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
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孔子”这个名字已经很熟悉了,长大以后上学也学了不少孔子的思想及理论,如关于“仁、礼、义、志、信、勇、文、行、信、忠、孝、节”等这些理论。从那开始,对孔子的思想及理论产生了好感。不仅有我,还有我的很多同学及家人都对孔子思想有感兴趣,人们都很热情接受他的思想。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也是在越南的一个大城市、工业城市―“边和市”(同奈省),此地方有一个是越南南方的最大的孔子庙,叫做“文庙”。以前刚来到这个地方,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里祭祀的是孔子,文庙的建筑跟中国的一些寺庙的建筑一样,更奇怪的是同奈省所有的学士每次毕业要戴毕业帽的时候一定要到这里来,尤其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后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因为这里有祭祀“孔子”。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圣人之一,这个是没有人能否认的。那么孔子在别的国家的老百姓心中呢?地位是否同样的重要?他到底有什么让人那么敬佩、那么爱慕?笔者通过了解知道西方也有不少人认识他这个名字,不过没亚洲尤其是东亚这块,受了那么大的影响,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但在这些国家之中,越南是受到最大的影响,也可以说孔子在越南是受最大的欢迎。至今,孔子的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广播全国,末人不知。
在越南只要经过小学培训人人都认识甚至熟悉孔子这个名字,他不是越南人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知道呢?谁都知道孔子是中国的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越南人,尤其是影响到中国和越南的知识份子。有很多知识分子一出口就讲孔子话,说任何理论都以孔子思想为主。非知识分子也能背不少孔子的论语如:“尊师重道”、“一个字也是老师,半个字也是老师„”、“敬老长寿”、“敬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总之,孔子的思想及理论已经渗入了大部分越南人的血里,好像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似的。
因为时间和些主观原因的关系,所以本文章只概括一些主要的内容如:儒家进入越南的过程、发展;儒家在越南老百姓的心中之位置(针对日常生活的简单理论)。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关于孔子儒家在越南传播的一些有用的知识。
I、孔子儒家进入越南的过程及发展
1、儒家通过汉字进入越南
1.1、儒家进入越南初期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但是在这些国家之中,越南还是受到最大的影响的。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把孔子思想传入越南的是以下三位中国学者:一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任延。他在汉哀帝时“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后来光武帝刘秀派他前往九真任太守。任延在越南任职期间,兴办教育,大力推行儒学,可以说是传播孔子学说的先驱。二是与任延同期的锡光也是孔子思想在越南早期传播者。在任延、锡光之后,还有三国的士燮。士燮早年潜心研究《左氏春秋》和《尚书》,在他任交州太守的四十多年中,坚持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移风易俗,对孔子思观在越南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上述几位中国学者的努力,孔子学说在越南扎下根来。后来,不但有中国学者继续在越南推行孔子思想,而且在越南本土出现了儒学思想家。如出生于中国的张汉超,毕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儒家思想,“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由于他在弘扬儒家学说方面的突出成就,死后被赐“从祀孔子庙庭”。此外,还有越南本土出生的学者朱安、胡季聱、吴士连等,分别成为陈朝、胡朝和后黎朝时期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一种异域文化要进入本土,除了有赖于学者大力倡导和推行,统治阶级的大力扶助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说到孔子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不能不提及几位皇帝和政治家。如李朝皇帝李日尊,于1070年下令在首都升龙修文庙,并为孔子塑像,这是越南官方首次全面提倡把儒教作为国教,自此,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之后,陈朝的开国皇帝陈嚏,也是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坚定推行者。他即位后,先后重修国子监,立国学院,“塑孔子、周公、亚圣、画七十二贤像奉事”,“诏天下儒士诣国学院,讲四书、六经”,把儒学作为皇室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推行以儒学为标准的开科取士制度。有了前代统治阶级推行儒学的坚实基础,到黎朝,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学,正式成为越南的统治思想。特别值得一提是,在圣宗皇帝黎灏统治期间,越南首置五经博士,在政治、经济和伦理教化方南,全面推行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被官方独尊。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越南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潘佩珠,认为孔子思想比佛教、基督教更合理。
到公元19世纪的阮朝前期,儒学在越南的发展已登峰造极。阮朝儒风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为重视系统的儒学教育,除设立国子监外,还对从王室子弟到乡村儿童的教育都制定了统一的学规、教材、规定凡人民子弟,七八岁就要上学,先读《忠经》、《孝经》、《小学》、《四书》,再读《五经》,并大量印行儒家经典著作,供全国百姓学习。二是完全以儒学为指导,颁国策,订风俗。嘉隆十一年颁行的国策内容是:敬天、法祖、亲亲、体臣、求贤、审官、勤政、爱民、重农、崇俭、礼乐、教化、制民、慎刑、财赋、法度、崇文、奋武、广言路、固封守、抚边、柔运。风俗十条内容为:淳人伦、正心术、务本业、尚节俭、厚风俗、训子弟、崇正学、戒淫恶、慎守法、广善行。以上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之精髓。三是改变过去儒、道、佛三教并试的做法,科举考试“唯儒一家,别无他教”,并在考试中引入八股制。四是进一步抬高孔子的地位,在全国各大城镇都建造了文庙,每年春秋定期举行祭祀,阮朝历代君主。亲自参加,仪式颇为隆重。因此可以说,阮朝前期是越南儒风最盛的时期。只是到了1885年,中法两国签订《越南条约》,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后,越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断裂,越南儒学才逐渐衰落。
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越南,孔子儒学的发展更广泛。
1.2、古代越南人通过汉字认识儒家
历史上,中越两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越南北邻中国,地理上的天然联系使越南从很早就开始接受中国文化。古代越南的文字是汉字。从秦汉开始,汉字就传入越南,成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中叶以前,汉字一直是越南通用的官方文字。各级政府的文件告示,文人学者的诗文著述,乃至平民百姓的日用文书,一般都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是儒家经典的载体,与儒学(儒教)同步传入越南,所以汉字被越南人称为“儒字”。现在在越南很多老人一看见汉字就说是“儒字”,人们慢慢也习惯了这个说法,同时也接受了。
