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顾问与美容师之间工作矛盾?
如何解决顾问与美容师之间工作矛盾?
通常,美容院为了实现现金业绩和客源进店的稳定性,会分别给美容顾问下达硬性的销售指标、给美容师下达硬性的服务人头指标(也就是实耗指标)。当顾客进店时,经常会发生美容顾问想让顾客购买新项目以达到业绩指标,而美容师为完成本月的人头指标,而建议顾客选择实耗,这样的结果就会让顾客不知所从,业绩好时互相争功,业绩差时互相指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岗位职责的差别。美容顾问是美容院业绩指标主要的完成者和责任者,在日常工资结构中现金销售提成是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业绩目标的压力,美容顾问往往紧盯着顾客的“钱袋子”,这也就是顾客最讨厌美容顾问的原因之一。美容师是美容院对顾客进行服务的实施者,由于美容师与顾客经常的“肌肤相亲”必然会“日久生情”,所以美容师获得顾客认可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要与顾客建立“感情”,“讨顾客喜欢”是美容师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二是工资结构的差别。美容顾问只有现金提成。所以美容顾问要想多赚钱就只有让顾客多消费。美容师则不然,尽管现金提成会受到影响,但由于有手工提成的存在,相对于美容顾问来讲就不会很大。同时,在“硬性推销伤客”的理念下,美容师怕顾客反感而不愿意配合美容顾问推销,这样就会影响美容院的整体现金业绩。
很多大型美容会所将美容顾问与美容师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由于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就会增加对方彼此工作协调的成本。凡是同时拥有顾问与美容师的美容院,影响业绩提升与稳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顾问与美容师配合出现了问题。美容师是通过服务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顾问是通过项目推销来建立同顾客良好的关系,销售的终点就是销售的起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美容师与顾问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如何能够让美容师与美容顾问保持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是很多大型美容院老板头疼的问题。对于美容院来讲顾客消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对过去储值项目的消费;二是对已消费过项目的再消费;三是对新项目的消费。在传统的美容院奖金提成中,美容顾问只能对现金消费进行提成,美容师则可以对实耗与现金进行双重提成。这种制度就会造成美容顾问与美容师工作压力及目标点聚合的不同。
其实,如果我们通过反向思考,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美容顾问与美容师二合一法”,这里所指的二合一是指将美容顾问与美容师两种不同的岗位统一合并进行管理的方法,将顾问与美容师组成一个利益组,同进退,同受益。在我的工作实践中,通过调整美容顾问与美容师的利益点,很自然的将美容顾问与美容师的利益并在一起,这样美容师与美容顾问就会努力按照共同的目标来进行协作,很好的避免了美容师与顾问互相指责影响工作效率的现象。
第二篇: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温瑞芳
1、观念转变为先导,研讨交流达共识
小学教师地处农村,很难有机会到先进学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教改,老师多年来墨守成规的陈旧思想很难转变,不是明显的教学改革成功经验,靠干讲解、示范、要求,老师们不会参与改革的。所以要想让老师接受改革,必须给予强烈的实践冲击,于是我校强制实行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通过培训研讨等活动,扎实走好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2、师德教育是保证,理论学习是支撑
课堂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单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而坚定的信念和完善的理论支撑则是保证课改成功的关键。
一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教师只有拥有爱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实施和维持课改的积极性,争做有目标、有责任、精专业、勤奋斗的教师。
二是全力做好教师理论培训。多观看名师实录,如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余文森教授的《课堂教学》等。
3、教学实践是基础,听评反思为方法
众所周知,再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想发挥其效益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落实。教师先要设计好课,邀请教研员和其他教师听课、评课,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建议,重新调整方案,再总结得失,每天坚持写反思。高密度的听评研讨,让我们真正绷起了课改的这根弦,短时高效的听评课活动,为我们教学的成长搭建了平台,让我走出了闭门造车的困境,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学到了好的经验、方法,老师们看到自己的课堂焕发了生机,孩子的展示变得自信,参与变得活跃,悟出了课堂处理的技巧,体验到小组合作给自己带来的超脱与从容,消除了一些困惑。自然而然,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第三篇:解决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
解决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矛盾
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管理渐渐成为更多人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当然,作为排头兵的班主任越来越受重视。班主任的工作状况,对学校工作的成效,学生思想、文化等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压力也较以前有增无减。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科任教师的主动参与,通力合作。
如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经常发生的矛盾:教师的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或不善于维持课堂纪律,原是任课教师本身的问题,有些科任教师往往振振有词地指责班级管理不善,班风成问题;班级课余活动过多,受到科任教师的指摘同课业无关,碍正常学习,招致“不务正业”的指责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确是如今班主任无法回避的困惑。
