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压力下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就业压力下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问题严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对称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改革势在必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定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专业知识转化能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促进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压力 大学本科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为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发展应用型高校是我们大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应用科学是相对于理论科学或经验科学而言的,它的目的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实用”,即把研究的目的直接投向改造实践,探讨依据所认识的规律解决实践问题[1]。应用型专业,注重实用,应用型专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范围广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当面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未知情形,继而将研究现实情形,用实践推进理论的发展补充理论的不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应用型人才其承担的任务是双向的,是理论到实践的中间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在此基础上,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其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2]。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和科研直接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在我国,清末时期一些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龚自珍、魏源等人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在词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动词,意为使用;二是形容词,表示直接用于实现生活或生产的。将其扩展开来就是指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应用需要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代表着一个过程,一系列的程序运作流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3]。本文中所要阐述的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纽曼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理智的培养。但是随着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渐融入世俗社会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种类,从而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应用型专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误区,第一是定位过高,将其看成是基础研究类大学我国很多大学都在盲目追求德、英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第二种定位过低将其认为是技术的培训,职业化倾向严重。以上两种认识都阻碍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应用型人才发展不完善。而美国社区学院自成立起就深深地烙上“大学要为社会服务”观念的印痕,逐步形成“关心社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区经济”的办学理念[4]。
2.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力低。
应用型大学其重心在于“应用”,因而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对学生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都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甚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求知欲望消减,以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比较普遍。大学老师从事的是某一高深学术领域的研究,却很少有人终身以某一应用性范畴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科理论的特性不是专门性而是综合性和边缘性,它的教学也需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应用类的工科教学的需要,文科只需要课堂教学,也不需要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设施,这都不利于应用文科的健康发展[5]。进而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低。
3.学生重复低水平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何种高校在大学四年中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6]。这是对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开始,是学生大学生活的一次重要经历。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水平低、走形式、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对称等问题。首先,学校对外交流机会少,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与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不对称。其次,一些学校是按惯例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短,并且多是一些参观性质的活动。再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
三.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办学理念,合理设置目标定位。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规定: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办学理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明确实用的办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过高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也不可太职业化过低定位为职业型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内心,树立积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潮、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应用型专业的布局结构。学习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办好我国应用型大学。
2.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不简单的对某台机器的操作能力,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德国高级专业学校(Fachshule)的培养目标很有借鉴意义,Fachshule意味适用类型,其“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很有特色。他们必须是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其教授一般要求符合五项基本条件: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企业;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7]。因此,我国应用型专业的大学急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学校招聘环节突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查。其次,改变教师“唯理论”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用理论能够解决的了实际问题。
3.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
从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应用型的专业分为文科应用型专业和理科应用型专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很多相互交叉的文科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现实应用性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同外界社会的联系,积极为其寻找实习机基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产学研、校办产业是现代应用型大学在积极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高校加强对校办企业的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容纳学生实习。学校制定严格地假期实践条例,监督实习过程,讨论实习报告,将实践做到实处,杜绝走形式主义。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校可以考虑同社会企业共办或协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P7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12,P95
[4]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2012,p17
[5]参异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3,P15
[6]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孟强,郭成.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P146
[7]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P74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学院)
