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机构现状和问题
当前质检机构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衡水市质监局李国斌
质量技术监督涉及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工作涵盖面广,技术性强。拥有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既富有鲜明的监管特色、又具有区别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用技术手段实现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质监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新形势下加强质监系统技术机构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始终是我们所思考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之策。
一、技术机构现状简析
(一)机构设臵重叠、人员超编,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竞争能力。
条块分割明显、重复建设是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普遍现象,自然带有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物的特征。目前,我们的实验室设备大多还是20世纪80、90年代水平,精确度低、准确度差、检测效率也不高;“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省、市、县三级质检机构尚没有完全纳入当地政府公共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机构重叠设臵,必然带来所需技术人员欠缺而总人数超编的人满为患(不少县级技术机构没有一个大专以上学历工作人员)以及低水平重复、有限的 1 检测资源得不到合理配臵的严酷现实。一方面是高水平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低水平资源的简单重复。项目和设备的重复建设,使得设备资源得不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近年县级技术机构统配的原子吸收光度计和气相色谱仪等,大都因不会使用而闲臵。项目重复建设严重,市县项目不合理,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省、市、县各级检测机构在同一饭碗里争饭吃,形成不合理竞争,并由此产生了工作上的矛盾,对各自的发展相互遏制,同时还极易发生对同一企业相同产品进行重复检查的情况,既加重了企业负担,也损害了部门形象。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使得技术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相互降价揽活,造成检验收费只达收费标准的40-50%、有的甚至更低,严重影响了质检技术机构的健康发展。
市、县级质检技术机构因多种原由在设立之初便“先天不足”: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经费少;多数县级技术机构的设备资产仅有20-25万元,只能从事简易项目的一般检测。为了“有饭吃”,政策只好允许其采取自主“创收”的形式来弥补;这种双轨制的运作模式虽然短期内减轻了公共财政的负担和压力,也推动了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但却使一个个“公益事业单位”看上去像一个个“企业”一样: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职能发挥不到位。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设臵重叠、低水平重复、人员膨胀等弊端,既阻碍了机构的发展也加重了机构的负担,使其装备技术水平严重滞后于企业生产高速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需求。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的技术机构往往又习惯于把自己封闭在自身设臵的行政区域框框内,不想竞争,也害怕竞争。虽然人们天天在喊增强市场意识,可脑子里的计划意识却根深蒂固,一时还很难更改;人们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等客户送活、靠政策吃饭、向政府要钱。
(二)无法留住和培养出能适应高新技术检测需求的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高以往大多来自于系统内的统一安排,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少,很多新技术、新理论不能得到及时地掌握或实施;加之低档次设备和低技术含量项目的大量投入,因而在客观上技术人员只能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重复的技术劳动。没有接触高新技术的实践机会,也没有创新的技术氛围,知识慢慢老化,老本慢慢吃光;长期在这种技术环境中工作,不可能培养出也无法留得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另外,现在的质检技术机构仍然沿用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干部采用的是任命制,员工都是终身制;干好干坏几乎都一样,干部、员工没有压力,惰性心理很强。在人员的配臵中,由于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人员多为一般性检测任务所困,形成重检测、轻科研的局面。“科技强检”、“科技兴检”的思想尚未深入人心,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开发市场急需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和手段,无法有效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技术检测的需要。
(三)管理水平不高,机制僵化,观念落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一套机制落伍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 3 展的需要。用人机制不活,好的进不来、差的出不去,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带动作用;分配激励机制不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充分焕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融资体制不畅,急需的设备不能买、看好的项目不能上,阻碍了技术机构的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等、靠、要”、大锅饭思想严重。工作上仍停留在坐等客户上门以及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为主的阶段,缺乏主动服务和参与竞争的意识。职工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技术机构改革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改革
(一)改革的必要性
