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2012年10月22日 11:27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8期 作者:张俐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经营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成功的经营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战略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创新五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创新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
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包括改变经营思想,调整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技巧等一系列措施,使组织内各要素在质和量上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组合,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一、经营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对于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当代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总之,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间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企业必须广泛、综合、全面地创新,方可造成相对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长时期创业者利润,取得高于其他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1.积极推进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任何一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必须从管理者的观念入手,紧跟形势的变化,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观念创新包括人本管理创新、知识管理创新和管理理念创新。
(1)人本管理创新。经济信息化使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调整和升级加快,需要大量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企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和才能发挥程度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现代企业需要的则是更多的知关键词:经营管理,实质,创新 识型、复合型的人才。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现企业普遍存在一方面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这种局面不利于企业的成长。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职工与企业的“亲和度”,更要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为他们寻找施展自己才华的环境和发展机会。要给员工一些“获利”的空间,把活劳动“资本化”。企业职工持股是人本管理的最新发展,职工持股使得地位、权利与经济利益的结合和统一,使员工个人利益、发展和企业利益、发展能融为一体。
(2)知识管理创新。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素质培养和发挥,使所有的人员都能极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随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积累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动。另一方面,要大力在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管理创新,必须依靠知识管理这一利器。
(3)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为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主要经营者,不是官员型的经营者,经营者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再次,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前不久,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最后,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中国的家电企业、通信企业、IT企业,如TCL、夏新、康佳是从家电行业拓展到手机领域;联想从PC延伸到IT,再通过并购进入手机领域;桑达与飞利普,浪潮与LG,波导与西门子等等的合作,正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资金与资源的扩张及管理经验的复制,实现企业多元化的探索;通过进出口贸易,海外投资战略联盟,推动国际化扩张。所以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2.重视经营战略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现代企业竞争就是企业战略的较量。经营战略包括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确定的经营目的,为达到经营目的而制定的经营目标或方针,以及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分配或再分配的决策。
有句通俗的话讲:“做对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在制造每件产品时。从其本身来讲,没有什么挑剔的,工人很勤奋、努力、日加班,夜加点。非常辛苦。把事情做得很对,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再完美、价格再便宜,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照样堆积在仓库中,不见效益,这是将事情做对。反之,如果做对事情,则是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使产品的价位比较高,甚至还不很完美,开发出来的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战略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战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过去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而现在是不同了。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所以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制定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战略决策。同时企业进行战略创新时,应密切注意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市场的开拓等战略课题列入战略之中。
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显战略。如:企业应吸收人才,应留住人才,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怎样吸收人才、留住人才需要一些可行的行动、计划、制度加以实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才战略。再如:众所周知的汽车刮雨器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部件,但若在下雨这一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则可能成为关键的限定因素。可见战略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才显战略。
