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时间:2019-05-13 02:5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第一篇: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一、学生中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正式组织中的某些成员,由于某种原因在平时相处中会形成一些共同接受并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变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通过一般调查来看,形成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共同爱好、兴趣形成;共同目标、诉求形成;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形成等几种。

二、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带有群体自助的色彩,是对正式组织的补充。它对管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成员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信任,容易形成团结的典范,也可作为班级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可资利用的途径。第二,增强班级组织的心理的协调性,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动易协调一致。第三,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成员之间交往频繁,使得信息迅速传播,这有助于学生之间信息与思想的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决定和有益的建议。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弥补正式组织沟通的局限。第四,“领导”人物起号召作用,非正式组织的“领导”,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同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它易导致学生的同质化和思维的近亲繁殖;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或核心人员的不利变动或消极作用,会使组织的发展受到威胁(如学生的集体罢课)。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导致小集体利益冲突而忽略全局利益;自认为不公正的绩效评估,这使得绩效管理的难度加大,绩效活动或决策受到干扰,扭曲信息的正常传播,削弱正式组织管理的能力。就职教工作目前状况来看,因为处在发展的阵痛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一些非正式组织的“领导”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导致其利用

所在非正式组织和组织影响力采用各种手段阻挠变革改制,使组织变革面临危机。学生中非正式组织所发挥的消极作用远大与它的积极作用。

三、现阶段环境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团体特点

较强的内生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学生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经常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这种凝聚力是内生的和自然的。

群体的心理相容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通过口口相传,信息沟通顺畅。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交往频繁、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军”人物,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每个群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出人物”,在他们身边总会簇拥着一帮人,形成一个个非正式的小团伙或者说“小圈子”。他们在这个小圈子中属于“进化”得较快的人。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的原有非正式组织大都是松散性的,且数量不多,在正常的状态下被我们忽视。只是当校方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的时候,这类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力量因为共同的诉求突然壮大,利益的驱动和立场的相似使松散的非正式组织迅速紧密化。

四、对现阶段环境下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

作为一个由正式组织体系所任命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只要正式组织存在,就会有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这是因为正式组织无法也不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的所有要求,这就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土壤。因此,对于非正式组织,校方管理者应允许乃至鼓励它的存在,为其形成和向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协调。(二)辨明非正式组织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

各级组织要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加以甄别,区别对待。非正式组织并非就是非法组织,有些非正式组

织的目标同正式组织的目标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对这些有益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可采取扶持、保护的方法,还可以把一些正式组织一时无力顾及的问题交给他们去完成,这样既可以满足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助于正式组织开展工作。

(三)尽可能地将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与正式组织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各级组织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它的任何政策方针都体现着最广大的组织成员的利益,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四)牵住关键人物

非正式组织中的权威人物,是非正式组织工作的关键人物,他集中体现了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志趣。在非正式组织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有时他们的实际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那些正式组织任命的管理者,这些人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着非正式组织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各级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中的此类人物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谋求与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沟通,应积极邀请他们参与组织的重要决策,如有必要,还要邀请他们出任组织的正式职务。

(五)用组织文化引导。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正式组织文化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亚文化冲突。因而,从长远来看,要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真正协调一致,组织就要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引导和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使之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

在这个以知识和信息化为基础的全面竞争时代。职教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一步步地增大。非正式组织也几乎是职教管理者管理生涯中必须面对且与之较量的一部分。职教管理者应该追求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最完美的结合,使非正式组织能够弥补正式组织在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缺陷,在正式组织系统中起到支持性的作用,维系学校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为职教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010年12月16日

第二篇:对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解读论文

[摘要]在介绍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基础上,从传统世界信息组织的缺陷入手,比较分析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在检索语言、元数据、分类方式、组织理念上的变革和优势。从不同角度论证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存在的必然性,进而探讨新信息环境中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指出信息组织应沿着传统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社会网络和知识关联方向发展。