自汉代至唐代数百年间,越南陆续出现了一些笃学明经的儒生士子,他们的汉文水平可与中原文人并驾齐驱,不分轩轾。唐代的姜公辅、姜公复兄弟以及廖有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而且都有诗文传世。姜公辅曾担任唐德宗的宰相,有“唐朝名相”的美誉。后被贬福建泉州,卒于该地,葬九日山,称“姜相墓”。生活在中国的姜公辅后裔,每年清明节都聚集九日山给其先祖扫墓。在姜公辅故乡越南安定县,则建有“状元祠”,姜氏后裔每年也都在那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姜公辅所撰作品大部亡佚,遗存至今的只有一赋一策,即《白云照春海赋》和《对直言极谏策》两篇。前者系文学作品,辞藻华丽,摇曳多姿;后者乃政论文章,旁征博引,雄辩滔滔。廖有方与柳宗元交好,柳宗元曾赞叹廖有方“为唐诗有大雅之道”,可见其汉字造诣之深。其后越南人文蔚起,甲科相踵,仿佛邹鲁之邦,汉字在当地的传播与影响日益广泛深入。
越南各个朝代的史学、文学、哲学以及宗教著作,绝大多数用汉文写成,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历代用汉文撰写的安南志略、大越史记全书、大越史略、越史通鉴纲目、历朝宪章类志、大南实录等典籍,均中规中矩,粲然成章,堪称佳作,传之永久,成为后人研究越南历史的必读文献
在越南语言文字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一种叫做“字喃”(也叫“喃字”)的土俗字。从16世纪开始,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越南传教。他们学会了越南语,并用拉丁字母记录越语的读音,以后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越语新文字的通行,在形式上扫去了汉文的痕迹,但实际上越语中有60%以上的词汇来自汉语。这类词汇,叫做汉语借词。有许多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古汉语词汇,却仍然保留在越语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越南最古老的照片 — 儒家刚进入越南的时候)3
现在在越南,汉字到处皆有。越南从2006年在一些初中学就开始普及汉字教学,扩大汉语范围在全国。其一,为了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其二,维持汉语言就学家队伍,因为越难以前的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和很多关于历史、政治、法律、文化等都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没有会汉字的人才是没办法研究和继承这些的。
河内和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两个城市。河内为越南首都,也是越南“政治城市”,胡志明市为越南最大的城市,也是越南“经济城市”。你只要到了这两个城市就可以了解越南的整个经济、政治及文化情况。汉字从很早以前就出现在越南,因此现在在河内、胡志明市和些大城市街头到处都可以看见汉字,很多店铺会同时用越南语、英语和汉语同时标注,也随处可见。
汉字在越南当代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并非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以往遗留下来的儒、佛、道寺庙宫观,里里外外的楹联牌匾,几乎都用汉字书写。即使是新近修建的庙宇,也是如此。在越南全国范围内,人们在举行婚庆典礼的时候,都要张贴红色的“喜喜”字。每年春节,也有贴汉字对联的习俗,每年过年之前有不少老人写汉字书法挣钱,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挣钱的方式。各家的墙上还贴着汉字如“福、绿、寿”、“年年有余”、“招财进宝”、“进财进禄”、“恭祝新春”等。越南人还有一个习惯是送年历,每张年历上都标记汉字,都是双语,越南语和汉语。中秋节处处都有月饼,月饼上都加上汉字,灯笼更不能少,看见越南人过中秋节的气氛可能有人不敢相信这是越南,而认为是中国。各地商店酒家,常常可以看到“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如意吉祥”等汉字条幅。贾家门口都贴着“出入平安”等,不少日用品和食品,例如名闻遐迩的越南绿豆饼、椰子糖、咖啡的外包装,也加注汉字,以至于有些顾客误以为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因此,会
讲汉语、会写汉字的人,在社会上很受人们的尊重。现在在大城市里边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使用汉语在各地方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拉丁化越南文从诞生到今天,仅有300余年的历史,成为国家正式文字也不过60余年,而越南历史上使用汉字,则长达两千年之久。这说明汉字在越南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很长的悠久历史,说明越南人已经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同时也讲清儒教在越南的重要的地位。
河内有座“汉喃研究所”,是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的机构。这里有
大量儒学的线装书,被视作国宝。研究所利用这些汉文书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出一些精通儒学的研究生。再现出中越友谊和儒家思想在越南广泛地传播的史实。在越南,凡祭祀祖先、祭告神灵时必用儒字。带儒字的纸不能包东西,更不能乱扔或扔到地上,这样是表示不尊重神灵,也是不尊重你在祭祀的神。甚至他们把相信儒学说作崇奉“良教”,因为儒家思想能叫人变好。孔子的儒教已经变成越南学生不能或少的一门课,包括越南所有的学生。
2、中国和越南当时的儒家的不同点:
越南的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儒教化。然而,经过传播、整合、重构的越南儒学已不再是中国儒教文化的简单翻版,而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在越南的整合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使越南形成了一种在内涵和形式上既属于儒家文化圈,又具有越南特色的古代文化。首先,作为儒家文化传播载体的汉字,成为越南沿用两千多年的官方文字,越南学者用汉字撰写了大量的哲学、宗教、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故汉字又被越南史学家誉为“越南的文化宝库”。汉字在越南吸收以儒学为主的古代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儒家经典就是用汉字写的“四书”、“五经”。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汉字的使用日趋广泛。而且,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确立,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学习、掌握汉字。当时因为有了喃字,所以越南传播儒家主要用喃字的。
当时科举制传入越南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考试方法,其不同于中国科举制“唯儒生是考”的重要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并试。儒、佛、道三教并试反映出佛教、道教在古代越南政治、精神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越南封建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二教也相当重视和宽容,这一点与中国一向以儒教为政治、社会的领导中心和精神号召的情形不尽相同。尤其是佛教在越南的影响极为深远,越南立国初期的丁、前黎和李三朝更是仰仗佛教的支持得以执政,形成“帝与僧共天下”的局面。在越南,即使在儒学地位大大提高之后,对佛教也还是表示了相当大的敬意。在越南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封建社会曾多次出现的“灭佛”举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越南人最根本的宗教就是佛教”。而儒学在越南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和统治纲领发挥作用的。
