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

时间:2019-05-15 00:5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

第一篇: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

董林伟

发表在《中国数学教育》08年第9期 《中学数学教与学(初中)》2008年第12期

随着新的数学课程实施不断推进与深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成长”的理念以及“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数学教学本质属性,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然而,观察当前的数学课堂,“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形式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比较泛滥,究其原因,固然是受到我国传统数学教育长期形成烙印、社会评价内容与方式等的影响与制约,但与教师的数学观念的认识与转变还不到位有着深刻的联系,具体地说,数学教师在教育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等方面的理解还存在偏差、落实尚无办法,如果不能清晰认识、切实纠正这些偏差,不能将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那么新课程目标将只会成为一种理想。

本文就教师在实施数学新课程过程中的观念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数学教育观——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教学目标是人们教育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教学诸要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要把传统教学的“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是一种普遍的理解,导致了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先解决知识与技能,再解决过程与方法,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些教师则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教育的内容,并人为的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也有的教师觉得,“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首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进度,只好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再者“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必然就是知识与技能;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测量也成为一种理由。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对一节课而言,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一张美丽的标签,贴在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里,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总体目标,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教学时目标必须明确具体,认真凸现“三维目标”的本质。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强调数学教学活动中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例如“零指数”的教学,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运算,还要包括感受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

首先,通过计算 23/23=1,假如运用幂的运算性质 23/23=23-3=20,表示什么意义呢?这时,一方面数学面临一个挑战;另一方面学生从情感上和理性上都能接受

20=1的结论(提出猜想)。

然后,质疑这个猜想是否合理?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猜想的合理性:

(1)1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个,……那么,1个细胞没有分裂时为几个?

(2)观察数轴上表示…16、8、4、2的点的位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观察下列式子中“幂”与“指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416

238

224 212

2(?)

1在学生感受

20=1合理性的基础上,作出a0=1(a≠1)的规定。

进而,验证“规定”与原有的“幂的运算性质”是相容、和谐的。比如,计算

a 0

:根a 5 5据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

a 0 

a

1 a;运用幂的运算性质 a

0 

a 5  0 

a

5。a 5 a 5 

这样,学生学习“零指数”就经历了如下过程:面对挑战——提出猜想(“规定”)——感受(“规定”)的合理性—— 作出“规定”——验证“规定”与原有知识的和谐(又一种意义的合理)——指数概念得到扩充。

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如何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事实上,学生借助学习“零指数”所获得的经验,不难自己尝试对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规定”。

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对人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能力的发展和积极向上情感态度的形成,对人的发展具有持续的作用。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其中蕴涵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把“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数学教材观——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长期以来,用教材教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新课程提出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教材观念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观念。然而,面对这种新的理念,对长期依赖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用教材”的理念提倡了多年,但从当前数学课堂来看,目前仍存在着三种现象:

一是难以割舍的“教材”情结。对教材的顶礼膜拜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已经使得教师离不开教材,离不得教材。“照本宣科”、“面面俱到”、“咬文嚼字”、“深挖洞”是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与之相反,因为新教材的呈现方式的改变,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更强,因此,有的教师将新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重起炉灶组织教学材料,常常又回到自己熟悉的老课程,这种现象导致对新课程的实施的偏差或不到位;还有一种现象是随意改变课程内容。由于目前的初中标准与高中标准之间某些内容缺少应有的衔接,迫于高中数学教学需求以及升学的压力,随意地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要求,甚至相当多的地区编写所谓的衔接教材,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彰显一名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具有高水平实施新课程能力的主要标志。用好教材,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教师关注: 理解教材——正确把握编者意图 用好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好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上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理解,教师必须思考教材的编排的 意图。

考虑到小学课本中已从实际问题引入并定义了垂线,因此苏科版教科书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并进一步明晰垂直的定义:

(1)给出一幅斜拉桥的图片,提出“图片中哪些线互相垂直?”(2)“说一说”——“教室内,哪些线互相垂直?”(3)“做一做”——“按图示方法折叠长方形纸片,量一量折痕与纸边所成的角度” 其中问题(1)(2)是对生活中“垂直”的直观感受,问题(3)则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垂直的定义。有的教师误将问题(3)直接理解为定义垂直的依据,或者将此作为垂直概念的应用,这些都有悖于编者原有的意图,甚至造成科学性的错误。活化教材——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与兴趣、思考的源泉。新的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者已经关注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注意到了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的问题情境、问题串以及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材料,然而与面对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来说,教科书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固定的、统一的。教材如同一幅凝固着的美丽的画卷,而课堂教学应该是流淌着的河,它是灵动的并不断生成着的。

例如,为引入垂直性质,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一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思考,逐步形成对垂直性质的认识:

(1)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一直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2)经过直线外一点,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3)经过直线上一点,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4)如果身边没有直角三角板,你还能利用其他工具或材料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也可以设计成折纸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做一做)在小学学段我们曾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直线)。现在请你折出一条与a垂直的折痕b(垂线)。

(想一想)这样的直线b有多少条?画一画,试验证你的结论。

如图(5):直线a上有一点A,经过点A,你能折出几条与a垂直的直线? 如图(6):直线a外有一点B,经过点B,你能折出几条与a垂直的直线?

优秀的案例都是从适当的问题情境开始,围绕主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获得体验、激发思考、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好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及活动材料,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围绕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鲜活的材料。超越教材——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

何谓“教材”?教材即教学的材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数学教材不是惟一的数学工具,这一观念是新的数学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材不再神圣,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位教师,根据所在地区前几天发生的一则新闻设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作用,并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

扬子晚报2008年3月2日报道:昨天下午,丹阳一村民在清理自家鱼塘时,因鱼塘中的淤泥过深,他被困在鱼塘中,并且越是挣扎陷得越快!村民发现罕见险情后经种种努力终无法解救后报警,丹阳市消防大队战士通过一张门板,将受困男子从鱼塘淤泥深处成功救出。

若消防战士和门板对淤泥地面的压力合计900N.(1)若淤泥承受的压强不能超过600Pa,否则有危险,那么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才行?

900(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函数 的图象;利用图象对(1)作出直观解释.P=

S

又如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负负得正”的教学设计,教材创设了源于生活的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水位升降”,然后通过数学化(规定正负的意义)——归纳——给出法则等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定的合理性。有的教师却从数学的角度,利用运算的分配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到法则:

4,率配分法乘据根×(-3)+4×3=4×[(-3)+3]=0 4,以所×(-3)与4×3是互为相反数; 所以,4×(-3)=-12 类似的,(-(4×(-3)+(-4)×3=(-4)×[(-3)+3]=0 所以,(-(4×(-3)+(-4)×3是相反数,所以,(-(4×(-3)=12 一般地,由a•(-b)+a•b=a•[(-b)+b]=0可得a•(-b)=-a•b;由(-a)•(-b)+(-a)•b=(-a)•[(-b)+b]=0可得(-a)•(-b)=a•b。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用实、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有人曾经这样谈论教学:“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并且,惟有藉助这种教学,学生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对教材的超越是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

三、数学教学观——应关注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活动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被激活,能否产生有效思维,课堂教学是否能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尽可能的发展。

当前新课程的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如有人批评是课堂成了戏台,学生成了老师表演的道具,教学过程成了僵化的模式,好像有新意,但骨子里面还是很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创设应强调问题导向性

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数学,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但如果只考虑情境“趣”的功能,就容易导致情境低龄化、表象化,甚至低俗化,表面很热闹,效率却很低。有时发现一堂课有“过多”的情境,教师每过三五分钟就会变着法子引出一个新的话题,老师手忙脚乱,学生目不暇接,这一问题也应值得引起深思。

好的“现实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简明的,必然引向数学本质的,真实或合理,应该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一个比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还应该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

