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

时间:2019-05-14 23:3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

第一篇: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

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2007-05-28 14:36:05)标签:德国 会展教育 分类:德中展览业对比研究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策支持长期保障了德国成熟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2.产学研结合的案例──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

之所以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德国会展教育方面最有名的两所学校,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BA Ravensburg)正是以上两种模式在会展的学历教育层面的最好案例。

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是1999年由科隆展览公司资助与科隆大学经济系共同成立的,2000年夏季学期开始正式开设相关课程,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展览经济研究所。科隆展览公司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因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将该研究基地建成其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的外围研发部门,客观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是科隆大学经济系的综合实力在德国高校中长期排名第一,在学术研究层面有很好的人才基础,该所从一开始建所的时候,就结合展览经济本身具有的复合性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一般是一个研究所一个教授席位,两个已属少见,3个的模式更是凤毛麟角,这3个分别来自企业规划与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研究,国际贸易,此种模式就很好的应对展览经济研究的特点。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不仅是同一个城市,交通也非常方便,两者之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单程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这也给日后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

正因为两个客观条件以及科隆展览公司和科隆大学合作的长远目的,所以这个共同拥有的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的范畴,科隆展览公司在该项目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和发展部具体负责该研究所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该部部门经理亲自全程授课,每星期一次,每次1,5小时。

以下是本学期展览经济概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详细罗列如下

1)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1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2)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2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3)展览主办者的竞争力分析及展览公司之间的合作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项目负责人

4)展览公司运营管理(IT技术在展览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5)展会的组织与规划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Spoga-gafa展会项目经理

6)展会项目现场讲解:INTERZUM展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INTERZUM展负责人

7)展会观众营销体系的建立 授课 VNU欧洲公司部门经理

8)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1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9)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2(小组作业演示和讲评)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0)展览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总裁

11)展览公司国际化拓展的特点和模式

案例分析 科隆展览公司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项目分析 授课 科隆国际展览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2)展会项目的全程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

授课 科隆展览服务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3)展会招展工作及代理招展业务的模式及流程分析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营销部经理

14)展览公司的品牌管理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5)展览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战略分析 AMR企业战略研究咨询公司部门经理

16)展览公司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任务及特点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基于以上的情况,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的此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德国国内也不具有整体推广意义,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正因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除了教学工作外,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去年8月份开始还在现任UFI主席,也就是科隆展览公司总裁的直接支持下,与UFI合作创办了International Summer University for Trade fair Management,去年首届为期5天的研讨会,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0余名展览行业人士到会,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其实该研究所创办到现在也只有8年的时间,德国大学层面将展览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开展理论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将并不比国内早多少,国内一直在提会展理论研究滞后,其实相比德国的展览行业发展程度,它的理论研究才叫真正滞后。但其发展很快,除了其行业自身的基础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总结,科隆研究所对于科隆展览公司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经验和数据到研究所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行业理论高度的回炉后再返回给企业进行再利用。

3.受益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会展学历教育──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全称为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有近20年的历史,的确在德国会展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毕业生遍及德国各大展览公司,包括前AUMA总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模块化设置,但并不是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都贯穿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并不是平均分配比例,专业基础课,即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占60%的比重,比如企业经济学类,宏观经济学,法律,数据处理,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外语(非英语)等等,每阶段实习与上一阶段理论学习的主题基本是对应的,以便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每部分内容都是逐渐的拓展和细分。目前该专业在节事管理方向增加了课程量。

除了国内熟知的这两所学校外,德国很多的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在某些具体课程设置上有会展或者节事管理方面的侧重,比较典型的是目前与上海外贸学院合作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开设的节事管理学历教育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不面向全日制学生开放,只面向在职人员,要求在该行业有工作经验,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授课,毕业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证书。一般来讲,德国各大展览公司的企业员工内训都由企业自己主持完成,其他一些社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培训类课程一般都面向大众开放,不是针对企业员工内训,对受训人员有很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在职业认证方面最权威的是德国工商大会的会展与节事管理认证,利用业余时间需要一年学习时间,然后参加统一的认证考试,通过后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证书,参加该项认证必须有至少2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4.几点建议

许老师提到的几点困惑,主要是说的课程教学安排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学研的结合模式。

首先产学研的提法国内早就有,只是基本是高校一头热,企业热衷的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而且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只在会展教育学科,就象我说的“所有的课题来源都是展览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会直接被科隆展览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在德国也绝不是只在会展教育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里此种模式也被广泛运用。所以这个问题是个综合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就基本超越了会展教育本身的话题了。至于教学安排,我说的现场教学,这边也是一学期也就一次,即便这边没有象国内那么多公共课程,但在该学期该课程固定的授课时间以外的时间找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时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场授课是自愿参加的,不在必修范围内。至于路费,午饭一类问题,这个是学生自行解决的,大家只是在展览馆门口按照约定时间集合。参加人员需要预先登记,人员规模大致在20人左右,现场教学由参观展会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现场讲解,展场本身的服务流程及展馆功能的讲解由实施课程教学的科隆展览公司企业发展部派人到场讲解。由于课程就是科隆展览公司开设的,那么相关协调和配合问题都比较好解决。整个参观活动时间大致在2小时左右。

