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历史
家 乡 的 历 史 变 迁
湟中县位于西宁市西部。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族等。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由滩地、丘陵中山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除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北部外,大南川、小南川、康缠川、云谷川等13条河流呈扇形汇集湟水河,唯群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湟中县辖11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
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6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湟中县著名旅游景点有塔尔寺。湟中历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李家山乡卡约村古文化遗存的发掘,证明早在青铜器时期,古代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为止最早活动在湟中地区的民族。据古籍记载,战国初期羌人首领即与中原接触、联系,吸取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畜牧技术,农牧有一定的发展。秦汉以前,湟中属“羌戒之地”。汉武帝时,汉军进据湟水流域,在今西宁设西宁亭,湟中从此列入中央政权版图。此后,汉在今湟源县设临羌县,归金城郡辖,湟中属临羌县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后将军赵充国在湟水流域兴修水渠,修筑道路,架设桥梁,实施较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末年,在青海东北部设置西平郡,改西平亭产西都县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区归西都县辖。大约在魏晋时期,临羌县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后很长时期,湟中地区西部,临羌两县辖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湟中和青海东北部地区一样,先后在前凉、后凉、南凉、西北秦和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的统治下。隋时,湟中属今乐都县地的湟水县辖。唐代在今西宁设置鄯城县,湟中归鄯州鄯城县辖。故临县治多巴改称“临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领。宋初,为吐蕃角厮罗政权管辖,后为宋西宁州地,在总寨乡一带设置倚郭县。不久,湟水流域先后被金、夏占领,湟中地区归金和西夏西宁州辖,元时湟中县地属西宁州,为蒙古吉驸马封地。明时地属西宁卫,清时地属西宁县。明以后,汉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内,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汉、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区。1943年西宁县治迁至鲁沙尔,1946年始称湟中县,并沿用至今。历史文献中,“湟中”一词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义。新中国建立后,湟中一直是省直属县,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属西宁市,1961年8月复为省直属县,1979年划属海东地区。1999年底湟中属西宁管辖。湟中县海拔2225-4488米,面积2700平方公里。全县辖2个镇、24个乡,人口45万,县城在鲁沙尔镇。
湟中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镇,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明媚,交通便利。雄浑博大的自然景观与奇异神秘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最负有盛名的则是位于湟中县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寺中心主建筑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与其它建筑构成一组汉藏艺术相结合、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群。塔尔寺矗立有整齐划一的8座如意宝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独具特色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大源南朔山、上新庄药水滩、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有以塔尔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景观,以“卡约文化”、“西羌文化”为主的早期古人类文化景观和被誉为“高原明珠”、“世界冠军之摇篮”的青海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的新人文景观。
最后,我要感谢北京地质大学的老师同学,感谢我们地址工程班的的所有老师同学以及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衷心感谢周口店实习基地能够给我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使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这次实践训练,使我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根基,提高了我对专业的认识,实习也因此得以顺利完成。当然,我也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夏楚林老师的认真指导和帮助。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学生负责的高尚师德令我受益终生。
一道感谢在此次顶岗实习和实习报告写作过程中给以我帮助的辅导员以及企业指导老师。本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夏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论文题目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夏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夏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夏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第二篇:寻访家乡历史 塘沽
