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化条件下把握党员教育主动性和主导权调研报告
在信息化条件下把握党员教育主动性和主导权
调研报告
贵州电网公司毕节供电局 付丹青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16:16 | 来源:共产党员网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我要纠错 ]
一、概述
为主动适应党员教育环境的新变化,积极应对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性、影响多方面、媒体多形态以及党员教育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新情况,研究破解党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党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毕节供电局党委于2012年7月初,通过问卷调查,党员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把握党员教育主导权”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此次调研参与访谈对象30余人,访谈对象包括县级供电企业政工部工作人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和一线党员,发放调查问卷90份,对象为毕节供电局系统内在岗党员。
二、新媒体在基层党组织中的影响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开放、及时、参与互动等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大众表达诉求和意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新兴媒体在企业基层党员中影响力有多大?党员的关注点又是哪些?党员通过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通过深入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新媒体还未成为基层党员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中发现,党员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体还是以电视为主,占64%,报纸占48%,而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仅占了33%和29%的比例,远远低于电视和报纸。68%的党员表示并没有关注和参与过微博,说明在基层党员中,微博还不是一种普遍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这与我局基层党员年龄结构偏大有关,参与调查的党员中30—50岁党员几乎占总人数的80%,30岁以下的仅占16%,很多年龄偏大的基层支部书记甚至不会使用电脑,这也为新媒体在基层党支部中的应用造成了一定难题。问卷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党员则更倾向于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超过70%的30岁以下党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随着更多80后、90后新党员的加入,新兴媒体在基层党员中的影响力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实时性、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但公信力明显低于传统媒体
对于新兴媒体的影响,有一半的党员表示通过新兴媒体知道了很多传统媒体不报到的事情,47%的党员觉得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一些突发事件的背景情况,从这里看出,新兴媒体传播速度的实时化和信息量大是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党员选择新兴媒体接受信息的主要原因。新媒体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在能为大家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存在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这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网络媒体与主流媒体报道说法不同的问题,31%的人认为应将两者综合起来分析,有30%的人认为主流媒体的报道更权威,仅有14%的人认为网络媒体的说法更可信,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之下,主流媒体在公信力方面更有优势,同时也体现出党员在接受信息时还是有较为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3、在基层党组织中,新媒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党员所在基层党组织采用的党员教育形式”这一问题,有28%选择“新闻和政府网站党建专栏”,比例最高,但是也有20%的党员表示“都没开展过”,说明党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党建网站等新的教育媒介在基层党员中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力不够。对于当前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选择“有些党组织没有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工作”的比例最高,占40%,说明新媒体在基层党组织中的运用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也不够,党员还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接受教育,此外,“新兴媒体中党员教育的形式单一”、“新兴媒体信息传播中党组织发布的内容比较少”、“新兴媒体中党员教育的内容不生动”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开展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三会一课”,占93%,网络和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在基层党员教育中的应用并不普遍,仅占22%。认为运用新兴媒体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的效果”一般,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的比例最高,占48%,说明广大党员对新媒体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还有更高的期待,新兴媒体在该领域的发展有较大的潜力。有44%的党员认为当前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党员教育的意识一般,43%的人认为较强,认为”较弱”和“没有”的仅占12%,说明当前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已经有了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教育的意识,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单
一、枯燥、互动性差,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党员理论学习流于念文件、读文章等形式,党课教育内容多为党的理论知识,“灌输”型教育育流于形式,无法到达应有的效果。
2、党员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就学习而学习,没有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去认真分析、思考,没有把理论学习与企业改革、生产、经营相结合,学习形式、内容单一有的没有根据党员不同的文化层次开展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
3、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重点,因而对党员教育工作开展不力。从党员本身来看,部分党性观念不强、思想素质不高的党员认为培训只是为了在政治上增加一种“经历”,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因而对党内教育培训采取“混”的态度。
四、新媒体在基层党员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党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媒体在基层党员教育中广泛应用造成了一定障碍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新兴媒体还不是党员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毕节供电局系统内七百余名党员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有一百多人,且主要分布在地区局,40岁以上党员占所有党员数的一半以上,在供电所等基层党支部,部分支部书记甚至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使用新媒体工具传播或接受信息,此外,不同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的党员在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学历层次高、年龄偏轻并身处城镇的党员较好地把互联网应用到了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电子政务等使用率方面高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和身处农村的党员。如何让这部分还未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党员将新媒体技术应用起来,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难题。
2、基层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是基础,而很多处于偏远地区的供电所、变电站电脑等基础设施配置不足,暂时还不具备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能力。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购买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这笔开销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讲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不断推进在新媒体技术在基层党组织中的广泛使用。
