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2:4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

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集团化企业也加快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在集团化企业中合并报表编制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供重大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部分集团化企业已经意识到合并报表编制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相对较少,编制的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详细阐述了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集团化企业 合并报表 问题 对策

一、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简介

(一)合并报表编制的含义

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指的是集团化企业整体财务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现金流量的综合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各类附注的合并。合并报表编制应该由母公司以子公司报表为为基础,适当调整对于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编制形成的综合报表。合并报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不协调,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合并报表的范围

合并报表编制的范围应该以控制为基础,即是否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决策,并获取一定的利益。除了母公司具有半数以上表决权外,以下也可视为控制:通过投资者协议,管理被投资企业;公司章程和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生产经营情况;有权任免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或其他机构的多数成员;可转换债券的潜在表决权;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资金控制与掌握等。

(三)合并报表编制的作用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最初的几年,我国国内大部分集团化企业中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将各自的财务报表进行单独的汇总和整理,仅仅只能对于各自的经营情况进行单独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但是集团化企业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对子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了解,因此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可以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加后再减去公司内部的财务交易,这样可以提高合并报表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可以降低企业通过内部交易达到对于子公司的控制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合并报表编制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反映集团化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进行价值估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并报表范围不明确

1、主观因素

由于我国集团化企业规模庞大,涉及领域非常广,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通过大量并购和联合,这就会产生集团化企业中不同公司之间交叉持股或者管理方式不同的现象。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下,集团公司很难对于各个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监管力度也大大降低,不能动态的获得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使得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出现部分遗漏或者虚增的现象。

2、客观因素

由于我国进行合并报表编制的时间相对于国外集团化企业较短,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在制定合并准则时对于合并报表中各条目的范围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财务人员的具体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来制定详细准则,这就提高了操作人员进行报表编制时的随意性,使得编制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虽然2014年颁布的新准则提出了合并报表编制的新标准,但是会计人员对于新准则的理解程度还是影响报表编制质量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

集团化企业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需要首先明确报表的编制范围,尤其是哪些子公司在合并范围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母公司往往由于要对业绩较好的子公司增强控制能力,而将其纳入合并报表编制的范围,而对于业绩较差的子公司往往不予考虑,这种方式提高了报表编制的随意性,扩大了编制的风险。

(二)报表信息真实性较差

由于集团化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涉及领域非常多,各子公司之间有不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使得各个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时有各自的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首先,各个子公司制定财务报表的规则不同,其进行数据统计时也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在进行报表合并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各个子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使得在进行报表合并时的信息获取渠道有所不同。最后,合并报表编制的流程较长,在进行编制时会涉及到很多工作人员的业务,这就增大了合并时的操作失误的可能。

(三)抵消项目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集团化企业在进行报表合并时要严格扣除集团内部的各种交易,避免出现集团内部操作的现象,但是在企业实际操作中较为重视报表的合并而往往忽略了报表的抵消项。比如我国部分企业在进行报表编制时仅仅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应收应付账款做了扣除,但是没有注意到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应对风险的准备金等,这使得合并报表的抵消不彻底,不利于提高报表的真实性,同时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集团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集团化企业大多是采用多级法人制,即对于企业的子公司和孙公司也要强调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可以使子公司和孙公司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增加经营管理的灵活性,但是同样也使其存在较多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汇报给企业集团,给合并报表编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应该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国外的总分公司体制,集中进行组织管理,有利于母公司及时了解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而制定高质量的合并报表。

(二)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

由于会计准则的不一致导致合并报表时存在各种偏差,这就需要企业制定适用于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统一的会计准则。第一,集团化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增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做到相互了解和相互熟悉各自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统一会计处理方式和记账习惯,便于以后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第二,对于之前母公司和子公司财务报表出现的不一致部分,子公司应该根据母公司的会计准则进行部分调整,提高报表编制的真实性;第三,要尽量将不同公司的报表格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化,减少合并时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母公司可以制定统一的财务报表供各个子公司使用。第四,集团化企业应该针对母公司和子公司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包括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生产销售情况,企业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财务数据管理平台来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方便以后进行报表合并。

(三)细化集团化企业的内部抵消项

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扣除集团内部的交易行为有利于提高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提高整体利润率,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抵消项的设定。企业需要在进行报表编制前明确各种内部交易对报表的影响,并将各种内部交易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内部交易的经济情况将相同部分予以抵消。

(四)加大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信息管理越来越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提高财务数据的精确性,因此,企业在进行报表编制时应该广泛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整理,这就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加大对于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各项财务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合并报表编制的质量。同时企业也可以制定适当的奖罚措施,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加大监督力度

企业可以组建财务报表监督管理小组,对于各项财务报表进行不定期的核查,保证报表的合理性。加大监管力度首先为企业的各个公司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各个子公司核算方法的统一,保证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有利于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集团化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在进行合并报表编制时会有更加复杂的财务情况,但是良好的报表编制质量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因此,集团化企业必须要重视合并报表的编制,及时发现报表编制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合并报表编制的质量,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武.完善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几点思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

[2]冯祺.大型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建设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4

[3]赵玉辉.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4

第二篇:学习企业合并报表的心得

学习企业合并报表的心得

经济管理学院 2008级会计学2班 王荣华 2008151223 从刚开始学习合并报表的时候,我就对合并报表这部分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现在就对我学习合并报表说说自己的看法。

企业合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通过兼并、控股等形式控制和操纵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企业合并主要包括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

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均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分别编制自身的财务报表。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在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策上控股企业可以对被控股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因此,从经济意义上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事实上已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反映这一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编制一套合并财务报表。

总之,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企业合并可能导致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出现,但并非任何企业合并都需要编制合并报表。只有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才存在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下面说说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期末合并报表的编制。具体的编制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步骤:

一是编制合并工作底稿。将合并范围内母子公司的个别报表 金额。过入工作底稿;

二是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个别报表金额。过入工作底稿;

三是将母公司以成本法核算的个别报表。调整为以权益法核算的金额。过入工作底稿;

四是在合并工作底稿中计算出母子公司报表的合计金额; 五是编制抵销分录,抵销母子公司的投资及净资产、债权债 务、内部购销交易等.过入工作底稿;

六是在工作底稿中计算合并金额,填列合并会计报表。关于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理解。这一章的抵消分录个人觉得难理解的地方有几个地方,第一、二个抵消分录和未分配利润-年初 科目就这点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请指正:

合并财务报表的基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利润等,而以后所做的分录均以母、子公司单个报表数在工作底稿中直接相加为基数的抵消。

1)抵消母对子公司投资的确认 借:股本(子公司)

资本公积(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

商誉(借差)(母公司)

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经权益法调整后的数额)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初(当期记入营业外收入)(母公司)

该分录做完后,对利润的影响是在工作底稿上简单相加的母子公司利润留下了母公司的当期利润+权益法调整后的投资收益虚整数。

2)抵消相互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母公司权益法调整是确认的虚增数)