无论是科隆特色还是瑞文斯堡特色,都因为国内与德国不一样的整体背景,产学研的结合紧密程度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照搬其模式。虽然大模式学不了,具体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现场教学,无法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有某些展会在周末举行,提前联系,分批的组织参观,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参观,在参观前定好参观主题和计划,那么无论是组织参观还是鼓励学生自行参观,都能达到一定目的,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拍一些反映展会服务,展商营销,展台搭建不同层面的照片,回来后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做相关演示还是做些评比都是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在专家讲座方面,请不到经理,总裁级别的,也可以请些一线项目执行人员,甚至可能是学校以前该专业的校友,目前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这些都可以,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不要搞的好象学术报告一样那么正式,动辙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或者行业前沿,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的方式,比如我们在上到展览公司创新管理时候,留的作业就是完成一份新展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到5人,给出两个行业的主题,每两个小组用一个主题,这样最终可以进行比较,最终每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的商务计划书,每个小组演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作业的时间是3周。在模式上,根据课堂上讲的展会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风险分析,竞争分析,概念和主题策划等模式自行完成。教师只限制了上台演示时间,作业完成周期及每个小组作业所涉及展会的行业主题。此种模式国内也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小组作业占平时成绩的多少,而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成绩的多少比例,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学生。

以上我主要还是谈的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内容,至于会展培训,由于涉及篇幅过长,以后再找专门时间总结。以上的观点和看法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对德国会展教育的概括,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德国该领域情况有所帮助。我个人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ybexpo

我会将我科隆大学该课程的部分笔记翻译成中文放到博客上,也会将我对德国展览管理方面的一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放到博客上,欢迎大家访问和拍砖。

第二篇: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一)德国会展教育现状

金辉(2003)《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指出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会展课程已成完整体系、会展教材全与更新速度快、国际会展教育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及会展科研与会展教育的良性互动。王春雷(2005)《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德国的会展教育模式是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实习活动主题化。

(二)德国会展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会展(2004)《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和邬国梅(2007)《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首先阐述现实的情况是,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之外,其他的高校并没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相对于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侧重实践性,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所的会展课程更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色彩。并且说明,德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展览公司,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公司,为公司服务。然后,又通过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揭示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系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在工商管理模块的基础下,开设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最后,指明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三个特点是少而精、与业界紧密联系、属于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吴承璘、崔诚、吴国斌(2004)《美国、德国会展教育比较》分析了德国的一个以合作办学形式设立的会展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拉芬斯堡大学,招收由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回本公司工作,得出德国会展教育是在商务管理或旅游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会展教育和培训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事业、有意和中国合作办学的情况。

对于德国这一世界会展王国的学习,我国主要注重从宏观层面对德国会展业进行研究,侧重研究其特点等表面性问题,然而,德国还有很多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认为,向德国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与德国展览公司的合作,加快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外语水平。德国会展公司早已洞察到会展的国际性这一趋势,也加大了在中国投资办展的力度,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注重与德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全面提高会展业的发展。

第三篇: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毕加小编发现德国会展远比中国会展发展要好,德国的会展在各个城市遍布,而中国会展只是几个一流城市在发展。

从1851年举办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至今,世界会展业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其会展业发展水平,还是其会展场馆的建设规模等都在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截止目前,德国大约有70座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其中大型会展中心24个,有10个会展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德国最主要的会展中心城市有柏林、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莱比锡等。

在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然而,这些城市为何能在国际会展业的激烈竞争中获胜,并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他们有何主要发展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德国主要会展中心城市成功的原因,而且也能为我国的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

抢占会展业发展的先机

德国会展业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期欧洲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使德国的会展业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如法兰克福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展城市之一,其会展业的发展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绩最好的城市之一。柏林也早在13世纪时就已成为贸易集镇。就近、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而言,德国的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城市都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十九世纪便开始举办重大的国际展会。他们比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发展会展的步伐都要快,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批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及杜塞尔多夫等就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其中汉诺威还被称为“国际会展之都”。

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及设施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德国许多城市都把构建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和相应设施当做迈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相继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会展场馆。在德国24座大型会展场馆中,有10座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五个展览中心有四个在德国,其中汉诺威展览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场馆,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共27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49.8万平方米,还有5.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

国际一流的品牌展会

德国城市在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过程中,采取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结合城市产业基础,打造大型的国际品牌展会。他们不追求每年举办展会的数量,而是重视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主办或承办各种展会的专业会展公司数量并不多,在德国拥有会展场馆的70个城市中,专业会展公司大约只有100家,也就是说,每个城市只有1-2家专业会展公司。正是会展中心城市中这1-2家专业会展公司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品牌展会,他们在打造大型国际品牌展会的时候,非常重视与城市产业的结合。

德国的会展中心城市还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会展的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予以充分关注,特别是高度重视对展品的知识产品保护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主要策略对德国会展中心城市的构建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近几年,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在我国会展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各个会展公司也在为推动会展发展做努力,毕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其中做了许多贡献并在全国多地有分公司,而且成为多项展会的指定搭建商,为展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毕加发现即使发展最为突出的北京和上海也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在城市会展的软硬件方面、大型品牌展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会展城市的综合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为加快我国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我们应当借鉴德国几个主要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策略,毕加展览愿意跟着会展的脚步走,一起成长。

第四篇:德国培训模式教学法

德国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国大学截然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德国没有中国大学严格的班级和年级之分。不存在中国大学的届和级的说法。完成学业的时间每人都不一样,学校也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有些城市的大学对外国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有一些限制,需要具体到当地大学或外国人管理局询问)。

虽然如此,每个专业有一个正常结业时间。按照这个正常结业时间,考试委员会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定出一个标准的学业完成计划,列出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要修的专业课程。中国留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计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个人学业计划。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和教授要参照大学的课程总目录。有些大学将各系所有的课程汇编成一本总目录,有些大学各系则有自己的学期课程目录。目前各大学也把课程目录公布在大学网上。根据课程总目录,就可以制定出个人学期课表。德国是一个非常讲究计划的社会。安排计划的几乎成为德国人的本能,所以学会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也是融入德国社会的第一步。

