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 题 报 告
论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特点及 其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行政环境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围绕行政环境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特点,结合这些环境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它们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2、选题的价值
本文主要创新体现在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由此出发研究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研究重点的和难点
本文系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的专题研究。全文分三个部分:首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政府来承担和完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1.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管理主体、客体、管理原则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表现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行政管理学与其他科学相区别的重要根据。
1.4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2、行政管理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行政管理是由主体发出而作用于客体的有序管理;
4、行政管理是一个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
5、行政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获得别不可少的保障;
6、行政管理要有效地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服务,其本身必须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7、现代高科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行政管理在低成本和高效率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推行电子政务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学着力研究的重要内容。1.5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4、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令人难以捉摸。行政环境
2.1行政环境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2.1.1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行政环境问题是行政生态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学提出的新课题。
2.1.2行政环境的基本涵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环境是人类活动赖以进行与延续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等的总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与它周围的事物相辅相成。就某一主体而论,环境一般指主体自身以外的、与主体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行政环境的涵义,学术界虽然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借鉴或依据环境的含义而类推出来的。一般来讲,行政环境是指围绕政府系统的、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和。
这些条件有物质的、精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界的。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1.3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行政系统必须并只能在一定行政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行政环境改变了,行政系统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也随之改变。
2、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的改变时行政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
3、行政系统的活动和行政环境的改变,只能在实践中取得一致。
4、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产生和存在。
5、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目的和历史使命。
6、经济环境决定行政系统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等。
2.2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2.2.1行政环境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行政环境做不同的分类。
(一)、从作用于一国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属性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人文环境两类:
1、行政自然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面临的相关的自然条件。
2、行政人文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面临的社会人文条件。
(二)、从作用于一国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的国别界域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国内行政环境和国际行政环境两类:
1、国内行政环境,指一国领土内社会各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状况。其中又以经济状况、政治氛围和文化环境为主要因素。
2、国际行政环境,指一国行政管理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条件和国际关系。
(三)、以行政系统自身界线来分,可以把行政环境分为系统外部环境和系统内部环境两类:
1、系统外部环境,指与行政有关联的、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对行政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或条件。
2、系统内部环境,指与行政组织的生存发展相关联的、在行政系统之内的、对行政运行产生直接、具体影响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因素或条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2.2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行政环境特点分析
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是当前我国行政环境的总体态势。这一总体态势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即要求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创造各种条件。
(一)政治环境的特点分析
从政党制度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我国的政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在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目标等方面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略。从国家结构形式来看,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态。按照我国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也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自治机关,行使法定的自治权。另外,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港、澳、台问题,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从指导思想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实践进一步扩大了党的执政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从政治风气来看,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思想上,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组织上,发扬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工作上,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目前的政治风气而言,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以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日益成为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
虽然我国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腐败成为影响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体上是协调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令贯彻危机;三是党政不分比较严重,行政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四是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相勾结,直接影响了边疆稳定
(二)经济环境的特点分析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这些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8%以上,在世界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己跃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成彻底触动,深层次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完善新体制面临的首要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不少漏洞。这些缺陷具体表现如下为:一是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柯断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三是金融体制改革仍有待深入;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五是市场秩序需要规范;六是城乡分割体制障碍依然严重。
