力”中包括了“自我评估能力”。那么,这一点正是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对自己的译作进行自省式反思而实现,且这一分析应是在一定的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盲目性和任意性的。其次,他所定义的理论能力包括的三个内容实际上是翻译理论的应用能力:运用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认识、分析和处理翻译问题的认知能力。它注重的是理论的运用而非理论创新。即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翻译问题,科学地反思翻译问题和翻译过程的认知能力。因此,是一种应用性理论能力。这两点都说明了“述评”可以成为翻译能力的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理论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内涵和两大要素,这两大要素构成了“翻译述评”写作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译文和翻译评注。实践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为译文,是译者发挥其语言能力、策略能力、IT 能力、工具书使用的能力的结果。因此,译文应该在学位论文架构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了便于与原文比较对照,译文和原文一起放在论文的正文开始的章节位置。

应用性理论能力则通过对该翻译进行反思式的评注来表现。这一述评引导译者科学、清晰地认识和分析其翻译行为,对翻译过程、翻译问题进行反思,对译文质量自我评估,分析和解决翻译问题。这种理性的反思和分析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因此,述评是论文的第二个核心内容。

同时,该论文模式也借鉴、吸收了国外和香港成熟的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笔译与口译学院的论文模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渥太华大学笔译与口译学院就培养专门的口笔译实践人员和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授予翻译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是北美第一个授予翻译博士学位的单位。这所学院培养研究型学位人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人才并重。硕士毕业论文有两种写作方式供学生选择:基础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研究论文,后者包括“评注翻译”(commented translation)和“评注术语/ 评注词汇表”两种形式。基础研究论文大致与我们的翻译学或翻译方向的学位论文相当;应用性研究论文的常规性方法和规范是: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独立完成一篇译文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翻译进行反思。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术语翻译均可成为论文主题。其特点是强调报告翻译实践的文本结果和对翻译问题的分析、总结与归纳。学生的选择取决于其所修的课程和其职业发展规划。如果所修课程偏重研究性,且毕业后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往往选择做基础研究论文;如果学生毕业意向是去做译员,则做应用性研究论文。选择后者的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人数。应用性研究论文学生的培养目标与我们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谭载喜(2010)曾以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专业学位论文为例,简要介绍了其写作和批改规范。“要求学生完成一篇长篇翻译,并写一篇反思翻译的文字加于译文前。毕业论文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进行,采用“1/3+1/3+1/3”的批改和双评审模式。即翻译部分的第一个三分之一由导师逐句批改,第二个三分之一由导师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根据导师意见进行修改,递交第二稿、第三稿;第三个三分之一则由学生自己定稿,学生如果有对原文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主动问老师,但导师不主动提修改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第二评审老师有机会在未经导师批改与经过导师批改的两部分译文之间进行对比,就学生的译文质量和论文撰写能力评分。第一评审老师为论文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在翻译及撰写阶段 的总体表现和论文质量进行评分。”其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提高翻译能力,同时也能看到学生的真实翻译能力,它也与国际上翻译院校的论文指导方式接轨。

这两所院校的论文选题大多为翻译本体研究,论文的主体内容由翻译和对该翻译的反思和评注构成。突显了翻译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以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翻译的独立有机结合,并以务实的方式将翻译能力的培养贯彻其中。这对我们构建翻译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有直接的借鉴意义。3.“翻译述评”写作模式的案例

以下是根据翻译取材的内容不同,针对性地展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术语翻译的写作案例,以说明这种模式的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模式中的具体细节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进行的个案示例,仅供参考。I: 文学翻译述评:

0.导言:文学翻译特点、翻译文本来源、翻译动机与目的、翻译策略、研究目的、论文结构等 1.作者及文本

1.1 生平、文学成就、写作风格(翻译难点)等 1.2 原文文本分析:主题、主要内容、文学手法、文学与文化背景、原文目的、读者对象、其他作者在相关主题上的成就比较等 1.3 节译部分的文本分析:文本内容概要、文学特点、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者对象、译文目的等 2.原文与译文

3.翻译分析:(展示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知识)3.1 应用性的理论探讨

3.2 翻译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和结果 3.2.1 问题概述 3.2.1 子问题1 3.2.2 子问题2 3.2.3 子问题3 „„ 结语

II.非文学翻译述评:

0.导言:此文类的翻译特点、翻译文本来源、翻译动机与目的、翻译策略、研究目的、论文结构等 1.作者或机构及文本

1.1 作者或机构介绍、文类特点(翻译难点)等

1.2 原文文本分析:主题、内容梗概、语境与背景、原文目的、读者对象等 1.3 节译部分的文本介绍:文本内容概要、文本特点、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者对象、译文功能等 2.翻译任务操作流程 3.原文与译文

4.翻译分析:(展示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论知识)4.1 应用性的理论探讨

4.2 翻译文本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和结果 5.翻译中非文本问题及其解决 结语

III.术语翻译述评

0.导言:术语翻译特点、翻译任务描述(翻译术语的功能、术语选择的介绍、读者对象、接受时间与地点、原术语目的、翻译动机与目的等要素)、概念或术语涉及的专业、翻译策略、研究目的、论文结构等 1.原术语的概念 2.译文与原文对照表 3.翻译分析 结语

以上三个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论文基本框架一致,不同之处体现在:文学文本涉及的文本因素和原文作者因素复杂,而非文学翻译述评涉及的非文本因素复杂和现实。因此,非文本因素单列了“翻译任务操作流程”和“翻译中非文本问题及其解决”等章节。而且,由于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考虑的要素上的差异,因此所要阐述的要点也有差异。术语翻译的写作模式还没有付诸实践,囿于认识的局限,具体的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需要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述评内容和方法上每篇论文会存在个体差异。每篇论文在方法论、翻译内容和翻译问题、研究重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结构也因此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可能远比上述的基本框架复杂。例如,根据需要,导言部分的翻译项目简介可以采用德国功能主义建议的“翻译任务简介”(translation brief)的形式,它包含译文功能、文本生成者和接受者、文本接受的时间和地点、文本介质、原文目的以及翻译目的等五个要素。“文本分析”既可以借鉴功能主义学派的方法和具体的步骤,也可以采用功能语法的方法、形式语法的方法等。“翻译分析”部分,可以分解为翻译问题、翻译理论、翻译评注等。甚至“翻译评注”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成几章,例如:文体翻译、修辞翻译、文化词翻译等。因此,上述的三个模式只是基本的、常规性的框架。在每一篇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翻译材料的具体特点以及翻译问题的个案性,对具体的写作模式进行针对性地细化。

4.结语

本文论述了“翻译述评”写作模式的理据、基本框架、方法和规则。“翻译述评”是应用性研究。它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译这个文本?译得怎样?怎么译的?为什么这样译?它是汇报翻译实践成果以及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论解释、反思翻译过程,是一种培养实际翻译能力和应用性理论能力的过程。本文希望能激发更多的摸索和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其写作目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写作规范,藉此深刻把握专业学位的内涵,也利于师生参照借鉴。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YY012)、同济大学“985”三期“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内涵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J].上海翻译,2006(2):43-47.[2] 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a(1):77-82.[3] 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b(2):29-33.[4] 谭载喜.香港的翻译学位教育:理念与实践[J].东方翻译,2010(6):9-16.[5] 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2-7.[6] 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9-52.[7] 吴刚.MTI毕业论文写作方案的制定及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J].东方翻译,2010(2):14-16.[8] 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翻译,2006(1):32-35.[作者简介]陈琳,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章艳,博士,同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作者电子信箱]chenlinxt7@126.com__

本文选自《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011年第6期 第46-49页

第三篇:广告英语教程翻译

Unit 1

广告活动是多样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这些方法被一个公司用来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者推销一个品牌名字。广告活动也被组织或个体用来传播一个想法或想象,招募员工,公布事件或者查找一件小物品或商品。

经济学家把产品广告视为要么是有利的(由于它提供了有关产品的信息,所以使市场臻于完美的竞争状态),要么就是完美竞争状态的障碍物,由于它试图在几乎相似的产品之间做了一个虚构的区别(例如更大的性别诉求)。虽然一些方面可能在公司内部被处理(内部的)但是专业广告公司通常操纵着一个公司的产品、服务或企业商标的广告。广告有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信息式广告和劝说式广告。广告的有效性是很难去衡量的。市场部门通常对一个公司的广告预算负责,他可以尝试通过市场调查衡量他们公司的广告是否成功。

广告主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例如报纸和杂志,电视和广播,还有海报。在报纸和杂志中,分类广告是小广告,只有一些线条,不带插图的印刷。它们通常被个体或群体使用。展示性广告是大一些的广告,通常刊登一个图像和文字的混合体,一般是在版面内的。大一些的群体通常雇佣广告公司设计一场广告战役。广告公司一般会着手市场调查为用于战役中的广告的设计做准备。然后他会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为广告预订版面和时段。

广告不是都针对所有人的。为确保其广告针对最精确的目标受众进行诉求,广告主确保当他们设计其广告战役时,他们心里有一个目标受众。人们已经大体上被划分为许多目标受众的不同部分,范围从大量的专业人员到学生、退休人员和失业者。这意味着一个广告主可以根据他们的目标受众的社会经济背景来制定诉求。

Unit 2

广告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古代时期、印刷时期、成熟时期和现代广告。

古代时期。说明式传播在早期就已经产生。来自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埃及的碑、墙、纸草上的铭刻刊登了列有可利用的产物及即将来临的事件的信息。因为印刷时期前普遍的文盲,大部分信息实际上是被叫卖者传播的,这些叫卖者就是站在街角喊着货物赞助人的那些人。商店和其出售的产品,通过广告牌被区分识别。早期商业广告的目标是信息而不是说服。

印刷时期。大约1440年约翰内斯 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发明把社会推向了一个传播的新水平——大众传播。不再被一个抄写员手写信所需要的时间所限制,一个单一的信息广告可以被大量生产。印刷媒体对于更大数量的人来说的有用性提高了读写能力的水平,转而,这种现象鼓励了更多的商人去做广告。从媒体方面看,早期的印刷广告包括海报、手册和报纸中的分类广告。从18世纪到19世纪,信息保持简洁并且有教益的。

成熟时期。19世纪中期标志着广告产业在美国发展的开端。这个时期出现的广告的重要性和成长是由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大量的社会和技术发展导致的。近19世纪后期,广告职业更加充分地发展。广告公司承担说服制造商为他们的产品做广告的角色。广告承担一个更完整的信息的,且有教育意义的角色。文案撰写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个优雅而高尚的技艺。

现代广告。近20世纪初,广告产业已经成为市场主力,并已经实现了一个受到尊重的显著水平。相较硬性广告方法,软性广告通过对明确的信息的一个慢慢的积累创造形象。随着一战的爆发,广告产业为国防委员会提供了服务。因此产生了公益广告,这种广告依赖于志愿职业,并且捐献时段和版面。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之后,广告大量地减少。之后,主要媒体——广播和电视的发展改变了广告。在20世纪60年代,一次广告革命带来一场关于艺术、灵感和直觉的复兴。随着我们接近21世纪的时候,广告在一个不断的巨大的变化中,并且正在寻找同时提高创造力和利润的新方向。

在如今的营销世界,如果不通过以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产品,那么交易通常会失败。成功的营销始于一个产品,即在合适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某个价格水平上可以销售出去。然后营销者必须把产品投放到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该产品的市场中去。营销者必须促销该产品——即为该产品做广告,是消费者信服从而去购买该产品。

在广告的任意一部分被考虑到之前,一个完整的营销计划、发展和执行需要大量的工作。例如,营销者必须找到在营销组合中考虑到的许多问题的答案:

产品:该产品是否是消费者需要的?它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是否优于竞争性产品?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的消费者利益?该利益是实的还是虚的?