[关键词]信息组织 传统世界 数字世界 发展趋势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是指对由原子构成的实体资源的组织,包括简单的安排事物——如餐具如何在橱柜中摆放,商品如何在货架中排放。但是,其最重要的组织对象是附着于各种载体上的信息,即文献信息的组织。是一种线型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信息标引、信息描述、信息排序是关键的三个阶段。信息标引是指在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一定规则给信息的内容属性以标识,并作出描述的过程;信息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势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排序是在信息标引后,按一定规则和方法把所有信息描述记录组织排列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在传统世界中,庞杂、无序的文献信息群经过选择、标引、描述、排序后,很好地实现了有序化,保证了原子世界中的每个实体在一定空间内的唯一性,这种机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用户检索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对象是原子所构成的物质,而原子的运行是遵循特定规律的: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稳定,纸张会泛黄和分解,照片底片会溶化,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让大自然的作用偏离它的轨道;②原子构成的物质需要占据空间,为了节省空间,必须为物质安排唯一的位置,同时要建立目录、索引等检索工具来指示物质的位置,但是这些检索工具不可能记录某个实体信息资源的所有信息,当实体信息资源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即便是引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的查找利用也很难做到高效、准确。loCaLhOst在传统世界中,无论采用何种信息组织方式,都要受其信息组织对象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毕竟在一个图书馆中,很难会把一本书放在它可以归属的多个书架上,因为这样太浪费空间。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

与传统世界相比,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内容被数字化成比特;信息组织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停留在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知识单元;信息组织的空间更为广阔,它不再需要如传统世界那般就单一的信息组织框架体系达成一致。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信息组织在检索语言、元数据、分类方式、组织理念上蓬勃发展,展现出全新的特征,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理念上的颠覆。

2.1 检索语言的发展——标签语言

标签语言是一种纯自然语言,它的语词来自于一个平面的命名空间,不受任何预先制定的词汇间的关系限制。以受控语言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主要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组织中,这类信息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质性,即由原子构成,由于实体空间的限制,它们一般是集中分布、规模有限、增长速度可控的;同时用户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信息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要求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受控语言的分类法和主题法可以通过较为严密的机制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数字世界中由用户产生的海量、动态、异质的信息资源,由一个采用受控语言的系统集中控制和组织的难度加大、成本增加,而标签语言的优势恰好可以解决这些困难。

2.1.1 多维度揭示信息资源 标签既不同于分类法的类目,也不同于主题法的主题词,它是在对信息进行概括和理解基础上产生的,是基于对信息内容个人理解上的私人标注,可以是针对主题,也可以是与文章主题无关的语词,因此标签的设定要比主题词自由、方便,它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揭示信息内容,从多个语境来丰富其含义,例如,一张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可能拥有“长城”、“艳阳高照”、“旅行”、“恐高”等标签。

2.1.2 具有大众性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需要专业人员或计算机来完成信息标引、描述工作,而标签语言没有采用预先定义的分类法和词表,不需要用户拥有分类法或者本体相关的知识。这样,用户可以在几乎不需要任何学习和使用成本的情况下独立、轻松的完成信息的标注和分类。

2.2 元数据的发展——任何信息都是元数据

元数据一股被认为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e a—bout date)”,它由专家制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以信息内容为出发点。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当中了,像图书中的版权页说明、图书馆中的目录卡片等都是元数据。元数据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其标准越来越复杂,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增长,信息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任何标准都面临着“滞后”的风险,同时其严格的规范性也限制了用户的使用。

在数字世界中,元数据正在打破那些严格的限制,也在挑战传统的元数据的概念。如果你记不清罗贯中某部著作的名称,可以求助于google图书的搜索框,输入“罗贯中”,就可以看到一张罗贯中著作列表。只要点击《三国演义》的链接,你就可以查到全文,其中包括那句经典的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相反,如果你想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话的出处,只要将这句话输入google图书的搜索框,就能够看到《三国演义》被列出来。在第一个例子中,是用罗贯中的名字作为元数据来找到书中的内容,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是用书中部分内容作为元数据来找到作者和书名。可以说,在多元的数字世界中,不仅一本书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被看做元数据,而且链接到这本书的每一种信息也是如此,元数据和数据的唯一区别就是,元数据是你已经了解的信息,而数据是你试图找出来的信息。