3.积极推进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有效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正在趋向扁平化,原来承担上下级沟通联络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管理成本也较低,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反映速度。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创新,保证最好、最快的信息迅速地在企业内传递,使员工成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人,并可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工作,承担责任。
现在有很多企业,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使企业轻装上阵,精干起来。其次,要解决机制性、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转变与以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方面面。再次,建立新体制、新机制需要开发性的创造力;强化科技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活力,更需要创新意识。同时,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积极推进企业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创新。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实现增长的基本途径之一,其性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认识。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智能化的装置设备,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计算机、互联网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快速、先进、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单位大量的繁杂业务,耗尽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当今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因此,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6.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来营造创新的氛围。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重视、各方协同、机制的保证、典型推动和激励政策、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创新管理,从多方面来营造创新的氛围,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
比如,企业要实现从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到管理方法的创新,走出一条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市场占有率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各类人员除学习基本理论外,工程技术人员要以创造技法和发明方法为主,设计人员要以创造性设计为主,职工要以技法普及为主,管理人员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市场营销人员以经营谋略为主的不同工作性质作不同的安排和要求。同时,要形成创新力开发,必须解决运行机制问题,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才能成为有效的保证体系,使企业创新能力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调动企业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开展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创新活动。要大力宣传总结在创新管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推动和促进向其高层次发展。技术创新本质上应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所以应按政策和法律严格管理和保护。
三、创新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人才
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这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管理出效率。管理工作做得好,把一个单位的人、财、物三方面以最大程度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就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最大限度的工作。管理出效益。管理工作做得好,人、财、物使用得当,搭配合理,就能以尽可能少的开支为企业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工作做得好,就能人尽其才,用兵如神,不但用尽可能少的人做好了工作,而且能使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善于管理的条件下,一些本来以为无用的、不能用的人也会被培养成栋梁之材。人视之如顽石,我视之为璞玉。这样,企业的人才就会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人才是企业之本。有了一支素质高、水平高、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再加上使用得当,企业就会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企业所依赖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要在瞬间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就迫切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唯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才能做大、做强企业。
参考文献
1.谢燮正,夏海贤,杨凤林.企业创新能力开发.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彦宇.创新创业,再立新功.企业管理,2004(5)
3.施晓红.企业经营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水电十四局昆华建设有限公司)
第二篇:经营管理创新
经营管理创新
以供应链理为核心整合管理活动。
目前中国企业正从各部门体系的小利益范围中摆脱出来,管理活动前向、后向延伸与整合,提升组织和业务的整体性。这种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延伸与整合发展所呈现的趋势是:朝着集中计划与分散执行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即基于事件反应时间、集成高新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精简供应链组织,使得供应链更为紧凑和简约;重视客户服务与客户满意度,注重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受;终端消费品市场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等。
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让管理简单化、柔性化。
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强调企业组织为流程而定,突破部门职能分工界限,按照企业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把全部业务流程当作整体,将有关部门管理职能进行集成和组合,强调全流程绩效表现取代个别部门或个别活动的绩效,实现全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和服务。
