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新的历史时期下民办大学学生如何获得社会认同
浅议新的历史时期下民办大学学生如何获得社会认同
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庄严宣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中,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才实学,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从总书记对学生和青年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蕴含的三层重要意义。一是砥砺品德,陶冶情操,一定要从小做起。当前的重点是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教育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奉献力量。二是青少年都应该珍惜美好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将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美好愿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三是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固然是重要场所,但要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还必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千锤百炼,掌握真才实学,并且学以致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第29个教师节,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在对广大教师表示亲切关怀的同时,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并明确地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要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竞争,在历史的前提下,在时代的要求下,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事情。
(一)学校层面而言
1、投资方应结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加大对学校基层建设的投入。投资方在投资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和盲目的追求投资回报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身,应该将教育的实质与投资回报有机结合,才能使民办独立学院在发展中不会因为资金而限制了学校规模、质量、品牌的发展。
2、投资方与学校管理应找到切实的平衡点。投资方往往在投资后担心投资回报或者管理?嘞尬侍猓?对学校的各方面干预过多,插入过深,往往导致学校在教学规划、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薪酬体系等诸多方面均不能很好的实现教育的本身需要。所以,找到平衡点,让投资与管理分开,让教育的本质需要发言才能使学校更好的运行,并在社会教育竞争中获得社会认同,一句话:投资者应根据教育规律的需要懂得放权。反之,内耗往往使得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萎缩。
3、培养并组建一支持久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学校高速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条件。民办独立学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加大投入和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拓展教师队伍的职称晋升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加强对教师权益的保障。以建立一支稳定、核心、有保障的师资队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加大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广开渠道提高办学特色。民办独立学院应加强与社会各个层面的结合,拓宽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定向培养的的渠道,让学生融入社会,让社会了解学校和学生,提升学校和学生在社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学校办学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拓宽办学渠道,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加强校企合作,办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开展并实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5、不断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校风建设、机制体制建设――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学校获得社会认知的主要方面。
(二)教师层面而言
1、加大对教师的引入机制和培养机制。建立一支核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核心。从年轻教师的引入到培养,让教师有目标、有归属、有信念、有理想,为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只有教师能力、职称、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学生才能在能力、素质上全面提高。逐步减少低职称的外聘教师的聘用,增加对高职称、高学历、名家、学者、专家的引入,利用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品牌价值。
2、分层分类定位,梯队培养教师,合理岗位设置。在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定位,不同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应做好周期性规划,让教师有发展的空间和晋升平台,不要“一岗多年,一薪到底”;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引进教师,把教师的梯队建设纳入学校的长期规划,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以老教师帮扶为辅;在岗位设置中按发展规划的需要,合理健全岗位设置。
3、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定期培养。一个学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和学校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紧密相关,对教师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是关键。展开校与校之间的互换机制,将年轻教师送出去,将校外的专家换进来,以长期的规划做前提来提高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建设。
4、“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品德和意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三)学生层面而言
1、民办独立学院的学生应加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社会、国家、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我动手能力,让社会认识自己、认知自己、接纳自己。
2、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期间完成自我在目标上、学业上、能力上的规划,并用大学四年来丰富自我。
3、积极参与到校园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中,锻炼自我的能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4、认真做好大学规划,并按规划认真实现自己的大学目标。
5、积极参与到各种能力的培训中,学习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的技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
6、“走出校门、走出区域、走出国门”更好的认识、认知国家和社会,从人生观、价值观上确实清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最后,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我认为: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的体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担负起首要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就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事业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鲜明昭告了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政治承诺,将国家政策基点从确保“学有所教”、“全民教育”的教育机会公平,逐步向“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迈进,不仅让亿万中国人能够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的能力,而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淼奈袷稻?神和崇高境界,对于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
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
顾
(施旋,2014级社会工作,14110702018)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上现有的三种最著名的关于需求理论的研究,接着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进行回顾,分别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现状、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以及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与建议共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回顾。通过回顾发现随着社会工作的学生专业认同普遍存在不足,个人认知、学校教育和社会认同等因素都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学者认为要从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同以及平衡社工专业的行政化和专业化等方面提升专业认同。最后,本文简要进行评述,认为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仍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需求层次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社工学生专业认同感问题。通过研究寻找影响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的不足需求,并通过满足需求,来达到提升专业认可度的目的,以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满足需求
