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

时间:2019-05-14 22: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

第一篇: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

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

北京市西城区从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入手,通过健全和完善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组建和工作模式,广泛调动辖区各类资源,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投入辖区共驻共建,不断提升引领党员、服务居民、服务地区单位的理念,积极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园区孵化模式

依托科技园区的孵化器和商务楼宇,发挥其有效整合专业资源、准确把握企业发展需求的作用,以孵化器党建为切入点,以楼宇党建和社会工作站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区域党建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从而,形成园区“孵化+楼宇”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

北京康华伟业孵化器联合党支部成立于2007年,2009年成立社会工作站。党支部以社会工作站为载体建立共赢的战略服务平台,通过策划、组织和深入开展社会工作站内各项工作,探索构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出一条“两新”组织基层党建新路径。科学规划、探索实践,推进党建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康华伟业孵化器形成了“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格局,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与创业企业负责人进行反复沟通联系,了解企业内部党员情况,积极发挥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党员服务和奉献于企业及社会。方位全面、成效多重,共助地区发展。康华伟业孵化器党支部找准为企业服务的结合点,通过形势报告会和各种政策辅导讲座,让党员了解世情、国情、区情、社情,给予党员知情权。社会工作站主动发挥服务作用,帮助企业解决27项用工难点和管理热点,协调劳动关系。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党员活动,128家企业为地震灾区、扶贫济困、南方冰雪灾害等捐款197万元,捐赠物品价值5万元。两个“找准”、各方满意,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党支部利用社会工作站这一平台,找准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找准积极探索“五好示范”党组织争创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社会工作站开展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党员素质、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赢得各方满意”为内容的各项工作,实现楼宇党组织与入孵企业资源共享。

产业推动模式

目前,金融街地区的各类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已经突破150家,进入2009年《财富》全球500强的43家中国企业中,有9家总部设在金融街。优势突出,产业集聚,资讯发达,人才汇聚。积极探索以党建为统领的政府、商会、公司三级管理模式,以分类推进、分层构建为原则,研究把握企业、机关、社区和非公企业党组织,以及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外来务工党员的实际和特点,通过健全和完善灵活的组织间活动形式和党员活动形式,有效完善街区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吸引集聚人才,为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聚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2009年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西城区创造性地在社区党组织中增设了“民生”、“联络”两大类新型委员,在了解民情、民意,快速有效地解决民求、民需的同时,重点加大与区域内各种组织的日常联系和沟通,整合和调动各种资源。为此,金融街地区各社区党组织全部设立了联络委员,并根据商务楼宇型社区的特点,初步确定了联络委员人选的标准,侧重于配备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相对年轻,热情大方,服务周到的沟通型社区党建工作者。由他们重点联系辖区内的金融企业、商务楼宇,有效提供服务、整合资源。建立企业与社区党建共建模式,结成共建对子,共同开展活动,共同服务党员,共同服务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

商圈共赢模式

在大栅栏和西单商业街区,专门成立“商业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吸纳商家和楼宇成为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按照“共同提高,双向服务”的原则,全面整合、协调发动地区的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合党建参与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积极探索和积累“商圈”党建的经验,通过有效的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商业区各个商家,积极推动和促进商业区各商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商业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主旨是组织协调各商家开展区域性党建工作,在加强各商家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同时,以商家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为纽带,与各商家共同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党建工作联动机制。“三位一体”即:街道工委、商业区商家党组织、商务楼宇物业党组织,共同形成推动“商圈”党建的合力,街道工委搭建平台,突出服务;商家党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发展;商务楼宇物业发挥作用,整合资源。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主要通过协调、指导、联谊的方式,及时把党的声音、富有商业区党建活动特色的内容传达到商家,组织协调各商家开展注重效果的党建工作,以党组织为核心,带动团组织、工会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商业区的健康、科学发展,树立商家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文化引领模式

