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方法探究6学想讲练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学想讲练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春五中高三物理备课组
物理教学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更要从观念上、教学方法上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什么水平的教师就有什么水平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与教师紧密相连.教师必须充实自己,提高自身水平.教师只有在自身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的档次之上,才能将自己肚里的“墨”吐出来,传授给学生.教师不应仅追求自身水平的提高,更应追求把自己的知识生动、灵活地传授给学生.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优秀教师,才能担当起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时期,接受能力强,对周围事物好奇心重.因此,物理教师应利用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加强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枯燥乏味的物理课程变得灵活、有趣、生动.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并能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以及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对知识充满探求欲望.三、主渠道在课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更要创建一个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一个压抑、死板、严肃的教室中,学生的心情受到压迫,思绪不敏锐,难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提不出新颖的科学问题.因此,创建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一个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而独立思考在物理教学中更是起着关键作用.纵观历史上众多科学发明,独立思考均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独立思考表现在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习惯了填鸭注入式的教育方式,懒于动脑筋想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引导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学生获得质疑的自信.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创新能力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在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自主空间,学生难以有发展创新思维的机会.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相应的创新思维不断地熏陶学生,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实验、总结、类比等,让学生作出猜想,逐步运用假设的方法处理问题.教师还可以采用再现法引导学生思考,即让学生沿袭前人的方法推理,经历失败和成功,体会创造的趣味性和收获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建立物理模型,并根据现象和事实进行归纳、假设、推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扎实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要忘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事例比比皆是:伽利略敢于质疑,不盲从;牛顿善于动脑;布鲁诺为真理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等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事例,可以深入地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热情.六、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物理是一门充分结合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结合、选实验设备、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让学生真正动脑筋去分析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七、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
教师某段时间进行开放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高中物理知识,查阅一定资料,走访专家等,让学生自由分组结合,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学生自己设计报告的主题,自己选择时间地点,调查对象,最后处理数据,建立模型等.教师要做的仅仅是监督学生的纪律,保护他们的安全,然后积极地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通过自主设计,自主调查研究,提高学生的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创新能力.总之,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高中教师必须改变自身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适当地嘉奖学生,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教学方法探究9学想讲练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长春五中物理组
学想讲练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化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物理学科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夯实能力培养的基础——知识
离开知识的支撑,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只是空谈,任何能力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新能力的基础.物理这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由许多基本概念和规律组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等智力活动,把所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所以教学过程应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活动过程.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用身边的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来说,如何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极其重要.人生来好奇,对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都想知道为什么.根据这一特点,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八年级物理“引言课”,设计若干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手脑并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作用非常大.利用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探究活动可让学生经历一些物理知识规律的探求过程,充分调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的参与,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创新.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可以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新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敢于发现,主动思考,勇于创新.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口头陈述.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4.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在认识过程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物理科学探究,需要分组进行,每组3~5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外,组内角色要转换.在探究活动中,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进了交流,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提高了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总之,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一门学科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劳动,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第三篇:教学方法探究学想讲练中物理规律教学活动设计5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学想讲练中物理规律教学活动设计
长春五中高三物理备课组
在高中物理理论中,物理规律是其核心内容.当学生把握了规律后,才可准确分析、解决有关物理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物理规律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研究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使其深刻理解规律.一、设置探究物理规律的问题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学好物理规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积极思考,进而发掘其所含的物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探究情境.如让学生在观察中、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问题;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物理信息中发现所含的物理问题;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加以延伸、拓展,从而发现问题,探知规律.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应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如为学生提供问题研究的知识准备;为学生提供物理规律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数据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提供问题深入探究的依据路线.另外,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在讲“光的放射规律”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为何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学生答:有光射入.然后让学生观察平面镜、发光的日光灯、磨光的金属以及书本等.而后提问:因为有光由物体而射入眼睛,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物体,那么上述物体射入眼睛的光的来源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日光灯所射出的光是自身发出的,而其他不发光的物体则是由于光源反射至其表面.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演示之前,先向学生呈现演示器材.其中,光屏刻度及其可折叠性须让学生观察清楚.教师简单分析光的反射现象,引入一些基本概念,作好探究活动的铺垫.接着进行规律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激光笔、光反射折射演示器.提问:光反射时需遵循怎样的规律?即反射光线射出的方向.换言之,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何关系?演示实验后,教师可让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加以分析、讨论、总结:①对比实验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相对位置;②对比每次实验中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在这些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二、把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与实验归纳法,亦或整合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其具体方法又分为如下方面.1.利用物理实验活动总结物理规律
