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资源

时间:2019-05-15 00: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整合教材资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整合教材资源》。

第一篇:整合教材资源

整合教材资源 彰显教学智慧

——“质数和合数”两个教学片段对比分析与思考

【摘 要】本文对两位老师的“质数和合数” 教学片段进行对比,提出了教师必须努力打破教材的界限,应该有意识地整合教材资源,引进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做到“活”用学习材料。同时,注意拓展数学课程资源,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实际,平时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组织加工成富有生产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适时补充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我探究,使新知内化、拓展,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整合;教材;资源;数学;教学

随着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资源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必须努力打破教材的界限,引进与之相关的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持续的发展。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整合教材资源,在“活”用学习材料、拓展课程资源、补充开放内容、探究生成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效果呢?下面我以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对比进行分析与思考。

片段一: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认识部分略,以下是质数和合数的判断练习)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除了黑板上的这些数,你还能举一些质数和合数的例子吗?请同学们把它们写在本子上,看谁写得对,写得多。

生1:19、23、27是质数,10、15、20是合数。

生2:31、41、51是质数,32、42、52是合数。

师:还有吗?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可是黑板只有这么大,怎么办?

生:用省略号表示。

(板书:质数:2、3、5、13、19、23、27、31、41、51„„

合数:4、6、8、9、10、15、20、32、42、52„„)

师:这几位同学举出的这些数是不是质数?(指板书)我们来判断一下。

生:27不是质数。

师:27为什么不是质数呢?

生:因为27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3和9,所以是合数。

生:51我也有点怀疑,它可能不是质数。

师:同学们觉得呢?

(其实还有许多学生对于100以内较大的数,不能确定它们是不是质数)

(接下去的作业练习中,学生对诸如51、61、71、81、91、47、57、67、87、97等数的判断还是经常出错。)

【分析】上述现象的产生,已经成为许多教师教这一部分的一个永久的“痛”,也似乎成为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一个难题或障碍。甚至到小学毕业,有的学生似乎也没有弄清楚质数与合数,而且与在这之前学习的奇数与偶数、倍数与因数,以及之后学的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纠缠在一起,成为“数的整除”这一小学重要知识点的教学“瓶颈”。

于是,我问了许多教师,每当他们说到这一部分的教学,都摇头,说:“难教!”而且,我翻阅了一些教材,针对“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点,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它的教材编排大体都差不多,都是从“找一找一些整数的约数”这一点出发来开展教学,然后匆忙得出结论,××样的数是质数,××样的数是合数,然后就用“演绎法”,让学生去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我还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编排的结构性不强,教者就会就事论事,没有进行充分的归纳,结果对“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总不够深刻。

正当我万分困惑的时候,我有幸听到了缪建平老师的一堂课。他没有按课本编排的体系去教学,而是重新组织了“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师生共探”式的教学实践。这也许是他下面设计的“另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吧。

教学片段二:“另类的”课堂教学片段

①复习约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依次写出1~20各数的约数。

(请注意:课本上不是按规律出示1~20数的,而是随意出示了几个数,这似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

②仔细观察1~20各数的约数的特点,将它们进行分类。

只有一个约数的数有

1只有两个约数的数有2、3、5、7、11、13、17、19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数有4、6、8、9、10、12、14、15、16、18、20

(培养学生的分析、分类和综合能力)

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脑筋,帮其中的两组数各取一个名字。

(满足学生“创造”的欲望)

④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接着又引导学生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分为

1、质数和合数。(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质数与合数的感性材料,因此抽象和概括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⑤辨析练习:分辨一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即时巩固很有必要)

⑥再次共探,引导学生尝试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印发的1~100自然数表,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去2、3、5、7的倍数,但要保留它们本身,看看剩下的数是些什么数。再简单介绍了“筛法”的由来。

(这一段教学,再次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比)

⑦布置“探究性作业”(如右图),把共同探究延伸到课外。

【分析】在这里,缪老师对教材资源就进行了“整合”,他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还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了,使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这也可以认为是“师生智慧资源的整合”。

通过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同时又完善了学生的关于质数、合数认知结构。学生对100以内的各个数“数感”得以增强,应该说对100以内每个数的因数都知道了,这样他们在判断质数与合数,及以后在分解质因数,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判断两个数有没有公因数或是不是互质数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轻松,变得应对自如了,这样可以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信心。

【思考与收获】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彰显教学智慧?

