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

时间:2019-05-14 23:5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

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制度分析的严重弊端密切相关,同时与反凯恩斯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改革不无联系。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评和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基础上,从较一般的意义上研究制度及其功能。新制度经济学在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方面都有学术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存在理论误区和局限。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4)09―0022―06

第二篇:新制度经济学派——概括

新制度经济学派

一.新制度经济学派产生与演变

以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思想渊源的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学派产生于19 世纪20 年代初。其演变的过程大体如下: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的旧制度经济学派,其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为凡勃伦,还有康芒斯,米契尔。从旧制度经济学到现代制度经济学过渡时期的制度经济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利,米恩斯,艾尔斯和克拉克等。战后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缪尔达尔,格鲁奇,贝尔等也是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盛行,人们把不同于凡勃伦,加尔布雷思理论的经济学家,如科斯,诺思,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均归之为新制度经济学派,有人甚至把施蒂格勒,布坎南也列入制度经济学之列。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批判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

制度学派在美国产生伊始,就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为己任,强调有必要进行改良,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因此,制度学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一个以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其代表人凡勃伦和康芒斯等,更因著述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这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十分显著的理论特色。

20世纪6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将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分析美国资本制度的缺陷与矛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此外还有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提出要从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或方案。这一时期的制度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

自科斯引入交易成本概念,运用交易成本概念对制度展开研究之后,在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成本-收入”方法的基础上,制度变迁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制度下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决定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由制度创新决定的制度变迁是缓慢进行的。自此之后,制度经济学无论在方法论方面还是在理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变化的趋势不是日渐远离主流经济学,而是趋与相同,以至于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自科斯以后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可以被主流经济学所接纳的,甚至能够被归并到新古典经济学中去。

新制度经济学不仅以其独特的理论思想和理论特色,在整个现代经济学体系中引人注目,而且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颇具特色。更进一步讲,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的演化轨迹和发展趋势,也是颇为耐人寻味和引人入胜的。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主要理论

(一)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一,抗衡力量。加尔布雷思认为在劳动市场上,垄断组织是强大的买者,而工人则是弱小的卖者,由于工人长期遭受垄断组织的损害,促使他们组织工会,并发展成抗衡力量。而合作社组织,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是小商品生产者可以建立的,并与垄断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在消费品销售市场上,消费者虽然并不能成为组织抗衡的一种力量,但他们求助零售商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组织和发展抗衡力量。

第二,丰裕社会。加尔布雷思所谓的“丰裕社会”是指“全民福利国家”。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收入均等化,贫富悬殊现象的消除,是丰裕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或内容。2.社会福利,是丰裕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包括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卫生保健,家庭补助,养老金以及住房建筑,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和措施。3.充分就业,这也是丰裕社会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加尔布雷思只承认短期失业或结构性失业。4.经济安全,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丰裕社会里,一切太平,经济不安全已经消除了。

第三,新工业国。在加尔布雷思看来,在美国,几百家大公司,几乎提供商品和劳物的一半。这些大公司组成工业社会或工业体系,它们决定着现代美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已经发生变化:1.权力从资本家手里转到专家组合手里。2.企业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主要目的是企业稳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3.生产者主权代替消费者主权。4.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公司追求稳定,有充裕的资本,因此银行的作用缩小。5.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理论,在加尔布雷思看来,经济演进的整个过程和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是由技术发展决定的。

第四,新社会主义。加尔布雷思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而且这种趋同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结果。他的新社会主义是以“二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二元即“计划系统”和“市场系统”。另外,他的新社会主义还研究了国家总需求,教育与培训职工,控制工资与价格和信念解放等问题。

(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第一,产权、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的问题,产权学派用了科斯第一定理(即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和科斯第二定理(即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来考察,尤其是经常运用科斯第二定理。根据这两个定理,只要在产权清晰界定,交易成本为零,并能满足其他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重组加以解决。