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是政府依法设臵的属社会公共实验室性质的公益性检测单位,主要开展质量鉴定、质量仲裁、质量监督检验、质量技术服务,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质量信息,为行政部门监督执法提供公正数据。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经济建设是质检技术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监督必须检验,检验支撑监督。通过检验,对产品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通过检验,向社会公布产品质量信息;特别是在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通过检验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技术机构最终的发展方向都应是开放性、集约化的,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打破区域的界限,整合资源,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我国现有的技术机构服务水准与服务意识大都不能与国外技术机构相提并论,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无 4 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人员素质都存在不小差距。延续现有体制模式自行消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结论已在非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很多技术机构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技术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通过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现有技术机构数量减少、规模增大、实力增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技术机构发展机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基本原则是:(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臵的原则,技术机构的设臵和项目建设从侧重行政区划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需要、经济实力和项目特色为主,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因地制宜。(2)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选准突破口,力求实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外部资源,努力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3)坚持改革与稳定相结合,把技术机构改革同调整优化技术机构布局和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资源的作用,做到既加快发展,又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
(三)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加强对系统检测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优化布局,以资金投入为导向,对省市县技术机构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以国家级机构为龙头、省级机构为核心、市级机构为主力、县级机构为延伸、与社会检测机构相互协作的技术机构发展格局,构筑质量技术监督技术保障体系,加强机制创新,实现投资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使技术机构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主要任务是:1。优化机构布局(1)成立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集团公司,组织、协调、管理技术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设立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集团公司,作为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的管理机构,协调、管理全省系统检验检测分支机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全省系统技术机构改革,制定检测项目的布局规划,进行政策前瞻性研究,监督管理全省系统技术机构资产运营,建立技术机构内部各种管理机制等。(2)市级技术机构以独立法人的名义开展工作,作为集团公司的分支机构,人财物接受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3)县级机构不再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设臵,在优胜劣汰的基础上逐步和市级机构合并重组,接受市级机构的统一管理。坚持县级不新增投资、项目,市级统管、人员统一调配的原则,做好县级机构和市级机构的优化组合。由市级机构统一管理本辖区市县机构人财物,统一管理业务,统一出具检验报告,统一规划建设市县检测检验项目。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特点,可在县里设立某种产品检验室,由市级机构统一管理。
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在探索中前行。观念更新是改革的先导,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寻求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当前,全省质检技术机构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只有进一步开拓创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坚持“行政机关要管严、事业单位要管活”的原则和“公益化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让其具有与其承担质检责任 相适应的进人用人自主权和决策分配自主权,才能促进技术机构更好更快发展。
质量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综观质监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质量技术监督职能固有的监管性将越来越显著,独有的技术性将越来越突出,应有的服务性将越来越直接,特有的公益性将越来越重要,富有的开放性将越来越强烈。加快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科学发展,是提高质量监管工作有效性、保障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科技兴检、实现质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计划生育技术机构运行现状分析报告
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运行现状分析报告
根据省人口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乡级服务机构和人员个案信息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将**县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情概况
**县位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宜昌境内,地处荆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属鄂西山地向某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地跨北纬**,东径**,东邻荆山,南接当阳,西连**,北靠保康、南漳,南北相距54.4公里,东西相距*公里,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是全省*个山区县之一,省唯一全境整体不对外开放的县,也是三峡库区外迁移民重点安置区之一。
二、技术服务现状
我县已健全三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即以县计生服务站为龙头、以乡镇计生服务站为主体、以村级服务室为基础,为育龄群众开展全方位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一)机构情况
目前,全县有计划生育服务站7个,其中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6个,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119个。在7个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6个乡镇计生站在**年前属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在**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属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的社会团体机构。