班主任虽然是一个班级的管家,但只教一门学科,管理也未必周全,犹如一枝独放的鲜花,再好也烘托不出春天的气氛。班主任工作也一样,他需要任课老师的支持、理解与帮助。班级的管理工作,除了班主任认真组织、具体指导、严格管理以外,与科任教师的集体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班主任做好和科任老师的沟通
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科任老师沟通,处理好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协助课任老师做好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实践证明,班主任只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对学生的全部教育任务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如果只管自己的科目,这样的教育还是有点欠缺的。就是从工作角度看,科任是班主任的同事;从教育角度,大家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有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而避免相互埋怨,产生内耗。何况,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不够成熟,而因为你是班主任,首当其冲就是引导班里的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和成长.一般来说,班主任重视多少,孩子也重视多少,所以,副课学习的情况,很大程度还是和班主任的引导相关的。只有搞好了与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才能正常开展各项班务工作,继而才能组织学生开展好各项活动搞好学习!我不喜欢扣大帽子,把班主任协助科任提高到为人师表的高度,我只觉得为师也是为人,大家本分做人、与人为善、互相帮助而已。
二、配合科任老师
班主任必须努力做到:一要主动与科任教师,互通情况,研究问题,确定方向,讨论措施,制定计划,比如在制定班工作计划时,主动征求她的意见。二是经常诚恳地向科任教师征求意见,倾听科任教师对班风、学风建设的合理意见及个别学生的教育对策,特别是一些特殊学生,下课聊天的时候可以聊些学生的趣闻。三是热情地邀请科任教师参加班级活动,使师生增加感情,沟通思想,配合工作。四是科任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舒服,可引导学生做些问候的工作。五是班主任要经常地教育学生尊敬科任教师,听从科任教师的指导,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六是班主任利用茶余饭后、课前课后,与科任教师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把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赞誉与改进意见反馈给科任教师。
其实,在协调科任教师方面,很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对学生的尊师教育,让学生尊敬每一位科任教师,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教师节,学生常常记住了班主任或主科老师,而常常忽视其他科任老师,这时,班主任就应该让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向老师献词,同学代表宣读给任课老师的慰问信,向老师们赠送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礼品。
三、班主任要维护科任教师的形象,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班主任如何对待、评价科任教师,直接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要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别人。班主任对科任教师的尊重,正是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应该尊重他人。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别人的班主任,自己会得到尊重。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科任教师的形象,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
1、做科任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主动了解各科老师的特点(如教学特点、教学风格、学识经历等),并用积极地态度向学生介绍科任老师的优势,以往带班取得的成绩,让教师高大的形象先入为主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从感情对科任教师产生敬佩感和亲近感。
2、处理好科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开学初听科任老师的课,了解科任老师与本班学生间的关系,注意收集学生对科任老师的反应以及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意见、看法。
四、班主任要多与家长沟通,架起家长与科任老师之间的桥梁。
通常家长所熟悉和认同的首先是班主任,而科任老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对家长的反映使家长了解,这使家长对课任老师的认识相当片面,如果家长和学生对某一老师形成了一致的不良看法,那么课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产生相当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这时候,班主任的的责任非常重要了:
1、利用家长会、接送日、家访等各种渠道宣传科任老师,要让科任老师的闪光点更加闪光。
2、创造与科任老师参与和家长面谈的契机,增进家长与科任老师的了解。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家长与科任老师之间的沟通。
五、科任老师应如何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同样,科任老师也需要换位思考。特别可是当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学生被其他老师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心里真的很难受。自己的课,靠别人始终不是办法的。但部分课程,特别是体育、美术、音乐等一个人教班数太多,对学生不熟悉,并且不是主科,学生也不大重视,所以还是需要班主任协助的。
科任老师同样也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除了指导本学科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思想动态,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后进生的转化,引导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向班主任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对班级管理提出意见和积极的建议。
假如自己的课纪律特别差,课任老师也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再商量对策。课任教师的课堂的确应该由课任教师负主要责任,当然,作为班主任,也得反思对课任教师的配合作用是否完全体现了呢?
