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16: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篇: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

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

有人类社会就有源远流长的文明,有不同群

体就有不同的文明,作为以群体共同劳动为特

征的企业,文化永远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

生,随企业的差异而存在差异。企业文化是一

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文化

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广大员工共同

认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近年来,企业文

化被积极地提倡和深入地研究,这是企业管理

逐步趋向人性化的结果,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

对每一位员工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

向力、辐射力和

一.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符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使其在墨家、道家、法家等各种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中脱颖而出。企业文化建设初期也是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期,既有符合企业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企业发展的消极成分。作为管理层应有意识地择其善者而引导之,并加以推广,使之成为主流。

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相传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不仅以其自身的言行影响着众多弟子,也因为弟子们的尊敬,把思想扩大影响到更多的民众。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树立起自身的威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管理者的行为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的精神会激励员工向着同样的方向努力。

三.孔子并非统治者,他的儒家思想之所以影响到统治阶级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弟子。他的弟子冉有、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季氏要吞并颛臾,孔子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与过”对弟子晓以大义,进而影响到统

05级政史系历史学汉本班:张明坤序号:200505130

405级政史系历史学汉本班:张明坤序号:2005051304

治阶级。企业文化的传播是一个连续不断、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最高管理者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通过层层传播、层层影响,使管理的射线延伸到每一位职工。

四.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精神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主导精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培养和建立。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以教和学为主要形式的填鸭式教育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作用时效期短,且易产生厌倦的弊端。因此必须辅以其他各种途径,如日常交往,于“不经意”中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于反反复复中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于循序渐进中将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溶为一体。

五.孔子教人循循善诱,重在启发。如,他在与性格各异的弟子谈论志向时并不直接灌输,而是启发弟子们畅所欲言,再对弟子们的才干和个性作出公正的评价,让弟子们在赞同之中接受自己的观点。企业文化的传播也应关注员工的个性,关注他们除工作外的行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事情,真正了解他们的个性,以此进行启发、引导,以及奖励他们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让员工在愉快和满足之中,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并引以为荣。日本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由于其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自豪。

六.儒家思想的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春秋末期已是天壤之别,但其依然具有生命力,这缘于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企业文化建设也并非一劳永逸,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适时调整自己才能更好。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应及时把握各种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在旧有的传播途径外注意开辟新的通道,让员工在接受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及时获得新的观点。而所有这些都可归为:创建以团队协作为基本形式,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基本方法,以实现共同愿景而全力以赴为基本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计算机基础教育

第二篇: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孔子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孔子儒家思想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主张用礼来治国,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制度。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日本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第三篇: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企业的凝聚力,是指一个企业具有的综合素质所形成的吸引力。具体地说,企业的凝聚力,能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推进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它的凝聚力,是互相影响的:企业有了凝聚力,才能存在和发展,企业的发展又增强凝聚力。反之,企业缺乏

凝聚力,就如一盘散沙,要生存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深深地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之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其深远,这种深刻的影响发展至今必然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并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

当前,全县正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企业作为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主体,要适应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就必需形成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文化,内在的条件能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则是企业整合内部资源有效载体。要建设有特色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企业凝聚力文化,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把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儒家思想来指导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人和人要互相亲爱,互以对方为重、和为贵。仁的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是人际伦理关系的道德准则,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好范文 wenmi114.com=站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尊重人。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企业发展离不开六大资源,即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中最关键、最宝贵是人力资源,可以说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什么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企业员工工作效能的最大化。事实说明: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亏损倒闭,无不决定于企业的人,决定于人心相背。因此,经营管理企业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以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在管理中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使企业利益与员工价值实现相统一。