寻访家乡历史
“塘沽活历史”的缘起
这是一位颇不起眼的老人,他衣着朴素、面貌普通,如果你不认识他,你不会注意他,如果你认识他,你就会经常看到他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那样一辆老旧的自行车、拎着简单的提包,奔波往返于塘沽各处,奔波往返于海河下游沿线和图书馆与档案馆之间——他就是被人称为“塘沽活历史”的李学韩。
“塘沽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相反,塘沽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李学韩操着浓重的家乡话说,“中国北方第一个船厂——大沽船坞,东亚第一制碱厂——永利,中国最大的铁路材料厂——新河船厂……都在塘沽,我的家乡不是一般的地方,这些历史让我为家乡感到荣耀”,李学韩如数家珍,言语表情中充满着对家乡的无限自豪。
今年65岁的李学韩曾是大沽化工厂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教授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在常年的教书生涯中,他从未想过要研究塘沽历史,也从未有与塘沽历史接触的机缘。1999年,大化渡口的客渡中心要集体承包了,转型改制让客渡中心面临全新挑战,员工收入从哪里来?客渡中心的生存出路又在哪里?客渡中心承包代表宋文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一次民主建国会会议上,身为会员的宋文毅把自己面临的困境说给同为会员的李学韩,当时的李学韩已从学校退休两年,他简单思考了一下,给宋提了一个建议: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船、码头、船员,不妨尝试一下海河旅游。
这一提议瞬间引起了宋的兴趣,当即决定双方合作,由李负责收集旅游资料等方面的软件部分。李学韩真的跑到图书馆里去查资料了,而一旦翻阅资料,他才发现其中包藏的广阔天地,资料表明:在世界各国,城市中河流都是重点旅游项目,而对于汇聚了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条大河的海河,只有下游区域即流经塘沽的这一段尚未开发旅游项目。“惟独海河下游是个空白,这个价值一直没有人发现。”
1793年,英国女王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者首次在这里登陆;1838年,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鸦片走私口岸,13多万两鸦片在这里被查抄;1840年,在广州被林则徐打败的英军威士世里在这里进行“白河投书”;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次激烈的战斗在这里打响;1900年,八国联军在这里入侵中国;1937年,日军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增兵3.5万在这里登陆……
这里首开中国煤水路运输的先河;这里有中国北方第一船厂;这里有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车站;这里记载在中国邮政史上的辉煌,有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最早海上邮路的起点;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开平煤矿的销售地,是中国海洋化工业的发祥地……曾有两位革命先辈的骨灰洒在这里,这里曾三次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足迹……
到文史办、研究塘沽区志……伴随工作的一步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初现端倪,李学韩百感交集:身为一个塘沽人,对于家乡如此厚重的历史自己竟然知之甚少!实际上,绝大部分土生土长的塘沽人对于家乡近百年的历史都知之不多。李学韩要进一步考证历史,补足史料,给家乡塘沽一个说法!这时的他已不只是为旅游航线而奔波了。
“万米海河游览线,半部中国近代史”
漫天大雪、寒风呼啸,驻守了近200年的大沽口炮台静默地屹立于海天之间,为了进行实地考察,李学韩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那里。四周杳无一人,只有海风在耳边凛冽吹过,李学韩围着炮台看了又看,与饱经沧桑、见证了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遗迹进行着无声的交流。那一刻,他仿佛在硝烟迷雾中听到了连天的炮火声,看到了守防官兵的英雄壮举……
从大梁子渡口到海河入海口15公里的航道上,李学韩一路沿途考证、调查,大沽船坞、万人坑纪念碑、新港船厂、盐码头……他先后开掘出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0多处历史遗址,丰富史料。为了得到更确切的资料,尤其是相关的年代日期与史实的细节,李学韩到处寻访,寻访多位现已80多岁的老塘沽人,一遍遍听他们讲述塘沽的老故事。
2000年4月,海河下游出现了一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旅游航线,4月29日,开航前一天,天气极为恶劣,狂风大作,眼望着波涛汹涌的海河水李学韩与宋文毅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看来是出师不利啊!那一整天,他们都是在好天气的期盼中度过的。第二天,4月30日一早,李学韩急不可待地出门看天气,只见碧空万里,阳光普照,水波不兴。航船载着游客乘风破浪、驰骋前行,尽管此前经过几次试航,第一次带游客依然令李学韩激动不已。随着游船的缓缓行驶,一路上,他手指两岸处处旧址导游讲解,讲述百年来塘沽人民反抗压迫、抗击侵略的历史故事,讲述中国人抵抗外侮的英勇壮举,让外地人观赏塘沽的城市建设风貌,也让塘沽人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以这样的形式深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自2000年4月至今,7年来,数以万计的游客乘上这条航船,一位82岁的塘沽老人曾这样对李学韩说:“我在塘沽生活了五、六十年,都没有走过海河,更不了解海河上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
政协委员、各界领导、各中小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人踏上这条游船,他们把这条航线当作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塘沽法院曾于7月1日在这条船上发展新党员,塘沽第十三中学曾把这里当作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这条航线曾被《今晚报》连续发文介绍,这条线曾被天津电视台重点播报……大沽化工厂厂长曾经万分感慨地说:“这条线是李学韩老师用嘴说出来的啊!”