2.3 分类方法的发展——folksonomy

分类在传统世界的信息组

织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世界对信息的分类主要采用等级分类法。等级分类法将类目体系组织成一个树状结构,其结构显示直观,类目设置比较均衡,非常适和文献的分类排架。但是,这种树形结构必须以牺牲丰富性和深度为代价来达成广泛性,它构建的基础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使用隶属关系:“b是a的一种”,或者“b应该向a报告”,又或者“b是a的孩子”。无论各个分支体系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都太过简单化了,根本不能体现事物自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在数字世界中,信息空间更为广阔,由下而上的folksonomy正在崛起。与传统的树形分类结构相比,folksonomy拥有立体化的、非等级结构的类目体系。如果把等级分类法比喻成一颗树,那么folksonomy可视为一堆离散分布在一个立体空间中的树叶。在这里,利用folksonomy对“索尼照相机”这一类目进行组

织,以明晰其组织原理。首先,对“索尼照相机’’这一类目进行分析,由用户对“索尼照相机”添加各式各样的标签,标签完全不受限制,包括照相机、索尼产品、生日礼物、旅行用品等。这样“索尼照相机”就分散在多个类目下,将一片叶子挂在了属于它的多个枝头上,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找到它;另外,这种标签立体图揭示的关系更为丰富多彩,例如,“索尼笔记本”、“索尼手机”这两个类别同样可能被标上“索尼产品”这个标签,然后“索尼笔记本”、“索尼手机”、“索尼照相机”就通过“索尼产品”这个标签形成了聚类,同样,通过“照相机”、“生日礼物”、“旅行用品”这些标签又可以与其他的多个类别、多个事物形成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密集的信息网络,就如同漫天飘舞的树叶,而且,这些飘散的树叶又是智能的,通过一个叶片可以联系到多个叶片,只是叶片之间的联系是潜在的,等待着用户去发掘和创造而已,如图2所示:

2.4 信息组织理念的发展——用户中心论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与现实世界一样的广博,没有哪个个体能够完全理解它。因此,需要有人利用他们积累的知识、经验来行使信息过滤器的职能,这些人被称为专家。在传统世界中,由他们负责选择、筛选信息,制定元数据的标准,完成信息的标引与描述工作。从这个角度看,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能找到什么信息,都是由专家决定的,信息的控制权牢牢的掌握在他们手里。与此同时,专家们在信息组织过程中无形的把“以用户为中心”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等同了起来,认为只要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就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殊不知,在对信息施以选择、分析、排序等程序虽然有利于文献信息的有序化,但这种有序化依靠的是文献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他们自己的判断力来完成的,它虽然利于信息组织工作本身,但无法充分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毕竟专家们也无法预测每个人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每条信息对用户将会有什么意义。