一、“活”用学习材料——多样化

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教学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选择学习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教师要树立争取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出来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式过程。

其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有时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也可以在把握学生所占用或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活”用教材要避免进入误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而不是随意改变教材上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改变教材,选择学习材料“随心所欲”、“凭空想象”,在没有把握教材本质的情况下改变学习材料,反而没有达成教学目标。

二、拓展课程资源——过程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大多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提炼、转化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也就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注意拓展数学课程资源,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实际,平时就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情组织加工成富有生产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拓展数学课程资源时,在关注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不要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不要忽视学习材料的目的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避免走入“乱用材料”、“滥用材料”等误区。

三、补充开放内容——灵活化

开放性学习材料,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能更好地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与学习需求,适当补充一些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对获取的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予以灵活加工处理,但不等于盲目地人为编造,不能使鲜活的现实失真,应该让学生在信服的数学教材资源中体验数学文化的价值,并领略其无穷的魅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四、探究生成问题——网络化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动态互补,师生双边都可以修正、补充、完善学习材料,教材已不是限于固定的文字文本形式,成为教与学的唯一凭据。这种网络式取材方式(如下图)是让学生在教师、自我、教材的互动中提炼本质,反思补充,逐步建构,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教师组织学生自我探究,形成初步感知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总结规律性方法,提出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呈现生活材料,使新知内化、拓展。

教材

教师 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地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或疑难处,机智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科学而大胆地努力“整合教材资源”。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放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大胆地想象这可能是课程本身的问题,可能它是一种不适合儿童学习的课程教材,我们必须改变它、整合它、优化它,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去对它感兴趣,对数学越来越有好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假知识、死知识、无用的“垃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凸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进行习作训练

2009-08-03 09:35:26 来源:中国教学资源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如果只是在作文课上单纯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习作训练,就很难“贴近学生实际”,而“让学生易于动笔”,更是心有余却力不足。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 „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现在使用的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这样的好文章,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心智,陶冶情操,也是我们用来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就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仿写是语言的内化,是创作的基础。

小学生学写作文犹如幼儿学走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习作就如大人搀扶幼儿,牵着学步。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习作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而且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高年级很多文章值得仿写。指导学生模仿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换个时间、地点或人物,机械照搬而已。只有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把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发展其个性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模仿。经过有效的指导后,需要老师的点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感悟中升华,大胆创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模仿只是学生锻炼基本功,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把体验和记忆书写成文字才是真正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收获。在引导学生模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写读后感。

文章本是有情物,学生读完文章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悟,要及时提醒学生把这些随感表达出来,积累起来,这些都会成为学生无形的财富。

(二)改写。

升入高年级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所发展,有时会对课文的内容提出质疑。这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敢于大胆改写。学生在质疑、解疑、改写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写作能力。

(三)续写。

续写作文,就是写课文的续篇,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课文进行创新处理的一种练习。在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留有大量的余地耐人回味,尤其是一些悬念性的结尾,大都可以进一步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本人经常根据课文提供的条件,鼓励学生补充情节,由此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扩写。

扩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扩展,进行细致地描述,使文章的内容得到扩充,变得具体生动。经常做扩写练习,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发展想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写作中加以实际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提高写作技能和技巧。

