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

时间:2019-05-15 09:5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

第一篇: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

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

【导言】

1988年,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27年来,中国高新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正文】

一、高新区的三种类型

截止目前,国家高新区数量已破百,基于地域主要分为三类:

1、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设立的高科技园区,包括中关村、张江高新区等;

2、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由于城市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而设立的高新区,包括厦门、宁波等地;

3、老工业基地寻求经济突破而设立的高新区,包括大庆、襄阳等地。基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意识、政策支撑等多方面差异。

二、新时期的新变化

国家高新区历经了两个发展期:

1、第一个时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即“一次创业”,以两免三减半等政策和土地优惠为特征。

2、第二个时期是本世纪这些年,即“二次创业”,以内涵增长为主要特征,旨在实现五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由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向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发展动力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 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由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由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二次创业”中后期,国家高新区发展模式开始在坚持内涵增长、实现五个转变中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

1、第一个变化是原有发展模式的优化提升,部分园区开始转型发展,依靠创业发展新兴产业,以无锡高新区为代表。

2006年后无锡高新区推进转型发展,从战略定位看,由单纯的工业园区向综合性、多功能科技新城转变。从发展路径看,逐渐摆脱以大企业、大项目发展产业的路径依赖,更加注重以创业企业发展新兴产业。从产业形态看,由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变,更加注重布局新兴产业。从企业类型看,不再以跨国大企业集团为主,创业型科技中小企业数量渐增。无锡高新区基于对全球产业趋势的判断,引进了施正荣等一批创业人才和创业团队,强化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和平台搭建,推行金融创新,逐渐实现人才+科技+金融的有效融合,抢占了物联网、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

2、第二个变化是呈现了新发展模式,部分园区探索彰显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代表。松山湖高新区在成立之初定位很高,旨在以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东莞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本地产业转型创新需求,针对性地引进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研究院等11个高水平创新平台,通过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信息服务。松山湖模 式的核心在于引进创新资源服务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独特性在于高起点规划、崇尚创新并注重功能、形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松山湖下一步将沿袭中关村的发展路径,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将是主导,总部经济等新兴业态将蓬勃兴起,逐渐朝总部型、服务型、研发型园区发展。

3、第三个变化是高新区资源更加聚焦,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特征明显,以大连高新区为代表。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创建旨在引导园区在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特色鲜明,鼓励园区进行资源聚焦,彰显本地产业特色,打造园区品牌。特色园区更加强调产业集群式发展,将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聚焦于1-2个产业,引导园区产业从综合向专业转变,倾全区之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大连高新区将资源聚焦于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旨在成为大连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先锋,成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主力。保定高新区聚焦光伏新能源产业力争打造“中国电谷”;包头稀土国家高新区聚焦稀土功能新材料和应用产品力争打造“稀土之城”。

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十年以布局为主,第二个十年更多体现五个转变。从目前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不够、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等问题。未来高新区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

在此大背景下,高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走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道路,在节约资源能源、机制体制建设、摆脱原发展路径依赖、优化园区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因此,进一步提升园区科学发展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未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关键命题,强化自主创新、布局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园区等将是新一轮发展的工作重点,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模式将是新一轮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高新区的五种发展模式

国家高新区主要呈现五种发展模式:

1、基于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为代表。园区依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技资源,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衍生出一批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并为国内其他高新区做出了示范。践行该发展模式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本地拥有优质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比如中关村示范区共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高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0多所。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一方面为园区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通过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衍生出一批创业企业。2010年中关村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三千家,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该发展模式下园区辐射能力、创新示范效应、科技创新地位将逐渐彰显,中关村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入驻,形成企业空间集聚,加速产业集群形成,以上海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园区紧抓全球产业转移以及服务资源转移的机遇,依托本地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腹地为入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入驻,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园区创业,以跨国公司和本地创业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张江高新区积极承接21世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全球性转移,引进了一批来自欧美地区的跨国公司,通过大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引领园区发展。同时,张江高新区集聚了一批全国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了服务创业者的若干创新平台,助推创新型企业成长。该发展模式下园区将借助跨国大公司链接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资源,融入全球创新链条,朝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张江高新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新区,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特色品牌。