价格:产品的定价是否具有竞争力,是消费者愿意为其付款?

通路:产品是否能在便于被消费者看到的地方被找到并且购买?

促销:产品的竞争利益是否是说服式地传达给适合的消费者的?

如你所见,在广告的形成中,促销是营销计划的唯一一部分。注意以下一点很重要:除非产品在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上提供一个竞争利益,同时除非产品在销售中,否则曾经被设计出的最好的广告计划也一定会失败并且完全地失败。事实上,产品如果不满足营销组合的要求,那么再好的广告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会加速其灭亡。有效的广告策略只能来自有效的营销策略。制定营销是好广告的基础。图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企业目标 营销战略 营销组合产品组合:品牌名称 包装 产品功能 质量保证

定价组合:打折 捆绑销售 价格 浮动价格

通路组合:分销渠道 销售 库存 管理

促销组合:广告 个人销售 宣传 促销

消费者 成本 便利 沟通

Unit 4

传播元素包括在卖者与买者之间所有与营销相关的传播。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由传播组合组成。

人际传播包括与消费者私人的联系,可能是书信、备忘录、个人采访、电话交流和电子邮件。

非人际传播用一些媒介作为中间人来进行传播。它包括了广告、直接营销、特定的公共关系活动、辅助材料和促销。

广告有时被称为群体或非个人的销售。通常其目的是告知、劝说或提醒消费者有关特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像化妆品这样差异大的产品,广告起的作用很大,但是像盐、糖、其他原材料及商品这样差异不大的产品,广告起的作用不大。一下是广告成功的五个要点:·高度重要的需求趋势

·提供给显著产品差异的机会

·对消费者极为重要的隐形品质

·使用强烈感性诉求的机会

·用来支持广告的充足资金

直接营销涉及销售过程,即像把商场带给消费者,例如邮购商行。其建立和保留了其顾客的数据资源,用各种媒介与顾客交流。电话营销是一种通过人与人电话联系完成销售的直接营销技术。直接营销有四个明显的特征:非公共性、即时性、顾客性和互动性,很适合高目标的营销任务。

公共关系,例如宣传活动(新闻发布、媒介广告、软文)和特别活动(开放场所、工厂参观和开业典礼)用于告知各种受众关于群体及其产品(的信息)并建立企业信誉度和形象。

辅助材料包括小册子、目录、产品宣传册、电影资料、销售工具包和报告。

促销通过刺激渠道内成员或潜在消费者做一些快速明显的行为完善了短期内营销组合的基本机制,例如,产品派送、免费样品、展览、竞赛、购物抽奖和打折优惠券。

整合营销传播方法在营销者中正变得如此受欢迎。但是为什么它被大部分营销者所欢迎呢?有很多原因。

最基本的原因是营销者正意识到,从战略上来说,整合不同的传播功能要比它们独自运作更有价值。通过协调他们的营销传播力量,群体可以避免重复,利用多种传播工具的协同和发展高效且有效的营销传播项目。公司对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方式的变化正推动着朝向整合营销传播的进程。有一种现行的改革正在改变营销的规则和传统媒介广告的作用。这个改革的重要方面包括:营销资金从媒介广告到其他促销形式的一个转变;远离依赖广告中心、用来解决传播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依赖大众传播,例如报纸、杂志)的一个行为;市场力量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一个转换;数据库营销的快速成长;对于来自广告公司更大的责任制及其被补偿的方式的需求;还有网络的迅速成长。

整合营销传播的成长很可能会继续,因为上述讨论的改革所导致的公司对其产品和服务销售方式的变化推动了整合营销的发展。此外,许多营销者和广告公司认识到使用整合营销传播方法的重要性,并且他们正在成为整合营销的提倡者。整合营销传播的趋势反映了营销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尤其看重顾客、技术和媒介。主要的变化正在顾客中发生,主要看重媒介使用和购买购物模式。持续的媒介市场分裂、交互式媒体的迅速成长和网上服务也创造了得到顾客的新方法。尽管整合营销传播会继续受到批评,并且可能经历改变,但是我们是不可能回归到大众媒体占统治地位,其他促销形式各自发挥运作功能的传统体制下的。

Unit 6

调查是广告和营销的脊梁。它为制定明智的营销和广告计划提供了实际根据。制定广告策略的人及其创造的广告——概念、广告标题和广告口号、广告标语、版面设计和标识——用多种调查技术为他们自身的任务做准备。他们也用调查来测试策略和一个概念或方法的不同版本。在广告战役开始之后,调查被用于评估战役的成功性。调查是一根把所做的全部决定连在一起的线,这些决定贯彻了营销计划、广告计划、广告战役和独立广告的发展。

调查是一个获得信息和获得一个明智观点的更加系统的方法。虽然调查对于缺少满25年经验的人尤其有用,但是它同样可以提供出人意料的信息给有经验的广告主。许多企业执行者已经发现,没有一个系统的调查被着手来回答问题或调查问题前,他们的行动是盲目的。

战略性调查通常涉及到四个领域:市场、消费者、合作和产品调查。营销调查中的一种类型叫做市场调查,是更加明确的并被用来收集有关一个特定市场的信息。消费者调查是营销调查中另一种重要的类型。它集中于顾客是如何想、如何感受、如何决定和如何行动的。

顾客信息是起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的。定性研究尝试理解当人们那么做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及为何想和行动的。一般结果是用文字来传达的。在另一方面,定量研究积累了大量用数字来表达的数据,例如公开的广告、购买和其他与营销相关的事件。结果是用数字来表达的。然而,大多数广告计划人同时利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因为他们认为理解和描述消费者行为是重要的。

Unit 7

消费者行为被定义为:那些直接涉及获得和使用经济的产品及服务的个人行为,包括在这些行为之前进行的并决定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广告主指定目标群体和了解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都是有用的。关于消费者行为的各个方面所做的决定是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为根据的。

消费者外部环境的许多方面影响着消费者在市场中做决定的方法。这些影响可以被划分为文化的和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包括主流文化带来的影响或由非主流文化发出的影响。

文化被定义为由有形的项目(艺术、文学、建筑、家具、服饰和音乐)加上定义一群人或一个生活方式的无形概念(知识、法律、道德和风俗)组成的一个混合体。组成一种文化的概念、价值和行为被学习和代代相传。文化为行为建立的界限称为准则。准则是我们直觉知道的,用来说明或禁止某些行为的简单规则。

虽然某些基本的价值观据说渗透了美国文化——干净、朝气、实力主义和民族主义——但是,价值观不是固定的;这些价值观会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广告反映了社会和变化的价值。例如,近来对于健康和营养的强调已经被合并入谷物制造商的广告战役,而饮酒行为责任会在酒厂广告中被看到。

文化在个体的信念和价值观中被反映出来,产生这些因素的行为模式依赖于其运行的社会结构,所以往往会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结构受社会阶级和社会群体包括家庭的影响。

Unit 8

战略这个词是军事用语。它意味着计划和指挥一场战斗行动的艺术和科学。这个词也意味着过去常常指挥一场军事活动的行动计划。在许多方面,营销类似一场战争,市场就是战场。在高度竞争状态下,大部分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到产品介绍和支持上。战斗者攻击彼此的阵地并试图从对方获得市场共享。攻击和反击是频繁的,一切都伴着音乐的节拍和战斗口号的呐喊声进行着。

营销和广告策略是在一系列可能的选择中被挑选的。明智的决策意味着考量这些选择和筛选出最佳方法。通常没有正确的方法,但是可能有最好的方法。

营销战场上的大部分战斗者的工作是认真制定一个战略,就是一个指导各阶段工作,尤其是广告活动和促销活动的计划。一个市场营销计划描述了所有的要素——产品、价格、地方和促销——应该用来给予总营销任务最大化影响。

一个广告计划把适合的信息匹配给适合的受众,并且将信息提供到适合的媒体从而获得适合的受众。一个广告策略指的是劝说式交流计划的发展。对于广告信息有很多可能的受众、大量表达信息的方式和大量媒体运载工具。

在广告中,战略计划产生了三个水平。企业广告计划每年发展并可能是整个营销计划中的一部分。一场广告战役可以被一个写好的战役计划指挥,这个计划总结了这个主要工作的根本策略。一个创意平台或工作计划也可能使一个个体广告一次性地发展。

许多为这三种类型的计划所做的决定是相似的。差异更多在于广告工作的时间限制和规模,然而,整个过程始于营销计划。

Unit 9

创意策略阐释在本质上是品牌的市场策略在品牌广告或创造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在市场策略制定以后,需从创意的角度继续(阐释创意策略),指示就基础的并相对长期的销售方法上达成一致。它的基础作用是清楚地定义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群体全部的视听众暴露效果,及其他形成和指导广告文案的内容形式的基本决定。

因此创意策略描述一个产品区别于竞争产品的根据;如何把产品投放到目标群体的心目中;或者如何提供给产品自己独特的身份。创意策略被用作广告发展的向导和广告评语的基准。

创意策略应该考虑作为长期策略,因为这个阐释的目的之一是使广告程度在一个时期得以延续。基础的创意策略一般会被改变用来完成特定的目标,仅当市场特征有一个基本的改变,或者这个产品有一个主要的竞争威胁,又或者存在的策略已被证明失败时。

每个创意策略应该包括产品广告被设计用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独特的、基本的销售概念或基本概念,结果促使他(她)去购买这个品牌优先于竞争。

下列类型的概念一般会出现在一个创意策略中(不是所有概念都需要出现在任一阐释中):

1.首要利益的简洁阐释由产品提供。

2.产品首要特征的阐释使得承诺利益成为可能,即该利益存在并对目标群体有意义的原因。

3.对于为产品打造的、并在广告的情调、风格和整体氛围中反映出来的性格或个性的阐释。

4.对于什么是产品和如何使用产品的阐释。

Unit 10

编码过程中的这一步涉及选择符号——词、图和信息的声音——决定着他们如何排放最好的传播大概念。这些符号的顺序——它们协调的安排——被称为文法。为了实现有效沟通,创意团队必须确保一个广告或商业广告的元素合乎逻辑地流动——这会使文法合理。

一个广告的有形元素——视觉、正文等的安排被称为格式。文案撰写人会在广告的顶端典型地宣布大部分重要的原则、问题或事实,而隐瞒两个最重要的事实——谁(提供产品的公司)和哪里(贮藏地点、电话号码)——直到广告的最后。

广告金字塔是基于人们如何进行典型行为来设置广告目标的一个模型。文案撰写人金字塔——与广告金字塔有关——使用一个相似的五步的,仅在术语上稍有不同的结构。

文案撰写的目的是说服或提醒人们采取一些行动满足需要和想要。但人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如果问题显而易见的话,那么就要知晓解决的方法。为了创造意识,文案撰写人必须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例如,通过使用大型的、刺激性的视觉。接着,文案撰写人必须激励产品的预期兴趣,并建立产品权利的可信度。然后文案撰写人集中于欲望产生,最后集中于刺激行为上。这五个要素应该呈现在每个广告或商业广告上。