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以构建主义哲学和自由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构建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主观的东西,无论是被记载下来的信息(信息1)还是人脑中的信息(信息2)都不可能是现实世界的如实的、客观的反映,它们永远只能是外部世界的片面的反映。认识的这种不完整性就决定了特定用户在特定背景需要寻求特定的信息来填补认识上的空白。而要满足这样的信息需求,信息组织应该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应该是用户的个体性以及他的具体背景,因为每个用户及其背景都是独特的,因而其信息需求也是独特的。自由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所有的人都有权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都有能力为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当的选择(包括信息的选择)。所以,信息组织不应该是替用户选择信息,不应该以各种权威来制约用户,信息的所有者应该主动的把信息组织的控制权转交到用户手里,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架构,让用户自己来选择、组织信息。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3.1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不会消亡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在传统世界中,我们对实体信息资源的组织实际上是由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指导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了解一件事物,就必须看穿它的本质,并且不被恰巧符合其特点的表象所迷惑、误导。而对于这些“本质”的定义就决定了哪些东西属于一类,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东西属于该类别而另外一些则不属于,这样归拢和分割的结果就是一棵分类树,其中的各个枝叶都既与一些东西聚合又与其他东西分离。这种树形结构对于理解事物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当有人告诉你某种动物属于鸟类时,你不需要更多解释就会明白它是动物,是有脊类的,可以繁殖,会死亡,是实物……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在每次看到一只鸟的时候才会考虑所有这些信息,只要是在需要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调用这些类别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和树形结构一次次体现在各种组织体系中,比如各种传统分类法,将一本书分成章节和次级标题,越来越专业化的机构部门,菜单上菜品的安排等。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中离不开原子物质,这种物质形态必然产生一种与之相适合的意识形态,理性主义正是其产物之一,而由理性主义指导的传统的信息组织必然是与传统世界相匹配的信息组织形态。

其次,从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所依存的实体看。纸质文献是其主要对象,图书馆是其依存的主要机构。关于纸质文献和图书馆是否会被取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然而,纸质文献、图书馆在电子文献和电子图书馆的挑战下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呈上升趋势发展。显然,不能仅凭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就认定纸质文献和图书馆的消亡,其存在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数字时代给我们造成了“谁都可以及时地、自由自在地纵览世界各地的信息”的柏拉图式的印象,实际上,它却加深了数字鸿沟,而图书馆在保证信息自由和公平中具有的潜在和巨大的作用更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

可见,在当前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中,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纵然有诸多缺陷,但它并不会消亡。

3.2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

3.2.1 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与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的融合 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也有诸如标签模糊、滥标等缺陷,需要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来校正。所以,信息组织的发展不应该是简单的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两者之间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可以通过网站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的连接来实现,比如,把图书馆书目数据嵌入到豆瓣网,用户在浏览一本图书相关评论的同时也可以查找哪些图书馆藏有这本书;反过来,也可以把个性化的信息组织方式引入到图书馆中,提高书目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除去上面两种简单的连接方式外,更值得研究的是利用web2.0的原理和理念来架构图书馆信息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如图3所示:

3.2.2 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 社会网络普遍存在于传统世界与数字世界中,只不过在传统世界中,由于时空等多方面的限制,由个体之间形成一个群体,由群体形成社区面对着诸多困难。而在数字世界中,个体之间通过社会性网络软件,打破时空限制,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会关联,由此产生的各种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交互关系而联系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紧凑型与松散型网络社区。这种社会网络以交互为基础,包括个体间的小范围的交互,也包括群体间、社区间的大范围的交互,在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会以“话题”为标准形成具有一定方向性的聚合。同时,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伴随着信息流的多向运动,它是对处于即时运动、变化中的信息的组织,而非以往的对静态信息的组织,而且,其深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与控制。可见,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境,而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有效的信息组织机制仍需继续探索。

3.2.3 知识关联任何形式的信息组织都是基于信息元素之间一定的关联性而存在的,只不过传统世界的信息组织是基于文献实体关联,数字世界的信息组织则基于知识关联,而研究和揭示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规律又是有效组织、检索和管理知识的基础。目前,各种知识组织方式,无论是语词的还是符号的,大都是基于概括知识内容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来组织、存储的,这种关联性体现的是一种概念逻辑,但是,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多样的,概念逻辑仅是其中的一种,显然,加强对那些潜在的、隐含的知识关联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仅仅简单实现信息、知识的整序、存储,而应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融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来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挖掘和知识发现

