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2009年7月17日稿)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从当前到2020年,是我国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以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20战略》,制定《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遵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履行红十字会法赋予的职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政府人道领域助手,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将中国红十字会建设 1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成为应急反应科学化、公益项目品牌化、宣传筹资长效化、组织建设规范化、志愿服务专业化、运行机制社会化的人道救助团体,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中国特色红十字人道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救助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募集救灾、救助款物30亿元人民币,使3000万人(次)受益。
——红十字精神广泛传播,红十字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红十字会知晓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公民、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有机结合,社会普遍认同并参与红十字运动,形成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稳固发展,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努力建设运转良好的各级红十字会,争取50%以上的县(市、区)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基层组织得到大力发展,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巩固,会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干部素质明显增强。
——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红十字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管理更加科学,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者人数达到300万,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40万。
——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的影响和 2
作用更加积极,负责任大国红十字会形象进一步树立。配合国家外交需要,继续开展对外紧急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红十字(红新月)会实施发展项目。争取和引进境外资金和技术,为我会中心任务服务。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红十字救援行动” 加快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完善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现所有省、地级红十字会应急预案纳入同级政府整体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以总会物资库、援外物资供应站、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为重点,省级备灾救灾中心为基础,灾害多发地(市、州)、县(市、区)备灾中心(物资库)为补充的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转运网络。实现备灾救灾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与相关应急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红十字会应急能力建设,依托冠名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组建红十字紧急救援队。每个省级红十字会至少建立2支紧急救援队,省会城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其它城市建立1支紧急救援队,在全国范围形成红十字紧急救援队网络体系。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各级红十字会在开展灾害紧急救援的同时要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点开展红十字博爱新村、红十字博爱卫生院(站)、红十字博爱学校以及红十字备灾救灾 3
项目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恢复重建要坚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相结合,与传播红十字精神相结合。各级红十字会要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资金监管机制。
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加强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整合社会资源,依托专业机构,加快建立规范、专业的心理救援网络。成立红十字灾后心理干预队伍,把心理救援工作与紧急灾害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相结合,增强人们抵御各种灾难的心理能力。
(二)致力挽救生命,开展“红十字救护行动” 深化应急救护培训。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成立全国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指导中心,逐步在有条件的省设立分中心,落实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发证等“四统一”,建立救护培训运行长效机制,打造红十字救护培训品牌。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达到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1.5%以上。
做大做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称“中华骨髓库”)。继续扩大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有效库容率突破200万人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分库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完善中华骨髓库工作体系、网络 4
传输系统和样品库建设。
宣传推动无偿献血和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推动和表彰工作,加强对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争取政府支持和委托,成立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领导小组,有效推动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在总结各地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利用造血干细胞捐献服务网络,逐步在全国推动器官组织捐献工作。建立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接收单位。建设中国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网络体系,实现咨询交流、捐献报名、查询检索、网上纪念一条龙服务,积极参与器官分配工作。与媒体合作,宣传普及器官移植知识及相关政策。有条件的省,要建设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纪念林(园、碑)。
(三)关注最易受损害群体,开展“红十字救助行动” 深化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总会每年投入500万元,为25000户贫困家庭送去党和政府及红十字会的关爱。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配套力度,把“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做到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红十字关爱进社区、进乡村。以“红十字服务站”为基地,开展以募捐救助、应急救护、健康教育、宣传和传播、红十字 5
青少年、志愿服务六进社区(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乡村)红十字服务工作。继续在新农合试点县深入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规范化和网络化,争取将红十字会工作列入政府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同时,针对城市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孩子上学难、流动人口就医难等问题,开展服务流动人口的工作。
深入开展红十字医疗救助项目。各级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以援建博爱卫生院(站)、救助贫病农民与儿童、培训乡村医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救助项目。深入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力争投入3.7亿元人民币,资助建立1000个红十字博爱卫生院(站)和50个健康新村,培训2500名乡村医生,救助贫困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万人次,使受益人口突破900万。