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分析广西“专升本”应用型才培养的意义,针对“专升本”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适应当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下“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升本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5-02
高职“专升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发展适应当前社会形式,并且日趋壮大。目前广西区内共有高职高专学院37所,其中大多具有选送“专升本”的资格和条件。但目前区内能够接收高职“专升本”的本科阶段学习的高校为数不多。如何使高职“专升本”学生既具有高职培养时的应用型技能,又拥有本科阶段培养的拓展型能力,高校有必要在“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广西当前经济建设特别是广西泛北部湾建设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而广西的高职院校也具备了广泛的校企合作经验积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只懂技能不懂理论,或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多面手”(即综合素质人才)更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专升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加上1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储备不足,后期成长和发展受限。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根本,其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后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就业的现实需要。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培养层次所限,加上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地提高,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渴望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专升本”政策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政策实施下,通过补充本科院校2年继续培养,形成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高职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促进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本科院校展现办学特色的最佳途径。高职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而本科院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上目前还有些欠缺。高职“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是这些院校的“佼佼者”,继承和传递着高职院校的一些特色。本科院校应合理引导,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专业,这样才能进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才能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职“专升本”学生特点。具体如下:
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广西大多数“专升本”学生采用“3+2”形式,即完成3年的高职专科教学后再进入本科院校对口专业进行2年再学习。生源采用“优秀专科生选拔制”政策,即各高校学生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科目平均成绩排名先后顺序进行选拔。经选拔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所在院(系)同年级、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人数的5%。所以仅有排名前5%的优秀专科学生可以升本学习,因此学生均为原高职院校较优秀的学生。
以广西财经学院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为例进行分析,学生分别来源于区内6所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排名不分先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其专科所学专业多为建筑相关专业,经整理分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及施工)及水电、路桥专业几大类。对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工程造价45人、建筑工程技术31人、建筑工程管理13人、建筑装饰及施工10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13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6人。可见,“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加上各高职院校资历和办学条件均有差异,专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差别较大,所以学生个体差异性非常大。
2.前期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积累不够。通过对各“专升本”学生的入学基础调查,发现因原专科学校的专业方向差异性和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各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非常大。以工程管理方向“专升本”的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课程为例,在专科阶段道路桥梁专业和水利水电专业的学生未接触过,专业积累全无;而对建筑装饰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这门课却是重点科目,专业基础较好,本科阶段为再学习科目,但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层次还是偏低。类似的专业课程如建筑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也存在同样问题。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专升本学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差异较大,深入的专业知识部分还是欠缺。
3.具有一定现场工程经验积累,学习目标明确。通过近几届“专升本”本科入学前实习经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均有工地见习经历。通常在结束高职学习后均会设置有近半年的实习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学生能够找到许多实习机会。一般建筑类的实习岗位分布在工程施工现场、设计院(所)、造价咨询、房地产技术及咨询等几大块。以201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具体数据如下:工地见习92%、现场施工43%、设计19%、造价8%、房地产企业10%、其他13%、无8%。
对实习时间进一步统计发现,实习期超过6个月的占50%,实习期超过3个月的占32%。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所学会更多,专业和工程经验积累也越多,因而“专升本”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实践优势。因此,对比一般的普通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弱势,就业目标更加清晰,因此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一定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在教学培养体系中,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体系。加强各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与本科院校传统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类“专升本”人才培养,建议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活动,把新技术、工程实践经验、企业文化等引入学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对策
(一)严把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能不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广大本科院校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当前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上升国家战略层面,广西经济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前提下,广西区内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大批能在生产管理等岗位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高层次、紧缺人才等四项人才开发工程,目的是提升经济区内的整体人才素质,所以高校在平时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同时,一定要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
(二)服务方向目标定位。要根据广西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结合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机遇,重点考虑产业发展的形式和特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自己专业特色。既要坚持以本地区或区域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服务方向,又要特别地根据广西目前的发展状况、产业和产业技术结构来合理规划“专升本”的培养模式,合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发挥高校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