II、孔子儒家在越南的传播情况
1、儒家直接影响到越南各地人的心
许多孔子书翻译成越文都受到越南人的欢迎,并把它当成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本书。《孔子论语》、《孔子之教训》、《孔子之故事》、《孔子儒教》等,在越南各地书
店都可以看到,而且,销售也很好的。虽然没有专门学孔子的一门课,也没有论语课,但是在其他课里边已经包含着孔子和儒家的理论了,如:“道德学”、“培训公民”等(小学、初中学生之教程)、“科学社会主义”(中专、大专、大学等之教程)。此外,还有课外的一门课叫做“国防教育”,老师讲课的时候用不少孔子之国防、军对理论来讲,以前越南军队也运用过的一些有效的理论,因此,可以说越南人应用孔子儒家理论不仅在日常生活,而各领域都有。
(孔子的故事)(孔 子 论 语)
(儒教大纲—书面上的图片是河内首都的孔子庙)越南人从小就受到儒家的培训,从小到大都在儒家思想长大,养成了一个好秉性,在生活上已经学会并运用很好儒家思想。人们比较讲究:忠,孝,礼,义,节这些思想。“忠”,现阶段的表现就是忠于国家,忠于集体,忠于单位,忠于家庭。也就是爱国主义,热爱集
体,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等具体表现。从古代到现在,越南人都实现的很好,经过多次被很多强国来侵略,越南人都很坚强的为祖国战斗,保卫祖国人民的和平、独立、自由,不少战士因保卫祖国牺牲自己都不悔。越南胡志明主席有一句名言:“忠于国、孝于民、准备好精神为祖国牺牲”,我全国人人都熟这句话。那种美好的精神不仅在战争时段,而且还一直延长到现代的社会。在集体单位、家庭里边也都很讲究“忠”的精神;“孝”,现阶段突出表现为尊老爱幼。这是我们越南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充分认识到老一辈人对我们生活的巨大贡献,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而这也使我们自己对今后的老年生活放心的最大的心理保障,因此意义重大。特别是家里,最喜欢讲“孝”这个字,小孩对父母、对长辈要孝敬、要听话。我小时天天都听爸妈这么讲,同学和朋友们也跟我一样;“礼”,现阶段表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表现在请文明,懂礼貌,树社会新风上。这一点与古代的“礼”的含义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义”,现阶段主要表现在建设诚信社会的问题上。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都要讲究一个诚信的问题。建设诚信社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节”,主要表现为“节气”。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做违反原则的事情。要经得住考验,不能因为受到各种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与尊严。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越南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越南传统文化的支柱。越南当今的社会很多人在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总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越南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越南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
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越南人对孔子思想最受到欢迎的是孔子的“仁”和“礼”。对越南人来说,“仁”首先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为人道德,人情、仁义、爱人、知人等这些道理从小就从孔子论语学会的。
孔子的“仁”的思想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所以,“仁政”成为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模式,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都可以说是施行仁政的最基本的要求;“礼”的含义是很广大的,除了上面所讲的含义之外,礼的中心含义不仅包括“礼品”、“礼仪”等内容,而且更广泛地指一整套维系国家、社会正常秩序的礼法制度及其观念。毫无疑问,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孔子思想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越南人特别喜欢讲“仁”和“礼”这两个字。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仁”的出现,连法律上,虽然有法律的规定,但是人家也不忘了提到“仁”,“法律也要有人情”„„是越南人经常是用来说的。越南人更重视“礼”,包括“礼仪”和“礼品”。家里家外、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都要有“礼”。夫妻、父子、后辈和长辈、领导和下级等都有“礼”,上下协和,互相尊重,上说下听接受,祖宗留下来的礼仪是不能不遵守的。越南人也比较注重“礼品”,一般去探亲人,看朋友都要带着礼品,看病人也要有礼品,看领导更加讲究。越南人认为,从礼品可以看得出来对方的诚意,不是讲礼品的价值,而是说人的情谊,心里是否有别人。越南人送礼时也经常说“礼轻情重”,主要是大家都有心意,礼物也只是代替人的心声而已。礼品少是没关系,但是没有礼品是不可以。
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从很小爸妈就教小孩子要尊重父母、尊重家里的长辈,不能孽待他们,那样是缺德的行为。不仅是个人,国家政府也很关心这个问题,每年都有不少给老人的福利制度,如:建设老人院,退休金补贴、老人免费学习培训中心、老人免费车卡等。
(认人的七个方法‘仁、信、智、礼、义’‘越南书法’ — 孔子‘KHONG TU’)9
2、孔子形象在越南的实际情况
越南人,从很小读小学就开始学孔子思想了。开始都是让学生先学会“礼”这个字。为什么要讲那么多次“礼”这个字?因为“礼”在越南确实很重要。在家里跟出外边一样都要做好“礼”。越南大部分的小学学校里,除了胡志明主席教的五条教训之外,经常有这么一个口号:“先学‘礼’后学‘文’”,每个学生一进学校门都可以看到这个口号。像中国一样,“礼”早就变成越南的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越南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越南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越南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本人在越南边和市同奈省的孔子庙—“文庙” — 孔子象背后的)10
越南首都河内有座很大的孔庙,这座国家级的孔庙是该国尊孔崇儒的象征。越南河内文庙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孔子文庙如出一辙。文庙现有建筑大部分是17世纪李朝建造,占地26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飞檐高耸的文庙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典型的东方庙宇风格。紧靠大门是一副长达38字的汉字对联,两边精美的雕花石柱上写着又一副汉字对联。