(三)文化环境的特点分析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文化环境明显地具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特点:一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有待大力发展,党领导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方面不平衡。在某些尖端技术和科学文化的某些领域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整个社会的教科文卫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三是伦理道德状况呈现出层次差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占主导地位;四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在交织,冲突和融合中并存,有待在可持续发展发中整合;五是党和国家臻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先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坚持“两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鸡)方针,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繁荣学术、文艺和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四)国际环境的特点分析
就一国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言,国际环境主要指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生产条件。二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三是国际行为或相互行为的结构状态,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国际政治关系体系、国际军事力量格局、国际文化、信息传播体系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国际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国际社会是个多元化的壮会,其成员的种类、规模、实力各不相同,有国家的和非国家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也有显差异。至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更是存在着差异和冲突。二是国家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同时又互相联系和制约。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但是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又使得各主权国家之间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考虑到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状况对本国的影响,要自觉遵循公认的国际行为准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提出了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由此带来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变革趋势。同时,强权、霸权、恐怖注意、分裂主义等现象也时常出现。如何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准则下独立、平等、稳定和富有效率地发展,使中国“和平崛起”成了当代国际环境变迁中我国政府考虑的重要议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3.1政治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政治环境决定和制约着行政管理,政治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管理的变化。具体地说,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运动以及其他政治参与的变动,势必导致政府管理系统从价值取向、结构与功能到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和环节产生相应的变化,实践中,政府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也有助于政治系统各种政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的变迁而变革。就中国的情况看,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己形成,经济成分、经济组织、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这些具体的经济坏境因素的变化,要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和领导作风等都必须努力实现下列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伦理的手段;由习惯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转向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由原来的机构臃肿、职责不清转向机构精简、职责清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绩效政府。
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变迁。经济环境往往因政府所处的地域、层次、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但无论差异多大,我们都能看出经济环境的变迁,尤其是经济环境中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迁,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变迁。就政治职能而言,政府职能除了常常提及的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其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以及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具有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职能。就政府的经济职能而言,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既要放开搞活,又要限制其消极作用。就政府的社会职能而言,政府必领担当起实现若干社会目标的责任。
3.3文化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文化环境制约和影晌着政府管理及其职能。文化环境制约着行政主体的活动方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任何行政主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每一社会的文化则通过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和传播模式静静地持续塑造着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总是对政府管理系统提出各种积极要求,而政府管理系统要保持与社会环旗的平衡,行政主体的行为就必须适应一定社会中占主导的社会思想、情感、信仰、观念、道德、宗教感情和传统。
文化环境对政府管理及其职能的规模、引导和调整,主要是通过行政文化的两项功能来体现:一是聚合功能。行政文化所形成的管理氛围,寄托了全体公务员的理想和希望。行政文化越发达,行政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越强烈,进而导致行政组织产生强大的内聚外联的动力机制。二是控制功能。行政文化对行政组织及其公务员的活动静悄俏地进行着自觉或不自觉的直接或间接督促、反省和检查,从而使行政主体的活动沿着一定行政文化的取向运转。行政文化对行政系统的控制是通过行政文化的各个要素及其影响途径来实现的。例如,行政制度作为政府机关制定的规范行政主体行为的规程和准则,倡导什么,禁止什么,能较好地指引行政实践。行政动机通过行政主体以愿望、兴趣、理解等形式表现出来,变成推动政府管理行为的潜在方量,变成管理的价值和行为取向,行政态度由认识、情感和价值取向所组成,体现为行政主体对行政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直观评价和好恶倾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国际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国际环境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合作交流,发展我国经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一主旋律下,从中国主要的国家利益出发,无论是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便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实现国家利益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责任参与引导国际事务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出国际事务解决的原则和途径,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方面事务的协调管理。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国,占领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电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内容,遍及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领域,产生许多新的综合性的高科技产业,推动了信息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增大。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国际环境中许多因素,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多元化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明显地主要表现为技术的竞争和人才资源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电子政务”的对策,加大了科学研究的投入,深化了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改革,开始了整体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地扶持了高科技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现,都是为了使我国占领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澳]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98.
2、王文义.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环境的适应性分析[J].河南师范太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3.
3、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4、曾峻.环境、职能、体制行与行为:关于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性思考[J].理论探讨,2008(4):7.5、杨冠琼,江河.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与协调[J] .经济管理,2008(9):95.
6、张震,刘芬.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研究[J] .中国公共安全,2007(12):96.
