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5节《功的原理》学案(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第五节 功的原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知识准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有的能够省力,有的能够省距离。是不是也能省功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知识点1 完成课本本节“观察与实验”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图9-5-1,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9-5-2,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2)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____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和手移动的距离s(3)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4)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杠杆不能省____。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________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____。
总结: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注意: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反馈练习1 1.“功的原理”就是()
A、物体做功决定于力的大小和物体受力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B、利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手所做的功; C、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D、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关于功的原理,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考虑到摩擦和机械自重,功的原理就不适用了
B、如果一个机械省力,另一个机械省距离,把这两个机械组合起来的装置可以既省力、又省距离
C、利用机械所做的功,一定小于不用机械直接用手做的功 D、任何机械都不能既省力,同时又省距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但可以省功 B、省力的机械可以省功,但一定费距离 C、省距离的机械一定省力,但不省功 D、省力的机械一定费距离,不省功
4.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使用机械()A、可以省距离,同时也可以省功 B、可以省力,同时也可以省功 C、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D、只有在费力情况下才能省功
知识点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
可以省_______,或省_______,或改变动力的_______,使用方便等好处 例题:
已知光滑斜面的高为h,长为l。利用功的原理推导:将重G的物体匀速推上去,所用的推力F是多大?
反馈练习2
1、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 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2.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____原理,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____或者省____,但不能省____。
3.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的____。可见,当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越长推力越____,即越省____。
4.有一斜面高h=1米,长L=4米,重200牛的重物在沿光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到达斜面顶端,根据功的原理。F=____牛,斜面对重物的摩擦力为____牛,如果斜面高度不变,要使拉长更小些,则必须使斜面的长度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
5.用一根杠杆把一个重120牛的物体匀速举高0.3米,而杠杆的动力作用点下降0.9米,则动力做的功是____焦,动力是____牛,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 ____(不计杠杆的重力和摩擦阻力)。
6.山区里常常可看见挑夫挑着重物上山,在斜坡上走S形路线,他们这是为了()A.使人做的功少一点 B.使人省力一些 C.不为什么,这是他们的习惯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反馈练习3 1.功的原理是个普遍的结论,对任何机械都_____,它的内容是_________。
2.用杠杆撬石头,若加在杠杆上的力是200 N,杠杆在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0.5 m,则动力做的功是_____J,杠杆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是_____J。
3.用一个动滑轮把货物吊起50 m高,人拉绳子做的功是150 J,则该货物重是_____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_____cm。
4.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____的(选填“存在”、“不存在”)。5.通过斜面把物体移到高处,总比直接把这个物体抬上去要____些,所以说斜面也是一种机械。
6.要把重100牛的物体提升0.4米,使用杠杆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使用滑轮组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两种机械的自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7.利用斜面把重物提升到某一高度,第一次用长为4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第二次用长为2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则第一次移动重物所用的力是第二次移动同一重物所用力的____倍,两次所做的功之比是____。
8.关于功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简单机械不能省功,复杂机械也不能省功 B.功的原理只适用于滑轮组
C.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D.省力的机械可以省功,但一定费距离
9.沿光滑斜面把一物体由地面匀速拉到h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是F1,所做的功是W1;利用定滑轮(不计摩擦)将同一物体由地面匀速上升到h高处,所用的拉力F2,所做的功是W2,下述关于力和功的关系中,正确的是()A.F1<F2,W1=W2 B.F1>F2,W1=W2 C.F1<F2,W1<W2 D.F1>F2;W1>W2
10.把一重物沿图所示的AD、AC、AB三个光滑斜面推向顶端A,则推力所做的功是()A.沿斜面AD推,做功最多 B.沿斜面AB推,做功最多 C.沿斜面AC推,做功最多 D.一样多
11.盘山公路总是筑得盘旋曲折,因为()A.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的距离,根据斜面的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功 B.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显得雄伟壮观
C.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长度,斜面的原理告诉我们,高度一定,斜 面越长越省力 D.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是为了减小坡度,增加车辆的稳度 目标检测:
1.使用任何机械时,______所做的功,都___________不用机械所做的功,即使用机械____,这个结论叫做__________。
2.两个斜面,它们的高相等,斜面的长度___________的更省力。(填“大”或“小”)3.将重G牛顿的物体沿长l米,高h米的斜面推到它的顶端,所用推力为F。克服重力做的功是______焦耳,利用斜面推力做的功是___________焦耳,如果斜面是光滑的,根据功的原理,则有__________________。
4.用手直接把重为G牛顿的钩码提高h米,需要做的功W1=______,用动力臂是阻力臂n倍的杠杆,将此钩码提高h米,需动力=______G,手移动的距离h2=__h,动力所做的功W2=______,可见W1______W2,由此验证了______的正确性。
5.光滑斜面长4米,高1.5米.将重200牛顿的物体沿斜面推上去,推力至少是________牛顿。
6.使用下列简单机械,在不考虑各种损失的情况下,总是能够省力的有:__________。(A)杠杆;(B)定滑轮;(C)动滑轮;(D)轮轴;(E)斜面。7.使用简单机械,下面目的达不到的是()
