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历史 学习前贤
尊重历史学习前贤
文章内容:
早年革命斗士
后为乐坛哲人
乐话音境
传奇人生
一曲大江东去
千古世代留声
前辈青主先生诞辰百拾五周年祭
学府资深前辈
音苑耆宿方家
诗文译著掌故史话
一生传道授业
风范永放光华
廖辅叔教授百年诞辰之祭
以上是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桑桐教授分别为作曲家、音乐美学家青主诞辰115周年,音乐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词学家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的题词,极其贴切地概括了廖氏两兄弟的业绩、学术地位及其历史影响。
为了尊重历史,学习前贤,弘扬人文精神,2008年11月6日至7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惠州廖氏两兄弟”――廖尚果(青主)诞辰115周年、廖辅叔诞辰100周年学术纪念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有:廖氏两兄弟纪念大会;《忆青主――诗人作曲家的一生》(廖乃雄编著)、《廖辅叔的乐艺人生》(廖崇向、黄旭东编)、《留住历史瞬间――廖辅叔生平撷影》首发式;青主艺术歌曲、廖辅叔词作乐曲音乐会;“青主音乐美学思想与当代音乐生活”和“廖辅叔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学术研讨会;廖辅叔书法展和《廖辅叔题词手迹选编》首发式。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学者、廖辅叔的学生、亲属、生前好友与同事共二百余人莅会。
在6日下午举行的纪念大会上,三家主办单位领导首先致辞。青主是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美学家,而音乐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词学家廖辅叔则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菰诮不爸兄赋觯?任何一项事业、一所学校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忘记前辈,举办此活动的一个主要出发点,是要让年轻一代音乐学人牢记前辈,尊重历史,通过对廖氏两兄弟的学术品格和学术成果的研讨,来鼓励和激发他们更好地把音乐事业发扬光大。
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青主和廖辅叔先后受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之聘,在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工作。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讲述了廖氏两兄弟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渊源关系。他表示,“上音”以及中国的音乐事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中国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事业之所以有今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包括廖氏两兄弟在内的老一辈音乐家给我们留下的优良艺术传统和治学精神。这两位先贤前辈是“上音”艺术传统和学术血脉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的有功之臣。让我们纪念这两位令人尊敬的前辈,进一步发扬他们的治学精神,光大他们的艺术和学术成果,把中国的音乐事业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
廖氏两兄弟都是广东惠州人,家乡政府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惠州市副市长谢端的致辞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两位音乐前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她表示,北京的纪念活动结束后,惠州市政府还将通过设立“惠州廖氏两兄弟”纪念室,在市中心塑青主铜像,举办音乐会、讲座等活动,表达对廖氏两兄弟最崇高的敬意。
廖辅叔曾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南京国立音乐院常州幼年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前身)任教,原常州幼年班学生、中央乐团大提琴首席马育弟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教职工代表满怀深情地回忆了40年代廖辅叔在幼年班默默耕耘、静静奉献的点滴往事。从40年代抚育幼年班的孩子,到80年代培养国家首位音乐学博士生,廖辅叔将毕生精力投身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令人可亲、可敬。中央音乐学院的中青年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之后的发言中,表示了年轻音乐学人要继承前贤优良作风和学术传统,肩负起历史责任,为学术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最后,青主儿子、现旅居加拿大的原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和廖辅叔的外孙女刘君华,作为亲属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和对举办此活动的感谢之意。廖乃雄认为两位前辈一生追求真、善、美,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是最值得大家学习的。
在6日晚上的青主艺术歌曲、廖辅叔词作乐曲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学生和附中附小合唱队分别演唱了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7首艺术歌曲和廖辅叔《西风的话》等十多首词作歌曲。这场音乐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位音乐前辈的美学思想和精神境界。