第二篇:浅议行政许可法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浅议行政许可法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论文摘要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本文试从行政许可法背景及意义、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及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方面略作阐述。
一、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及意义
行政许可是必要的;旧的行政许可制度在新的市场 经济 环境下,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计划经济 时代 的行政许可制度模式与新时期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行政许可法将使政府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
行政许可法通过确立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笼统的管理模式。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必须依法行使。
三、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行政许可法促使行政管理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转变许可模式,强化权责统一。
四、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许可法的实行,将使权力导向型行政管理方式向 现代 的规则导向型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也更有利于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五、行政许可法将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行政许可法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2004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的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 法律。她必将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行政许可法背景及意义、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及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方面略抒己见。
一、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及意义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事前监管的重要手段。在行政管理中,行政许可权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行政许可之所以要通过立法来来规范,一是行政许可权也是行政执法权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必须将行政许可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等其他行政执法行为一样,都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因此,制定行政许可法,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任务。二是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以往的行政许可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限制市场竞争,甚至利用行政许可进行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许多行政许可行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格格不入,有的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 发展 的严重障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世留组织协定和我国的具体承诺,行政许可应当以透明和规范的方式进行。因此,制定行政许可法,也是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三是以往的行政许可制度,与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相互依存,形成了众多部门利益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许可的设置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越位、缺位、错位并存,重许可轻监管,或者是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乏依法监督,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利用行政许可进行权钱交易、徇私舞弊,行政许可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长期存在的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程序繁琐、权责脱钩、监管不力等 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从制度
上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行政许可法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把制度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确立了行政许可的一系列原则和重要制度。此法明确要求:行政许可设定应当于法有据,行政许可管理应当公开透明,行政许可服务应当便民快捷,行政许可权力应当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行政许可强化事后监督检查。行政许可法的贯彻落实将从制度上防止作为权力的行政许可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改变行政许可的过多过滥,有利于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与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依法治国是 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 内容,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即治国者先受制于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对现行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对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行政许可法将使政府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审批、许可。结果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切人点,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转变政府职能问题,仅靠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申请、审批、监管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不仅对行政许可行为进行了规范,更重要的是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法律保障。
行政许可法通过确立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比如,在政府行政管理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竞争优先的原则;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从而改变了政府职能的定位逻辑,即从“先政府、后社会、再市场”扭转为“先市场、后社会、再政府”。这就彻底颠倒了针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制度安排的传统逻辑,大范围大幅度地降低了个人与组织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门槛,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
行政许可合法原则要求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权限、内容、主体、程序皆须法定。首先行政许可法规定只有直接关系国家、社会重大利益的事项可以设定许可。据此,行政机关不仅要把自己原来专署的行政审批权部分让渡给社会,而且要将本属于社会的自治性管理权归还原主。其次、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职权的行政机关或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就要求改变过去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混乱局面,克服地方和行业保护。因此,政府必须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步伐,“管其所管,放其所放”,将该管的管住、管好,将不该管的妥善地放开,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树立诚信意识,依法谨慎、理性地行使权力,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三、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理念”,是思想、观念的意思,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强调对目标、原则、方法 的认定和追求。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更新,就是要不断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方式,选择制定新的行政管理目标、原则和方法等,以适应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首先要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民主行政的理念。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又给民主行政的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在行政许可的设立方面,行政许可法第19条规定,起草法律、法规和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