所以,没有务实的有序的班主任工作,任何学科的教学如同逆水行舟,反之,没有科任老师的全心全意的勤奋劳动,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只有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协调,感情融洽,就会心心相印,建设和管理好一个班集体,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反方一辩:我们的观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责任在与子女一方。子女总是标榜自己点来教育我们。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来思考,每位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此,他们会用自己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来指引我们前进,而我们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们的观点很俗套,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我们的心扉,不愿意跟他们交流,只希望父母单方面的理解我们,但我们从未想过去理解他们。当父母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跟上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却选择离开他们而去。造成了代沟责任自然在于子女,这是我方的观点。
一辩攻辩小结:主席,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首先我指出对方一辩的几点错误:(临时组织)
代沟,《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产生的差异。而责任有两个意项:一是分内应作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当承担的过失。掌握了这些概念,从代沟的产生,表现,发展及本质,我们可以明确:家庭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子女。代沟主要表现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和存在分歧,误解,猜疑,抱怨甚至对立。一般随着子女的成熟,代沟会慢慢缓和。
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
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
代沟解决的途径在于双方。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子女要体谅,关心父母,采用合适的办法引导父母了解自己,了解时代观念;同时,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需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但是,父母首要责任是养家;而子女的社会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797字
二辩:问题
1、社会和家庭给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问题
2、子女闯祸赔偿由谁支付?
问题
3、吃饭的时候父母和你说话,是沟通的形式吗?
三辩:问题
1、疲惫的时候人是否容易烦躁?
问题
2、父母错怪你之后,主动邀请你逛街,这是道歉吗?
问题
3、回家后,你关上房门。这是希望沟通的信号吗?
子女学习失败,子女闯祸,都会给父母带来压力和损失;很多时候父母频繁发出的沟通信号,子女往往采取回避;家人团聚往往是工作之余,疲惫和烦躁很容易使父母情绪和态度失常;另外我们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的生气不是因为我们的过错,而是因为疲惫和焦虑。子女不要只认对不起三个字,父母情绪和状态好转后,可能用关心,帮助,娱乐甚至直接讨好的方式道歉;不要关紧房门,不要沉默寡言,孩子的欢乐是家庭生机的源泉。子女也可以选择写信等方式沟通。这些的意思是,子女须要在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上努力。家庭代沟责任重在子女。
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 —— 鲁迅
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代沟”一词从英文generation gap直译过来,由著名女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创用,由于译法贴切而新颖,加上易于
记忆,所以马上成了常用语。从翻译的角度上看,比起原来的用语“世代隔阂”,“代沟”确是优胜一些。现代翻译的趋势看来是 以短语占了上风,文绉绉的累赘译法似乎是落伍了。
generation gap一词的出现并不久,大约是六十年代后期的事吧。generation是一个总称语,指同一代的人。它所指的一“代 ”,大约是二十五到三十年之间,但没有定限,很可能年纪相差十年的人便会被认为是属于另一代的。至于gap一字的原义,则是缺
口、裂缝或鸿沟,抽象一点的意思是指个性、意见等方面的歧异。
对于generation gap的存在与否,西方学者有过很激烈的争论。初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价值观方面都是接受
传统的,所以不能承认“代沟”的存在。不过,最近几年来,“代沟:的问题越来越显著,越来越严重了,使得持反对意见的人也
为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要消减成年人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其实并非难事,只要“读青年人的书报,看青年人的电影与 电视节目,参加青年人的活动”便可以了。
三岁一代沟代沟现象,本来十几二十几岁的年龄差就会有代沟,而现在,快节奏的21世纪,相差三岁,就会有“沟”。便是所谓的:“三岁一代沟”
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
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知识和经验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应对
。青少年只有让父母明确这种突变,才能带来他们观念意识上的相应变化,才能消除误解和隔膜。
二是时代的烙印。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对今天世界大融合的观念需要一个渐进的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家庭中,思想文 化更新最快的当然是子女,所以,引导父母接近,认识,理解和接受时代的任务,责无旁贷需要子女来承担。
三是时代迅猛发展为父母带来的紧张,疲惫,焦躁的情绪态度。紧张,疲惫和焦躁的情绪态度是子女反感父母,形成代沟的重
要原因。不要让父母在恶劣情绪下作决定,帮助父母消除恶劣情绪,本身是子女的义务。
四是子女的浮躁,赌气和自以为是。见多识广的父母当然不买账了。[编辑本段]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以下观点来源于辩论会 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环境的影响使当代青少年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认为父母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一种观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一是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和子女产生代沟。子女从小不为生计担忧,很少体味人间疾苦,时间长了导致自我中心倾向。而父
母一直含辛茹苦、受苦受累却又不被子女所理解。这种痛苦的心情,又有谁能体会?尽管父母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可
同学们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给了父母机会呢?