7日的学术研讨会上,刘再生、廖乃雄、冯长春、李岩、梁茂春、姚亚平、冯小刚、黄揆春、方承国、陶亚兵、苏木以及中青年音乐美学教师何宽钊、柯杨、杨赛等二十余位与会者先后发言。大家既有对廖氏两兄弟艺术实践活动的点滴回忆,也有对他们的音乐理论成果和为人处世态度的真挚评说。发言内容涉及青主的歌曲创作、音乐美学思想,青主和廖辅叔的诗作,廖辅叔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方面的学术成果,廖氏两兄弟在中国音乐史上的贡献、影响和历史地位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对二者的研究(生平传记、音乐作品及其演出、美学思想、诗歌创作)等等。而其中谈得最多的则是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多位学者都对“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向西方乞灵”这两句青主音乐美学观的核心,也是音乐界最具争议与曾备受批判的话语,作了自己的解读。如刘再生教授认为,青主所说的“上界”乃是人类精神、感情世界的代名词。“向西方乞灵”的概念是青主对“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一认识的延伸与发展,是对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叛逆与反悖,是对中国旧乐现状的不满。冯长春教授认为,在青主这里,“乞灵”是与“上界”的诗性譬喻以及对中国礼乐思想的批判和对西方音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吁求联系在一起的,也是跟他所接受的欧洲浪漫主义美学观和当时盛行的表现主义艺术美学思想密切相关的。抛却附着于这些观点中的某些对中国音乐的简单化否定言论,青主的“乞灵”论值得肯定。李起敏教授认为,学术与政治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不能以政治概念和某种需要去异化学术研究。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该贯彻一种新的学风,即真正地把音乐学家当作一个研究的主体来进行科学研究,把他们放在其应该有的文化座标上来对待,让他们的真正面目展现在文化史册上。青年教师柯杨认为,青主音乐思想的核心,即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他对“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好的音乐”(“音乐的本质”)这一问题的个性表达。他着力讨论什么是好的音乐,为的是通过音乐去拯救人的灵魂。青主思想的最动人之处,正是他这种坚定的价值立场和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学习青主,更应该学习蕴含于其音乐美学思想和创作中的这种情感、精神和品格。
两天的纪念活动虽然时间短促,但内容却相当丰富,既不乏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深刻性,又兼顾了历史回放和追忆的亲切与温馨。而这次首度响亮提出“惠州廖氏两兄弟”,也很贴切而又具不凡的内涵,正如音乐史论家孙继南教授在贺信中所言,“一门两兄弟都是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学家,既堪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绝无仅有,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家学渊源教育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廖氏两兄弟”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的双子星座,具有为人谦逊、自强不息的学者品格,严谨真诚、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广博丰厚、开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师德风范。
除了会议上的发言,本次活动还编纂出版了四本纪念书册,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学术价值最高的当属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写书名的《廖辅叔的乐艺人生》。该书共八十余万字,分为3卷,第1卷为廖辅叔的文论,包括人生自述、《音乐周刊》文论辑录、《乐苑谈往》续编;第2卷是有关廖辅叔的研究(共20篇)与纪念文章(共41篇);第3卷为廖辅叔的诗词与词作乐曲,另附有廖辅叔著述目录。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文献,该书的编辑出版,“对于进一步了解、认识、研究廖辅叔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学术成就,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王次?荩?。
通过纪念和研讨,学界对廖氏两兄弟的学术成就、学术贡献和历史地位有了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同时也让青年学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学术前辈们是如何跋涉过来的。他们不为名利、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一生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品格,永远是年轻学人学习的楷模。
宋学军蓝南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宁)
第二篇: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按照市卫生局机关党委的要求,在建党94周年之际,要在基层支部开展讲党课活动,“舶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正呈现出从学术领域向网络蔓延的趋势,这些打着“反思”的幌子“任性”而为,肆意歪曲历史的言论和思想,污浊视听,危害至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眼下,“舶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正呈现出从学术领域向网络蔓延的趋势,这些打着“反思”的幌子“任性”而为,肆意歪曲历史的言论和思想,污浊视听,危害至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颠倒历史、嘲弄高尚、胡编乱造是这种思潮的显著特征,而通过“开涮”来哗众取宠,通过“恶搞”来标新立异,则成为其招徕受众的主要手段。抹黑革命先烈、诋毁英雄人物„„为了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阴暗心理,历史虚无主义刻意颠倒是非、善恶、美丑。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的污蔑党的领袖、否定革命历史的视频,一些微博微信平台发布的妄加评说志愿军战斗英雄邱少云的段子,便是这股歪风的缩影。且不说其所谓的“考证”如何经不起推敲,单是他们对待英烈的态度就让拥有良知的广大网友怒不可遏:为了捍卫和平而英勇牺牲,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仅此一点,英雄绝不容亵渎!
