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探索 周书文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镇江旅游学校
周书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素质的逐日提高,人们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中职院校若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整套适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探讨,力求提高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 建立 探索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迅猛发展,竞争激烈,旅游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一般中职院校由于存在着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及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等原因,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依旧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操作,倾向基础知识而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匮乏,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服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介于实践理论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种衔接的中间地带,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并积极探索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既掌握必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
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的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例如:当前中职旅游专业由于高职考试等原因普遍采用的是高教版出版的教材,在《走客房的清扫》这部分的实践教学中,高教版《客房服务与管理》对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是西式铺床的服务程序。但是,由于国内游客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普遍喜欢中式铺床服务,饭店业为满足客人这一需求,大部分已改用中式铺床。以教材为基准的实践教学明显落后于行业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
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旅游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室加示范操作室。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人才,也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
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职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索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及内容,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旅游职业学校应该在考虑多方实际的基础上,选用和编写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材,另外还要广泛调查和时刻关注旅游行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和变化,以适宜地调整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另外还需要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实践内容上也要有所侧重。同时要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培养方向和兴趣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具体的措施为,先由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到服务与管理项目实践等环节,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差别,不可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二)变注重“专才”为注重职业能力。
现代化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等旅游学校学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化旅游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还有责任感,诚信度等。专业能力是针对行业操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技能。如专业岗位知识,工作程序的熟练程度,以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而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我们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变强调“形式”为强调实训环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但遗憾的是,当今我国中等职业旅游教育中对实训问题普遍解决不力,缺乏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场所。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首要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不需动用多大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学生通过在企业 的见习、实习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走向社会。其次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当前各中职旅游学校已经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我们要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再次是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给
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等比赛,并推荐他们参加县、市级的同类比赛等等。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他们不同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讲话。如在讲授餐厅服务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和服务员进行正式的问候,迎宾引座,推销菜肴,上菜斟酒,收银找零,送客引路等模拟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
(四)加强旅游专业实践环境的建设
旅游专业实践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校内的各类旅游实践设施设备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
校内旅游教学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1)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避免资金浪费;(2)运用多媒体条件立体模拟客房、餐厅、旅行社以及景区(点)的实际运营;(3)使用学校已有设施开展旅游案例教学、双语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4)进一步完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地理实训室、旅游环境保护实验室,以及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5)成立旅游模特队、礼仪队,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旅游形体训练;(6)开展社交、摄影、美容化妆、舞蹈等综合技能实训;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1)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档次高、发展成熟的固定实习、参观基地;
(2)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3)开办一些旅游校办产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也局部对外开放;
(4)鼓励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纪资格证、领队证、调酒师证、咖啡师证、城市规划师、博物馆讲解员合格证、餐饮英语会话证书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相关旅游职业资格;(5)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搞好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引进或聘请在旅游企业第一
线从事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及企业骨干人士到学校任教,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等等。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职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改革旅游职业教育的新途径。为了满足旅游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中职院校必须完善其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力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建立和完善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谷.就业导向与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2】 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2期
【3】 王霞云.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选择初探.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2006年 第三期
【4】 王霞云.就业导向呼唤中职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5】 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6】 刘志江.我国旅游教育的回日与前瞻.旅游学刊
【7】 赵丹青.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
【8】 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9】 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10】 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11】 董鸿安,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第二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了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设计为核心,以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补充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介绍了实践取得的成效,以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030-02
ExploxationandPracticeof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ofBiotechnologySpecialty