大门正中上方,“文庙门”三个汉字,醒目而庄重。跨入文庙门,其背面还有两副汉字对联,中间的一副因年代久远,个别字已模糊不清。文庙大门内,豁然眼前的是一片如茵的绿草地,其间,一条稍显弯曲的砖路把游人引人第二道门——大中门。举目望去,在一片绿色草地的那边,巍然耸立着奎文阁。奎文阁不仅建造精巧,匠心独具,而且正处于文庙的中心,使人们仿佛觉得,一颗奎星正冉冉升起,放射出熠熠的光芒,照耀着文坛。奎文阁同遥遥相对的大成门之间,一方明净的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这就是有名的天光井。天光井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82块进士碑,每侧为41块。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石龟昂着头,驮着这一块块雕工精细的进士碑,颇有西安碑林的风范。第一块进士碑已经被驮了500多年,这以后,每一次进土考试,便树起一块石碑。公元1484年,以重视文学著称的黎圣宗下令在文庙——国子监树碑,记载从黎圣宗大宝三年(公元1142年)起考中的进士名单。所以越南民间常用这样的话鼓励子弟用功读书:“金榜石碑,千秋永存。” 从大宝三年到公元1779年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按黎朝的制度应进行110多次考试,但由于战乱,现在河内文庙只存有这82块进士碑。每块碑上部标有科举考试的时间,碑文的撰写者、书写者、雕刻者以及考取的进士名单。每一块碑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集书法艺术、龙凤花草人物等雕刻艺术于一碑,令后人赞叹不已
河内最有名的寺庙就是供奉孔老夫子的文庙。一般中国的著名寺庙名字听起来都或深邃、或缥缈,反正是仙气十足,像什么“灵隐寺”、“华严寺”、“潭柘寺”等等。文庙在河内一条并不僻静的街上,像一座孤岛一样被数条繁华街道包围着,傍晚下班的时候,外面摩托车群疾驰而过,里面是时间定格在几百年前的庙宇和参天古树,形成强烈的反差。说起文庙的建筑,除了越南风格的大门和靠近门口略带柬埔寨风格的水池外,基本承袭了中国的风格。
公元1070年,越南李朝皇帝李圣宗决定在升龙城的南面建文庙,供奉周公和孔子,以及四配和72贤人,同时让皇亲国戚的子孙到这里来读书。从一开始,文庙就兼有国学堂的职能。
(河内首都孔子庙)
(河内文庙“碑林”)越南还有许多孔庙,如北部的谅山、中部的顺化、南部的西贡(胡志明市)、边和市的文庙等。北部海阳省锦样县有座茅田孔庙,战争中遭摧毁。战后不久,百姓自发捐资建成,人们在这里举行祭孔活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南部偏僻的边和县也有孔庙、文津渡,许多关帝庙、海神娘娘庙中也供奉孔子。南部大城市胡志明市有孔子路、孔子大道。由民间集资树立的孔子雕像,居于大道正中。在越南各地还有为历代大儒修的纪念祠庙,如阮秉谦祠等。
(同奈省边和市文庙 — 孔子象)
3、越南人接受孔子儒思想实际状况
由于越南封建王朝实施“教化”政策,儒家伦理深入民间,在尊崇儒学的社会风气熏陶下,普通老百姓虽没有条件学习儒家经典,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儒家文化在民间已成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在越南没有那样的一种定位,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越南认识特别重视孔子思想及理
论,同时也学会运用了不少。在各个方面都看见孔子再生的出现,特别是教育领域,从小学就开始讲孔子道理,怎么做人?做人要注意哪些?要有什么品德等。
3.1、儒家思想在越南经营行业中
除了校园里,孔子在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堪称无出其右: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创办的《孔子研究》、《孔子与中国》刊物发行遍及世界各地;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盛况一年超过一年,包括多位国际知名文化大师、中国政府高官、外国使节在内的贵宾都曾到会参与;以弘扬孔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孔子的各类网站达100多家;孔子故里曲阜“三孔”,已经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无以数计的单位、企业把孔子的思想言论,框裱挂墙,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市民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材,供人学习、体会„„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许多思想被人们广泛提倡、运用。生产企业讲究依靠产品质量打市场,正如孔子所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求员工们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正如孔子所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企业讲究诚信经营,孔子有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其实,除了思想上的借鉴、运用以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更是无处不在
3.2、在实际生活里
不仅在书、理论上或者在人的思想里,孔子的儒家思想还直接影响到越南人实际生活。人们都把孔子作为自己的祖先、是一位神、渊博的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何方都能成功。这不是迷信,而是已经变成了越南人的一种美好的习惯,一种尊重神灵的美感。
每年春节,一般,国家机关、单位都会派一些代表来文庙烧香、祭祀孔子。文庙总是要举行几天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还要举行书法、下棋、吟诗、斗鸡、斗鸟等文化娱乐活动。吟诗是越南一项很普遍的文化活动,它以其独持的魅力吸引着男女老少各阶层人士。演员声情并茂地吟唱,伴之以悠扬激越的琴声,真可谓美妙绝伦,虽不敢说袅袅佳音,绕梁三日,但也确实震撼。得不少知音恍入诗境,如痴如醉,乐而忘返。这几天文庙周围的老百姓也一起过来参加活动,烧香、拍照等,气氛特热闹。隔壁省没有文庙也一起过来参加活动。一般,文庙的建筑都很好看、外边的风景也很美,刚好引出人们的旅游兴趣。
越南人对孔子的印象都很好,跟中国人一样的敬仰他,相信孔子能像佛祖观音菩萨一样保佑他们,尤其是一些准备有孩子去考试的家长和学生,他们都很相信孔子的。每次这样他们都得来孔子庙,给孔子烧香、祈祷,甚至有的学生还拿着书到孔子庙复习,希望孔子能看见他的认真、他对学习的诚心诚意,保佑他能够容易过考官。这种思想早就渗入了越南学生的头脑里,因此,让他们更敬仰孔子,喜欢说孔子话,谈孔子道理,广泛运用孔子思想在实际生活。
III、结语
在整个亚洲,只有越南文化跟中国文化是最相近的。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也许内容上不相同,但形式上是相同的。尤其是从孔子思想进入了越南之后,连思想都被同化了。现在除了中国,儒家在越南算是发展最强的。
中国和越南的关系可以说是渊远流长,从越南国家的历史发展来看,可以说,越南从它的地理位置来看,它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一个交通的要处,所以是一个各种文化的汇聚地,最早的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就开始影响到这个地方,后来还有西方文化的影响越南的文化,实际上应该说越南人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当中创造的,但是也是在他固有文化,就是当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与外来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它今天具有特色的越南文化。我感觉就是说,其中中国文化对它的影响,就是越南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就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就越南来说,包括中国周边这些国家,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我觉得越南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早也最深的一个国家。还有,影响到越南最深的还是儒家,孔子的道理、思想和伦理。在越南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见孔子儒家的思想已经渗入了越南人的生活,当今也是,将来更不会消失的,因为其思想早就被越南人很愿意的接受及欢迎了。
【参考文献】
[1] 何成轩.儒学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 [2] http://www.xiexiebang.com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4] http://www.xiexiebang.com/kongzi/kzsp.asp