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年初(子公司)

贷: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子公司)

本年利润分配(盈余公积)(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

对于这个分录:我是这样理解:“贷方所有数”-“未分配利润年初”为本期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扣除不该母公司享有的少数股东损益。该分录和第一个分录联系起来看就是恢复 第一个分录里的 “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年末”,扣除少数股东损益,恢复该母公司享有的净利润纳入合并。

3)关于“未分配利润-年初”科目的理解。主要是因为母子公司的单个报表不因为我们本期合并抵消分录的抵消而抵消。之所以要报本期所有影响损益的科目均换为“未分配利润-年初”那是因为一个会计分期造成的。

比如:母公司上期实现利润为100,子公司上期期实现利润200 在上期合并财务报表时:做了抵消分录,借:应收账款-坏帐准备50 贷:资产减值损失50。使得合并后利润为 350(单纯就这样一笔分录,实际不存在这种情况)

本期的时候,单个报表上母公司年初利润100,子公司年初利润200,均仍以此为基础+本期实现的净利润=本期年末实现的净利润期末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首先,报表的利润期初数调整成上期已调整数,借:应收账款-坏帐准备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来调整我们本期的合并基数。

关于合并会计报表,我总结了八个字:“简单相加,合并抵销”,意思就是先把各单体会计报表数相加汇总,然后再将合并抵销分录过入合并试算平衡表,就得出最后的合并报表数。具体来讲,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日常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要为合并报表服务。即母子公司要采用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月末各公司内部往来必须核对一致,要做好内部销售和其他相关内部业务的统计工作。

2、长期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可以根据需要按月、按季或按年进行调整。长期投资期末余额必须与按投资比例计算的被投资单位期末净资产相一致。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调整以前损益的情况,投资单位也必须相应调整以前损益,也就是说要正确区分投资收益的期间,是调整当期损益,还是调整年初数。

3、做好合并工作底稿,从单体试算平衡表到合并试算平衡表,过程一定要清晰,出现问题也便于查找原因。做完以后检查一下报表内的勾稽关系是否平衡。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编制探讨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编制探讨

胡学峰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合并报表编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文章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新模式下合并报表编制的流程、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给广大报表编制者以启发。

[关键词]会计;合并;集中;协同

我国企业的合并报表编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十几年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合并报表的争议不断,但合并报表毕竟是反映集团企业整体规模和财务状况的不二手段和唯一工具。合并报表编制是从合并底稿得来,不像个别报表直接由账生成,而合并底稿不容易看懂,这就使得广大会计人员对合并报表望而生畏。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合并报表还有一些质疑,主要是合并报表是以集团企业汇总报表减去抵销数生成的,而抵销数也就是关联交易数据很难准确取得,这又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准确、完整不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后,这一情况出现了大幅改观。本文从大型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如何改进合并报表的编制进行探讨,以给广大报表编制者启示和建议。

一、合并报表概述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相对个别财务报表而言的,个别财务报表是单个会计主体出具的财务报表,直接由账务生成。就传统方式来说,合并报表是由个别报表合并生成。一般来说,集团企业会计主体越多,关联交易越多,合并报表编制难度越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政策导向“走出去”的环境下,企业做大做强已形成共识,企业集团不断形成和壮大。这就需要一份高质量的合并财务报表来满足企业管理层作为决策依据。

(一)合并报表编制范围

通常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来确定的。也就是应该把哪些会计主体纳入合并范围。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来说,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确定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资本纽带关系,即有母子公司关系。在我国有一些依靠集团企业生存的附属企业,也由集团企业控制,领导班子也由集团企业任命,但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而不能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二是有控制关系,即集团企业能够决定或者说是调配个别企业资源配置。一般来说控制和持股比例有正相关关系,超过50%的股权通常就具有控制关系,但也存在特殊情况,不足50%的也可能有控制关系,主要是通过约定或委派管理层重要职位。集团企业应该按上述两个条件把子企业全部纳入合并范围,当然,实务操作中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主要是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交叉持股,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于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企业,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二)合并报表编制程序

合并报表的编制程序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会计政策的统一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对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会计政策要统一,当然也包括会计期间的统一。在我国,这一步可以省略,因为我国执行严格的会计政策管控,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2.关联交易对账

这一步比较繁琐,需要收集集团企业所有的内部关联交易账务处理,交易双方要完全核对一致。对于会计主体数量庞大的集团企业,对账工作量非常之大,双方账务处理不同期是最大的困难,对账准确性也直接影响合并报表质量。

3.编制合并工作底稿

合并工作底稿实质是起到合并账的作用,即合并报表的数据来源。先把各成员企业的个别报表按项目汇总,列出抵销列,设置汇总数减去抵销数后生成合并数公式,待抵销数填列后得出合并数。

4.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因为合并报表是站在集团角度上得出的数据,需要将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项目的影响剔除掉,在合并报表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这一点可以参照物理学上的内力和外力原理来理解。调整分录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变权益法处理,然后进行母公司股权和子公司权益的抵销。抵销分录是把原内部交易冲回,视同没有发生。抵销分录的难点在资产内部购建的后续抵销。

5.计算得出合并数据

把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数据填列到合并工作底稿,按公式自动计算得出合并数。这一步要注意抵销数的借贷方向。

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容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发展产生的财务变革。大型集团企业都试图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来解决会计信息收集加工难、时间长的问题。本文将以省级电网企业(省、市、县三级产权)为例,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

(一)数据集中模式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建议采用一级数据集中模式。数据全部集中到省级公司,市公司和县公司全部通过局域网远程登录到省级公司数据中心进行财务处理。一级部署有以下好处:一是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便于加工处理;二是节约成本,硬件设施配备可以起到集约效应;三是提高安全保障系数,由省级公司统一运维;四是从技术上便于管控集团成员企业。

(二)统一各项财务标准

在一级部署的情况下,财务主数据及核算规则必须统一,这也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前提和基础。一是统一会计政策,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化处理,制定会计核算手册,对同一经济事项要有唯一的处理规则;二是统一会计科目,所有会计主体使用同一套科目体系;三是统一客户、供应商等其他主数据,为关联交易抵销规则设立奠定基础。

(三)账务集中部署

在各项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选用硬件及软件系统,开始集团账务的数据部署。硬件要以满足数据存储及软件运行为前提,网络要能满足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和本地登录速度无明显差异。财务软件的选型很重要,要以稳定、快速、严密为基本条件,也要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账套设置要包括实际账、差额账、合并账三类,满足合并报表账表对应的要求。账套设置后要输入期初数,期初数包括实际账和抵销账,都要按上年决算数据录入。账务集中部署后,集团企业可以层层穿透各级主体的明细账及会计凭证,在线审核或稽核其账表数据。