CAI MinJIN Guo-wangOU YANG Su-zhen *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s and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with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the basis,regarded the design as the core,relied on the graduation practice,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training,use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supplement,and had other major aspects,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was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ity.Key wordsbiotechnology;practice teaching;training objectives;teaching system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复合型专业。安阳工学院开设此专业已有8年时间,逐渐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培养“理工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是能力的培养。为此,把对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从而确定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目标。第一,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操作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及专业仪器的技能;第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对所选问题从专业方面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前2个目标,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后2个目标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1]。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规律性和确定性,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建立符合安阳工学院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专业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依托(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实践教学核心(各种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设计)、实践教学补充(社会实践),四部分贯穿整个学程,构成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2]。
2.1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提供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中国粮油仪器网
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基础实验。如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等,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根据课程特点和开设先后,制订系列大纲,确定完成的训练任务,各课程围绕训练任务,精选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形成基础性、实用性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2.2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核心,构建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2.2.1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一是通过基础课程实验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此外,开设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既满足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又强化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微生物实验课开设的“水中微生物的生物学检查”综合实验中,包括实验取材、培养基制作、接种、制片染色、油镜观察计数、绘图等综合技术训练。二是通过开设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如动物生理学是研究探讨正常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中易于启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做实验,使学生改变墨守成规、“照方抓药”式的学习方法,易于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独立设置综合性实验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充分分析专业相关课程构成和在课程教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按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途径。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是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加强了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主要是参观校内研究室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如小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九州制药厂等,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该专业科技动态及技术发展前沿状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实践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教育活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独立工作技能的训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3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2.3.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将科研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计划的实施。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生产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就业的起步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补充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毕业实习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成效
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依据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及保障体系顺利实施的目标。
3.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决定培养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博士或硕士研究人员,并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学位、到高校进修,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
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3]。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逐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要求,保障实践体系的顺利实施。
3.3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创造基本条件
科学管理是提高一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为此,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合并调整、资源共享,实行实验室责任制,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使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全方位实现实验室科学的组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并制订毕业设计(论文)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条件[4]3.4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近年来,通过购置新仪器,实践教学的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立了兼具教学实验和科研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基本条件,先后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如九州制药、益康制药、漫天雪蛋白有限公司等。
3.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是单列的课程,对实验教学也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各实验课程的要求及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核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应对挑战和考验的能力。实验考核的效果可反映学生对待平时实验课的态度,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5-6]。
3.6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充实第2课堂内容
第2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如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参与并完成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化工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奖等,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为当地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1] 丁春邦,杨婉身,马恒东.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65-67.[2] 夏兴有,潘信吉.优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J].实验室科学,2004(1):90-91.[3] 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等.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87-90.[4] 闫冰,刘影.加强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71-72.[5] 白玲,廖锦锋,马春涛,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3-14.[6] 阎晓菲,对山·白肯,刘文,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7(5):68-70.
第三篇:成都市建立“两个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发表在《中国动物检疫》2013年第6期
成都市建立“两个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杨浩 石兰 袁孟伟 韩鹏 李华 肖萌 董嘉 李悦波 郑尧
(成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推行以完善两个体系、探索两种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和提升一种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其中,两个体系的建立,借鉴了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初步实现了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流程运行和过程监管。