第二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孔子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主张用礼来治国,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制度。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日本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第三篇: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关键词:孔子
儒家思想
当代社会 正文: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
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
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第四篇: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摘要]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论述了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影响。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礼”“忠”
“孝”“知”。它历经孔孟哲学、西汉独尊儒术、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当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引入了中国,同时也把儒家思想带回了西方。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启蒙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传入西方的背景条件。
儒家思想主观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质,但它却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著作和译作传到了西方。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表现在“认识你自己”,主张建立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灵魂的好坏。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追求和拥有伦理道德成为许多人的理想。这种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获得拯救。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与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爱”也有一定共通之处。“仁”的核心就是“爱”。
仁爱就是要关爱别人,从爱自己的家人推及到爱自己的朋友、左邻右舍。孔子关于“仁”的说法在《论语》中有较多论述。“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克己复礼为仁”。基督教则提倡在神爱的基础上的博爱。在爱上帝的前提下,人们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于爱自己的敌人。
“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不认识神……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兄弟们,神既然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1](P.275-276)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反对封建世袭特权、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满足西方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播基督教教义。
根据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整理编撰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民族,同时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都有评述。
利玛窦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起到的思想统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他推崇儒教、称颂孔子,把儒教称为文人的宗教:“凡做学问有了名气的人或从事学问研究的人,没有一个是再信任别的教派的”。[2](P.101)利玛窦对儒教的了解、介绍主观上是为了以一种中国信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客观上却对儒教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耶稣会士基尔歇所著的《中国图说》一书也提及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西班牙的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的《中华帝国纵览》的第三部分提及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格言,第四部分辑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朱熹等历代先哲的言论。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著名思想家都曾阅读过此书,认为这本书对了解中国大有帮助。1687年,柏应理的《中国圣贤孔子》在巴黎出版。作为全面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此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拉丁文本被翻译成法文和英文。这本书包括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介绍,也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的译文。《中国圣贤孔子》是欧洲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读物,莱布尼茨和孟德思鳩都曾阅读过此书。1709至1713年耶稣会士卫方济整理出版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
《小学》的拉丁文译文,从而首次将四书完整地介绍给欧洲读者,使欧洲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知识分子、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同凡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伦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契合相通,并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受到了众多西方人士的称颂。其二,政治体制方面,表现为对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政治体制的颂扬。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以父权为基础的专制政体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儒家反对世袭制度,提倡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把“民”置于学说中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应有君主的样子,实行德政、以德服人。这一主张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和权力的民主政治学说相兼容。