(三)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和依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合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够用为主,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对建筑工程管理方向学生培养,建议把实践课程引入课堂,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真实场景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四)实践应用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化。“专升本”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的本科研究型人才主要差别在于培养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多渠道化,高校应和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同协商,根据需要来制定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的不足,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教学体系,把理论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爱闻,聂慧,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论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李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0(12)
[3]蓝洁,民族地区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建议[J].广西教育,2014(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4〕52号)
【作者简介】唐迎春(1984-),女,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吴 筱)
第三篇: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J胜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应用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培养策略。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戈J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术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术称为应用型人术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术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次,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来理解。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术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二、人才培养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1.入才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
(1)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高校在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虽然都作了重新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此需要强调,并不是大众化教育到来之后所有问题才会出现,只不过在之前的大环境下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一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那就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中学生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心中理想的大学,而一旦经过高考的独木桥走进大学殿堂之后,很多学生再也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而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却是一片空白。进人大学之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都能通过拿到学历就可。因此,有人把大学比作文凭的加工厂并不为过。
(2)高校对教育市场运行的规律没有合理把握。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开始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驱动的,而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因此,各高校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目前的主动去适应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市场的契机上,力不从心显露无遗。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第一,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让高校失去竞争的动力。按正常的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参与主体实行优胜劣态原则,适者生存。高校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虽然已经参与市场化运作,但基本不存在优胜劣态,更谈不上实质上的竞争。第二,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把握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如在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一旦看到某个专业成为热门时,不论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去开办,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又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从就业这个层面来说,高校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就业,而结果往往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在培养规格的认识误区上,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观念的变化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节奏。人生活其中的环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阶段性的价值观。高校目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观念的转变。其实人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对事的态度以及付之行动的成效,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仅仅从技能等层面来应对显示的变化还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针对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定位时,不能只把他们当作“精英”来看待,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而已。在目前经济形势衰退的大环境下,高校在给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时,应当及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等观念,并将其纳人应用型人才的体系之中。
2.操作上的误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操作。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相对来说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诸多业内人士高呼人才危机也不足为怪孔
(1)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人力度不够。在前面谈认识误区时,说到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认识不清,虽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但是最起码高校针对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前的培养方式是无动于衷的。既然应试教育已经给高校带来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难题,那么高校在针对如何对应试教育的产品再进行加工方面该投入更大的力度,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并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等。可结果并不乐观,往往我们的大学生等到临毕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
(2)不顾规律,盲目攀比和扩张。由于政府的保障性体制,虽说高等教育已市场化,但是并没有参与真正的竞争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对规律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诚然,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的扩招在所难免。但是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高校鱼目混珠,表现最突出的是攀比而忽视特色,专业上盲目求全、规模上盲目求大。尽管各高校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可很多时候只不过是给人看的一个空壳而已。另外,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怪现象就是盲目地投人硬件设施,过分地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预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想改变之前精英阶段长期存在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术可盲目攀比的结果,不仅让一些高校债台高筑,同时也让国家的初步预想变成梦幻。(3)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切都流于形式的时候,曾经所有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谈到人才培养模式时,有一位学者说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如此,当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实至名归。事与愿违,很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在执行时总是会拖泥带水。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同学能够参加,活动是举行工甚至报告也出来不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讲,很不尽如人意,并没有达到举办活动的初衷。