(一)需求层次理论回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心理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在研究中指出,支撑人类个体成长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在实质上促使行为产生的动机是由具有多种性质的内在需求引起的,并且各种相关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层次之分,每一个层次的需求在社会上得到满足,就会对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他将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说来,当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求。但马斯洛认为,这个层次集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等级集团,五种需求的产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巧,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除此之外,哈佛教授戴·麦克莱兰提出了关于社会动机的三需求理论。其中包括:成就需求: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渴望,他们会尽力将事情完成的尽善尽美。且不过分看重成功后所获取的物质奖励,而更注重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奋勇拼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权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即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需要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以上是世界上现有的三种最著名的关于需求理论的研究。在我国,需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回顾
1、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专业认同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大学生专业自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不是很多,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更是少之又少。
吴建平(2012)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某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在其研究中将专业认同分为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个方面,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学生的价值性专业认同即情感上认可和接受本专业,能够内化专业理念认同度较高,但是工具性专业认同即专业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层面上则较低。这一分类,合理解释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相悖的现象。
崇琳(2016)运用问卷法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操作化为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层面,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入学前对社会工作知晓程度低,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对专业兴趣依旧不大,尽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选择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但是仍有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毕业之后不会选择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
华锦园(2013)对其所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发现该校社会工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整体程度不高,并且存在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模糊”、“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被过度拔高或圣人化”、“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毕业后不打算从事相关职业”等问题。但是研究中也发现,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专业学习的作用,基本了解并认同专业价值观,并且不后悔选择的社会工作专业。
李鹏杰(201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将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操作化为认知、情感和行为持续性等三个层面,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武汉市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专业认同较高,但是并未形成较高的行为认同和学习认同。
陈清丹(2005)通过对北京市三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中的在读大
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虽然学生对社会工作总体的专业认同度较低,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普遍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比较认同,他认为这一矛盾表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2、关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因素,学者们也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建平(2012)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主要在于内因,即社会工作教育中存在“教学过于死板、教条、灌输多于启发、抽象、与生活缺乏联系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教师个体,而在于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相脱节的结构性矛盾。
纪海军(2013)则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个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认知状况对其专业认同会有影响,另外,其研究发现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社会工作教师大多“半路出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了解不透彻,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专业”实习不“专业”等方面使学生对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加之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在就业方面的限制及工资水平较低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
张冰(2012)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说明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微观层面包括性别和性格因素,整体上女生的专业认同度要高于男生,同时个人的性格也会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中观层面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幵,家长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会对个体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而在学校层面,除了其他学者提到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的因素,作者还提到了学校所处位置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地理位置会影响到资源的获得以及实务课程的开展,那些资源较少、组织和自愿者组织发展较慢的地区,难以为学校提供经验和实务支持。
安秋玲(2010)认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认同程度较低,使学生缺少职业荣誉感;职业化程度低,学生缺乏良好地从业环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社会工作教育层面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信心,影响了教学效果。
陈清丹(2005)主要从社会整体的职业价值观和政府及社会态度方面做了分析。他认为目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这与社会工作专业种非赢利、助人自助的性质具有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另一方面,社会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在就业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有显示出职业优势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低。
3、关于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与建议 魏永娟(2008)提出学校定期举办讲座,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宣传,从校内做起,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优秀人才进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等方法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陈清丹(2005)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增加社会人士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政府在政策上为社会工作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另外,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宣传,使社会人士从社会工作的服务中深刻的了解到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
吴建平(2012)则认为认为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平衡,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关系社会”或“熟人社会”中确立自身地位。总而言之,增强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伴随着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三)文献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研究也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仍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需求层次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社工学生专业认同感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哪些需求的不足影响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并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达到提升专业认可度的目的,以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社工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N].北京;人民日报,2010-6-7.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马斯诺著,许金生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云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7]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魏永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9]吴建平.从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10]谢海波.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哈尔滨市高校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4).[11]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工作,2008.