(四)凭证协同设置

账务集中部署后,在同一数据中心,可以设置凭证协同规则,部署协同平台。对于关联交易,由一方发起,另一方确认后在两个会计主体同时生成会计凭证,并在抵销账同时生成抵销凭证。要在协同平台中部署所有可能发生的关联交易凭证模板,且限制关联交易只能在协同平台处理。凭证协同平台把事后对账变为事前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抵销数据的准确性。

(五)合并报表编制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合并报表的编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并底稿编制发生革命性变化。抵销账核对无误后,由合并账直接出具合并报表,而不是由个别报表层层汇总生成。抵销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母公司股权投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权益、利润分配的抵销;另一部分是关联交易抵销。这两部分基本通过协同平台处理,只有少部分权益抵销凭证要手工补录。

(六)凭证关口前移

在满足合并报表编制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凭证关口前移,提高集中核算质量。会计凭证关口前移是指会计凭证直接通过业务前端数据,配置相应的凭证模板由前端业务推送生成会计凭证。也就是会计凭证由前端业务集成生成,对于暂时没有前端业务的经济事项,再辅以单据配置凭证模板。保证会计凭证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差错。财务和业务的集成可以选取成熟套装软件实施,目前成熟套装软件国内技术还不成熟,大多企业选取国外知名软件。

三、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连续编制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不需要每年重新编制合并底稿。在期初抵销数据录入后,每年抵销账只反映变动部分。

(一)股权抵销的后期处理

本年对子公司新增股权投资,可以直接生成股权投资和实收资本的抵销分录。除新增投资外,需要在抵销账补录子公司提取盈余公积抵销凭证,因为按新准则合并报表编制规则,合并报表的盈余公积等于母公司盈余公积。

(二)关联交易后期处理

关联交易的后期处理主要是指上期未实现利润在本期的回冲。例如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原值是不一样的,在本年个别报表提取折旧需要在差额账调整。该类调整需要建立抵销固定资产卡片,在抵销账中按月运行折旧提取程序,生成红字冲销凭证。

四、合并报表编制新模式的成效和问题

通过以上三部分内容可知,新的集中核算模式下,合并报表的编制变得简单、准确。彻底放弃了合并底稿繁琐的编制过程,揭开了合并报表的神秘面纱。

(一)提高了关联交易对账的时效性

关联交易对账是合并报表编制的重点和难点,在集中核算模式下通过协同平台解决了该问题。协同平台部署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要逐项梳理关联交易经济事项,设定凭证模板。协同平台难点主要集中在内部购建固定资产、内部金融服务、内部保险服务。大型集团企业实施协同平台一般都要几年的时间,视业务复杂程度而定。但一个成熟的协同平台创造的绩效也是可观的。

(二)提升了合并报表质量

由于关联交易对账工作量很大,尤其是会计主体超过500个,业务板块较全,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时候,对账工作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传统的合并报表编制往往采用重要性原则,对于双方核对不一致的时候,抓大放小、以小抵账。会计信息质量虽然不受大的影响,也不会造成错误决策,但作为会计信息反映的载体还是受到质疑的。协同平台的实施使合并报表质量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三)引入合并账概念

通常我们讲会计信息质量的时候,要求账表一致、账证一致,账是表的数据来源。而合并报表是根据合并底稿得来,虽然财政部后来要求合并底稿视同总账作为会计档案管理,但我国毕竟没有统一的合并底稿格式。抵销账和实际账构成的合并账解决了合并报表的尴尬。

(四)未实现利润不能精确计算

协同平台把合并报表的精确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并没有解决未实现利润精确计算的问题。一般的做法是根据毛利计算确定的,毛利是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相除所得,也已被会计行业和审计行业认可。毛利没有考虑税金、期间费用及机关本部的管理费用,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在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信息更容易采集,应该采用更加科学准确的毛利计算方法。

第四篇:2005企业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说明

附件二

2005企业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说明

一、编制原则

为了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应在认真总结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今年的增减变化,按照“积极稳健”的原则进行编制。

二、编制范围

本套报表编报范围包括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企业及其所属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一般应编制到二级,二级以下企业归并到二级。企业财务预算编制范围原则上同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合并范围口径相一致。

三、填报和汇总

凡纳入本套报表编制范围的企业及其所属各级子公司都应逐户填报本套报表,并录入统一的工作软件,报表汇总方式是按资产纽带关系逐级合并汇总。

四、报表组成 本套报表包括:

(一)报表封面。

(二)主表:预计资产负债表(沪国企财预01表)、预计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沪国企财预02表)、预计现金流量表(沪国企财预03表)、预计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国有资产总量增减变动表(沪国企财预04表)、预计资产减值准备表(沪国企财预05表)。

五、编制方法

(一)报表封面。由计算机根据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封面自动生成,再手工填报个别项目。

(二)预计资产负债表(沪国企财预01表)。

1、本表反映企业一定预算期间内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预计情况。

2、表内“本年预算”有关指标根据企业对预算期内的预计情况填列。

3、表内“上年实际”有关指标根据企业2004财务决算中资产负债表的“年末数”填列。

4、表内“增减额”、“增减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反映本年预算与上年实际的差异情况。

5、表内楷体的科目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填列。

6、表内公式:13行=(1+2+3+4+5+6+7+10+11+12)行;7行≥(8+9)行;14行≥(15+16)行;18行=(14+17)行;21行=(19-20)行;23行=(21-22)行;28行=(23+24+25+26+27)行;32行=(29+30+31)行;34行=(13+18+28+32+33)行;4

4行=(35+36+37+38+39+40+41+42+43)行; 50行=(45+46+47+48+49)行;52行=(44+50+51)行; 54行=(55+56+57+59+60)行; 57行≥58行; 62行≥63行; 67行=(54+61+62+64+65+66)行;68行=(52+53+67)行=34行。

(三)预计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沪国企财预02表)。

1、本表反映企业在一定预算期间内实现利润(亏损)的预计情况。

2、表内“本年预算”有关指标根据企业对预算期间内的预计情况填列。

3、表内“上年实际”有关指标根据企业上会计决算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有关指标的“本年实际”填列。

4、表内“增减额”、“增减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反映本年预算与上年实际的差异情况。

5、表内楷体的科目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填列。

6、表内公式: 4行=(1-2-3)行;9行=(4+5-6-7-8)行;15行=(9+10+11+12-13-14)行;19行=(15-16-17+18)行;

22行=(19+20+21)行;30行=(22-23-24-25-26-29)行;26行>=(27+28)行。

7、表际关系:30行本年预算数=沪国企财预01表65行本年预算;30行上年实际数=沪国企财预01表65行上年实际数。

(四)预计现金流量表(沪国企财预03表)。

1、本表反映企业在一定预算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预计情况。

2、表内公式: 5行=(2+3+4)行;10行=(6+7+8+9)行;11=(5-10);17行=(13+14+15+16)行; 21行=(18+19+20)行;22行=(17-21)行;27=(24+25+26)行;31行=(28+29+30)行;32行=(27-31)行;34行=(11+22+32+33)行。