第三篇: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应注重对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培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更应注重对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培养-----------农安县青山口乡柳条沟小学校王洪峰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靠长期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提高到了几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水平之上,生活的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改善。家庭、社会、学校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尽有,无一不得以满足。当今的少年儿童个个都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由于生活条件的无比优越,家长们极为过分的溺爱,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养成了铺张浪费的生活恶习。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概念。有的小学生浪费的物品已达到不堪入目的程度。在某校的校园里,学生放学后,随处可见洒落满地的方便面。垃圾坑里只啃几口的水果和角落里大块的面包、馒头、饼干和香肠等丢掉的食品不计其数,只写几个字就扔掉的各种本子和随意损坏的学习工具到处可见,甚至有的学生把损坏和扔掉东西当成是一种乐趣。

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家庭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天所给予儿童的日用品过剩和学校教育的疏忽造成的。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思想意识里,没能把孩子浪费和损坏一点东西看做是什么事儿,觉得不算什么,甚至认为在当今不要讲什么“勤俭”和“艰苦”了,应该讲“享受”和追求“消费”了,经常是对此视而不见、闻所未闻。这是很危险的,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不尽快扭转这种现象,就会使学生自幼成长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和要啥有啥、应有尽有的生活环境里,他们自然不会想到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去创造财富。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就不会生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无疑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应当以对儿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心态,抓住每一个生活细节,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坚持勤俭节约,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学生从小在生活中养成讲勤俭能吃苦的良好习惯。让我们的后代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海南大学2012-2013学第2学期

《危机公关》课程论文

目: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学

号: 姓

名: 年

级: 学

院: 系

别: 专

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摘要

近年危机公关事件频发,加之以网络媒体、数字移动媒体为代表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使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变广,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这一新形势,组织应该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在依据危机公关事件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应用新媒体,建立和巩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联系,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全面,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组织自身的公信力。那么,在危机公关管理中应如何应对新媒体传播?如何妥善解决各类危机公关事件中的矛盾冲突,优化组织发展环境,树立积极、健康、正面的企业形象?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重点探寻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事件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危机公关;危机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public relations crisis incidents have taken place frequently,in addition,the emergence and applications of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network media,digital mobile media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audience had a major change,changed 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e,quicken the speed of crisis communication,vary it widely,its form also has great changes.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organization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re-examine their ow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dea.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incidents three stages,master and apply new media flexibly,set up and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 media,ensure information public,transparent,timely and comprehensive,can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s credibility in maximum extent.Then,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media in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management?How to handle the conflict in all kinds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incidents properly,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set a positive,healthy and positive corporate image?This paper will delve into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focus on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handling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inci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Keywords:new media;public relations crisis;crisis management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目录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一)危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性增强...................1

(二)信息的复杂多元,易生成各种谣言或引发失控局面.........2

(三)信息传播得到及时的监测和互动.........................2

二、组织在处理危机公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

(一)危机发生前,建立危机的预防机制,成立信息监控小组.....3

(二)危机发生时,对内做好成员的沟通,专门成立公关小组或者聘请公关公司.................................................3

(三)危机发生时,对外遵守危机处理“3T原则”,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4

(四)危机结束后,开展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5 注释...........................................................6 参考文献.......................................................6 致谢...........................................................6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这是一个危机环伺的时代。由于环境变动快速而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有的组织形态,只要与外界环境有所互动,就随时处于危机的威胁当中。因此,危机处理专家常告诫组织领导人:不要问危机会不会发生,而是问危机什么时候发生。在各类危机公关事件中,媒体作为危机公关事件信息的采集者、发布者乃至追踪者,同组织共同构架起互动系统,成为危机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危机公关事件的应对、化解以及修复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以网络媒体、数字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较之传统媒体表现出传播快速、内容丰富、交互共享性强等优势,在危机公关事件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纵观近几年的危机公关事件,从其爆发至扩大,都与新媒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是先由传统媒体报道,再经新媒体扩大了影响,有的是直接由新媒体揭秘、曝光,引发热议,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关注。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者。这种传受双方的融合使得危机公关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变广,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能随时发布和浏览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组织的危机公关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信息渠道的便捷化也使得突发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背景信息不清晰,加剧了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一)危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破坏性增强