在选课、定计划以及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德国每所大学都设立了咨询处,解答学生们的种种疑问。德国大学课程的几种基本种类的介绍。

大 课(Vorlesung)

德国大学的大课与中国大学相似,通常上百人在阶梯教室听教授讲课,大课一般持续1小时30分钟。

教授通常会在开学时发给(或出售给)学生本学期的教学提纲。出版了教材的教授会不失时机的推荐自己的教材,一般凭教授签条可去书店以优惠价购买。

大课上主要由教授一人口若悬河,不与学生进行讨论,是德国教授展示其学术权威的最佳时刻。学生唯有洗而恭听和抄写笔记的余地。下课前教授有时会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提问,如果你有在上百人面前提问的勇气的话,也不失为表现自己的好时机。教授一般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资料,并给出必读书目。对于语言能力还不够强的中国学生,参加大课要主意两点:

1.尽可能坐在大教室前排以能听清教授的讲课和看清展示的讲稿;

2.尽可能找到记笔记高手以补充课堂上漏听漏记的内容。德国学生中经常有笔记高手,其笔记甚至可流传数届。

练习课(Uebung 或 Tutorium)练习课主要设置在基础学习阶段。顾名思义以操练习题为主。练习题往往与大课所授内容挂钩,通常持续1小时30分钟。练习课一般由讲师或学生助教指导,可提问和进行讨论。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预习和复习。练习课对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至关重要。

研 讨 课(Seminar)

研讨课主要设置在高年级阶段,每个研讨课的参加人数一般限制在10-20人,通常持续一个小时30分钟。教授会给每学期的研讨课出一个大专题,前一至两次课由教授介绍这一专题领域的概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以后的研讨课就由学生轮流作研究报告。研讨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研讨能力,它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期末通常要求学生交一份10-20页纸的书面小论文。有些专业,如文学专业,在基础学习阶段也设置要求相对较低的初级和中级研讨课。

实习(Praktikum)

许多专业要求学生在结业之前必须做四-六个月的实习。通过实习可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而有些专业,如环境保护,实习也指在实验室或电脑中心的操作课。应用技术大学(FH)一般要求学生有两个学期的实习期。

第五篇:德国公务员管理和反腐败特点

德国公务员管理和反腐败特点

发布人: 李英娜

发布时间: 2010-11-25 20:40:00 阅读次数: 70 次 网友跟帖 0 条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公务员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外交官、教师等职业,总人数为600多万人。德国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形式多样,已经形成一套严密、成熟的体系,对于更好地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保持清正廉洁,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公务员管理法制化程度高,管理有方。

为了保障公务员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廉洁,维护政府的信誉,建立了严格的惩戒和监督机制。德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反腐败法,但在1997年对刑法有关反贪污腐败的规定进行了修改,提高了贿赂罪的量刑幅度,对公职贿赂罪则规定了从重处理的情况,明确了四种腐败行为为犯罪行为,并将家庭成员也纳入监管范围。2004年联邦内政部颁布了新的《联邦政府关于在联邦行政机构防范腐败行为的条例》;还颁布了《反贿赂法》,对受贿、索贿和行贿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受贿行为一旦查实,将受到严厉的处罚。重则受到刑事处罚,轻则受到行政处分。其中行政处分包括严重警告、罚金、降低工资、降级、开除公职五类,前三种处罚机关负责人可以决定,后两种则须通过法院判决。同时,对受贿和行贿行为同等力度的处罚,有效地杜绝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2、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方式和手段,预防有措。

一是对公务员行为约束的条规比较细致,所有行为要公开透明。德国在公务员权力领域防止腐败上,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规范。第一,办事“四个眼睛”的原则。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资金支出、警察执行公务都必须至少两个人共同审批和执法,以强化相互监督,避免个人决定而导致暗箱操作甚至出现腐败。第二,岗位轮换原则。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建设、规划、医药、税务、社会保险等权力部门或重要岗位的公务员实行定期轮岗,一般为3年,目的是使他们建立不起根基。第三,对于接受礼物、宴请和其它好处,各州政府都颁布行政管理条例来约束公务员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如公务员接收礼品不能超过20欧元,否则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纪律处分。第四,坚持报告制度,公务员参加一些重要公务活动都必须向组织报告。如参加建筑市场开张典礼要报告,参加与利益相关单位的会议也要报告,等等。

二是注重行政管理过程的监督。如黑森州南部行署制定了廉政提醒书,明确公务员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通过上级与下级谈话,让他们在廉政提醒书上签字。对一些程序性的规定,如招标、发标不能由一人承担,标书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书写等,并实行严格检查。建立腐败档案,设立违规企业黑名单,凡有贿赂行为的公司,在3年内不得参与竞标政府部门的项目。同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受对腐败问题的举报和反映,向部门负责人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三是注重对私营经济领域腐败的治理。十年前,在私营经济领域,海外企业为获取订单、工程和服务,给所在国或地区的政府官员或其他企业的主管回扣、好处等,都视为合法并被纳入成本。但这往往会损害政府机关的廉洁性和国家的信誉,也会对没有中标企业的第三方不公平,破坏已有的市场经济规则。为此,德国除加强立法、规范官员行为等措施外,还加强对企业审计监督。审计工作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不受行政和司法干扰,不服从任何上级指令,不受任何诉讼程序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审计。审计人员不能公开审计结果,但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列明“异常”账目;鼓励对贿赂现象的举报,规定不能公开举报人和证人的姓名,同时允许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匿名方式进行举报,而匿名举报往往被认为是行贿者或受贿者的同事,是最了解内情人的举报,具有可查性。在实际操作上,如果企业主管或经理级的人物因为犯了受贿罪,不论你给企业做了多大贡献,企业往往为保住名声而将他辞退,并要求赔偿损失,再加上坐几年牢,这对想采取非法手段谋取不当利益的人来讲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3、职能部门通力配合,查处有力。