“万米海河游览线,半部中国近代史”,2000年开航时,现为本刊执行主编的高柳曾经为此航线做如此精准定位。“其实每一处都有很多事要讲,可是,由于船在每一处停留的时间过短,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全面介绍”,正是由于这种困惑,李学韩开始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稿件,更加详细地讲述塘沽的历史故事,《海河下游的第一条运河——直沽新河》、《从“黑猪河”说天津港的煤运》、《海河,沽口大地的创造者》《大沽船坞的历史证人——百年大杨树》……每一篇文章都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如今,李学韩老师是名人了,他特聘参与了塘沽政协关于塘沽历史三本书的写作,塘沽电台“滨海之声”曾三次邀请他讲述塘沽的历史故事,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半年之久,区领导熟悉他、市里的很多领导也都认识他。
“我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几乎没嘛嗜好,就是喜欢看书、喜欢钻研,我现在生活很充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塘沽人的后代留下些东西,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
春风拂面、碧波荡漾,金色的阳光尽情地泼洒在海河之上,一条条游船满载着游客航行在海河下游的航道之上,如今,这条航道已是塘沽区重要的旅游项目之一。让李学韩略感不快的是,目前,有许多人侵权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明,这些史料我真心地欢迎大家使用,使用得越多,塘沽区的历史越能得到发扬光大,只是我希望他们尊重版权人的劳动成果。”
第三篇:探寻港城历史展望家乡未来
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是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悟家乡历史,2月20日,慈溪市实验小学四(3)中队的同学们到宁波市博物馆、天一阁、月湖参观学习,并开展了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
风轻云淡、阳光正暖,一下车,同学们就被宁波博物馆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吸引。映入眼帘的宁波博物馆外墙十分独特,且颜色多样,有黑瓦、灰砖、橙瓦等,建筑风格既古朴又时尚,正如宁波这个城市带来的感觉,充满现代化又不乏历史感。
进入宁波市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呈现在眼前,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有些历史知识我们都已有所了解,但当我们真的走进博物馆时,依然备受震撼,所带来的感受也更为深刻。看着宋代明州的镇市表,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家乡宁波是怎样的面貌,也可以看到所谓“草市”是怎样的形态……透过宁波这一窗口,可以看到我们所不知道的宁波名字的由来、水利发展、船舶贸易以及不同时期宁波的对外交往、抗倭斗争等等。同学们一个个瞪大双眼,神情专注地捕捉着博物馆的每一个细节。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宁波的民俗馆。民俗馆展出的是老宁波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风俗。我们欣喜地发现家乡的风俗是如此多彩,每个角落都散发着宁波人独特的气息,而正是这种气息吸引着我们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巨大的好奇心促使我们不断向解说员们发问,颇有一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味道。在得到解说员通俗、耐心的解答后,同学们欣喜若狂。
而后我们又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的天一阁。当我们走进富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藏书馆时,就看到了创建者范钦的塑像。他端坐在椅子上,仿佛仍深情地凝视着他那挚爱的藏书。天一阁是宁波古文化缩影,是宁波城市形象的象征。据有关资料统计,古代科举制度时,宁波是明代出进士最多的地方;在现代,宁波是中国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地市。我们不禁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优良学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家乡而自豪,而骄傲!