这种管理方式弱化中间主管层次的领导作用,缩短过长的管理路线,建立管理中心下移的体制;实行业务流程的“顺序服从”关系,讲求的是流程上下环节的服从,流程内的成员互相合作和配合,流程各环节从对上级负责转换为追求下一流程环节的满意,组织单元之间的绝大多数工作衔接将按照确定的顺序及规则进行,不需要一个专门的控制、协调机构;注重流程过程时间的短和快,对流程内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优化的定义和筛选,增强增值性活动设置,消除流程瓶颈。
企业文化管理走向量化。企业竞争的硬性成本基本趋同,关键的影响因素变成了软成本,即企业文化成本—员工的情绪、投入、敬业精神、忠诚度等。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究竟能影响到什么程度?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帮助企业把资源激活?
近年,企业文化管理开始从定性走向定量,但不是片面数据化,而是具体化和精细化。一方面,对企业的文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量化,包括定序、定比、定量、定距等。另一方面,对照差距找到文化管理的短板,具体化和精细化管理策略。
以业务营运为核心的战略化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具备更前瞻的眼光,勇于和善于预测,并积极构造战略架构;要求企业更关注核心能力发展和资源沉淀,必须从全国甚至全球、从产业的角度来考虑资源配置,以核心能力为龙头,在资金、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有机整合;要求企业成为产业新标准或规则的制订者,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领先,由市场份额、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转向对商业机会的竞合;要求企业不必过多考虑
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资源相匹配,而是根据业务的战略规划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
信息化应用创新
由单一功能应用转向集成应用。要通过信息化集成更好地将市场、经营、生产的各种信息打通,积极协调企业现有和将来的应用程序、数据及员工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以便实现对关键业务流程实时的有效管理。目前国内真正具有应用集成示范效果的企业为数不多,但大多数CIO认为,集成应用是信息管理的主流方向,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在理念方面,面向企业管理需求,解决集成与随需应变、领域专业应用与全面集成的矛盾,在分步应用与全面集成之间找到平衡;在应用实施方面,主要是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部分信息管理先进的企业可能实现系统应用集成,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调用信息,但最理想层次的业务流程集成即通过流程把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于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则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当的管理基础,这一层次的集成很难实现。
由单一的管理功能转向管控与服务一体化。集成应用也带来信息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数据的管理、调度指令的实时传送、计算机在线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等可以在业务节点(业务组织单元)和管控节点(职能管理组织单元)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在线实时管控与服务。当然,这种管控与服务一体化更多地体现在业务性管理,如“三流一活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具体的作业活动)的管控与服务,而对战略性决策管理和策略性举措管理还缺乏有效的应用。
竞争战略及合作模式创新
由人才竞争转向知识管理、创新人才两极竞争。人才竞争更多的是理念性的诉求,但现在开始转向务实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人才竞争。知识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使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知识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拥有更高层次上的竞争力。
创新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管理的延续,是超越现有和潜在的知识竞争。通过创新人才的开拓精神、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创造和设计新的知识管理,形成新的竞争力。
由部门战术层次竞争转向企业整体策略层次竞争。随着市场不断成熟,由市场、销售部门主导的价格、品质等战术层次的竞争因素已经不是主导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很容易被模仿,因此吸引力正渐渐变小。为了与众多对手相区别,企业在整体策略层面开始设计竞争手段,竞争的内容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像品牌、客户满意度服务、公益广告、企业文化等因素组合并左右顾客的选择。同时,在每一个竞争领域,由于企业的模仿能力强、竞争压力大,在同一内容的竞争中也出现了多种变化,所以在任何一个竞争领域,企业都必须跟上环境变化,不断地弥补、修改、提升、创新整体策略层面的竞争力。
由持续经营合作转向项目型经营合作。多数企业基于战略的长远框架已经搭建,即基于长远的企业利润模式已经明晰,所以持续经营型合作(法人之间合作成立新设法人组织)形式越来越减少。虽然有些跨行业或跨产业领域持续经营合作形式依然存在,但数量在急剧下降。独特性和一次性业务活动在企业实践中所占价值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环境因素和趋利性的本性使得企业趋向于选择短期合作形式即项目型经营合作,无论是同业间还是跨行业或产业,为某一营运事项成立法人组织,等事项一完成,法人组织也就依法解散。
由资源互补合作转向资源交易合作。基于持续经营合作模式的营运基础是资源和能力的优势互补,转向项目型经营合作后,顺其自然资源就成为一种交易性合作,而且往往成为项目型经营合作的制约要素,一方往往为寻求有效资源交易而与拥有资源的另一方主动合作,以交易的方式形成合作模式。
第三篇:“费改税”:实质在于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对于“费改税”,目前人们有种种理解。在经济学领域,理解或说法不同本是常事。但是,如果理解上的差异仅仅是由于概念之争或字义之争,而且,这种争论又妨碍了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判断,那就有些因小失大了。
我认为,相对而言,当前最需要去做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不在于纠缠“费改税”的概念本身是否确切或使用这个概念是否适当,而是脱出字面的局限,深入到它的核心内容:“费改税”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政府收费应还其本来意义
作为一种政府收入形式,收费与税收当然有所不同。收费的取得,要以交换或直接提供服务为基础。税收的征收,则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故而,在政府的收入体系中,后者属于主角,是基本财源:前者扮演配角,起补充或辅助作用。但是,不管怎样,配角也是必要的。起补充或辅助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收费本身有什么不好。
然而,以政府收费的内涵和外延为标准,对照一下现存我国的政府收费,就会发现,目前我们称之为政府收费的项目,其大量的,不在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之列。
第一,在现存的政府收费中,既有单纯凭借政府的政治权力征收,并未在征收的同时伴之以服务,因而属于名为费实为税的项目;也有既不必要亦不合理、没有任何征收依据的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第二,现存的政府收费项目的相当部分,并未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甚至未经过上一级政府的批准。而是由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行发文,在各自职权所能覆盖的领域,巧立名目,按需而收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收费项目既不合法,也不规范。
