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

时间:2019-05-15 00: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

第一篇: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

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

【摘 要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方向,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方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的改变利于模仿,教师应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作文训练。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一、教材选文的改变利于模仿

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新,内容新。今天,我们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已经提出了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 “ 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 具 有 “ 比 较 稳 定 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 艺 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从而使学生能够 “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 划 人 生 ”、“ 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 培养 自 觉 的 审 美 意 识 和 高 尚 的 审美 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

概括一下就是,语文素养 = 语文知识 + 语文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过程,培养人、造就人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以前只注重知识,后来又强调双基,语文新课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突出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这是教育的方向,语文新课标教学的方向。

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内容,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选择,是构建着一种理想文化,如何解读 这 些 课 文 内 容,涉 及 对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再认识。语文教育内容不是自然科学技术,而是语言文学、人文文化,它能产生巨大 的精神力量,启迪智慧,激励人生。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 ”、“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因而,教 材 内 容 选 择 编排 就 变 得 非 常 人 性 化,亲切 自 然,平等 交 流,编 排 新颖,吸引人心。高中语文新课标采取专题教学,专题有专 题 中 心 语,专 题 教 学 导 语 和 若 干 板 块 组 成,每 个 板块包括若干篇课文,课文选材,围 绕 专 题 中 心,古 今 中外,自由灵活。

看 一 下 我 们 现 在 使 用 的 苏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必 修 课程,编排一下专题中心语,就会有一种新的感受。第一专题是 “ 向青春举杯 ”,然后是 “ 获得教 养 的 途 径 ” →月是 故 乡 明 → 象 山 那 样 思 考 → 珍 爱 生 命 → 和平的 祈祷 →历史的回声 →慢慢走,欣 赏 啊 →祖 国 土 →号 角 为你 长 鸣 →文 明 的 对 话 →寻 觅 文 言 津 梁 →我 有 一 个 梦想 →一 滴 眼 泪 中 的 人 性 世 界 →笔 落 惊 风 雨 →走 进 语言现场 →科学之光 →此情 可 待 成 追 忆 →直 面 人 生(理性)→我头上的灿烂星空等。它就像一个人心理、精神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教材编写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做法,变为以 “ 人的情感、人格、智 慧、精 神发 展 ” 为 中 心,始 终 贯 穿 着 语 文 教 育 的 根 本 目 标 ——“ 立人”,始终发挥着语文教育中文学的认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原型 ” 对思维活动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因为相似性联想能引起选择性泛化,从而帮助我们打开思路,以原型为基础进行再创造。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专论 《模拟》 中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宋代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成熟。”看来,模仿自古就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宋代胡仔在其 《 若 溪 渔 隐 丛 话 前 集· 韩 吏 部(下)》中说:“《隐居诗话》云;‘诗恶蹈袭占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已者’ 盖思之愈精,则造语愈深也。”晋代陆机《文赋》云:“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都说明对前人成果的汲取,不能依样画葫芦地“ 蹈袭”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庚信 《华林园马射赋》中“ 落 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但它超越了原诗的境界“若出于己”。宋代诗人林逋《梅花》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名句也是模仿江为的诗句:“ 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 浮 动 月 黄 昏 ”,可 是 意境已不同了。这些都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中学生写作也应遵循从模仿到创新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原型”(语文教材),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借鉴性的练习,无疑会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照 搬、照抄的模式,而是要在形式、选材、组织材料方面对 学生予以指导,把课文讲解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 育论集》中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 学 生 能 够 举 一 反 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可见,语文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是阅读和写作的范例,是 学 生 获 取 知 识,发展能力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渗透写作教学,引领学生根据内容揣摩作者的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之精,表现手法之巧。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如必修三“ 号角为你长鸣 ” 这一专题中的第二版块“ 底层的光辉” 由一篇外国小说《品质 》和一篇中国现代散文 《老王 》组成,从不同的侧面 介 绍 底 层 劳 动 者 的 高尚品格。《品格》中塑造的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朴实无华,和格斯拉的对话及对店铺的描写倾注了真挚的情感。《老王》这篇叙事散文,人物的形象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在这 里寄寓的情感凝重。文章写的简约清淡,对人物的刻画,着笔不多,真实生动,对话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人物性格。我们的 学 生 在 作文 时 一 个 较 大 的 弊 病 就 是 描 写 人 物平面化,概括化,缺少细节写,而 《老王 》中 的 细 节 描 写 是值得我们的学生模仿的,如作者这里选取了一个细节来表现老王的为人: 当作者要付车钱时他问 :“你还有钱吗?”——经历了抄家和批斗,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确已经倾家荡产,老王能关切地 问出这一句,表现出他的善良。这一句话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很能表现出人的品格。