参观结束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美丽的月湖,在月湖之畔向家乡人民进行了安全知识的宣传,并向他们赠送了同学们亲手编织的爱心手链,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
此次寒假活动,是一次家乡文化的启蒙之旅,也是一次家乡知识的熏陶之旅,更是社会新风尚的宣传之旅。这次参观、宣传的体验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家乡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家乡历史的认知度,更加激起了我们探寻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
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的城市风景,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第四篇:参观家乡九一八历史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家乡九一八历史纪念馆观后感
关键词:九一八 历史 国耻 沈阳
概要:80年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九一八”侵略战争,造成三千五百万中国人的死难,损失、破坏和被日寇掠夺的财产不计其数,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沈阳具有重大意义的的爱国主义基地,其中像人们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时时提醒沈阳人及全中国人勿忘国耻。
在家乡沈阳的暑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这一爱国主义基地。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是为警示后人勿忘“九一八”国耻而修建。在纪念馆中参观,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再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渐渐地眼角湿润了模糊了我的视线,但这根本无法遮挡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面目。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睦邻友好历代史不绝书,可是进入近代斑斑血迹竟时隐时现于字里行间,读毕掩卷犹,依稀可闻烈火浓烟之气及至1931年9月终于连文字都好像要燃烧起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策划和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并占领沈阳。事变震惊世界,标志着日本将征服中国的计划推进到新阶段。博物馆就建在过去的柳条湖所在地,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残历碑是一座巨大石雕,碑形为翻到事变日期的台历,上面布满弹痕与骷髅。纪念观大门口的墙上有一堆一堆点燃的火的雕塑,它象征着:是日军挑起了侵华战争的战火。进入门厅,看到黑色的地砖、四周是白色的山,它象征东北的黑龙江和长白山,也就是“白山黑水”的意思,这间门厅光线非常黑暗,使人的心情感到非常发压抑。展览厅里面用了大量的照片和雕塑群、实物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其中有大量铁证证明是日本反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早在1927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此外,馆内有大量的资料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证。里面有杀人的各种刑具,其中有布满尖钉的滚地笼、有装尸体的车子、有累累的白骨的坑。如日本制造的平顶山惨案,是日本关东军为围剿东北人民的抗日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一次大屠杀。在这次惨案中,平顶山村的400多户,3000多人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下,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妇女和儿童。七八十岁的老人,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第二天,日军又用钩子把尸体钩到山崖下,堆积起来,浇上汽油焚毁,然后用炸药把山崖炸塌,掩盖烧剩下烧剩下的尸骨。全村800多间房屋均被日军烧毁。展馆里有平顶山惨案的白骨坑和大量的照片。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制造的第一起大规模集体屠杀我无辜百姓的惨案。这些白骨坑不过是成千上万白骨坑其中之一。还有日本移民中国东北,把中国老百姓赶走或者把中国人集中在象集中营一样的“人圈”里,让日本人耕种中国的土地。还有反映“七三一”细菌部队(即“石井部队”)情况的展览,这支部队用中国人或者被抓的其他国人做活体试验。他们将各种的病菌注射在人体上,然后观察解剖,将一个个的活人进行解剖,掏出人的五脏,看病菌在人体上的反映,最后做成细菌炸弹,到中国的土地上乱放,来惨杀大量的中国人。馆内有“七三一”细菌部队进行人体解剖的蜡像模型,看了使人毛骨悚然,可想而之当年的多么的恐怖。