德国没有统一的反腐败机构。各州的检察院、警察署、审计署、税务局等部门都根据各自职能,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打击各种腐败行为。随着反腐败任务的加重,各州、市对职能部门进行了加强。法兰克福检察院有20个部门、115名检察官,其中有9 个部门、近50人负责受理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案件的举报、转办与侦查起诉工作:一是与直接隶属州议会的审计署联系,负责经过审计发现的违法贪污受贿案件的起诉;二是将涉及公务员的部分腐败案件移交警察署侦查;三是将自办和审计署、警察署移送的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诉;四是加强同政府各部门的联系,负责公务员队伍的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和监督。德国的刑法对涉及腐败行为的制裁有两个:有期徒刑和罚金。有期徒刑最短3个月,最长10年。看似量刑不重,但如果公务员因受贿、贪污或接受非物质利益而被揭发,那他将被判刑并清除公务员队伍,名誉扫地,没有医疗和退休金保障,生活会陷入困境,这使绝大部分公务员不敢越雷池一步。

4、发挥新闻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监督有效。

舆论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据介绍,德国拥有100多家电台、25家电视台、27家通讯社、38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期刊。德国的舆论媒体大都是独资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为了占有读者,它们一般都雇有耳目,专门收集政府要员和公务员的政治丑闻和绯闻,揭露腐败现象。德国实行新闻自由,德国政府原则上不能干预新闻媒体的活动,并鼓励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可以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即使出现报道不实,一般也不追究法律责任。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的腐败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往往被迫引咎辞职。近几年,一些政客被新闻媒体曝光而被迫下台的例子屡见不鲜。

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透明国际组织、经合组织成为反腐败的重要力量。如黑森州纳税人协会,其主要任务是代表纳税人利益,促进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反对财政浪费。它针对某些费用过高和失职行为进行调查,通过媒体发表意见,进行抨击。同时每年还出版黑皮书,选择100个公共服务部门浪费纳税人钱财的典型案例,给政府施加压力。透明国际组织主要致力于从国际、国内两条战线联合打击行贿、受贿行为,总部设在柏林。目前,该组织已在80多个国家设有分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球反腐败会议。透明国际组织在德国设有分部,主要任务是防止德国对外经贸活动中腐败问题的出现。例如,让通过腐败、行贿得到的合同不受保险公司的保护;让德国议会通过法律,使公司行贿的钱不可打进成本;通过与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合作,随时对可能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报告;与银行合作,防止国际间的洗黑钱活动,将某些国家的官员通过腐败得来的钱物归原主;采取措施保护举报人;通过每年公布腐败指数,敦促各国政府加大反腐败力度等等。

遏制腐败关键在于机制——来自德国廉政建设的考察报告

作者:《监察哨„

文章来源:《监察哨》

点击数:1055 更新时间:2006-5-18 17:07:12

腐败问题是当今一个世界性难题。为遏制腐败、肃贪倡廉,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败斗争浪潮。基于学习借鉴他国廉政建设的经验,深圳市纪委组织市区纪检监察干部对德国的反腐败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德国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16个联邦州,8200万人口,近些年来,国民经济以3%的速度递增,1998年GDP38000亿马克,人均GDP28000马克,居全球第二,德国不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且拥有一支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特别是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统一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反腐败工作的力度,廉政建设呈现出“注重人格力量,突出权力重点,坚持法制原则,强化舆论监督”的特色。

一、主要特点

德国尽管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政府十分重视廉政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廉政建设的特点,归纳起来是五个“机制”:

(一)以人格力量为基础的自律机制。德国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德国受古典哲学的熏陶和教化,越来越壮大的精神氛围就是启蒙与理性,理性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加之德国人信奉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天主教,要求人人做好事,做善事。因此,德国人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了严肃认真、遵守纪律、善于服从和不感情用事的传统美德。德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坚持忠实可靠、待人诚实、勤劳认真的标准。除政府不断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外,公务员本身也做到了严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崇尚敬业精神,讲究绅士风度,注重洁身自爱,注意公私分明。比如德国有4200万辆小汽车,不到两个人一辆车,但绝对没有公车私用现象。出现这种浓厚的廉洁自律氛围,从根本上讲,就是公务员自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严格自律的廉政理念。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务人员有稳定的相当社会中等水平的收入和社会保险,没有后顾之忧,只要不犯错误,可以终身干下去,而且政界精英分子会受到社会尊重和称羡,因此,在公务员队伍中违纪违法者的比例很小。勃兰登堡州每年处理腐败案50件左右,其中有大部分是交通违例后企图行贿逃避处罚的案子。

(二)以规范公务员行为为重点的权力约束机制。加大对权力的分解和约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措施。德国在公务员权力领域防止腐败上,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规范。第一,办事“四个眼睛”的原则。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相关的支出、警察执行公务都必须坚持两个人以上把关和同行,不能个人单独行动,暗箱操作。第二,岗位轮流的原则。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建设、规划、医药部门、财政(税务)、社会保险等权力部门的公务员实行定期轮岗,一般为3年,如发现违规的行为立即调离现岗位。第三,限制第二职业。《公务员行为守则》明确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不能从事第二职业,如果工作需要从事第二职业的,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否则,必须责令辞去公职。第四,接受礼物和好处的规定。各联邦州都对公务收受礼品作了严格规定,部长、国务秘书一级的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不能接受任何礼品礼金,部门的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中可接受价值50马克《相当于230元人民币)以内的礼物,但必须向上司报告,绝对不准收受现金。对圣诞等重大节日,公务员收到邀请函,是否出席,也作了规定,必须经过上司批准,而且只能收印有该公司名称作广告的小礼品,否则,将会受到查处。为了落实上述四条措施,各部门内部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与公务员管理部门联络对话,确保廉政规定和措施落到实处。