作为欧洲研究中国名气最大的学者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中国具有(在某些方面令人钦佩的)公共道德,并与哲学理论尤其自然神学相贯通”[3](P.72)“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在适用于现实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4](P.69-70)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曾赞颂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最完善、最实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这部分地区,任何人都不具有这种道德”。[5](P.496)对儒家思想谈论和赞颂最多的当属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6](P.369)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6](P.369)伏尔泰根据中国元剧《赵氏孤儿》改编成的《中国孤儿》中,征服者成吉思汗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被征服者所折服,最终放下了屠刀。这个结局正是孔子道德情操的最好诠释。
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他渴望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期盼仁慈开明的君主,并以中国的长治久安来论证中国体制的优良。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最合乎理性,是因为它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基础上。”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7](P.216)在启蒙运动大潮中产生的”重农学派“理论也得益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魁奈主张农业为一国之本。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农业,而这一传统正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他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魁奈赞扬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他认为中国的专制制度是”合法“的专制主义,符合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体现。在魁奈眼中,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
儒家学说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也有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得到了颂扬。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强调依靠品德、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凭借出身和门第选拔人才,与西方尊重个人价值、提倡民众的权力和平等的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魁奈也曾提及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8](P.44)对中国用人制度的颂扬揭示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对封建贵族世袭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反映了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愿望。同时儒家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来源。启蒙运动和随后的法国大革命都体现了反对专制特权、争取民众权利和自由的精神。
尽管启蒙思想家并未去过中国,但他们通过传教士的著作和译作了解了儒家思想,并对这种异域思想大为赞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接受者基于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所做的理解、加工和有选择性的接受。首先,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对稳定、和谐、开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们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在许多方面契合相通,而且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以道德为基础的”礼“规范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规范了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事准则,由此避免了冲突和纷争。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儒家思想反映了当时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17、18世纪孔子及其学说在欧洲风靡一时。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也教导人们如何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世袭专政的重要思想武器。启蒙思想家惊喜地在儒家思想中发现了与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学说与理念。儒家反对世袭制度的思想与启蒙时期反对封建专政和宗教神权,争取权利和自由的诉求和主张不谋而合。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西方社会反对特权政治、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源泉。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给予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如下阐述。”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9](P.5)结束语。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世界的终极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领域。双方都互有可借鉴之处。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能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因此它在西方的传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当代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有关于孔子的引述都出自张燕婴译注的《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②有关”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参阅了徐明龙著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圣经新约[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2]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3]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3.[4]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序、评、译[M].火奴鲁鲁,1957.[5]戴格拉夫编。孟德斯鳩的随想与随笔[M].巴黎,1991.[6]伏尔泰。哲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伏尔泰。风俗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00.[8]弗朗西斯。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