二是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长期处于父母的教育下,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代沟也因此形成。
三是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所谓外因无法决定内因,根本问题还是在子女身上。子女受到社会上
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思想又不成熟,很难正确地把握自己,而又对父母的话又不以为然,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正是由于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很不恰当。
同学们,我们常说与时俱进,其实真正做到这句话的不仅有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只是他们在接受新观点之前总是要经过 一番仔细的筛选,可这并没有错啊!
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是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
力军还是我们的父母。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 子女总是标榜自己点来教育我们。其实,我们应该换个角
度来思考,每位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此,他们会用自己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来
指引我们前进,而我们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们的观点很俗套,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我们的
心扉,不愿意跟他们交流,只希望父母单方面的理解我们,但我们从未想过去理解他们。当父母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跟上我们的思维时,我们却选择离开他们而去。造成了代沟责任自然在于子女,这是我方的观点。
父母与子女的代沟主要责任在子女,如今的社会纷繁复杂,互联网、追星族、不良电影和小说总是不绝于耳。处于对子女的保护,父母会用自己的想法来指引子女成长。或许其中有些方法不是很适当,但我们更多的是应该体谅他们,而不是一味责备他们、排斥他们的劝告。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我们大可以把问题提出来与他们讨论。父母也经历过青春期,他们非常希望能了解我们,然而子女却选择了冷漠和不信任,这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变成了徒劳。因此,我方认为父母与子女的代沟问题责任在子女。
曾经有一则消息:一个中学生要求妈妈给做干腊肉吃,妈妈因为要去打麻将,说声“你自己做吧!”就走了。中学生想不开,就用菜刀将自己的手掌剁掉,扔到炉膛里,然后自己疼痛得昏迷过去。母亲回来一看,大惊失色。以为是孩子剁肉不慎将手剁掉了呢。
后来找到了手掌才发现,是一连剁了好几刀,由此断定是孩子自己故意剁的。他想用这种方法来报复妈妈。你看这畜生!简直没人性到了极点。有人说责任在妈妈,如果不去打麻将不就好了吗?我认为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妈妈固然有责任,但是,用自残的办法来报复妈妈,那责任主要在孩子。两代人所处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需要不同,肯定要有一些思想感性、内心世界等不相吻合的地方,有了不同并不要紧,可以主动沟通。由谁来主动沟通?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然是孩子应该主动。自由辩论表演设计:
1.对于中国的家庭,我们只常常听说“小皇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父皇帝”“母皇帝”。
2.父母对子女全方位关心照顾和迁就,子女应当为父母考虑
3.经济没有独立,衣食住行都依赖别人的人,怎么和别人完全平等?不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怎样行使权利?
4.批评你,要求你,那就叫人格不平等吗?
5.人格平等,是要靠自己的人格去争取,决不是靠别人施舍的!
6.对于没有自尊,没有诚信,没有责任感,甚至没有自控能力的人,你愿意信任他,和他平等吗?!
7. 对方辩友从来不否认父母爱子女,但是从来不提子女也应该爱父母!
8.对方辩友一直呼叫父母理解子女,但是就是不提子女理解父母!
9.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要民主,要平等,但是就是不提贡献,责任,义务!
10.我们认为,代沟的消除需要民主,平等,关爱的氛围;
11.我们还认为,目前在消除代沟中缺乏民主,平等,关爱是最大的障碍!
12.子女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戴,是代沟大面积产生的重要原因!