关爱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继续参与政府多部门艾滋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多支持,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社区宣传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爱等各类艾滋病预防和关爱项目,壮大同伴教育师资队伍,完善督导评估体系,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依托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开设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实现艾滋病预防和关爱项目覆盖全国。
(四)弘扬红十字精神,开展“红十字传播行动” 积极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不断完善全国红十字系统 6 的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基本知识的传播网络,充分利用各级红十字会主办的宣传舆论阵地。加强与报纸、网络、电视、电台等各种媒体的合作,创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领域,扩大传播受众人群,广泛开展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活动,加强社会领域的传播力度。协调组织好国内传播实施国际人道法的活动,参与国际人道法事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开展“五八博爱周”系列宣传活动,巩固大宣传格局。围绕世界红十字日开展好“五八博爱周”、“公益广告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抓住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契机,建设好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展馆,举办好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展览,开展好红十字世博项目。充分借助合作伙伴的宣传优势,探索和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新颖有效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红十字活动,借势扩大品牌影响,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水平,使宣传工作更具震撼力、影响力,从而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深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继续深化对红十字精神的宣传,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将红十字会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加强新闻舆论宣传,争取媒体、广告宣传的优惠政策。在发挥好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 7
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如手机短信、楼宇广告、车载视频、户外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开发制作知识性强、趣味性高、适应性广,具有鲜明红十字特点的宣传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中国红十字报》和《博爱》杂志要逐步由单一的平面媒体向数字化、多媒体发展。总会和各省级红十字会建立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宣传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维护红十字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加强宣传队伍和阵地建设。通过开展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骨干,加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宣传队伍的能力建设。发挥红十字报刊及网站等媒体的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广大会员、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了解红十字信息的重要窗口。各省级红十字会和有条件的地(市、州)、县(市、区)红十字会都要组建红十字宣传工作委员会和红十字新闻宣传志愿服务队,借助社会资源拓展红十字宣传阵地。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宣传工作,保障宣传经费并配有必要的宣传设备。
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大力加强红十字文化建设。加强红十字工作调研,成立红十字理论研究会,认真研究和总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规律,研讨中国特色红十字核心价值观和红十字文化,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红十字文化建设。
(五)夯实事业基础,开展“红十字强会行动” 坚定不移推动理顺管理体制。抓好地(市、州)、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工作,通过争取党政支持、上级协调指导、自身努力有为、典型经验引路等措施,争取50%以上的县(市、区)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体制的要努力做到有独立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地方党政领导联系、有财政账户及独立银行受捐账户、有办公用房,并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努力建设运转良好的各级红十字会。各级红十字会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明确职责,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和志愿者网络,筹募资金,为最易受损群体提供有效服务。加强理事队伍建设,完善理事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执委会和专业委员会作用,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扩大民主,吸收会员和志愿者参与磋商和决策。加强交流,实现各级红十字会之间信息共享、专长共享、资源共享。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街道)、农村乡镇(村)、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广泛建立基层组织。基本实现基层组织有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或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的目标。创建一批组织建设规范、活动特色鲜明、服务平台巩固、会员和志愿者作用发挥好的模范红十字会 9
基层组织。在医疗机构中普遍建立红十字会,争取基本实现地市级以上红十字会、有条件的县级红十字会至少有一所冠名医院。以红十字模范单位评选工作为抓手,带动基层组织各项工作。
提高会员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制定《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管理办法》,对会员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规范入会程序,加强对会员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会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费收缴工作,完善会费收缴办法,提高会费收缴率,为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面向未来,发展红十字青少年。加强学校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红十字组织,不断完善以各级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为主导,学校红十字会为基础的红十字青少年组织网络体系。组织开展符合红十字会宗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建设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基地,打造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品牌。扩大国际与地区间红十字青少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红十字青少年项目工作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联合建设、共同维护、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紧紧围绕红十字会中心工作,建设网络筹资、志愿服务等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中国红十字会协同办公、10