教师应善于在“趣”与“思”之间寻求结合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数学情境问题:

(1)希望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能否提出这些问题?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数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激情。

(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以有利于诱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问题。

(3)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教师该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4)怎样促使学生自己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强调情境创设的问题导向性,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超越文本的数学思维的时空。2.探索活动应关注学生的思维体验

许多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看起来”体现新课程的“风格”,往往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一古脑儿往自己的课堂里夹,而不管自己所教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许多课堂“有热度无深度,有小组缺少合作,有问答却没有对话,有过程缺少探究,有活动无体验。”这种 “表面热闹”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因为缺少思维的过程,学生“动了却没有懂”,“热热闹闹,却无收获”。

数学课不能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但也不能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与加强,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

教师应认识到,不是所有数学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探得到,只有那些隐含了丰富数学思想的知识,才需要组织学生探索。“探索”的价值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基本数学思想,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2)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的能力;(3)给学生自主探索足够的“自由度”;

(4)处理好学生“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5)关注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有显著困难的学生。3.利用信息技术要注意合理有效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共识并被普遍运用,但是,在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认为利用多媒体就是使用计算机,忽视了媒体的多样性,包括教具、模型甚至动作、语言等。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实物教具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

(2)用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计算机,就不是一堂好课。

(3)借助于计算机课件增加“效益”,变教师的满堂灌为机器满堂灌。因此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每节课都用课件,一节课从头至尾放PP,该有的板书也省略了,看上去节约了时间,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使得生动课堂教学变得僵化、单调,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技术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平台。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目前,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已经建议将原有的“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整为“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重视”改为“恰当”,值得思考。

4.表扬激励要注意形式与时机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更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很好”、“你说得对”、“完全正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的激励语言,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你真聪明!”、“大家给他鼓掌!”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表扬语句不断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但过度的、单一的、不切合实际的“表扬”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1)把握时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时机把握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不仅影响到评价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课堂口头评价是一种即时评价。即时评价能使学生学习过程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得到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书中说过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表扬激励的评价会使人产生愉悦乐观的情绪,这种情绪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学习。

(2)延时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不做草率的评价,而是适当延时,用语言提示诱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新梳理思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例如“你再想想,换哪种表达的方式更为准确一些呢?”“你的思路正确,但是答案却错了,再想想。”“对××同学的算法,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呢?”等等,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自我检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不断争辩或自我反馈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3)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课堂学习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并且适时适度地将这几种方法穿插和使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王郢 《数学课程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兼等

《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孔启平等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 中学数学月刊 董林伟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中国数学教育 董林伟

第二篇: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因设计师水平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中还存在着园林的设计科学性差、对现代和传统元素的应用不得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遵循经济化的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传统理念和现代理念结合起来,以提升风景园林规划的创新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科学性

风景园林设计属于城建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下,风景园林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城市发展中心开始转化为城市边缘,社会大众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给我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让广大的社会群众满意,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相比以前,我国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困扰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1 设计师责任心不足

在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很多设计方案的实施是非常困难的,这很容易致使设计方案流产,给国家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究其原因,是设计师责任心不足,在开展设计工作时,未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关键性问题,在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解决。要想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质量,设计人员必须要用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设计工作,合理论证,充分考虑各项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麻烦。1.2 跟风问题研究

在很多风景园林之中,道路的设计根本未考虑到合理性,在设计草坪时,部分设计人员不进行科学论证,没有预留好人行道,反而给人们的通行带来困难。合理的借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只有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借鉴才能够产生积极效果,也就是说,借鉴需要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状态保持一致,盲目的借鉴只能降低风景园林的使用性和观赏性。

1.3 园林的设计科学性差

在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活动中,一种现象是经常存在的,部分园林规划工作与建设工作都是由同一个单位来负责,部分设计人员为迎合领导的需求,盲目设计,出现了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2]。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栽种单一的树种,严重影响着风景园林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4 对现代和传统元素的应用不得当