当以下文案撰写人金字塔的步骤已提供时,作者的用词也可以帮助形成一个广告中的多种格式元素——广告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等等。

Unit 11

在广告中大多数的媒体决策指的是媒体选择和媒体排期。广告主有许多可利用的媒体信息。对时段和版面的购买通常是由广告主、广告公司或专业媒体购买机构完成的。

媒体的选择是通过研究以下要素来决定的:企业的市场要求、广告要求和产品要求以及评估特定媒体的不同特征。

媒体计划是制定战略行动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广告主为了实现广告主的目标如何利用版面和时段传达信息。计划不是在真实中被执行的一个孤立的专业,这是决定营销决定过程中一个整合部分,结合了来自市场的数据和大众传播的信息。

可供选择的媒体类型的增加,交流信息方式上的变化和让人分心的竞争的增加都导致了媒体战略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广告预算是重要的,包含了仔细的分析和规划。在制定媒体计划中有许多步骤。这些步骤包括对目标的陈述,策略的决定,细分目标的预算,建议和挑选建议的原因讨论,分析竞争对手的活动,递交支持性的文件。在媒体计划中媒体排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时间策略。

有许多数量标准可以用来评估媒体计划。包括了千人成本、到达率、广告频度、视听众暴露度和毛评点。质量标准在分析中也是有价值的。媒体电脑模式最近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媒体决策。

Unit 12

通常把一些公关功能交给一个外部公司处理的企业,它的这些公关功能是为参加有益的公关活动做准备,同时也要为处理一些涉及企业活动负面事件做准备。它有六个主要目标:

1.提高声誉。这是一个塑造形象功能。有利于反映企业形象的一些工业事件或社区活动应该被突出强调。

2.推销产品或服务。提高企业品牌公共意识的新闻简报或事件应该贯穿于公关之中。

3.准备好内部的沟通。在企业内部传播信息、纠正误传可以减少谣言的影响、增加员工支持度。

4.抵消负面宣传。这是一个损害控制功能,不要试图掩盖负面事件,而是试图防止负面宣传损害公司或品牌的形象。

5.游说。帮助企业应对政府官员以及悬而未决的法规。

6.给出建议和忠告。帮助管理员决定(可能)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公众问题负责,包括为员工公开露面做准备,帮助管理员预期公众反响。

指导公关并且将公关整合进入促销组合的实际过程涉及一系列任务。第一步,决定和评估公众的态度,这一步骤在计划过程中提供信息并提高传播有效性。第二步,建立公关计划。完成这个计划有四个步骤:

(1)明确公关问题(2)计划和项目(3)采取行动和交流沟通(4)评估项目。然后进入第三个步骤:制定和执行公关方案。企业可以积极利用一些公关传播工具。关键工具包括新闻简报、软文、公司简讯、采访、新闻发布会、赞助活动、宣传。

Unit 13

在广告过程中广告公司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把广告目标转化成媒体上的创意信息以方便目标受众接触。根据美国广告公司协会定义,一个广告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由创意的人和业务的人组成,他们专攻研制和准备市场和广告计划,广告,或者其他促销工具。为了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找到消费者,广告公司代表他的客户在不同的媒介中购买版面和时段。

广告公司是独立于广告主的,但也接收外来的观点;由于广告公司从业人员为许多客户工作,他们用经验来解决不同客户的具体问题;此外,作为一个职业者,广告公司所做的工作比企业广告部门更加有效率。

根据其地理范围、提供的服务范围以及其处理业务的类型,广告公司可以被划分。我们大致上把他们分为两类:综合性广告公司和专项服务广告公司。

一个综合性广告公司给他的客户提供市场、沟通和促销服务的一个系列,包括计划、创意和制作广告,完成调查,选择媒体。综合性广告公司也可以提供非广告服务,如战略营销计划,促销,直销,互动能力,包装设计,公关和宣传。一些综合性广告公司也提供客户全球性的接触。

就专项服务公司而论,有多种组织结构。一个创意服务公司只提供创意服务。当要内部地维持其他功能时,客户可以选择这类外部承制商来节省广告费用。当综合性广告公司很忙或想要避免增加工资册上全职员工的数量时,他们通常分包工作给创意服务公司。一个媒介购买服务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擅长选择媒介来适应广告主的战略,购买特定媒体的时段和版面,尤其是广播和电视。这个时期新的媒介创造了一个新的公司类型。互动式广告公司帮助广告主与新的媒介进行交流,如网络、只读光盘和互动式电视。除此之外,他们维修电脑文件服务器,管理与客户的互动式沟通,为客户的未来使用建立数据库。

一些企业没有采用上诉广告公司中的任一类型,而是成立了自己专属的内部广告公司。专属广告公司指的是企业的广告部门。他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和控制广告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的优势。企业可以节约一个外部广告公司赚取的交流费用。但是专属广告公司的一些限制因素仍然存在。第一,缺少了客观性,因此限制了广告的执行。第二,专属广告公司在现有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根本比不上外部广告公司的。

第四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笔记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

第4章 句子的英译

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我们明确了关键词语的选择后,就要考虑句子的构建了。

如前文所述,句子是较为理想的汉英翻译单位。从“汉英句法对比”中我们得知,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句子概念不同,句子类型的划分不同,句子组合的机制也不同。

汉语为语义型语言,着力考究“字”与语义及其相关关系,注重内容的意会性。因此,汉语的句法特征是:主语可由诸多不同类别的词语充当,主语隐含不显或无主语句的情况时常可见;谓语的成分非常复杂,且不受主语支配,没有人称、数、时态的变化;句与句之间多无明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所以汉语句子看似松散,如流水般无定法可依。

英语为语法型语言,重点研究主谓序列及其相关词类,句子结构受形式逻辑制约,注重形式的严谨。Partridge(1954:9)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是按主谓宾配列的”。刘宓庆先生也认为,任何英语语句都可以完形为主谓统携全句的基本态势。因此,英语句法的特征是:主语突出、易于识别,且只能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担任;谓语绝对受主语的支配,在人称和数上面必须和主语保持一致,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句与句之间多以明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相连。所以英语依法构句,形式完整而严密。

在汉英翻译中,要牢记以上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记住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英语句子构建在主谓轴(subject-predicate pivot)上。因此,选择确定主谓语,是成功构句,保证译文与原文功能相似、语义相符的关键。

4.1主语的确定

在汉译英的实践中,对主语的确定可采取三种处理方法:(1)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2)重新确定主语;(3)增补主语。

4.1.1以原句主语作译文主语

英语句中的主语只能是名词、主格人称代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当汉语原文有明确的主语,而且该主语由名词或主格人称代词充当时,我们可以原句主语作为英译文的主语:如:

(1)我们的房子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

Our house was built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2)我是北京人。

I come from Beijing.(3)如果不适当地处理,锅炉及机动车辆排出的废气就会造成城市空气污染。

Exhaust from boilers and vehicles, unless properly treated, causes air pollution in cities.(4)假日里,青年人双双对对漫步在公园里。

The young people in pairs and couples rambled about the park on holidays.(5)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Miserable wrinkles began to appear between his eyebrows and round his mouth.(《鲁迅全集》第二卷,杨宪益、戴乃迭等)(6)如果说,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那么,句子便是文章的“基本部件”。

If vocabulary is the “building materials” for language, sentences are “fundamental parts” of writings.(朱伯石《写作与语言》,李定坤译)例6中,原文的主语“句子”不带数的标记,英译时,其对应词sentence为可数名词,译者从语境和英语语法规则考虑,选取了复数形式sentences,而不是单数的a sentence或the sentence,作为该句的主语。

(7)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Mr.Postman would walk up the street with a bundle of letters in his hand.Working in a small town as postman and stamp seller, he still had lots of spare time.Every day he would sit bending over his desk scissor-cutting flower patterns, wearing a pair of glasses for farsighted old people.(师陀《邮差先生》,张培基译)

《邮差先生》描写了一个善良、敬业的乡村老邮递员,语言浅白平实。原文含两个句子。前一句为开篇句,以“邮差先生”作主语,直点文章主人公;后一句没有重复“邮差先生”,而以代词“他”指代。译文保留原文主语,对应译为Mr.Postman和he。此外,译者将第二句分成两句,均以he作主语。译文信息准确,逻辑清晰,行文简洁明了。

(8)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邓小平)

China can be counted on.Among other things, first, it upholds principles and second, it honors its words.原文为一个复句,译者根据英文行文的需要,将其拆译作两句:前一句中保留了原主语China(中国);第二句含两个并列分句,从形式上看,原文对应部分没有(也无此必要)明示主语,译者根据语义分析,添补了代词it(指代China)作主语,译文连贯、符合逻辑。

(9)人有失错,马有漏蹄。

As a horse may tumble, so a man may make mistakes.译文虽照搬了原主语,但句子结构有变化:语序倒换了。原文意合,译文形合。(10)欢乐的人群宛如大海的波涛,从街道上汹涌而过。

The jubilant crowd surged through the streets like the sea waves.值得提醒的是,由于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存在巨大差异,汉语主语并非总能完全对应地转换到英语中。直接将汉语原文主语作为英语译文主语的做法最简洁方便,但它运用的场合是有限的。初学者常犯的毛病是不假思索,照搬原文主语,下笔便译,结果译文虽然在形式上可能与原文相似,意义却相去甚远,行文也生硬,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根据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语境和行文需要,对主语的确定加以慎重考虑。如果保留原主语的做法不妥,我们就要另觅他法了。

4.1.2重新确定主语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选择和确定主语,以保证译文逻辑通顺、行文流畅、语言自然地道,行使与原文相似的功能。用来替换原主语的,可以是句中其他成分,也可以是句外的词语。如:

(11)他的身材魁梧,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

He was a giant of a man with a long square face, a wide mouth and a complexion suffused with the colour of red sandalwood.(吴强《红日》,A.C.Barnes译)

该例原文充分体现了汉语注重内容的意会性,以意驭形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名词“身材”是句中主语,但从随后三个部分的内容来看,“生一副大长方脸,嘴巴阔大,肌肤呈着紫檀色”的应该是“他”而不是“身材”。译者根据英语语言逻辑严密的特点,将原为定语的“他(的)”改作主语He,随后表语中三个with + a(+ adj.)+ noun的结构排列,内容连贯,形式衔接匀称,读来朗朗上口。(12)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②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③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Lu Hsun was a man of unyielding integrity, free from all sycophancy or obsequiousness;this quality is invaluable among colonial and semi-colonial peoples.原文由意义上相互联系,结构上却相对独立的三个小句组成复句。主语分别是名词“骨头”、代词“他”和“这”。译者将①②合为一个分句,改原来作定语的“鲁迅”为主语,同时舍弃了“骨头是最硬的”这个在汉语中比喻人的品格“刚正不阿”的形象,以a man of unyielding integrity这一意译的方式取而代之;“性格”(this quality)一词原在句③充当谓语的述宾结构中作宾语,现改作主语,译文曲尽原意,语言自然。如若照搬原文主语,结果会怎样?试比较以下译文:

Lu Hsun's bones were the hardest;he was free from all sycophancy or obsequiousness;this is invaluable among colonial and semi-colonial peoples.死译硬译,典型的中式英语。

(13)幸亏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It was lucky that all these young wives had grown up by the river: their boat went like the wind.It shot forward like some flying fish, hardly skimming the water.(孙犁《白洋淀》,戴乃迭译)

将their boat替换“她们”作主语,是便于与后一句的It(指“小船”)照应。(14)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a.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b.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有比较就有鉴别。将The turn(of the century)替换原主语“中国”的译文a,比照搬原主语的译文b地道,有韵味。

(15)一九**年十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大为震惊。a.China's first atomic blast in October, 1964 was a great shock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b.In October, 1964, China blasted its first atomic bomb, which shock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greatly.此例中,以原来作谓语的“爆炸”(blast)取代原主语“中国”(China)的译文a,亦胜过照搬原主语的译文b。

(16)胎又瘪了。

We've got another flat tire.该例汉语原文和英译文,都是各自语言中的习惯表达方式。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典型地反映了汉英思维方式和语言叙述角度的差异。译文中连主语带谓语(We've got)都是译者增添的。若照原文亦步亦趋,译作The tire turns flat again.语法倒是不错,英美人乍一听,可能会楞上一阵。

(17)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Here and there a few rays from street-lamps filtered through the tree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one who is dozing.(朱自清《荷塘月色》,王椒升译)

(18)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a.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and im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刘鹗《老残游记》,杨宪益、戴乃迭译)

b.We can't judge people from their appearance, just as we can't measure the ocean by pints.两个译文均新觅主语,替换了“人”和“海水”。

4.1.3增补主语 本节开头提到,汉语中,主语隐含不显或无主语的情况时常可见。译成英语,则必须依照英语的规则,将主语增补起来。增补主语的原则,一是要推敲语境,二是要考虑英语语法习惯和行文的需要。

(19)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When he reached Jinan and entered the city, there were flowing streams by every house and willow trees by every door, which delighted him even more than the scenery of the south.(刘鹗《老残游记》,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主语被隐去。从上下文可知,这“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的是故事主人公老残,所以增添he作从句的主语;主句用There be...句型,加上随后的定语从句(which delighted him)中的him与前面的he照应,译文语法严整。原文意合,译文补出连词When和关系代词which,化意合为形合。

(20)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Silence, silence!Unless we burst out, 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杨宪益、戴乃迭译)

添补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we作主语,成功地传达了鲁迅对反动派屠杀进步人士的愤慨,对国家及民众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还有他激励人民奋起反抗的呐喊。主语的增补使译文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

(21)起大风了。It's blowing hard.汉语中表自然现象的句子多为无主语句,如“下雨了”、“下雪了”、“打雷了”等。汉译英时,要依照英语的习惯,增添It作主语:“It's raining”、“It's snowing”、“It's thundering”。

(22)用劳动实现自己的理想,用理想指导自己的劳动。

You realize your ideals through labour and you guide your labour by ideals.(陈毅《赠郭沫若同志》)

(23)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We must not pretend to know when we do not know.We must not put on bureaucratic airs.If we dig into a subject for several months, for a year or two, for three or five years, we shall eventually master it.(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北京外文出版社1961年版译文)

(24)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含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Once outside his own gate he gazed round.All was white except for some green pines and emerald bamboos in the distance, so that he had the sensation of being in a crystal bowl.As he rounded the foot of the slope he smelt a cold fragrance and, looking over his shoulder, saw a dozen or so crimson plum trees in Green Lattice Nunnery where Miaoyu lived, their blossom, red as rouge, reflected in the snow and remarkably vivid against it.(曹雪芹《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写宝玉踏雪前往芦雪庭赴姐妹们诗会之约一路所见。该例由典型的流水句组成。文章从宝玉的角度,描述了他眼中看到的大观园一夜瑞雪后,银装素裹,青松翠竹,红梅吐蕊的美景。例中各部分的主语几乎全部隐去。译文遵循英语语法要求,将主语话隐为显,根据语境分别增添了he、All、he、he、he担任三个主句和两个状语从句的主语。

4.2谓语的确定与主谓一致问题

汉语句子中谓语成分五花八门,非常复杂,而英语句子中的谓语比较单一,只能由动词或动词短语承担。汉译英时,有时可以选择与原文对应的谓语,但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既不能照搬原文主语,也不能照搬原文谓语,而须作调整,或新觅谓语。

谓语的确定与主语的选择密切相关。从思维步骤来看,主、谓语的确定互为因果。译者根据语义传达和行文构句的需要,在确定译文主语的时候,也在考虑谓语动词的选择,或者反过来,译者可能先想好了谓语动词,再来选择主语。两种确定的顺序,孰先孰后很难分清。

谓语的选择和确定,须兼顾表意和构句的二重需要,即考虑英语语法规范、搭配习惯和逻辑关系等问题。所谓“表意的需要”,指选择谓语时,除考虑该词语本身能否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外,还要关照其与主语的语义关联,亦即逻辑的关联,以及主谓词语的搭配。

此外,谓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连系动词和表语的搭配,以及这两种搭配产生的修辞效果,也都影响和制约谓语的选择。而“构句的需要”,则指谓语的确定必须符合英语句法的需要,必须遵循主谓一致的原则,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实际翻译中,“表意”与“构句”问题无法截然分开,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它们分列在两小节讲述。

4.2.1谓语的确定应该基于表意的需要 1.考虑谓语表意的需要时,首先要看它能否准确传达原意,表意是否贴切。比较以下译文:(1)中央政府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

a.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b.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intervened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两个译文以不同的动词短语作谓语。译文a中has refrained from意为“克制自己不去干预”,而译文b中has never intervened in意为“中央政府从不去干预也不想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从表意的妥帖与准确性来看,我们应该选后者而不是前者。

(2)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

a.The economy of China will merge into the tide of the world economy.b.The economy of China will converge with that of the world.译文a与b各选择merge into和converge with译“融入”一词,充当谓语。前者含“消没在„„之中”之意,而后者含“与„„融合在一起”之意。此处,译文b谓语的选择是恰当的。

(3)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a.Even now, this remains fresh in my memory.b.Even now, I still often think about this.就原文“还是时时记起”而言,译文a“remains fresh in my memory”比译文b“still often think about”更贴近原文,表达也更加自然地道。

2.考虑谓语表意的需要时,还必须关照其与主语的语义关联以及主谓词语的搭配。请看下列例句:

(4)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

a.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b.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 is very active in its diplomatic activities.该例句曾在“主语的确定”部分讲解过。两个译文的主、谓语各不相同,句式结构也迥异。译文a以The turn(of the century)为主语,选择了finds(原句中不存在)作谓语与之搭配,生成了一个表意准确而又合乎英语习惯的句子。这是因为,译者熟悉动词find的用法之一:a time or event finds sb.or sth.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or doing a particular thing(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安排在此,正好能传达汉语原文的意义。而译文b亦步亦趋地紧随汉语原文,以China为主语,再按照语法要求,选择了连系动词is(原文中亦无对应表达)加表语very active作谓语。译文b虽然也表意忠实且合乎英语语法,但不及译文a自然地道。

(5)(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a.(I hear that you're opening tomorrow.)You may have some use for these things, so I took them along.b.(I hear that you're opening tomorrow.)Thought these might come in handy, so I brought them along.(6)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a.Nowadays even our monthly pay is often in arrears.b.Nowadays even we aren't always paid on time.例5和例6情况类似。两译文谓语不同,是由于主语选择有别,表意方面没有大的差异,也都合乎语法规则,但译文b似乎更地道简洁,更贴近原文口语体的色彩。

(7)在同新闻界谈话的时候,上海人使用越来越多的最高级形容词。

a.When they talk to the press, the Shanghai citizens use more and more adjectives of the superlative degree.b.You can hear Shanghai people using more and more adjectives of the superlative degree when they talk to the press.译文a紧随原文句子结构,主、谓语的选择与原文完全对应。译文b则不同,其中can hear替代了原谓语“使用”,是因为句中的主语不再是“上海人”,而是泛指人称代词You。两个译文都与原文意义相符,且符合语法规范。不同的是,译文a仅仅陈述事实,语气比较客观;而译文b从旅游观光者的角度表述,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8)(现在上海人的传统形象开始起了变化,)他们的言语和行动都充满了信心和自豪。

a.Their words and actions 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b.They are confident and proud in their speeches and actions.译文a和b谓语迥异,也是因为两者主语选择不同。从语法角度看,两个译文都不错。从表意的效果看,译文b理想可取,而译文a则不然。紧跟原文结构的译文a,以无生命的Their words and actions(他们的言语和行动)为主语,与谓语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组成句子时,不合英语的逻辑习惯,语义搭配不当,因而不可取。初学者受汉语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容易犯这类忽略表达逻辑性与语义合理性的毛病。

3.考虑谓语的表意需要时,也须考虑其与宾语的搭配,包括连系动词与表语的搭配,以及该搭配的修辞效果。请看以下例句:

(9)我又闲了一个多月啦!

a.I've been idle for another month now.b.Another month now and I've had no work.该例原文中,处于述位的“闲”一词意义关键。译文a选择形容词idle译之,采用“系表结构”作谓语。译文b以to have no work译之,采用“谓语动词+宾语”的句式。从意义的传达来看,两个译文都不错。但就文体色彩而言,译文a偏向中性书面语体,而译文b属非正式口语体,效果与原文更接近。

(10)(颐和园)190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至1903年才得以修复)。

a.The palace was reduced to ruins by the allied forces of the eight foreign powers.b.The palace suffered ravage in the hands of the allied forces of the eight foreign powers.该例句两个译文以不同的谓语动词表达了相同的意义。译文a用短语be reduced to...,选择了被动语态的形式。译文b用动词suffer,与宾语ravage搭配,采取了主动语态的形式。该例句说明,有时我们对谓语的处理可以有多种选择。

(11)她们(指“时装模特”)逐渐地镇定下来,有了自信。a.They gradually calmed down, restored self-confidence, and...b.Gradually, they calmed down and regained self-confidence.两个译文都采用了“谓语动词+宾语”的句式结构。两者运用同一名词self-confidence作宾语,但选用的谓语动词有别。译文a选词不妥,因为restore一词意为give back, bring back into use(LDCE),与宾语self-confidence搭配不当。而译文b中的谓语regain一词,根据同一词典,意为get or win back,与该宾语搭配恰当,在此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12)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Feudal society replaced slave society, capitalism supplanted feudalism, and, after a long time, socialism will necessarily supersede capitalism.(《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原文含三个小句。充当谓语的动词“代替”三次重复,句式工整而对称。译文也由三个简单句组成,都采用动宾结构。译者选择了三个近义词replace、supplant和supersede分别充当三个简单句的谓语,避免了单调重复,使译文衔接紧凑,富于变化,产生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13)(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The first change was represented by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second change was marked by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third change was featured by the reform, opening up...(江泽民所作十五大报告)

原文也含三个小句,均为“是„„”字句。译者没有机械照搬原文形式,重复运用连系动词was+表语的形式,而将三个对应部分分别译作was represented by,was marked by和was featured by。它们与介词后的宾语搭配和谐,符合英语习惯,且表意妥帖,表达连贯,表现力丰富。