[12]张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巧——校为例[J].学理论,2012(20):215-216.
[13]左芙蓉,刘继同,改革开放W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进程研巧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2(3):73-79.
[14]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10.[15]李朋杰.中国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研宄[D].华中农业大学,2012.[16]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D].西南大学,2009.[17]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席洪强.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1.[19]史铁尔.整体着眼提升社会工作职业认同[J].社会工作,2007(8).[20]王思斌.试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A].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 [z].香港八方公司.[21]王珍宝.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时间与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5.[22]李宗派.现代社会工作——一门助人的专业[M].北京:合计图书出版社.
第三篇: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
策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D宁,李其军.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叶广西教育,2015(35).[2]李双斌.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5(11).[3]崔军艺.影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6(2).
第四篇:浅析在公安工作新常态下创新社会管理
浅析在公安工作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习近平主席曾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201I年9月28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地公安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进一步更新社会管理工作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措施。参加公安工作近三十年,就目前新常态下的公安创新社会管理,个人有以下想法和思路: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有突破性的理念;二是必须跟随先进的科技生产力和管理模式;三是要着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没有新理念、新突破、没有可操作性、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管理就无从谈起。
就当前公安工作来说,着力破解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实有人口管理等难题,不断提高驾驭复杂社会治安局势和服务经济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公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经验积累,谈谈个人在公安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一、以现代化信息科技和管理模式引领警务工作,多措并举,积极创新“打、防、管、控”工作模式。
一是抓实犯罪实时防控平台建设。鉴于当前跨区域流窜作案、智能化作案日益增多的形势。加强犯罪实时控制工作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警务模式已很难适应公安打防工作的需
要。据统计,近三来我县两抢一盗一骗案件占全部刑案的60%以上,其中流窜作案、技术性开锁、金融网络、手机信息诈骗占两抢一盗一骗案件的40%以上,犯罪分子作案后逃离快、隐蔽性强,甚至无需本人到场实施作案。对此,本人在犯罪实控制机制建设方面三点思路:
1、在全国公安机关“天网”建设工程中,要力求整合、信息共享,一是要整合公安内部资源,将已建天网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实施快速查询;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国公安机关范围内共享;三是结合现阶段开展的监控头GPS定位系统,实现该类资源实时定位。当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天网”工程,但受区域限制,各地天网还是各为其阵、各自为战的局面,公安机关在面对跨区域案件时,不得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辗转于各地申请获取,为什么不可以统一天网建设模式,统一信息渠道,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建立审批呢?我县于2008年起开始建设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并在2011年初利用“天网工程”建设契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覆盖全县(含各乡镇)的视频监控系统——天网工程。共建有20余个高清视频监控卡口和1000余个高清红外视频监控探头,分别分布在毗邻接边路口、重点部位、复杂场所及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路口、农贸市场等,实现全县城乡视频监控探头全覆盖,覆盖率100%。2012年天网工程建成以来,有效发挥了“天眼”的作用,县公安局利用“天网”视频监控系统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25起,占全部破案的26.8%。同时“天网工程”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为及时固定证据、收集信息提供了重要帮助。可见天网对公安机关的作用之大,天网信息共享趋势势在必行。
2、积极动员全社会,建立直连式联网防盗系统。目前,一些地方的联网防盗系统依赖第三方运营商转接报警,公安接处警速度和效率十分低下,处警民警赶赴现场,犯罪分子早已逃之夭夭。为提高科技防控能力,完全可以跳出依赖运营商(如:电信、移动等)承接防盗系统工程建设的传统思维,自筹资金,以城区为试点,在街面所有商铺、重点单位和小区免费推广安装“联网防盗系统”,防盗联网报警装臵直接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报警平台联网,一旦报警,“联网防盗系统”报警信息直接反映到110报警平台,接警员能根据报警地点迅速指令离报警点最近的巡逻民警前往处警,区别于一般的防盗报警系统,需要第三方转到110,110才发出指令,节省了中间转警环节,提高处警效率,有效遏制可控性案件的发生。