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采纳意见的情况;第2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行政许可的实施方面,从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到审查、决定以及期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以民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使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便民原则亦是以民为本行政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它要求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从根本上转变了行政机关的角色定位,突出为民服务的宗旨。对符合条件的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批,政府不应再看作是对申请人的“赋权”,而是法定的义务。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变权力本位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创造便民条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理、统一办理、探索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模式等,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提高行政效率,要从思想上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民为本、民主行政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开”和“透明”。公开透明也是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如果这些信息资源被社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无疑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也是公民监督政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措施。国家机关按照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理念,公开法律规范,公开实施过程和结果,公开决策、执行、监督等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等信息,真正实现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以及管理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这就是 理论 界呼吁打造的“阳光政府”。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公开透明原则,无疑为进一步树立以民为本、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一个人民拥戴的“阳光政府”,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树立责权一致和信赖保护的行政管理理念。一个法制社会必然是一个责任社会; 自然,一个法制政府也应当是一个责任政府,这是不争的定律。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权力与责任脱钩,有权无责的现象较为普遍;权力与责任挂钩,行政管理带有明显趋利性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许可法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设专章对行政机关违法设定、实施行政许可以及实施行政许可后不履行监督职责等,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并明确规定由此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利益损害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责任形式从行政处分到违法许可的撤销,再辅之以追究刑事责任。这就为我们的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提出了基本要求。根据这一基本要求,还应当逐步建立、完善、推行高官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把权利和责任挂钩。同时,还要细化标准,增强可操作性,使问责制与追诉制并举,形成刚性制约机制,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责任政府。
在树立责权一致行政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忽视另一个重要的行政管理理念:信赖保护。信赖保护就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应当保护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通俗地讲,信赖保护就是“诚实信用”。古人云“从无信不立”。“诚实信用”不仅是一个人立于 社会 的基本准则,而且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立政之本、兴业之基。任何一个政府的建立都取决于民众的信任与认同。没有民众的信任与认同,任何政权都是不可能存立或者不可能长久存立的。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 现代 文明的标志。尤其是政府的信用程度,直接 影响 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成为决定市场资源走向的最根本的要素。因此,行政许可法特别明确了“信赖保护原则”,这就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 法律 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如果政府在信用方面出了 问题,就会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的短期化和经济效益的不稳定性。总之,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就没有经济的健康 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机关进一步树立信赖保护的行政管理理念,坚持依法行政、诚实守信、加强监督、优质服务,塑造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
四、行政许可法将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体现了政府全能主义和权力本位思想,政府处于社会的中心,对社会和经济实行大统一的管理。这是一种直接的、微观的、权力无限式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高度集权、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行政管理方式。不可否
认,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 历史 阶段,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下,这种权力导向型管理方式的弊端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例如,每当建设和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就会强调审批、发证,或者“以批代管”,或者“只批不管”。这种权力导向型管理方式,往往容易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和社会功能的萎缩,从而阻碍市场机制的发育和 企业 活力的发展。
行政许可法以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为基本原则,通过建立规范的行政许可制度,妥善处理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只要通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社会自律管理以及事后监督等能够解决的事项,就不实行行政许可。这些规定有利于实现传统的权力导向型行政管理方式向现代的规则导向型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也更有利于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五、行政许可法将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从制度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行政许可法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多年来,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产生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 内容 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但是,由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法律意识的不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经常发生,有的十分严重。如有的行政失职,应该作为的不作为,该管的不管,不履行法定义务;有的行政越权,不该管的乱管,违反法定职责;有的滥用职权,从个人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甚至有的干部贪污受贿,成为人民的罪人,等等。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尤其是 目前 存在的乱处罚、乱罚款、乱集资和以权谋私等情况,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从近年来查处的许多腐败案件来看,也多与滥用行政审批权力有关。行政许可法从这些最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许可权人手,设计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防止行政许可权人格化,防止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和人员以权谋私。可以说,行政许可法的每一章都有关于如何防止腐败的规定,从而为实施行政许可的机关和人员设定了一个“安全阀”,只要严格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就不会有腐败现象的发生,也就不会犯错误。这就为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篇:论西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
论西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