首先,要尊重人。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有受到尊重的需要,任何人都有活着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即使是卑微的人也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儒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的,不要硬给别人。联系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就应提倡相互尊重、上下沟通,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当前,有些企业家在做企业的各项工作中,还存在着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意识,认为企业是我的、我是一企之主,企业任何事情都要按我的意愿来做,企业主和员工缺少沟通、缺乏信任,过多地强调了“约束”、“限制”和“奉献”,动不动就是“大棒政策”,管理效能低下,形成企业主说员工是“刁民”、员工说企业主是“没人性”。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实现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为目标,尊重员工的本性需求和个人价值,将“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体现在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中,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热情与信任管理。只有充分激发出员工的热情,重视关注人性的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激励员工奋发上进,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企业才能充满勃勃生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要关心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关心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后,必然想要得到是受到尊重、人生价值实现等高级别的需求。企业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要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尊重、依靠员工,把企业发展目标和职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合理需求,要严格遵守《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凝聚力工程建设为抓手,把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企业家在实现利益的同时,把员工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员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落到实处,想职工之所想,解职工之所急,帮职工之所需。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积极主动地帮助困难员工排忧解难,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第三,要培育人。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社会的栋梁。儒家思想主张“人世有为”,强调世人对国家、社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赢利,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和准则,更高层次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使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统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注重企业人才培育,以人才培育推动企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要以培养“四有”员工队伍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员工成为既适应岗位技能要求,又能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情操的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最后,要凝聚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企业是一个集体,要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协作,使团队精神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1、率先垂范,以德服人。企业家自身素质往往决定企业存在、发展、壮大的方向。企业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以德服人,发挥表率作用。

2、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要大力宣传企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以目标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蓬勃向上的企业美好前景来吸引广大员工,形成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和个人的光明前途,构造员工与企业的生命共同体。

3、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企业是我家”的意识,把自己视为企业中的一员,深刻认识到“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使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企业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利益融合、归属于企业的利益中,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力。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一种良好的群体意识,它对企业的广大员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它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前,我县工业企业面临招工难、留不住人才等困境,固然有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因素,最根本的还是有些企业缺乏人本意识,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首先要注重抓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发挥企业文化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注重关心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借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儒家文化的精华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成为和谐、奋进向上的健康企业;让企业经济在企业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繁荣。

《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儒家思想与企业凝聚力文化建设的探讨。

第四篇: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一步就是构建合适企业发展的科学的企业文化,而构建一个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能够扎根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用儒家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帮助企业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重民”思想是我国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指导思想,更是儒家思想一直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的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即是“重民”思想的体现。而对于一个企业发展来说,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企业能够从多方面进行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才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智力和动力支持。新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发展需要理论文化的指导,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转变为了人才的竞争,人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智力,帮助企业尽快的实现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 “诚信”的价值作用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提升对 “诚信”的重视,认识到“诚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到以“诚”经商,以“信”服人,才能赢得人民对企业的支持,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在《中庸》中更是强调“君子诚之为贵”,其意思是说,那些有修养和品德高尚的人都非常的看重诚信,认为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缩影和体现,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是要遵守诚信,将其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

此外,在儒家思想中认为 “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在企业发展中如果遵守承诺,做到童叟无欺,必能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都是将“契约经济”作为根本,企业之间业务的往来也都是采用合同的方式,合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只有企业认真的履行合同的内容也就体现企业的诚信。

提升企业凝聚力

结合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来说,企业离不开信誉和凝聚力。因此,现代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提升对企业员工的关怀,让企业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强烈的关怀感,也正是中国儒家推崇的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更是要重视员工,关心员工,得到员工的拥护,推动企业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说,企业管理还是采用奖金、福利等方式激烈员工工作,尽管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不具备长久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层次,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的层次,企业用奖金的方式激励员工工作,只是满足了员工低层次的需求,没有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人人相互关心、尊重的文化氛围,为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更需要企业领导者关心企业员工,推动员工发展,才能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

贯穿企业的仁义精神

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将“仁义”看成道德的重要体现和人的高尚品格,只有学会了关爱他人,做到 “推己及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想要在原先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处理好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 “义”和“利”的取舍,而儒家崇尚 “以义取利”。所以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坚持“仁义”精神,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求企业能够树立正确竞争态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强调自身发展和竞争对手的“双赢”,绝对不能盲目的追求利益,而伤害他人;二是,做好企业 “义利并重”。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为国家创造利益。例如,海尔以“海尔,中国造”为企业口号,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企业的民族忧患意识,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帮助企业实现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想要赢得人们的尊重,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推崇生态文明,将生态循环系统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同时采用先进的生态技术进行企业的改造,实现生态平衡。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的同时,更是生态文明的实体,企业在将经济利益作为其追求目标的同时,更是应该进行生态系统的优化,而一旦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要无条件地保障生态利益。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强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理念,即天地与人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就是儒家更是将人视为“天地万物之灵”,人不能违背生态进行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中树立企业生态化发展的理念,坚持“生态本位”思想,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发展。在现代低碳经济发展中,更是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小结