历史虚无主义网上“任性”的背后,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的阴谋,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而且关系做人立身的根本。如果不以为然,长期无视甚至放纵,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坚持唯物史观、维护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问题一旦被颠倒、被消解,不仅个人的思想会混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也将动摇。“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放眼世界,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前车之覆,当为后车之鉴。
这是一场无形的较量,虽然未见刀枪,但我们应该清楚:其实,仗已经打起来了!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要捍卫真理,就必须牢牢守住网络这个“主阵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随意解构历史、歪曲真相,肆意兜售历史虚无主义的行为,我们必须及时予以反击、批驳,对于违反宪法法律的,必须依法追责。
在筑起“高坝”的同时,也应努力引来“活水”。好经不能念歪,精彩的历史也不该讲得枯燥。全媒体时代,我们更应讲好历史故事,走近历史真实,再现鲜活的历史面容,通过积极推出微视频、动漫等形式,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历史、认识英雄、感悟崇高。
历史不是任人揉捏的面团。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各族人民的同仇敌忾、宁死不屈,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令人感奋,催人奋进。这些历史的真实,生动诠释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充溢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宣讲,而且要讲得动听,让广大网民更多地与正史、信史“亲密接触”,最大程度地挤压历史虚无主义“任性”的空间。
近日,好多国人都在热议中国一女人在柬埔寨国因撕毁新逝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的像而被柬埔寨国人逼其向其国王下跪的事情,各种声音都有,当然,有些是理性的、客观的,有些就让人无法评说了,至于其用心是什么,不得而知!
我要对这件事说的是,首先,此女在柬国非常时期如此做法确实欠妥,也有辱中国尊严,让其长点记性也未尝不可。
其次,通过这件事情正好说明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自己公认的和人民心中敬仰的领袖是不容任何诋毁和贬损的,而恰恰在我们这样一个所谓的“礼仪之邦”的国度,一些险恶不用其极者,却在一味的谩骂恶搞者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这才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要深刻反思的地方,不然,乱嚷嚷,只能是国人的可悲啊!
再次,特定时期特定事情,就会有不同结局,如果此女的如此行为发生在同时的日本,她把日本天皇或首相的照片给撕了,那么,她现在在中国人心中又会是什么形象呢?
由此可见,中国的言论自由到何种程度了,竟然不顾法律约束,不顾道义谴责,不顾社会规范,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泄自己一时的自私之气,肆意造谣诽谤、恶意诋毁谩骂、故意颠倒是非,胡说八道,曲解历史,手段不用其极,言语极其下流,有些心态扭曲到了非人的程度,大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他把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中国解救了出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他把非人的劳苦大众解救了出来,让华夏儿女挺起了腰,活的象个人样儿;是他挑动了世界的神经,让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奋起抗争,争取自己的独立与幸福,这样一个人,可如今去逝了30多年,还要被一些人如此中伤,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啊!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正常吗?为什么国家不出面来管一管呢?为什么有关部门要置国家法律与不顾而让这些人如此明目张胆继续违法犯罪、误人子弟、祸害子孙呢?
坚决要求国家对于诋毁谩骂恶搞伟人的现象进行严厉制止,不能再这样自由了,坚决要求国家对于这样的人要绳之以法,严厉打击,以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维护国人的尊严不受任何别有用心的人的侵害!