4.2.2谓语的确定应该基于构句的需要

选择谓语时考虑构句的需要,指译文必须遵守英语语法规范,遵循“主谓一致”的原则,保证谓语和主语的人称和数一致,谓语动词时态、语态正确,句式连贯顺畅,表达地道自然。由于汉语的句法特征为意合,其结构比较松散,谓语不受主语支配,且无时态、性、数变化,初学者受汉语母语的干扰,特别容易在这个上出错。有鉴于此,强化语法意识,增强英语句法概念,显得至关重要。

(14)一年年,燕子来了去了 一年年,阶前草绿了黄了

Year after year the swallows come and go;Year after year the grass before the terrace grows green, yellows.(陈敬容《只要是广阔的世界》,庞秉钧)汉语原文中做主语的“燕子”和“(阶前)草”不带性、数的标记,处于述语位置的“来了去了”和“绿了黄了”也不受时态和性、数的限制。英译文中两个主语,一个 the swallows为复数,另一个the grass不可数(uncountable),用作单数。随后的谓语分别为come and go,和第三人称单数加“s”的grows(green), yellows,与各自的主语一致,符合英语习惯。

(15)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成为一支大辫子了。

Old Mrs.Ninepounder celebrated her eightieth birthday some time ago and is as full of complaints, as hale and hearty as ever.Sixpounder's twin tufts of hair have changed into a thick braid.(鲁迅《**》,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动词无时态变化,时态概念通过词汇手段来表达。如句中“早已”、“仍然”、“已经”等副词分别表达“过去”、“现在”和“现在已经完成”等概念。英译文中,谓语动词相应采用过去时celebrated、现在时is和现在完成体have changed,符合英语语法要求。

(16)他给我的印象是,态度非常呆板僵硬,仿佛肚子里吞下了一根拨火棒似的。

He had given me the impression of absolute rigidity, as though he had swallowed a poker.(1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吧。

The few sparse hollyhocks beneath the withered willows by the stream must have been planted by the country girls.(鲁迅《野草•好的故事》,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表示“推测”的概念通过词汇手段实现,如例16中“仿佛„„似的”和例17中“该是„„的吧”。英文中,相应的概念均以谓语动词虚拟语气(as though he)had swallowed和must have been planted的形式来表现。

(18)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

a.If agriculture is in good shape and the peasants self-supporting, then the 500 million people will feel secure.b.If agriculture is in good shape and the peasants are self-supporting, then the 500 million people will feel secure.两种译文句式完全相同:原文第一、二小句并列在条件状语从句中,第三小句译作了主句。英语中有一个表达习惯,结构排比的语言单位中,一般都省略其词语相同的部分。译文a基于此,将peasants后的连系动词略去。这样处理就有了问题:第一部分If agriculture is in...中,主语agriculture为第三人称单数,其后的连系动词为is。根据英语用法,peasants后省略的也应该是连系动词is,可这里作主语的peasants为复数,所以省略is的译文a违背了主谓一致的原则,不符合英语规范。译文b在peasants后增加与其数一致的连系动词are,避免了错误。

(19)思想„„ 是炉火,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Thoughts...Are the fire in a stove, The fire in a stove is the tree's shadow on the wall.And the sound in the winter night.(冯文炳《十二月十九夜》,李定坤译)

该例与例18情况类似。译文遵照英文主谓一致的原则,第一行复数主语Thoughts后跟连系动词Are。第三行结构与第一、二行完全相同,但由于主语The fire(in a stove)是不可数单数名词,后面的连系动词改为is。第四行与第三行并列且共主语,结构也完全相同,主语The fire in a stove(汉语原文中已省去)连同其后的系动词is一同省略。

(20)关于如何改进市民的居住条件问题市政府给予了充分重视。

a.Full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b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ousing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inhabitants.b.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paid full attention to the housing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inhabitants.两个译文选词相同,而且都运用了短语pay attention to,但在主语的选择和语序的安排上有区别。根据英语语法规范,选择attention做主语的译文a采用了被动语态,而选择The municipal government做主语的译文b采用了主动语态。由于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做主语的词语往往代表句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相比之下,译文b语气较平淡,译文a语气较强,所以它更贴近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将pay attention to短语用于被动语态时,常常会错误地构句为:The housing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inhabitants has been paid full attention to b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此类错误应该避免。

(21)液体的形状总是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液体没有自己的固定形状。换言之,无论你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它的形状总是和容器内壁的形状完全一样。

Since a liquid has no definition shape of its own, it varies in shape from container to container.In other words, in whatever container it is poured, the liquid will take exactly the interior shape of the container.译文和原文一样含两个主从复合句。遵照英语句法对主谓一致和动词时态、语态的要求,谓语分别译为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的has和varies、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is poured和将来时态的will take。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文的主句和从句中,主语分别为“形状”、“液体”、“你”和“形状”。译者没有死抠原文,译文中统统以a liquid、the liquid及其代词it作主语。结果,译文逻辑清晰明了,语篇衔接连贯,句子自然顺畅,效果良好。

4.3语序的调整

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陈宏薇,1998)。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表现在语序上,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模式有同也有异。

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都以“主语+谓语+宾语”(SVO)或“施事+行为+受事”为基本语序。如汉语中老子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英语中Francis Bacon的“Crafty men cond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都是这种基本语序的典型。

相异之处则表现在语言句内和句间语序的灵活性以及定、状语等次要成分位置的差异。由于差异存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调整语序。下面,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语序差异来讨论语序的调整。

4.3.1句内的语序调整

一、句内主要成分位置的调整

就句子内SVO的语序,如施事、行为、受事的位置而言,汉语语序的排列显得比英语更灵活(杨自俭,2000:64)。换言之,施事、行为、受事的位置在汉语中比较自由,在英语中则通常比较固定。汉译英时,需要根据英语习惯进行调整。

(1)中国的批评界怎样的趋势,我却不大了然,也不很注意。

I am not too clear, not too interested, either, regarding current trends in China's literary criticism.原文受事在前,施事、行为在后。译文按照英语语序习惯,将施事,即主语“I”,和表语am not too clear, not too interested的位置提到了前面。

(2)沙发上坐着一个人。A man was sitting on a couch.(3)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杭州西湖之秀美。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was what impressed Marco Polo most during his trip to China.例2中“一个人”为施事,“坐着”为行为;例3中“杭州西湖之秀美”为施事,“给他留下”为行为。两者皆行为在前,施事在后。译文中都调整为施事在前,行为在后的顺序。

(4)早晨的公园里,遛鸟者时常可见。

a.Early in the parks we often see people walk with caged birds in hand.b.Taking a walk in parks with caged birds in hand is a common scene in the early morning.原文省略施事,处在主语位置的“遛鸟者”实际上是受事,“时常可见”是行为。也就是说,原文受事在前,行为在后。两个译文都作了语序调整:译文a增添了人称代词We作主语,按照英文习惯,句子以“施事+行为+受事”的语序排列;译文b的调整更大,有生命的受事“遛鸟者”转化为无生命的现象Taking a walk...with caged birds in hand充当译文的主语,行为动词“(时常可)见”被转化为名词a common scene跟随连系动词is之后,句子以“主语+连系动词+表语”的语序排列。就效果而言,译文b的表达更地道,英语的韵味更足。

(5)生日是自己长大以后听家里人说的,„„

I was told about my birthday by my foster-parents when I grew up.(侯宝林《我可能是天津人》,刘士聪译)

原文中,受事“生日”在前,施事“自己”和行为“听„„说的”在后。译文根据英语表达习惯作了调整,语序排列为“主语(I)+谓语(was told about)(被动语态)+介词宾语(my birthday)+状语从句(when I grew up)”。

二、状语位置的调整

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呈“主语→状语→谓语→宾语”模式,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英语状语一般出现在宾语后的句尾,呈“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模式,但也常常也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前面提到,施事、行为、受事的位置在汉语中比较灵活,在英语中比较固定。可作为次要成分的状语的位置,情况正好相反。它在汉语中的位置比较固定,在英语中的位置则比较灵活。有鉴于此,语序的调整也不可避免。

(5)我们明天上午九时动身。

We are going to start at nine tomorrow morning.(6)这本书是三天前买的。

The book was bought three days ago.(7)他每晚都要看电视。

He watches TV every morning.(8)武当山终年云雾缭绕。

Seas of clouds enshroud the peaks of Mt.Wudang throughout the year.以上四例,状语的位置由原来主、谓之间移到了宾语后的句尾。(10)在机器中很多能量是由于部件之间的摩擦而损失的。

In a machine a great deal of energy is lost because of the friction between its parts.原文含两个状语,一个在句首,一个在句中。译成英文后,一个仍在句首,另一个,根据英语习惯,被移到了句尾。

(11)他们很细心地观察化学变化。

a.They observed the chemical reaction with great care.b.They observed with great care the chemical reaction.原文的状语放在主谓之间,译成英语时可以置于句尾(如译文a),也可以置于谓语和宾语之间(如译文b)。

(12)他们肩并肩地以疯狂速度向那座石塔奔去。

a.They ran side by side at a fantastic speed towards the stone pagoda.b.Side by side and at a fantastic speed they ran towards the stone pagoda.c.Side by side they ran at a fantastic speed towards the stone pagoda.同一个汉语句子,可用三个语序不同的英文句子来表达,这是因为英语状语的位置更灵活。三个译文仅在状态的侧重点上有些差别。三、一系列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状语位置的调整

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的状语同时使用时,在汉语中通常排列为“时间→地点→方式→动词”的顺序,而在英语中则通常排列为“动词→方式→地点→时间”的顺序。

(13)大会将于①今年九月②在北京③隆重开幕。

The meeting will begin ③ceremoniously ②in Beijing ①the following September.(14)他①每晚②都在图书馆③用心读书。He reads ③hard ②in the library ①every evening.两例原文状语的顺序都是“时间→地点→方式”,译文遵照英语习惯,都颠倒为“方式→地点→时间”。

使用一系列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状语时,汉语中的顺序通常是由大到小、由远到近,而英语则大体与汉语相反。

(15)他①一九三五年②八月③二十二日④早晨⑤六点三十分诞生在(1)湖南的(2)一个小县城。

He was born(2)in a small town(1)of Hunan Province ⑤at six thirty ④on the morning of ②August ③22, ①1935.(16)设在位于①纽约市②中心③一座摩天大楼④第四十层楼里的⑤那间办公室,就是他工作的小天地。

⑤The office ④on the fortieth floor ③of a skyscraper ②in the center ①of New York is the world he works in.四、定语位置的调整

汉语的定语总是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定语的位置较汉语灵活。单词作定语时,除少数情况外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较长的定语,如词组或介词短语作定语,则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后。

(17)浩瀚的大海 the vast sea(18)古老的中原文化

The time-honoured Central Plain culture(19)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the world-famous Great Wall 原文定语前置,译文也一样。

(20)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前,中国人民曾经遭受①世界罕见的②恶性通货膨胀的灾祸。Before liberation in 1949 the Chinese people suffered from ②some of the worst inflation ①the world had ever known.原文两个定语都放在中心词“灾祸”之前。译文省略了作宾语的“灾祸”一词,由inflation(通货膨胀)取而代之。两个定语调整为一前一后的位置。