1、县计生服务站:现有编制20个,实有人员30人,其中专业技术有员*人,占职工总数的82.14%;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级2人,中级10人,初级11人;房屋总面积**平方米,用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面积占总面积的90%,设床位25张,年均完成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30000余人次,业务收入年均在200万元以上,**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计划生育质量管理活动先进单位”,**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年被省人口计生委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年被国家计生委授予“计划生育科技先进单位”和“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药具工作先进集体”,**年8月按照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要求完成了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建设。
2、乡镇计生站:全县共设乡镇计生服务站6个,其中:一类站5个,普通站1个,一类站分别是茅坪场、洋坪、荷花、旧县、河口站,普通站是花林寺站。乡镇服务站共有技术服务人员15人,其中:主治医师7人,医师6人,均为注册执业医师,另有检验技士和护师各一名,年平均完成生殖健康检查42000余人次,随访8000余人次。乡镇服务站共有业务用房面积**平方米。由于建站年代较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目前有较大型服务器械设备24台套,均系省人口计生委统一配备的设备。
(二)人员情况
县、乡共有计划生育专业技术服务人员38人,其中:县计生站*人,6个乡镇计生站15人。在县级计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5人,占*%,中专学历8人,占**%;在乡镇计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8人,占53.33%,中专学历7人,占**%。全县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人,占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5.26%;有中级职称的18人,占47.37%。
(三)资产及床位情况
全县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882平方米,固定资产900余万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台(件),价值50余万元,全县7个计划生育服务站共有康复病床34张,其中:县计生站25张,乡镇站9张,县计生站康复床使用率均占82%,乡镇康复床使用率均占40%。
(四)工作情况
近年来,远安县充分利用国债项目和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着力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抓住创建全国、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申报争取全国免费孕检项目县的机会,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改扩建站房,配备先进的检测诊疗设备,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乡镇服务站为主体、村服务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为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技术服务网络健全。目前,以县计生站为龙头、乡镇站为主体、村服务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到全县服务人员的配备标准,能基本满足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
2、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县、乡计生站扎实开展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活动,常年组织技术服务小分队坚持每年有1/3的人员、用1/3的时间进村入户为广大育龄群众开展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年累计生殖健康检查人数达*人,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98.92%,治疗妇科病6145人次,治疗率达98%以上。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指导育龄妇女开展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全县“知情选择”面达100%,深受育龄人群欢迎。
3、机构改革取得成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也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从而也带来了紧迫感和压力感。县计生站积极而稳妥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五制”(站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人事代理制、绩效工资制、服务承诺制),真正实行全员聘用、工资全浮、绩效挂钩、双向选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时加大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力度,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严格考核。同时,加大对乡镇计生站的改革和管理力度,采取绩效挂钩的方法,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其逐步走向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运行轨道。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服务站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优质服务的开展。按照省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对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岗位的设置进行规定,辖区3万人以下设置2名计生服务人员,3-5万人设置3名计生服务人员,如洋坪镇是远安县的最大的乡镇,全镇也只有3.7万人,有已婚育龄妇女8000余人,计生站人员是目前乡镇计生站最多的,也是唯一一个有3名技术服务人员的乡镇,其他乡镇均只有2名技术服务人员,而根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规范要求,现有人员不能规范的开展这些技术服务,乡镇服务站目前都不具备B超影像资格、化验资格和药剂资格,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所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均为社会人,实行“以钱养事”模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异常困难,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后继乏人。
2、服务站软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人员大部分都是91年和92年从卫校妇幼医士专业毕业的人员,参加工作后因为地处山区,每年有1/3的时间要下乡入户为育龄群众提供服务,不能长时间系统到上一级医疗机构或技术服务机构进修学习,在落实优质服务方面与育龄群众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
3、服务站硬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乡级服务站办公经费受到限制,所从事的服务又全部都是免费服务,所以没有能力自行购买相关仪器和设备,导致部分功能科室设施设备不完善(如放置宫内节育器前的血常规检查只能到乡站卫生院检查),与育龄群众的方便需求相比有一定差距。