其三,里面也有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反抗日本野蛮侵略的事迹。其中有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抗日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等,他们是不屈不饶的中国人!他们在白山黑水、在日本的占领区艰苦抵抗。这些民族英雄的事迹早已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子里了。杨靖宇将军在白雪皑皑的林海里抗战艰苦程度是可想而知了,冰天雪地、饥饿、寒冷,也不能使他们屈服。杨靖宇将军在战死后,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放在药水的瓶子里,还解剖他的肚子,竟发现没有一粒粮食,只是一些棉絮和草根,这使日军感到胆寒。赵一曼在日军的监狱里受尽了难以形容的酷刑,她的身体任何部位都使以酷刑,但是不能使赵一曼坚强的心屈服。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民族。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现在东北有些县城和路名等都是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如靖宇市、尚志市、靖宇路、尚志、一曼路、兆麟公园、靖宇公园等。
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留下无数血泪灾难,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却对日本始终怀着仁德之心,期待它认真反省,多做中日友好之事。七十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来总理宣布,免除日本对中国的巨额战争赔款;最近发生了钓鱼岛事件,日本无理扣押中国渔船,拘留中国船长,我们虽然多次抗议,但仍未做出过激行动,依然以德待恶。可日本对中国的表态至今不予理睬,继续我行我素。前个时期,日本曾向韩国谢罪,但却从不向饱受日本侵略苦难的中国人民认错。
日本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地域狭窄,种族生存空间有限。这决定了这个国家永远都不会丢下扩张领土的野心和妄想,只是今天它还没有实力或机会去实现,有朝一日,等它有了条件,谁敢保证它不再在亚洲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呢?历史应该借鉴。唐开元间,唐玄宗赦免了有重罪的安禄山,换之仁慈相待,后又多次委以重任,希望他能效忠朝廷。但最终正是这个受恩之徒导致了安史之乱,不但葬送了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的性命,而且还加快推动唐王朝步入土崩瓦解的命运。
历史是面镜子,然而现在有些人总不愿意看这面镜子。已知“狼牙山五壮士”已经从小学语文课本里删除了。近又闻,为了不影响外国游客逛世博会,上海决定九一八这天不释放警报。这让每一个有历史感的中国人心里疑惑而不解。好在抗日博物馆还在,抗日战争的回忆还没有泯灭。希望这座宏大的博物馆长久存在,告诉并教育子子孙孙,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场血与火的战争和那些精忠报国的故事。。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尤其在“九一八”这个不寻常的纪念日到来之际,在我们的领海遭受日本人入侵并横行其中的时候,我们应该重锤猛敲自己心中的警钟!
抗日的战争并没有结束,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
参考文献:
第五篇:我家乡——鲁山的历史名胜古迹
中原历史名胜古迹鉴赏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10级2班
姓名:鲁二伟
学号:201001010124
指导教师:郭海东
2013年06月05日
我家乡的历史名胜古迹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家乡——鲁山县所存的历史名胜古迹的介绍,使大家对鲁山县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本文使鲁山县的历史名胜古迹让更多的人知道,进而使人们去了解、认识并喜欢这座处在山区的古老县城,为鲁山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为鲁山的繁荣贡献力量。
关键字:鲁山县
历史名胜古迹
元次山碑
文庙
冶铁遗址
佛泉寺
琴台
我的家乡鲁山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西部,伏牛山东麓,东经112度14-113度14,北纬33度34-34度00之间,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4.8℃,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全县东西长92千米,南北宽44千米,总面积2432平方千米,总人口87万人。有多处历史古迹。现进行一一介绍。