3、结合实际,建立精细化研判指挥、精准打防合成作战平台。目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110接警平台、联网防盗监控平台、互联网监控平台、天网系统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也还处于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情报信息不共享,或共享不及时,大大延误了战机。为什么不可以将其整合,形成“五位一体”的合成作战局面。同时,在区域防控方面,可建立“占面结合,包片式巡防”模式,让防控辖区无缝衔接,通过集群系统、可视调度系统与合成作战平台对接,开展实时警务互动,高效打击违法犯罪,预防可控性案件。2012年以来,我县公安机关在城区防控工作中尝试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指挥研判调度中心,依据出城路口和重点复杂场所、路段布局建立治安岗亭,将城区划分为7个巡防区,配备足够警力,通过采取“以岗亭为核心,辐射式包
片式巡防”模式,实现点面防控的无缝对接和精确打击,县城区各类案件发案得到有效控制,打击现行犯罪能力进一步增强。多年来,全县刑事案件发案数一直居于全州最低,发案数年均在350起左右,未出现大幅上升情况。
二、积极推动建立健全联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处置长效机制,防范于未然,确保社会稳定。
随着“工业强县”、“三化”战略的推进实施,因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安全事故、城市建设、劳资纠纷引发的各类群体性矛盾逐年增加,纠纷性质日趋复杂化。在维护稳定工作中,仅公安的现有警力已不能满足维稳工作的需要,本人始终认为“矛盾纠纷影响稳定、稳定终责仍系于公安”,面对各类矛盾纠纷,公安机关是不能臵身事外的,与其消极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如何处理好日益复杂尖锐的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和升级,是维护全县社会稳定的关键。
1、主动出击、把握先机、联动处臵、妥善化解。一是牵头推进,协作联调。面对各类群体性矛盾、突发性事件,县公安局要经常性、主动性地组织召开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商讨建立了四部门联合处臵化解群体性、突发性矛盾纠纷协作机制;二是主动挑担,积极化解。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动深入基层协同政府等部门参与重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甚至主动挑起“征地拆迁”、“土地纠纷”、“医闹”等矛盾纠纷的谈判调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公安机关同时充当了调处和维稳的“主力军角色“,在各类调处工作中,正确把握政策法律焦点,以保障大多数群众利益为基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与群众之间斡旋,切实维
护国家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2010年以来,我县公安机关积极推动联调联动处臵化解工作,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556起,其中治安纠纷223起,民事纠纷333起,群体性矛盾纠纷65起,调解成功率达98.9%,各类重大矛盾纠纷处臵化解率达100%。近年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未引发任何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未惊动省州公安机关出动一兵一卒,树立了该县公安机关的威望,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2、创建全县各单位、各部门联动协作的维稳处臵机制。在当前的反恐防恐和维稳处突工作中,公安警力现有警力已不能满足处臵工作的需要,尝试建立以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组成的维稳应急处臵队伍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明智之举。2013年,我县创建了各单位、各部门联动协作的维稳处臵机制,组建了以政法委牵头、公安为主力军,检、法、司、民兵应急分队、市政执法大队以及各单位、各乡镇为辅的维稳应急处臵队伍共计1200余人,制定预案,明确责任,以“维护治安秩序、法律政策宣传、群众思想工作、矛盾纠纷化解”为主要任务。近年来,岑巩县在处臵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未有一起升级恶化或导致严重后果,及时和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3、建立“边界联防联调协作机制”,共同维护边界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与接边县市经常发生因山林、土地权属引发的群体性械斗事件,边界治安形式不容乐观。为共同维护接边地区社会稳定,本人认为应主动加强与周边县市的维稳协作交流,并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协作沟通桥梁:一是以政府牵头建立民间互信互助机制,特别是在接边乡镇、村寨组织搭建友好联络平台,如:
组织开展边界地区文艺联欢、宗族寨老联谊、促进两地联姻、婚丧嫁娶事务互助等活动,部分公共经费由两地政府协同保障;二是加强日常协作交流,重点建立党委政府、政法部门之间的互助协作平台,开展经常性地友情走访活动,增进感情交流和工作互信,如:年节相互拜会、重大活动相互协助等。通过以上方式,使政法各部门在侦办跨区域案件、调处边界纠纷等方面思路更加广泛、协作更加便捷、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有力地维护接边地区的社会稳定。
三、整合信息平台,推进社会联动,以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日趋发达,城市人口扩容,实有人口呈现出城乡格局急剧变化、流动人口数量激增、人户分离、特殊人员流动频繁突出等时代特征,人口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与当前公安有限的管理能力和警力配臵极不相符,公安实有人口管理工作理念落后、体制不明、机制不全、底数不明、动态不清,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全。
1、打破只注重常住人口管理的意识,建立辖区实有人口登记管理机制。将现有的公安常住人口系统、暂住(流动)人口系统、特殊人群管理系统、派基系统等资源整合,将辖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纳入日常性管理服务。
2、建立实有人口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利用“二维码”