关键词:动物检疫关键点控制体系;监督执法追溯体系;流程运行;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防控动物疫病和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检疫、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保障,以创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机制为重点”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和有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介绍我市建立和推 1 行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的情况。提出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关注,而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仍然还很薄弱,特别是在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等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追溯性等方面都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素质低,工作流程缺乏。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有限,执法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较低,长期以来,都缺乏一套规范、适用的指导性工作流程。二是检疫结果追溯性差,原始记录缺失。由于动物检疫工作缺少简便易懂的“傻瓜式”文书和原始记录,长期以来检疫人员在开展动物检疫、监督检查及无害化处理监督等工作时,仅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登记和统计,却没有记录和反映检疫工作开展时的实际情况,造成动物检疫工作追溯性较差。一旦对检疫结果进行追溯时,检疫人员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当时的工作情况,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风险,加重了检疫人员的心理负担,使检疫队伍很不稳定。三是官方兽医人员数量不足,出证存在隐患。目前,由于官方兽医资格条件的限制,我市通过确认并公布的的官方兽医数量少,多数检疫工作由官方兽医助理在一线开展。而动物检疫是一项行政许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应由官方 兽医出具。官方兽医虽出具了检疫证明,但既没有直接实施现场检疫,又没有任何工作衔接的原始依据,出证工作存在着极大隐患,官方兽医担负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以上问题的存在,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检疫工作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现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科学适用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体系,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做法
我市立足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借鉴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制定了详尽、完善的工作流程,建立了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
2.1 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实施流程管理
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各项规程为基础,梳理并制定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瘦肉精”监管、实施行政强制、动物卫生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等工作环节操作性强、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并严格细化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直接指导一线检疫人员的实际操作,实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各环节的无缝对接。这些工作流程建立运转 后,就像企业的生产流程一样,使我市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流程可指导,有标准可依照。
2.2 制定工作关键点,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
我市在建立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找准工作中各环节的关键点,建立了《产地检疫关键点》、《屠宰检疫关键点》、《流通环节“瘦肉精”监管关键点》、《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关键点》等工作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凸显关键点控制,以关键点控制规范检疫程序,使检疫工作按流程顺利运行。通过建立关键点控制体系,使复杂的动物检疫工作变的简单明了。检疫人员根据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标准开展检疫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流程运行,工作关键点是否落实到位,确保检疫人员操作规范,不留断点,保证对动物检疫关键点的有效控制。
2.3 完善工作记录,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追溯体系 我市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工作各环节中需要使用的配套文书和原始记录记载,流程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工作记录,例如:《产地检疫原始记录》、《检疫判定书》、《入场监督查验原始记录》、《宰前检疫原始记录》、《宰后检疫原始记录》、《生物安全处理现场监督记录》、《“瘦肉精”测定原始记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记录》等24种工作记录。各项记录由全市统一印制 发放,以各项工作记录中的项目及标准指导一线检疫人员规范操作,以此形成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而又密不可分的证据链,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可追溯性。
2.4 运用原始记录,建立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之间的衔接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有效的衔接机制,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两者工作明显脱节,出证隐患和风险都较大。我市利用上述原始记录,积极探索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官方兽医助理实施现场检疫操作→官方兽医助理填写检疫原始记录→货主签字后凭原始记录到动物检疫证明联网电子出证点→官方兽医确认检疫结果→官方兽医根据检疫原始记录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工作机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方兽医人数不足的困难,实现了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9月“两个体系”在我市全面推行以来,得到了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及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目前“两个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3.1 促进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两个体系”启动之初,为全面提升全市官方兽医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水平,我市举办了第一期官方兽医培训,专门就“2211”工程的有关内容进行详解,要求每一位检疫人员都要 对工作流程、工作关键点以及工作记录的内容烂熟于心,并定期组织学习、考试和抽查。通过“两个体系”的推行,目前我市多数检疫人员对“两个体系”的内容已基本熟悉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检疫人员的思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检疫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能从整个流程上掌握完成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不再局限于工作的某一点,有效地确保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提升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促进了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检疫工作留下的只是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一些统计表,真正反映检疫当时情况的证据欠缺,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工作方式既不科学,风险也很大。“两个体系”的推行,让检疫工作不仅留下了结果,还留下了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原始证据,形成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的证据链,提高了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工作实现了可追溯,极大地化解了工作风险。基层检疫人员曾感叹:“干了多年的检疫工作,没想到通过工作流程和原始记录,让我们对检疫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工作规范了,风险也极大化解了!”“两个体系”的推行,使原来落后的工作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检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工作信心大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3.3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工作流程是开展检疫工作的基础,我市制定的各项工作流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在工作记录的第一页都印上工作流程和 工作关键点,检疫人员工作时根据流程进行检疫,每一环节、每一步应完成什么,应怎样完成,有关的具体内容和标准都一清二楚。我市还在各报检点和驻厂检疫室将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印制上墙,公示检疫工作内容和标准,接受公众监督,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3.4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使得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变成可能。各项原始记录就相当于企业的品控流程,既是工作流程每个环节的真实反映,又是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效果的有效控制。我市通过监督检查各项原始记录是否真实规范填写,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几点体会
4.1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建立“两个体系”的基础 为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我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派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各区(市)县的28个镇(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除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了解情况外,还通过专题研讨,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当前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制定“两个体系”有关内容,以及全面推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与一线检 疫人员大量的沟通和交流,使我们的工作来源于基层、落实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工作推行的执行力也大大增强。