第三,现存的政府收费收入,基本不纳入预算,而是作为自收自支的财源,或归入预算外收入,或进入制度外收入,直接装入各部门、各地区的小金库。因而不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系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且开支范围随意性很大的收入。
显而易见,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截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将两者区别开来,在区别的基础上,讨论“费改税”的对象问题。
“费改税”,当然不是要将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事实上,在我国,即使是改革之前的年代,政府收费的形式,如规费,一直是政府收入的来源之一。对于它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改为征税。可以纳入“费改税”的视野范围的,只能是现存的政府收费中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不相符的部分,即名为费实为税以及纯属乱收费的项目。
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其实,深入一步看,现存的政府收费与本来意义的政府收费的不相符,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它的实质。事情表现在名为费实为税以及乱收费上,问题的根源则存在于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之中。人们所反感、所厌恶、所极力加以改变的,并不在于收费本身,而是通过收费所表现出来的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
比如,政府收费浪潮的兴起,最初尽管是由于政府规范性的收入渠道不畅以至收不抵支,但其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根本的原因,是收费所实行的自收自支、不列预算的管理办法。既然能够自收自支,收费项目的多与少和收费规模的大与小,同各部门、各地区的利益挂上了钩,特别是同有关人的个人利益搭上了桥,收费便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利益驱动。既然能够不列预算,来自收费收入的支出去向可以脱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些不便公开亦无法公开的开支项目,便找到了在预算内无法安排的资金来源,各种腐败行为也就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温床。到这时,收费便走上了一条“越收越多,越多越好”的膨胀之路。[!--empirenews.page--] 再如,国有企业的困难显然与其负担沉重有关。注意一下国有企业负担的构成,便会发现,在其中,除了规范性的税收之外,来自政府部门的各种非规范性的收费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且,从企业的角度看,后者的征收,既无固定章法,又似乎永无止境。政府部门,每新办一件事情,每增加一项职能,几乎都要启动收费之轮,都要向企业伸手要钱。诸如节日摆花费、亮灯费、禁烟牌费、驱赶叫化子费、精神文明知识大赛培训费、树木打药费、排放雨水河道清淤费、河道维修排水费、环卫设施费、修垃圾站费、门前三包责任书镜框工本费、旧人防工程拆除补偿费等五花八门的政府收费项目,并非只有某个地区征收。放眼全国,政府部门摊在企业身上的收费项目,肯定不是以几
十、几百来计算的。
又如,在农民那里,所谓“三提五统”(即村级三项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乡镇五项统筹:办学经费、计划生育费、优抚和五保户供养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的基本特点,是一事一费,花钱者收钱。这样一种公共分配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增加农民负担的基因。既然干一件事收一种费,收入与支出直接挂钩,那么,随着农村公共事业范围的扩大,新的收费项目只能不断地派生出来。既然花钱者直接收钱,收多少便能够花多少,那么,随着乡(镇)村政府需要的日益增长,农民负担的收费项目和额度自然会层层加码,甚至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费改税”不过是为规范政府收入机制而须采取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着眼点应放在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上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费改税”的着眼点不应也不能放在将一部分政府收费改为征税上。实现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才是“费改税”的真正动因和实质所在。如果不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只是就“费改税”论“费改税”,其结果,很可能像割韭菜那样,割下一茬——将一部分收费纳入税收轨道——后,由于其根——不规范的政府收入机制——尚在,新的一茬韭菜——乱收费项目——还会不断地生长出来。所以,只有牵住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牛鼻子,通过“费改税”将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转变为规范性的政府收入,才能占据打赢“费改税”这场战役的制高点。
那么,什么是或怎样才能算是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
依我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标志可以依循:
第一,以法制为基础。即是说,政府取得收入的方式和数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便收多少。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收入,都必须先立法,后征收。
第二,全部政府收入进预算。政府预算的实质是透明度和公开化。它体现着立法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收支行为的监督,并非简单地由哪一个部门管理或列入哪一类表格反映。也即是说,政府的收与支,必须全部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不允许有不受监督、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
第三,财政税务部门总揽政府收支。也就是说,所有的政府收入完全归口于财政税务部门管理。不论是税收,还是收费,抑或其他别的什么形式的收入,都要由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管起来。即便出于工作便利的考虑,把某些特殊形式的收入,如关税、规费交由特定的政府职能部门收取,那至多也是一种“代收”、“代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要切断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同其经费供给之间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铲除“以权换钱、以权谋钱”等腐败行为的土壤。[!--empirenews.page--] 因此,我国目前这方面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在瞄准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化这个根本目标的同时,围绕“费改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既要积极——保证顺利出台和实施效果,又要稳妥——尽可能化解阻力,换取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
第四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