难怪不论是知名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还是普通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也好,只要提到自己的学校总会有诸多抱怨,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将这一部分学生的心声进行整理和搜集以采取弥补措施。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人才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人术必须转变本科教育就是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降低本科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从宏规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微观上看,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需求。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贯彻以下教育指导思想:第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转变“精英”教育质量观,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第四,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这样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这样,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破除传统“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而受到现实国情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限制,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我国高校现有的实习普遍带有强化认识的特征。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变革课程体系,更街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日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人本科教育实现了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突出大学科平台的特点,构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专业理论教学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倾向,凸显应用型的现实需要。实践教学中强调摹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i}l}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规格,同时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简言之,教学内容在强调本科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
4.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蚤的根本保证,是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落脚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具体措施包括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鼓励在职进修等。第二、硬化教学队伍,一方面要求优化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追求每个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要硬化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措施有: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第四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投稿)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
温 晶 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本文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来探讨共青团建设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以促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共青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共青团更易于通过校园活动和组织队伍建设凝聚大部分青年团员,更能发掘不少共青团员当中的精英分子,建设好共青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是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成才非常有益的举措。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共青团建设、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更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对于青年的培养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的数据,在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中,其中包括2500万在校大学生,110.47万在读研究生。他们不仅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历史进程中最宝贵的优质人力资源,也是影响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有生力量。
2008年,《卢雍正书记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决定了共青团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宗旨,亦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比普通高校更需要不懈努力,共青团作为青年工作的重要组织部门,探讨共青团如何配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作,培养青年成长方面则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考生,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压力较大,存在的思想问题较多,这就更需要民办高校的育人机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教学队伍大多数是兼职的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可能会造成对学生学习连续性的稍许影响,这就更需要民办高校团组织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同时,民办高校不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行政规模较小,更利于改良育人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践行全新的育人观念。
共青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共青团更易于通过校园活动和组织队伍建设凝聚大部分青年团员,并对其实际情况便于深入了解,更能发掘不少共青团员当中的精英分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一个标准”——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两大保障体系”——教学质量和安全稳定,创立“三大教育”、“四大计划”、“五个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所培养出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真正成为经世致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共青团建设解决五个领域的问题。
一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发全新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结构中,德育一直居于首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往往就成了知识性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更何况,应试教育引出的种种流弊反过来又严重地冲击着德育。如此一来,显示现代德育课程真正意义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指导的功用就在相当程度上被消蚀了,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了。这种道德教育始终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存 1 在,在不少青年中仍然缺乏自我支援意识,相当一个时期里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律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正面思维”、“阳光心态”,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德育至关重要。
共青团作为青年凝聚力最强的组织和团结青年中优秀份子最多的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如果能够协助学工系统更好地落实工作,必将使学院的青年思想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开发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共青团需要全力探索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校园内,团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校主要是对学生骨干进行培训,学生骨干是学生活动的领头羊,首先做好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团校课程设置可考虑分为讲座、课堂讨论、选修课、读书报告、素质拓展、结业论文。讲座,可涉及形势政策教育、工作业务能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及领导艺术方法等;课堂讨论,可针对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结合党团理论知识,以班级为单位自由开展,每期4~5次;选修课,包括选听名师讲堂、学术报告,为学员提供更加自由和广泛的学习空间;读书报告,学员可根据学院“百家经典”列出的相关阅读书目,在团校学习期间完成至少两本书的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素质拓展,包括外出参观、课外自学理论、一学年内(包括寒暑假)参加院系及学校组织的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个人假期实践活动;结业论文,学员学习期满,需根据团校拟订题目自行选题撰写结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团校教育中,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各系每年也可举办团校分校,结合各个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目前我院“三大教育”的“三讲”教育就分别由财金系、工商系、文传系相应开展了特色活动,通过一些学生活动的形式完成对“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的宣讲。以文传系为例,每年11月即文传系感恩月,围绕“感恩”主题,2008年共开展了8个系列活动——“感恩人生·征文大赛”、“感恩食堂·体验劳动”、“感恩父母·书信传情”、“感恩校园·卡片传情”、“感恩同学·游园活动”、“感恩生活·摄影图展”、“感恩你我他·诗歌朗诵会”、“大爱无言·感恩晚会”。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学会并谨记感恩父母、老师、同学、校园、社会这样一些基本道理。