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时间:2015-2-15 10:56:43 作者:吕薇洲
20世纪90年代初,以“告别革命”论的提出为标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再度沉渣泛起。这股思潮以“重评”、“反思”和“还原”历史的面貌出现,有时甚至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和“理论创新”的旗号,片面引用剪裁史料,随意歪曲历史,精心设置一个个“历史陷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当前,只有尊重历史、坚定自信,才能有效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严重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否定“老祖宗”到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从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到否定重要历史人物,把中华民族史、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文学等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立党立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
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抹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将中华民族丑化为“愚昧”、“丑陋”,充满“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的化身。鼓吹只有引入西方文化,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
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扬“告别革命”论,全面抹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抹杀中华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否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贬损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例如,指责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大肆散布“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等错误论调。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把对“文革”等一些曲折错误的不满和诅咒,转化为对新中国的攻击和谩骂,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道路,宣称社会主义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指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
否定重要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评判历史人物时颠倒是非,对历史中一些反面人物进行所谓“翻案”,甚至对一些阻碍历史前进者大加颂扬,譬如将慈禧视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把李鸿章说成“争取国家利益”者,将袁世凯赞为“有能力的人”,甚至把蒋介石誉为“中国的救星”。而对于真正的历史伟人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则肆意贬损否定,特别是极力抹黑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指导作用等。
2、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历史的“虚无”并不是全面的或随意的,而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进步人物的重要贡献。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他们非但毫不虚无而且还片面夸大;对于一些开历史的倒车者,他们非但不加否定而且还一味美化。这种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消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历史根基,消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就是为了通过否定历史、丑化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目的。正如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的中国只是一种非主流思潮,但如果任由这一思潮继续存在和不断蔓延,势必会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危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这方面,苏联解体的教训尤为深刻。历史虚无主义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股思潮从批判斯大林入手,进而攻击诽谤列宁和斯大林开创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诬蔑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诋毁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终导致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坍塌,自我否定成为主流。“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总书记这段精辟分析和肺腑话语,充分道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巨大危害,也道出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尊重历史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前提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历史被抹杀、割裂,势必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并最终走入歧途。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千方百计“虚无”历史,就是为了抽离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的历史根基。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更不容肆意虚无。一个民族的成功,建立在尊重其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
1、尊重历史就是要正确认识历史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年”留下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及治”积累的经验智慧。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反面的警示,都可以作为教科书,教我们“知规律”、“明是非”。正是基于此,总书记将历史形象地比喻为“教科书”和“必修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首先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正确认识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
学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素质和国家治理能力。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威胁,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积淀着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文化遗产,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资治通鉴”。学习和了解这些思想智慧和历史经验,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认真汲取与借鉴,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治理能力极有益处。
掌握世界社会主义和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自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近500年的历史,生动再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全面记录了中华民族如何在遭受严重苦难、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经过反复比较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中华民族为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人民意愿,适应了时代要求。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有利于深化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的理解。
洞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诞生至今的93年间,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改革开放36年来,尽管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实力提升最多的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由230美元升至近6000美元,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起来,就连美国《新闻周刊》也对我国改革开放给予了高度评价:“不管以什么为标准,中国的成就都是非凡的。它工业化的速度是西方的3倍。欧洲用100年实现的成就,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尊重历史就是要科学对待历史
能否正确对待历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尤其是在当前,面对思想理论界的噪音杂音、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只有大力弘扬唯物史观,切实做到尊重历史,才能真正做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才能有效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谎言和迷雾,才能真正维护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果。