摘要:行政环境是政府公共行政的前提,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政活动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确保二者的和谐和动态平衡。西藏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政府应根据这一实际来制定各项政策和规定,确立明确的政府职能和合理科学的管理目标,分清重点和发展次序,实现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依据和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问题一直是行政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行政生态学创立于20世纪中叶,1947年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斯发表了 “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先提出了行政生态问题。随后哈佛大学行政学教授利格斯发表了 “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和“公共行政生态学”,主张将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从而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途径。
行政环境泛指能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行为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空间、对象和条件,它规定着或影响着政府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工作重点,制约着行政职能、公共政策和行政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程度,影响着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行政效率的高低。总之,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行政活动要适应行政环境的要求和特点。但另一方面,行政行为对行政环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即表现为行政主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积极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以期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交流、有序运行、动态平衡的新型关系,以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行政环境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社会环境。行政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行政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及人口、民族、历史等要素。另外地区的外部环境、国际环境对政府的行政管理也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本文拟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论述这些行政生态因素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西藏行政环境分析
(一)西藏的行政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空气、地形、气候、土壤、水系、动植物品种与分布、矿藏资源等。自然环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物质前提,它对政府职能、行政目标的确定及实施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西藏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它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区土地面积约有120万平方公里,人口 260多万,山地占三分之二以上,海拔高、日照强,空气含氧量少,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因素主要有:
1、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不利于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西藏地处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全区约有77%的土地面积在海拔4500 米(即生命线)以上,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开展工农业生产活动。
2、高山林立,地形复杂,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
3、气温低,降雨不均,冰雹、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草场沙化严重,植被少,生态系统脆弱。
4、能源奇缺。西藏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特别是后二者)非常缺乏,极大限制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在自然环境方面西藏也有有利的方面:
1、土地面积大,人口少。西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为2人,虽适于工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比例较小,但总量仍非常可观,为大力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一江两河”流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宜农荒地面积巨大,水源丰富,发展农业潜力很大。
2、水及水力资源丰富,西藏拥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总数约1500多个,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水域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西藏有多条汹涌澎湃源远流长的江河,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仅外流河水系的年径流量达3.7亿立方米,再加上落差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我国90%以上的水力资源蕴藏于藏东南地区。
3、动植物及矿藏资源丰富。西藏现有高等植物 4000多种以上,藏东南有我国最大的林区,木材蓄积量达20.84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药用植物也有几百种,其中虫草、贝母、三
七、红花、红景天、灵芝更是丰富。西藏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已发现的矿藏有90多种,其中有11 种的储藏量分别位列全国前5名。
4、自然景观雄伟、壮观、多样。西藏海拔高,落差大,独特的高原气候与景观独居天下,有雪山、冰川、河湖、草场和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再加上悠久的历史和壮丽辉煌的人文景观,特别适于发展观光、科考、探险、度假等旅游活动。
5、地缘优势。西藏外与5 国接壤,内与4省区交界,发展边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二)西藏的行政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行政系统所处的一切社会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影响政府行政活动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人口、民族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制约和影响着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
1、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物质技术水平的高低及拥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而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对行政系统的产生、性质、运作目标和方式等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西藏一直处于封闭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较为原始的农牧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技术落后,教育水平低造成了西藏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许多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规模不大。1999年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才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而2001年海尔集团的销售量就达 670亿元左右,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0亿元,是西藏的100多倍,相比较而言,西藏的经济总量还非常小,经济实力不强。(2)能源奇缺,交通落后。能源和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能源方面,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缺乏导致了电力的缺乏(除拉萨外)。西藏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和主要动力供能为小水电,仅能满足部分城镇居民生活所需,难以满足工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交通方面,西藏虽有约3万公里的公路,但90%以上为土石路,黑色路面仅有约2000公里,为总里程的6%,且主要为省际交通干路,路况差,主要为三、四级路,区内黑色路面就更少了。西藏目前尚无铁路和高速公路,航空运输方面由于受地形、气候条件制约,机场偏少,布局也不合理。广大的县、乡、村交通更多艰难,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3)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西藏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但由于耕作技术、饲养方式落后,导致农牧业产品价值低、商品率低、效益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西藏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技术落后,产值低,开发新产品及开拓市场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与教育落后和劳动力素质低有关。40年来,区、内外为西藏培养的大学生人数只有2万人左右,而且目前整个西藏的科研人员仅1400人左右,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再加上管理思想、方法陈旧,已严重影响了西藏的经济发展。