备灾救灾、财务和组织建设等管理系统,建设好总会网站和信息资源库,改进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六)动员人道力量,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行动” 统一管理,分类指导,提高志愿服务管理水平。落实《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做好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抓好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等环节,实现志愿服务标识、证件、服饰、培训教材和奖励标准的统一。建立健全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规程、工作制度和培训手册,开发建设红十字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资料收集、信息发布、人员招募、活动交流等功能的网络化、信息化,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建设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在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发展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组建应急救援、卫生关怀、人道救助、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海外服务等方面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形成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志愿服务与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与社区服务结合,与红十字会自身建设结合。成立中国红十字志愿者协会,县级以上红十字会基本实现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有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的目标,基本形成国家、11
省、市、县四级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各地积极争取把红十字志愿服务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中,把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
发挥红十字志愿服务在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和举办大型活动等重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红十字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等经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开展“应急救援中的红十字志愿者”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推广红十字会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经验,配合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组织开展“红十字与世博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涉及的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设立红十字志愿服务站,开展以应急救援、社区服务、红十字青少年、普及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工作。
(七)加强对外交往及港澳台工作,开展“红十字民间外交行动”
积极发挥我会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作用。积极参加红十字运动法定会议和其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认真履行国际承诺,提升和扩大我会在红十字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做好“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培养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际组织工作或去其他国家红十字(红新月)会参加短期培训,与国际联合会和国际委员会设在北京的地区办事处保持更加紧密联系 12
与合作。
配合国家外交需要,开展民间外交。根据国家整体外交工作需要,完成政府委托的人道事务和工作。在国家外交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创新机制,拓宽渠道,积极开展有红十字特色的多边和双边的民间外交活动和对外援助工作。争取政府的支持,积极参与国际救援,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支持发展中国家实施发展项目。支持、协调、服务地方分会对外交流合作。通过选派人员赴境外实施救援和发展项目,锻炼队伍,积累经验。
积极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国内工作。坚持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内中心工作相结合,为国内工作服务。继续通过争取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国内救灾备灾、组织能力建设、筹资、艾滋病预防等工作的开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过程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认真落实《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重建家庭联系战略及实施计划(2008-2018)》,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重建家庭联系”工作。
扎实推进港、澳、台工作。坚持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一国两制”方针,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13
发展的主题,继续加强并扩大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的交往与合作,巩固合作成果,增进相互理解,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对台工作,为实现两岸民众的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热爱祖国、懂得外事工作方针政策政策、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并掌握外事工作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三、保障措施
(一)争取各方支持,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红十字会要多宣传、勤沟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在党政领导层中宣传红十字会法、人道理念和红十字会工作,让党委、政府领导加深对红十字会的了解,理解和认同红十字会的积极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各级红十字会要继续争取人大、政协加大执法调研力度,配合人大、政协加强红十字会法的宣传和落实,通过代表、委员向政府提出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提案,推动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为红十字会工作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支持红十字会工作。各级红十字会要 14
与宣传、文明办、编办、财政、交通、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常联系、勤沟通、多协调,努力争取政策、编制、经费和物资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努力形成各部门关心、支持红十字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巩固深化社会化、开放式的运行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健全的体制保障
走出去,请进来,延伸工作手臂。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促互进”原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变被动为主动,从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向整合社会资源转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与企业、媒体、名人和其他社团组织等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增强服务意识,拓展工作领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做好各项传统业务的同时,各级红十字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研究新形势下服务对象的新需求,探索建立新的服务平台,拓展社会化工作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人道救助领域助手的作用。
提升品牌形象,培育品牌优势。要向国内外各类公益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学习,制定品牌战略,精心策划和培育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具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红十字品牌项目,努力打造社会影响力大的精品项目。要善用和保护红十字品牌,凝聚社会公众爱心,争取更多社会力量支持。