老教材的选文大部分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记叙文写的都是重大题材和 重要人物,而中学生平时所能接受的却是一般性的人和事,他们缺少 “平凡中见伟大” 的描摹阐发能力,教材中也 没 有 授 予,自 然 就 写不出来。因此不少教师早就呼吁,要重视学生作文中的“ 假大空” 现象,让学生从“ 空” 中落到“ 地”上点,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作文训练

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 例 也 变 成 了 用 人 文 话 题 来 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 面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在 5本必修本中,有 22个专题,均是根 据 某 一 话 题 的 深 浅 编 排 展 开。诚然,新 教 材 中 的 课 文,绝 大 多 数 是 从 古 今 中 外 浩 如 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 名 人 佳 作 中 精 选 出 来 的,这 些课 文 里 本 身 就 含 有 许 多 语 文 知 识 点,学习、理 解 课 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 步 理 解 和 掌 握 知 识 点 的 过 程。

但是,任何教材,说到底,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对 教 材 有 真 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 加 工 权 仍 然 是 学 生!如 果 同学 们 能 根 据 自 己 的 经 验、兴 趣 学习教 材,创 造 性 地 使用 教 材,那 么 就 真 正 成 为 了 教 材 的 使 用 者、研 究 者 和改造者。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 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 材 的 基 本 精 神 和 编 写 意 图,把握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 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 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 法,体 会 新 苏 教 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语文新课改 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 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学生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 “满堂灌 ”,习惯于 “ 题海战术 ”,沉醉于 “ 书本 知 识 ”,那 么,在 这 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你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江苏版语文教材,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 研习等,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学习就是文本研习,而现在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语文!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

现在的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与人对话的平台,可以跟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 师 探 讨,还 可 以 和 家长共同学习。比如,在学习“ 和平的祈祷 ” 这一专题时,你如果只着眼于对描写战争 文本的研读,而不去认真观察那些表现罪恶场面的震 撼人心的照片,而不去与同学进行真诚的交流,而不愿按照编者所要求的那样给经典照片配解说词,那么,你就不能深刻地思考到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你就不能正确 地认识战争。再比如,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 》一文时,要 求 同 学 们 和 家 长 共同学习,把感动的部分找出来,并且交换意见。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指导除了作文题旨与材料选取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 指导学生 “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 过 程 中,注 重 梳 理 ”(《 普通高中语文 课 程 标 准(实 验)》),为写作准备丰富而充足的素材。实践证明学生习作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语文积累,而借助研究性学习课题来完成语文积累和梳理工作,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的知识灌输好得多。