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尊重客观历史,尊重人类伟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全部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是唯物史观对待历史的根本出发点。为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历史,用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来认识本民族的历史。绝不能想当然地割裂历史、否定历史,更不能虚构历史、歪曲历史。
以辩证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会出现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失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在没有成功先例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难免会遭遇一些困境苦难、发生一些错误曲折。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失误曲折,应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不能因个别历史现象而否定整个历史活动,也不能因历史的阶段错误而否定历史运动的全部过程。譬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必须全面地、联系地、辩证地进行评价和分析,不能用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对待错误必须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评判,应该放在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从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中去把握。正如总书记强调的:“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此,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亦然。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历史本来的面目,抓住历史的主流主线,从历史发展的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自信是动力,坚定自信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
自信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继续前行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是建立在其实力及其历史上取得的成功基础之上的。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正是因为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走向,历史虚无主义才竭尽其虚无历史之能事,试图通过对历史的虚无,达到其动摇国家和民族自信的目的。因此,只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坚定自信,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坚定自信,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信不移。
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中国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了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正确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正不正确,本国人民最清楚。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误认为应当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也不能借口改革开放中一些政策措施的不到位,就别有用心地主张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坚定理论自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党的性质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丢老祖宗,又讲出了新话,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既要坚决反对那些鼓吹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宣扬主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主张,防止盲目迷信西方、一味宣扬“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否则党和国家就会走上邪路;又要警惕那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一味固守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思想,否则党和国家便会失去活力。因为两者都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都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
坚定制度自信。制度问题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具有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仍需根据经济社会领域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变革创新、改进完善。但这种改进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其他制度,而是有原则和底线的。我们必须明确,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须臾不可背离或偏离,具体制度特别是各种体制机制,需要及时加以创新发展。离开改革和创新,制度自信不可能彻底和久远。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制度自信始终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启、发展和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增强制度自觉和自信。
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 2015年01月31日 08:00:00 来源:《求是》2015/03 作者:李殿仁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传播新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本质上是一股政治思潮,并且始终是敌对势力同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它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作为研究历史的“标准”,以“还原历史”或“重新审视历史”为幌子,恣意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企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进而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当前,这一思潮的传播和扩散又有新的表现。
一是不断炒作我党在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正常的党内思想斗争,把党史说成“阴谋史”。中国革命与建设都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党内领导层在某些方针政策甚至是重大原则性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对于这种正常的党内思想斗争,我们党一直是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通过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来解决。但历史虚无主义则把我们党正常的党内思想斗争,说成是领导层之间的个人恩怨,是现代版封建宫廷式争权夺利,最终把一部党史和革命史描黑成一部“阴谋史”、一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整人史”。
二是无限放大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走弯路和所犯错误,宣扬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当然,这段历史不是直线一条,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甚至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对此,我们党从来都是光明磊落、坚持真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而历史虚无主义攻其一点、以偏概全,以支流代替主流,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说成是“社会主义身负的原罪”,对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几乎予以全盘否定,肆意夸大事实,甚至捏造耸人听闻的数字和“故事”,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
三是极力抹黑革命领袖,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翻案式“重新评价”。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丢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但一些人借毛泽东晚年错误,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还有一些人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言。此外,在一些人的笔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东方的野蛮与落后,来对抗西方的先进与文明的历史”。在这些人的眼中,我们的民族不仅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而且“愚昧”、“丑陋”,更有甚者还用“爱国贼”来称呼一些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