什刹海酒吧街现有酒吧210多家、从业人员400余人。依托社区党委和酒吧街商会,在酒吧街成立党支部,并针对酒吧街经营者和员工年轻时尚、有活力的特点,以什刹海地区“人本、人文、人和”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倡导公益环保、文化传承、原创个性、互动参与,全面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声音在酒吧”主题系列活动。

目前,已经形成什刹海街道“多彩酒吧,红色主题”非公党建活动品牌,以什刹海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积极开展酒吧歌手红歌会、什刹海杯酒吧员工技能大赛及和谐酒吧沙龙等多项活动,力求通过党组织在酒吧街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吸引年轻党员、年轻人的参与。随后,开展酒吧经营者与居民互动结对活动。在酒吧周边部分特困群体中开展走访慰问和座谈活动,增进酒吧周边居民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了解,缓解扰民与民扰的矛盾,共同维护好酒吧街的社会环境,形成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精神风貌。2010年,酒吧街共有26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发展党员6名,壮大了非公企业党的队伍。

资源共享模式

月坛街道辖区共有副部级以上中央单位23个,是中央驻区单位较为集中的中央政务办公区之一;地区内各大部委住宅区、大院密集,是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土地和地上物权属大部分属于央产或军产,是首都体质特征相对集中体现的地区之一。

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月坛街道牢牢把握区域特征,建立健全双向沟通机制,提升街道服务中央单位的能力与品质,调动中央单位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与动力,开创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新局面。一是完善布局,实现街道与中央驻区单位双向沟通,街道工委以畅通双向联系为核心,加强组织体系、制度机制、党务工作者队伍三项建设,完善区域化党建基础布局,为街道服务中央驻区单位、中央驻区单位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保障。二是优化环境,适应发展需求提升服务品质,街道工委以良好的双向沟通为基础,全面把握中央驻区单位需求,转变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主动服务的理念,编写《宜居月坛服务手册》,详细介绍政府职责、工作内容、服务范围、区域资源,广泛向中央驻区单位发放。大力应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开发学习服务型网络平台,将地区党建、政务、商务、公益等各类资源整合起来,让中央驻区单位工作人员享受与地区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三是发挥作用,拓宽党建领域服务社会建设,街道工委以需求牵引、用服务导入,为中央驻区单位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央驻区单位也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发、在服务地区居民百姓中积极发挥作用。

网格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推出了一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指结合29个社区实际,合理划分为213个网格,设有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431名,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建立了入户走访制度、每周情况沟通制度、居民预约办事制度、情况(受理)反馈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保证各类问题情况及时有效处理。在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的基础上,街道还推行了社区党建“网格化”工作方式,通过改进党员管理方式、完善党员关爱帮扶机制、深化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建立党建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网格互联互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汇集处理渠道等,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共驻共建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党员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社区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党员风采,彰显了党组织战斗力,形成了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自社区网格化工作法实施以来,共入户走访7万余户,发动积极分子、志愿者5700多人,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方面问题千余件。目前,街道正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法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人口、楼院、房屋、单位法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业务等数据库,达到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有效性和时效性。(西城组织部)

第二篇:探索和推行“六种模式”

探索和推行“六种模式” 全力为互助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服务

互助县组织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地委组织部的关怀指导下,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深入推进第二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贯通,互为补充,统筹推进,按照“创新工作显特色、重点工作出亮点、整体工作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改进方法,着力探索和推行党建工作“六种模式”,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一、创新工作实施模式。互助县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发掘典型,打造品牌,形成了具有互助基层组织建设特色的格局。在工作思路上,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组织工作,精心组织召开了全县组织、宣传、统战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互助县委组织部《关于第二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及“三级联创”活动2010年工作任务的通知》。县委组织部及时召开了全县第二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启动会议,对今年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县委组织部与各党委签订了《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围绕每个党委的重点工作任务分别下达了具体指标。按照地委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要求,在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周密部署活动有序、扎实开展。在工作措施上,建立并推行了“县委常委抓基层党建责任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建工作大事记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管理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八项制度”,对基层组织建设