学 生 在 “ 阅 读 与 鉴 赏 ” 板 块 的 修习过 程 中 对 各 个知识领域都有所了解,为 写 作 积 累 了 一 些 必 备 的 基 础知 识,拓 展 了 知 识 面,深 化 了 看 问 题 和 分 析 现 象 的 能力。在此基础上,我 们 针 对 教 材 内 容 设 置 几 个 不 同 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学 生 按 照 课 题 对 教 材 知 识 进 行 归 纳梳理,并延伸到课外阅读。例如,必修一 “ 月是故乡明 ”专题教学,我们从老 舍 在 异 域 对 北平的 思 念 出 发,设置 了 “ 中 国 千 年 ‘ 乡 愁 情 结 ’ 文 学 研 读 ” 的 研 究 性 课 题让同学自主探究学习。第 一 步,要 求 同 学 通 过 各 种 渠道收集和阅读有关 “ 乡愁 ” 的 文 学 作 品,印 证 乡 愁 是 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之一。思 乡 不 仅 是 对 生 活 过 的 故 乡、故 居、故 人 的 怀 念,更 是 一 种 浓 缩 了 整 个 中 国 历 史 整个传统文化的故国 时 空。它 不 仅 是 地 理 的,更 是 历 史的,比如说,它不仅是抗战 时 期 的 嘉 陵 江,也 是 屈 原 的汨罗江,苏东坡的长江,不仅 是 半 个 世 纪 前 的 江 南,厦门,也是杜甫的江南,李白的龙门。这种乡愁可以称之为文化乡愁。结果同 学 们 都 很 兴 奋,收 集 了 非 常 丰 富的资料,上 至 《 诗 经东 山 》 中 对 思 乡 的 描 写,下 至 当 代的 一 些 网 络 文 学 作 品,诸 如 贺 知 章 《 十 五 从 军 征 》、王维 《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杜 甫 《 春 江 夕 望 》、张 籍《秋思 》、杜牧 《归家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纳兰性德 《长相思 》等非常有代表性的名篇也在其中。学生在收集 和 筛 选 资 料 的 过 程 中 已 经 将 作 品 进 行 了 认 真 的 阅读和思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接着,教 师 进 一 步 引 导 学 生 探 究 归 纳 收 集 到 的 资 料 中 所 描写的 “ 乡愁 ” 意象有什么特点,并 思 考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这种现象。于是学生再 次 走 进 了 文 本,同 学 之 间 展 开 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中 同 学 们 得 出 了 自 己 的 结 论。抒 发乡愁的作品对作者 的 精 神 是 一 种 抚 慰,作 者 在 对 乡 愁的抒发中找到了释 放 和 安 顿,也 获 取 了 支 持 和 力 量。最 后,教 师 结 合 写 作 教 学 的 目 标,点 拨 学 生 从 前 人 的成功作品中得到写作启示,在 以 “ 乡 愁 ” 为 话 题 的 作 文训练中同学写出了 许 多 优 秀 作 文。因 此,我 们 通 过 研究 性 课 题 的 形 式 引 导 学 生 成 功 地 围 绕 主 题 将 教 材 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为 学 生 的 写 作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 材 并 完 成 了 知 识 梳 理 工 作,整 个 过程 学 生 自 主 学习,不 断 探 究,真 正 体 会 了 到 写 作 的快乐,不再为写作而发愁。

第二篇:信息技术给科学课教学带来的改变

信息技术给科学课教学带来的改变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溶于一炉,很多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于理解,教师难于教会,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科学教师的难题。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科学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科学课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使科学课的教学不再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技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而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科学学科优秀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和的兴趣度,让学生多方面主动去经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留于表象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空间。

以往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阐述为主,知识结构也是留于形式、生硬无味,也就不可能将科学现象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科学课件、学习网站,运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来展示,通过“再现”与揭秘科学现象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与科学现象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一)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的科学课学习带来极强的震撼力。

现在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实现了声、像、图、文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这些“冷课堂”学科的整合使用后,就可以给一些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日食与月食》、《地震》、《火山》、《蚕的一生》、《太阳系》、《岩石》等这类课都有些共同之处:如都是平时同学们不易见到的一些自然事物;要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对这些事物的了解等很难形象化!而现在教师就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展示、模拟演示等多媒体技术来加以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通过学生借助网络的广阔平台亲身去搜寻问题的答案以及合作交流心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就能身临其境,通过逼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近距离的感受去具体事物,这必将给他们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不仅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使得科学课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保持。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证明:在人们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他还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将电视机的视听合一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使其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人机交互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学习者产生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举例来说,在科学教材中,对于有关地质变化的内容,如地震、火山、鹅卵石的形成等,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只凭教师的讲解或模拟实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现象浓缩进教室,跨越时间和空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平凡地震的现象、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感受电脑三维动画演示所带来的“地壳受到巨大挤压力而断裂,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结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保持。

总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模拟科学家来做科学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并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把握科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态度,为他们未来更远地学习、生活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教学视频中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翻转课堂给教学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这些,恰恰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相对不足的。

实际上,一些成熟的移动教学平台已经为手机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如速课网,通过速课网制作教学课件可直接将课件发送至手机或分享给他人,老师可以在上课时将做好的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自学;或者使用手机拍照或将手机相册里的相关图片发到微课堂里,也可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引入微课堂,同时通过手机平台发起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等。

速课网是一种集课前预习+实时课堂+课后考卷全程教学活动的新型课件制作平台,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实现翻转课堂,帮助师生完成多元实时互动,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数据化分析,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