第二,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用制度比较的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一核心问题,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性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然后分析何种交易应当采取何种体制组织,如市场、企业、政府或其他中间形式来协调。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很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运用。第三,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既是组织制度理论的发展,也是信息经济学涉及的重要问题,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缔约问题。委托人通过契约将某些经济决策权授予代理人,来代表自己进行谋利的经济活动,但是代理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如何借助于契约或者制度来约束或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或者至少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所致力研究的问题。当然代理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理成本一般包括制定、管理和实施这类契约的全部费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引入了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情况,在该模型中,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诱导代理人去努力实现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第四,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新经济史学派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和扩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他们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进行修订,并围绕制度、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的主轴,构造了一套以制度理论为核心,超越纯经济领域的经济史研究的独特框架,把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三个基本因素,引入到历史研究中去。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

(一)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

20世纪50年代,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登上了学术舞台。他们是以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者”的面目出现,试图在否定和批判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构造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他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表明这是一个积极的政府干预学派。这一学派继承了凡伯伦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派的传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发展了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与旧制度经济学派没有多大差别,没有摆脱旧制度经济学的心理因素、法律因素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像旧制度学派那样研究由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习惯所决定的制度演进过程,而是更多地分析单一制度本身的功能。

在研究方法上,新制度经济学派比旧制度经济学派更彻底地主张制度演进、整体方法,反对新古典经济学抽象演绎法,认为把个人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认为这种方法以其均衡的、静止的分析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外表,没有考虑到社会各个经济利益集团间的矛盾冲突。新制度学派的学者主张从根本上更新现代经济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个动态的因果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也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采用演进的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演进方法是与整体方法相联系的,强调在经济研究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而不是个人和企业。这里所说的整体,不只是经济概念,往往不能用数字来表述。他们反对正统经济学所采取的数量分析方法,而应该采取制度因素的分析方法。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这种分析方法被概括为制度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整体研究是与价值研究方法相联系的,这实际属于规范的研究方法。

(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

以科斯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是由威廉姆森最先提出来的。它既有别于旧制度经济学派,又有别于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自身的理论视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同时这一学派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经济分析之中,并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的、发展的运用。他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的假设,代之以“现实人”的假设。这种行为假设的修正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对实际人的行为分析能更好地解释和描述人的本性和人的经济活动,使经济学更具有了“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则主张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中的人,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制出发,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两个方面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1)人的行为是有限理性的。(2)人都具有为自己谋最大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关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制度结构,包括法律、企业组织、社会文化等,并引入了交易费用、产权等理论。他们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零交易费用的假定,认为如果所有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不论生产和交换活动怎样安排,资源的使用都相同。这种从零交易费用假定到正交易费用假定的修正,使经济学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这种应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拓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时候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不过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保护作了修正:即主体的环境约束问题、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问题和主体与客体问相互作用的方式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的变量,如信息、交易成本、产权约束和政府行为干预等,从而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原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一般化的应用。

四.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评价

制度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不能用单单一种分析方法或是仅仅通过某一种视角了。也许,这正是几种不同的制度经济学共同存在的原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制度学派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理论观点上的原则性冲突。这一点不但在新制度经济学派同旧制度鸡精学派之间存在着,同时也在两种新制度经济学派之间存在,并且十分明显。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放弃了形式化方法一用数字或逻辑代替自然语言的表述,拘泥于描述调查、政策分析和规范性的研究方式,使其理论发展受到制约。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原来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成本这一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了另一种约束条件——交易成本。依托于交易成本概念,新制度经济学派将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框架延续到制度领域,既具有制度主义的一定批判性,也为主流经济学所接纳,从而得到迅速发展并引人瞩目,但是依旧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这种理论只承认私有产权有效率,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否认其他产权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交易费用概念是一个很难说的科学概念,在新制度经济学文献中,“交易费用”有十几种定义,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说法,并且很难计量,很难分析。

由于存在着种种缺陷,新制度经济学派发展至今虽然引人瞩目,但仍远不是一种成熟的经济理论。但是它确实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发展史时不考虑制度因素的片面性,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加以考虑,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传统。