城市风景园林绿地是人们的休闲空间,也肩负着调节城市生态的重要作用,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风景园林规划工作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功能、区域定位与文化偏好进行定位,制定出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但很多设计师对于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的应用并不得当,一批批毫无新意的园林出现,不仅不符合现代设计思维,更加无法传承传统的中华元素。2 原因分析

2.1 设计师的综合水平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与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责任意识是直接相关的,如果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备的责任意识,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也必然会存在问题。上文已经提到过,跟风问题是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设计师盲目跟风,就是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够,盲目复制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成功作品,并未将地区需求表达出来,显得风景园林变得不伦不类。2.2 忽视了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科技因素的发展给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手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可以选择更多的科技元素来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质量,但是很多设计师都是应用简单的设计元素,忽视了科技因素应用的重要性,致使作品科学性严重不足。2.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限制因素 很多大型的滨海绿带、综合公园、城市广场规划工程会直接影响到决策人的政治成绩,因此,其设计工作往往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要求设计队伍、施工队伍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无疑给设计者和施工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3 解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措施分析 3.1 进行合理的行政管理

政府部门需要从全局角度开展行政指导,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将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放置区域环境中来思考,分解到各个下属部门,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严格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开展工作。对于由于工程施工或者其他因素需要修剪的植物,需要由城市园林绿化部门来实施,对于由于交通因素来移植、砍伐和修剪树木,需要由专门的绿化工作人员来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提升工作效率。3.2 将传统理念和现代理念结合起来

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时存在巨大差异的,关于传统理念和现代理念,倾向于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设计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批判性借鉴设计理念,将传统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不仅要与社会的发展脚步保持一致,还要能够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髓。

第三篇:董林伟 《垂直》教学设计与思考

《垂直》教学设计与思考

董林伟

发表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08第9期

江苏省07年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的课题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垂直》。本节课所涉及的概念较多,有垂直、垂足、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还涉及到如“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几何中的重要结论,学生在小学对垂直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垂直;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了解垂直的一些性质。

本节课留给教师教学设计创造的空间较大,不同的教师的生活工作背景的差异,对数学、教材、学生的理解的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案也有所不同,因此取得的效果也明显有差异。本文结合本次赛课的有关情况,介绍本节课重要环节的教学设计片段,并谈一点思考。

一、教学设计片段述评

1. 关于垂直概念的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1(1)以庆祝国庆节为话题,通过展示两个“中”字引出课题。展示图片,让学生寻找“垂直”,感受生活中有数学。(2)观察思考:展示两根木棒旋转的动画。

如果将两根木棒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在旋转过程中有哪些量在发生变化?会不会出现四个角都相等的特殊时刻?

这时四个角相等,都是多少度呢?

(3)垂直的定义:让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总结。设计方案2(1)情境创设

问题1:图片中有互相垂直的线吗?

问题2:生活中还有哪些线互相垂直?请举例说明。(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和数学在生活中的美,同时引导学生将生活图形抽象成数学图形。)(2)探索活动

说一说:教室内,哪些线互相垂直?

做一做:按课本中图示的方法折叠长方形纸,量一量折痕与纸边所成角的度数。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认为应如何定义垂线?

a 通过前面的活动,你认为什么是垂直呢?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b 记作a⊥b,交点O为垂足。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O(小学课本中已从实际问题引入并定义了垂线。在此处,仍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通过折纸,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体会到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就是互相垂直的。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数学源于生活。两种设计的共同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方案1采用了相交直线旋转过程中所产生“垂直”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而方案2则采用折纸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垂直抽象出数学的 “垂直”的含义。

2.设计方案1 关于垂直性质的教学设计

(做一做)在小学学段我们曾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直线)。现在请你折出一条与a垂直的折痕b(垂线)。

(想一想)这样的直线b有多少条?画一画,试验证你的结论。

如图(5):直线a上有一点A,经过点A,你能折出几条与a垂直的直线? 如图(6):直线a外有一点B,经过点B,你能折出几条与a垂直的直线?