便携式、手机式采集等终端设备,通过第三方运营商(移动、电信等)与综合管理平台互联,实时传输相关资料和图片,由社区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实时采集和更新,随时掌握人员、房屋动态变化,为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提供实时动态数据信息。
3、建立社会采集功能。立足“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给单位、社区、居委、村组等基层组织发放单向采集终端,与社区民警录入终端相连,并组织学习培训,通过社会采集后,由社区民警审核录入和变更,进一步扩大实有人口采集能力和范围。
以上是本人对于创新公安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一点思路和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司法行政新作为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司法行政新作为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必然是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特别是伴随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分工的细化,司法行政机关职能越来越庞杂,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已然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司法行政机关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鲜明的职能特性。
一是管理特性。社会管理顾名思义重在管理。管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服务型管理,另一种是强制型管理。尽管人们更多地关注政府如何将管理寓于服务,但是也不能忽视为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强制性管理。监狱作为国家机器,是强制性管理的执行机构。监狱、劳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通过对罪犯和劳教人员的人身管控,使其无力危害社会,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安置帮教工作是刑罚执行机关和社会的衔接平台,既有教育改造的管理功能,又有扶助帮困的服务功能。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在社会管理类型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障性管理,这种管理职能的发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因素,能最直接地维护社会和谐,能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是服务特性。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上述社会管理任务都离不开法律手段的介入。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一项重要职能,表现为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工作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法律服务,而公共法律服务正是社会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机构和人员的执业活动,能够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个案的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协调市场主体平衡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能够促进政府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以第三者身份助推政府的良性治理。三是引导特性。社会纠纷的解决、社会局面的稳定绝不仅依赖于对症下药式的治理策略或亡羊补牢式的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确立整个社会的理性和法律价值观,确立法治权威成为主导社会运转的核心理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优化社会管理效能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司法行政机关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正是发挥法律引导功能,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四是预防特性。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创新的动力总是源于解决叠加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中央基于新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的实际而提出的。预防矛盾发生、避免激化矛盾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是社会管理活动的源头性工程。司法行政机关的人民调解工作,通过矛盾纠纷排查,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隐患,以说服劝解当事人,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从而达成一致意见,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起到独特的预防功能。公证制度作为诉讼制度的前置,提早介入民事、商事和经济活动,是一项重要的预
防性法律制度。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担当法律顾问,有效降低政府决策风险、行政执行风险,在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是资源特性。司法行政机关“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在社会管理中呈现出较强的资源性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内容多、功能广;另一方面,司法行政工作与群众接触多,是群众工作部门。司法行政工作包括监狱、劳教、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司法考试等多项业务工作,各项工作服务定位不同、服务对象有别、服务领域各异,多样化的工作职能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覆盖面明显广泛,介入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度更具有基础性、前置性,服务人民群众更加直接、贴近,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更易于发挥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