3、区域创业文化氛围浓郁,高科技领域内创业企业支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发展,以深圳高新区为代表。园区营造浓郁创业氛围和良好环境,吸引并支持科技人员、外来移民创办科技领先型企业,企业以技术领先优势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型科技企业,带动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创业文化突出,高新区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培育了一批以科技人员、外来移民为创业主体的、拥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中小型创业企业,华为、中兴等正是由创 业型企业逐渐成长为以技术领先优势取得行业话语权的国际性企业。该发展模式下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特色突出、创业环境优良,逐渐成为创业企业的摇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深圳高新区旨在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力争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重要增长极。

4、承接台港日韩等地区制造业转移,迅速做大园区经济体量,以苏州、无锡等地高新区为代表。经济发达地区的园区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尤其是主动承接台、港、日、韩等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以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和劳动力、区位交通等优势吸引国际大型制造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同时引导本地充裕的民间资本投向为大型制造企业配套的民营企业,以粗放式增长实现园区崛起。苏州高新区践行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吸引了华硕科技等一批台资、日资制造类企业迅速实现经济规模扩张。随着创新全球化的深入,该模式下园区逐渐从制造向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前端转移,通过引进大院大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业孵化,逐渐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新经济模式转变。2006年后无锡高新区以530计划集聚创新创意创业领军型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开放联合的创新体系,布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中国新经济的中心之一。

5、依靠招商引资、退城进园等方式推行外来植入式发展,以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二三线城市高新区为代表。偏远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开放意识不强,资源吸附力较弱,本地高新区主要承接国内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以及部分国际产业转移,通过招商引资、退城进园等方式集聚一批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项目。该模式下园区涉及产业领域 较为综合,项目科技含量偏低,企业类型主要以国有企业、中小型制造类民营企业为主,园区创新资源匮乏、科技创业型企业较少。地处三线城市的济宁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小松山推等一批制造类企业,产业领域涵盖工程机械、纺织服装、生物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企业生产加工特征明显。该模式过于依赖招商引资对产业的支撑,本地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园区正逐渐转向招商引资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注重通过科教资源提升产业层级,培养内生发展动力,真正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第二篇: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第三篇:中国铁路调度模式发展展望

中国铁路调度模式展望 国外的典型调度管理模式

1.1 德国

1994 年,德国铁路开始实施改革,成立了德铁集团公司(DB)。德铁集团公司的客运和货运服务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并于2008年11月成功上市,为德国铁路运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

德国铁路的调度指挥系统是按三级管理、四层模型设计的。三级管理是中央指挥中心、区域指挥中心和基层车站;四层模型是计划、调度与优化、运行控制、监视与控制。其中,中央指挥中心负责运输计划的制定,区域指挥中心负责调度与优化、运行控制,基层车站负责监视与控制。

德国铁路设1个中央指挥中心,7个区域指挥中心。各指挥中心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网络相互连接和交换数据。其调度指挥系统的特点有:

(1)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共同使用调度指挥系统。德国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线路联网混行、客运与货运共线混运,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标准差异,新老线、客货运使用同一套调度指挥系统。高速列车在高速铁路段运行,普速列车上高速铁路段按普速运行;执行旅客列车优先,白天基本开行旅客列车,夜间开行货物列车的运输方案。

(2)与其他信息系统共享数据。调度指挥系统提供综合客流量情况和机车车辆的需求计划、维修计划;向旅客提供向导信息、价格调整信息等其他服务信息。

(3)高度重视调度指挥工作的有效执行。调度指挥系统提供列车晚点时分及原因,以及解决列车冲突的建议。德国铁路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质量,特别重视列车运行的正点率,如果列车晚点,对旅客有相应的赔偿、补偿机制。