(三)以法制健全为保障的惩治机制。严厉惩治是清除腐败的重要手段。德国惩治腐败体现了三个并重的原则。一是精神处罚和经济处罚并重。法律明确规定对贪污受贿和渎职的腐败者可以判1天至10年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或赔偿经济损失;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处分,既给予行政警告或开除处分,也给予罚款和赔偿经济损失的处理。二是对受贿者处罚和行贿者处罚并重。不仅强调对受贿者严惩,对行贿者也给予严厉惩处。三是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和违法中介组织的处罚并重。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严肃处理,企业的行贿行为或者中介组织违法行为,除了追究法人代表的刑事责任外,还要将该企业或中介组织上黑名单公布于众,通过行业公会,对违纪违规者在行业中给予限期停止业务活动和罚款处理。

(四)以舆论媒体为主导的全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舆论媒体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是一个信息社会,有100多个电台、25个电视台、27家通讯社、38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期刊。德国的舆论媒体不是掌握在政府手里,而是独资和合资的股份制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为了占有读者,一般都雇有耳目,专门收集政府要员和公务员的政治丑闻和绯闻。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一旦腐败丑闻和绯闻曝光,就得引咎辞职。与此同时,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政党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司法监督和上司对部下的监督体系也是相当完备的,形成了全社会多视角监督的网络。

(五)以案件清理中心为主轴的反腐败工作机制。随着反腐败任务的加重,1993年德国的各联邦州成立了反腐败工作机构,腐败案件清理中心,这个机构是检察院的一个部门,隶属于司法部。我们访问的勃兰登堡州反腐败案件清理中心有4名国家级主检控官,40名检控官,其工作职能是受理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案件的举报、转办与侦查起诉,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一是与直接隶属联邦州议会的审计署联系,负责经过审计发现的违法贪污受贿案件的起诉;二是将涉及公务员的部分腐败案件移交警察署侦查,三是将自办和审计署、警察署移送的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诉;四是加强同政府各部门的联系,负责公务员队伍的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和监督。每年由负责案件清理中心的主检控官向司法部报告工作,对全州的反腐败案件查处工作负责。公务员违纪违规的处理由各政府部门的行政长官负责。

二、有益启示

我国与德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有根本的差异,但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建立高效的政府是相同的任务。德国加强廉政建设的作法和经验,充分证明了我市建立和完善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非常及时的,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有以下四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从我们所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公务员都把廉洁自律和勤政廉政作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在德国,法律要求公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公务员行为守则》,而且每一位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公民都要举行宣誓仪式,保证严格遵守公务员守则,若违反誓言愿意接受处罚。同时,每年公务员要与所在单位领导签订一份廉政合约,承诺廉洁奉公。在学习考察中,我们得到了这么一种信息对绝大多数德国公务员来说,利用徇私舞弊的手段贪污公款或收受贿赂,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联系我们的实际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形成不想腐败的态势,的确任重道玩。因此,必须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的力度,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环境氛围,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塑造完美的高尚的人格。

启示之二,必须完善法制建设。德国是法制国家。这次通过访问和了解,法制建设上也有可借鉴之处。德国没有单独的《反腐败法》,对腐败案件的处理视同其它刑事案件一样依照法律处理。廉政建设并非作为一项单一的工作体现出来,而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如编织了一道覆盖所有公共权力运作系统的极为严密、具体、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法治之网。近些年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就廉政建设而言,也逐步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但与德国相比,法律法规还缺乏操作性,一般来讲规定了不能为,而没规定违了怎么办,对不这样办的也没有强制约束力。因此,从依法治国的要求看,一方面廉政法制建设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立法体系,全面通盘考虑;另一方面立法必须严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德国对贪污受贿者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且要给予经济处罚,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必须负赔偿责任。这样对腐败分子不仅在政治上、精神上搞垮,而且在经济上搞垮,通过提高腐败成本,震慑腐败分子,解决“苦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的问题。同时,党政机关要结合实际,从源头上抓起,建立切实可行与工作相配套的廉政制度,形成完备的内部管理机制。深圳要充分利用享有的立法权,加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政法制建设,把经济赔偿纳入廉政法规的内容,通过完善法制,率先走上依靠法制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新路子。

启示之三,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德国虽然没有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但反腐败案件清理中心的检察官们胸怀大局、尽职尽责,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在指导思想上不是以查案多少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而是以查清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保证社会的公平为宗旨,在调查案件时,他们首先考虑挽回经济损失,再考虑如何处理违法者。近三年巴伐利亚州案件清理中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亿多马克。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千方百计保护国家财产免受损失。比如,德国统一之后,联邦政府于1994年决定将首都从波恩迁往柏林。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柏林有一大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高达800亿马克(约合3300亿元人民币)。柏林市内政部和司法部等相关部门不是等事情发生了才去处理,而是都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积极去做好防范工作,并成立了多少检查小组,对政府投资的在建项目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抽查。通过监督检查,保证政府这笔特别巨大的建设投资在使用中不发生腐败问题。在跨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候,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树立全局观念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都不能离开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特别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更加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市委、市纪委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预防为主,教育为主,扎实工作,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大环境。