站在中国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经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为保障。新制度经济学派只从制度本身去理解制度,因此有必要遵循马克思的思路进行再研究,还制度的根源基础于物质的生产生活关系,还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导能动作用。

第三篇: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09(402)班 葛佳

摘 要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传统的关税壁垒日益削减,绿色贸易壁垒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筑起绿色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目录

引言:..............................................................................................................................................3 正文:..............................................................................................................................................3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3

1、名义上的合理性.........................................................................................................3

2、形式的合法性.............................................................................................................3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3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4

5、较强的技术性.............................................................................................................4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4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4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4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

4、资源利用率低下.........................................................................................................5

5、环境标准不科学.........................................................................................................5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6

(一)改善环境,人类健康状况,提高各国环境管理监督水平..........................................6(二)迫使各出口企业,切实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6(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负面作用明显................................................................................6(四)绿色标志认证受阻............................................................................................................7

四、对策建议...................................................................................................................................7

(一)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7(二)建立绿色壁垒保护体系....................................................................................................8(三)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8(四)完善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8(五)建立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机构................................................................................9

五、结论...........................................................................................................................................9 参考文献...........................................................................................................................................9 致谢(谢词):...............................................................................................................................10 引言:

基于贸易与环境的相关性,就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并没有取得协调的发展,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环境污染;同时,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应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并建立外经贸和环保以及质检部门的协调机制,企业则采取实现绿色管理、组建绿色联盟、绕开绿色壁垒等实现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正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之实。现代社会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很自然地关注环境问题,对于那些可能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了高度敏感性。绿色贸易壁垒正是抓住了这一共同心理,使贸易保护在名义上和提法上有了合理性的巧妙性。

2、形式的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属于非关税壁垒的范畴,但其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的,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则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和基础。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通过有关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先后制定了许多多边国际环保协议、规则。它们在形成国际环保习惯法以及在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和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金融市场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下降

3、保护内容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保护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到与资源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关的许多商品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达到一定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压力,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保护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也很容易被某些发达国家用来对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随心所欲地加以刁难和抵制。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进口数量与配额等相比,绿色保护壁垒具有更多的隐蔽性。首先,它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明显地带有分配上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其次,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各种检验标准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烦琐复杂,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例如,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实施“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许多国家利用此标准限制和拒绝产品进口。

5、较强的技术性

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二、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1.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

许多企业和有关部门很难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对贸易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被动、防御性的基本认识与处理方法,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公约和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正而效应,但在其实施中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这种状况势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2、公众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公众对本地的环境污染成因的认识。33%的人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是造成当地污染的原因,55%的人认为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67%的人认为人们的环境意识差是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近1/3的人“不知道”政府的治理污染措施;1/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付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企业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休在环保事业中作用的认识上,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负最大责任的比例最高。可见,“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自律和自觉行为。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够有明确的取向,43%的人表示“不知道”。45%的人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只有36%的人表示同意。4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31%的人不同意这一说法。

3、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多情况下是建立在粗放和高消耗基础之上,对环境和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引进和利用外国投资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漏洞,对外资引进的环境影响缺乏充分考虑,少数外国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或逃避本国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把在本国受到限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也在客观上对中国的环境状况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4、资源利用率低下

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只看到短期利益,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加剧了资源短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局面,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5、环境标准不科学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未达到科学、完善的程度。并且,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大量存在,恶性环境事故、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实施环境法律的措施之一。但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环境标准过于粗浅,在我国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不足一半,高新技术标准更是严重缺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绿色贸易壁垒影响。

(一)改善环境,人类健康状况,提高各国环境管理监督水平

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有利于引起各国对当下环境以及健康的重视程度,完善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生产状况,有效加强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控制不安全不卫生产品在国际间的流通,在提高一国环境监控管理能力的同时,达到经济和环境健康的双赢效果。