(三)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更新观念,树立全员筹资、主动筹资和服务筹资的意识。筹资是一项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劝募过程。宣传部门要传播推广公益项目,执行部门要严格按照捐赠者意愿实施捐赠,及时反馈款物使用情况,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具捐赠收据,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数据,保证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要重视与捐赠者、合作伙伴的沟通与联络,理解、服务捐赠者和合作伙伴。及时对捐赠突出贡献者授予相应荣誉,为那些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他们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
探索创新筹资方式,拓宽筹资途径,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整合红十字会内外资源,加强内部各个筹资环节的协调、沟通、协作,形成上下联动的筹资局面,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筹资效率。支持和鼓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各级红十字基金会的发展。积极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筹资途径,形成以项目化、基金式运作为主,方式多元化、捐赠者队伍相对稳定、合作伙伴较为固定的可持续筹资机制。
(四)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社会公信力保障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纵横交叉的内部 16
控制制度,健全自律机制和规章制度,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专职人员,规范组织行为。加强对款物筹募和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健全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及时纠正、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
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及时向捐赠者反馈捐赠款物的流向和援助项目的实施进度。已结束的项目,要提供准确详实的项目报告(审计报告),积极配合捐赠者委托的审计机构对捐赠款物进行独立审计。有条件的项目要主动邀请捐赠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定期通报和发布救灾救助救护工作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募捐款物收支及使用情况。主动接受来自于政府、公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配合外部审计,有条件的公益项目还可邀请社会监督员,进行跟踪监督,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公开透明,增强社会公信力。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干部培训。成立全国红十字干部培训工作指导中心,建立各级红十字会干部培训基地。创新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实现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出国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分层、分类、逐级培训和领导干部跨级直训相结合,实施“市县会长大 17
轮训项目”,五年内,对已理顺管理体制的地(市、州)、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的常务会领导完成一次轮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从事红十字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努力建立学习型的红十字会。
加强作风建设。总会要落实《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各级红十字会也要以实际行动,把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常抓不懈,营造团结一致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形成开拓创新,团结进取,高效务实、敢为人先的良好风貌,培养一支热爱事业、精通业务、乐于奉献、善于群众工作的红十字干部队伍。
第二篇:落实《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
落实《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
主要任务指标摸底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市红十字会
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二、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
三、红十字会关爱进社区、进乡村
四、遗体、器官和组织捐献工作
五、红十字医疗救助项目
六、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七、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设区市红十字会填报)
请各设区市红十字会尽快将以上数据认真汇总填写,并于2009年12月9日11时前传真至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处。联系人:傅思益,电话0571-86456827,传真:0571-86976252。
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处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七日
第三篇:海南省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1
海南省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
(草 案)
今后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关键阶段,也是我省红十字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红十字会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创海南省红十字事业的新局面,为建设和谐海南、实现国际旅游岛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依据《中国红十字会2010-2014年发展规划》并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海南省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旅游岛的工作大局,全面贯彻中国红十字会“九大”精神,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将海南省红十字会建设成为符合自身特点、密切联系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道主义救助团体,为推动和谐海南和建设国际旅游岛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推动红十字精神广泛传播,提高红十字会知晓率和公信力。到2014年底,红十字运动知识和红十字会法的宣传普及覆盖率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0%以上,逐步形成社会普遍认同
并支持红十字运动的社会氛围。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五年内,全省实现救援救灾应急机制信息网络化管理,60%的市县成立救援分队,逐步形成灾害信息渠道畅通、反应指挥灵便、行动迅速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拓宽人道救助范围,打造公益项目品牌,扩大受益人群。省级打造6至8个公益性品牌项目,每个市县至少打造2至3个公益性品牌项目,多角度、多方位地扩大受益群体。每年普及群众性的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3万人次,到2014年,参加救护培训获证人数达到全省总人口的1.5%以上;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新增1.5万份,遗体器官登记捐献者队伍超过1000人。
——探索创新筹资机制,救助实力不断增强。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每年募集救灾、救助款物400万元人民币,使每年10万人(次)受益;探索创办红十字公益实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强红十字队伍建设,夯实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基础。5年内,力争全部地级市、80%县级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内设机构完善;基层组织发展到500个,会员队伍达到10万人以上;志愿者人数达到8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宣传贯彻红十字会法