3、表内公式:34行=沪国企财预01表1行(本年预算-上年实际);36行=沪国企财预01表1行本年预算。

(五)预计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国有资产总量增减变动表(沪国企财预04表)。

1、本表反映企业在一定预算期间内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国有资产总量增减变动预算情况。

2、清产核资增加(减少)是指经市清产办审批同意开展清产核资的企业在资金核实中增加和减少的国有资产。

3、会计制度、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经市国资委批准同意,对因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其他原因,对企业的具体会计核算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调整,而对国有权益的影响金额。

4、表内公式: 1行≥(2+3+4+5)行;6行≥(7+8+9+10)行;11行≥(12+13+14+15)行;16行≥17行;20行=(1+6+11+16+18+19)行;30行=(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行;44行=(45+46+47+48+49+50+51+52+53+54)行;55行=(29+30-44)行。

5、表际关系:1行、6行、11行、16行、18行、19行、20行(本年预算、上年实际)=沪国企财预01表54行、61行、62行、65行、64行、66行、67行(本年预算、上年实际);55行(本年预算、上年实际)= 沪国企财预01表{67行*(55+58)行/54行}(本年预算、上年实际)。

(六)预计资产减值准备表(沪国企财预05表)。

1、本表反映企业在一定预算期间内资产减值准备增减变动预计情况。

2、表内公式:2行≥(3+4)行;5行≥(6+7)行;8行≥(9+10)行;11行≥(12+13)行;14行≥(15+16)行;17行≥(18+19)行;若封面“行业制度代码”为02或12且“报表类型码”为0或2或3时,5行、8行、11行、14行、17行、20行及21行为0。

3、表间关系:14行预计年末余额=沪国资企财预01表22行本年预算数。

4、栏间关系:预计年初余额+预计本年增加数—预计本年转回(减少)数=预计年未余额。

第五篇:银行贷款的企业报表编制注意事项

银行贷款的企业报表编制注意事项

(一)向银行贷款的企业报表编制财务指标的注意事项

向银行贷款企业要把握好的14个财务指标:(1)财务结构:

1、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必须大于100%(房地产企业可大于80%);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年末贷款余额/净资产*100%,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也称净资产负债率。

2、资产负债率必须小于70%,最好低于5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2)偿债能力:

3、流动比率在150%~200%较好;流动比率=流动资产额/流动负债*100%。

4、速动比率在100%左右较好,对中小企业适当放宽,也应大于80%;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额/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它流动资产。

5、担保比例小于0.5为好。

6、现金比率大于30%。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3)现金流量:

7、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应为正值,其销售收入现金回笼应在85~95%以上。

8、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支付采购商品,劳务的现金支付率应在85~95%以上。

(4)经营能力:

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小于8%,说明该企业的主业正处于成长期,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了。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10、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应大于六次。一般讲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高,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越短,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年末初余额)/2=营业收入*2/(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年末初余额)。

11、存货周转速度中小企业应大于五次。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

存货周转速度(次数)=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其中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5)经营效益:

12、营业利润率应大于8%,当然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综合获利能力越强。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商品销售额)×100% =(销售收入-销货成本-管理费-销售费)/销售收入×100%。

13、净资产收益率中小企业应大于 5%。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股东们收益水平也就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次)=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14、利息保障倍数应大于400%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 /利息费用=(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二)银行对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包括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审核、报表相互之间勾稽关系审核、重要会计科目审核和异常情况审核等。对于合并财务会计报表除进行上述审核外,还应该要求企业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本部(母公司)和占合并财务会计报表比重较大的子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并进行审查。

(1)、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审核。

1、审计报告的形式审核。①标题是否为“审计报告”; ②收件人是否正确;

③是否有注册会计师签字及盖章; ④是否已注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 ⑤是否签署了报告日期;

⑥是否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许可证; ⑦是否已核对审计报告的骑缝章无误; ⑧是否为标准的审计报告; ⑨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2、审计报告结论审核 ① 无保留意见;

②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③保留意见; ④无法表示意见; ⑤否定意见。

3、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审核。① 受过注册会计师协会处罚; ② 受过国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处罚; ③ 受过财政税务审计等公安机关处罚; ④ 是否曾贷款行提供过虚假审计报告; ⑤ 有过其他不良记录。

4、会计报表及附注的形式审核。①报表名称是否符合规定; ②报表编制单位是否盖章;

③报表是否有编制人、财务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字及盖章; ④资产负债表是否为账户式; ⑤利润表是否为多步式。

5、验资报告的形式审核。① 标题是否为“验资报告”; ② 收件人是否正确; ③ 是否有注册会计师签字; ④ 是否已注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 ⑤ 是否签署了报告日期。

6、合并会计报表的形式审核。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① 是否为汇总会计报表;

② 了解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并审核其合规性; ③资产负债表是否有合并价差及少数股东权益科目; ④损益表是否有少数股东权益科目。

(2)、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的审核。

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

1、企业“营业执照”中的“注册资本”、“验资报告”中的“实际投入资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之间勾稽关系审核(除外商投资企业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资本金可以分期到位,“实收资本”等于“实际投入资金”并可能小于“注册资本”外,一般情况下上述三者之间应相等,如果存在差异应向企业了解原因,并作说明)。

2、“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勾稽关系通过以下公式进行审核:

期末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期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公益金(或提取的职工奖励工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或利润归还投资)-应付股东股利或转作资本部分

如通过上述公式进行测算的“期末未分配利润”数据与会计报表实际数据不符,应要求企业解释并作出说明。

3、“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同“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通过以下公式审核: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X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17%)+X2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13%)+(1-X1-X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其他业务利润+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应收票据(期初-期末)+预收账款(期初-期末)+其他应收款(期初-期末)+营业外收入×20%-当期坏账核销额+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

其中,X1、X2分别为当期商品销售中增值税销项税率为17%、13%的商品的占比。因上述公式中涉及数据需要分析填列,审核中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用上述公式测算出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数据同会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的实际数据在20%以内可以认定为勾稽关系相符。

4、“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审核: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当年计提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待摊费用(期初-期末)+预提费用(期初-期末)+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存货(期初-期末)+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应收票据(期初-期末)+预收账款(期初-期末)+其他应收款(期初-期末)+应付账款(期初-期末)+应付票据(期初-期末)+应付福利费(期初-期末)+应付工资(期初-期末)+未交税金(期初-期末)+其他应付款(期初-期末)+其他应交款(期初-期末)+预付账款(期初-期末)-(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80%

因上述公式中涉及现金流量数据、存货需要分析填列,审核中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根据重要性原则,经上述公式测算出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数据同会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的实际数据误差在20%以内可以认定为勾稽关系相符。否则,要做具体分析。

5、“现金流量表”附表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同“资产负债表 ”部分科目勾稽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审核: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期初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期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因上述公式中涉及数据需要分析填列,审核中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根据重要性原则,经上述公式测算出的“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数据同会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的实际数据误差在20%以内可以认定为勾稽关系相符。否则,要做具体分析。