第四篇: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之朗读教学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之朗读教学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他们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应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或者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仅仅把朗读看做一种技巧,其本身并不具有自足性教育价值,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除了适合朗读的诗歌教学外,其他文体的教学,就连散文、戏剧的课堂上也很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特别的是在一些指导语文教学的杂志发表的教学案例也在弱化朗读教学,例如《<道士塔>教案》(《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P17—19)、《高中戏剧文教例研讨》(《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P19—21)等,在这些课例中最多出现了“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心理”等无关痛痒的话语,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几年后仍然出现的为数众多也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肯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实施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中引用别人的话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浣之趣”。吕淑湘先生说朗读“是讲文学作品的好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这就为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朗读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把朗读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给出了相关表述,例如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从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看,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新教材的这一变化旨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这样对文本的朗读便成为学生吸收优秀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对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感悟,除了需要教师的讲授外,学生的自我吸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自我吸收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朗读,因为朗渎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热点。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可以获得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在反复朗读中还可以不断接受语言,积累语言,增加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点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朗读教学内涵的定位

关于朗读与朗读教学,有很多人对此进行阐述,有的老师认为“朗读指在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特色等基础上,反复阅读,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郑学武);有的老师认为“注重引导学生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秀莉);有的老师认为“朗读,是心、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教学则是通过有声语言再创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蕴,使学生获得信息、知识,达到甘美的享受的过程。”(张悦)等等。综观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对朗读及朗读教学的理解,重点都落在朗读是一种技巧、手段、方法及其文意的把握上,而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文素养、道德境界等重视不够,在指导朗读时,操作方法也过于单调、机械,过于呆板。这只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引导,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对朗读及朗读教学进行界定,达到正本以清源的目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朗读教学的论述比较详细、到位。例如新课标提出“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举例“唐诗选读”中再次提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可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关于朗读教学的论述中,“朗读”当与“品味”“领会”“体验”“整体感知”等主体生命活动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蕴于这些活动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下的“朗读”实际上是指向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其本真之义在于: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它将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泳为心态背景的教学流程,一个文心、师心、学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在这一状态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像与创造交织,多主体平等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化育,教学意义尽在其中,教育宏旨亦有望得以实现。这无疑是一种圆融的教学境界。要想达此境界,在确立目标时理应关注学生主体精神的化育和生命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应力避朗读教学性质工具化、操作技术化、地位边缘化等不良倾向。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精心安排朗读教学的步骤。这就是朗读教学的真正本义。实施朗读教学应注意三种意识

一、角色意识

很多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的时候,往往事先给学生若干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教材,由于学生采用默读或其它非朗读方式可以完成甚至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老师的提问,因为有专用朗读有时会妨碍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因此,其朗读积极性自然不会很高,即便读,也是应付性的,也不能真正进入角色。

这里所说的角色,一是指学生的主动朗读的角色,怎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朗读教学中来,那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创设意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应研究的课题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要让学生感到“今天,我就是主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就准确,这样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角色的另外一个内涵是指不同的文体角色。针对不同的文体,朗读宜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一般说来:诗歌和散文,重点在于解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产生回忆,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发起共鸣,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老迈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琅琅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文言文,重点在于根据字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读,经过朗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以及课文深刻的含义。戏剧、小说、童话、影视作品,重点在于理解人物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再创造,而且他作为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会产生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作为要求更高的分角色朗读来说,首先是选择有针对性的文学作品体裁,如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生扮演角色朗读。朗读者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读的表演,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

二、层次意识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指出:“朗读应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这就表明了朗读的训练目标应有层次。这层次,应该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思维水平等)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要在课堂上使多数学生经过朗读能达到目标。

目前中学朗读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朗读实践,引导学生直接地感知教材的内容,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情调,领悟作品的意蕴,将情感完全融入作品意境,调动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领会并把握停顿、重音、语调、读速等,进入“美读”的境界,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完成对作品的赏析过程,激发鉴赏作品的情趣。从朗读教学的任务来看,实施朗读教学必须在一定的层次下进行。

有很多老师把这种层次归结为感知层次的读,感悟层次的读,积累层次的读;有分为初读,细读,品读;有分为疏通文意的读,推究文理的读,品味意境的读;有分为认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评价性的读,创造性的读等等。应该说这些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的共性问题在于仅仅把朗读当成是一种技巧、手段、方法及其文意的把握上,忽视了朗读教学的真义即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泳为心态背景的教学流程,一个文心、师心、学生的求知之心与外在课堂环境水乳交融的具体教学情境。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层次,应该是指在实施朗读教学过程中的层次。它是伴随着整体感知——局部探讨——整体感知的思路而展开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朗读都有其一定的功能与目的。例如开始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其实施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在局部探讨中,实施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概括问题;能抽象出文章主旨、作者的意图;评价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评价文章表达技巧和风格等任务。在后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中,培养学生能够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它是实施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意见、做出新答案、解决新问题。