以往的危机公关事件,都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受众是被动接受媒体传递的信息,传播途径少,传播速度较慢,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初期往往影响面比较小,往往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以后在某一片区域内才会有一部分受众知道信息,企业往往会在危机尚未大面积扩散的短暂的时间里迅速处理和化解掉危机。而通过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反馈给广大的市民,传播范围大大扩大。危机初期的时间段已经变得越来越短,在你还没有做出反应时,往往已经被社会知道并且引起热议。危机特别是公共危机、著名企业或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会通过手机、网络等迅速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另外,其反复传播的特 1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性,也加速了危机规模的扩大。因为危机传播的源头及路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传统企业对危机常用的掩盖、切断消息源的办法已经不灵验了。

新媒体传播造成的危机传播速度加快以及规模的扩大直接造成危机破坏性增强的结果。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往往使得建设性的意见掩盖在破坏性的意见之中,从而使危机公关事件迅速在不负责任和不可控制的传播过程中演变成一种公信危机或品牌危机,给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沉重损失。

(二)信息的复杂多元,易生成各种谣言或引发失控局面

传统媒体由于存在时间较长,体制健全,运作流程固定程序化,必须接受政府的审核和查对。而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着匿名性,并且用户身份复杂难以核实,这就是有关危机公关事件的信息纷繁复杂、形形色色,有些不利于政府的信息也有可能被公布出来,容易扭曲事实真相并以过激言语刺激各个相关群体的不同反应,冲突双方的关联人往往都只看到对自身有利的一面并予以反击,而且言论一旦在新媒体上发布,就很难消逝。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要有选择性和高度的识别能力,不能偏听偏信,不能盲目跟从,要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能随波逐流。

(三)信息传播得到及时的监测和互动

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中,环境监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而且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加强对环境的扫描、监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为组织利用新媒体监测环境提供了很好的窗口。组织依据媒体提供的环境变化随机应变,制定相应策略,可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发生时,企业可以在快速利用官方网站或微博为公众提供权威的消息,第一时间在主流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发布与危机相关的系列新闻专题;设置有关危机事件的专题网站,并且加大发布信息的纵深背景,保持信息的高频度更新;举行网上记者招待会或专家主题访谈;充分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发布在线通告;在重要的或流言极其泛滥的虚拟社区站点首页设置指向权威消息和权威网站的链接等。及时整理公众反馈的评论。这样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大家的意见和看法,每个人可以毫无顾忌的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表达自己的情绪,使得公关主体能够体察民意,接收到大家的反馈意见,并且顺民意、抚民心,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对这次危机公关事件处理的结果的反应。

新媒体给组织公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其中有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着很多积极的意义,如果组织利用得好,对于组织自身公共关系的维系都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二、组织在处理危机公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危机发生前,建立危机的预防机制,成立信息监控小组 危机中及危机后进行处理,更多的是被动地去处理危机带来的灾害,而危机前处理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性。人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在危机没有被发现之前进行阻止或转化。“居安思危”是组织应对危机的第一步。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认清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行为都与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危机的预防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有效防止危机产生,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即想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解决危机,就不能依赖危机发生后才亡羊补牢,而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企业应该早早树立起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防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要提高全体员工的自身素养、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

企业应该以网络为主要手段,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搜集,监测系统,收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的信息。企业成立了信息监控小组之后,能够对新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监控,随时进行市场监测,关注各种大型网站或者具有影响力的论坛、博客、微博等,从发布的信息中分析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存在,一旦有任何危机发生的可能就可以及时发觉,在事情影响尚小、还没有产生恶劣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向上级反应情况,以便控制事态,缩小影响。