(五)想象与主人公或作者对话。

换位思考是学生入情入境写作的好方法,是学生与文本真心对话的一条途径。引导学生想象,用心灵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主人公对话,换位思考,体味揣摩他人的心理世界,那么,学生的写作灵感就有可能激发出来。通过换位,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情感也更贴近于主人公与作者的心声。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材中“写”的训练内涵丰富,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教材这一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最终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随文练笔,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和课文对话,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读写结合,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随文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关键词]有效能力提高随文练笔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读会写。而当前,习作教学效率较低,广大师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有米难炊”或“无米之炊”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习作教学普遍与阅读教学割裂造成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从语文学习规律来看,阅读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习作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影响着阅读,对阅读起着促进作用。这种阅读与习作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注重读写的双向联系成为十分必要的事,也是解决目前习作面临的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教材文本确实是学生练习习作能力的最好练兵场,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现实资源,通过加强读写联系的途径,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可以增加训练台阶的密度,减缓习作训练的坡度,逐步实现学生“自能习作”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良好情感。相较于课堂“对话”,随文练笔是“独

白语言”的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言语实践。随文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放飞学生阅读想象的翅膀,指导学生勤练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一、在理解重点词、句处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这样的教学,既注重了词、句的教学,也教会了学生说完整、连贯的话,还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同时为写话打下了基础,使读中学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词“饱经风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这个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进行了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二、在理解省略号处练笔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当无奈凶恶的狼不想再狡辩了,朝小羊扑去……此处的省略号虽然省去了故事的结局却给了善良的孩子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当然不希望小羊就这样死去,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续写故事。小羊采取了什么措施大战狼的呢?狼和小羊的结局又如何呢?学生们为“救”小羊各出奇招。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三、在想象补白处练笔

抓住课文空白处,入乎其内,徜徉其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掘已有的知识储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使空白处不再空白。这样不但加深其理解,丰富其语言,而且拨动其情感,丰富其感受。真可谓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布鲁斯王子在受蜘蛛结网的启发下会怎样动员他的军队和他的百姓起来抵抗呢?但是文本并没有细细描述,这就给阅读提供了一个空白空间,必须加以补充,以达到阅读心理的平衡。此处练笔,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阅读空白需求。并以此里来丰满人物形象,通过理解他激奋人心发言来感受的他抵抗到底的决心。有的学生写道:“蜘蛛织了七次网也失败了,但是第八次成功了,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坚信,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的!”“苏格兰的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一定要起来反抗!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像蜘蛛一样取得胜利。”……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呐喊,那一声声撞击心灵的呼喊,填补了课文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种创造性想象更多地受到学生的心理、思想、感情、知识、经验、个性等的影响,因而也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四、在理解典型段落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这段共三句话,先总说蝴蝶谷的景象非常迷人。然后具体介绍黄蝶谷和彩蝶谷。这种先总说后分说的段落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而且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句也让学生有了更形象的感知。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还会有什么样的蝴蝶谷,并注意抓住该蝴蝶谷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来进行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

区或某一个景点(也可以是我们的学校),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学生外出的不多,但对校园很熟悉: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四、在理解故事结局处练笔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写道:第二天,小骆驼又见到小红马了,小红马还是用嘲笑的口吻说:“我都嘲笑你了,你还好意思出来,真不知道害羞!” 小骆驼笑着说:“看人不能看他长得美和丑,要看他有没有用处。”“哼,那么丑,会有什么用处。”小红马自以为是地说。“我带你到沙漠里走一趟,怎么样?”小骆驼自信满满地说。“走就走,有啥了不起!”于是,小骆驼和小红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没有走多远,小红马的腿就陷进沙子里,小骆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红马拉了上来。没走几步,小红马就累了,肚子饿了,愁眉苦脸地说:“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我的肚子好饿呀!”说话间,突然一阵铺天盖地的风沙吹了过来,他们俩赶紧把眼睛闭上。可是,等风沙过去了,小骆驼一下子就把眼睛睁开了,而小红马睁了半天也没有把眼睛睁开。小骆驼由于长长的睫毛的保护,眼睛里没进一粒沙子,可小红马的眼睛里进了一大堆沙子,还是小骆驼帮他把沙子清完。小红马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小骆驼说:“谢谢你,你真棒!” 看,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使作品更赋予生命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练笔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让课堂练笔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吧!