6、“现金流量表”附表中“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同“资产负债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审核: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期初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期初预付账款-期末预付账款)因上述公式中涉及数据需要分析填列,审核中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判断,经上述公式测算出的“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数据同会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的实际数据误差在20%以内可以认定为勾稽关系相符。否则,要做具体分析。

(3)、重要会计科目的审核。

1、审核要点:

①资产类科目应审查其是否实际存在、所有权的归属以及计价是否合理; ②负债类科目应审查其金额是否正确、负债到期日以及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事项; ③权益类科目应审查其来源的合理性、确认的合法性、计价准确性;

④收入、成本和费用类科目应审查其确认的合法性、是否当期发生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相互之间是否配比。

2、审核细则

①根据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确定重点科目并审核。审计报告的意见有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以及其他情况,如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不为无保留意见,要求对解释段的意见作详细分析,并根据解释段中所提事项的真实性确定其对评级的影响。

②根据金额确定重点科目并审核。重点科目分为必查科目和条件审核科目。必查科目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在企业资产中通常占有较大份额的科目,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条件审核科目是指当有关科目达到一定数额比例时才予以审核,包括短期投资、待摊费用、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审核要点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核实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准确反映企业真实偿债能力。

A、应收账款的审核。主要审查企业是否存在较大数额账龄超过1年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较大数额且已判定不能回收的应收账款而未核销;是否由于经营效益下降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而数额增加;是否存在收款期大于一年的大额应收账款,是否提取足额坏账准备;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虚列应收账款以虚增销售收入现象;是否为了刺激销售,降低信用政策标准,导致应收账款大额增加;以及其他需要审核的问题。

B、存货的审核。核实存货的主要组成;是否存在少列、多列存货现象,核实存货的真实存在;核实说明存货收入、发出计价方法及其一贯性,是否存在多计存货,少计成本的现象;存货是否大量积压变质,而未提取足额的跌价准备;核实是否由于该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存货销不出去导致存货数额较大;通过对存货的审核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C、固定资产审核。主要核实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组成,并确认固定资产划分是否准确、产权是否归企业所有,是否存在将经营租赁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现象;核实企业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真实公允,是否及时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期限是否合法合理并遵守一贯性原则,是否存在少提折旧、不提折旧现象;审查是否存在已经过时报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还列入账中;是否存在固定资产评估增值事项,若有,就其事项要求作具体说明;是否存在接受捐赠、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若有,要求作具体说明;是否存在期间费用固化现象;以及其他需要核实说明的事项。

D、主营业务收入审核。审核是否存在通过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虚增销售收入现象;销售收入确认时是否同时满足已将销售商品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失去对已出售商品的控制权、有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可靠计量四个条件;是否存在通过销售退回、折让随意调节利润现象;是否存在信用标准降低导致销售收入增加现象;以及其他需要审核的情况。

E、如果企业其他应收款/流动资产总额≥10%,则应审核其他应收款。要求核实说明该企业其他应收款的主要项目,以证实是否存在抽逃投资、错列现象,同时要对其他应收款的回收性进行审核说明。一般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具体项目包括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应收出租包装物租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备用金,存出保证金,预付账款转入等。

F、如果企业近两年财务数据都满足待摊费用/流动资产≥10%,则应审核待摊费用。主要核实该企业待摊费用的组成,是否存在把递延费用计入待摊费用现象或者待摊费用未及时摊销计入当期成本和费用。一般情况下,待摊费用包括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保险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以及一次购买印花税票等。

G、如果企业长期待摊费用/(总资产-流动资产)≥10%,则要求审核长期待摊费用。要求说明该企业长期待摊费用的组成,核实其摊销期限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存在期间费用长期化等现象。一般情况下,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以及筹建期发生费用支出等。

H、如果企业无形资产/(总资产-流动资产)≥20%,则要求审核无形资产,主要核实说明该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及其真实存在;核实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是否提取足额减值准备;是否虚列商誉等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无形资产评估增值,若有,要求作具体说明。

I、如果连续两年在建工程/固定资产≥40%,要求审核在建工程,主要核实说明该企业在建工程的主要项目及金额,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已投入使用而未转入固定资产的现象;是否存在已经停工的在建工程;是否存在期间费用长期化现象,利息资本化是否合规;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J、当资本公积/净资产≥10%或者期初资本公积不等于期末资本公积,应审核资本公积,主要审核资本公积增加减少的原因。资本公积增加的途径包括资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折算差额;资本公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原评估增值再评估减值、减资、转增资本等。K、当期初实收资本不等于期末实收资本时,应审核实收资本科目,主要核实说明企业实收资本增加的真实存在性,是否存在虚增实收资本抽逃投资现象。

L、如果短期投资/流动资产≥15%或者长期投资/总资产≥10%或者投资收益/(|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10%,应同时审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投资收益科目,主要审核说明短期投资的具体内容,并确认其真实存在性,计价是否准确,是否提取足额减值准备;是否存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买卖股票现象。通过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栏分析企业该期间内是否有短期投资买卖行为;审核说明企业长期投资核算的方法,成本法核算的长期投资是否在当期分派股利。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被投资企业是否真实产生相应比例的利润。长期债权的利息投资收益核算是否准确;根据对前两项的审核说明投资收益产生的真实性。

M、如果营业外收入/(|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10%,应审核企业的营业外收入。要求审查说明营业外收入的来源,以核实是否存在虚增利润现象,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等。

(4)、财务报表异常情况审核,指对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超过了正常情况下的置信区间或者表明财务状况恶化等的异常情况进行到审核。

财务状况异常包括静态、动态两个方面。

静态财务状况异常是指比率极端优秀,动态财务状况异常包括比率突然好转、利润表变化异常、销售购买循环异常。当企业财务报表出现比率极端优秀、比率突然好转、利润表异常变化异常时,应予以充分关注,并核实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当企业发生销售购买循环异常时,应重视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

1、比率极端优秀。当企业某指标优于同行业该指标的优秀值时,且同时满足|该指标值/该企业所处行业优秀值-1|>40%,则认为该企业该指标异常。具体考察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

2、比率突然好转。当企业某指标本期所在行业标准值中的区间-指标上期所在行业标准值中的区间≥2,则认为该指标的变化异常。区间的确定原则为:低于极差值为区间1,较低值至极差值为区间2,较差值至平均值为区间3,平均值至良好值为区间4,良好值至优秀值为区间5,高于优秀值为区间6。具体考察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

3、利润表异常变化 ①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销售成本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

销售收入呈正增长、销售成本呈负增长;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80%;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120%。②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营业费用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

销售收入呈正增长、营业费用呈负增长;

销售收入、营业费用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费用增长率<80%; 销售收入、营业费用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营业费用增长率>120%。③销售收入与管理费用的配比。当企业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与管理费用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则认为异常:

销售收入呈正增长、管理费用呈负增长;