(A)省力(B)省功(C)改变力的方向(D)少移动距离
8.某斜面的高是斜面长的1/3,若不计摩擦,600牛顿的重物沿斜面匀速上推时,推力的大小是()
(A)200牛顿(B)1800牛顿(C)300牛顿(D)720牛顿 9.沿光滑斜面向上拉同一个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长的用力一定小(B)斜面高度小的用力一定小(C)斜面高跟长的比值大的用力小(D)斜面高一定,斜面长的用力小 10.已知光滑斜面的高为h,长为L。利用功的原理推导:将重G的物体匀速推上去,所用的推力F是多大?
第二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学案(5)
课
题
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3)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
(4)会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二、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应刻苦学习练好基本“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正确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难点:会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初次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要抓住他们的特点,鼓励他们学习好物理知识。
六、教学方法
复习巩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七、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书、百度文库
八、教学过程
每日安全教育:在家时,注意用水用电安全。
(一)复习巩固
1、纠错
2、复习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2)物体的浮沉条件?
3、导入:用叉车搬运货物时,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我们看到了叉车工作的成效。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本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做“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功的计算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
5.用5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小车前进了2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合作探究:
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一、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二、做功的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例题:下列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有的打“√”,没有的打“×”)
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中是否对书包做功?(√)
2.将书包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
(×)
3.提着水桶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水桶做功了吗?
(×)
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离开脚在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功了吗?
(×)
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力对小球做功吗?
(×)
四、功的计算
定义:功的大小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单位:J、N、m
(四)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D)
A.背着书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C.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
D.推着小车前进
2.如图所示情景中的各个力,没有做功的是(B)
A.石头被橇起的过程中手向下压橇棍的力
B.足球飞向空中后踢球的力
C.货物被提升的过程中绳子对货物的拉力
D.爬楼梯时人的重力
3.在水平地面上,用60
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200
N的小车前进5
m,拉力做功__300__J,重力做功___0__J。
4.小明从一楼提20个普通鸡蛋送给三楼的爷爷,小明对这些鸡蛋大约做了多少功(C)
A.0
J
B.600
J
C.60
J
D.6
J
九、课堂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
十、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功的计算
十一、教学反思:
1、亮点:
2、不足: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下册20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学习目标
3、在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历史上第一枚金牌的是()。
板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
A、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B、体操运动员李宁 过程与方法:读书会、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事业的成就,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
C、短跑运动员刘长春D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
感和爱国情操。
4、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最先赢得世界瞩目的体育项目()。A、排球 B、射击 C、重点:建国以来文艺体育事业的成长与成就
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乒乓球 D、举重
自主学习
5、中国从昔日的“东亚病夫”逐渐成为体育大国,主要是因为()。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共提出“,”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新局面。A、“全民健身计划”效果明显
2、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B、少数运动健儿的努力
二、艺术的发展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D、教练训练有方1、20世纪90年代,把 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6、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
运动。A .第八届亚洲运动会 B.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2、新中国的体育成就:
(1)从 开始,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世界的瞩目。C、.二十一届奥运会 D 第二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2)从 起,在奥运会不断夺得金牌。7、2001年中国成功获得了哪一届奥运会举办权()
(3)年,中国首次举办了。
(4)年,中国成功举办。
A、2008年第27届 B、2008年第28届
课后反思:
3、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是射击运动员 获得的。C、2008年第29届
D、2008年第30届
一、轻松入门
二、快乐晋级 1、956年,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是()。
2001年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夜难眠、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北京”,这个消息通过电视立即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顿时,神州大地沸腾了,世界上只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有中华儿女的地方也都沸腾了,人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齐声欢呼:“我们赢了。” D、百家争鸣,创作自由