1、继续深化对“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坚持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将红十字会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加强新闻舆论宣传,不断完善全省红十字系统的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基本知识的传播网络,在发挥好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新如手机短信、楼宇广告、车载视频、户外媒体等多种宣传途径,开发制作知识性强、趣味性高、适应性广且具有鲜明红十字特点的宣传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力争实现我省红十字知识和法制宣传普及覆盖率达到总人口的30%以上目标,形成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继续开展“5.8博爱周”系列宣传活动。围绕世界红十字日开展好“5.8博爱周”、“世界艾滋病12.1宣传日”、“公益广告宣传月”等系列宣传活动,依托中国红十字会(博鳌)国际交流中心,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博鳌亚洲论坛等时机,举办好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宣传和展览活动。积极探索和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新颖有效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红十字活动,不断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3、坚持依法办会,增强法制意识。配合省立法机关大制定和通过《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坚持把普及和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会条例》及《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纳入红十字传播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宣传。
4、强化执法检查,加大监督力度。主动配合人大、政协和法制部门,经常开展红十字会法的执法检查和视察、调研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营造有利于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法制政策环境。
(二)加快应急反应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红十字应急能力
1、完善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认真落实《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海南省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持定期演练,不断完善各级红十字会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实现所有市、县级红十字会应急预案纳入同级政府整体应急预案体系。
2、加强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红十字分级救灾管理体系,完善灾情报送制度和程序,实现备灾救灾信息网络化管理,加强与相关应急机构的信息沟通和合作,提升整体救灾效率。分别在海口、文昌、保亭、昌江建设各500平米的救灾物资仓库,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红十字会应急能力建设,推广红十字救援大队海口分队、三亚分队的管理经验,力争全省60/%的市县建立红十字救援队伍。
3、广泛开展救护培训。将救护培训纳入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成立全省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指导中心,建立规范化的培训基地,普及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加大经费投入,推行免费培训与收费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力争五年培训红十字救护员8万人次,参加自救互救知识讲座15万人次,参加救护培训人数达到本地人口总数的1.5%以上。积
极拓展水上救护培训、山地搜救等新的工作领域。
(三)扎实做好人道救助工作,努力改善最困难群体的境况
1、广泛开展救助活动。紧密依托红十字社区服务、学校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和红十字会员及志愿者,多渠道开展扶贫帮困、博爱助学、医疗救助、关怀孤老等形式的社会救助活动。到2014年,力争每个市县创建一至两个红十字社区示范服务站。
2、持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各级红十字会要积极筹措资金,坚持以社会募集为主,争取政府加大对项目的力度,使“红十字博爱送万家”作为适时、集中的关爱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积极发展专项救助基金。加强对天来泉老年健康基金、菩提树孤儿救助基金、少儿救助基金等基金的管理与运作,不断扩大基金覆盖范围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益基金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体捐资设立专项救助基金,让更多的特困群体受益。到2014年,力争专项救助基金救助特困人群5000人次以上。
(四)推动传统公益项目的深入开展。
1、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动员和表彰工作。充分发挥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巩固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的成果。
2、大力推动和依法规范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根据中 5
国红十字会总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做好有关登记、接收和供应的服务管理,争取累计超过1000人登记参与遗体(器官)捐献。
3、继续参与多部门、多渠道的艾滋病合作项目。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社区宣传和关爱等项目,壮大同伴教育师资队伍,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直接受益人数达到3万人次。
4、抓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建设。努力提高有效库容率和移植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效库容量新增1.5万人份。
5、持续做好预防疟疾项目。继续完成第五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第四、第五项目年的工作任务,积极争取并创造条件启动有关新项目。
(五)探索创新筹资机制,进一步增强救助实力
1、创新可持续筹资机制。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大胆探索和发展红十字会公益性实业,参与创办股份制非盈利性公益企业,增强红十字会自身造血功能。在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每年募集救灾、救助款物500万元人民币,使每年10万人(次)受益。
2、建立红十字基金会。争取在省级财政支持下,建立海南省红十字基金会;加强与社会爱心力量的联系合作,争取不断注入资金,推动红十字会基金会救助实力不断壮大。
3、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以项目搭建捐赠平台,开发公益潜能。充分利用“红十字”的无形资产,大胆探索与企业文化和市场营销相结合、集筹资与救助于一体的公益运作机
制。创建红十字公益沙龙,办好项目认捐、义拍、义卖等公益营销活动。
(六)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1、依法理顺管理体制。以《海南省红十字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挈机,积极争取党政有关部门的支持。到2014,理顺所有地级市和80%县(区)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实现各级红十字会做到有机构编制、有经费预算、有办公地点,确保全省的红十字会有一个健全的专职工作队伍。
2、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街道)、农村乡镇(村)、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中广泛建立基层组织。到2014年,基层组织发展到500个,会员队伍达到2万人以上。力争每个市县创建3至5个组织建设规范、活动特色鲜明、服务平台巩固、会员和志愿者作用发挥好的模范红十字会基层组织。
3、提高会员服务和管理水平。完善会员管理制度,落实《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管理办法》,加强对会员的活动组织和能力培训,发挥会员的作用。做好会费收缴工作,力争会费收缴率达80%以上,为各级红十字会开展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4、巩固发展志愿者队伍。广泛建立红十字志愿者组织,在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发展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组建应急救援、卫生关怀、助老爱幼、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宣传无偿献血、宣传预防艾滋病、红十字精神传播、筹资劝募、海外服务等方面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形成按专业、分领域的红十字志愿服务体系。到2014年,志愿者人数
达到8万,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5、加强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到2014年,全省5%以上的学校建立红十字组织,青少年会员达到8万人以上。大力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并积极组织高校开展志愿服务、中学开展制服团队、小学开展红十字冬令营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争创红十字示范校的评比活动,(七)扩大地区交流和对外合作,加强与台港澳红十字组织的合作往来。