13.子女不提责任和义务,只提民主和平等;只关注个人表现和个人感受,不关心家庭发展和父母感受,是两代人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14.关爱父母,承担责任,是解决代沟最迫切的需要!
15.同学们,亲情是世间最宝贵,最牢固的感情,父母正在老去,不要等到他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才发现自己夺走了他们多少心血和快乐!
16.关爱父母,敢于承担责任,才是新世纪有素质,文明的青年!
17.子女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思考,不平等!
18.子女不考虑父母的压力,情绪和感受,不理解!
19.子女享受父母的劳动,父母的关爱已经习惯,理所当然,不再尊重!
主席,评委老师,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
前面的辩论中,对方辩友犯了几个错误,使得他们的观点无法成立。
第一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例如:没有从人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阶段理解父母与子女在学习能力和环境上的差异。
第二是片面看待问题。例如:只从家庭表现来理解父母,割裂了父母情绪状态与社会和工作的关系;
第三是消极看待问题。例如:在代沟问题上,我们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却不要求自己主动解决;漏洞百出,其观点自然土崩瓦解了。
第四是胡搅蛮缠。我方辩友在前面的辩论中,立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认可父母知识的缺陷和态度情绪的失态,并分析了产生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对方辩友对此并没有异议,可是在一些环节还是不断提出父母知识缺陷和情绪态度问题,让我方莫名其妙,不知道对方是否听到了我方发言?
我方辩友在所有环节上都一致论证,探寻代沟产生的原因:父母方面,是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教育方法失当;工作和社会的重压使情绪态度不妥;子女方面,是身心阶段性剧变引发太多要求让父母不适应;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肤浅,赌气,自以为是。
解决代沟,父母要努力学习,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子女需要体谅关心父母,寻找合适方式引导父母学习和了解。
在代沟问题上,子女主动父母被动;父母对子女关心了解多而子女对父母关心了解少;父母承担的压力大而多,子女相对承担压力要小而少。身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理性,公平,积极主动看待问题,我们不应该放任代沟的阴霾笼罩我们温暖的家。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家庭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先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一是王安石变法未成功是宋神宗之母与宋神宋政见不和而导致的。对方辩友认为此例则足以证明其观点,岂不知评价一历史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且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家庭问题。二是代沟是两代人之间产生的是两代人,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一二特例。三是焦母与焦仲卿那能叫代沟吗?那只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悲剧。况对方辩友也说了,代沟的产生是由于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那么几千年前的事情,能用来证明我们当代社会的代沟吗?
下面我来进一步证明我方的观点。
一是没听过古代或近代有代沟一说。“代沟”一词,是一个产生于当代社会的新语词。代沟产生于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当代社会每隔十年、二十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不适用我千年不变的古代。
二是代沟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一代与子女一代人不同的知识构成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但父母和我们处于同一时代,这个社会的主力军还是我的父辈,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自以为是,使我们认为父母对新事物了解太少,用我们不成熟的观点来评价父母,这公平吗?
三是代沟产生于青春期,在这个个性化的年龄阶段,子女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影响,比如说当今社会那些新新人类,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子女们,不愿了解父母,逐渐与父母产生隔阂。
四是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子女不断变化,对于父母一程不变的爱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难道爱也会有错吗?