(二)迫使各出口企业,切实改善其经营状况,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产品生产标准远远要落后于一些已经发展了多个世纪的发达国家,并且当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更加趋向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再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建立,这一点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开始寻求另一种经济竞争模式,而不再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牺牲环境产生负外部效应为代价为价格低廉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绿色贸易壁垒使这些国家更加侧重于生产技术的更新,生产环境的绿色化,生产产品的卫生高标准制定化,不仅有利于友好型环境的建立,还有利于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整体经营理念的革新,有目的地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开拓国外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且相应制定和推行以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战略,更加有利于长期的发展。(三)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负面作用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实施可待续发展战略,促进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每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其作用机理有两种类型:一是市场准入限制,即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入其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而,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自1996年开始完全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尽管我国对欧盟区域化管理的法律要求采取了合作态度,划出畜牧业发展较好的上海市、我国和吉林省为重点地区,投入数亿元资金进行企业整改和体系建设,但两年后仍未能达到其要求。这也充分反映了绿色壁垒的严厉本质。(四)绿色标志认证受阻

又如在医药出口方而出口到美国的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即依据《食品、药物、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的越来越严格的检查,而目前我国只有20多家厂家的单个品种能通过其检查。二是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而,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而,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失去价格优势。

四、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一个大国,经济出口规模很大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最高,极易对贸易伙伴国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具体如何建立贸易壁垒体系如下:

(一)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非关税壁垒预警体系。一方面政府要促使外经部门及国家质检监督部门收集各国(地区)关于出口、外国投资及其他与外经贸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信息,并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全面和及时。另一方面,政府应把信息及时向各部门、行业和企业公布,确保在发生非关税壁垒案件时可以按照事先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做出出口策略调整,减少非关税壁垒影响的概率。(二)建立绿色壁垒保护体系

鉴于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实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当然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因绿色壁垒造成的损失。据调查目前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己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将主导世界主要市场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15%的速度增长。为此,我国必须主动适应绿色潮流,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按照国际贸易中环境保护的有关标准,对产品进行一条龙改造,增加环保因素,提高产品质量广泛开展绿色营销及时研究、开拓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

(三)建立技术壁垒保护体系

既然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经济优势,以技术壁垒为契机提高进口的门槛。发展中国家面对此种局面,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使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层次。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配方、新方法,推出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另一方面,必须调整外贸出口结构,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同时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资源替代产品的出口,扩大绿色产品的出口。在外贸企业的发展上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国家环保要求以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尽量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这样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

(四)完善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资源管理法、环境标准以及地方性环境资源法规和规章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体系,但很遗憾的是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某些法规部门还存在色彩浓厚、配套欠缺、与国际环保法规接轨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因此,当前我国应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规定以及多边环境协定与贸易政策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开展法规清理工作进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设计,尤其是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保护法规。根据环境协定的要求逐步建立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税收制度等,加强环保市场化政府宏观调控法律机制的建设,加快涉及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环境包装等法律的立法进程。(五)建立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机构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我国也就贸易与环境谈判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了能更好地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机构,在不断完善国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由该机构负责深入研究国际谈判中确定多边环境协议及其贸易限制措施,及时了解国际社会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新动向,检讨我国在履行多边环境协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提高我国应对贸易与环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现如今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以及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最后还阐述了就这一现象我国应该做出的一些对策级解决方案,尽快完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促进提高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广生.石广生[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7):102-103 [2] 陶忠元.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J].国际贸易.2012,(5):169-172 [3] 夏友富.我国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福建建材.2011,(5):

236-245 [4] 兰宜生.我国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误区及对策[J].管理世界.2010,(6):231-235 [5] 卢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3-64 [6] 郭正.对外贸易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10,(8):101-102 [7] 李爱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9):

86-87 [8] 赵黎明.经济环境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7):41-43 [9] 徐篙龄.环境产业兴起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现代企业.2012,(7):56-63致谢(谢词):

感谢我的导师吉丹俊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她扎扎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学业和今后要从事的职业都影响至深,从做人到到做事都受益匪浅。同时也得到了经济管理的学院各位老师的极大帮助,借此机会,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一直有我得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我能顺利完成学业,与他们的理解与关怀是分不开的。

我衷心地感谢各位给予我真诚关心和帮助的人们,谢谢你们!