启示之四,必须加强舆论监督。德国实行新闻自由,报刊、电台、电视台可以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这种舆论监督是行之有效的。那怕是促成德国统一的前总理科尔也因政治献金案曝光,而未幸免被迫下台。前不久,运输部长赖因哈德·克利母特因涉嫌经济丑闻而被迫辞职。我们的舆论媒体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工具,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这种监督形式,但借鉴这种形式,在加大舆论媒体正面宣传力度的同时,对查清事实的某些腐败现象进行公开曝光,把权力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的路子是可以探索的,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几点建议

学习考察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用于指导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也算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献计献策。

第一,制定《深圳市国家公务员行为守则》。明确规定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必须请示、报告,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经授权可以酌情处置,哪些事不能做或必须回避,哪些事绝对禁止做,等等;并明确,如果违反有关规定,应该受到何种经济处罚和精神处罚,以及引咎辞职等处罚,等等。同时,对于每一位新加入的公务员和每次晋升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履行一次严格遵守《深圳市国家公务员行为守则》的宣誓议式;每年公务员要层层签订廉政公约,作出庄严承诺,并将有其本人亲笔签名的公约放入档案袋中,让他时刻牢记自己的承诺,作为对自己的一种约束。

第二,严格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对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是遏制腐败的一项有效措施。每个行业都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公约,约束行业的行为。如企业、中介组织都必须用法律和法规规范行为,对违法的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理,对违规的行为要列出黑名单公布,不仅给予刑事处罚,而且要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以及赔偿经济损失,确保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第三,加快舆论监督的试点工作。要敢于并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改进和推进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可在某一媒体上先行试点,针对某个行业和某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舆论监督,实行“公开曝光、正面引导、跟踪整改、促进工作”的措施。同时,把舆论监督转化为权力监督,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

第四,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对外交往工作。这次考察我们接触了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反腐败国际透明组织。尽管这个属于民间性质的反腐败国际组织,每年都通过民间调查,对各国腐败状况打分排队,但从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并不了解,或者说知之甚少。为了加强交流,我们可以以深圳市纪检学会或监察学会的名义,加强同他们以及国外其它廉政或反腐败机构的交往,便于宣传我们反腐保廉的主张与成效,扩大深圳经济特区的国际影响。

德国的反腐败机制

杨解朴

2004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德国廉政指数为8.2,在146个国家中名列第15位。

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

德国人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严谨、守法,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对德国的反腐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宗教的影响和历史的因素。

学校和家庭教育

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的学校法中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展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这种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今后自觉远离腐败,自觉抵制腐败。

德国人重视宗教道德和宗教对人格的完善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个人品质的塑造和个人的自我完善。在德国学校中,宗教课程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专门德育课程的任务。宗教课由教师和教士进行讲解。一般每周2—4课时,因州而异。除了正式的宗教课,学校也还开展宗教仪式活动,如集体祷告等等。通过宗教教义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心灵中正直善良的一面。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这些后天的塑造对德国人形成了民族整体上严谨、认真、守法的性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腐败思想的滋长。

宗教和历史影响

德国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基督教。尽管宗教组织的影响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处在不断衰退之中,但是基督教精神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之中。从历史上看,德国在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的勤俭、简朴的精神对德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宗教意识影响的人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产生愧疚和负罪感,这也是宗教对社会稳定有利的一方面。

在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德国的历史发展,使德国人在处理政治机构和机制、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问题时格外谨慎,以防止悲剧重演。纳粹统治时期是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专制的时期,也是腐败横行的时期,对德国人的精神世界、民族传统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因此战后德国的重建和反思是全方位的,其中也包括对自身和传统的重新认识。战后德国追求政治生活的朴素和务实,对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权制度的建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不仅使德国的政治多年来比较稳定,同时也形成比较廉洁的政治社会风气。

反腐败的法律基础

德国反腐败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德国刑法典》,其中有关贿赂罪的条款是确定腐败行为法律后果的主要依据。1997年8月13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反腐败法》。其中提高了贿赂罪的量刑幅度;对公职贿赂罪则规定了从重处理的情况等。

通常情况下,刑法对贿赂等涉及腐败行为的制裁有两个:有期徒刑和罚金。有期徒刑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对法官的处罚重于对一般公务员的处罚。对于罚金的规定更体现了可操作性的特点。如把受贿处罚金额定为5欧元,连续三次受贿5欧元就要开除公职,并且对行贿与受贿者的处罚是对等的。公务员法律专门规定,任何公务员接受礼品包括公务礼品都必须申报上交,征得上级同意才能留给个人。如果不是礼品而是金钱,50至80欧元之内,交机关内部处理,超过这一限额的交上级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处理。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关于联邦管理部门反腐败的行政条例》,对联邦公务部门制定反腐败措施进行了指导性的规定。2004年联邦内政部颁布了新的《联邦政府关于在联邦行政机构防范腐败行为的条例》。在条例的附件中将可能发生腐败的迹象概括为中性迹象和报警性迹象两类。中性迹象包括:公务员有不合理的高水准生活;对变换职务或者调动工作表示出令人费解的抵制;在未获得批准或未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从事其他兼职工作;出现酗酒吸毒或赌博等社会问题;同一些企业之间有不同寻常的私人交往;特别夸奖和照顾一些企业以及获得企业方面的慷慨赞助等现象。报警性迹象包括:公务员无视有关规定;不断发生“小过错”;做出不同寻常且令人费解的决定;滥用裁量空间;有意回避检查;隐瞒某些事件和情况;试图对不属于自己管辖范畴的决策施加影响;以沉默的方式容忍违法行为;对可疑的现象或事件没有反应等现象。