四、主要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新建生育文化长廊、生育文明一条街、生育文化大院等增添计生宣传氛围;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利用“农信通”短信平台,向群众发送计划生育宣传短信,筑牢群众思想网底;采取常年坚持开展送文艺演出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婚育新风、关爱女孩、奖励扶助等宣传活动;启动“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大力宣传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
(二)强化服务,方便育龄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优质服务,我县在认真做好免费婚前检查、免费推广营养素工作的同时,启动“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不断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县财政拨专款60万元,为县计生服务站添置了全自动发光仪等先进检测设备。坚持创新药具发放形式,实行“管理式发放”和“自取式发放”双轨发放机制,今年在保有117个“管理式”发放点的基础上,全力推广免费药具自取式规范发放点建设,已在各村(居)、口子集镇、大型企业等安装免费药具自取箱140个,全县形成了“管理发放、自取发放、上门发放”三位一体的药具发放管理格局。坚持优质服务承诺,认真做到“微笑更真实,说话更和气,隐私零传递,服务更精细,随访更及时”,坚持挂牌上岗、微笑服务、预约随访。坚持“六访六送”机制,即新婚夫妇必访,送去婚育、生殖保健知识;孕妇必访,送去孕期保健节育知识;产后必访,送去哺乳期保健知识、婴儿护理知识和避孕知识;术后必访,送去术后保健知识和慰问品;妇科病必访,提供治疗方案和药品;不孕症必访,送去孕情知识。
(三)强化措施,推进“三大工程”。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发挥服务网络的作用,深入开展以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知情选择工作。同时,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和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解决群众疾苦,满足广大育龄群众的健康需求。
(四)强化规范,推进创优发展。大力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和“百佳”服务站活动,按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的创建要求,全面推进服务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达到周边环境好、内部环境好、人员结构好、技术装备好、技术服务好、医护管理好、医护质量好、药品管理好、站内站纪好、资料管理好、行政管理好、资金管理好、指导服务好、群众满意好的优质服务站标准。
(五)强化保障,提升服务能力。一是稳定技术服务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是落实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不可替代的载体,是落实公共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配齐配强技术服务人员并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用事业留住人、有待遇留住人、用感情留住人;二是加强服务人员培训。积极探索培训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地采取面授、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形式,综合运用讲授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把集中短期学习和自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技术服务人员服务技能的提高;三是加强设施设备投入。目前的医疗设备与育龄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建议采取省级配一点、市级补一点、县级配套一点的方式引进先进设备,把先进设备的作用发挥到节育技术、环孕监测、生殖保健服务等各个环节,让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四是拓展医疗服务项目。要接受社会各界各类人群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就医看病,扩大影响力,就要不断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站发展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思想,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适应群众需求。
**年,我们将在家庭保健项目、男性生殖健康、优生健康检查等方面加大力度,采取送出去学习深造、请进来示范指导等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取信于民,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三篇: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三个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
三、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这也是忆百孝心网的宗旨所在。
四、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
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
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编辑:黄叶/来源:忆百孝心网
第四篇:现状和问题
总之,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人的快速增长,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滕建华,李淳丽.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22-23.问题:
1、资本(特别是土地资本)规模太小,企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科技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要低的多,在机械化、自动化方面远远不如美、法等国,在利用新科技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方面远远不如以色列和日本,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比西方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
5、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比较单调,功能不强,特别是农民自组织发育缓慢。
陈玉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3:73-77.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效:
1、是组织机构迅猛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7万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58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82个、省级龙头企业4000多个),比2002年增加2371个,增长107%。
2、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是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是联结机制逐步完善。5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5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00多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近6000万户),比上年增长3.2%,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1100多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6、是国际竞争水平凸显。
邹志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J].发展研究,2007,(3):60-63.