(二)危机发生时,对内做好成员的沟通,专门成立公关小组或者聘请公关公司

企业内部沟通是解决危机公关的基础性工作,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声音,尽量得到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包括危机公关解决方案的落实,对于危机公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要重视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这类沟通方式,因为它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员工,而不需要召集员工到一个固定的会议室,因为这样往往耗费很多宝贵的时间。时间是新媒体背景下危机公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何在尽可能节约时间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成了决定公关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要处理好公共关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巧。政府或者企业需要专门成立一个公关小组,对该小组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处理。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公关公司,他们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经验,懂的如何应对突发性的危机,可以与他们合作以备遇到困境,有条不紊地解决危机。

(三)危机发生时,对外遵守危机处理“3T原则”,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3T原则”①是危机处理的一个法则,有三个关键点,每个点以“T”开头,所以称之为“3T原则”。该原则是由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强调了危机处理时把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强调组织牢牢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强调信息发布全面、真实,而且必须实言相告。抢抓时机,先声夺人。根据首因效应,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我们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应该主动把握先机,抢占舆论高地。危机爆发的后四十八小时是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组织容易花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危机。

在网络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强化对突发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利用网络快捷及时的特点,在第一时间先发出企业的声音,使公众知道企业对其事件的重视,然后再根据危机细节情况,准备一个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因为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可以有效地做到对内对外的即时沟通,也可以听到反馈的声音,保证 4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之后处理危机公关的策略尽可能地完备。事实上,正是由于某些企业在危机传播管理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快与慢、疏与堵、说与做的关系,失去了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的时机,才导致局面失去控制。

(四)危机结束后,开展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注重营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危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政府危机传播过程的终结,危机隐患不容忽视。危机解决后,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各种媒体让有利信息传播出去,这样可以在将来公众借助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不至于搜索到的仅仅是一堆的负面信息。同时我们要记住事后反思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针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方式的合理性和是否存在问题进入深入的分析,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不足之处,并且做成总结材料以便日后借鉴经验和改进。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总结经验,不管这次应对处理效果如何,要争取下次不犯同样错误。

组织需要努力消除危机可能对内部和外部公众所造成的影响,要鼓舞士气,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主动创造良好的的公关气氛,以实际行动表明组织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努力在各种内外部公众中全面恢复形象,消除各种不利的舆论对组织的影响。在平时的运营中,也要格外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关形象,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察觉到公众形象的重要性,要在平时生产和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建立起一个负责的、可信赖的、质量有保证、服务周到的形象。对企业而言,危机既是灾害,也是警示:危机为发生时要加强声誉监测,良好的声誉才是应对危机的最佳盾牌。根据调查显示,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抵御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发生的时候较容易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因此,危机终止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危机过后更要加强声誉建设,积聚应对危机的抵抗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危机公关处理程序只是危机处理的一般模式,并非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步骤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叠、交叉,甚至有可能出现顺序互换的情况。机械的理解危机的处理步骤,可能 5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管理

使危机处理陷入被动局面。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传播环境。这对危机公关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有着双重效应,企业管理者在公司运营中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良性和恶性作用,采取有效手段应对危机,防止公关危机由公众危机向公共危机转化,防止组织与特定公众的关系危机演变为涉及公共利益、危及公共安全、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危机。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在日常能够做好组织公关形象建设,在突发危机时能够采取有效行动,积极地处理危机,重塑组织形象,这就是有效的公关策略。

注释

①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06

参考文献

[1]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绪论[M].北京:新华出版,1990.[2]李道魁.公共关系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大卫•菲利普斯.网络公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吴宜蓁.危机传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5]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陈先红、何舟.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2009.[7]褚智.浅谈企业危机中的媒体公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致谢

我能够完成这篇论文,首先诚挚地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一开始的论文方向的选定,到最后的整篇文论的完成,都非常耐心地对我进行指导。还有教导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同时,感谢三年以来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也为我能够顺利地完成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谨以此文献给他们!