产业”抓党建的工作思路,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引擎。截至目前,全县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产业发展型”党组织 159个,“特色文化型”党组织27个,“主题活动型”党组织 53个,“民主管理型”党组织166个(其中交叉重叠111个)。党员中树立各类标兵典型130人。在学校深入开展“四培双带双争”活动,涌现出先进党组织4个,标兵68个。

二、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按照城乡统筹党建工作一体化的要求,成立了30个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指导组,深入推进机关党建“五项机制”,切实帮助和引导农村党支部按照“共建共富促发展”的工作原则,在理思路、定措施、抓增收上做工作,帮助农村党支部争创先进党组织,农村党员和自己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积极探索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实施了“社区+支部”、“企业+支部”、“协会+支部”、“基地+支部”、“流动党员集中地+支部”等方式,通过独建、联建、挂靠等手段,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建制镇社区、非公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以及流动党员集中务工区。成立企业党支部11个,农村专业协会党支部6个,流动党员驻外临时党支部2个。进一步发挥党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开展“党小组+协会”工作,以特色蔬菜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群为基础,在产业链上建立了生产、购销、技术服务等各种类型的“功能型”党小组 48个,以党组织的先进带领特色产业健康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产业服务型党组织凝聚人才、聚合资源,产业化推进的强势作用。

三、创新党组织用人模式。改组织选派为党员群众推选,从复退军人、务工创业成功返乡人员、个体户或民营经济带头人中选拔,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扩大用人视野,一批有头脑、会经营的“老板型”、“产业型”、“能人型”党员或村民成为村干部

众中发挥作用。对“流动党员”除做好常规服务工作外,及时进行回访,要求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兴劳务、创事业,及时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和就业渠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天地,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全体村支部书记、主任在县委党校进行了集中教育培训,通过实施分类教育,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很好体现,在“4.14”玉树地震灾害面前,涌现出了一大批事迹感人、行为高尚的党组织和党员,全县直接赴灾区进行现场支援的党员达40多人,其中1人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称号,县路桥公司党支部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旗臶,县水务局总支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县广大共产党员自愿多缴纳特殊党费达52万元,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凝聚力不断增强。

五、创新活动阵地建设模式。建立了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活动场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和使用的有效途径,制定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制度》,要求财产全部登记备案,夜间安排村医等专职人员留守,或者由村干部轮流值班留守。室内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规范化布臵,努力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议事决策主阵地,实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训中心,先进文化、各种信息的传播交流平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2007—2010年,全县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7个,其中省级项目125个;自建92个,总投资1953万元,省级项目资金750万元。294个村都有了宽敞适用的活动场所,实现了有地点就建活动场所的目的。为明确活动场所归属权问题,今年协调省国土资源厅对全县294个村级活动室全部办理了土地所有权证,目前测量、制图等工作全部完成。以规范化布臵活动场所239个,关党组织18个、优秀共产党员5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0名。为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在高速路口处设臵了大型宣传画,各党委设臵固定宣传牌、墙30块,悬挂标语544条,张贴标语1万余张。

第三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臵、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臵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臵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臵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臵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臵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臵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二是延伸触角,组建功能性党组织。将党组织向居民楼院、住宅小区延伸,打破党员所属支部的限制,在社区建立功能性党支部。玉屏社区党委按照社区情况,建立了“志愿者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红謦艺术团”3个功能性党支部,社区党员根据兴趣爱好加入到相应的支部参与活动。同时,我县还创造性地在机关、学校、社区楼道院落等设置85个“六帮”党小组,各帮扶党小组按照“就近、灵活、务实”的原则,广泛开展以“帮思想、帮学习、帮发展、帮生活、帮维权、帮健康”为主题“六帮”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小组在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构建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主导产业比较清晰、产业相对集中的大双庙、大城子、三座店、汐子等乡镇实施“产业党建”模式,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以行业为纽带,打破地域界限,把党组织建在产业板块上,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基地、带动群众致富中,从而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四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专题】宁波党建风采