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教育要靠制度来保证,监督要靠制度来落实,就目前而言,我们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长效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网络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还缺乏一些监督辅助的软件,无法对信息网络化教育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4、信息多样化,为信息化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能够为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丰富、及时、容量无限的信息。面对信息多变性、多元性的挑战,各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相互击撞,给党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也会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正能量”的一面,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独特教化功能,加强正面主流信息的更新和引导,避免出现政治信仰迷茫、入党动机模糊、组织观念淡漠、党员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
五、在信息化条件下把握党员教育主动性和主导权的意见建议和对策措施
1、“经费扶持”与“人才支援”相结合,解决基层党员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对于偏远地区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硬件软件缺乏的问题,可考虑在经费保障方面予以一定倾斜,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后党支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党员信息化教育的条件;而针对党员新媒体技术应用率低这一问题,则可采取“人才支援”,从信息化应用较好的党支部抽调相关人员对基层党员进行培训,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逐渐提高新媒体技术在基层党员中的使用率。
2、利用新媒体传播“互动性、参与性”的特点,开展党员教育 新媒体的传播具有“靶向性”的特点,使得能够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这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动力,也提升了受众参与行为的频率,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反馈行为更加及时,互动性也强于传统传播媒体。
针对新媒体传播的这一特点,可通过设立红色专栏、时事论坛,在网络上建立红色兴趣小组等形式,共享信息,传播知识,交流思想。
通过政工网等媒体设立“红色影视”、“红色历史”、“政策解读”、“我建议”等专栏,同时开放评论功能,让党员自主选择想了解的知识,同时参与对党建工作、方针政策等的讨论中来,将“说教”转为互动,让党员充分参与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建立党员论坛,让党员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共同感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可通过网络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果“红色旅游小组”、“时事关注小组”等(形式类似于一个网络兴趣协会),党员就一话题或兴趣点,形成一个网络集体,相互分享知识,交流思想,让党员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将员工辅导员培养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将“意见领袖”培养成为员工辅导员,从而对党员进行正面引导。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综合能力和感染力。在一个团体中,总有这样一个人,虽然不是这个团体的管理者,但是他的意见往往对团体成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论走向,而在一个开放讨论的网络环境,舆论的引导至关重要,因此,可以通过将“意见领袖”培养成员工辅导员,或者将员工辅导员塑造成“意见领袖”,从而对党员进行正面引导,为团体传递“正能量”,将以往灌输、说教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隐性的、渗透型的教育方式,形成积极向健康的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重视对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在对党员的教育,甚至是对整个企业的氛围,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定长效机制,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党员教育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健全保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信息化基层设施建设,将党员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基层党组织给予政策倾斜,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强化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作风扎实,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信息化党建队伍。二是健全目标管理机制。明确党员干部责任,建立目标明确、指标合理、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职责分明、分级管理、分工协调的工作机制,促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三是健全党员教育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可通过网络测评、网上评议等方式开展党员学习教育成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那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业绩考核当中。
第二篇:船舶业和信息化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船舶产业已成为我市增加财政收入、吸纳人员就业、延伸上下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和促进渔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修造船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数字化造船的趋势,对船舶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信息化在船舶行业的推广与我市船舶产业发展的速度并不协调,全市在应用现代造船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企业还不多,直接影响我市船舶产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船舶产业融合,提高产业效能,打造中国一流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市船舶产业信息化现状
2012年,全市船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2.4亿元,同比增长35.5%,占全省55%。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为365万载重吨,占全省48.8%,占全国份额8.4%;新接订单914万载重吨,占全省88.3%,占全国份额35.2%。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化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信息化总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在信息化资金投入方面,据抽样调查(下同),船舶企业信息化投入覆盖率达到100%。不论企业性质为私营还是国有控股,还是企业规模大小,每家企业都对信息化应用投入资金,其中2012年信息化投入最多为扬帆集团,达到380万。
在组织、人员保证方面,中型以上企业都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小型企业有负责信息化专职人员。在设立了信息化专业部门企业中,由副总以上级别的领导分管信息化工作。
在信息化基础设备方面,所有企业计算机普及率为100%,在涉及企业核心部门和岗位都配置和使用计算机,INTERNET接入率为100%,大中型企业为100M接入,小型企业为2-10M接入。
在软件工具或独立软件应用方面,主要强调个人能力或局部能力的提升,典型的如CAD应用、物资管理系统或者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大部分企业已经推广应用,完成了从最早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之间的转换,一些大企业已将其作为标准配置。
在企业级系统应用方面,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或者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级管理系统,已在宏洲船舶修造、龙山船厂等一些较大的船厂开始应用。