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的指导,特别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表现更加明显,是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部分。构建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运用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去,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和谐社会下的孔子儒家思想

和谐社会下的孔子儒家思想

作者:陈晓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中华民族名人辈出,文化荟萃,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继承儒学精髓,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举措,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广阔,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那么,追究儒家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和谐”要先了解何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确立及儒家文化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且,也由此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学说体系。

追究其渊源,儒家学说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重要的一家,居于世家之首。并且后来著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著名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儒家思想从狭义上理解,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源远流长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但无论是从狭义上还是广义上理解,有三点是共同,即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提出“德治”、“仁政”和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这些思想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春秋时期怒国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及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思想中的“礼”、“仁”、“中庸”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从“礼”出发,发展了“仁”的思想,总结出自觉的“中庸”观念体系,因而是儒学发展成为了一宗学派,“礼”的观念只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和综合,而“仁”和“中庸”则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孟子,战国时期人,孟子得以发展和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他的思想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及世界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而“仁政”的提出的根据是人性善,并且一直影响着孟子的整个思想及人生的处事态度。

荀子处于百家争鸣的晚期,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比较开放的儒家学说,综其三大儒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和”、“仁”、“德”的思想,因此,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儒家思想称为现代思想的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儒家思想中“和”的观念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的观念,早期的《尚书》、《诗经》、《国语》等重要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和”这一个名词及思想观念。大体而言,“和”既有天道观的意义又有人道观的内涵,从天道观上看,“和”主要理解为事物的生成、运行、存在的条件和方式,《荀子 天论》中荀子的说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淮南子》说到:“阴阳合而万物生”到董仲舒的“和者,天地之所生成者”都把“和”视为不同要素或不同力量之间的互相统一。从人道主义上说,“和”往往表现于一种价值观念,人与天或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在传统的儒学中,“和”即既与天人之辩相关,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论语 学而》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所说的礼,即指普通的规范体系,又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体现于交往过程的伦理原则。《荀子 王制》篇中提到: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所以在荀子看来,人的存在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构成了社会凝聚的条件。

孔子拈出“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便是以“中和”为常道。《老子》篇中说道:“长短之相行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长短、高下、声音,先后对待的互形、互盈、互和、互随,这是自然的永恒现象,这种永恒的现象意蕴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不仅中与和对称,而且为阴阳协和的气,阴阳对待。庄子认为,中和的自然转向此自然是人化自然,换言之是人关照下的自然,是人视域内的自然。《庄子 天道》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以人和,天和,人和人乐,天和天乐,而达天下和乐的中和之美境,儒家的孟子、荀子以仁义为乐的人为中和为美为其重要标志的。孟子的学说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是基于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最重要的体现,孟子早就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便可协调天时和地利,使天时和地利有着人的发展和智能创造。荀子集先秦思想之成,既不否定道与自然的中和之美,并协调儒家有为中和之美。他认为“中”即指合乎礼仪和先王之道,“乐和同,礼别异”、“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人情之极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这些都体现着儒家思想的有关中和的论道,进而我们可以从中便可得知“中和”一直以来是我国儒家思想学说推崇的,站起重要的地位。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学说中,很早就提到有关自我境界的提高,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的内容:一方面,圣人与我同类,皆有向善之心。孟子说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既然与我辈同类,那么圣人的本性与我辈的本性是相同的,圣人与我辈的区别仅仅在于因为圣人的先知先觉,孟子认为人人皆有向善之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孝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四种向善之心,总结起来就是仁、义、礼、智。这是人的四种基本美德,而且这些都是人的基本本性,所以孟子认为人皆有向善之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和谐了。《孟子 梁惠王上》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告诉人们以爱人之心来爱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之,人皆敬之”《论语》中提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都是儒家学说的有关于仁义的和人与人之间的有爱的论述,儒家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善,孟子用他的人性向善论就已经告诉人们人性本善,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和谐相处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