(4)综合性的调度指挥工作。区域指挥中心所在地车站有良好的换乘条件,轻轨铁路、地铁都汇合于此。因此,该指挥中心同时还是综合调度运输指挥中心,各种铁路根据需要在控制中心设置多个管理台,分别管理各自段内的工作。

(5)将联锁控制系统整合集成到调度系统。创建控制区域,每个控制区域包括 10 多个联锁控制系统,这些联锁控制系统以一定的方式合并在一起,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所有列车的调度和控制任务。这种方式与调度集中控制的实现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设计理念上具有差别。1.2 日本

1987年,日本铁路民营化后成立了 6 个客运公司和 1 个货运公司。各客运公司按区域划分,调度管理模式为公司综合调度中心—基层车站二级结构。东北、上越新干线于1996年开始启用功能强大的综合调度系统 COSMOS,调度中心设在东京。COSMOS是由运输计划、运行管理、站内作业管理、维修作业管理、车辆管理、设备管理、信息集中监视、电力系统8个子系统组成的广域运输控制系统。

COSMOS 从高速铁路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考虑高密度、高速度行车的高风险性,充分考虑调度系统对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充分考虑旅客有效利用时间的强烈愿望,把安全和正点作为工作核心,从广义的运输系统出发,以运行计划、列车调度为基础,把包括计划管理、作业管理、车辆设备管理、安全监督管理和电力系统管理等各子系统通过网络通道连接起来,构建成为各专业高度综合的调度、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高速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高效、正点和稳定,保障设备的状态良好。

东京都市圈采用另一种典型的调度管理系统,称为东京圈输送管理系统 ATOS。ATOS强调在指挥中心和基层车站的通信中断或故障时的处理机制,以使中心对基层的集中控制失效时,基层仍具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整个铁路运输系统能继续保持安全、稳定的秩序,旅客能继续得到较好的信息服务,保证铁路运输的服务质量。综观日本铁路的调度管理模式,有以下2个突出的特点值得借鉴。

(1)综合调度。重点在“综合”二字,这不是多个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从理念到技术的有机集成。日本铁路有高密度、高速度、高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做到了高安全、高正点率运输服务,这个成果的实现正是基于综合调度在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集中控制方面的成功。

(2)自律分散。ATOS 采用了自律分散的设计原则,在功能分散的基础上实现了故障的分散。基层车站自律地完成指挥中心的功能,这就使整个系统的运作不完全依赖于调度中心的正常运转,从而在故障发生时能分散、弱化甚至消除故障造成的影响。1.3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之一,目前依然是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由于公路和航空业发达,美国铁路客运业务市场占有率很低。现在美国铁路主要经营货运业务,形成了以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 NS、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 UP、柏林顿北方圣塔菲铁路公司 BNSF 和切西滨海铁路公司 CSX 为代表的一级铁路货运公司群雄并立的竞争格局。

美国铁路的调度管理模式采用三级管理结构,存在2种不同模式:以BNSF 公司为代表的高度集中指挥管理模式;以NS公司为代表的统一指挥和分散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在这两种铁路调度管理模式种,它们的共同特点如下。

(1)调度指挥中心提供丰富的服务信息。美国铁路以货物运输为主,调度中心向大客户提供公司营销信息和列车运行查询服务。调度系统还向铁路运输各部门提供运输指标、机车周转、站场显示和维修信息等。

(2)各运营公司的调度指挥系统采用统一的平台。各公司调度系统建设使用统一的软件、硬件,保持了技术平台的相对稳定,降低了互通难度。

(3)重视系统建设的经济性。各运营公司根据系统需求,以外包的形式选择技术先进、服务完善的公司负责设计、开发和维护,这样既能使系统技术保持先进,又能精简人员、节省开支。1.4 法国