通过以上操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和你的伙伴交流,并用语言表达。

设计方案2 议一议:请学生观察地图。

问题1:图中有与人民路垂直的路吗?

问题2:经过人民广场,并且和人民路垂直的路有几条?能再修一条吗?

问题3:经过解放路与青年路的交叉口,并且和人民路垂直的路有几条?能再修一条吗? 做一做:

问题1:经过直线a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问题2:经过直线a上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前面的猜想,归纳得出: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探求垂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述两种方案都采用了组织学生动手动脑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感受和经验,逐步形成数学结论。方案1通过折纸游戏强化对垂直定义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垂线的画法。对于七年级学段的学生而言,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积累数学活动的体验,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方案2则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借助地图直观地感受垂线的性质, 为探索与归纳垂线的性质作了铺垫;然后通过“做一做”,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3. 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设计

设计方案1 展示斑马线图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⑴ 小明要从人行横道的点A处横穿马路,怎样走线路最短?

请画出最短路线。你能验证你的结论吗? ⑵ 在点A处的小明与对面公路的距离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设计方案2 如图,在铁路(直线EF)旁有一李庄,现在要

A修建火车站,为了使李庄的人乘车方便,火车站应该建在什么位置?

(利用“修建火车站”这一具体情境,教师先让学生猜想结论,然后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演FE示,从中为“垂线段”、“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清晰地建立起概念。)

点到直线的距离同样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两个案例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垂线段,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线段最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再通过观察、动手测量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垂线段最短”这一基本事实,然后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并向学生指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直线外一点到垂足的距离,让学生经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的距离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最后再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联系与区别.

4.关于数学运用的教学设计

AQ设计方案1

(1)如图,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简,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P(2)按要求画图并回答问题.如图,P是∠AOB的边OB上一点。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BP你能否不通过度量比较出PH与PC、PC与CO的长短吗?说明你的理由.设计方案2

O问题1:立定跳远中,体育老师是如何测量运动员的成绩的?问题2:如图所示的各个三角形中,分别过点C画直线AB的垂线,并量出三AA角形顶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两个方案均设计了两A问。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用

BCBCBC垂直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性、有用性,并通过此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联系和区别。第二个问题则是数学内部的知识运用,围绕作图、识图,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明晰概念以及相关的作图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A

二、改进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从14节的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体上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的变化:教师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知识发生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数学意义的自我建构等;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但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看待和正确使用教材、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如何增强学生活动的价值与效益等方面。下面就以上问题谈一点思考与建议.1. 应恰当使用好教材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中,教材被奉为“圣经”,一切从教材出发,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完整的复述过程,“照本宣科”“咬文嚼字”,这就是所谓的“教教材”。“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而用教材“教”,立足点则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彰显一名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否与时俱进,是否具有实施新课程能力的主要标志。那么如何用好教材?

1. 1

理解教材——正确把握编者意图

用好教材,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好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上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理解,教师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安排意图。

考虑到小学课本中已从实际问题引入并定义了垂线,因此苏科版教科书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并进一步明晰垂直的定义:

(1)给出一幅斜拉桥的图片,提出“”图片中哪些线互相垂直?(2)“说一说”——“教室内,哪些线互相垂直?”(3)“做一做”——“按图示方法折叠长方形纸片,量一量折痕与纸边所成的角度” 其中问题(1)(2)是对生活中“垂直”的直观感受,问题(3)则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明晰垂直的定义。有的教师误将问题(3)直接理解为定义垂直的依据,或者将此作为垂直概念的应用,这些都有悖于编者原有的意图,甚至造成科学性的错误。