回答:(1)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你认为举办奥运会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2、亮亮想一本描写改革命开放后农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小说,你会向他推荐()(2)北京申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暴风骤雨》 B、《平凡的世界》 C、《红岩》 D、《雷雨》 基本思路: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知识目标: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 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的地名,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欣赏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观看反应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年 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 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最后进行战略转移。
2、年 月,党中央和 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向 前进。
3、遵义会议:
(1)时间:。
(2)内容:
(3)历史意义:
4、长征路线:
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
——飞夺 ——翻过 ——通过 ——进入。
5、两次会师: 年 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 会师;
年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 会师,宣告结束。
6、历史意义:
与探究:
二、合作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失误中中国共产党时如何解决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
2、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取得长征的胜利靠的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三、课堂小结: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自己列出学习提纲展示。
【达标测试】
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属于在这一“征途”中召开的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3.遵义会议,从事实上被确立了谁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A.周恩来
B.朱德
C.邓小平
D.毛泽东
4.下列哪一词语能形象的概括这次会议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A.开天辟地
B.焕然一新
C.生死攸关
D.光明前途某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体会长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据此完成5-7题。5.根据所学知识,“重走长征路”的正确路线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泸定桥
B瑞金-泸定桥-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泸定桥-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泸定桥-遵义 6.下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总结中,正确的是()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7.下列的精神中,属于“长征精神”的是()①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②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 ③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课后拓展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以及有关材料,请写一篇以长征精神为题的小论文。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山东省八年级物理下册 14.2《液体的压强》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14.2《液体的压强》
学案(2)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内部有压强,各个方向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3)、通过探究活动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2、过程与方法(1)、用“假想液柱” 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2)、通过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学习过程:
一、诊断补偿:(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 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压力的 有关,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用 表示。
(2)压强的公式 和各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二、思维启动:
容器加入水后,蒙在容器底的橡皮膜会(凸起或凹陷),表明水对 产生了压强。也可以看到侧壁的橡皮膜(凸起或凹陷),说明了水对容器的 产生了压强。原因:液体有 性,它的压强不同于 的特点。
三、仪器操作须知:
1、压强计构造:。
2、压强计使用方法:(1)、无力作用薄膜时,U形管液面差 ;用手压薄膜力越大时,U形管液面差越。(2)、力对薄膜压力越大,对薄膜的压强越。表明水的压强可以用压强计测量。
四、进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2)演示完成实验探究。(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液体压强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 和 都有压强,②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③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④液体的压强随 增加而增大,⑤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 有关系,深度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 ;
2、液体压强的计算
(1)步骤:()填入公式 ①水柱体积V=(=10cm3),②水柱质量m= =ρSh(=10g),③水柱重力G= =ρgSh(=0.1N),水柱对底面压力F=(=0.1N),④底面受到压强p= =ρgh(=500Pa);(2)公式: ;
.(3)注意:
①单位ρ用,h用,p才是Pa,②液体的压强只跟 和 有关,六、自我检测
1.如图13-8是某同学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时所做的实验.请回答:
⑴图甲的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________________有压强; ⑵图甲的现象说明:液体对容器________________有压强;
⑶图乙中三幅图的现象说明:液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
⑷丙图的现象说明:液体的压强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在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则A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cm,B处水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__Pa。
3、如图所示,A容器中盛有 15kg 的水,B容器中盛有 0.5kg的水,但B容器中的水面较高,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A、pB,则pA_______pB(填“>”“=”或“<”)。
4、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容器底部、、三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5、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密度相等的同种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如图甲、乙两容器中装有高度相等的同种液体,两容器底面积相等,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压强,则()A.F甲=F乙,p甲=p乙
B. 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
七、布置作业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