一、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城北青岭元结墓前,现位于鲁山县鲁山一高校园内,外有明代修建之碑亭为其遮挡风雨。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拓片曾于1972年赴日本展出。该碑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元次山碑作为唐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元结,字次山,出生于河南鲁山县。唐代文学家。曾任道州刺史,又拜左金吾卫将军兼御中丞,本管经略使。元结碑为青石雕刻而成,碑额缺失。碑身为长方体,高1.9米,宽0.95,厚0.28米,右下角残缺。碑文四面环刻,也称四面碑,正背两面各17行,两侧4行,行字数33—35不等,全文1383字。首行题: 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元君表墓铭并序”。记述了元结的世系、生平事迹及死葬年月,多处表达了颜真卿对元结的敬慕之情。碑文已收入《颜鲁公论文集》。目前碑文大部分完好,缺203字。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中期的书法大师。他承袭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吸收了唐初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的艺术精华,在楷书和行书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后人之所以把颜体作为学习的书体,主要是他突破了前人的规范,在笔法、结构、布局、墨法等方面,超尘脱俗,独树一帜,创造出出类拔萃的独特风格。元结碑的书法特点、字体结构为横细竖粗,多用圆笔,转笔不折而转,字多用弧形,左右的竖画,粗重外弓,向内回抱,上密下粗,蚕头燕尾,独具风格的颜体已经形成。元结碑文是颜书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作品之一,向来被视为临习颜书之范本。碑文全篇气势贯通,纵横飞动,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
二、鲁山文庙
鲁山文庙位于鲁山县城第一高中院内,建国前后均为学校所借用。
鲁山文庙创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金元以来多次重修。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鲁山县重修孔子庙记》,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鲁山县加修宣圣庙记》明天顺三年(1459年)《儒学重修夫子庙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鲁山县儒学文庙记》,以及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雍正八年(1730年)的重修碑均记了重修事宜。庙内现仅存大成殿和崇圣祠。1999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明间宽4.5米,次间宽3.9米,梢间与尽间均宽3.8米,总面阔28.11米,总进深11.12米。单檐歇山顶,通高9.74米。灰瓦屋面,绿色琉璃瓦剪边,屋面中间用绿色琉璃瓦作菱形图案。前檐明、次间装格扇门,梢、尽间作格子窗。梁架采用抬梁式,自上而下依次用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斗拱为五踩重昂重拱计心造,明间平身科施二攒,其它各间平身科均施一攒。
崇圣祠在大成殿之北约26米,面阔七间28米,进深7.55米,单檐硬山建筑,灰瓦覆面,绿色琉璃瓦剪边。斗拱结构为五踩重昂重拱计心造昂雕作上卷龙尾状,平身科各间均施一攒。
庙内另存明清修庙碑8通,其中最大的一块是清乾隆年间刻立的创建崇圣祠碑,高4.41米,宽1.2米。这些石碑是研究鲁山文庙的重要资料。
三、望城岗冶铁遗址
望城岗冶铁遗址位于鲁山县城西南望城岗村后土岗上,东起严家岗,西至贺楼村南,南至望城岗村。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遗址灰层最厚处达6米以上。地表散存着大量的矿石粉、青石、木炭、砂子、炉渣等,器物残范、炉底等冶铁、铸铁遗物随处可见。1963年6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部及偏西部位,发现有成排和单一约一间房基大小的烧结炉底。其红烧土层层层重叠。农民在耕作中不断发现冶铁遗迹,路沟边崖曾露出半个小高炉结构,直径2.3米,炉壁由带砂质的耐火砖砌成。还发现大量的铲范、镢范、犁铧范等铸造遗物,另有泥范、铁范等。其中有带“阳一”铭文的铧范。
2000年11月至2001年元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现完整宋代烧瓦窑一座,汉代完整窑二座,汉代水井五座,汉代冶铁高炉一座。还发现一条长40米、宽2米、深3米的人工水渠,冶铁风管、铁叉、铁犁铧等大量遗物。整个遗址年限是从西汉中期到期东汉末期200多年间从未中断过冶铁。这座汉代冶铁高炉目前占有四项全国第一:一是国内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最特别的椭圆高炉。二是出铁口与出9渣口分开,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利用自然河流作动力向高炉内鼓风,可节省大量劳力。四是首次发现了填料的工作台,这种填料工作台科学、合理、以前从未发现。
四、佛泉寺
佛泉寺位于河南鲁山上汤境内,紧临311国道,西靠国家名胜石人山风景区,东临昭平湖水上公园,南依秘洞山庄,是河南省伏牛山游客集散地,天朗温泉旅游线的轴心。景区占地11700亩,呈四景三区四最的黄金分布,规模宏大,青山绿水,灵韵秀色,庄严祥和。景区内高152米的卢舍那佛金身肃立,法相庄严。佛泉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其前为沙河碧水,左为神鳄戏水,右为犀牛望月,后为玉枕仙山。龙首峰铜铸“吉祥钟”重116吨,工艺精湛、绵音悠长。通天河风光绮旎,山清水秀。玄天一足、天然温泉、河流飞瀑更为这块古朴的土地增添几多神秘、几多风采。“金佛山金佛佛光恒明,佛泉寺涌佛泉泉润山川。”