船舶修造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如扬帆、欧华已开始应用精度放样等信息技术实施精度造船,造船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48天,实现大部分段无余量制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二、市船舶产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市船舶产业信息化有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1、企业设计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船舶企业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管理的集成度较弱,在数字化设计阶段产生的大量有效信息目前一般都不能高效地自动导入后续的管理系统,造成后续管理系统因为缺乏及时、准确的设计数据源,而无法发挥更强的管理效果。由于对信息化整体架构考虑不足,因此企业间、企业内、系统间不能有效地协同工作,不能快速地、柔性应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变化需求。
2、成本管理较为粗放。目前船舶行业在成本设计、统计、监控、分析方面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精确地即时反应船舶产品的实际发生成本。企业仍然处于追赶日韩先进造船企业的阶段,整个造船管理模式还在不断变革、改进和提高,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和标准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无法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和现成软件,这也是管理信息化实现过程中的难点。
3、缺乏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虽然大多数船舶企业都在积极实施与应用信息化,但各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可以参考和借鉴,不能做到行业间的互相配合与促进。各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各自的特性,无法统一口径。
4、自主创新不足。目前我市应用于船舶产品设计和管理的大型核心软件基本是以引进国外系统为主,缺乏自主创新,不但购置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升级费用也很高。如扬帆集团购置国外设计软件、ERp系统、三维管系方案系统化了1000多万人民币,而且系统还需不断升级付费。
5、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人才紧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的人才严重不足。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市内高校数量少,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有效机制。
三、市推进船舶产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对策措施
1、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实现船舶产品绿色设计。通过船舶产品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在完善数字化设计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产品数字化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在计算机中建立船舶产品全数字化信息模型,使各阶段、各专业的设计作业能在同一数据库中进行,优化各个设计环节,减少产品生产的往复过程,提高整个制造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品率,节约资源。同时在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工艺设计、回收处理设计等各个方面。
2、应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实现船舶产品绿色制造。通过开展虚拟制造技术、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研究,建立船舶产品虚拟制造的装配系统和应用环境,研究与开发船舶产品装配可行性校验、产品建造工艺编制及可行性校验、产品运行维护功能性校验、产品舱段及整船的虚拟装配和漫游、CAD实体数据的转换接口等技术,实现船舶三维CAD模型在虚拟制造系统中的动态再现和漫游性检查,使船东、设计师和建造师能够较早地在虚拟环境下对船舶设计布置的合理性以及分段/总段的整体吊装、设备、装备的系统模块安装等生产过程的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进行虚拟仿真,检查船舶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从而优化船舶制造模型,预测产品的可制造性,避免产品装配、安装过程中的干涉,减少船坞/船台、码头施工过程中的返工。
3、应用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提高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通过对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船舶产品工作流管理、任务流管理、产品结构配置、数据与文档管理、设计变更与版本管理、产品BOM管理、与CAX的接口等技术,构建企业级的船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根据船舶产品设计和建造的特殊性,在不同阶段按不同的组织方式(系统、托盘等)管理设计资源,实现与CAX系统的信息集成,对各设计阶段产生的船体BOM、舾装BOM、涂装BOM等加工和工艺信息进行统一动态管理,为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实现船舶产品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4、应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提高造船企业制造资源配置管理水平
突破造船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生产变动因素多,壳、舾、涂一体化制造的计划管理难度大等难点,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企业制造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在保证船舶产品开工、上船台/船坞、下水、交船的四大节点下,以计划为导向的造船企业劳动力负荷、制造场地设备资源负荷S曲线为基础,依据产品动态BOM表、船台/坞搭载网络图,以及人力、设备、场地等能力,编制生产技术准备计划、造船大/中日程计划,各级月度、周计划及其负荷计划、托盘集配计划等,实现船舶建造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使造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协调从以现场调度型为主的模式提高到网络计划型管理模式,提高造船企业制造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5、应用供应链技术,提高造船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实现设计、采购、配送、制造并行模式的造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对造船企业中物流的各个环节实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调整,提高造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电子商务技术水平,采用条形码技术,实现材料和设备等船舶制造物资全过程跟踪、控制和管理,变二次领料为一次配送,使造船企业由传统的领料型生产转变为配料型生产,建立按流通量控制的生产物资管理与集配体系,实现造船制造物流的通畅性、准时性和为生产现场服务的高效性。
6、应用造船产品成本管理技术,加强成本管理控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快速、合理的目标成本分解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船舶产品成本项目库,对设计、采购、制造过程中工、料、费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并应用有效的核算手段,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变事后核算为事先控制,实现从目标、控制到核算的全过程成本管理,提高造船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7、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实现造船企业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加强船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设计院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整合,大力推进设计、制造和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异地协同网络等先进技术,达到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高度集成,逐步实现区域性设计、制造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无缝连接,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建立起面向整个造船过程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设计、制造和管理的一体化以及壳、舾、涂一体化。
8、完善船舶产业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船舶产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重点园区和船舶骨干企业建立船舶产业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加强面向船舶行业的区域性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船舶企业在科研开发、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信息交流和投融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邀请全国范围内该行业信息化专业知名人事和主要船舶行业信息化负责人组成专家委员会,我市船舶行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对我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制并发布市船舶行业信息化发展咨询(评价)报告;对国内外船舶行业信息化问题进行跟踪和超前性研究,为我市船舶行业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船舶行业信息产业发展项目提供决策咨询和评估服务。