加强与兄弟省(市)、自治区红十字会的交流和研讨,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促进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加强与台、港、澳红十字会(组织)的友好交往与合作,积极开展与澳门红十字会自救互救培训、台湾红十字组织海上救援培训等特色项目的交流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级红十字会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以队伍建设为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将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一)加强制度建设和目标管理。各级红十字会要认真组织学习本规划纲要,明确各自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计划,实行目标管理,认真开展检查、评估。要坚持多宣传、勤沟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在党政领导层中宣传红十字会法、人道理念和红十字会工作,让党委、政府领导加深对红十字会的了解,理解和认同红十字会的积极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切实
加强对红十字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解决红十字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障规划纲要的实施和落实。
(二)加强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省红十字会要完成机构改革,争取省委支持,建立党组,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红十字会机关要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积极争取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选拔到各级红十字会的领导岗位,使领导班子成为团结实干、高效廉洁的坚强核心。
各级红十字会要重视队伍建设,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学习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干部纵向和横向的挂职锻炼及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加强作风建设,以机关效能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三个制度,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转变。
(三)加强红十字理论学习与研究。红十字文化要以人道价值、博爱理念、奉献精神为核心,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和谐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大力彰显博爱精神。加强红十字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办好红十字期刊,加强工作经验交流,举办红十字文化论坛,汲取社会先进理念,不断创新和丰富红十字文化内涵,助推我省红十字事业强劲发展。
(四)发挥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要
认真研究和发挥红十字会理事和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桥梁作用,拓展红十字会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不断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红十字会的行动能力。
第四篇: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困境和转型
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困境和转型
2013年06月8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葛道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执行主任)红十字会不需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有自己的红会法,和国家的关系密切,汶川抗震救灾之后逐步成为公众话题。红十字会不是一般的慈善机构,怎么转型?今天我们就在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红十字会的转型问题。
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红十字事业的治理模式;第二,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第三,未来的转型,与国家、社会、相关利益人的关系怎样定位、怎样在业务上和一般慈善机构区别开来,怎样做到透明、公开。
红会的三种治理模式
我曾经提出,红十字会不同于一般慈善机构的根本在于红十字会是三重赋权,包括国家赋权(基于日内瓦公约和红会法)、国际机构赋权(基于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章程等文件)和公众赋权(基于捐赠者权益),而一般慈善机构只有一重公众赋权。今天我要进一步提出,相应于三重赋权,从国际经验看,红十字会存在三种治理模式。一种是国家导向的红十字事业运作模式,中国是典型,主要是由国家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对红十字会进行参公管理,当然也把它纳入国家体制进行全方位监管。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风险低、效率低,国家监管非常严格。各级红十字会官员都是党政机关派入的,还受到公务员法、党的各项组织纪律的约束,机构每年都有国家的审计,相对来说它的风险控制是比较全方位的。总会和省会还设有纪检检察系统。但因为它是行政运作方式,对很多社会问题反应,包括信息披露等都是比较滞后的,总体来说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第二种模式是会员(捐赠者)导向的红十字会,真正的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决定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的选举等重要事项,主要代表是美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的理事会当然最后也要通过会员代表大会的表决,但是这只是仪式性的表决。捐赠者导向的红十字会,它的特点是风险高、效率高。它对社会问题的反应非常快,网络庞大,如美国红十字会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但是红十字会很容易被领导层形成内部人控制。
第三种治理模式是国际委员会、联合会导向的红十字会,这种模式典型在非洲。非洲的经济总体薄弱,很多国家的社会救助大部分是由国家红十字会通过向国际联合会申请资助,以及在其他大的国家红十字会,包括美国、日本、中国、欧洲各国等红十字会的支援下实现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红十字会在国际上争取大量的资源为本国的人道事业提供服务。甚至在很多方面,如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地方清洁水的供应、救灾的能力等,它们
比本国的政府还要有实力。国际主导模式的红十字会,他们的特点有可能是风险与效率都高,也可能是风险与效率都低,要看跟国际合作的方式以及本国的具体运作。
红十字国际联合会推动各个国家红十字会的能力建设。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能力评估,有一百多项指标,根据得分,判断是一个强大的、能力一般的还是没有实际影响力的红十字会。去年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了自评,发现是在向中等能力的红十字会迈进,跟英国、美国等强大的红十字会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它们的红十字会服务网络遍布全球。现在包括日本红十字会也在非洲和拉美地区大力推广项目,建构自己的服务网络,与中国政府向非洲等国家的支援形成对照。
当前的困境
自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困境,表面看是公信力的问题,但实际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讨论。总体来说,是国家控制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冲突,是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管理这么一个格局的冲突。冲突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是治理结构残缺。每一个红十字会,包括其他大型的慈善机构,都要求有一个现代治理结构,包括有效率的理事会、执行机构(执委会)、监事会。从总会看,设有一个200人左右的庞大无效率的理事会,绝大部分理事是国家相关机构的官员;执委会由常务副会长、专职副会长和秘书长组成,都是国家高等行政级别的官员身份。各级红十字会还没有成立监事会,在监督上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监事会是由会员代表大会授权的,所以能够对理事会和执委会形成有效监督。当然总会设有纪检检察机构,但作用主要是管干部,对社会项目的运作、公众的需求,以及对其他非营利原则的理解和认同,跟公众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无效率的理事会、没有监事会,谁来形成决策并对红十字会执委会的行为进行统筹和监督?
二是整个红十字会的组织体系是分割的。上级红会对下级红会没有监督、指导和人事任命、财务监管的权力,各级红十字会的人事任命、预算拨付甚至项目运作都是由各级政府掌控,由各级政府派出的干部在运作。各级红会听命与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就没有一个监督和管理的关系。全国两千家左右的各级红十字会都是独立法人,只能各干各的,不可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在公众的眼里,红十字会只有一家,任何一个基层的红十字会出现问题,板子都会打在总会身上。现在总会也在考虑脱钩,与各地的红十字会脱钩。但是脱钩方向肯定是不对的,不符合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统一原则,实际上也是脱不了钩的。
三是运行体制缺乏效率,制度上无激励。首先是人事制度无激励。人员一旦被安排进了红十字会,也就没有再升迁的希望了。从总会到地方红十字会,各级会长每一届都是上面派来的,中层干部、中层管理人才没有晋升的机会,也没有交流出去的机会,人才激励谈何而来?
