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人看法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人看法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友善身边的人,对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通病。
作为学生,幼儿园要比谁的小红花比较多,小学要比谁当了班干部,初中要比谁知道的更多,高中要奋战高考,大学要样样争先……在非学生人群看来,学生是最轻松的的职业。其实非然,学生这职业,同样有竞争,有压力。这些压力来自自己,家人,亲朋好友,社会,老师,同学……这些压力,给从没有历练过的学生党带来了心理问题。
如今学生身上经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神经症等。
然而,问题的原因就是当今的学生缺少社会实践与历练。我们的在学校内,社交圈子小,对于外界的认识也只是理论,或者说,是一片空白。然而缺乏历练,心理承受能力差,知识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用于实际,对于事物想法过于单纯简单。
在大学期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我认为,我们应该走出校门,逐渐接触社会,去实践,去亲身体会,去理解,去学习。那些历练,让我们心智成熟,会让我们坚强,当我们足够了解这个社会,我们能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我想那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0985011 12贾鑫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 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 发生了快速发展和深刻的变革;同时, 也出现了社会成员个体的大量的社会适应和心理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继1958 年召开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以来, 分别于1986 年和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精神卫生年”的2001 年召开了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中国在“精神卫生年”的主要议题是: 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指示精神, 确定新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发展策略与目标, 动员全社会参与, 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作为一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 其心理健康程度是衡量社会成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因素。目前,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逐渐增多, 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并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策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 但是大致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依据该标准, 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特定地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相对独特的社会群体, 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工作重点、发展策略和目标, 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对相关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相关问题进行客观描述和合理解释, 我们于2000 年对西北地区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 了解西北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其特点, 并对这些特点之间以及它们与大学生成才之间的联系做出初步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主要指具有与个体年龄发展相应的认识水平、积极情绪, 同客观实际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 以及良好的人格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系着未来社会的人文品质和综合竞争力。但根据调查资料,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1994 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3% 的人存在着心理问题;还有调查表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 大学生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广泛关注。那么,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 他们正面临求学、求职、求偶等重大人生选择, 又由于环境和社会角色与过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造成大学阶段特殊的心态。
(一)奋斗目标上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上大学, 考上大学后这一人生目标实现了, 下一步该如何走, 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大。如将来出国深造、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寻找机会走仕途、自己创业打天下做老板、或只希望过自己喜欢的清新淡雅的生活⋯⋯目标不同, 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 或者拼命苦读或轻松逍遥过生活。
(二)自我认识的变化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大学阶段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发展到较高水平, 能够知道自己在新环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在初高中阶段, 学生和家长以及教师的首选评价指标就是成绩如何,其它指标均可忽略不计, 此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很容易确定。上大学之后, 周围的同学们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学习上的优势变得不明显,需要重新从全方
位评价自己, 包括大学学习成绩、新环境的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组织能力等等。在这许多的变化中, 学生判断、调整得如何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三)情感需求上的变化
情感的需求和体验在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高峰期。早恋是中学老师和家长绝不允许的, 即使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系也是家长和老师提防的。而到大学阶段, 这种控制已经相对弱化,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同意学生的异性交往或者恋爱, 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讲, 真正的情感体验是第一次, 没有经验,有时是成功的喜悦, 有时是失恋的痛苦。这方面的心理发展毕竟远不如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心理的困扰无处排解, 挫折感受也就尤其深刻。
(四)对社会认同的变化
初高中阶段, 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社会, 他们的年龄和主要责任也使得他们没有必要过多接触社会。他们没有实质性地处身于社会环境之中, 对社会的复杂没有切身感受, 很多听到的或看到的都被“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而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了社会, 各种社会现象、人际关系都要自己处理, 比如社会的阴暗面对美好理想的影响、政治中的腐败对信仰建立和维持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对社会态度的变化, 也就相应地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学习压力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因素
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 争取第一的压力, 发挥特长的压力, 这些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的紧张忙碌中度过, 同学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自杀之路, 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地承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 以缓解心中的郁闷。有调查表明, 大学生中由压力而引起的自杀人数在7% 以上。
(二)恋爱失败也是一种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春期青年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 易喜易怒情绪爆发时很难控制, 很难扭转。恋爱又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所以恋爱问题不能轻视。大学期间由于恋爱失败而引起的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现已在各高校中引起了高度重视。恋爱成功与否本来就是喜忧参半的, 但对于极少数学生来讲, 却不接受失恋的挫折, 甚至一厢情愿, 这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恋爱观, 不仅害了自己,也破坏了良好的异性关系, 给对方亦造成重大的心理压力, 如忧郁、紧张、敏感、恐惧、压抑。恋爱双方因此都产生心理故障。
(三)家庭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且普遍的心理因素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 他们的性格如何, 家庭气氛如何, 父母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如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子女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水平影响。经济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子女的性格、价值观等。高收入家庭的子女的优越感、唯我独尊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感、对金钱的切实压力, 都会在两个极端上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如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总是自视高贵, 缺乏同情心, 在同学中不被接纳, 与同学关系紧张, 引发攻击、逆反、对抗等情绪;而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的自卑也使他们总是低估自己, 过分地保护自己, 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
(四)性格中的某些不足同样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很多研究都表明性格中如自卑、固执、依赖、忧郁、自控能力差等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子女是比较溺爱的, 同时也寄予了厚望, 一心希望子女出人头地, 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家长和子女双方的压力, 使很多家长在子女考上大学之前不把子女性格的塑造放在首要位置, 造成子女的性格出现了偏差, 比如自我中心、依赖、责任心差、合作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等等, 这些都使学生适应新环境、维
护良好生存环境有困难。