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区域化党建是近年来宁波市为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的一项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几年的实践探索来看,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起因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两新”组织迅猛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3749个,“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和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市委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迅猛发展的“两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常常会有空白点,并且由于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依赖业主的态度,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人员社会化趋势,市委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制订《关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和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集中力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全面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和“单位建党”并重转变。区域性党组织以“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依托,负责指导和协调这一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同时承担“两新”组织党组织“孵化器”和党员队伍“蓄水池”作用。即当区域内某一“两新”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成熟时,区域性党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帮助其及时组建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聘、组织选派等方式向新成立的党组织推荐、输送优秀党务工作者;当某一“两新”组织注销或由于党员流动等原因,不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时,区域性党组织及时将这一“两新”组织中原有的党员接纳过来进行管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如我市760家台资企业已单建或联建党组织173个,覆盖企业320家,其他400多家中小型台资企业也纳入区域性党组织管理。

二是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小而全”的分散配置方式,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推行区域化党建的区域内,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配套设立相应的党建功能室,作为区域党建的共享服务平台,为“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免费提供开放的活动阵地,免费向周边企业和党员群众开放。同时,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集中建设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为园区内260多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开放式的共享活动平台,先后接纳流动党员700多人次,发展党员50多名,孵化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2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这次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中,党员服务中心还采取开放使用远程教育终端、滚动播放相关教育内容,方便周边企业党员随时点击收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教育场地和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及时把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和十七大精神传达到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中。

三是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均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如: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生活的力邦社区,组建区域性力邦社区党总支,在指导周边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定期组织分布在周边34个企业之中的党员,开展各类岗位竞赛活动,激发党员立足企业岗位当好先锋,并通过在社区中给每位党员设岗定责,要求他们在居住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区域内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全面向“重在指导、共建互动”转变。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我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畅顺,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如:江东健康城通过组织建楼宇党支部,发挥分布在楼宇内18家企业中60多名在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作用,使写字楼的融洽和谐氛围大大改善,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也不愿搬离。

二、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1018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广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依赖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顺畅,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三、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如何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农村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在更大区域范围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问题。随着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展开,势必会影响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新出现的区域性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去年上半年,我们选择海曙区和北仑区进行了城市党建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了区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办公室——区域党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在横向上,形成区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街道(乡镇)城市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和谐共建理事会三级架构。但这些工作仍处在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是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力量支撑和经费保障问题。确保区域性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性党组织所需的人员哪里来、经费哪里出、场地由谁供等实际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整合资源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培养职业化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借鉴党员志愿者的力量来弥补党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工作经费则采取区域所在党委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一点,党费补一点,区域内企业筹一点等办法解决,还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用于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第五篇:关于探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探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7月13日

作 者:

曹佑华 张发见

【字号:大 中 小】

庐阳区地处合肥核心城区,现有25个直管党(工)委、14个党组,808个基层党支部,直管党员17875人。从2007年开始,庐阳区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快速向城市聚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建工作责任主体不明晰、街道社区党组织资源不足、力量薄弱等状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强基固本、延伸领域、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从区域化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统筹谋划、成片推进,初步形成组织全覆盖、工作区域化、活动开放式、管理服务型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1、强基固本,构筑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注入动力。庐阳区坚持把夯实基础作为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条件,不断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好区域党组织所需的场地、人员、经费等。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入手,鼓励干部到基层工作,不断充实基层党建工作力量。结合村居换届,推行村居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在2008年社区‚两委‛换届中,有2名公务员和12名街道机关工作人员被选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两委‛成员。公开选聘、选派、招考了242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居‚两委‛任职。注重把社区干部学历、业务知识等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先后组织社区‚两委‛干部赴无锡、苏州等地培训。积极拓宽村居干部发展进位空间,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聘4名社区负责人担任街道中层,2010年4月又在全区村居‚两委‛正职中公开招考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养老保险、离职补助等保障机制,明确社区‚两委‛正职工作补助标准每月1100元、副职工作补助标准为每月1000元、其他社区工作者工作补助标准每月900元。完善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供给渠道,建立退管党员党费全额返还、区管党费重点支持、不足部分街道财政列支的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筹措渠道。三是完善阵地建设。建立完善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站,实现‚一街道一中心‛、‚一村(居)一站点‛。结合示范社区建设,采取以奖代投、开发单位支持、驻区单位调剂置换等多元化筹资方式,使社区公益办公面积平均提高120平方米。目前全区建立15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3个、6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中心12个, 完善500多个党员服务点和122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