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过20年历程,从分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办法点子想了不少,但似乎并未找到一条终极的解决方案。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国企改革的形势依然严峻。早期的承包制、租赁制短期内的确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回避了所有权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现象。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公司制在组织设计上存在先天性缺陷,而且作为单纯的组织设计形式,公司制并不解决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问题,所以很多国有企业即使实行了公司制改造,照样是亏损严重,上市公司照样存在大量的ST板块。于是中央提出,国有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进有退。更有学者提出,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民营化。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之后,即使交给民营企业或者混合制企业来经营,这个领域作为实体的企业依然存在,民营化、股份化就一定包治百病吗?显然不是。其实,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好,私有企业也好,混合制企业也好,体制的变革只是外在的、显性的变化,它并不是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最根本性因素。在国民待遇的游戏规则下,各种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台竞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这两个美国人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特征:
一、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扩展应用的潜力;
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相对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拘于形式和外在的东西,它更多地从企业内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企业和市场。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
1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的利润,就必须尽快培养影响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国近两年开始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便很快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并接受。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则没有固定模式。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是创新呢?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1911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创划分为五种:一是生产新品种,二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拓新市场,四是利用新原料,五是实施新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将以上五种创新方式归于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引起的创新和管理变革引起的创新。
为什么说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呢?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从而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处于这种优势,除了自然垄断,就只剩下创新这条路了。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这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思路不谋而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熊彼特甚至认为,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经营者才有资格叫企业家。江泽民同志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希望。2
第五篇:教师思想汇报:素质教育在于创新
教师入党思想汇报:素质教育在于创新
尊敬的党组织:
教育是一个民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加强对教育的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二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为创新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创新教育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焕发理想之光,从而做出创新之举,成长为创新之才,把素质教育推向最高境界。
素质教育形成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秩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把学生训成思想上墨守成规的顺服小绵羊,学习上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书呆子,生活上娇生惯养的寄生虫,身体上弱不经风的豆芽菜,心理上脆弱冷漠的胆小鬼的局面。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求实务新,实事求是,做敢创新天地的开拓者。提倡积极创造性思维,从接受性发展为发现性,从单一性发展为多元性,从同一性发展为求异性,独立思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不畏权威,不惧风险。注重学生的能力、独立个性和特长以及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同志讲“三个面向”,教导我们把目光应该盯着现代化先进水平,盯着未来的远大目标,盯着世界最前沿科学。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教育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唤起学生想象之光辉,成长为创新之才,而不只是知识的瓶罐和考试的机器,书本的蛀虫和生活的书呆子。创新教育任重道远,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活力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素质教育就没有前途和生命。
在现实中我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校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搁在一边,随心所欲,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想开多少课时就开多少课时,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成天管弦齐鸣,锣鼓喧天,鹰歌燕舞,五花八门;还有的学校办各种各类的培优班提高班特色班,选拔尖子,孕育明星,为学校争取名誉并创收,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名利双收之实;还有的搞走出去,请进来,成天热衷于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
而在我看来素质教育仍然应该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课堂教学为活动中心,首先要圆满完成国家设置的课程和设计的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德智体美教育极其目标都应该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和实现,渗透与各科教学之中,不能另搞一套,更不能乱套,甚至把学校变成创收的工具。
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搞满堂灌填鸭式,更不能放任自流甩手式,努力地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对课堂教学要进行严格监督和科学检测评估,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够蓬勃发展,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党员入党思想汇报: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入党思想汇报:党校培训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