销售收入、管理费用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率<80%; 销售收入、管理费用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管理费用增长率>120%。

4、销售购买循环异常

①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配比。当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与应收账款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

销售收入负增长、应收账款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3%、应收账款增长率>3%;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同向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80%; 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120%。②销售成本和应付账款的配比。当企业当年销售成本增长率与应付账款增长率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

销售成本正增长、应付账款负增长,且销售成本增长率>3%、应付账款增长率<-3%; 销售成本、应付账款同向负增长,且销售成本增长率/应付账款增长率<80%; 销售成本、应付账款同向正增长率,且销售成本增长率/应付账款增长率>120%。③销售收入与存货的配比。当企业销售收入与存货存在如下变化时,则认为异常: 销售收入负增长、存货正增长,且销售收入增长率<-3%、存货增长率>3%; 销售收入、存货同向正增长率,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增长率<80%; 销售收入、存货同向负增长率,且销售收入增长率/存货增长率>120%。(三)、银行对需用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管理要求

1、报表收集

首次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一般应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月份的月度财务报告,其他企业应按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供和月度(或季度)财务报告。

①财务报告至少包括审计意见、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可合并为“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②月度或季度财务报告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③对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集团,集团本部(母公司)应同时提供个别会计报表及集团合并会计报表,两者缺一不可。提供合并报表的企业还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完整披露合并范围、合并政策及合并报表编制方法。

④对新成立企业或实收资本在本期发生显著变化的企业,还应要求其提供验资报告及相关的资产评估报告。

2、查验财务资料是否规范有效。

①财务报告应当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并装订成册(封面至少应注明企业名称以及报表所属或者月份,加盖单位公章并由“单位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分别签名或加盖私章。相关签章应与企业在银行预留的印鉴一致)。

②报表的名称和格式必须规范[相关会计报表的名称应分别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或合并为“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不得使用其他名称。

、半年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反映两个或者相关两个期间的比较数据(现金流量表可只反映当年或当期数),月度利润表至少应反映当月数、本年累计数]。

③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名称必须规范,应分别为“审计报告”、“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书)”。上述报告中必须有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评估师的签名,并同时盖有会计师事务所或评估事务所的公章。

④一般提供财务资料的正本。

贷款分类偏离度检查辅导资料

一、贷款分类偏离度的含义

贷款分类偏离度是指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时存在形态划分结果与实际形态相差异的程度。包括不良贷款总体分类的偏离程度和五级分类中各类形态的偏离程度。

其计算公式:

相对偏离度=(检查确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被查机构自己认定的不良贷款比例-1)×100%; 绝对偏离度=检查确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被查机构自己认定的不良贷款比例。本次检查用绝对偏离度公式计算。

二、为什么会存在偏离度

贷款五级分类是人脑主观思维的过程,由于不同的人本身存在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分类结果的差异。从目前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因素来分析,产生分类偏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因素

一是,分类操作人员对制度的理解、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分类结果的不准确; 二是,对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和分析判断不准形成的偏离;

三是,为了完成“抓降”考核指标,在贷款期限和贷款保证上作技术处理,如借新还旧、担保变抵质押等,人为调整分类结果;

四是,不严格执行分类制度,造成分类偏离,主要表现为简化分类程序和标准、分类不及时和不连续、未按规定权限分类认定等。

2、政策因素

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某些行业政策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信贷政策的变化,造成对贷款投入、投向的重大影响,造成分类偏离;

二是,上级行对基层行的不良贷款实行额度控制,对不良贷款有计划地进行“释放”。

3、信息不对称

一是,银行难以获取客户真实可*的财务信息,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的可*程度较低,从而影响贷款分类的偏离; 二是,个别企业为了取得银行的贷款,给银行提供虚假的财务数据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导致分类结果的不实和偏离。

4、分类标准不一致

人民银行2001年制定的《五级分类指导原则》是目前五级分类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但该文件对分类标准仅有核心定义,没有具体的操作性解释,确定的标准较模糊,而且弹性较大。各行根据此文件和本行的实际情况又分别制定了《贷款分类实施办法》,由于各行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导致分类标准不一,实践中又是将《五级分类指导原则》作为检查标准使用,致使检查人员与商业银行对分类标准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从而导致分类结果的偏离。

5、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一是,管理人员或分类人员为了逃脱责任,掩盖事实真相,将不良贷款在正常或关注中反映;

二是,中行、建行股改之后,对大量的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和核销,不能排除利用剥离和核销之机将正常贷款划入不良进行“储备”,以备将来考核时进行调整。三、五级分类标准及管理要求(一)分类标准

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指导原则》,商业银行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后三类为不良贷款。各商业银行根据此分类办法并结合本行实际又细化了分类标准,其划分标准及主要特征为:

1、正常类: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的本息偿还。

2、关注类: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法规发放的贷款;逾期90天至180天的贷款;对利用企业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的贷款至少应划入关注类,并在依法追偿后按实际偿还能力进行分类。该类贷款损失率不超过5%。其基本特征:

●净现金流量减少;

●借款人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在下降或净值开始减少,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 ●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借款人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例如借款人所出的行业地位呈下降趋势;

●借款人的关键财务指标,如:流动性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

●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

●借款人固定资产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调整,例如基建工期延长或慨算调整幅度较大;

●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

●贷款的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或对抵押物失去控制; ●贷款保证人的财务状况出现疑问; ●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

●银行信贷档案不全,重要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 ●违反贷款程序发放贷款。

3、次级类: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应收利息逾期90天、本金逾期181天至360天的贷款至少要划入次级类。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划为次级类,重组贷款是指银行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作出调整的贷款。该类贷款损失率在30%-50%之间。其主要特征:

●借款人支付出现困难,并且难以按市场条件获得新的资金; ●借款人不能偿还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借款人内部管理问题没有解决,防碍债务的及时足额清偿; ●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贷款; ●借款人经营出现亏损,净现金流量为负值;

●借款人已不得不寻求拍卖抵押品、履行担保等还款来源。

4、可疑类: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逾期360天至720天的贷款至少要划入可疑类。重组后的贷款如果仍然逾期或借款人仍然无力归还贷款至少划入可疑类。该类贷款损失率在50%-75%之间。其主要特征: ●借款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贷款项目如基建项目处于停缓状态; ●借款人已资不抵债;

●银行已诉诸法律来收回贷款;

●贷款经过了重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归还本息,还款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逾期720天以上的贷款至少应定性为损失类。该类贷款损失率在95%-100%之间。其主要特征:

●借款人和担保人宣告破产,经法定清偿后仍然不能还清贷款;

●借款人死亡、宣布失踪或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

●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贷款;

●借款人虽未破产,但已名存实亡或关停倒闭;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造成债务人主体消亡,无承债主体。

(二)管理要求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要有健全的分类管理制度; 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分类组织管理体制; 三是,要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 四是,要将所有贷款纳入分类范围; 五是,要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分类; 六是,要保持分类的及时性;