第五篇:现状问题
(一)····绿化发展外部条件:
·上海土地总量有限,供求矛盾突出,单从数量上增加绿化用地难度较大;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沿江沿海(航空高科技产业)城市发展战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可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全市人口分布存在中心城人口密度高,郊区县人口密度较低的不合理现象。
····城市绿化内部
·绿化数量上,中心城各区绿化水平相差较大 ,发展极不平衡。
·绿化质量上,存在种类单调、群落结构简单、与用地功能相关性差的问题 ·绿化结构上,存在绿化网络体系不完善,缺乏大型森林组团和廊道的问题
·绿化布局上存在分布不匀、与人口分布密度脱节,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缺乏缓冲带,楔形绿地的建设落后等问题
·其他,科技引领作用不强,管理滞后,公众参与力度不够等问题
····对绿化规划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思想,·区域整体发展思想,·城乡一体化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绿化建设与城市空间和景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联动发展的思想。
····对绿化规划目标
·规划指标对发展预见性不够,出现预期规划指标滞后现实指标的间题
·缺乏立足现状各区差距,针对性强的分区指标
·现有规划指标在绿化质引导控制方面严重缺位
····对绿化要索分类
现有规划在绿化要素分类上缺乏协调,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表。
·直接对绿化结构要素进行分类规划和数据统计,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和《中心城公共绿地规划》,造成了对结构上不能明确的绿地的忽视和绿化归属和管理上的模糊 ·与有关绿地分类的国标如《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划建设用地标准》、《土地分类标准》等无法对接,不利于各类规划的协调
·绿化规划没有将湿地包括在内,也没有将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农田、河流水体纳入城市绿化规划范围,将现实中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人为地割裂开来。
····绿化结构与布局
·与上位规划结合的问题结构是以中心城为中心,缺乏整体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轴结合不够。
·规划结构本身存在问题:
(1)名不符实,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结构要素的层次结构不明确;以线形绿化为例,多沿道路、河道、高压走廊等布置,三者均有等级之分,相应地绿化也应该有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现有绿化结构没有体现这种差异;
(3)中心城绿地与城郊森林联系不紧密,城郊廊道无法延伸到中心城内城郊森林的 “一环”较为薄弱等。
·绿化结构被动适应城市空间发展
(1)对道路交通等人工设施考虑较多,而对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考虑较少,绿化与环境敏感区及水系结合得不够紧密,生态关联性不明确。
(2)环境敏感区的重要地位在现有绿化规划中尚不够明确。
·绿化结构与其他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有待提高
如中心城分区、土地综合分区、城镇用地、一二类工业用地、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各类用地现状特点、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均有差异,绿化结构与布局对此考虑不足,也没有在绿化的功能上区别对待。
(二)····绿化建设缺乏设计
部分城市绿化设计缺乏长远规范和整体把握,忽视了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这主要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到位,造成绿化工作的不合格。在绿化的投入 初期,资金不足,前期规划草率,早期工作不到位。所以在绿化工作中我们要提高意识,增加投资。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绿化维护工作不到位
城市的绿化工作,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直接联系的。在长期的绿化工作中,城市的绿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对于绿化的维护工作却做得不足,如园林的绿化科研、人员培训和管理资金的不足,这些都使得绿化的后期维护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因此要科学规划,树立科学的管理态度,重视后期的管理,把后期的管理当做是一个经济增值管理的过程。
····绿化的监管机制欠缺
绿化工程不像其他建筑工程一样,对于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也不需要软件工程一样的严谨,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绿化只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这样就使得工人的积 极性和态度不是很认真,对绿化工作投入不高,使得绿化效率很低。对土壤、树坑规格、基肥等不严格要求,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后期的效果也很差。要加强对员工的意识培养,更改观念,健全机制。
····绿化“重建轻养”
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园林系统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市场化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沿 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投资模式,市场化水平低下、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走“社会办园林,园林社会化”的路子。城市政