第三篇:《文化资源学》教材大纲

《文化资源学》大纲

每章至少一个案例

绪论2课时【参考资料: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经济学】

一、文化资源学研究背景(文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文明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源学学科定位(基础学科,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管理等专业的基础性学科,没有文化资源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了解文化资源就无法进行产业规划)

三、文化资源研究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

四、文化资源研究方法(基础研究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具体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田野调查)

五、文化资源研究对象

六、文化资源研究任务(参见《文化遗产经济学》)

第一章文化资源概述6课时【资源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经济学】

一、什么是资源,从文化到资源

二、文化资源内涵

三、文化资源特征

四、文化资源类型

五、文化资源作用

第二章文化资源形态(重点)10课时【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一、物态文化资源(器物)

二、非物态文化资源(精神、制度)

第三章文化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第四章文化资源价值评估】10课时【文化遗产经济学,评价文化】

第四章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4课时

第五章文化资源管理4课时

管理模式与机制:政府(中央、地方、综合)、市场(公司)、社团

第六章文化资源开发利用4课时

开发目的、开发原则、开发措施

第七章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4课时

两者关系?并非所有文化资源均可转化为文化产业,这要结合文化资源的本质属性 部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

如何转化?

第八章文化资源与区域发展4课时

一、文化资源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区域发展已由农业—工业—信息向文化发展转变 区域内任何经济的发展均要进行文化包装,二、区域发展与文化之关系。

第四篇: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它能较好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课外阅读可以依托课本,抓住课文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读书。

1、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他从火里跑出来》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教以科普为主的课文《我多大了》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通过查找资料,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了阅读量,增强了孩子们知识的储量。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2、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的这股热情与兴趣,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好不好?又如教过《田忌赛马》,建议学生阅读《史记》,以了解更多的经典历史故事。此时引导阅读,学生的热情高,而且还以课文为阶梯,化难为易,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自成风格,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们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引导他们读课外书。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之后,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并不是西湖不美,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道不尽,令人神往,令人遐想,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就介绍安徒生及其他童话„„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那将非常有利地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对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很大裨益。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展。

第五篇:教材插图资源的利用

浅谈高中生物中插图资源的利用

怀集县第一中学 岑福常

[摘要] 好的插图可以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恰到好处地使用图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洁,化繁冗为有趣,比说教强百倍。插图作为辅助是教科书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简洁直观。在课堂教学上用好插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插图资源 利用

一、教材中插图的使用现状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根据细心的老师对教材中各类型插图的统计发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中,必修一的字数约为200000,插图为73张;必修二的字数约为175000,插图为85张;必修三的字数约为175000,插图为80张。对比过去的老教材,现在是越来越重视插图在教学中的价值了。从插图按内容看,主要有形态图、结构图、结构模式图、生理功能示意图、实验程序和实验方法图、生态环境图、及题图等,从图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示意图、模式图、图解等。值得强调的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一直备受命题专家们的青睐。《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要求“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二、插图的优点

插图的优点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也是生物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洁等特点,是直观教学运用手段重要体现形式。教材中丰富的插图,使相关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洁,化繁冗为有趣,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老师也可以通过对插图的巧妙运用,充分挖掘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内涵,发挥其直观的教育效果,给教学带来了方便和活力。一幅好的插图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插图的作用

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 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必修2中《伴性遗传》开篇的问题探讨就有一幅 “色盲测试图”,《人类遗传病》中的21三体综合征患者插图等等,这些图片都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讨论得乐此不彼呢。

运用插图,可以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不少, 其中有生物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必修 1 中“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幅插图就把如何正确使用高倍镜显示出来, 再加上文字解释,图文结合,把抽象的问题一下具体化了,使学生快速掌握了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总之, 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