1.2活化教材——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与兴趣、思考的源泉。新的实验教科书的编写者已经关注到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注意到了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的问题情境、问题串以及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材料,然而与面对活生生的个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来说,教科书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固定的、统一的。教材如同一幅凝固着的美丽的画卷,而课堂教学应该是流淌着的河,它是灵动的并不断生成着的。

例如,为引入垂直性质,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一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思考,逐步形成对垂直性质的认识:

(1)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一直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2)经过直线外一点,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3)经过直线上一点,您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4)如果身边没有直角三角板,你还能利用其他工具或材料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优秀的案例都是从适当的问题情境开始,围绕主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获得体验、激发思考、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和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好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及活动材料,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围绕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鲜活的材料。

1.3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何谓“教材”?教材即教学的材料,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数学教材不是惟一的数学工具,这一观念是新的数学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材不再神圣,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垂直》一节中,教材通过学生画图的过程体会“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一直直线垂直”等结论,有的教师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改造,通过一系列的折纸活动,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与效益:

(1)折一折:请你试着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上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学生动手折纸,再由一位学生展示折纸过程,最后电脑展示折纸的动画效果.)思考:你能不通过测量说说你所得到的两条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吗?(2)试一试:

先折出一条折痕,第二条折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你任意选取的一个点,二是还得与第一条折痕垂直,你能完成吗?

(请两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自的选点和折纸的过程.)

(3)画一画:你能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请在画图纸上完成.(让学生在透明的画图纸上画图后,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画图过程,再由电脑演示正确的画法.)交流同学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用实、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有人曾经这样谈论教学:“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并且,惟有藉助这种教学,学生也罢,教师也罢,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变革。”因此,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对教材的超越是教学创新的必然要求。

2. 应恰当使用好生活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真实的情境才能相应地形成真实的问题,进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几乎所有的执教者都普遍关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垂直概念、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设计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跳远问题、过街道的斑马线问题。但如果情境用得不当,容易产生常识性甚至科学性的错误。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入垂直概念时,借助于手中成相交状态的两条小木棍,随着其相互位置变化说:观察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旋转时,什么发生了变化?尽管我们可以将小木棍看成是一条直线,但绝不能将此等同于直线。如果教师在演示的过程时,指出“如果将这两条小木棍看作两条直线„„”,那么就可以自然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了。

又如,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园里两条相交的道路,从一条路上某处(非交叉口)“抄近路”到达另一条路,怎样走最近?这样的情境不太恰当,甚至于违背社会公德。但如果将此改为公园管理部门想“设计”一条这样的小路,那么就可以自然回避这些问题,又符合设计的意图。生活中的许多“垂直”属于空间垂直,而非线线垂直问题,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科学性问题。如“跳水问题”中运动员的身体与水面属于线面垂直关系等。

生活情境可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态度、方法等,教师在选择生活问题情境时需要多加斟酌,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突现学习主题的生活情境,并设计恰当的“设问”,使用好这些材料,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3.应追求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的观点已经被广大的教师认同。本节课老师们都设计了丰富的数学活动材料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如测量折痕的度数、用一张纸折出互相垂直的两条折痕、测量并比较直线上若干个点到某定点的距离的大小等;还设计了提供给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的活动材料,如观察一幅城市道路交通图片中成“直角”的道路等。结合这些活动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中进行思考,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但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活动会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学学习,这不仅不能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无端的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是否需要组织学生活动(必要性);(2)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目的性);(3)是否能真正地活动起来(可操作性);(3)是否真正地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性)。活动的形式应该根据内容与实效来确定,可以是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等不同形式或多种形式的结合。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在关注其内容,还应精心设计其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如某位教师在引入垂直概念时设计的这样的折纸活动:将长方形纸片折叠两次,使折出的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同桌的两人共同探讨有哪些不同的折叠方法?最后这一问,将学生活动的目标引向了追求“不同的折叠方法”,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第四篇:数学教学设计组织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