第五篇: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思考

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思考

摘要:新形势的不断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产生,而新媒体的产生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本文重点论述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未能全面融合

就当前广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政企、政事、管办三者部分的管理体制,阻碍了广播行业的前进脚步。具体表现为各个地区广播的发展呈现出分散经营现象,浪费了很多资源(人力资源、财产资源等),导致经营资本分散,行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引发了严重的行业内耗。

(二)未能完全与网络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媒体也积极将自身的节目跟互联网挂钩,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电台仍然未能发展起来,难以全面替代传统的无线电广播。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传统广播有固定的、忠实的听众群体,网络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依靠高速的宽带网,但当前网络广播的用户基本上都在上海、北京等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二是没有固定的网络广播受众群体。三是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网络广播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管理都还缺乏专业性,导致网络广播的信息量十分少,很难壮大,也就难以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

(三)节目内容缺乏创新性

跟新闻节目相比,广播节目的报道缺乏直观性跟可视性,很难像新闻节目那样将事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仅仅依靠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很多时候都显得很深沉、很呆板。如广播中的音乐节目,很多类型的广播电台基本上都设有音乐节目,但节目的制作形式普遍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使用一贯的音乐播放模式,没有创新性。又如很多广播电台开展的深夜或是午夜谈话节目,虽然这类节目开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难以避免一些主持人为了博得更高的收视率,在播音中融入一些低俗的言语或是节目素材,以此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这就造成了广播节目中有低俗化的现象。此外,很多地区的广播电台都存在“卖药台”,表面上是医疗卫生保健节目,实际上就是借助节目推销一些药品,受众听到凡是打进电话的基本上都是职业的“药托”。这对受众而言就是一种欺骗,这种欺骗性质的节目自然就难以吸引固定的一批受众了。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的道路

(一)坚持走资源融合道路

一是广播跟传统媒体资源的融合。广播可以跟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合作,提升自身节目的传播效率,实现自身产品的再产品化,拓展受众群体的覆盖面,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多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如娱乐广播电台开办流行杂志、开展大型演出;交通广播电台跟汽车商合作,提升节目的说服力等。

二是广播跟网络资源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广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广播必须要跟网络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网络广播电台,才能弥补自身有声音没图文、稍纵即逝等不足。网络广播可以有直播和点播两种:前者在大型活动的即时报道中用得比较多,不仅实效性强,播报生动,还能让受众及时获取信息;后者就是将节目分片段制作,受众可以直接选取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欢的片段进行收听,既能节省资源还能强化节目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三是广播跟移动多媒体资源的融合。移动3G时代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春天”。对于广播来说,3G的主要用处就是吸纳更多的“移动受众”,而这些“移动受众”也正是广播要发展必须要争取的。时至今日,移动4G技术也推出了,因此广播就更应该积极跟移动多媒体资源融合了,这是帮助自身吸引更多受众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走节目品牌道路

一是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广播要发展就必须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节目品牌,通过品牌展现自身价值,赢得更多的市场效益。二是必须设置品牌频道。在树立了品牌意识之后,就必须要积极开设自己的品牌频道。如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就相继开设了经济频道、新闻频道、文艺频道、交通频道、音乐频道等多个品牌频道。而且其中的交通品牌频道连续十多年给每届高考生提供“爱心送考”服务,用爱汇聚受众的心,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还位列于全国交通广播三强。三是必须打造品牌栏目。如湖南交通广播频道连续十多年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路况信息》就非常成功。在2008年雪灾期间,京广高速铁路跟京珠高速公路的交通都被阻塞了,但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第一时间跟交警和被困人员沟通,将交通疏导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1]。四是必须塑造声音品牌。广播频道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声音识别系统”,逐渐实现专业化度,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用极具个性和亲和力的声音,吸引广大受众主动走进广播和特色化的协调发展。广播频道要塑造高质量的声音品牌,提升频道声音的辨识、认可广播、喜欢广播、支持广播。

(三)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

一是内容恰当。广播的内容必须是恰当的,这样才能跟广大受众的价值观相吻合或是相协调,才能让广大受众感受到广播节目的价值,才会愿意去倾听广播节目。广播节目要赢得

下载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在新职教环境下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