七是,要充分掌握借款人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管理信息,保持银行与企业信息的对称性; 八是,要保持信贷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九是,要定期对贷款分类政策、程序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如何对抽样客户的分类偏离度进行现场检查

(一)调阅被抽取的客户贷款信贷档案资料,了解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并将基本情况录入《贷款分类偏离度现场检查操作表》。

(二)分析判断被抽取的样本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还款意愿。这是现场检查的主要环节。应从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非财务因素、贷款担保和银行信贷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1、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等于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之差。贷款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主要体现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三个方面,通过对贷款企业现金流量的计算和分析,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什么,从而确定贷款分类档次。在实际分类操作中,借款人应当向银行提供现金流量表或银行利用财务软件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

如何根据借款人的现金流量确定贷款分类档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判断:

(1)借款人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款,而且现金流量比较稳定或在增加,其贷款档次为正常;

(2)借款人虽然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还款,但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在减少,其贷款应划为关注;

(3)借款人不能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还款,而要通过出售证券投资或减少固定资产维修、更新、改造资金支出,甚至对外融资还款,其贷款应归为次级;

(4)借款人对外融资产生的现金流入仍不足以还款,其贷款档次应划为可疑类;(5)借款人出售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产生的现金,甚至转让股份所得现金都不足以还款,其贷款应划为损失类。

如果企业和银行都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应如何计算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时,应以贷款企业的损益表为基础,根据资产负债表期初和期末的变动数进行调整。其计算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计算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初与期末的变动情况,计算公式:各项目变动数=期末数-期初数。

第二步,确定项目变动数是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入。资产项目的增加是现金流出,反之是现金流入。如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的销售所得现金就会减少(现金流出);应收账款减少,企业的销售所得现金就会增加(现金流入)。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是现金流入,反之是现金流出。

如应付账款增加,表示企业所购进存货部分赊销,形成自发性融资(现金流入);应付账款减少,表示企业的所购进存货中有未销售部分但已支付了现金(现金流出)。

第三步,剔除权债发生制的影响因素。现金流量=损益-△资产+△负债(△表示期末与期初的差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间接法),计算公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收益+折旧、待摊费用+△应付账款+△应付费用+△应付税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费用。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公式: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流入)=△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为正数表示现金流出,负数表示现金流入。●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公式: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短期借款+△长期负债+△股东权益。

△ 为正数表示现金流出,负数表示现金流入。

●净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财务分析。

通过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真实性核实、计算、比较、研究,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时,要尽可能地取得经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后的报表和同行业的有关资料。主要从以下三类指标进行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主要从盈亏状况、销售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净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等指标分析。其计算公式:

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比率越高,表明产品成本控制越好; 营业利润率=税前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比率越高,表明借款人的盈利水平越高; 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比率越高,说明同样的利润只需化费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

(2)偿债能力分析。短期贷款要分析借款人的短期偿债能力,中长期贷款要分析借款人的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从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分析,短期偿债能力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来分析。其计算公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比率越低,债权人的风险越低,债权的保障程度就高;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该比率越低,表明借款人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比率越高,表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该比率为1%最好,如果较低,说明借款人短期偿债能力存在问题,如果过高,则有说明借款人有过多的速动资产,可能失去一些有利的获利机会。

(3)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是指借款人资产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的资产利用效率,它表明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应用资产的能力。主要用资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天数等指标分析。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100%,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经营效率越好; 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投资回报越大;

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平均余额/销货成本×360,天数较少或呈下降趋势表明管理效率越高。

3、非财务分析。

主要从借款人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然社会、还款意愿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业风险分析

每个企业都处于一个特定的行业中,每一个行业都有其固有的风险,同一行业中的借款人要面对基本一致的风险。掌握了某一行业的特征、表象和风险程度,知道借款人的表现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就可以从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来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主要从借款人的行业成本、行业成长周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行业的盈利性、依赖性、产品替代性、国家的法律和产业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检查时,可以参照下表:

行业风险预警信号:

●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或属于新兴行业;

●出现重大技术改革,影响到行业的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变革; ●政府对行业有严格的限制;

●经济环境变化如经济萧条或出现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国家产业、货币、税收等宏观政策变化对企业有重大影响; ●顾客需求发生变化;

●法律发生变化,对企业有重大影响;

●多边或双边贸易政策有所变化,对进出口的限制和保护。

(2)经营风险分析。重点从借款人的经营规模、经营策略、产品结构、企业的“供、产、销”三个环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风险信号:

●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经营停止状态; ●业务性质和经营目标发生改变; ●主要数据在行业统计中呈现不利的变动或趋势; ●不能适应市场市场变化或客户需求的变化;

●持有一大笔大额定单,由于受生产能力和原材料供应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可能引起巨额损失;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被淘汰或被替代;

●引进技术较慢,生产技术转换方面是否存在较大弱点; ●对存货、生产、销售的控制能力下降;

●原材料购货渠道是否单一,对供应商过分依赖,原材料供应无法满足正常生产或原材料存在价格风险;

●企业的地点发生不利变化,分支机构或销售网络分布不合理;

●借款人的销售促销能力较差,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产品积压,对销售环节的情况变化没有灵活的对策;

●企业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性较大; ●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维修,超负荷运转;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存在偏差,或计划执行出现较大调整,如基建项目的工期延长或处于停缓状态或预算调整;

●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出现下降; ●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难。

(3)管理风险及还款意愿分析。重点从借款人的组织形式、管理层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款记录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风险信号:

●借款人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最高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或不和谐; ●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反应较迟缓; ●管理层品行低下、缺乏诚信和修养; ●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变动频繁;

●中层管理较薄弱,企业人员更新过快或员工不足;

●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计划,或计划没有实施和无法实施; ●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行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

●管理层经营思想变化,表现为短期行为严重、极端的冒进或保守;

●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或存在关联交易; ●借款人或主要管理人员涉及法律纠纷或法律问题,如受到税务、工商等行政机构的处罚或被司法机关起诉、执行、查封、冻结、审查;

●借款人还款意愿差,对银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借款人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和经营管理信息; ●突然更换注册会计或结算户银行; ●外部机构对借款人的评级进行调整;

●借款人违背与其他银行或债权人的协议,不能偿还其他对外债务; ●借款人以非正常途径或不合理条件和手段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 ●借款人向其他银行贷款被拒绝; ●借款人的存款余额和结算量不断下降;

●借款人不能提供银行所要求的信息资料如供销合同、项目进展报告; ●借款人拖延支付贷款本金、利息或费用; ● 借款人提出在融资或重组贷款。

4、贷款担保分析

借款人的担保是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如果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恶化,不能用正常的营业收入还款,就要考虑用担保抵押来偿还贷款。通过检查担保抵押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抵押物的充足性、抵押物的可变现能力及对抵押物的控制能力,分析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判断贷款分类档次。检查时,应采取内外结合的检查方法,先从银行提供的抵押和保证文件资料进行分析,文件资料应包括抵押合同、保证合同、抵押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权证明、保证人的财务报表、信用评级、外部审计报告等。再到实地察看抵押物、质物的保管情况,测试抵押物的价值以及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和履约意愿。