当然西藏在经济环境方面也有一些有利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4年起西藏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已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龙头产业。如藏药、旅游业、采矿业等。1998年西藏的藏药产值达1.4亿元,已经树立了几个在全国有知名度的品牌。目前西藏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已超过1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过亿元。还有采矿业、饮用水前景也很乐观,这几个新兴产业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强劲增长点。
(3)农牧业发展的潜力大。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荒地多,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光照又强,只要制定好农牧业方面的产业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农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
(4)恰逢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世纪之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西移。西藏作为西部一个省份,可以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政治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立法监督制度。经过 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正逐步趋于完善,集中表现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进一步理顺;民主选举制度正在制订和落实;政治程序化、民主化、公开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法律制度日趋完备;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西藏的政治环境与全国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西藏的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日益显示出巨大作用和效果。西藏自治区能根据有关法律和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政策,如经济政策、教育政策、人口政策,享受了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一大批民族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选举、参政议政的热情日益高涨。
(3)随着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形成了全国支持西藏的大好局面,国家机关和兄弟省、市,无私援助了一批大型工程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极大推动了西藏的经济建设,鼓舞了区内各族人民的士气。
当然在政治环境方面,西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利的一面,主要有:
(1)西藏是我国反分裂、反**集团的前沿阵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一伙与西方一小撮敌对分子相勾结,借着“保护人权”、“宗教自由”的幌子,在国际上大造反华舆论,支持区内的分裂分子搞破坏活动,造谣生事,妄图将西藏分裂出去。所以,反分裂斗争、稳定局势的工作异常艰巨,形势不容乐观,而且将长期存在。
(2)民族、宗教问题有激化的可能性。由于自然 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低,再加上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有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还有**集团的分裂活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有激化的可能性。
(3)管理体制、政策和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职能的分解和转化不力,机构设置重叠、人浮于事;管理目标宏大而不切实际;公务员公仆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漠,还有各种各样的腐败问题等,都将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西藏行政环境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
研究行政环境,目的是使行政人员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价值观,逐渐建立起新型的管理模式,掌握行政环境发展的规律,促进行政活动主动积极地去适应行政环境,改造行政环境,变不利的行政环境为有利的行政环境,使行政环境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有效地实现行政职能和行政目标,为此就必须使行政管理活动与行政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即:(1)行政管理要符合行政环境的基本性质,尤其要符合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性质。(2)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水平。(3)行政管理还应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 方向,建立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同样,西藏现阶段的行政自然环境和行政社会环境是制约和影响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政府应根据这一现实的客观状况有针对性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政策和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地去适应和改善行政环境,建立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更好地实现行政职能和行政目标,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社会稳定是前提。保持社会稳定是政府的首要职能,是西藏最大的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历史、宗教及地域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城乡、部门、行业之间的差距,使各种矛盾都有激化的可能性。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得力措施抓好社会稳定工作。(1)深入开展揭批**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其政治野心和欺骗性。(2)做好寺庙工作,加强僧侣人员的甑别和身份认定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和寺规、行规教育,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3)做好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观念。(4)切实解决好农牧民增收问题。农牧区人口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广大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不仅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西藏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需要。(5)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工作,妥善解决流浪、残障、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6)依法惩治腐败,推动民主化进程,巩固稳定的大好局面。
2、能源、交通是基础。能源和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能源、交通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从长远看,西藏要积极争取中央进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其装机容量可达 5000多万千瓦,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这将是我国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之后又一个世界瞩目的“世纪工程”,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西藏的能源短缺问题。从中期看,要加大区域内常规能源的勘查和研究工作。从地质构造上讲,西藏也具有蕴藏常规能源的地质成因。从当前来看,各地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的转化和利用工作。交通方面,目前青藏铁路已开工建设,2007年将全面建成通车,这将有助于改善西藏的交通面貌。但政府应继续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尽快实现区内骨干公路等级化,考虑将车流量大的路段修成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地县之间实现路面黑色化,乡村间实现土石化。航空运输方面要尽快论证新建机场的布局、选址工作,可考虑在新建林芝机场之后,在阿里新建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可民用化,尽快形成航空支线运输的新格局。从而实现公路、铁路、空中立体运输模式,长途、中途、短途网络化运输格局;运输企业国有、私有、外资多种经济形式,为西藏的大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3、农牧业是重点。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农牧业一直是西藏的主要产业,农牧区人口多,农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西藏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要实事求是,扬长避短,长远规划,综合开发,争取农牧业在十年内有一个大发展。(1)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改善草场,扩大围栏定点饲养点,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调整种植业结构。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和水果产业基地。要充分利用西藏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引进内地、国外的优良品种,采取新的栽植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3)发展“绿色农业”。由于西藏温差大、温度低、病虫害少,化肥、农药基本不用,再加上工矿企业少,空气质量好,水体洁净卫生,发展无污染的绿色农业前景非常好。近期可优先发展大棚蔬菜,进而开发绿色食品、饮品,以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4)改良畜品种。西藏目前虽然牛、羊存栏量大,但产值不大,商品率低,效益低。对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引进、改良畜品种,如新型的奶牛、肉羊以及 皮毛经济价值高的畜品种。(5)根据实际发展特种养殖,如水产养殖、驼鸟、狐、貂养殖等,以增加农牧民收入。