(21)正月十五元宵夜,街上挂着①各式各样②精巧的灯笼。

On the evening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②exquisite lanterns ①of diverse designs are hung along the streets.原文两个前置定语在译文中被调整为一前一后的位置,顺序也作了颠倒。汉语中,一系列表示大小不等的事物的词语作定语时,同样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英语正好相反。(22)①避暑山庄和北京的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一样,②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③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The Summer Palace of Chengde is one of the three best-preserved magnificent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in China,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forbidden City in Beijing and the Confucian Temple in Qufu of Shandong Province.汉语中的地点“山东曲阜”是先大后小,英语中Qufu of Shandong Province,是先小后大。此外,原文句①中位于主语和谓语中间作状语的“和北京的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一样”,在译文中被移到了主句结尾的逗号后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3)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外约10公里处的丰台区永定河口。

Lugou Bridge spans the Yongding River mouth at Fengtai District, about ten kilometers from Guanganmenwai Street of Beijing.就定语“北京广安门外约10公里处”而言,汉语由大到小,英语则恰好相反。汉语中不同类型的词语作定语修饰一个名词时,往往将表明事物本质属性的词语排列在前,将描写性的词语排列在后。而英语相反,越是表明事物本质属性的定语,越是在后紧靠被修饰的中心词。

(24)①中国现存②规模最大、③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③the best-preserved ②magnificent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③in China(25)山东曲阜是①中国②古代③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

Qufu,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 a ③well-renowned ②ancient ①Chinese thinker and teacher.4.3.2句间的语序调整

就分句间的相对位置而言,汉语的顺序相对比较固定,一般按照先因后果、语序与时序相一致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则比较灵活,语序与时序常常不相一致。这也是汉译英时需要调整语序的重要原因。

(26)①我走过地板时,②一块板子吱吱作响。A board creaked as I crossed the floor.原文按照先因后果顺序排列,译文正好颠倒过来。它也可以译作When I crossed the floor, a board creaked.(27)①佗用刀刮骨,②悉悉有声。

②The knife made a thin, ①grating sound as it scraped the surface.(罗贯中《三国演义》,Moss Roberts译)

原文语序与时序一致。译文颠倒了语序,并以The knife(刀)替换了原主语“(华)佗”。译文符合英语习惯,行文也更加连贯。

(28)①如果说白天广州像座翡翠城,②那么当太阳沉没,③广州就成了一颗夜明珠,④灯光如海,⑤千街闪烁。

①If Guangzhou is like a city of jadeite in the daytime, ③it becomes a luminous pearl, ④with a sea of lights twinkling ⑤in the streets ②after the sun sets in the west.(碧野《广州抒情》,李定坤译)

原文含5个小句,完全依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译文重新调整了语序,表达流畅自然。(29)①女主人已经离开人世,②再没有人喂它了。③它好像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③He must have been aware ②that nobody was going to feed him ①after the death of his mistress.(季羡林《加德满都的狗》,张培基译)

原文是典型的汉语语序。译文将原文的三个小句并成了一句,语序恰好相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4否定句的英译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黄伯荣、廖序东,1985:499)汉语中的否定概念通过词汇手段表达,否定句带有否定字词的标记,如“不、无、否、非、没、莫、勿、未、毋、弗”等,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如“决不、毫无、否则、并非、没有、未尝”等等。例如:

我不喜欢这本书。你这样说毫无道理。

你得赶紧走,否则会迟到。

汉语否定句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单重否定句,句中只用一个否定词,以上三个例句都属此类。另一类是双重否定句,句中先后连用两个否定词,例如:

你别不知好歹。

连我都听说了,你不会还不知道吧!

你不能不让人乐于为你而生,勇于为你而死,为了你而奋发前进!

英语表达否定概念通常有两种手段。一种如同汉语,采用词汇手段,借助no、not、never、nor、neither等否定词,和具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ardly、rarely、seldom、barely、scarcely、narrowly、few、little等,以及由前缀no-、non-、in-、dis-、un-、im-和后缀-less等组成的词语。英语中含否定意义的词汇,还包括其他各类词语和词组:

动词,诸如lack、fail、deny、miss、exclude、run short / out(of)、keep / stop / refrain / prevent(from)、(get)rid of、want、overlook、deny 名词,诸如absence、exclusion、lack、want、failure、ignorance、denial 形容词,诸如absent、missing、ignorant、gone、free / far / safe from、short of、exclusive of 介词,诸如beyond、without、above、except、save、but、in vain 连词,诸如before、unless、(other)than、or、二是采用句法手段,如运用比较结构more(„)than „、other than „、rather than „、would rather than „、know better than „等。在这类结构中,连词than引出意义否定的部分。其他结构,如too „ to „、too „ for „以及由连词if引导的表示赌咒、发誓、感叹的句型等,也可用来表示否定意义。例如:

He’s too young to take care of himself.(他年龄太小,照顾不了自己。)He said he’d be dammed if he’d stop.(他说他要放手就不是人。)Catch me doing that.(我才不会干那种事呢。)

汉语否定句的翻译,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4.4.1译成英语的否定句

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人在否定的思维方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汉语否定句翻译成英语时,多半仍以否定形式表达。

(1)我认为他不够格。I don’t think he is qualified.注意汉语和英语句中否定范围的区别。英文中应将否定词not移到主句ud谓语动词前面。如果译成I think he is not qualified,就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了。

(2)这房子尽管富丽堂皇,但是住起来一点也不舒服。

With all its magnificence, the house is not at all comfortable to live in.(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也没有。Liquids have no definite shape;nor have gases.第二分句中,否定连词nor置于句首,句子的语序要倒装。(4)如果没有摩擦,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停止。

A moving object would never come to a stop if there were no friction.(5)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No one else was in sight.Only a flock of silky white water-fowl flew off to the north away from the Japanese soldiers, alighting to rest in the shade of big lotus leaves.(孙犁《芦花荡》,戴乃迭译)

(6)(与此同时,上海人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沾沾自喜以“老大”自居。In now way should they become complacent and pose as No.1 in the country.译文否定状语部分,且置于句首,语气更强。

4.4.2译成英语的肯定句

汉语否定概念也常常用英语肯定句式来表达,这是由于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而与此有关的英语肯定句有两种:一种是意义和形式都肯定;而另一类,则是意义否定、形式上肯定的,即不带否定标记的表达方式。前面列举了不少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和相关词组,还提到了一些句法结构,都属于这一类。

(7)那位老人能在大风大浪中不停地游泳达三个小时以上。

The old man could swim continuously in great storms for more than three hours.Continuous意为going on without stopping or being interrupted,其副词与它同义,与原文中“不停地”语义完全相符。

(8)人民军队离不开人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The people is to the people's army what water is to fish.(9)密云水库„„远山叠翠,绿波万顷,和我记忆中的太湖不相上下。

The Miyun Reservoir...With its vast area of green waves and row upon row of verdant mountains in the distance can be equally matched with the Taihu lake in my memory.(冰心《塞北变江南》,李定坤译)

汉语否定,译文从形式到意义都肯定。两个例句十分典型,说明对相同的概念,汉语和英语表达的角度有时正好相反。

(10)他无可指责。

He is above blame.(11)他化学测验不及格。

He failed the test in chemistry.(12)我们不能让孩子们上河里游泳。

We must keep the kids from swimming in the river.(13)这尊雕像历经大地震后毫发未损,仍然矗立。

The statue survived the great earthquake, remained intact and was still standing there.以上4例汉语原文的否定概念,在译文中都是通过无否定标记、却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表达的。也就是说,英译文形式肯定,意义否定。

(14)谅你不敢这么干。

Do that again if you dare.译文通过肯定的if句型,恰当地传达了原文威胁、发狠的意味和强烈的感情色彩。(15)你借钱给那个无赖,不啻把钱丢在海里。You might as well throw your money into the sea as lend it to that rascal.译文通过虚拟语气might as well表达“不啻”这一否定概念。(16)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

A girl before marriage is a precious pearl.4.4.3将汉语的双重否定译成英语的双重否定

“双重否定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两个否定词,或者使用一个否定词和一个含有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陈宏薇,1998:223)双重否定的句子,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义。与一般肯定句不同的是,双重否定句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肯定的语势更加强烈。汉译英时,我们往往保留双重否定的形式。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The Master said,(the good man)does not grieve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cognize his merits.His only anxiety is lest he should fail to recognize theirs.(孔子《论语》,Arthur Waley译)

(1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If language is incorrect, then what is said does not concord with what was meant;and if what is said does not concord with what was meant, what is to be done cannot be effected.(孔子《论语》,Arthur Waley译)

(19)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I thought: hope cannot be said to exist, nor can it be said not to exist.以上例句的原文含双重否定,译文也同样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20)不看秦始皇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a.A traveler who has not seen the Qin Dynasty terra cotta figures cannot claim to have visited China.b.No one who has not seen the Qin Dynasty terra cotta figures can claim to have visited China.两个译文都保留了双重否定的形式。译文a中的第一层否定放在定语从句的谓语部分(has not seen),而译文b的第一层否定放在了主语部分(No one who...)。两个译文都不错,但译文b的语势似乎更强。

4.4.4将汉语的肯定句译成英语的否定句

由于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汉语的肯定句译成英语时也常用否定句式来表达。

(21)他在这上面费了很多力。

He took no little pain over it.(22)我对你万分感激。

I couldn't thank you enough.(23)完全同意。

I couldn't agree more.(24)直到喷气发动机发明以后,飞机才能以超音速的速度飞行。

Not until the invention of the jet engine could airplanes travel at supersonic speeds.汉语“直到„„才„„”的句型译成英语时,往往要用not...Until...的否定句式来表达。(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s.汉语以肯定句从正面表达,英语以否定句从反面表达,该例句典型地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叙述角度的差异。

4.5句子功能的再现

句子的功能,指句子的交际功能,即句子的用途。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语法学对句子的分类有两个角度,一是根据句子的结构,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的结果通常称为句型;二是根据句子的语气或用途,通常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以及感叹句四种,这种分类的结果通常称为句类。”(张斌,2000:222)我们在汉英翻译中,所遇到的句类都离不开以上四种。“句类是根据语气来分的”(同上),“语气”,在吕叔湘先生看来,有“广狭”二解。“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所谓‘语意’指正和反,定和不定,虚和实等等的区别。所谓‘语势’,指说话的轻或重,缓或急。”狭义的“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产生的分别”(同上)。

以上四种句类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一般情况下,陈述句传达信息而具有信息功能;疑问句、祈使句使信息反馈——“祈使句要求用行动反馈,疑问句要求用语言反馈”(同上)——而且具有呼唤功能;感叹句表达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而具有表情功能。

必须指出,语气虽然与交际功能或用途等有关,“但是句子的语气与用途并不完全一致。同一种语气可能具有不同的交际用途,不同的语气则可能具有相同的交际用途。”(同上)例如,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你讲得太快了”这一语气或句类可以用来陈述信息而具有信息功能,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感叹而具有表情功能,也可以用来请求对方放慢语速而具有呼唤功能。而反过来,以下不同语气的句子:

你讲得太快了。(陈述句)你能讲慢一点吗?(疑问句)请讲慢一点。(祈使句)你讲得真快!(感叹句)分属“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类型,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具有同一种交际功能,即请求对方将发言的速度放慢的呼唤功能。