(五)就业困扰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 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深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 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就业, 许多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 有人觉得无能为力, 有人感到怀才不遇, 有人后悔大学没学好, 有人在选择单位时犹豫不决, 有人感叹自己没有个当官的父母, 有人没就业, 就想到了下岗威胁, 等等。另外, 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期望值过高, 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涉外单位, 追求高薪、高待遇, 一旦达不到个人要求, 就心灰意懒, 怨天尤人, 自暴自弃, 思想情绪极不稳定, 影响心理健康。
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
面对新形势,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 从领导到教师都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当成大事抓, 并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可以结合教学工作开设《大学生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健康与素质》等心理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心理学知识, 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主动对自身心理进行自我教育和调理。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采用多种灵活的途径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 如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广播、校内报刊、专题讲座和校园网络等形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问题的讨论与教育, 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 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 进行专题性辅导, 以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消除心理压力和障碍, 保持良好心态。
(三)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热线
有些大学生已经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热线电话, 对这些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适宜的。通过咨询,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态, 引导他们缓解心理紧张和冲突, 提高其适应与生存能力, 矫正其心理障碍, 使其恢复心理平衡,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四)为学生提供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的环境
目前在全国教育领域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和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相辅相成的。应试教育中只算分数的高低, 无暇顾及生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开拓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离开父母或教师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不能克服面临的艰难困苦。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感受挫折, 适应挫折, 并能战胜挫折。
(五)适当开展心理拓展训练, 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
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简便易行的专题性心理拓展训练,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如在心理学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学条件, 结合北京大学推出的JS 训练方法, 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抗挫折能力训练、团队协作精神训练等。从而达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 培养现代人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正确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合格人才
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应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他们正处在由学生到社会生产力的转变期,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还不成熟。面对困难、诱惑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一旦产生认识上或选择上的错误就会导致心理期望与现实间的偏差或失败,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打击;如若引导、排解不及时将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社会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一切,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1)正确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离开父母亲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大学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紧张和不适感,这时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怀、详细介绍学
校生活的小手册(利用图文对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日常生活、校园的行为规范等进行详细介绍)或多媒体宣传品(在校园网上设置学校生活介绍栏目,利用电影片段和图文介绍大学生活)会使入校新生较快地了解自己新的生活环境,从而舒缓、化解这种紧张和不适感,使入校新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适应校园生活。
新入校的大学生,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相当多的学生心理深处存在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没有做好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业压力的思想准备,有的甚至觉得上了大学可以好好的歇一歇。学校应该在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同时,针对学生这种状况安排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学习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学生习惯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的现实,学校应建立导师指导制,学生一入学就确定一名老师作为其在生活、学习上的导师,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可靠指导。同时建立学业方向指导机构,学生可以就专业前景、社会需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使同学在学习方法与方向上得到知识面宽、了解各学科发展方向的老教授的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新环境面前难辨是非,加之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细心营造的保护圈中生活,脱离实际、易感情用事。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调整心理状态,锻炼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以达到思想和心理相统一。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如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的人和事,帮助他们提高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本领,交给他们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
其次,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善于独立思考,对生硬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课不能是单纯的课堂教育,应用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策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活动心得;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能力。
建立学生和教师的沟通网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能及时发现,同时要尊重他们、主动关心他们,分析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恢复其心理健康。
(3)加强法律、道德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法律、道德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报告会和宣传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分清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触碰的。
(4)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一个人的才能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四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作为教育机构只能从环境和教育两方面入手。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讲方法的培养人的工作。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逐步形成和提高。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学过程影响、通过老师的正面引导、通过个体的认识与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健康品质。
(5)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针对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需要引导、帮助的特点,高等学校不仅应该有一定数量和有专业水准的、相对稳定的学生工作队伍,而且应该发动所有教师积极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足够多的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出现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学生工作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咨询, 给学生提供宽松、健康、以人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中国的国情下,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常见,上大学也不算一件稀罕的事情了。大学生作为现今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对家庭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和心理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心理方面。大学是我们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从高中的每天两点一线的简单的学习生活变成了离开家乡独立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心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本来应该感到骄傲,自己走上了新的台阶,可是现在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就业,情感,经济压力等等,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出在哪?