五是代沟随着子女的成长有不确定性,父母难以把握。子女更清楚自己的变化,因此,子女更应该去消除或缓解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代沟。代沟的产生主要缘于子女,代沟的消除主要靠子女的努力,因此,我方观点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
代沟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子女们应该努力去填平这条沟,而不要让父母血汗白白流入沟中而未见其效。
第五篇:如何解决幼儿同伴之间的矛盾
教您如何解决幼儿同伴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自身认知水平、自我中心思维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限制,幼儿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有效解决冲突、化解危机。此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他人,能否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干预,帮助幼儿解决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1
中班,自由活动环节。男孩A无所事事,四处走动,推搡面前的一个小女孩。不一会,A突然与另一个男孩B厮打起来,用手打了B的头和脸,并将B推倒在地上。B站起来,用手捂着头大哭。A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在桌旁看着B。
男孩c站在A和B旁边,看到两人厮打的情景。c先是走到了一旁,不一会,突然走到A身后,从后面用手打了A的脸,然后走开。A大哭,用手捂着自己的脸,径直走到c身旁,用手拧了c的脸。c没有哭,走开了。此时老师走过来,将A拉到一旁。
A又来到其他小朋友中间,他们知道A打了人,其中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分别打了A的头和脸。A恼怒,又反过来打这三人,并且打到了其中的一男一女。老师走向A,A坐在板凳上大哭,老师对A说:“刘老师请你把你小板凳放好,书包拿着,衣服拿着,就到小班去,好不好,去!”A边哭边嚷:“不去!我不去!我不去!”此时男孩D走到A旁,用手拉着A肩膀上的衣服,对旁边的人说:“你快点跟我拉,快点给我帮忙。”边说边使劲拉,试图将A拉到小班。A又朝D打来,打到了D的鼻子和眼睛,D用手捂着眼睛,大哭。老师走过来,把A拉开,拉着D的手走到一旁,并说一定要把A送走。A停止打人,但还哭闹着说不去小班。中午吃饭时,老师大声说:“今天D受伤了,多吃点丸子。”边说边给D添菜。随后又给D喂饭,安慰D说:“真的把他送走啦,你看他的位置上没有他,我把他送到小班去了,不要他。”
(案例来源:纪录片《幼儿园》)
[分析]:此案例中的教师干预、指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对冲突事件的发生关注不及时。尽管幼儿自行解决交往冲突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必一有冲突发生就急于介入,但教师的适时适当关注却十分必要。教师在第一时间关注冲突事件发生,及时观察、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有效把握干预指导的最佳时机,避免冲突事件进一步恶化。案例中,教师未能在冲突发生之初给予足够关注,致使最初打人的幼儿不但自己挨打,而且又连续攻击了其他几个幼儿,最终导致冲突事件不断升级、扩大。
其次,教师对参与冲突事件的多方主体了解不充分。在解决幼儿间的同伴冲突时,教师只重点关注了整个冲突事件中的两名幼儿,即最初打人的幼儿A以及最后被打比较严重的幼儿D,而对其他幼儿,尤其是冲突事件发生之初被打的幼儿B和C,是冲突事件的重要主体和关键人物,他们与A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与了解。教师对参与冲突事件的主体了解不充分,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其对冲突事件发生的情境、起因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了解不全面,无法准确判断和把握谁是冲突事件的主动发起者和被动受害者,以及不同主体在整个冲突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因而也就无法采取有效的指导干预措施,做到指导干预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再次,教师对导致?中突发生的不同起因分析不到位。冲突事件的解决以及教师的指导干预必须基于对冲突起因和具体情境的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冲突事件的发展会经历不同阶段或过程,每个阶段或过程的冲突参与主体、发生情境和直接诱因也会不尽相同,据此,教师在采取干预措施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把握每个阶段冲突发生的不同情境和不同起因。案例中,教师没有有效区分这一问题,比如,幼儿A与幼儿B和D之间的冲突,更多是由于A对他人主动发起攻击而引起,而A与C之间的冲突,发起主体是C,由C看到A打别人,C要替别的小朋友打抱不平而引起。对于这些不同原因和情境所引发的冲突,教师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有效判断,后续的指导和干预也自然失去根基。
最后,教师对冲突事件采取的干预措施不恰当。教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即惩罚压制,特殊关注和安抚,以及忽视不干预。首先,针对引发冲突的幼儿,采用威胁惩罚法,压制其不良行为。比如对打人的幼儿A,威胁说要把他送到小班。尽管幼儿A不愿去小班,惩罚法对于遏制他在当时情境中的打人行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种盲目威胁、制止的方法,往往难以让幼儿发现自身问题以及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反而会让幼儿产生怨恨、抵触情绪,并将问题原因转嫁给其他幼儿,从而扩大冲突。其次,针对被打幼儿,教师一方面采用特殊关注和安抚的方法来平息、缓解矛盾,比如被打比较严重的幼儿D,教师予以特别关注,给他加菜、喂饭,安慰他说打人的孩子已经离开班级等;另一方面,对于被打相对不十分严重的幼儿,则采取忽视、不干预的方式,比如对幼儿B和C,教师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此可以看出,这几种处理方式的共通之处是回避问题、避免矛盾,因而难以让冲突双方直面问题,在真实的同伴交往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同伴冲突,最终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缓兵之计”。
案例2
中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插片活动。活动后,教师请小朋友把手中的插片收回玩具筐里。幼儿A觉得B收得太慢,伸手拿起B手里的玩具刚要往筐里放,B没说话直接向A脸上抓去。A觉得很疼,告诉了老师。
A:老师,他打我,疼。
师:(看到 A的脸被B抓伤了)B,你怎么能把小朋友抓得这么厉害呢?老师首先要批评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打人都是不对的。(B没有说话,低下了头)
师:A,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A:我觉得B收玩具收得太慢了,我想帮他收,然后他就打我了。
师:B,你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情。
B:她要抢我玩具。
A:我没有。
师:好了,老师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A觉得B收玩具收得太慢,所以想帮助他,但没有先跟他说,所以B以为A要抢他的玩具,抓了A,老师这么说你们觉得对吗?(两个孩子同时点头)。那好了,老师要先带A去看大夫,等看完了再说。但B你要陪A一起看大夫。(老师带两个孩子去医务室,B走得慢的A,老师让B牵着A的手)
师:(医生给A处理伤口,B站在一边看)B,你觉得A疼吗?