9、加大财政政策支持。
设立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技改或补助资金的资金,并给予相关税收、产业优惠政策。同时,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争创品牌效益,占领标准制高点,与国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沟通,争取筹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等。
10、加快培育船舶产业信息化人才。构筑信息化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实施全球化人才战略,积极引进国内外学有所成的信息技术人才来创业,形成支持船舶产业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出台留住人才、集聚人才的政策,优化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作用的环境。建立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努力形成一支复合型的船舶产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
第三篇:湘水中学教育信息化调研报告
湘水中学教育信息化调研报告
根据县电教中心南电教发[2012]4号《关于开展全县教育信息化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对我校电化教育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4人,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8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2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5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1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所有班级都建成了“电视机+计算机”形式的班班通,逐渐形成了“探索中谋发展,应用中求创新”的信息化发展特色。
(一)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为总负责,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电教组长为运作负责人,以学校网管、计算机教师为技术支撑,学科骨干教师为应用核心的运行机制,保障各项应用的顺利开展。
二是建章立制,规范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分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狠抓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一是培训、应用与考核结合。采取暑期集中培训和年级组分散培训的办法,由电教组组织,教导处考核,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二是培训内容、措施落实,效果好。2012年暑期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电子学籍使用、资源平台使用、校园数字图书使用培训,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了新课标培训。
(三)硬件改造与软件发展同步。
为了加强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建设,学校挤出一定的办公经费,采取逐年添置的方式,加强硬软件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园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会议系统,添置了速印机、打印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办公设备,配齐了学校各处室电脑20多台,建成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系统,进行了教育资源远程接收系统的升级改造。1
2011年4月,江苏的爱心人士夏丹女士通过网络了解到我校的情况后,拨付专款6.5万元,学校自筹资金5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四方面的硬件改造:
一是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拉通了中国电信10兆光纤;二是在校园广播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校园视频会议系统;三是借助校园视频会议系统,将远程接收卫星直播改造成班级直接接收、观看;四是建成八个部室三种规格的“班班通”:A、50寸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B、50寸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C、硬盘播放器+数字投影+笔记本电脑。
2012年有建成了校园数字图书馆。
(四)突出四个运用,实现六个转变,服务教育教学
四个运用是:
一是学校各处室、各班级都能实现网络资源、校内自建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及时交流,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工资系统、校建系统等软件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二是建立了校园QQ平台、学校网页、校长主页,资源库、远程卫星资源不断充实,通过校园信息资源应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立足信息化课题研究。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的建设,以课题促进教师的成长,实现现代教育手段与课程的有机整合。2012年7月。我校成功申报了汉中市“十二五”科研课题《班班通促进农村初中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
四是加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服务教学、面向学生”,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六个转变是:
一是丰富了课堂教学。学校要求教师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进行教学,并通过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强制推广使用。
二是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化抽象为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促进了教研教改水平的提高。2011年,我校组织11名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现代教育技能培训,组织教师观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系列光盘,通过研讨、实践,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研教改。王毅的《文字处理基础单元小结》参加全国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优质课展
评,获得陕西省三等奖,课件《原子的内部奥秘》在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1年6名教师的课件和设计获县电教中心奖励。在校内、县内的公开教学、赛教活动中,全体教师都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2011年11月,我校1名教师在全县初中历史赛教中获得县级一等奖,2名教师在汉中市阳光师训活动中进行了示范教学。
四是德育教育活动手段现代化。开学初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弟子规》视频,参加经典吟诵活动和网上知识竞赛,每学期为学生播放2次电影,使学生受到直观的思想教育;南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网站已有40名学生注册会员,上传了优秀学生习作。
五是党员活动形式多样化。建党周年座谈、国庆周年座谈、重要时政精神的学习等,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和接收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取得了更加直观的效果。
六是素质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校刊《船》已经刊载10期,校园广播学生主持、内容丰富、每天定期广播,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备陈旧老化。2006年上级配备的学生机均为NC机,无法进行网络及教学使用。根据发展规划,需要建设一个满足60名学生上课的拥有30台电脑的网络教室,以实现“一室多用、一机多用”(网络教室上课学生用,电子备课室课后教师用,绿色网吧节假日学生免费用)。
(二)启动课题研究计划,解决在普及使用“班班通”中存在的问题。如使用适时、适度,手段的选择,如何与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不同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等。
(三)学校门户网站没有完成建设。原先的校园网站由于使用期限已到,现已无法使用,新的网站正在建设之中。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信息教育投入,目前我校教师机,配置较低。学生机为NC机,设备落后,无法用于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加强设备的投入,是信息教育的保证。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校教育资源。
五、意见及建议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重视山区薄弱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2006年的那批NC机设备已不能适应现代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课不能很好的开展,多媒体电子教室呈现瘫痪状态,无法使用。
南郑县湘水镇初级中学
二〇一二年十月九日
第四篇:农机化和信息化调研报告(精)