府对园林绿地建设环节加 大投入,园林绿地面积的增量很大,但园林绿化科研、人员培训和管养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对园林绿地后期管护投入微乎其微,致使一些园林景观达不到预期 效果。许多城市公园对外免费开放,游客数量增加,给公园绿化和公共设施的养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这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绿化监管机制薄弱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只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涌入绿化施工行 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土壤好不好,能长就行;树坑不要大,能栽就行;基肥施不施,能活就行。对土壤、树坑规格、基肥等不严格要求,只重视最后 的景观效果。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俗话说: “三分种,七分养。”一个创意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和施工者和养护者共同完成,才能达到最后的景观设计效果。
(三)·····城市绿化急功近利
近几年城市绿化中建设了诸多“形象工程”。有些是领导的灵机一动“拍脑袋”工程,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快餐式”工程,往往是“今天提出研究,明天设计图纸,后天就开工”。这些工程无不是时间紧,工期短,缺乏必要的论证调查和合理的规划,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造成浪费和粗制滥造现象。
大树进城,毁大于建。有关专家多年呼吁,要停止大树移植进城,但这几年在各个城市让然愈演愈烈。用于绿化的大树,甚至是古树,多是从农村或山区移植而来。移植一株大树的代价高昂,与同种小规格树相比,费用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它的移植成活率却难以保障,生态效益
····规划理念要更新
1盲目跟风,堆土造山。对于北方城市来说这种做法代价高昂,尤其是对干旱缺水的城市。绿地从建设开始就费用昂贵,绿化植被保水保肥能力差,每年要耗费大量的水和肥去维护,养护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2重景观效果,轻生态效益。近几年城市绿化为了强调景观效果,在规划设计中,主动或被动选择大面积草坪和大面积的色带绿篱(如白三叶、早熟禾、高羊茅、大叶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使得草坪和色带绿篱的面积比例过大,乔灌木的比例较小。而这些植物恰恰是养护管理成本最高,生态效益最低的品种。植物的作用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还有造氧、遮阳、除尘、降噪以及吸收废气、保持水土、增加湿度等功效。
3重人工绿化,轻天然植被保护。这也是当前造林绿化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在绿化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地方嫌天然生长的林子不好看或者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毁掉后种上人工林,专家们认为,从生态保护角度看,这样做完全是舍本逐末。例如,我们在公路绿化时,常常是每隔数米种一棵树,看起来整整齐齐的。而在国外,那里的公路两边混合生长着各种植物,不讲究整齐划一,完全是一副自然生长的状态,透出一种浓浓的野趣。
4规划中的人性化。一方面,我们把“人性化”一词作为一个概念或口号,空喊了那么多年,却不能在项目中正确运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项目确实做到了,却不能使群众理解。这正是因为不理解“人性化”的真正含义。我认为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园林规划必须做到想群
众之所想、方便群众之无所不及。简单的说:“老年人喜欢下下棋,能让他们不必每天抱着棋盘和棋子下楼;年轻人喜欢运动,让他不必每天抱着篮球到处找篮球场;少年儿童喜欢戏水,让他不必家长带着去游泳馆;„„”。这就是人性化。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园中挂着这样的牌子:“禁止攀爬”、“禁止戏水”、“禁止踩踏”等。在我们国家不少城市草坪旁都竖有“禁止践踏草坪”的告示,不能踩踏草坪似乎成了一种常识和社会公德。这一点,国外的做法与我们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草坪就是给人踩踏的,人们在草坪上活动、休闲,可以放松心情,还能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激发起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我们不要一味的为了方便管理去束缚、压制人们亲近自然的天性。
····养护管理不到位
1管理粗放。绿地的养护管理不够细致,苗木达不到设计中生长状态和景观效果。苗木管理失控,或存在疯长现象,侵占其他苗木生长空间,或长势衰弱,病虫害严重,感受不到自然之勃勃生机。
2损绿毁绿现象严重。环境污染,行人车辆践踏碾压,病虫害危害死亡等时有发生。3养护管理观念落后。园林管理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日常做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更新的观念误区。我们常看到勤劳的园林管理人员在认真地打扫落叶,清除杂草,其实,这要进行分别对待,硬质路面、草坪上的落叶要打扫干净,密林、灌丛下的落叶则无需清理。落叶看起来是无用的废物,掉在地上还影响美观,实际不然。生态环境专家认为,落叶对环境有多种益处,它覆盖在泥土上,晴天可以减少灰尘扬起,雨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为一些昆虫提供庇护场所甚至可成为蚯蚓等的食物,落叶腐烂后还可成为树木等的肥料。冬天,金黄色的各种形状的落叶还成为一种景观。杂草对大部分绿地来说是要清理干净的,但在一些防护林、护坡等地方,人工植被不易成功,自然杂草却是有益的。有人认为树下的杂草有碍观瞻,把它们拔得光光的。殊不知这样一来,泥土裸露在外弊端更多,晴天容易起尘,雨天容易产生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