2、延伸领域,构筑覆盖全面的组织体系,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奠定基础。庐阳区在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积极延伸党建工作触角,优化党组织设置,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局面。一是扩大区域化党组织覆盖面。打破传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推进党组织设置的‚网格化‛,将党组织的设置链条向城市社区楼栋、商务楼宇、商业街区、行业市场、协会(团体)、民工聚集地延伸,将不同来源的党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全区共成立义仓、亳州城等社区党委31个、财富广场、香港广场等楼宇(联合)党委3个、城隍庙市场联合党委1个,寿春路婚庆联盟、桐城路花卉一条街等8个特色商业街党组织,天籁女子合唱团、岗西苗圃花卉协会等3个团体协会党支部、村居党总支50个,基本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财富广场、香港广场党建受到中组部的肯定,城隍庙市场党建、特色商业街党建受到省、市委领导的批示。二是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共建机制。改变传统的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注重横向联合,以区域为主体,把区域内所有企事业、‚两新‛组织等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建立起统筹资源一起用、统筹党建一起抓、统筹工作一起推的联建共建新机制。杏林、逍遥津等街道将辖区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委任为街道党工委委员,实行‚专职+兼职‛的‚大工委‛制,城隍庙社区、柏景湾社区党委针对区域内市场、楼宇等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邀请区域内党组织加入社区‚大党委‛,成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形成了区域性大工委—驻地单位党组织—党员,区域性大党委—楼宇(市场)党组织—党员等多种组织构架,使基层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真正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者,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构建区域化结对共建模式。2007年12月,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与逍遥津街道党工委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开启了上级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先河。目前,共有24家省直单位、26家市直单位与庐阳区58个基层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33个区直部门、乡镇、街道与村(居)结成共建单位,全区实现100%的村、80%的社区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实现了结对共建。通过采取组织联建、街村联创、实事联办、困难联帮等多种措施,共慰问困难党员群众800余人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590件,累计到位帮扶资金260余万元。

3、形成合力,构筑全员参与的共建体系,为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聚力造势。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组织和人员的作用。一是创建区域化特色党建品牌。根据各社区的地理位置、党员类别、党组织设置、社区资源、其它组织等状况和特点,对全区101个村居进行分类,按照‚一居一品‛、‚一村一特‛、‚一街(乡镇)一标杆‛的党建工作思路,探索‚特色支部+特长党员‛、‚四位一体‛、‚1+4‛、‚融合型‛等四种类型村居党建工作新模式,逐渐形成回龙桥社区功能型党组织、义仓社区‚红丝带‛、光明街道‚110‛先锋岗等区域化党建特色品牌。二是搭建区域化党建参与平台。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根本任务是凝聚各方力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满足社区群众多样性需求。各级党组织充分挖掘区域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单位离退休党员等人才优势,积极联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收集民情、献计献策、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等活动。全面开展‚在职党员亮身份‛认领公益岗活动,根据党员爱好、专长,设立了科普宣传、医疗服务、扶贫济困、文体活动等8大类20种公益岗位,2600多名在职党员填写了联系卡,90%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年服务12000多次。大力推行以党员为主体志愿者服务队建设,目前全区共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126支,队员约7200人,推出服务项目120多个。三是深化区域化党建活动载体。创造得当的活动载体是区域化党建的具体工作方法,更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需要。庐阳区在深化 ‚党员奉献日‛、‚党员责任区‛、‚党员爱心卡‛‚党员爱心银行(超市)‛等活动载体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活动主题。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强堡垒,争先锋,我为庐阳发展添光彩‛、‚党员身份‘亮’出来、公开承诺‘说’出来、先锋作用‘现’出来‛、党群共建‚动‛起来等为载体的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实施共驻共建党建“项目化”。为促使区域共驻共建由虚变实、由临时向经常转变,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立项目、党建联席会分解党建项目、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的共驻共建‚党建项目化‛。把对口帮扶、扶贫济困、文明创建列为共同承担项目,围绕居民社区服务、创业就业、城市管理、社会维护等内容设立若干个供选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促使各单位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参加党建活动、承担党建项目等充分发挥出来。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认领培养逍遥津街道5个社区党务工作者项目,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主动承担三牌楼街道的‚社区大讲堂‛授课项目等。