第三,开拓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媒体之一,在校的大学生不一定有电视,不一定有时间看电影,却一定会上网,网络无疑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新媒体之一。在百度贴吧、学院网页、团委网页、各系团总支主页和QQ群中经常发布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开展相关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探讨,通过实例教育,转变学生不良思维。
第四,共青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必须先严格要求自己,并从自身做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不会成为共青团员们当面认同、背后反对的内容。只有我们的领导干部言传身教,令共青团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真正指导自己做人第一,做事第二,践行我国儒家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如此,才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
我院“三大教育”中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培养“创业精神”,更有“四大计划”中的“大学生创业计划”作为有力支撑,创业和就业是我院工作的特色办学加重头工作之一。当然,目前看来,它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的主题之一。
首先,我院共青团争取迅速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2009年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其中,第四项指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2 由此可见,国家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支持。尽管我院有专门的“三练三创”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创业课程工作,但是共青团作为凝聚青年力量的组织亦不能放松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更要充分发挥能量指导学生创业:(1)协办我院创业大赛,推荐团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2)梳理大学生在校创业和应届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和推广;(3)配合我院创业课程的教授,开展相应的小型模拟创业学生活动;(4)邀请创业名家做客“锦城大讲堂”,传授相关创业经验;(5)多取得上级团组织支持,争取各方面政策和资金支持。
其次,我院共青团配合就业部工作,做好就业指导。我院共青团可以在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方面多开展相关工作,配合大学生就业工作。(1)通过团校课程和系列讲座的方式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讲座课程可以分年级进行授课,大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发展前景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大二主要以讲座的形式,请社会上的一些成功人士或者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给学生做讲座;大三讲解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创业方面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2)通过多渠道联系社会实践,开展假期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3)针对毕业生组织相关模拟面试的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技巧。
三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协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文化水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育人环境的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可以包括:文化科技类,文艺活动类,审美教育类活动,体育运动类活动,通识教育类,宣传展示类。其中,通识教育类要特别提出:如我院“四大计划”中的大学生“阅读百家经典计划”,切实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素质的锻造,在经典的阅读中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共青团可以结合该计划开展相关读书沙龙活动和锦城大讲堂活动,使得经典在自学交流与名家讲授中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再如文传系团总支联合图书馆推出“半月读”通识教育推荐书目活动,每半个月通过图书馆网络和户外展板向全院学生推荐一本通识教育的书籍,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推进通识教育在全院团员中良好的影响。这些活动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安排的计划性,主题的鲜明性,选材的针对性,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参与的群众性、广泛性,使团员青年在组织开展高雅的活动中提高素养,增强才干。
四 结合专业实施教育,探索共青团知识教育新领域
人才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教育当中,我院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保障之一,对于专业知识教育十分重视。共青团组织不仅是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各项技能,也须围绕专业知识教育开展相应的促进性活动,探索共青团知识教育新领域。
第一,加强专业性辅助课堂的发展。专业性辅助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既不能简单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能办成只搞活动的课堂,而是针对能力素质训练的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课堂。如:文传系在08级新生班团建设中推进专业性辅助课堂的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专业建立外语中心,新闻专业成立新闻中心,协调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推进,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有助于结合专业学习的辅助课堂。该课堂由学生团员自己组建和开展活动,老师予以指导,吸纳更多基层团员加入其中学习活动。
第二,结合时事主题开展各专业对应专业实践锻炼。例如,结合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工商系举办了专题研讨会,文传系在广告学专业开展“我眼中的三鹿奶粉事件”广告 3 招贴画设计大赛。各系各专业团总支可以结合一定的时事主题,利用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相应的实践锻炼。
第三,强化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各系团总支一年一度定期开展一些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学生活动,如计科系的“装机大赛”,财金系的“点钞大赛”,文传系的“DV大赛”、“征文大赛”、“摄影大赛”、“辩论赛”、“平面广告设计大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课后有效地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五 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新变化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的合流使当今国际竞争变成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大学生作为未来新时代社会生产生活主要的生力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营造一个人人谈创新,时时想创新,无处不创新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探索新方法、找出新程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和发展。我院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应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这就应强调突出个性,重视潜能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共青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工作要点:第一,充分利用团校和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组织优干、团员考察访问,开阔眼界,交流培训;第二,以典型示范引导青年创新人才,提高他们出色的社会创造能力和非凡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在基层团组织开展专业小组学习,组织选拔创新人才;第四,建立青年创新人才库,搞好中介服务,举才、荐才,引导青年创新人才快速就业;第五,学院的各项学生活动中,多融入创新元素和鼓励创新机制创立,为选拔创新人才做好机制准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共青团建设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本文的论述还只能是浅析皮毛,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新领域、新模式、新方法、新举措需要继续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追求卓越,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Z].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2] 卢雍政.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Z].www.xiexiebang.com中国共青团网,2008.11.6.