4.2 强化培训学习是顺利推行“两个体系”的关键 在“两个体系”推行过程中,市、县、乡三级联动,落实学习培训任务,定期考查学习效果。推行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培训45期,专题讨论12次,市、县开展工作现场指导57次,编发专题信息19期。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推行“两个体系”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了主要内容和原始记录的填写方法,使“两个体系”得以顺利推行。
4.3 监督检查是确保“两个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两个体系”落实到位,我们制定了监督检查制度,将督查制度化,常态化。自“两个体系”推行以来,市、县两级共开展监督检查700余次,通过层层督查力度的加大,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整改,确保了“两个体系”推行中工作落实到位不走样。问题与展望
“两个体系”的全面推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在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两个体系”的思路、观念和内涵在我市首次提出,是一种创新的、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理念,“两个体系”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而长期以来基层检疫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了落后陈旧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和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与“两个体系”的工作方式形成了 巨大反差,成为“两个体系”顺利推行的最大障碍。
我市“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是行政管理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运行结果表明,“两个体系”完全适用于动物检疫等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基础性研究,丰富和完善“两个体系”内容,大力转变思想观念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检疫规程的研究、检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出现问题的分析比对,对检疫工作中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进一步加以完善,实施重点控制,使检疫工作更具有高效性和可控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岗位能力规范化管理,制定涵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知识、工作标准等内容的《岗位能力规范化手册》。加强岗位培训和学习,强化岗位制度管理,建立规范、稳定的岗位管理系统。开展能力竞赛等活动,激发检疫人员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两个体系”的深入推行,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根生.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在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应用[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1-1
[2] 王冲.关键点控制:实现最佳成效的管理方式[M].地震出版社,2004-01-01 第1版
第四篇:关于构建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
关于构建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
摘要:种植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文指出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及改革后种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关键词: 种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体系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业高职教育与之联系最密切、服务最直接、作用最明显,对推动河南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专业理论,又会专业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这对我们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农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分配到基层,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工作,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二)实践性教育环节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加强
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受到教学计划和作物生长季节性限制,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研究、了解到大田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农学实验中,往往也只能借助标本,让学生了解某个作物品种某一生育期的形态、特征;缺乏现场,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不知道农村现状,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学生缺乏对农作物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不系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起来又会走样。
(三)受社会、学校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对实习环节加以精减,一些实习费用较高的环节只好变相取消。另外,原有的为期4-5个月的分散毕业实习,大多时候难以维系,学生分散实习,实习旅差费、学生生活补贴等费用每年看涨,另外,教师到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难度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四)就业压力使毕业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就业,众多大学生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联系工作单位。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对毕业实习也带来冲击。毕业实习是分散的遍布各个县市,学校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学生就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得种植专业原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农业推广、毕业实习、农学实验等6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另外,还由于现有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落后于环境,与理论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 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实践性环节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思路
农学专业的实践对象主要为种植在大田中的作物,有季节性、农时性,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因此有必要把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重新整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系。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农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一些主干课程,如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重点加强实践内容。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均开设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 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主要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中的实验、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以“一门必修课程”性质进行定位和建设,改变了原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门与理论课相独立的实践性的专业骨干课程,并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教育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二)基本内容
1设置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系确定了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教学实习、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三年学习中全面实施不断线。
2.开设专业实践课,并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三年全学程。二三年级还安排4—8周到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锻炼。
3.实践教学三阶段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为一年级专业思想和基本劳动技能培养阶段,以参加农事活动和社会调查为主要方式,。劳动技能培养根据农时季节,每学期为30学时。重点训练基本劳动技能和作物生产技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巩固专业思想。社会调查安排在假期,使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提高学生社会调查和组织能力。
第二阶段,为二年级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通过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等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训练作物大田管理、杂交制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种子经营、农业科技推广技能,作物科研技能等,并加大论文综述、论文设计的份量和力度。实施方式以“学校+公司”联合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双方合作,互助互利。
第三阶段,为三年级综合素质训练提高阶段,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以见习农艺师、生产技术员或技术推广员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来进行。通过教学与科研、推广相结合,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并重,加大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份量和力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具备试验设计、分析总结等科研能力,具备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承包的能力。
4.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每一环节都有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和方法,编写了校内使用教材和指导书;
院内建有农学、园艺(果树、蔬菜)、园林(花卉、园林植物、苗圃)、等试验基地;校外建有6个综合实习基地,十几个具有专项教学功能的教学实习点(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践性教学师资合理配备,队伍较稳定,又是各专业的骨干,老中青相结合,有丰富的经验,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改革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一)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而有序。