师宗县农业局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农机化 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 点。因此,在我县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加大力 度开展农业机械科技信息工作, 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加快我县农业 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方向、大趋势。然而,信息化在农村还 没有得到普及, 通过信息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还没有被提上 一些地区政府的议事日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领域、范围、主要成效和经验 目前, 我县的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领域和范围主要是在:农机安 全监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技术培训三个方面。其中,农机安全监 理方面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落户、审验及档案管理;农机购置补 贴方面融合主要体现在购机户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农机技术培训方 面融合主要体现在农机手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我县在农机购置补贴 和农机技术培训两个方面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情况与我市其他县 的情况基本一致。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机安全 监理方面的基础得到一定加强, 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改观, 拉进一条
10兆光纤,购置了多台电脑,安装了基本的管理软件,和省、市农 机管理部门牵了线、搭了桥,更加方便、快捷的更新、报验农业机械 基本管理信息。
二、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瓶颈及主 要原因近几年来, 我县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信息 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 但由于我县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 农 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 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领导已认识到了农机信息化建设 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干 部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计算机打字、上 网, 在互联网上有
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认为, 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 等待、观望的思想。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县、经济发达地 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投入方面, 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 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2.农民素质低,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 要。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使信息服务 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机化信息网络的 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 而且熟悉农机科技知识的专业人
才,能为农业机械的管理, 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跨区作业服 务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 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机化信息 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机 化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 使得农机化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 使信息 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 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4.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滞后。一是信 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由于大部分地区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 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 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 “ 梗阻 ” 现象。二是在信息发布 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因而无法解决 “ 梗阻 ” 现象。三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 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 具落后等。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 在信息处理方面有 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搜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影响 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农机化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 的一个子系统, 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 基础。因此,迫切需要畅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广泛运用现代 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 信息网的整体效能, 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提高计算机 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 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 务, 为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在信息传输网络体 系初步形成, 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 能否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本地区 “ 十二五 ” 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目标及措施 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体效 能, 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提高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计算 机及网络应用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 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
1.加强组织领导。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工作领域新、工作难度大,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地应成立 以农机管理部门一把手为组长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对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监督检查。
2.多渠道筹集资金。① 利用现有通讯、办公设备进行改造。② 采 取部分信息的有偿服务,谁联网、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方法筹 措资金。③ 争取国家和地方无偿、有偿资金或贷款投入。④ 利用资本 运作,通过入股、挂靠等形式,筹措资金。
五、对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提高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 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 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政 府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
重组, 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 切实提 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 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大力推广研究开发 出来的成果,使之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