在1.3节中,我们将翻译的标准定为“功能相似、语义相符”。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在翻译中应该再现原文的功能,使译文的语义与原文相符,而不是一味追求与原文形式对等的句型和句类。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根据语境,仔细分析句子的内在关系,理清句内和句际

间的逻辑联系,明确其交际功能,将其准确地传达到译文中,以保证翻译的效果。我们依照“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类的划分来讲述句子功能的再现问题。

4.5.1陈述句功能的再现

“陈述句是最常见、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句类。”(张斌,2000:222)人们通常用陈述句来传达信息,翻译这类句子时,一方面要使译文与原文信息功能相似、语义相符,一方面要使其遵循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

(1)窗前有棵老榆树,榆钱儿正密,一串串在枝上垂着,有几只刚出巢的蜜蜂,围着榆枝乱飞,不住的嗡嗡的叫着。

An old elm before the house was hung with thick clusters of seeds and some bees just out of the hive were flying round it, keeping up a continuous hum.(梁斌《红旗谱》,北京外文出版社译文)

该陈述句描写景物,语言平实,是典型的汉语句式。6个小句以5个逗号隔开,两层意义并列:一写窗前的榆树,一写围着榆树嗡嗡飞舞的蜜蜂。译文将6个小句合成一个并列句,增加连词and并列表达两层意义。两个分句各以An old elm...was hung和some bees...were flying充当主、谓语,另以keeping up a continuous hum作定语和状语。译文与原文信息相符,功能相似,结构完整紧凑,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①广东省阳春县境内多是石灰岩地质,②由于长期的江水浸渍和风化作用,③形成了大量峥嵘挺拔的山峰和幽深莫测的溶洞。

Calcareous structure, water erosion and weathering contributed to many lofty peaks and deep secluded karst caves in Yangchu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该陈述句讲述广东阳春县地质地貌,句式为复式,由3个小句组成。深入分析其中逻辑关系时我们发现:句②含有介词“由于”的标记,明确表示“原因”;句①虽不含任何标记,其实也暗表“原因”;句③则表示“结果”。译文构句灵活巧妙:将与“石灰岩地质”、“江水浸渍”和“风化”对应的三个名词短语Calcareous structure、water erosion和weathering作主语,以动词短语contributed to作谓语,名词短语many lofty peaks and deep secluded karst caves作宾语,这种不拘泥于原文句式的“主谓宾”搭配干净明了地表达了原文明暗交织的“因果”关系。其中谓语动词短语的选择,是达到这一理想效果的关键。

(3)①我家门前有些摆摊儿的,都是生意人。②大凡生意人都懂得“一步差三市”的道理。③就是说,别看你的店只和人家差了三步,但景气的程度要差了很多,也许人家的铺子红火热闹,你的铺子却开不了张。

①In front of my house there are a few stalls run by street vendors.②Street vendors all know the popular saying: “Locations make a difference in business.”③That is to say, even if your stall stands side by side with someone else’s in the neighbourhood, your neighbour may attract a constant stream of shoppers, but yours, unfortunately, is visited by few.(星竹“位置的道理”,王琼译,刘士聪改译)

该陈述句群是一篇小杂文的开篇语。这篇名为“位置的道理”的杂文议论世间各种位置被人占上,其后其实各有道理和玄机,总是受到某种看不见的事物的平衡、约束和管辖。

原文包含三个句子:②为单句,①、③为复句。由于议论文之故,与写景的例1松散的句式相比,该例构句比较紧密,句际逻辑关系交待得比较明确。句①中,“都是生意人”与前面“摆摊儿的”信息重复,似为赘句。然而从修辞效果看,它并非多余:一是遵从汉语句子阴阳两分、“同义衬托”的习惯(杨自俭,2000);而更重要的,是承上启下,与“大凡生意人都懂得„„”的下句衔接过渡。句③实际上是句②中“一步差三市”的说法的解释,其中“也许人家的铺子红火热闹,你的铺子却开不了张”又是对前面“景气”一词的进一步解释。句③中出现了“就是说”、“但”、“„„却„„”等几个关联词,将语意关系一一明示。

译文与原文信息相符,句式也大致相当。少许的区别在于:句①中以过去分词短语run by street vendors作定语修饰stallls,将原文两个小句合成了一个简单句。句③中,按照英语表达需要增添了unfortunately一词,使逻辑关系更加显豁,同时省去了若保留反嫌累赘的“景气的程度要差了很多”一句。

(4)①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②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No doubt the rarer a thing the higher the value.When Beijing Cabbage is shipped to Zhejiang, it is hung upside-down in the green grocer’s by a red string tied to the root, and given the grand title “Shandong Vegetable”.When the aloe which grows wild in Fujian comes to Beijing, it is ushered into a hothouse and given the beautiful name “Dragon Tongue Orchid”.In Sendai I too enjoyed such preferential treatment;not only did the school not ask for fees, but several members of the staff even showed great concern over my board and lodging.(鲁迅《藤野先生》,杨宪益、戴乃迭译)该例中几个陈述句组成一个完整的语意群。句①“物以稀为贵”是论点,句②、③白菜和芦荟来到异地以及“我”留学日本的经历是论据。译文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且语义相符。首先需要提出的是段首“大概”一词。“大概”这一“表示有很大可能性”的副词在此并非对“物以稀为贵”概念的推断,而是对句②、③叙述的经历当属“物以稀为贵”情况的推断。译者透彻理解原文,不用Probably(the rarer a thing...)机械照译句①开头的“大概”,而是用No doubt取代,准确传达了原文信息。原文句②含两个复合句,句式基本为意合,译文均处理为形式严整的When..., it is...and...的主从复合句。句③则译成带分号的两个并列句,语义与原文相符,句式也大致相同。

4.5.2疑问句功能的再现

“疑问句带有疑问语气,有些还带有特定的疑问语气词。”(张斌,2000:223)也就是说,疑问句带有疑问语气词以及问号的标记。从类别上看,根据是否要求对方回答,可以分为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及设问句。从功能上看,有疑而问的疑问句要求对方反馈信息,具有呼唤功能;无疑而问的反问和设问句多用来加强语气,渲染气氛,或抒发感慨,具有表情功能。下面我们分别讲述这两大类别疑问句的翻译及其功能的再现。

一、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功能的再现

就该类疑问句式及其功能而言,汉语和英语之间共性大于异性,翻译时一般无须作大的调整。

(1)记者问:“2008年奥运会点燃圣火的时候,您会在开幕式现场吗?”何振梁回答说:“只要我身体还行,我一定会去开幕式的。”

When the holy fire of the Olympic Games of 2008 is lit, will you be at the scene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asked a reporter.”If my physical condition permits, I will definitely be there.“(“此生无憾——记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Tzu-kung said, ”Poor without cadging, rich without swagger.What of that?“ The Master said, ”Not bad.But better still, 'Poor, yet delighting in the Way, rich, yet a student of ritual.'“(孔子《论语》,Arthur Waley译)

译文和原文语义相符,一样有疑而问,有问有答,同样具有呼唤功能。(1)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起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呀?” “我要天天吃灶糖呢。”

One day, he came to our village with his goods.He saw me and smiled: ”And so, you want to be my bride?“ ”Yes.“ He laughed, exposing his yellowing broken teeth.The few strands of white hair at the back of his gourd-like pate also quivered.”Now why do you want to be my bride?“ ”I want to eat sticky candy.“(张洁“拣麦穗”,朱虹译)原文中的“我”是一个年幼天真、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大人戏谑地问她为啥跟在姐姐身后拣麦穗时,她天真地答道要备嫁妆,嫁给那个挑担卖灶糖的老汉。于是就有了以上的问和答。

(4)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 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Poetry was used,“ I said, ”as a literary tes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people acknowledge Li Po and Tu Fu as the master poets.Which of the two do you like better?“ ”Tu's poems,“ she said, ”are known for their workmanship and artistic refinement, while Li's poems are known for their freedom and naturalness of expression.I prefer the vivacity of Li Po to the severity of Tu Fu.“(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原文中的“余”(我)和“芸”是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妻。两人议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及其诗风,夫问妇答,其乐融融。林语堂先生根据英语对话的书面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将直接引语拆分到I said和she said的两边,并对句子结构作了调整。

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和设问句功能的再现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多用作修辞手法。反问,又叫反诘,它是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反问大都表达气愤或不满的情绪,所以它总是采取毋庸置疑的语气来表达确定的内容,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和突出。设问,是故意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接着自己做出解答,或者问而不答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使语言气势强烈,生动活泼,富有变化。由于这类疑问句并不要求反馈信息,而是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因而主要具有表情功能。汉语和英语都有反问句和设问句,功能也相似。

(5)①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②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Our God is none other than the masses of the Chinese people.If they stand up and dig together with us, why can't these two mountains be cleared away?(毛泽东《愚公移山》,北京外文出版社1965年版译文)原文“有什么挖不平呢?”是以否定反问表达肯定的结论,意思是“一定挖得平”。译文(why can't...)保留了否定反问的形式。原文句②意合,两个分句间实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译文增加表示条件的连词if,变意合为形合。从表意和构句的双重效果来看,句①中none other than词组的选择是非常精当的。

(6)大抵世上无难为的事,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日子。如子髯之才,天下事何不可为?

All in all, nothing in this world is that hard to do--just charge ahead and do it!A day will inevitably come when ”the ditch will be dug and the waters flow through.“ For a man with talent like yours,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that is impossible.(袁宏道《致李子髯》,Jonathan Chaves译)

该例“天下事何不可为?”也是以否定反问表达“天下事无不可为”的肯定结论。译文舍弃了疑问句形式,代之以双重否定there is nothing...impossible的陈述句式,主要是出于构句的考虑。语义方面两者区别不大,但就表情功能而言,陈述句的效果不及疑问句。

(7)“把女儿当东西卖!”这句话是那样刺伤了她的心,又是那样地熟悉!是谁在女儿一样的年纪含着女儿一样的激情喊过?是谁?——唉唉!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呀!„„

Selling your daughter like some merchandise!” These words that had deeply wounded her were, nevertheless, familiar to her.Who was it who at around Huangmei's age, and wiht the same outraged vehemence had uttered those very words? Who was it?--Who!None other than herself!...(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Hu Zhihui译)该例中接连两次设问“是谁„„喊过?”“是谁?”极其强烈地表达了小说女主人公存妮和荒妹内心的辛酸苦辣和无限感慨。译文同样采用两个设问句,与原文语义相符,表情功能也相当。

4.5.3祈使句功能的再现

祈使句是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等意义的句子,主要由表示动作、行为的充当谓语的词语构成,主语往往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您”或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我们、咱们”等。由于交际对象是明确的,祈使句的主语通常可以不出现。(张斌,2000)祈使句要求对方用行为反馈,因而具有呼唤功能。汉语祈使句英译时,多半译为祈使句,有时也译作语义相符、具有同样呼唤功能的其他句式。

(1)母亲在盛饺子的时候,把这个大钱饺子盛在一个碗里,又偷偷把它拨在紧上边,然后把这碗饺子推到我面前:“①吃吧,②多吃,③趁热吃。”

When Mother scooped up the dumplings, she deliberately put the good-luck dumpling on top of the others in the bowl and pushed the bowl to me, saying, “Help yourself.Take as many as you like while they are hot.”(张林《大钱饺子》,夏乙琥译)