二、初步成效

从庐阳区的实践看,努力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较好地解决当前基层党建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效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1、有效地加强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区域化党建采取把党组织建立在楼宇、市场、行业、商业街等方式,统筹区域内所有单位、组织,有效实现了对整个区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财富广场楼宇党委、特色阜南路餐饮联盟党委等党组织的成立,使475名流动党员有了新‚家‛,区域性党组织凝聚力得到彰显。

2、有效地整合了区域资源与集约利用。区域化党建强调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调配,有效缓解了单位党建在党建工作实效性和党建资源稀缺性方面的矛盾。安徽省司法厅机关党委与城隍庙社区党委开展结对共建,司法厅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厅里的图书馆、‚老年星光‛活动室等场所,社区党委也邀请司法厅机关党员参与社区各类活动,实现了阵地、项目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3、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构建区域化党建,使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空间更大。财富广场楼宇党委把服务企业发展与推动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上交利税年增长率33%。大学生创业广场党支部依托组建的区域党组织,搭建了‚五个基地‛,推出了3大项10小项服务,深受大学生们欢迎。杏林街道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把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延伸到楼院、楼栋、商铺,促进了区域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始终,这也是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区的探索实践只是一个开端,还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作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抓牢‚大党建‛的定位意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不够,调动沟通、统筹协调能力还不够强,履行区域性党建工作的职责也不到位,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还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党建工作难以全覆盖。随着楼宇党建、行业党建、商业街党建、园区党建、楼院党建、群众性社团协会党建等工作的逐步展开,党建工作覆盖面有所扩展,但离党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还有一还定的差距。

三是当前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党组织活动体系,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党组织活动方式封闭、工作方法单调、工作手段陈旧,导致部分党员责任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足,发挥模范作用不明显,没有展现出党员所应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先进性。

四是当前我区在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氛围营造上还存在活动载体不够明晰,社会影响力不够全面,各类组织、群体的认识还不统一、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四、对策措施

一是试点“大工委”或“兼职委员制”。要站在地域发展的角度上围绕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社区目标,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在杏林、逍遥津街道试点‚大工委制‛或‚兼职委员制‛,并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运转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带动区域内各类组织、群体积极参与区域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推进区域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是推行“3+1”网格化党建管理模式。依据街道社区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产业特点等情况构建以‚社区党委(总支)—片区党支部—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组织线,围绕党员教育管理在网格内推行以‚党员中心户—居民党员—流动党员‛为主要结构的管理线,建立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服务队—党员服务岗‛为主要模式的服务线,成立一批以‚七彩阳光‛为活动载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搭建一个集家庭成员状况、住房、就业、计生党建、医疗、教育等信息资料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三是实施“开放式”党组织活动。开放式党组织活动要在广泛征求党员意见的的基础上,注重在党组织生活、党员教育、搭建活动平台、主题实践、共驻共建等方面体现开放。促使基层党组织从‚体内循环‛走向开放包容,党组织生活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有序,党建资源从分割占有走向开放共享,党员教育从枯燥单调走向开放生动,切实激活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细胞‛,催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生动力,有效推动区域化党建的扎实开展,为建设‚和谐庐阳‛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营造区域性“大党建”氛围。要在全区营造党员干部人人参与,人民群众人人关心的‚区域大党建‛工作氛围。及时宣传推广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力营造党组织、党员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氛围,使各类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平台上找到切入点,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为主线,遵循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以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模式相比,区域化党建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基层党建融入社会化,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