运用插图, 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材的插图有的形象地表示结构的组成, 有的生动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必修 1 插图 2-11 就直观地解释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插图 2-13 形象地显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变化过程。插图 4-12 “光合作用图解” 是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课本的文字内容要通过这幅图解释清楚, 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这幅图的形式形象记忆, 课后也可以将这幅图进行加工给学生做填图训练。

四、教材中插图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利用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因而成为考试的一个热门题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粗浅地谈谈如何对教材中插图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1、利用插图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在看课本插图时, 往往容易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实质,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分不出主次;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 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常常收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因此, 在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时,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能自始至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 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生物学图表有着直观、容量大、隐含条件和信息点多的特点,因此,用图表来表达生物学事实的特点和规律的考题逐年增多。因此在教学时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图表的阅读(识图)、分析、领悟与综合运用,解答时首先任务是要找准切入点,看懂图表所表达的生物学信息和与生物各部分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领悟其考查目的,运用图表揭示生物学的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升华。有些插图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学生自己观察往往只看到图中表层的内容, 看不到更深层的知识内涵。因此, 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 联系相关的知识, 进行分析, 使其不仅会看图, 而且还要会用图, 以达到能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插图的种类不同,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 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图进行不同的分析。

3、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 提高学生识图作答的能力

会识图还必需要会答图, 识图后作答是在整个过程中最难做到的, 也是最能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步骤。仔细认真科学准确地观察分析是准确科学表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通过说图、画图、练图三种方式提高“ 作答”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插图,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后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温度对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可引导学生在看懂图、熟悉图的基础上,能够叙述出来过程, 着重记忆。有些插图能全面考核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识图的同时,要训练学生绘图。例如细胞结构图,先由外向内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关键强调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光合作用过程图、DNA分子复制简图等。当然,学生不可能一次画好,因此要多练,熟能生巧。画图时要求学生按生物绘图规则进行,不可马虎了事,图画完后不但要知道其特点,还要知道每部分有什么功能。一些看似复杂的图, 教师可以合理设计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练习, 即可变得简单, 容易掌握。例如: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观察时, 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碳从大气中通过什么途径到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什么途径又回到大气中?让学生自己看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问题。又如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的图,让学生只观察根,对于根来说什么浓度为低浓度其促进作用?什么浓度是抑制作用?最适浓度是不是就是低浓度?然后再看其他的器官回答相应的问题。

教材插图是记载、描述、再现生物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插图不仅丰富教科书的内涵,还能表现生物栩栩如生的结构世界,它把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复杂的生物现象浓缩,微观的物体宏观化,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简明化。同时还应该看到,在近几年广东的高考中生物科的图表题每年都有涉及,一直是重点题型。因此,如何看图、读图、析图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好学生学习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法》 张代芬 主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

[2] 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生物学教学》2001,(12):15-16崔军,任大吉.[3]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教学《中国教育创新》杂志007年第9期 刘相花.

下载整合教材资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整合教材资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要 围绕旁栏思考题展开论述,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利用旁栏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关键词 旁栏思考题 生物学教学......

    开发教材、结构重组、活用资源

    开发教材、结构重组、活用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第四中心小学 郑翔穗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

    盘活教材资源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老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挖掘教材......

    如何合理利用教材资源2(五篇)

    如何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所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场所。作为教材编写者、......

    利用资源活用教材科学就在身边

    利用资源活用教材激趣探究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宜宾市南溪县留宾中心校曾仕琼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在教育。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现阶段......

    教材中没有的课程资源5篇

    桐梓县第二届“我与新课改同行”教研论坛语文学科征文 教材中没有的课程资源 贵州省桐梓县高桥镇中心学校 陈纯森(原创)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运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附表1:教学论文封面标题: 农村小学美术乡土资源教材的开发 姓 名:王冬凤 工作单位: _翁源县新江镇中心小学_ 职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科:____美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