佛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一说玄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贞观初年,唐太宗夜做一梦,见佛祖立于中州之玉枕山下,为婆娑汤池众生遍洒甘露,为之一震,知佛祖点化,即依梦境画图,命人于中原大地寻觅。自鲁山县城西行过下汤,进中汤,寻至乱汤(上汤),见之地形与图相符,喜出望外。寺前沙河南岸终年有温泉喷出,水质优良,水温适宜,富含矿物质,善治百病,人称“佛泉”。河北山势轩昂,紫气冲天,即于山前寻穴建寺。寺由泉而得名。佛泉寺建于唐代,盛于唐宋,后屡遭兴衰,多次修葺。明万历年间,佛泉寺有僧众200多人,信徒遍及中国,香火盛,人气旺,是方圆其它寺院所不及。风雨沧桑,佛泉寺后被毁成一片废墟。1999年,佛泉寺又得以恢
复。现在新建成的佛泉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附属建筑有方丈室、斋善堂和监院。藏经阁和接引殿正准备修建。山门正中上方挂一匾额,上写“佛泉寺”3字,系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书。山门前是宽阔的停车场。拾阶而上,走进山门,各殿转转,各殿都是香火缭绕,善男信女在这里顶礼膜拜,尽显虔诚。寺院很整洁,雄伟的殿宇,新塑的神像,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
五、古琴台
鲁山县城中心区有条古老的街市叫琴台街,琴台街因唐朝开元年间鲁山县令元德秀所修琴台而得名。
据记载,鲁山琴台,高达15.6米,顶部46平方米,建有坐北向南雕梁画栋、飞角挑檐的琴室五间。檐下四根红漆木柱,柱体飞龙升腾,气势雄伟。台下南侧造有八角休息亭,亭内透花木刻,图案为二龙戏珠。再旁边是五米见方的池塘,五色金鱼游摆,亭池相映成趣。后被定为“鲁山八景”之一,名曰“琴台善政”(纪念元德秀在鲁山的为政之道)。只可惜,1923年,当地一股土匪把琴台的房子扒了,当柴火烧了。更可惜的是,1950年,琴台被毁,建了剧院,从那时候,琴台就剩下一个大堆了。
武汉伯牙琴台、苏州西施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鲁山元德秀琴台并列为中国四大琴台。
元德秀(公元695-754),字紫芝,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父亲是延州刺史。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后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为政清廉,誉满天下,名重当时。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青天、元神仙,并在县城为其筑琴台共贺,史称“琴台善政”。他去世后,被其门人和学生谥曰文行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为他撰写《元鲁山墓碣铭(并序)》,文学家元结为他撰写《元鲁山墓表》,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散文家、雕刻家李阳冰雕刻,被称为“四绝碑”。其事迹历史多有记载,民间广为流传。自唐以后不少历史名人和文人骚客赋诗作文,予以歌颂。
任鲁山县令期间他常常于公务闲暇之余在衙门口弹琴给百姓听,过往百姓常常驻足围观聆听。由于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谒可亲,百姓们都愿和他交心,诉说
心里话,很多时候在弹琴与听琴之间,百姓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就得到了解决。因此百姓非常喜欢这位县令,只要他一弹琴,围观群众就会络驿不绝。后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曲《于蔿于》,征服了唐玄宗,受到褒奖,为鲁山百姓免除许多赋税和徭役。鲁山人民为感谢这位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的好县令,自愿集资并亲自动手在县城(为省钱倚城墙而筑)为其筑起一坐琴台,共同庆祝这百年不遇的大好事。从此之后,他把读书弹琴理政的地点就搬到了琴台。百姓们喜欢听他弹琴,也听惯了他弹琴,也都能听懂他弹的琴,因为他的思想都融在了琴音里。每年秋天,只要他的琴声一响,百姓就一传十,十传百,积极主动地把早已准备好的上好公粮送到县里。据民间传说,其琴声悠扬,可传至百里之遥。他以琴传情、以琴理政、勤勉敬业,与民同乐之举,使得鲁山万民乐业,政通人和,一派和谐景象,受到上至皇帝和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称赞,其“琴台善政”也名扬天下,人们竞相歌颂,成为千古美谈。
鲁山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鲁山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致使有些旅游资源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现在,经过鲁山县各级政府的努力,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妥善保存,有些地方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如:尧山——中原大佛景区,国家5A级景区;画眉谷景区,国家4A级景区。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鲁山的旅游业会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鲁山县志
2.鲁山县旅游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