反腐败机制

联邦议院是在联邦重要的反腐败机构,联邦议院不但有立法权和重大决策的审批权,还对政府和官员有监督的职能。

联邦议院

德国联邦议院通过行使其监督职能,对政府官员、行政机构进行制衡和监督来防止权力被滥用,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联邦议院中如果有1/4的议员要求对联邦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或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联邦议院有权利和义务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由专家组成。调查委员会可以利用刑事诉讼的规定,传唤证人,通过公开和秘密的途径搜集必要的证据。它可以就议员们对政府工作中存在怀疑的问题展开调查、进行澄清。委员会要向联邦议院报告其调查结果,联邦议院将根据报告考虑是否形成决议。调查委员会一直是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锐利的武器”。

另外调查委员会还负责处理官员受贿案。调查委员会与联邦检察院共同调查和审理这类案件。调查委员会经过长期、周密的调查后,写出报告,上报联邦议院,议院经过辩论最后交法院处理。

政府各部门和各州的反腐败机构

德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设有内部监督机构并设立防腐联系人,如果发现腐败现象,就向上级报告,封存计算机以及工作档案,然后转交检察院。

审计机构是德国反腐败的一个重要力量。德国审计机构分三级, 联邦、州和市均设有审计局。审计工作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不服从任何上级指令,不受任何诉讼程序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审计。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没有统一的反腐败机构,16个联邦自治州在反腐败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的州设置反贪中心,如柏林市(州),属市议会领导;有的设监察专员,如北威州,属内政部国务秘书(副部长)领导。还有些联邦州成立腐败案件清理中心,作为州检察院的一个部门,隶属州司法部。

公务员制度

德国公务员制度相对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务员实行公开招聘。第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廉洁培训制度化。第三,实行轮岗制度和权利约束机制。政府规定:5年必须轮岗交流。对于容易滋长腐败的部门,则规定一般3年必须轮岗;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相关支出、警察执行公务等必须坚持两个人以上把关和同行,不能个人单独行动。第四,实行高薪养廉和公务员终身制,原则上禁止公务员从事第二职业;同时严厉惩治违反纪律的公务员。第五,详细的有关法律条文、行政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六,行为决策公开透明,接受多层监督。

透明国际

德国透明国际组织于1995年成立,有300多位成员,在柏林和慕尼黑各设一个小组,主要任务是防止德国对外经贸活动中腐败问题的出现。

德国的透明国际组织提出了类似于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叫做反腐败的“机能整合系统”,认为仅靠立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而应建立一种有效遏制腐败发生的社会机制,在立法和行政总体权能指引下,通过媒体的力量,借助于审计署的监督职责、司法部的反腐败职能,并动员个人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编织一张反腐败的大网。这种综合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公共权力的反腐败不可靠。例如德国透明国际就认为,在有些国家,政党、司法部和警察是“最腐败”“的公共机关。

舆论监督

舆论媒体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

德国拥有100多家电台、25家电视台、27家通讯社、38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期刊。德国的舆论媒体大都是独资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 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为了占有读者,它们一般都雇有耳目,专门收集政府要员和公务员的政治丑闻和绯闻。德国实行新闻自由,报刊、电台、电视台可以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 就要引咎辞职。原则上,德国政府不能干预新闻媒体的活动,因而一些新闻媒体依法对政府实施监督。

德国的反腐败机制

杨解朴

2004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德国廉政指数为8.2,在146个国家中名列第15位。

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

德国人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严谨、守法,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对德国的反腐机制有着重要影响。它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宗教的影响和历史的因素。

学校和家庭教育

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的学校法中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展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这种教育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今后自觉远离腐败,自觉抵制腐败。

德国人重视宗教道德和宗教对人格的完善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强调个人品质的塑造和个人的自我完善。在德国学校中,宗教课程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专门德育课程的任务。宗教课由教师和教士进行讲解。一般每周2—4课时,因州而异。除了正式的宗教课,学校也还开展宗教仪式活动,如集体祷告等等。通过宗教教义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心灵中正直善良的一面。

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这些后天的塑造对德国人形成了民族整体上严谨、认真、守法的性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腐败思想的滋长。

宗教和历史影响

德国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基督教。尽管宗教组织的影响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处在不断衰退之中,但是基督教精神依然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之中。从历史上看,德国在宗教改革之后,新教的勤俭、简朴的精神对德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宗教意识影响的人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腐败行为产生愧疚和负罪感,这也是宗教对社会稳定有利的一方面。

在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德国的历史发展,使德国人在处理政治机构和机制、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问题时格外谨慎,以防止悲剧重演。纳粹统治时期是德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专制的时期,也是腐败横行的时期,对德国人的精神世界、民族传统造成了深刻的伤害。因此战后德国的重建和反思是全方位的,其中也包括对自身和传统的重新认识。战后德国追求政治生活的朴素和务实,对行政、立法和司法分权制度的建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活不仅使德国的政治多年来比较稳定,同时也形成比较廉洁的政治社会风气。

反腐败的法律基础

德国反腐败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德国刑法典》,其中有关贿赂罪的条款是确定腐败行为法律后果的主要依据。1997年8月13日,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反腐败法》。其中提高了贿赂罪的量刑幅度;对公职贿赂罪则规定了从重处理的情况等。