第五篇: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试谈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
响
[摘要]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论述了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影响。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礼”“忠”
“孝”“知”。它历经孔孟哲学、西汉独尊儒术、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当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引入了中国,同时也把儒家思想带回了西方。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启蒙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传入西方的背景条件。
儒家思想主观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质,但它却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著作和译作传到了西方。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表现在“认识你自己”,主张建立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灵魂的好坏。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追求和拥有伦理道德成为许多人的理想。这种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获得拯救。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与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爱”也有一定共通之处。“仁”的核心就是“爱”。
仁爱就是要关爱别人,从爱自己的家人推及到爱自己的朋友、左邻右舍。孔子关于“仁”的说法在《论语》中有较多论述。“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克己复礼为仁”。基督教则提倡在神爱的基础上的博爱。在爱上帝的前提下,人们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于爱自己的敌人。
“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不认识神……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兄弟们,神既然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1](P.275-276)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反对封建世袭特权、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满足西方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播基督教教义。
根据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整理编撰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民族,同时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都有评述。
利玛窦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起到的思想统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他推崇儒教、称颂孔子,把儒教称为文人的宗教:“凡做学问有了名气的人或从事学问研究的人,没有一个是再信任别的教派的”。[2](P.101)利玛窦对儒教的了解、介绍主观上是为了以一种中国信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客观上却对儒教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耶稣会士基尔歇所著的《中国图说》一书也提及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西班牙的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的《中华帝国纵览》的第三部分提及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格言,第四部分辑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朱熹等历代先哲的言论。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著名思想家都曾阅读过此书,认为这本书对了解中国大有帮助。1687年,柏应理的《中国圣贤孔子》在巴黎出版。作为全面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此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拉丁文本被翻译成法文和英文。这本书包括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介绍,也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的译文。《中国圣贤孔子》是欧洲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读物,莱布尼茨和孟德思鳩都曾阅读过此书。1709至1713年耶稣会士卫方济整理出版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
《小学》的拉丁文译文,从而首次将四书完整地介绍给欧洲读者,使欧洲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知识分子、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同凡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伦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契合相通,并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受到了众多西方人士的称颂。其二,政治体制方面,表现为对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政治体制的颂扬。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以父权为基础的专制政体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儒家反对世袭制度,提倡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把“民”置于学说中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应有君主的样子,实行德政、以德服人。这一主张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和权力的民主政治学说相兼容。