[3] 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 [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2-27.
[4] 赵妉.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18-20.
作者简介:
温晶晶,1981年生,女,汉族,河北省卢龙县,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助教,硕士,文艺学,曾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研究》子课题《职业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互动研究》,作为子课题主研人员之一。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under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
Wen Jing-jing(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of Sichuan University Jincheng College, Sichuan
Chengdu, 611731)
Abstract: The thesis discusses tentatively how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exerts the function much mor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promote foster and education of Applied Type talent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comparison itself on aspect of Talent Foster, it agglomerates the mess of Youth League members much more easily through the 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group building, and it is able to discover many excellent students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members to build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 under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 is a very good measure on growth of contemporary youth undergraduate.Key Words: Talent Foster Pattern of Applied Type;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Building;Moral Education 5
第五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教育实习模式初探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高校人才培养指向也越来越偏重于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由此应运而生。高师院校承担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职能,而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以期对有关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改革方面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教a育实习
本世纪初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开始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一新形势下,承担教师教育及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相应地调整办学理念,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重视教育实习并在实施过程中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各高师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然而许多高师院校由于历史积留问题及现实条件的制约,其教育实习工作不能很好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提升师范生应用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言的,指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等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目标做出的调整。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类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师范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因而改革当前教育实习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实习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各高师院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尽相同,对教育实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教育实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师院校的办学资源及实际投入的情况。如果抛开各高师院校办学的客观条件差异,仅以应用性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的贯彻程度来看,本文认为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教学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足
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是此类人才素质能力的主要体现。然而许多高师院校教育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相对较差,对学生教育实习的具体实践过程缺乏指导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接触教育类理论知识之前对教师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从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许多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计划有着较为科学系统的布局,但各培养模块之间结合较差,一般教育理论和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论的有机联系不足,从而造成师范生对具体学科的教学特点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行动纲领。
2.实习过程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一项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上来看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本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高师院校往往难以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因而对实习生的督导任务基本由实习学校来承担。由于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具体要求各有差异,学生在校实习期间所接受的实践锻炼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长期发展,就使得教育实习逐渐转变为实习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习学校为完成合作项目而开展的一项应付式工作,而许多高师院校也因为难以监管而听之任之,最终使得教育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主要从实践中产生,教育实习的形式化使得师范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造成许多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实习考核缺乏有效性
教育实习考核是教育实习的重中之重,其目的是直接检验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标准,教育实习考核应突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检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加以评价,这些成果可以是实践报告、实物作品、实事案例等形式。教育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实习学校完成,但最终考核评定环节由实习生所在高校完成。由于学生所在高校难以实时监控学生在实习学校的表现,因而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考评意见占有较大比重,这使得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在很多情况下属于黑箱操作状态,造成教育实习考核的可操作性较差。随着技术手段日趋完善,许多高师院校开始要求实习学生提供其在实习学校从事教学实践的视频或照片作为考核依据,但由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这一做法的普适程度仍有待商榷。
三、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
根据上述对教育实习问题的总结,本文提出应用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初步构想,总体而言是在教育实习全程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先导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进行展开。对师范生而言,其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感悟。教师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师职业角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明确教师职业特点,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之后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建立思想基础。有文献指出,在师范生入学一学期后就应开展教师职业先导教学[2],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教育应贯穿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保证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职业方向。在教育实习之前的教学阶段强化教师职业教育,有利于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新角色,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2.教育实习岗前培训
当前教育实习包括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实习过程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总体而言,在实习学生进入实习学校开始实习之前,学生所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殊为必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遵循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规则,开展教育实习岗前培训有助于学生明确不同形式的实习要求和规范,并理解这些要求和规范的意义所在,从而避免在实习过程中因事项不明而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损失及可能出现的工作失误。另一方面,学生对工作纪律和规范的严格遵守,本身也是其实践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