四是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否定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确立的,是在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成功和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巩固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不可替代的政治力量和领导核心。但是,一些人却无视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成就,不看主流、大势,只抓支流、末节,质疑党的执政能力,达到其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对于这些错误言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批驳。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势、韧性、活力、潜能,是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各种论调和言论,在传播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传播手段上,更加注重新媒体。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微博客、网络大V,以及某些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已经成为歪曲历史甚至编造历史的主要推手,也使得一部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集散地。二是在传播内容上,更加注重碎片化。有的断章取义,有的伪造历史事件,有的把一些历史事件不顾前因后果地任意剪裁,特别是充分利用微博内容短小精悍亲民的特点,用小细节小故事来剪裁歪曲大历史,非常容易迷惑读者。三是在传播形式上,更加注重隐蔽化。常常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掩饰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或感性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必须坚决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继续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唯物史观的学习教育,加强对党史、国史和军史的研究与普及,使广大党员和群众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掌握观察分析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正确看待历史。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要清醒。当前泛起的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国内外敌对势力之所以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之间的斗争,绝不是什么学术之争,而是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性问题上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对此,我们的思想必须始终清醒,决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还要充分认清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经常分析研判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有效加以应对。
二是态度要鲜明。挺身而出捍卫真理是共产党员应有的高贵品质,勇于同错误倾向、错误思潮作斗争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有信心有底气的表现。在当前文化多样、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党的理论工作者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态度必须特别鲜明,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而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能允许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党员领导干部在错误思潮面前或者麻木不仁,或者怕得罪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出于明哲保身,害怕因自己不干净被网民“人肉”搜索,或者“爱惜羽毛”,扮演“开明绅士”。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敢不敢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的利益,作为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思想理论工作的干部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水平能力的实际考验。
三是手段要主动。首先,要主动有针对性回应社会大众对历史与史实的关切,通过各种手段把被历史虚无主义者颠倒的历史进行正本清源。要适时适度解密历史档案。过度限制档案材料的使用,会导致一些“野史”、“戏说”大行其道。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党史上的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行为,需要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梳理和研究,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使专业学者能够根据档案史实,反驳和抨击那些歪曲历史的言行。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比如,针对有人蓄意制造和传播“毛泽东有关讲话与文稿是由他人代笔”的谣言,有关部门公开了一批毛泽东同志原始文稿手稿,澄清了历史真相,效果非常好。其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党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作为舆论阵地的重要性,主动在新媒体发声,把新媒体作为传播正史、信史,反驳错误历史言论的新阵地。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媒体管理。要对微博与微信上涉及党史、军史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清理,对于蓄意系统性编造和传播历史谣言、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言行,要及时澄清、依法惩处,确保新媒体不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空间和渠道。
四是聚精会神做好当下的事。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既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民众在认识上的困惑和矛盾,在客观上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毫无疑问,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是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土壤的治本之策。面对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面对种种躲不开、绕不过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以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精会神谋发展,并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推动发展观念的更新、发展思路的转变、发展难题的破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只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会让全社会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会不攻自破。
普京对毛泽东的评价
1、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在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非常激动,对毛泽东赞不绝口地说:“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祝愿你健康!”斯大林还说毛泽东“是—位天才的统帅”“是世界革命的领袖”。我与斯大林一见一致,毛就是这样。
2、毛主席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3、“事实证明,土生土长的马克思主义领袖毛泽东”,是“本世纪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物”.
4、“毛的一生,也许超过所有其他人,已经使全世界的穷人产生了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革命要求。他发动了全球性的斗争。”
5、毛泽东“是—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非常真诚坦率,说起话来气势磅礴。”
6、“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7、“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8、“毛泽东通过他—生的伟大教导,不仅给中国人民而且给全世界留下了十分重要的遗产。”
9、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10、“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是革命的精髓”,“毛泽东没有死:他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远不再升起„„毛泽东是一位崇高的世界领袖,他对当代局势发展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他的名字永远是旁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词,是人类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斗争的光辉象征,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标志。他是我们的恩人”!
11、“我真心觉得你的成就是伟大的„„总之,做了许多伟大的事情。”
12、“毛是一位盖世英才。他一定能改变这个世界。”
13、“革命造就了毛,毛也造就了革命。毛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一生,而且也是中国整整—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14、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15、“毛是二十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
16、“毛泽东是一个‘巨人’,在“他身上发出—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魅力”。希特勒、斯大林都小儿科
17、“毛泽东组织和改造了人民,改变了山河一一历史上没有见过比这更伟大的成就„„没有—个前人的成就比得上毛泽东。”
18、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
第三篇:关于尊重他人历史故事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尊重他人历史故事,欢迎大家查阅。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2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3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4