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避免了两者的重复与脱节,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更加灵活机动,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特别是改革后所有的校内外实习均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学生大多表现积极,避免了缺课不参加生产实习等现象,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基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提供了能够很好体现验证—改进—创新过程的实践教学现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外综合实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三农问题,感受时代脉搏。实践技能训练更加系统,联系生产实际进行理论学习和试验研究,同时参加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这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社会调查,训练了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更好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涉及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是学校能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大问题。探索和建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基点的现代教育模式,新形势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
1.论述畜牧兽医专业性质与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学科体系教育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产量保持着平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着12%的发展速度,我国肉、蛋总产量己连续数年名列世界首位,饲料已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产值己超过30%。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畜牧业以成为农业和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零星散养、分散经营,转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畜禽饲养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动物疫病频发,疫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行趋势,趋向复杂化,尤其是群发性疾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畜牧兽医人才,尤其是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l],即在动物的育种、营养、饲料工艺、防疫、检疫、兽医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等科学的一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畜牧业发展水平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的高新技术走进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它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致使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直接使用技术娴熟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选,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顶班上岗,这就要求岗位所需技能必须在学校内完成。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属“精英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虽注重实践教学,但其理论知识达不到岗位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2.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学内容包括家禽饲养管理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分析(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_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系列、实习系列、科研系列、劳动课系列和社会实践系列。不同的学校从学科、教育层次、实践环节构成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也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原则,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少学校对于高职专业的教学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结构上没有制定能反映高职特点的系统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没有足够认真地去考虑高职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与特殊性,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欠缺,不能从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走向社会后,高层次的专业发明搞不了,普通的操作技术又不熟练或者不想做,形成了高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无可遵循的规律和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知识传授纵多横少,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实验少;而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广泛和深入,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3)教学资源局限,仪器设备存旧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仪器落后,实验动物、试剂不足,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因实验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少学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实验课时才开放,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投入不足,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和企业联合,投入更少,而企业为其经济利益考虑,也不愿大批量接受学生实习,这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1)挖掘教育潜力,开发教学资源(2)更新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共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纳学生代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推进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建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校企共管、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序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环节多、形式多样,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各院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这样势必形成各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考核力度,随意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畜禽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都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内涵和空间;畜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畜禽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病的层出不穷等,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畜牧业发展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4)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订单培养,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 “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 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通过 3 年的努力,为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培养饲养员、兽医、营销员、化验员等高技能人才,使之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本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大北农”、“正大班” 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行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岗位,参照畜牧兽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构建课程体系。2006 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 “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 “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教改理念; “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厂房”,“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干中学,学中干” 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日见清晰,并用于指导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3.2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畜牧生产过程,参照规模化健康养殖企业生产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从职业分析入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在畜牧兽医专业理事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参照家畜饲养工、家畜 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家禽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职业资格任职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典型生产任务来设置教学情境。以《畜禽繁育技术》 课程为例,以畜牧生产企业中家畜繁殖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畜禽标准化繁殖技术操作流程建立“能力模块式” 学习情境; 以岗位和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生产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构建 “工学结合” 的课程教学模式,设 计 5 个大学习情境和 10 个子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