中国儒家历来倡导“天使、地利、人和”,把“天人合一”看做是人际和谐、社会有序的生态环的基础,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思想即使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孟子 尽心上》中谈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无免。”另一个和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无道“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人道”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儒家的学说中,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孔孟继承了古代的天命思想,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天不仅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也是道德义理的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孔子以自然主义的观念和态度对待“天”及其运动变化。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导则修养,表现为外在道德规范寻找内在根据的思想一句,以及将外在规范转化问内在的求得理论追求,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在中国传统农耕自认经济模式下,个体的人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则是体现在儒家思想的这一方面,在这里,人是被作为一种群体对象来加以阐释和规劝的,人得天兽的主张本身就地理仁德以和天德,体现出人的主体性特征虚幻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的会伦理道德的教化色彩,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伦理道德的归顺和皈依。这种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消弱了原始自然观念中借由自然天真。淳朴的信赖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自然人性,得人具有更多的社会“自然醒”特征,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存心”“养性”“思诚”等人在“天德”面前的反省,体现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实现了自然的“天德”到社会的“仁德”的过渡。

四、社会的“和”

老子给孔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展示了两种“和谐“的境界:”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口句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前者主张相濡以沫的和谐社会,以儒家为代表,后者主张相忘于江湖的和谐社会,以道家为代表,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相濡以沫的社会和谐理论的论述,注重于人性的考察和分析及人性的发掘培养,孔子以“仁者爱人”为前提除法,主张通过个体的“为仁”实现社会和谐,孟子则从人性善的角度分析入手,进一步为孔子的“为仁”学说提供了人性的根据,这两位被后人称为至圣之师及亚圣的儒家学者为社会和谐的理想模式所进行的额理论探索及思想成果,在两千年时间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而影响。从儒家的学说中看到社会的和谐,从孔子的“为仁”到孟子的“仁政”都在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所以,儒家在在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而对和的追求,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要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钱逊教授认为,儒学中的“和实生物”思想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据;“万物各得其所”是和谐社会的要求;适度是达到和谐的条件;法、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同时钱逊教授还特别强调,情又是法、德、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情是人性的表现,由情而有行;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所以人道“始于情”,情是人道的基础。在今天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发扬重情的优秀传统,使法、德、礼相互协调,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总之,儒学中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乃至建立和谐世界新秩序有着其他文化系统无法代替、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社会一直是儒家的基本主张。儒家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从经济思想到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了系统性的主张。为此,儒家无论是对经济本质的判断,还是关于 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都置于德性视野的审视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儒家学者对经济 现象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理论思考,但儒家的崇本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历史上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影响着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然而,历代统治者仅是把儒家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当作价值工具利用,并未贯彻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历代王朝也无不堕入社会相对和谐_不和谐_社会崩溃的历史怪圈。因此,对儒家崇本思想的再审视,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下载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孔子儒家思想的流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商务礼仪谈企业文化建设

    从商务礼仪谈企业文化建设——记陈子毅总监于海翼开发的一次培训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

    从五个方面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先进的企业管理需要先进的企业理念,先进的企业理念需要先进的 企业文化作为支撑,这不仅可以从深层次调动企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还可以培养员工......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大全5篇]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从儒家......

    孔子文化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

    孔子文化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地位 篇一:儒家思想现代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其中的“仁治”、“正已”、“人和”等管理思想深深影响......

    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

    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孔子”这个名字已经很熟悉了,长大以后上学也学了不少孔子的思想及理论,如关于“仁、礼、义、志、信、勇、文、行、信、......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

    从核心价值观透视企业文化建设2011-11-20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国勇2003年8月,中国石化广东肇庆石油分公司拉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序幕。2004年6月,该公司编写、印发了《......

    从梁山集团看企业文化建设[范文大全]

    梁山集团的创始人是落弟秀才王伦,但是由于其胸怀气度只能做一个乡镇企业的副厂长。而从国有大型企业中跳槽出来的林冲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早就看出王伦不是成大事业的材料,遂一刀......

    从梁山集团看企业文化建设

    梁山集团的创始人是落弟秀才王伦,但是由于其胸怀气度只能做一个乡镇企业的副厂长。而从国有大型企业中跳槽出来的林冲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早就看出王伦不是成大事业的材料,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