通常情况下,刑法对贿赂等涉及腐败行为的制裁有两个:有期徒刑和罚金。有期徒刑最短3个月,最长10年。对法官的处罚重于对一般公务员的处罚。对于罚金的规定更体现了可操作性的特点。如把受贿处罚金额定为5欧元,连续三次受贿5欧元就要开除公职,并且对行贿与受贿者的处罚是对等的。公务员法律专门规定,任何公务员接受礼品包括公务礼品都必须申报上交,征得上级同意才能留给个人。如果不是礼品而是金钱,50至80欧元之内,交机关内部处理,超过这一限额的交上级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处理。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关于联邦管理部门反腐败的行政条例》,对联邦公务部门制定反腐败措施进行了指导性的规定。2004年联邦内政部颁布了新的《联邦政府关于在联邦行政机构防范腐败行为的条例》。在条例的附件中将可能发生腐败的迹象概括为中性迹象和报警性迹象两类。中性迹象包括:公务员有不合理的高水准生活;对变换职务或者调动工作表示出令人费解的抵制;在未获得批准或未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从事其他兼职工作;出现酗酒吸毒或赌博等社会问题;同一些企业之间有不同寻常的私人交往;特别夸奖和照顾一些企业以及获得企业方面的慷慨赞助等现象。报警性迹象包括:公务员无视有关规定;不断发生“小过错”;做出不同寻常且令人费解的决定;滥用裁量空间;有意回避检查;隐瞒某些事件和情况;试图对不属于自己管辖范畴的决策施加影响;以沉默的方式容忍违法行为;对可疑的现象或事件没有反应等现象。

反腐败机制

联邦议院是在联邦重要的反腐败机构,联邦议院不但有立法权和重大决策的审批权,还对政府和官员有监督的职能。

联邦议院

德国联邦议院通过行使其监督职能,对政府官员、行政机构进行制衡和监督来防止权力被滥用,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联邦议院中如果有1/4的议员要求对联邦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或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联邦议院有权利和义务成立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由专家组成。调查委员会可以利用刑事诉讼的规定,传唤证人,通过公开和秘密的途径搜集必要的证据。它可以就议员们对政府工作中存在怀疑的问题展开调查、进行澄清。委员会要向联邦议院报告其调查结果,联邦议院将根据报告考虑是否形成决议。调查委员会一直是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锐利的武器”。

另外调查委员会还负责处理官员受贿案。调查委员会与联邦检察院共同调查和审理这类案件。调查委员会经过长期、周密的调查后,写出报告,上报联邦议院,议院经过辩论最后交法院处理。

政府各部门和各州的反腐败机构

德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设有内部监督机构并设立防腐联系人,如果发现腐败现象,就向上级报告,封存计算机以及工作档案,然后转交检察院。

审计机构是德国反腐败的一个重要力量。德国审计机构分三级, 联邦、州和市均设有审计局。审计工作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不服从任何上级指令,不受任何诉讼程序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审计。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没有统一的反腐败机构,16个联邦自治州在反腐败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有的州设置反贪中心,如柏林市(州),属市议会领导;有的设监察专员,如北威州,属内政部国务秘书(副部长)领导。还有些联邦州成立腐败案件清理中心,作为州检察院的一个部门,隶属州司法部。

公务员制度

德国公务员制度相对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务员实行公开招聘。第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廉洁培训制度化。第三,实行轮岗制度和权利约束机制。政府规定:5年必须轮岗交流。对于容易滋长腐败的部门,则规定一般3年必须轮岗;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财政相关支出、警察执行公务等必须坚持两个人以上把关和同行,不能个人单独行动。第四,实行高薪养廉和公务员终身制,原则上禁止公务员从事第二职业;同时严厉惩治违反纪律的公务员。第五,详细的有关法律条文、行政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六,行为决策公开透明,接受多层监督。

透明国际

德国透明国际组织于1995年成立,有300多位成员,在柏林和慕尼黑各设一个小组,主要任务是防止德国对外经贸活动中腐败问题的出现。

德国的透明国际组织提出了类似于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叫做反腐败的“机能整合系统”,认为仅靠立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而应建立一种有效遏制腐败发生的社会机制,在立法和行政总体权能指引下,通过媒体的力量,借助于审计署的监督职责、司法部的反腐败职能,并动员个人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编织一张反腐败的大网。这种综合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公共权力的反腐败不可靠。例如德国透明国际就认为,在有些国家,政党、司法部和警察是“最腐败””的公共机关。

舆论监督

舆论媒体监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

德国拥有100多家电台、25家电视台、27家通讯社、380多种报纸和9000多种期刊。德国的舆论媒体大都是独资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 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为了占有读者,它们一般都雇有耳目,专门收集政府要员和公务员的政治丑闻和绯闻。德国实行新闻自由,报刊、电台、电视台可以报道政府、政党内部的情况,只要内容属实,不泄露国家机密,即属合法,而消息来源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对消息来源进行调查。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丑闻和绯闻一旦曝光, 就要引咎辞职。原则上,德国政府不能干预新闻媒体的活动,因而一些新闻媒体依法对政府实施监督。

下载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

    德国公务员培训特点及启示

    德国公务员培训特点及启示 章瑞莲在浙江省人事厅和省外事办公室的安排下,我们由浙江省继续教育协会组织的,由省人事厅丛荪林处长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12人,于2003年10月26日至11......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王保伦会展旅游的出现及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的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旅游类别。从产品的角度讲,会展旅游属......

    德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模式浅析

    德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模式浅析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4-21德国不仅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而且也是一个农业强国。德国农村地区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9%,农业......

    德国邮政物流发展模式

    德国邮政物流发展模式 一、从德国邮政到德国邮政世界网 德国邮政(DP:DEUTCHE POST)原为德国国家邮政局,主要经营信函与包裹业务。由于生产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15-05-22 德国养老模式探究

    德国养老模式探究 2015-05-05 木子 田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UyNDUwNQ==&mid=208794083&idx=1&sn=793eb63fd5a8564ecece1ef56429fcc9&scene=5#rd 提要:德......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 德国的经验表明,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进步的关键前提,也是个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生产力形成互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