B:疼。(看了一眼老师,低下了头)
师:(医生给A敷冰块,老师拿过冰块在B脸上贴了一下)凉吗?B,舒服吗?
B:(躲了一下)凉,不舒服。
师:你愿意看见A这样吗?
B:老师我不愿意。
师:那你应该怎么做呢?
B:A,对不起。
A:没关系。(B牵着A回班)
师:B,去帮A敷冰块。(B一直帮A敷冰块)
师:B,手凉吗?
B:凉。
师:你看就是你刚才的一抓,让A在大冬天还把冰块放在脸上,小脸都冻红了。所以你看,打人是多不好的一件事呢?不管你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情,你都应该先跟他讲道理,先问问他,而不要上来就打。明白吗?
B:明白了,老师我不打人了以后。
师:好了,你去把A叫来。(二人来到老师面前)A,虽然今天你受伤了,但老师也要说你一下。老师经常跟你们讲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你今天不应该上来就拿B的玩具让他以为你要抢他的玩具,你应该怎么说啊?重新跟B说。
A:B,我能帮你收玩具吗?
B:可以。
师:如果你们今天能这样说话,还会被老师批评吗?(二人同时摇头)好,互相道个歉。
B:A对不起,我不应该打你。
A:没关系。B,我应该先问问你再帮你收玩具。
B:没关系。
师:拥抱一下吧!(二人笑着拥抱)
(案例来源:徐菲)
[分析]:案例2中教师对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指导有诸多可取之处。
首先,及时关注冲突事件的发生,把握指导的最佳时机。两名幼儿发生冲突后,冲突一方幼儿向教师告状,教师随即关注冲突事件的发生,认真倾听冲突双方对事件的解释,及时掌握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最终为其有效干预和指导两名幼儿解决冲突、化解矛盾,阻止冲突恶化和矛盾升级,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次,全面了解冲突发生的起因,做到指导时有的放矢。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了解发现,两名幼儿之所以发生冲突,从表面上看是由争抢玩具而引起,但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存在误会,即A觉得B收玩具收得太慢,想帮助他,但没有事先跟他说,而B又觉得A是在和自己抢玩具。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分别针对冲突双方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比如,对幼儿A,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即尽管他想帮助他人,是好意,但方式不妥,应该事先征得他人同意;对幼儿B,则首先明确打人是不对的,同时让他站在他人角度,体会别人被打之后的感受。
最后,充分运用移情法,有效干预幼儿的冲突解决。幼儿的思维方式通常是自我中心式的,他们往往难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观点采择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一旦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更多从自身出发,去判定某一事件、行为的性质。在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时,关键是要帮助幼儿学会走出自我,学会移情。本案例中,教师正是运用移情法帮助冲突双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验和关注彼此感受。比如,教师通过让打人的幼儿B带着A去看病、帮助A敷冰块等,让幼儿B逐渐走出自我,努力体会别人被自己打之后的感受;而对于被打的幼儿A,教师则让他明白为什么B当时会做出打人行为。最终,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移情他人的方式,冲突双方认识到了各自问题,矛盾冲突得以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