幼儿数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随着主题活动“东阳土特产”的开展,幼儿收集了香榧、茶叶、火腿等土特产,花生小京生也是其中的一种。在剥花生的过程中,幼儿对花生的外形、大小、花生内花生米的数量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选取了花生米的数量问题,组织了“花生壳里的秘密”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不相同,一颗花生中最多有几粒花生米,一堆花生几粒的花生米最多。

2、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探索花生壳里的秘密,主要是想让幼儿在剥花生、记录花生数量、记录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调查与统计能力。剥花生这活动隐含着两个交叉的数量关系:其一是“花生米的数量”,这是需要幼儿进行记录的;其二是依据每节花生米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要让孩子理清这两个交叉的数量关系,并进行正确地操作、统计与记录,对于刚进入大班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记录和统计,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幼儿学习记录和统计,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花生米的数量,而是希望幼儿通过剥花生这一活动,迁徙经验,学会用记录统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幼儿具有初步的统计、归类能力,他们会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在幼儿今后的生活中具有深刻的意义。? 教学启示

1、为幼儿创设讨论、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环境

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于幼儿,活动中语言的伴随对思维的发展是尤其重要的,它还是作为检测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创设自主数学环境时应该重视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他人的想法与行为进行比较、协调与分享,学会理解别人的观点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间的相互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使幼儿成为主动与自信的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儿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此时,作为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幼儿对与错,而是应该让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再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获得更多的经验。

2、注重活动中操作过程的指导

教师在组织幼儿操作时尽量避免出现那种形式主义的操作现象。即为操作而操作,同时也要杜绝那种放任自流、毫无目的性的操作行为。为了贯彻《纲要》中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我们曾一度走入误区,其结果就是幼儿听的一头雾水,操作也失去了意义。其正确的做法是在操作之前,老师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再由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操作活动中,要及时地启发、引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同时,在操作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操作体验,正确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样可以巩固幼儿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

第五篇:移民搬迁深得人心面临问题值得关注

移民搬迁深得人心 面临问题值得关注

2014-8-18 8:36:00 陕西统计局

为深入了解陕西搬迁移民生活状况,准确掌握移民搬迁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移民生活情况,省统计局组织社会经济调查队在11个县区(户县、耀州区、陇县、临渭区、华阴市、蒲城县、宝塔区、略阳县、西乡县、绥德县、洛南县)开展了农村搬迁移民生活状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65份,收回率99.3%。调查结果显示,移民群众对安置政策、生活状况的满意度非常高,移民的生产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搬迁移民生产生活基本状况

1、移民搬迁深得民心,社会保障较为完善。

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家庭对移民搬迁政策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搬迁后的生活条件改善非常满意,对今后及未来的生产生活充满信心。调查显示,移民对政府搬迁工作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8.9%和50.2%,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仅占7.4%和3.5%;对迁入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42.6%和48.1%,感到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仅占6.0%和3.3%;对搬迁地今后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认为非常有信心的占28.2%,比较有信心的占55%,一般和没有信心的分别占13.2%和3.6%。

在社会保障方面,参加医疗保险的共有2804人,参保率达96%;实际领取低保的135人,占4.6%,2013年人均领取低保金1087.85元;参加养老保险1816人,占62.2%,已经领取养老保险的302人,人均领取养老保险金1039.31元。

2、移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家庭收入与搬迁前相比大幅增加和有所增加的分别占5.4%和49.3%,有所减少的仅占7.7%;搬迁后比原居住地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和有所提高的分别占35%和52.5%,有所下降的仅占2.3%。

与此同时,搬迁移民在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文化生活方面的便利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显示,55.4%和35.5%的移民在搬迁后认为子女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有所改善;有所下降的仅占1.4%;56.1%和41.2%的移民认为在搬迁后交通出行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不方便的仅占0.3%;搬迁后所在地看病就医非常方便和比较方便的分别占44.8%和48%,不方便的仅占2.8%;认为搬迁后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分别占22.3%和45.1%,不如以前的仅占0.6%。