法国铁路网建有三级运输调度机构,统一指挥铁路运输生产活动。法铁公司总部设国家调度指挥中心CNO、各地区基础部设地区调度指挥中心CRO、地方设调度站,共同担当运输指挥工作。法国铁路调度指挥管理模式与德国铁路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法铁公司总部设立相对独立的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负责高速铁路的调度指挥工作。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的主要发起国与最早实施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 ERTMS 的统一规范下,在跨国调度管理方面进行了不少调整。不久的将来,欧洲中部的所有基础设施管理者都将与欧洲铁路运输管理层 ETML 建立联系。2 我国铁路的综合调度模式

2.1 铁路调度指挥模式现状

我国铁路的调度指挥管理是以行车调度为核心,以站、段为基础,实行铁道部和铁路局两级调度指挥管理体制。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为基础和平台建立起来的分散自律调度集中,代表了我国铁路既有线调度指挥系统的发展方向。

为顺应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宜尽快发展集计划编制、运行管理、车辆管理、供电管理、旅客服务、综合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调度指挥系统。

2.2 国外调度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几种典型的调度管理模式都与本国具体路情、运输组织方式紧密结合,我国发展综合调度系统也不能脱离路情。结合我国铁路运输具体情况,参照国外调度管理的模式,对我国铁路发展综合调度系统提出以下建议。

(1)调度指挥要统观全局,坚持路网的完整性。我国既有线客货共线运输、分布广、复杂度高;新建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速度高、密度大、调度区段长,因此有必要为新建高速铁路设立相对独立的调度系统,但必须统筹兼顾整个路网,强化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有机协调,待条件成熟时实现统一调度指挥。

(2)实施高质有效的综合调度指挥。综合调度应涵盖计划管理、运行管理、车辆管理、维修管理、安全监督保障管理、电力调度、旅客服务等全方面的任务。各调度工种、保障系统应有机协调,共同高效地完成调度指挥任务。各工种的调度员应集中工作,以方便联系和协调解决问题。

(3)制定和实施我国的CRTMS/CTML规范。

欧洲铁路网RNE已经承担开发ETML的任务,欧洲中部的所有基础设施管理者都将与ETML建立联系,欧洲ERTMS将更为完整和成熟。参照ETCS,我国在CTCS的规范和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与之相适应,中国铁路运输管理层CTML的开发也应提上日程,以期早日确定CRTMS的技术方案、标准和规范,便于研究和试验。

(4)继续推进标准化工作。

目前,我国有5家供应商的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通过了铁道部技术审查,并开始在不同线路上予以实施。这5套系统的成功研制有力推动了我国调度指挥系统的技术进步。但是,5套系统各有特点,操作方法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软硬件平台和接口标准、用户界面等,使各系统外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这样有利于规范管理,减少员工培训时间,从而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5)发挥调度指挥在路网服务方面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铁路为了吸引客流、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特别重视服务质量,在调度指挥系统中设有功能丰富的旅客向导信息系统,而且把正点、舒适作为客运服务的重点,列车晚点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我国在建设综合调度系统时也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在全路尤其是新建客运专线上丰富、完善旅客服务的系统功能。

(6)强化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通共享,提供态势预测和应急救援支持。综合调度系统应实时监控全路相关设备的状态信息,及时了解路网环境、气象和灾害监测信息,以尽快提供态势预测、危害预警和应急救援。

(7)综合调度系统建设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视经济性、可用性。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的体系框架和设备配置不仅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与铁路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社会环境相关,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

(8)综合调度系统建设应重视现有系统的整合集成。

我国历经数十年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储备了相关技术和人员,逐渐形成了可行的开发思路。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要侧重单个系统的开发,缺少对整体的考虑,各系统相对独立、互不兼容,功能单

一、应用范围有限,因此,应冲破原有的技术理念,加快各系统的整合集成,早日实现综合调度的目标。结束语

国外铁路调度管理模式尽管形式各异、特点不同,但对我国铁路调度管理工作都具有启发、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博取众家之长,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调度指挥管理经验,立足我国铁路实际路情,从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出发,走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的道路,以加快我国铁路发展综合调度系统的步伐。