和其他人一样,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自身素质,家庭,社会。心理困惑、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些学生由于情绪低落、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健康出现红灯,产生自闭、抑郁的心理,甚至发生极端行为。
父母的教育是影响孩子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孩子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就会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离异等,就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形成孤独,无助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现在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心理压力过重或产生过分依赖,自我谴责等不好的心理特点。
当我们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大多都还是以前那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对大学充满期待,充满敬畏。由于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对于新生活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会不同。很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寄宿学习,自理能力较差,不懂得与人相处,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就难免产生心理的问题。有的同学对大学的适应能力好,参加各种学校组织,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在我们习惯了高中紧张的学生氛围之后,大学的相对自由也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仍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不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部分大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等原因荒废学业甚至辍学回家的例子比比皆是。
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生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人生的困惑,感情的烦恼,社会的诱惑压得许多大学生喘不过气来,产生了消极,厌世,颓废的心理。社会上拜金主义,游戏人生等思想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各种不良诱惑中沉沦堕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种压力和诱惑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多听取长辈老师的意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主题班会的游戏
1,盲行。
将参加活动的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先蒙上眼睛,另一组分别选择同伴,然后由组织者选择路线前进,行进过程中不可以说话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然后交换再做一次。
通过分享大家在行进中的感受,然后引导大家懂得信任的意义。
2,生命之重。
让参加活动的成员每人用笔在纸上写上自己的20种身份,比如我是哥哥,班长,团员,男朋友,党员,儿子,朋友,孙子,等等。。然后将20个身份舍弃10个,再舍弃5个,再舍弃3个,再舍弃一个。引导大家思考对于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3,假如生命还有三天。
让参与活动的成员在纸上写出假如生命只有三天大家会去做的事情。然后进行彼此之间的分享。其实每个人都有遗憾,也都想去挽回,只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做,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不如现在就去做。
主题班会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仅有生理卫生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卫生,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部分在校大学生们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
一、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因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完成学业等问题,而患有心理偏离、孤独忧郁、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例接近30%。为什么会有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笔者认为,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
变时期,这一阶段中,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些矛盾冲突存在的过于强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种刺激时,就易出现心理障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1]。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郁景祖,1995)。从1949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
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目前,国际上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视探讨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综合干预来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
心理问题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性有关的适应不良等。从发生心理问题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
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综上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其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
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个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不幸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可见,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清楚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表 1.遇到压力和心理问题您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B.知心朋友C.老师D.专业人士E.不找任何人
2.您会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压力及心理问题()
A.向朋友、老师或家人倾述B.埋在心里,顺其自然、不予理睬
C.通过喝酒,玩通宵等发泄D.听音乐、看看书或做运动来调节
3.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下列哪种情绪()(可多选)
A.郁闷B.茫然C.焦虑D.敌对情绪E.愉快F.充满希望G.其他
4.您遇到问题时心情如何()
A.积极暗示自己B.非常焦虑不安
C.做什么也没兴趣,想逃避 D.其他
5.若碰到心理问题您会去找心理咨询师吗()
A.会B.不会C.想去,但不习惯
6.您心目中是怎样认识影响自己性格形成因素的()
A.性格受社会因素影响更大B.性格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C.性格受教育程度因素影响更大 D.性格受家庭环境影响更大
7.为了得到和睦相处,您是不是经常放弃自己的意见,附和大家()
A.是B.有时是C.很少是D.不是
8.您是否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A.是B.偶尔是C.不是
9.您是否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A.是B.偶尔是C.不是
10.您是否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A.是B.偶尔是C.不是
11.您是不是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A.是B.偶尔是C.不是
12.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
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优势地位的丧失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13.您是否为了及时完成作业,放弃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A.是B.不是
14.您有没有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因为主观原因不能如期完成的情况()
A.很多B.较多
C.较少D.没有
15.您认为在别人眼里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多选)
A.不拘小节B.优柔寡断C.小事不计较 大事有原则
D.好挑剔的人 E.外向开朗F.交友广泛
谢谢您的配合,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