第四篇:国培总体反思与评价

国培总体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次参加了“国培计划”,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国培行动,给我们教师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本次培训,有资深的网络教育家、教育技术专家给我们传授新知识,新理念,使我们对“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媒体与教育方法的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反思”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教育专家的讲座和优秀教师教学过程的实录,使我大开眼界,给我指引了学科教学的新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在每个模块的讨论帖中,汇集了同仁们的精美反思和独到的见解,对我的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国培行动,给教师开辟了自我反思的驿站

国培行动,以开放自由的特点,为我们教师打开一扇收纳外来新鲜空气的窗户,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精华,欣赏广大同仁们精美的帖子和反思,还有对教学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刻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义,同时也使我产生强烈的震撼,使我深刻意识到反思不再是应付学校常规检查而所做,而要真正反思每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再使反思成为一种形式,而要使它成为一种真正习惯,一种动力。

三、国培行动,给我们教师创建了自由交流、合作学习的空间

以往的教师交流方式局限于集中校本研训听评课活动范围内,而国培行动,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打破了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城乡地域的羁绊,它能使我们每个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同一话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自由发表个性主张和建议,交流方式实现了“一对多”、“面对面”、“层对层”的立体化交流,在愉悦宽松氛围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心灵的默契,每位老师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进步。

最后,我觉得本次国培最有意义的就是校本研修模块—同课异构。平时我们听过很多同课异构,但没有真正的去实施。这次国培,为了完成任务,学校所有英语老师团结一心,从独自备课,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录像录制,后期制作各个程序一起同心协力完成。不但体现了集体备课精神,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了我们自己,更是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梵·弟根的比较文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进行严格的区分,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而且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实证,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此外,他的比较文学观还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使比较文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精确化”,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法国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卡雷在给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法国学派的定义:“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他的定义仅仅强调实证主义的事实联系,连梵·弟根的“总体文学”也一并摒弃,使得比较文学的概念变得更加狭窄。

卡雷的学生基亚在其著作《比较文学》中最后完成了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的交流。乐黛云先生曾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在以“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影响下,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渐渐成为一潭死水,对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接受和认同。

在比较文学研究陷入僵局的时候,1958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存在的“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机械的研究渊源和影响;第三,文化民族主义动机;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他认为应当彻底废除“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干脆就称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他的观点虽然冲破了法国学派的束缚,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泛化,变得不可把握。韦勒克的观点遭到来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内部两方面的攻击,来自美国学派的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主张,并代表美国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定义,即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相关领域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个定义充满了对法国学派的反叛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定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强调平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并且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美国学派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法国学派的定义为美国学派所取代,美国学派的定义也会慢慢不适应比较文学的发展,进而为新的理论所取代,但是这些学派的形成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和相互交流与理解,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会在众多学派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下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成因、特点与总体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

    县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 宜宾市检察院课题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它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有一定比例,危害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和......

    国培做总体反思与评价

    国培反思及总结 筠门岭初中 陈起昌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特点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与特点 余林 主编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评价 (一)定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经济犯罪案件证据特点与调查取证方略

    经济犯罪案件证据特点与调查取证方略 (2006-09-04 21:39:08) 转载▼ 分类: 经侦法学开创者 经济犯罪案件证据特点与调查取证方略 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这两周,我负责办理了......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合集五篇)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作者:张友肃 文章来源:语文探究学习更新时间:2007-12-10 8:26:4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与方法(精选)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上传: 郭清泉 更新时间:2012-5-19 7:22:27 专题讲座 祁永红(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小学高级)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原则,......

    当前劳教所出现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教所出现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字号选择: (2009-06-02 16:26:24 )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态势,大量民事、经济纠纷不......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与现代教学评价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优点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与现代教学评价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优点 一、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及优点: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特点是:传统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总结性学习终端评价,它以甄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