3、移民的生产方式发生明显转变。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新的变化,搬迁移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原来的耕种土地为主转变为发展多种经营为生。城镇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不但提高了城镇化水平,而且使保洁员、服务员、家庭保姆等就业岗位成为一些移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调查显示,移民前家庭收入中外出打工收入和务农收入分别占39.2%和53.7%;而移民后外出打工和务农分别占62.6%和28.9%。

二、搬迁移民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很多移民户表示,住在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有保障,致富有盼头。“能致富”是移民搬迁户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搬迁移民家庭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支撑不力和后续服务脱节等方面。

1、就业问题:部分移民就业困难,务工不稳定。

“稳得住、能致富”是目前移民搬迁工作的关键问题。一些移民在搬迁后耕地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土地,无法像原来一样从事大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不多,合适工作难找,致富能力不强。在问及搬迁移民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时,有24.2%和42.9%的移民分别认为是就业困难和务工不稳定。从调查问卷中外出务工人员行业分布看,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餐饮服务等行业。

2、收支问题:部分移民收入无法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

调查显示,移民家庭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6127元,比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76元。在问及“您家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64.1%的移民认为是收入低,开支大。特别是家中有子女在读大学的移民,很多是通过借钱或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学费问题。当问及“您家现有收入能否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要”时,仅有9.6%的家庭认为可以满足,67.1%认为基本满足,23.3%认为无法满足。

3、发展问题:生产资金缺乏,急需科技支持。

移民自主创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户县某移民村干部反映,一些搬迁户因建新房欠外债,甚至有集体欠外债的现象;还有一些移民想通过贷款发展种植、养殖业或办企业,但因金融贷款门槛太高而无法实现,缺乏资金成为制约部分移民投资创业的“瓶颈性”障碍。另一方面,现阶段促进移民致富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三、对移民搬迁工作的建议

从避灾避险、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到促进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移民搬迁的意义逐步走向深化。移民搬迁的成功实施,不仅仅是实现移民的空间转移,而更重要的是为移民创造可持续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围绕建设移民幸福新家园、统筹城乡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总体目标,特提出以下建议:

1、因地制宜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把搬迁安置小区建设与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发展相结合,按照设计合理、方便生产、功能完善原则,着力构建一批以移民安置居住为主,兼顾集镇规划发展、农产品营销、生态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综合开发为主的新型社区;依据移民搬迁政策,加大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把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提高移民搬迁工作整体效益,保障搬迁移民稳定就业和脱贫致富。

2、加大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

构建搬迁移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培训专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实施包括特色产业技术、市场需求技能等在内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拓宽其视野,转变其就业观念。同时要把提升劳动力素质与壮大当地产业和扩大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移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移民劳动力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移民后顾之忧。

加快推动移民区基本公共服务完全覆盖,统筹解决就业服务、教育文化、户口变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移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建立移民社区管理机构和基层服务组织,使移民政策管理延伸下去,不脱节;确保各项移民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搬迁移民尽快从生产生活上融入新的环境,与当地群众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共居,真正做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

下载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董林伟 2008 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的调查报告 教育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年儿童的发展呈现出......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祝晓风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心 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自我监控与......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5篇)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干部工作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历来重视德才兼备的原则。干部的德才......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

    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唐敏 (苏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苏州 215006)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上课或命题时......

    一般纳税人申报增值税值得关注的十大问题

    一般纳税人申报增值税值得关注的十大问题 1.一般纳税人申报增值税用什么软件?在哪里下载? 答:用深圳国税网上申报系统。登陆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网站下载中心即......

    知识产权交易的税收问题值得关注(5篇可选)

    知识产权交易的税收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知识产权交易的不断创新,新出现的知识产权和经营交易方式不断冲击着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包括课税对象、征税方式、税率设计等。当前,知识......

    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合集5篇)

    儿童成长:值得关注的五个问题 ——关于当前少年儿童思想认知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CCResearch Group of China Youth and Children Research Center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