1.在组织体系构架上,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向“区域统筹、动态灵活”方向转变。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突破所有制类型与单位界限,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城乡覆盖的机制开放、形态稳定的区域性组织网络。在城市,应选择增强街道对“两新组织”领域党组织的整合程度作为突破口,优先加强对居民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支部的整合,确立社区党组织网络化的基本框架,然后去包容、渗透转制后的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逐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在农村,应逐步从过去以单一村为空间单位向以中心村为节点单位、行政村为基础单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变,也就是以中心村为节点的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组织结网”,所在区域内的其他党组织,通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形式,形成以中心村党组织为龙头的网络化组织体系。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目标、机制和行动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利于党在新时期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

2.在党建平台建设上,突破传统的“小而散”组织阵地配置方式,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为解决基层党建阵地分散建设、功能不全的问题,以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为依托,打造区域共享的党建综合平台。一是调整设置优化布局。在建好市、县、乡三级服务中心的同时,集中财力,整合资源,在区域化党建推进较快的城市商贸区、中心村、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重点区块建成一批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将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二是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党员服务中心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同步建设,通过“有形”设施与“无形”网络互补联动,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接转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三是广泛服务群众。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统一开展服务活动,实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

3.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突破单位分割、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向“区域一体、动态开放”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区域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中心的组织优势,探索建立党员动态教育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党员IC卡管理。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将党员基本情况、参加活动、日常表现等项目录入 IC卡,党员持卡签到,参加党的活动,党组织即时记录、实时统计、定期分析,对党员参加活动等情况监督预警。二是深化党员分类量化管理。出台党员考核积分管理细则,推行“党员教育学分制”和“党员奉献积分制”,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和志愿服务等情况,以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分类设置考核项目和分值,提出考核管理的最低积分要求,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三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开展开放式的组织生活,区域内的党员根据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获得相应学分,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向区域开放转变,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从单位拓展到了区域。

4.在党建工作运作方式上,突破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传统做法,向“区域共建、互动推进”方向转变。适应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的需要,加强区域协商议事组织建设,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区域共建联系协调会、片区和谐促进会等组织,定期听取辖区单位和各层面代表的意见建议,协商解决区域重大事项,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共抓党建、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实现互利共赢。

下载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西城区: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六种工作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 街道 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创新社区党建联动模式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 ——XXX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一、以“党建共融”为龙头,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 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 一是完善......

    2011 街道 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创新社区党建联动模式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 ——XXX街道党工委区域化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一、以“党建共融”为龙头,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络,推进组织体系区域化 一是完善领......

    区域化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区域化党建工作交流材料 按照“党委领导、区域统筹、尊重主体、共促和谐”的总体思路,三甲街道不断探索创新管理体制、配套制度、活动载体和服务方式,着力构建街道区域化党建......

    泸溪县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 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

    泸溪县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 构建城乡统筹党建新格局近年来,泸溪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对城镇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

    创新社区党建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创新社区党建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

    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

    成效与启示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

    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

    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 王绍志 2010年第2期 ——党的建设 硚口区是武汉市老工业基地和小商品集散中心,辖区单位多,党建工作任务繁重。近年来,我们从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共......

    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新途径

    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新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坚持不懈地推动企业党建创新,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健全的组织保证。 一、党建创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