第四篇: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发展模式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尤其是服装制造大国,但是这个庞大的服装制造大国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服装企业是从OEM起步的。和今天的先进技术对照起来看,我们的制造发展还有很多不足。

第一个不足就是我们的服装制造系统。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完成了整个制作周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只完成了制造的前期——论证、设计、生产加工、经营,而制造中期和制造后期——维护保养、管理以及服装报废、回收基本上没有做。所以这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服装英才网)

第二个不足是服装企业的制造模式不配套。任何一个国家的服装制造业都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大批量生产,二是大规模定制,三是高级成衣定制。对于这三种模式来说,大批量标准生产和大批量定制生产应该是各有千秋,在大多数服装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是各占一半的,少量是高级成衣定制。

第三个不足是服装企业基本都依赖于本地网的集成,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视联网、无线网等多网交叉融合技术,为服装集成制造服务。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因此服装企业以RFID为核心技术的集成制造,已经具备了条件。

对于制造前段产业链的完善,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利用网络形成一个联盟制造。未来的世界是扁平的世界,对所有服装制造环节来讲,从市场信息、设计、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到分销、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扁平的,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核心技术。网络联盟制造绝对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制造本身很复杂、数据很多,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制造方式,我们现在称为云制造或者云服务,这两者是通过云计算服务获得的。所以未来的制造实际上只有三部分,一个是制造云,制造所有的资源,也称为云端化,然后必然出现云制造商,下面才是一个真正的制造商。

制造商要利用知识、网络,要从制造云、运营商和服务商那里取得制造资源,完成服装产品的制造和服务。(服装英才网)

未来的制造就是这种形式,服装企业要达到这个程度,必须经过各类服装制造资源的云端化,比如服装软件资源的云端化、硬件资源的云端化,以及信息和知识的云端化。服装软件云端化很好做,但是车床、缝纫机等服装硬件怎么云端化?这就要靠虚拟云端技术解决,但这些都是很难的。当然,还要运用各种知识,才能形成云服务平台。

服装企业未来的发展无非三种形式,一种是规模型企业云制造、云服务,主要是集团内部整合服务的,另外就是地域型或者区域型的云制造、云服务。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就是3Fnet纺织服装在线服务平台,已有几百万人在应用了,硬件还没有云端化,软件基本都上去了。用了外国的设备或国内的先进设备,我们的服装厂就先进了吗?并不是,未来五到十年,我们服装行业要实现的是云制造与云服务。

第五篇: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本文总结了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以笔者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总结出了“四新”,“五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的路径。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

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

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

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由华汉旅主持开发的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沁水营村规划是这一模式的成功体现。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华汉旅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⑤发展内生化。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

下载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100多个高新区27年发展模式全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刀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三种模式。总体上看,这三个阶梯分别是东部阶梯......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

    中国养老院模式发展概括综述

    综 述 中国养老院模式发展概括综述 1.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老龄化加重,一系列老龄化社会问题凸现。由于我国特殊的生育政策,普......

    中国美丽乡村发展十大模式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

    总结发展经验 探索发展模式

    第十六期 大同市建设社会主义 2006年8月10日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总结发展经验 探索发展模式 市委副书记马福山深入左云农村调研 8月9日,市委副书记马福山带领市新农村建设有......

    中国铁建安全总结

    中国铁建“安全月”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上级部门《关于开展2014年“六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公司安排,结合生产实际,公司紧紧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

    教师发展年总结

    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11学年度海头二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我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上级精神指导下,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宗旨,狠抓过程落实,全面提......

    2013中国印刷业发展数据全揭秘

    总结:2013中国印刷业发展数据【内容提要】2013年中国印刷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98.5亿元,整体规模排在全球第二位,全国共有印刷企业10.5万家,从业人员341.5万人,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