(1)担保的合法性,主要检查担保主体是否符合《担保法》的规定。

一是,保证人是否具有资格。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未经授权的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能作为担保人,担保人与借款人是否是关联企业;

二是,抵押物是否合法。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如国家明文禁止生产的产品等都不能作为贷款的担保抵押。

(2)担保的有效性,主要检查担保抵押是否在法律上是否产生担保效力。

一是,担保抵押手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看担保、抵押、质押合同要素是否齐全,合同条款语意是否准确,有无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印章和签字是否加盖保证人或抵押人的法人公章,并由保证人、抵押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署姓名;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是否同时抵押;抵押物是否经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存单、票据、有价证券、股权等权利质押是否办理止付冻结手续;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借款合同是否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抵押、质押物品是否投保;

二是,担保抵押的时效性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担保抵押合同约定的时间是否与贷款期限一致,是否已过期;担保抵押合同满期或超过6个月后是否与借款人重新签订了担保抵押合同。

(3)担保的充足性。

一是,保证人是否具有担保能力。从保证人的财务、现金流量、或有负债、信用评级以及保证人目前提供保证的数量和金额判断保证人是否具有履行还款的能力; 二是,抵押物价值是否足值;

三是,抵押物是否经过有权评估部门和专业评估人员进行评估,抵押物价值是否被高估;四是抵押物是否被重复抵押。

(4)抵押物的变现能力。

主要从抵押物的流动性和影响抵押物的变现价值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影响抵押物的变现价值的因素有抵押物的品质好坏、是否投保、经济状况、市场需求等。

(5)对抵押物的控制能力。

一是,是否建立了抵押物的安全保管措施;

二是,对抵(质)押物的进出、实物和账目是否实行双重控制; 三是,对抵押物是否进行定期评估;

四是,抵押物价值减少后是否要求借款人及时补充新的抵押物。(6)担保与贷款分类标准。

银行对抵押物失去控制或抵押品价值下降,如果会影响贷款的偿还,但不造成贷款损失,应至少认定为关注类,如果会造成贷款损失则应根据损失程度,按《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的标准进行划分档次。

5、银行信贷管理分析

主要从贷款投向的合规性、信贷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进行分析。(1)贷款投向的合规性与风险分类

与一般贷款相比,发放违规贷款除承担因贷款业务而正常发生的风险以外,还需要承担额外的法律风险,这样就使贷款的风险放大了,影响到贷款的正常偿还,而且有的违规行为引发的风险已非常严重。因此,对所有的违规贷款,即使从眼前看贷款的偿还还有充分的保证,也应分为关注以下。违规贷款一般包括:对关系人的信用贷款,以优于同类贷款条件向关系人发放的担保贷款,以及以贷收息、违规展期(参阅《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违反国家利率规定及借款人不具备《贷款通则》所规定的资格和条件的贷款。

(2)信贷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与风险分类

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应制定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为每个借款人建立完整的档案,信贷人员有责任保证客户信贷档案的完整和真实,如果重要法律文件缺失或有误导法律责任不清的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以下。

一般地,信贷档案应至少涵盖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客户基本情况:借款人的名称、地址、企业类型及所处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组织结构、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以及附属机构情况;借款人的经营历史、信誉评级以及保证人的基本情况;

●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信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外部审计师的报告、其他财务信息,如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

● 重要法律文件:贷款申请;贷前调查报告和审批文件,包括长期贷款的可性行分析报告、上级行的立项文件、批准文件;贷款合同、授信额度或授权授信书;贷款担保的法律性文件,包括抵押合同、保证书、抵押品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权证,如地契、房产证等抵押权利证明;借款人还款计划和还款承诺;

●往来信函:信贷人员走访考察记录、备忘录等; ●借款人还款记录和银行催款通知;

●贷款检查报告:定期和不定期的信贷分析报告、内审报告。

(三)按照五级分类原理和要求对抽样客户的贷款进行认定和分类。

(四)与被检查机构对抽样客户的贷款的五级分类结论进行对比。(五)检查抽样客户经办银行在该笔贷款“三查”环节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重点检查:

1、制度的健全性

是否建立和健全了贷款五级分类的管理制度,包括抵押品的管理和评估政策及程序。分类管理制度应涵盖分类标准、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

2、组织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是否按内控原则设置了有效的分类组织管理体制,使分类工作具有独立性和相互制约性;

3、分类标准的统一规范性

各商业银行制定的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是否低于《贷款五级分类指导原则》所规定的标准,各分支机构实际执行的标准是否一致;

4、分类方法和分类程序的合规性

是否按规定的分类方法及程序对贷款进行认定和分类,有无简化分类程序和标准或越权进行认定和分类的情况

5、分类的全面性

是否将《贷款通则》所界定的全口径贷款纳入贷款五级分类范畴,有无将部分贷款如贴现、信用卡透支、各类表外业务垫款、委托贷款、特种贷款等不列入分类范围的情况;

6、分类的及时性

是否及时认定和上报审批,是否根据借款人的实际经营状况实时对分类结果进行调整;

7、信贷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是否连续、完整、真实,是否存在不及时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的情况;

8、对分类工作监督检查的有效性 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和不定期对分类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将检查结果向上级行作出书面报告;

9、其他问题

如对抵押物的管理不力、评估不实;信贷管理人员不及时、准确报告借款人的真实信息;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等等。

(六)提出变更该笔贷款分类结论的监管意见。

(七)提出加强该笔贷款管理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监管意见和建议

下载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提高集团化企业合并报表编制质量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银行贷款,企业编制报表.doc注意事项

    向银行贷款,企业在编制报表时要注意什么? )、向银行贷款的企业报表编制财务指标的注意事项 向银行贷款企业要把握好的14个财务指标: (1)财务结构: 1、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

    关于合并报表编制中“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计量问题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关于合并报表编制中“未确认投资损失”的计量问题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责任以出资......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质量的思考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质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4-4-9中共邕宁县委组织部课题调研组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

    对提高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质量的思考

    如何进行员工绩效考核?一、完整理解绩效考核内容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有不少管理人员甚至个别“老总”都错误地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考查评定。这是直接从字面上......

    关于提高电力施工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提高电力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摘要:文章结合现阶段电力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效的归结了其病症,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求促进电力企业统计......

    编制《机动车维修企业统计报表》的基本要求范文合集

    编制《机动车维修企业统计报表》的基本要求 “上海市机动车维修企业统计报表”是反映本市机动车维修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性报表,它为行业管理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政策......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思考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思考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思考 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和全面反映,是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审计干部辛勤汗水的全部凝聚,代表着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思考

    对进一步提高税收收入质量的思考 所谓税收收入质量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各项税收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反映。合法性是指税务机关组织各项税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