第一,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加以归纳总结,以及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从而获得物理结论.第二,借助实验探究若干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获得.第三,先分析实例或实验现象而获得定性结论,然后通过实验找出其定量关系,并获得定量结论.第四,限于实验条件,先向学生呈现前人的实验结论,然后分析实验结果,最后获得结论.第五,通过分析物理现象或者生活经验而获得物理结论.例如,在讲“焦耳定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经验,分析出电热与通电时间、电阻以及电流强度的密切关系.教师先向学生展现电风扇、电饭锅、白炽灯等电器,尽管这些电器的功能不同,其是否有共同点?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3个学生上讲台,分别拿1个电器,将电器都通电实验1分钟,并触摸电器与电扇的电动机部分,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电器在工作时均会发热.教师总结:电流通过任一导体或电器,导体与电器均能发热,该现象则称为电流热效应.接着让学生猜想:电热与什么因素有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焦耳定律”.2.利用现有知识推导物理规律
在物理规律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如数学知识等.通过理论推导法而导出新物理规律.第一,利用函数图象、物理定义式等,推导出物理公式.第二,以物理实例、实验作为定性研究,然后利用理论推导而获得物理规律.第三,基于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观察,分析理想实验,加以想象、推理,最后获得结论.第四,利用已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归纳或者演绎推理而获得结论.例如,在讲“动能定理”时,教师可提问:一质量是m的物体,于外力f作用下,从速度v1到v2,并经过位移s.请用已学知识,说出物体动能变化与外力f做的功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可依据运动学规律与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理论推导法而导出动能定理表达式.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另外,可以提出假说,然后加以修正与验证,最后获得结论.例如,楞次定律的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研究等,都可以运用假说法.但不管运用何种方法,都需基于探索过程而获得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以及文字表达.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小组讨论、规律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小制作、小设计等.
第四篇:教学方法探究7学想讲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学想讲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长春五中物理组
高中物理知识纷杂且难度较初中更大,要学好高中物理除了努力外还要注意方法,而所有方法的基础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什么方法都无从谈起.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心理学提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需要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简化.在教学中,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之一.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步入模型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提高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首先应重视实例和图象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问题现实化,尽量用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和想象的事例和图标来说明问题,重视实例和图象,教会学生简化问题和画图.在理论上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
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法,以适合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思维,从而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其次应训练学生对题目的敏感度,关注题目中的重点字、重点词,提高读题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题断句和分析题目,要有目的性,从每句话中提炼所能得到的信息,从信息联系知识点,并把读题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内化为习惯,从而引起质的变化.在理论上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应该说,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因此,从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不仅如此,还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而是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物理学科更是如此.布鲁纳说:“制订物理学和数学课程的科学家已经非常留意教授这些学科的结构问题,他们早期的成功,可能就是由于对结构的强调.他们强调结构,刺激了研究学习过程的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抽象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的必要内容,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长 春 五 中 物 理 组.
第五篇: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精心组织课堂,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搞好物理教学的先决条件。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教学目标中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出了“设疑、探究、评价、应用”的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制疑问,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多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引导探究。爱迪生说过“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切的方法是什么。”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
3.评价总结。通过以上环节的活动,学生得到了信息与思维的结果,教师对小组和个体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将假说上升到结论、规律。
4.应用迁移。用科学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达到扩展所学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既探求科学的精神。
二、巧用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课堂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把课本中一些原理和方法比较简单、仪器易取易读的演示实验改为堂上实验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简谐振动图像”等实验改为课堂学生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操作,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由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构建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几个小课题,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交流之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的课题。感兴趣就会不怕艰苦,积极主动去学习,遇到问题喜欢多问,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
3.教师可以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如人教版高一物理课本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改为学生实验。对比前几年对该实验的教学,新教材课本以学生操作和思维活动为主的内容设计,增大了教师课堂容量,加强了实验的探索功能,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探索,突出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展现了知识和规律的发现形成过程,对学生大胆实验,主动探索物理规律起到了积极影响。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别人认为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从中发现“摇摆等时性”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管对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给予分析,同时要表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如我有一个学生,高一物理成绩平平,但遇到问题总爱提出不同的想法,对此笔者引导该生沿着错误的路子走下去,引导他自己分析找出原因,仅半个学期,该生物理成绩班级就名列前茅。只有带领学生敢于“求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总之,教师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投入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兰顿。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2]顾建新。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J]。教育探索,2010(02)。
[3]王贤杰。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路径分析[J]。成功: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