4、优势产业是先导。西藏的旅游业、藏药是新兴的两大优势产业,再加上其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和效益好的特点,政府应加大对这两个行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为西藏的经济支柱之一。就旅游业来讲:(1)加强总体规划。要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能够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如科考、探险旅游、草原生态游、民族风情游、避暑度假游等等。(2)加大宣传力度。国外有学者测算1美元的旅游宣传投入会带来40美元的旅游收入。西藏要根据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有重点、有次序的开发西藏的客源市场,经研究依次为东南沿海和京沪两地,日本、韩国、港台及东南亚地区,西欧、北美地区。(3)改进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4)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工作。
5、技术、资金是保障。技术落后,科技人员缺乏,资金短缺也一直是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如农、畜牧业专家、生物工程与制药专家,旅游规划师及高级经济管理人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创造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资金方面要多渠道筹措:(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款和各项专项建设资金。(2)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及援助项目。(3)采取 BOT融资模式BOT(Build—Operale—Transfer)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其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即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收益权,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当地政府。国家有关部委也倡导各地在电力、公路建设中利用BOT来融资,西藏也应积极采取这一新型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4)采用发行债券、股票 奖券、转让股权等方式来筹措资金。
6、科学管理是手段。行政环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它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向,影响着管理体制和管理过程。因此,作为政府来讲,应当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目标,改革不适应行政环境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实现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结合西藏的具体情况,应注意下列问题:(1)建立科学的行政目标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能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能起激励、导向和约束作用。而不科学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只能是制造混乱。西藏有着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此,目标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切忌制定一些过于宏大缺乏现实基础的不可能实现、也没有意义的目标。同时,也应注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作。(2)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3)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化工作激励机制,提高行政效率。(4)加强政治学习和理论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7、环境保护是责任。政府的行政管理一方面要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政府在履行职能发展经济时,必然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子孙后代的问题。西藏是我国大部分水系的水源地或流经地,由于海拔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很容易被破坏而恢复又难,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水源、森林、高山植被、稀有动物,保护好自然环境等于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总之,保护好环境和资源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
综上所述,研究行政环境一方面说明影响政府行政管理外在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政府行政管理的能动性,把握好行政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行政活动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确保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间的和谐和动态平衡。西藏要充分认识自己行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制定各项政策和规定,确立明确的政府职能和合理科学的目标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分清重点和发展 次序,推动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四篇:排球运动的特点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排球运动的特点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排球运动近一个世纪以来,由室内走向室外,由地板走向沙滩,由娱乐走向竞技,又由竞技走向娱乐,竞技排球向人展示了高难的竞争技巧和精彩不断的比赛场面,娱乐排球的发展则进一步展示了排球运动的魅力所在。一块沙滩、一片草地、一个排球,就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阳光,体会运动的乐趣;软式排球、气排球和小排球更以其轻便、柔软的特性吸引着男女老幼,趣味无穷的大众排球使参与者在与同伴共同战胜困难、战胜自我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它可以使人增强自信、自尊,满足人们交往合作的需要,使过剩的精力得到宣泄,使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紧张和压抑得到消除,使人的心理情绪得到调解,陶冶情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
排球运动对参与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和关节等均有积极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也明显加强,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①有效地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运动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从总体上改善了人体运输氧的能力,各器官系统的供血和供氧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心肌中线粒体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有效地提高了利用氧的能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延缓中老年衰老有一定的作用。②血脂成分:消耗人体过剩的能量,血液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LDL-C(低浓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据流行病分析表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人体内LDL-C的浓度负相关,与LDL-C正相关,血浆脂蛋白的这一变化趋势,显然对预防和改善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重要作用。③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改善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促进对糖的代谢加快。因此,参加大众排球活动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改善其病情有良好的作用。④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行时间长, 运行速度慢正好弥补老年人动作反应迟-3-慢的弱点;软式排球因具有轻、柔、软的特点,故初学者特别是女学生更加热衷于这项运动。在比赛过程中, 攻守激烈, 救球成功率高, 相持时间长, 精彩场面层出不穷, 大大增加了人们观看娱乐性和观赏性。对推动“全民健身”能促进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使人们在运动中不易疲劳并具有愉快地感觉;改善人的智力、注意力、观察记忆和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能消除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不良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称为“心身疾病”。所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排球运动可以有效地增进人身心健康。