四是技术装备、技术等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像救灾、救援、救护以及献血、献干细胞、献遗体各方面的业务,都是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和专有技术的。
我国从总会到地方各级红十字会,基本上就是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办事机构,没有自己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中国红十字会在义务献血、造血干细胞和器官捐赠等方面,只是起到了动员和宣传的作用,有谣言说红十字会拿血卖钱,不可能嘛。后续的献血采集、加工、储运和临床使用都由卫生部门负责。卫生部门既接受献血,又自己用于临床,造成血液的采集和使用不独立,献血的公信度难以提高。在许多国家,比如说美国,献血采集、血液分离和储存以及临床供给红十字会都可以独立完成,所以美国的临床用血一半由红十字会提供。
中国历史中的红十字会,也强调了技术装备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多开办了自己的实体,有自己社会服务的产业。比如说总会跟地方各级红十字会都拥有自己的医院,产权都是归自己的,有大量的服务技术、服务人才。这样的红十字会组织才能提供比较全方位的服务,如果仅仅是一个办事机构的话,只能隔空喊话而已。
五是信息披露机制不符合惯例。它直接影响到红十字会公信力。其实国外红十字会的信息披露非常简单,就是晒账本。包括公布自己接收捐款的渠道,有多少渠道在接收捐款,现在的渠道非常丰富,有直接捐的,现在还有新媒体方式捐赠,每个渠道接受的捐款有多少。再公布根据捐款者的意愿组织实施的项目,每个项目具体的支出,并且有全程的审计。公众看到的是运作的全过程、整体现金流和最后的审计报告。只要审计报告说它没有问题,收入支出是真实、完整、合理的,公众就会赋予公信力。当然需要披露的还有组织机构的组成,理事会成员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是一般信息披露的机制。
中国红十字会信息披露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捐款这部分还没有符合要求的全盘披露和独立审计,如汶川抗震救灾8000多万捐赠款是捐款人揭露的,不是自己披露的。另外,因为是国家投入,每年有国家的审计,也需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法进行披露。欧洲国家经常采用一种O m budsm ne的监察制度,美国2007年通过特别法案,要求美国红十字会要建立监察制度。即在红十字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由这个办公室来接受公众的抱怨质疑,以及帮助他们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中国红十字会也在尝试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沟通,比如2012年12月8日成立的社会监督委员会,但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我认为这虽然是有益的尝试,但存在严重的理念和原则性缺陷,至少目前还不是良好的制度设计。
首先,社会监督委员会还不是一个合法机构。合法性可以来自两个方面,如果它是红十字会内部设的机构,如果要监督理事会、执委会的工作,应该由会员代表大会授权,这样才能监督理事会和执委会的工作。但是社会监督委员会已经宣布它是独立机构,不是内部机构,所以不存在内部合法性。如果是外部机构,根据我国的法律应该登记注册,如果它没有登记注册的话,甚至自身都没有合法性,谈何监督别人?即使登记注册为独立法人,谁应该授予它外部合法性和权力监督红会呢?国家、公众还是政府?
其次,它需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力量。监督是非常专业的,国际审计系统、监察系统都具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都要有专业的鉴证资格,自身行为各方面要符合公允性。社会监督委
员会现在自认为最有效的监督工作是成都市红十字会捐款箱长霉事件的调查。但这实在是大众水平的监督,善款在捐赠箱里长霉意味着什么,恐怕地球人都知道,还需要委员们花了总会的差旅费去调查吗?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们需要尊重利益冲突原则。中国早就加入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利益冲突原则是基本的预防机制之一。按照该原则,委员和红十字会的运作不应该有任何的利益关系,如承担红十字会的任何项目、接受经费资助,包括公益性的。媒体已经披露多个委员与红十字会存在项目往来,曝光最多的就是一个委员实际上运作了一个品牌联盟的企业,还给红十字总会的常务副会长发了奖。这些都是不符合利益冲突原则的,都是今后要改进的。另外,不仅自己或自己负责的机构承接过红会的任何资金项目不符合利益冲突原则,每个委员还需要公开承诺在离任后一定期限内,如3年还是5年内,不以任何方式承接红会的任何资金项目,包括红会买单的出国考察和与监督无关的任何旅行。
转型为法定机构
网上有很多的讨论,认为红十字会要完全的民间化。但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原则来看,去国家化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红十字会发生学的合法基础是国家签署的日内瓦公约。去国家化不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选择,国家在红十字运动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
国际力量主导也不符合中国的大国身份,而且现在国际联合会也在敦促中国红十字会加大对国际的援助,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尽快转型,由资源输入国转变为资源输出国。这样才符合大国的身份和地位。这也决定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参加了新一届执委会关于红十字会综合改革方案的起草。大家探讨能不能把它发展成为法定的机构,由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规定红十字会的性质,以及它与国家、与各级政府相互独立的关系。这样的法定机构在人事安排、业务开展方面都是非常独立的,不再受到各级政府的直接人事掌控和业务干预。在业务转型方面,方向很明确,就是回归到人道工作服务的领域内,回到“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和“三献”(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上来,这样才能既与其他慈善机构区分开来,又形成业务生态上的互补,而不是一个恶性竞争的态势。这样转型话,红十字会才能更加得到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
第五篇: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之我见
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之我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联系实际。只有和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紧密联系红十字工作的实际,研究怎样解决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是我们红十字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红十字会多年来实践的探究,我认为,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红十字事业的认识问题。红十字事业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筹资购和政绩观。这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予我们的启示。
坚持正确的事业观,是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所谓正确的事业观,就是用发展的宏观的眼光看红十字事业。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红十字事业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客观地找准自身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找准自身工作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切入点,跳出红十字会这个圈子看问题想方法谋发展,并以开放的心态和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来推进,才能保证红十字事业不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中国红十字事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准确定位不能脱离这个重要的国际背景,不能脱离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实际。