2.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 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所谓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农机信息化建 设,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要采取 引进与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现 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而 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 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 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所谓硬件,就是尽快建立和完
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 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 方式的变革,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 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 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响应“唱戏”的格局,以加快 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重视信息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提高信息质量,要形成集信息 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 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 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面临的 一个重要工作。目前,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办公设备 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 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流 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农机信息 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加强农机管理部门 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力的信息反馈,同时与 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 机发展动态。农机信息的加工是连接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中枢,起着关 键性的桥梁纽带作用,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机化信息处 理质量的高低,因
此,应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 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信息的发布是 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是信息 6 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用户和生 产经营者手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让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从中得 到实惠。4.完善工作规范,保障农机化科技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农机化 科技信息工作必须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以实 现信息工作和信息网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农机化信 息网络的作用,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 信息收集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网的作用,加强网络互联、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日常工作中要提高电子化办公的 比重;省级要做好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对下级工作的信息指导作 用;市、县要做好对基层部门及农民的信息提供与反馈作用 师宗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3120440 7
第五篇:开发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经济技术开发区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
党员教育专题调研报告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区党工委始终高度重视全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把非公企业党员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现就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目前共有非公企业党组织57家,其中单独组建53家,联合组建4家,非公党员865人。开发区党工委将非公企业党员教育作为工作之重,采用“互联网+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成效显著。
二、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学习载体。制定“521培养”计划。开发区与******市行政学院、网络大学进行合作,为开发区企业党员职工提供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建立自主培训学习的平台,在未来5年内,完成2000人的中高层人才培训和1000人的学历教育;定期开展党课学习。邀请省委、市委党校教授、市委宣讲团讲师为开发区党员讲授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基础知识;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前往上海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利用远程教育途径。通过远程教育,组织党员观看学习《第一书记》、《使命》、《俄罗斯亡党亡国祭》等红色系列影片,学习专题课件,增强党性;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建立党建QQ群、微信群等在线交流平台,畅通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学习资料第一时间在交流平台上共享,畅通党员自我学习通道,党组织活动、表彰通报、学习动态等第一时间在交流平台发布,畅通党组织消息上传下达渠道。
二是开辟实践课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的开设与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能培训班次,为各企业党员职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教育,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将教育学习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每四年举办一期开发区职业技能大赛,开设钳工、铆工、车床工等工种竞赛科目,通过理论与实践考试,学以致用,比赛成绩突出的参赛人员可直接申报高级工和技师,迄今共有6名参赛人员被认定为技师,12名参赛人员被认定为高级工。
三是推进阵地建设。管好用好开发区党员活动服务中心。开发区拥有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建筑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党员活动服务中心,我们配备专人管理,制定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2014年,开发区党员活动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活动160余次,免费为企业党员、职工提供服务1260人次;规范非公企业党组织阵地建设。结合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现状和特点,按照“六有”标准,重点抓好党组织活动、党员活动、党建宣传活动三块阵地建设,目前,单独组建的企业党组织有固定活动场所的达到85%;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阵地。2014年全年,共投入3万余元更新、置办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宣传展板、学习书籍等,开展“五抓五送”、党建示范点等活动共补助非公党组织12.2万元,实现党建经费专款专用、实报实销。
三、存在不足与打算
一是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少数企业主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覆盖面不够广。由于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等客观原因,造成教育培训难以落实在每个党员职工身上,出现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问题。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严肃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视,并且将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开发区党工委对各级党组织考核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结合实际,转变形式。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党员教育培训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改变过去灌输性教育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拓展党员教育覆盖面,做到“走到哪 学到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