作为欧洲研究中国名气最大的学者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中国具有(在某些方面令人钦佩的)公共道德,并与哲学理论尤其自然神学相贯通”[3](P.72)“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在适用于现实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4](P.69-70)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曾赞颂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最完善、最实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这部分地区,任何人都不具有这种道德”。[5](P.496)对儒家思想谈论和赞颂最多的当属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6](P.369)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6](P.369)伏尔泰根据中国元剧《赵氏孤儿》改编成的《中国孤儿》中,征服者成吉思汗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被征服者所折服,最终放下了屠刀。这个结局正是孔子道德情操的最好诠释。
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他渴望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期盼仁慈开明的君主,并以中国的长治久安来论证中国体制的优良。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最合乎理性,是因为它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基础上。”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7](P.216)在启蒙运动大潮中产生的”重农学派“理论也得益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魁奈主张农业为一国之本。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农业,而这一传统正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他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魁奈赞扬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他认为中国的专制制度是”合法“的专制主义,符合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体现。在魁奈眼中,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
儒家学说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也有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得到了颂扬。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强调依靠品德、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凭借出身和门第选拔人才,与西方尊重个人价值、提倡民众的权力和平等的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魁奈也曾提及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8](P.44)对中国用人制度的颂扬揭示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对封建贵族世袭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反映了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愿望。同时儒家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来源。启蒙运动和随后的法国大革命都体现了反对专制特权、争取民众权利和自由的精神。
尽管启蒙思想家并未去过中国,但他们通过传教士的著作和译作了解了儒家思想,并对这种异域思想大为赞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接受者基于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所做的理解、加工和有选择性的接受。首先,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对稳定、和谐、开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们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在许多方面契合相通,而且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以道德为基础的”礼“规范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规范了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事准则,由此避免了冲突和纷争。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儒家思想反映了当时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17、18世纪孔子及其学说在欧洲风靡一时。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也教导人们如何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世袭专政的重要思想武器。启蒙思想家惊喜地在儒家思想中发现了与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学说与理念。儒家反对世袭制度的思想与启蒙时期反对封建专政和宗教神权,争取权利和自由的诉求和主张不谋而合。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西方社会反对特权政治、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源泉。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给予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如下阐述。”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9](P.5)结束语。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世界的终极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领域。双方都互有可借鉴之处。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能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因此它在西方的传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当代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有关于孔子的引述都出自张燕婴译注的《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②有关”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参阅了徐明龙著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圣经新约[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2]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3]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3.[4]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序、评、译[M].火奴鲁鲁,1957.[5]戴格拉夫编。孟德斯鳩的随想与随笔[M].巴黎,1991.[6]伏尔泰。哲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伏尔泰。风俗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00.[8]弗朗西斯。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高专诚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