从朗读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个角度看,朗渎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终点。这是因为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难点、妙处,只有反复朗读方可深入理解。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阅读(包括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接受语言,积累语言,增加语感,从而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实施朗读教学往往和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实施朗读教学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这里所说的问题,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随着朗读教学的过程而逐步展开,另一方面是指在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既然朗读教学中朗读与体验并行,想像与创造交织,强调多主体平等对话,与“品味”“领会”“体验”“整体感知”等主体生命活动密不可分,那么其中“体验”“想象”“对话” “品味”“领会”“体验”“整体感知”等关键词给我们在实施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切实可行的操作。

首先说“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教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指学生亲生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通过朗读的方式效果更好。

具体的说,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人物的形象等;设置各种情境(包括问题情境),让浓厚的气氛激起了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朗读中激活催化学生个体心灵,并赋予新的意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此产生更强烈更深刻的活力。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体现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再谈“想象”,“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对这些“空白”的填补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具体的说,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想象,想象文章的内容和所描绘的意境,带领学生认知体会;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字词,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使得学生很快的领会作品的意境;可以利用整个作品的“空白”去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既可以为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如果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展现了学生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无疑是对传统教学重讲轻读模式的否定,是语文学习返朴归真的有效途径。

地址:江苏省淮州中学

方建明

邮编:223300 电话:0517-6182935 邮箱:jsfangjm@163.com

第五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高小东

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起到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好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1-

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2008年“5.12”大地震,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奉献精神;③艰苦奋斗;④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⑤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⑦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⑧环保意识的增强;⑨做人与处世;⑩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仅仅付出艰辛努力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苦练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题好一半文。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

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 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2008年云南省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说你是好心》,作者敏锐地发现了题目材料所展示出来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并迅速地确定了自己立意的出发点——“好心办坏事”,但文章的高明和深刻之处却在于没有简单地诠释和图解“好心办坏事”的一般表现,而是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三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事例。对所谓的“好心”深入加以剖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其中对法轮功和拉萨“3•14”事件进行批判的一段尤为深刻,显示了一个中学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水平。而文章的标题正是选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作为文题。

好的作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没有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有位中学生在《假如我是市长》的作文中,把自己想像成本城市的市长,大胆地提出了如何进行城市建设的构想,不但作文得了高分,而且事后还得到了当时市长的高度赞扬,他作文的成功,正是文题运用了联想法,首先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巧妙转换话题,娴熟运笔作文。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多趋向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如果不接触社会,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2008灾区高考作文“抗震救灾”,是材料命题作文,不过立意更加贴近现实,更加显豁,不在立意上为难学生,同时也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难度,熟悉不代表着真正关注,能说不代表就能写好,捐款默哀不代表灵魂深处真正受到触动,所以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结构明晰,语言是否清通而且能够打动人,这些需要一些真功夫。从立意来说,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这个角度切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我们母亲需要的时候,随时为我们祖**亲奉献力量和爱心。也可以从爱心和担当这个角度写,为灾区人民送一份温暖,为震区重建家园出一份薄力..再小的爱乘以13亿会汇成爱的海洋,再大的苦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可以分担。总之围绕奉献担当责任这些角度应该都符合题目要求。

总之,教无定法,以上几点体会,是我教学中的一些愚见,望同行们斧正。

(该论文获得2009年甘肃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下载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改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高考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doc

    高考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内容提要:电脑阅卷与人工阅卷是不同的。本文从电脑阅卷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电脑阅卷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几点启发。本文认为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

    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师生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参与,追求学生的全面......

    谈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谈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让我们同忧喜,共呼吸 ——新式周记,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红肚兜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艳梅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与活动中,周记这种形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安徽全椒中学於平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欣赏语文、表达语文、聆听语文、感悟语文。让听、说、读、写等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日积月累,真正形成习惯,从......

    上海瑜伽培训给您带来关爱与改变

    上海瑜伽培训给您带来关爱与改变 City Dance舞蹈会所通过多年的瑜伽培训,跟大家分享一下练习瑜伽之后会出现的益处,参加瑜伽培训要有耐性,它需要时间展现效果,几周内,你就会觉得......

    谈高中语文新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高中语文新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曾几何时,忽然出现了一种非常时髦的“„新‟文化”,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新‟文化”潮流领导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