美国前总统哈里斯有一次和孙子一起乘坐马车。路上一个黑人奴隶看到后站在路边向他们脱帽致敬。哈里斯总统也向他脱帽还礼。孙子看到后大位不解,说爷爷你怎么能向一个奴隶致意?哈里斯笑着说,孩子,你怎么能让一个奴隶都比你有礼貌?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招待印度客人,餐后印度客人把端上来的洗手水喝了,女王面不改色也将其喝了。大臣们见状纷纷效仿,成为美谈。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同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5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
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
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尊重他人历史故事6
有个业务员曾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工作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不想再买强生公司的产品,因为强生公司的许多活动都是针对食品市场和廉价商店而设计的,对小药品杂货店没有好处。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很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同其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从此店主成了这个推销员最好的主顾。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特质。”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第四篇:学习先辈前贤弘扬五种精神
学习先辈前贤弘扬五种精神
在“学先辈前贤,做先锋表率”为主题的“三学三比三争先”活动中,通过缅怀先辈前贤的优秀事迹,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升华,工作得到了一次促进。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徐特立老先生的感人事迹后,收益颇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习先辈前贤,要弘扬五种精神。
一、要弘扬积极进取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曾是徐老寻求真理的座右铭。徐老先生不管年纪多大,始终追求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近代各种思想极其活跃的湖南,徐老走过的路途,正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通向光明进步的人间正道。徐老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去学习。无论什么时候,只有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焕发工作热情,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才能在一个个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始终保持和弘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县委“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发展战略不懈努力。
二、要弘扬迎难而上的精神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困难呢?徐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大革命失败、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的情况下,徐老以50岁的高龄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的关键时刻支持党的革命事业。我们工作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与革命时期相比,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们的工作环境远没有革命时期艰
1难,工作中也很少会碰到生与死的考验,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挑战不能面对?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学习徐老不畏艰难的精神,就是要有迎难而上的胆识和气魄,在关键时候要站得出来,在危难时刻要豁得出去。
三、要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时,惊讶地发现很多山村学校竟在率先推广符合世界潮流的拼音化文字。原来,在三十年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徐老主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为使劳动群众更快地识字,便将在苏联研究拟定的拼音字母推广到教学中。徐老开创的拼音化文字,为解放后拼音字母的确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提高。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习徐老的这种创新精神,不能按部就班,疲于应付,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要弘扬执政为民的精神 徐老先生在湖南任教二十年,爱学生如子女,曾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在徐老任长沙第一师范的校长时,经常接济穷困学生。田汉入学时买不起蚊帐,他便买了一顶相送;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因脚痛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等等。徐老爱护学生的精神,如果用今天的观念诠译,这就是民本思想。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认真向徐老学习,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要像徐老爱护自己的学生一样,爱护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真切切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五、要弘扬廉
洁奉公的精神 廉洁奉公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党的传统美德。1937年抗战爆发后,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一时城内轰动,每日前来拜访探望者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还是亲朋故旧。徐特立为节省办公经费,只招待茶水而从不请人吃饭。在长沙的两年多时间里,只是会见法国记者时请过一顿便饭,共花了5元钱招待费。徐老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廉洁奉公,从不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任何私利。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过去是无法比拟的,对此,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学习徐老,就是要学习他那种廉洁奉公的精神,心中想着党、想着国家、想着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徐老等先辈前贤身上的这五种精神,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弘扬。只要具备了这五种精神,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能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五篇:尊重学生100条学习心得体会 1
尊重学生100条心得体会
读罢教师尊重学生100条,心里为之一震。自古云:“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都是要求学生要尊重自己的老师,视老师为父母,却鲜见尊重学生的说法。现在,我们要求老师“尊重学生”,这无疑是现当代提倡“和谐社会”的结果,也更是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权的体现。
作为老师,传道路授业是自己的职业所在,我们肩负着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知识的重任。教好书,育好人既是职责所在,也是道德使然。作为学生,是为受众,他们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从人格关系上来说,师与生是平等的,在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影响下,作为老师,转变观念,“尊重学生,待生如友”在新形势下就尤为必要。
尊重学生,不应只是出于礼貌,要以爱为先,通过对学生个人自尊的保护,来提升学生的品味,塑造学生的心灵,要以欣赏的目光来关注学生,以赞扬的语气鼓励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平等,多一点沟通,就会给学生多一点进步的动力。要充分理解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有老师一句尊重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和老师的距离很近,我们不要只在成绩问题上就轻率地对一个学生作出是好是坏是评价,或者是对一个问题上的理解不同而对学生作出聪明或愚笨的结论,它不仅刺伤家长、更容易刺伤孩子,甚至影响到他们心灵的成长。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对学生合理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我们都要积极的加以鼓励和引导,如果我们老师在学习上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当中充当他们的爱心天使,在感情驿站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游戏当中做他们快乐的伙伴,那么,你不是抢劫了作为教师的尊严,而是通过你对学生的尊重来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及认同。
尊重学生不能只流于形式,在我们正确认识了师生之间的差异后,首先让我们自己成为一名学生,当你想让别人做什么时,先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当想向别人说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听。最大限度地多和学生接触、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以一种课堂之外的形式,排除他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将自己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身上,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当我们做完这一切,然后想想自己怀着的童心,也快乐着自己,影响着他们,不也是件惬意的事吗?
当然,说说尊重学生是件很容易的事,关键还在于落实。我认为,只要我们放下架子,提高认识,不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旧教条思想来束缚自己,本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原则,善待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