母亲希望儿子能吃到带来好运的大钱饺子,对儿子一连说了三个祈使句。译文句①与原文对应,②、③两句并成了一个主从复合的祈使句,与原文功能相同,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①你闭了眼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②便叫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I know,” she continued.“They murdered you.But a day of reckoning will come, Heaven will see to it.①Close your eyes in peace....If you are really here, and can hear me, ②make that crow fly on to your grave as a sign.”(鲁迅《药》,杨宪益、戴乃迭译)

该例是一位母亲对含冤九泉的儿子的谈话。原文含两个祈使句,译文句式与原文大体对应。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祈使句的译文都作了少许必要的调整。句①根据语境增添了介词短语in peace;句②调换了叙述角度,将“给我看罢”转换成as a sign。这两处的处理都很见功力。

(3)奏国歌,请全体起立。

a.Now it's time for the National Anthem.Please all stand up.b.Please rise for the National Anthem.该例可以有译文a和b两种处理方法。译文a含两个对应的简单句,译文b合二为一。“奏国歌”一句以译文a的方式处理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即,有一类汉语祈使句译成英语时,不再以祈使句式,而是以“It's time...”的句式来表达。如“该出发了”It's time to start off,“上课了”It's time to begin our class.(4)二十日,晓钟初动,即闻江口唤渡声。余惊起,呼曹同济。曹曰:“勿急。宜饱食登舟。”

On the twentieth, as soon as the morning temple bell had struck, I already heard the ferry-man crying at the bank for passengers to come aboard.I got up in a hurry and asked Ts'ao to go together.“No hurry.We must eat something before going down to the boat,” said Ts'ao.(沈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该例中的祈使句“勿急”可作多种处理,如There's no hurry about it、Don't be in such a hurry、No need to hurry,但都不及本译文No hurry来得干脆简洁。这其中,There's no hurry about it和No hurry都不是祈使句,但具备相同的“呼唤”(vocative)这一交际功能。

4.5.4感叹句功能的再现

感叹句表达感叹语气,往往带有感叹词和感叹号,„„

(3)我更爱躺在洁净轻柔的细沙上,静听着海潮的倾诉;当微风轻轻地从我的身边掠过,那种清凉又轻松的感觉,真是舒适极了,甜美极了!

I'm even more inclined to lie on the clean and soft sandy beach and listen quietly to the sea unbosoming itself.How comfortable and refreshed I will be to feel the cool gentle sea breeze brushing past me!(谢冰莹《海恋》,张培基译)

(4)三月里刘熏宇君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四月底在《时事新报》上见到立达学校的通告,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

In March I heard from Mr.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Toward the end of April, I came across an obituary issued by Lida School in the newspaper Current Affairs.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朱自清《哀互生》,刘士聪译)

以上四例的感叹句分别译为英语中常见的“what + adj....”、“...such a + noun...”、“How + adj....”和“How + adv....”的感叹句式,其表情功能与原文相当。

(5)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kee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徐志摩《再别康桥》,胡士光译)该例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是严格语法意义上的感叹句,而是以倒装语序和感叹号表达诗人深挚情感的修辞意义上的感叹句。译文的句式与原文相当,语义和交际功能也和原文相当。

4.5.5语气与交际功能不一致的句子的翻译

前面提到句子的语气或句类与句子的交际功能可能不一致的情况。陈述句通常具备信息功能,但有些陈述句可能蕴含一个命令或请求,因而具备呼唤功能;它也可能蕴含某种感叹,因而具备表情功能。其他三种句类也有类似情况。在汉英翻译时,除了把握语义外,还应该根据语境对句子的功能做出判断,将两者准确传达到译文中来。一味拘泥于句类的语言形式,则有可能导致功能错位。

(1)别出声!

Silence!(2)别做梦了!

You're daydreaming!(3)你在做梦吧?

You're daydreaming!例1为祈使句,具备呼唤功能,语气和交际用途一致,译文也一样。例2句式貌似例1,形似祈使句,实为感叹句,具备表情功能,语气和交际用途不一致。译文以感叹句替换祈使句类,保证了与原文相同的功能。例3取疑问之形,表感叹之实,具备表情功能,语气和交际用途也不一致。译文以感叹句替换疑问句,也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功能。

(4)冲:不,哥哥,母亲说好久不见你。你不愿意一起坐一坐,谈谈么?

蘩:你看,你让哥哥歇一歇,他愿意一个人坐着的。

萍(有些烦):那也不见得,我总怕父亲回来,您很忙,所以——(曹禺《雷雨》,王佐良、巴恩斯译)

Chong: Oh no, you don't.Mother says she has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Why not sit down with us and have a chat? Fan: Don't stop him, Chong.Let him go and have a rest if he wants to.I expect he wants to be let alone.Ping(somewhat nettled): Not at all.It's just that I thought you'd be very busy now that Father's at home, and I--“你不愿意一起坐一坐,谈一谈么?”形式上为疑问句,实际上是以否定问句表请求,要求对方以行为反馈,具备类似祈使句的呼唤功能。译文取否定反问句式(Why not...),实际上亦表请求,与原文具有同样的呼唤功能。

(5)(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We've set up a republic for several years.No need to bend the knee.Don't you know how to bow in a new style?(老舍《茶馆》)

“怎么还请安?”形为疑问句,实为否定祈使,意思是“别再请安了”。译作否定陈述句No need to bend the knee,与原文具有相同的呼唤功能。“你们不会鞠躬吗!”形为感叹,实际也是祈使,要求对方以鞠躬的方式行礼。译作否定反问句Don't you know how...,也与原文一样具有祈使句意味,呼唤功能也相当。

第五篇:日本语初级综合教程翻译

第七课

会话一:铃木,你每天早上几点起床?会话二:铃木,学校几点开始上课? 7点起床。

上午8点45开始上课。然后干什么呢?

几点结束? 刷牙,洗脸。

下午4点30结束。几点左右吃早饭? 7点左右吃。

下课后,铃木你马上就回家吗? 不,回家前经常去超市。在超市买什么? 买些饮料和食品。晚上一般干什么?

看电视。然后11点左右睡觉。吃过饭后读报吗?

是的,读30分钟左右。几点去学校? 8点去。

发表:铃木每天早上6点钟左右起床。然后刷牙,洗脸。7点左右吃早饭,接着就看30分钟左右的报纸。8点去学校。8点45分开始上课,下午4点半结束。铃木回家之前经常去超市,在超市买些食品和饮料等。晚上一般看电视,然后11点左右睡觉。

会话一:小李的日语真不错啊。不行,还差得远呢。

是在什么地方学的呢? 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的。

第八课

会话二:铃木,昨天出门了吗?

没有,哪也没去,你呢? 我去听了音乐会。小李你喜欢音乐吗?

真了不起!学了多长时间啊?

跟日语老师学了两年。

是的,我很喜欢。

特别是古典音乐,铃木你呢?

是吗?日语难吗?

嗯,很难,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你觉得日语什么地方最难呢?

我觉得是助词和助动词的用法。

我也喜欢,常常听CD什么的。

你什么时候听音乐呢? 寂寞的时候听,不过,高兴的时候也听的。

你听过中国的歌曲吗?

还有敬语的表达方式也挺难的。

没有,但我很想听听看

发表:小李的日语很好,在中国的大学理学过两年。小李说:“日语虽然难学,但很有意思。”小李喜欢音乐,昨天去听了音乐会。铃木也喜欢音乐。常常通过CD来欣赏音乐。可是,他从没有听过中国的歌曲。铃木说他很想听听看。

第九课 会话一:小李,再住在哪?

住在饭田桥的中日友好会馆。

会话二:小李,你在那干什么呢?

在写信。

给谁写呢? 给朋友。是吗?那么中国的朋友很多吧。

是的,有200左右的中国留学生住在里边,很热闹。

是吗,那不错啊,什么时候去学校呢?

骑自行车去,不过有时也乘坐电车哟。

到学校要花多长时间?

小李的朋友现在在哪? 在京都大学上学,在那儿学电子工程学。

是吗,来过东京吗?

坐电车大约花30分钟左右,骑自行车要花15分钟;没有,没来过。说是今年春假想到这玩玩

还是自行车快呀。那真令人高兴啊!如果朋友来了的话,打算带他到东京的什么地方看看。对呀,以为不用换车嘛。

是啊,我带他去浅草啦,新宿去看看。发表:小李现在居住在位于东京饭田桥的中日友好会馆里。经常乘自行车去学校,但有时也坐电车去。坐电车到学校大概花30分钟左右,骑自行车仅花15分钟。因为骑自行车不用换车,所以比电车快。小李的朋友在京都大学上学,在那攻读电子工程学。还没来过东京,因此预定在今年的春假来东京玩玩。小李说那时想带朋友去浅草及新宿等地看看。

第十课

会话一:小李,你星期天一般干些什么呢?

会话二:小李,暑假你会到哪去吗? 一般洗洗衣服,搞搞卫生。

打算到京都去。不外出吗?

去。

是吗,是坐新干线去,还是坐飞机

我决定坐新干线去。车票已经预定好了吗? 还没有,我想明天预订。有时也外出。

有时会和朋友去看电影吗? 日本的电影有趣吗?

经常去新宿的电影院去看电影。

现在是旅游季节,最好是早点预定。

嗯,有的有趣,有的没什么意思。哎,铃木你星期天干什么呢?知道了,哎,京都的什么地方值得一看呢

我经常听听音乐,或者和女朋友约会。

气。另外,龙安寺也很漂亮啊。是吗,看来过得很愉快呀。

嗯,清水寺,金阁寺等很有名是吗,真想去看看啊。

下载《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换言之:翻译教程》评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语教程部分句子翻译

    あなたは山下先生でしょうか。您是山下先生吗? これは王さんの本でしょうか。这是老王的书吗? 私の机はこれでしょうか。我的桌子是这张吗? 明日はたぶん寒いでしょう。明天大......

    综合教程3课后翻译

    1. 听到他屡遭失败的消息,我感到很难过。 repeated failures. 2. 他虽然失去了老板的欢心,但仍然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 He assumed an air of cheerfulness even though he lo......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电子版)

    第七章 增词翻译法 Chairman Mao is an activist, a prime mover, an originator and master of strategy achieved by alternating surprise, tension and easement. 毛......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 课文翻译

    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改变想法——从悲观变为乐观——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1]你看酒杯是半杯有酒而不是半杯空着的吗?你的眼睛是盯着炸......

    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翻译答案

    第一单元 1. 那部关于古代战争的电影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令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illusion ) Thanks to modern technology , the film about that ancient battle gives the au......

    综合教程6课文翻译Unit6-9

    Lesson6 Being There6.游过某地 旅行好比通奸:一个人总是怀着对自己国家不忠的企图,就算是只想象一下旅游这件事就不可避免地对你所住的地方产生不满意。人的身体里总有着一种......

    《实用翻译教程》英译汉课堂练习(11)

    《实用翻译教程》英译汉课堂练习(11) 参考答案 早春的一个晴天,大街上阳光灿烂。一群穿着假日衣服的小孩子正在街上玩球。这时简易公寓的窗户大多打开了。刚刮过脸的男人穿着汗......

    读写教程3课后翻译答案

    第一单元 1、 无论你是多么富有经验的演说家,无论你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你都很难在这样嘈杂的 招待会上发表演讲。 No matter how experienced a speaker you are, and how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