排球运动对参与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和关节等均有积极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也明显加强,起到了良好的锻炼作用,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①有效地增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运动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总量的增加,从总体上改善了人体运输氧的能力,各器官系统的供血和供氧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心肌中线粒体的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有效地提高了利用氧的能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延缓中老年衰老有一定的作用。②血脂成分:消耗人体过剩的能量,血液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LDL-C(低浓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据流行病分析表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与人体内LDL-C的浓度负相关,与LDL-C正相关,血浆脂蛋白的这一变化趋势,显然对预防和改善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重要作用。③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改善胰岛素对糖代谢的调节作用,促进对糖的代谢加快。因此,参加大众排球活动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改善其病情有良好的作用。④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行时间长, 运行速度慢正好弥补老年人动作反应迟-3-慢的弱点;软式排球因具有轻、柔、软的特点,故初学者特别是女学生更加热衷于这项运动。在比赛过程中, 攻守激烈, 救球成功率高, 相持时间长, 精彩场面层出不穷, 大大增加了人们观看娱乐性和观赏性。对推动“全民健身”能促进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使人们在运动中不易疲劳并具有愉快地感觉;改善人的智力、注意力、观察记忆和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和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能消除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不良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病程演变具有密切的关系,称为“心身疾病”。所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排球运动可以有效地增进人身心健康。
当今世界,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民体质的强弱是综合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国民体育发展水平列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日趋显示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而这些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有赖于国民参加的体育锻炼。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强调“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劳动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作形式单调,生产逐渐向智能化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白领阶层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蓝领阶层,其结果是脑力劳动负荷过重,精神压力大,肢体劳动匮乏。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居住条件大为改变,使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时现代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过大,产生了许多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少皆宜的大众排球是防治现代“文明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非常积极的手段。通过大众排球的大力开展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生活,既是人们的个体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过去体育活动一般是由特殊阶层所从事,如保龄球等都是贵族活动,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参加。而适合不同群体的大众排球不需要太多的经费,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主要规则容易掌握,运动量可大可小。它既适合于青少年,又适宜于中老年人。大众排球运动可采用竞赛形式,也可采用娱乐健身形式,大众排球可同性可混合,可在室内或室外,也可在沙滩草地、雪地上进行,并且大众排球运动是一项没有身体接触的集体性体育活动,不易造成伤害,是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训练程度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活动。
竞技排球以队员精湛的扣球技术,漂亮的救球动作,扣人心弦的来回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通过观赏排球比赛来愉悦身心,而是更加渴望能亲自参与该项目中历练自我,展现自我,从而健身娱乐,于是适合大众参与的新的排球运动-大众排球闪亮登场。在竞技排球的带动下,大众排球迅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发挥其娱乐健身作用。有包含不同年龄、层次的小排球,软式球、墙排球、气排球、妈妈排球;有适合不同地域的雪地排球、泥排球、沙滩排球;有适合残疾人的坐式排球,盲人排球等等。
排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项目。他要求相互协调,团结一致才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它要求把参与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提供了相聚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培养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论学校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推荐)
论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校环境主要由包括教师、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与孩子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由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和社会教育的缺位,造成了特别是农村滋生了许多问题儿童,尤其以“留守儿童”为主。在这种客观现实存在和暂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尽最大努力打造好学校的育人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而深远。
1、教师师德建设
学校育人环境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教师,任何再豪华的校园硬件设施,也无法与“学深”“品正”的教师相比。
当前,农村教师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师德丞得进一步加强。教师本应淡泊名利、道德高尚、志存高远。然而,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教师忽视业务学习,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酗酒、赌博、甚至收受钱物。一些教师更是把讽刺、挖苦、体罚学生当作“教学手段”,使孩子身心受损。同时,个别教师与新课改格格不入。教学老一套,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不能探究新知识、新教法,工作上敬业守时,而教学效率及业绩上却自我感觉“良好”。只要晋升到高级,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校在岗位上等老、养老。
而作为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每一位教师接近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接近先进事迹。让其在感受中升华自我。
2、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农村中小学此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偏于硬件建设,而不太注意隐性精神文化建设。注重了外部的美化,而忽略了挖掘以本校为主的自主品牌文化的打造。学校的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趋于形式化,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有了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而缺少配套的“头脑”。另一方面,感觉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美好校园,画几幅画、栽几棵风景树、搞几次活动。多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形象、一个模式,缺少能体现本校育人理念、涵盖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
3、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在校生绝佳的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场所。学校应抓住这块天地,充分利用好使之成为孩子学知识、练能力的发挥地。
目前,农村老教师较多,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较慢。在教学中存在沿袭老一套教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校安排布置班级文化,就以为是把“学习园地”布置一下,贴上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挂上些学生的手工制作,就有了“班级文化”。再者,班级文化出现了公式化的倾向。他搞一个“书法天地”,我来一个“书法展示台”;他有一个“手工制作区”,我出一个“手工作品展示”。班级文化建设缺少新意,缺少了对本班学情、生情相结合的实用性。无法起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助推学生身心发展服务的目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体系,每个环节都要做好、做扎实。如何利用好它们的关系,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长期应思考的问题。
论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广阳镇竹园学校
赵学洋
20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