那种因为拥有百年历史便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观点,那种小家子气地关起门来“自得其乐”的做法,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同时,那种因为能力和实力暂时都不很强或者暂不如别人便妄自菲薄、自觉低人一等的想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工作观,是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
所谓正确的工作观,就是科学、合理地谋划红十字事业的具体工作,解决红十字会“做什么”的问题。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求助团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所规定的。红十字会不是政府,也不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草根组织,而是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红十字会的性质和宗旨,结合政府工作的布局,找准工作方向,确定工作重点,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作为政府人道领域助手的角度来说,政府做得好的,我们不必去做;政府做得不足需要我们参与的,我们补充去做;政府暂时顾及不到的同时希望我们做的,我们努力去做。从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的角度来说,别人做得很好的,我们不必做;别人做得不够好的,我们争取做强;别人没有做的,同时社会很需要的,我们努力争取做。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红十字工作观。
谋划红十字事业,既要考虑国际大环境,又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既要考虑红十字会的历史,更要结合红十字会的现状。要比较全面地认识红十字事业的优势是什么、短处是哪些,了解红十字事业的生命力在何处、死穴在哪里,探索红十字事业的增长点在哪里,才有可能实现红十字事业的科学发展。那种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好的包打天下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那种什么都参与的四面出击的做法是十分盲目的,那种缺乏规划、缺少目的性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不是一个成熟的组织的表现。这些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想让我们的组织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保持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失去特色跟在别人后面跑,亦步亦趋,肯定会被众多的团体所淹没而不知去向。
坚持正确的筹资观,是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的保证。
所谓正确的筹资观,就是用前瞻性的眼光、战略性的眼光、长期合作的眼光开展可持续的筹资活动。中国红十字事业救助能力的提高,除了政府的捐助。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助,中国红十字会就无法更大规模地开展救灾、救护和救助工作,就无法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改善生活境况。可以说,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筹措款物,是中国红十字会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要保证我们的筹资工作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就要求我们在接受捐款的时候,不论捐赠者是企业还是个人,也不论捐款者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劳动者,论捐款额是多还是少,我们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敬重;对于捐款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和需要,我们都要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对于所捐款项的使用情况,我们要做好向捐款者反馈信息的服务。在与企业具体项目的合作中,我们要争取双赢或多赢;对于愿意与我们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我们要与之共同研究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方式。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筹资观。
今年的中国,政府在公益慈善领域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华大地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特别是我们刚刚经历过的汶川地震这一中华民族的灾难面前,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慷慨救援的热潮,向全世界彰显了蕴藏在中国人民中间的公益慈善的巨大力量。公益慈善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作为人道的公益的慈善的社会团体,我们只有服务这一理念,顺应这一潮流,加入这一时尚,才能把他们变成红十字自身的力量。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的原则。
所谓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不带任何功利心、不存任何私欲地布局工作,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地总结工作,客观如实地看待成绩。也就是在谋划和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一步一个脚印,坚持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总结工作考量业绩的时候,看重实绩,不唯数字论英雄,不唯形象论英雄,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成绩,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
那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专搞形象工程的工作方式,以及虚报浮夸的工作作风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我们所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更多的目前暂时困难的群众改善他们的生活境况。与此相悖的观点和作法,都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
同时,以正确态度面对社会舆论和媒体,是红十字事业科学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态度,就是在积极宣传红十字事业的同时,坦诚面对社会各界和媒体,正视红十字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配合主流媒体,自觉接受舆论和媒体的监督。那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那种回避问题、讳疾忌医的做法不是科学发展观,无益于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在认识上又得以提高和深化。以上几点体会,说不上深刻,却是笔者在学习中的真切感受。我们真诚地希望,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红十字事业继续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