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同步练习(配套)1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育
16.诫子书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3.文学常识:诸葛亮,字,号(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其散文代表作有 等。
二、语言运用
4.使用句子时,我们常会犯“用词不当”和“搭配不当”的错误。请找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这两种语病的一项()
A、经过一个月的初中生活,我们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B、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效犬马之劳。C、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D、《水浒传》这部电影出色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达等人的英雄好汉事迹。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美海军在主战舰艇的数量方面对比悬殊,仅驱逐舰方面,美国有60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而中国只有27艘吨位不同、性能参差不齐的驱逐舰。
B.过去十年国际乒联决策层可谓绞尽脑汁,通过改变规则设置了一道道“障碍”,以期削弱中国乒乓球的优势,事实证明,这一想法也是一厢情愿。
C.如何复苏全球经济,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
第1页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育
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
D.《南京!南京!》剧组汇聚了中国多位最具实力的一线演员,但他们饰演的角色与以往所塑的形象大相径庭,其不俗的表演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课内阅读
6.(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7.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课外阅读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9.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 稍稍宾客其父 D. 人受谏则圣 10.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 何学之为 B. 何陋之有 C. 其入不益深乎 D. 孰不顺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五、体验中考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第2页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育
A.暄闹 讹诈 妄加揣测 抑扬顿挫 B.濒临 愧怍 通宵达旦 不卑不亢 C.慰藉 收敛 换然一新 警报迭起 D.笨拙 玷污 怒不可遏 嘎然而止
第3页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育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孔明 卧龙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出师表》、《诫子书》
二、语言运用 4.C 5.C
三、课内阅读
6.(1)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7.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8.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四、课外阅读 9.D 10.B 11.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五、体验中考 B
第4页
第二篇:诫子书1
诫子书》教案
时间: 2011-06-22 来源: 未知 作者: 林海波 点击:
《诫子书》教案
教学目标:
o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意 o 品读课文,把握主旨,体会情感 o 赏析精彩妙点,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804 次
(一)、导入:
师:诸葛亮,大家非常熟悉,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你心目的诸葛亮? 生:足智多谋 智慧的化身 神机妙算 千古名相 贤相
师:刚才大家主要从政治、军事 为人等方面评价了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不仅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好父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诸葛亮在他54岁时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诫子书》 板书:诫子书
师:题目是后人加的,意思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整体感知
师: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完成(屏幕显示)找同学读课文,完成
标记生字,注意下列划线字的写法。
澹泊 淫慢 励精 险躁 治性
(2)注意停顿
1、静以修身
2、非澹泊无以明志
3、夫学须静也
4、非学无以广才(订正)
师:齐读课文,同桌俩对照课下注释、参考屏幕上补充的内容翻译全文(屏幕显示)补充注释:
无以:用来; 广才:增长才干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 最终;枯败 凋落 将复何及:又
师:找同学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屏幕显示)解释划横线的字:
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淡泊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向,这里指立志。淫慢则不能励精: 过度享乐。
险躁则不能治性:暴躁 陶冶性情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找同学翻译课文)
三、精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问题
1、细读课文,诸葛亮在信中对儿子有哪些告诫?举出例句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边提问边回答边板书)静 俭 淡泊 治性 静 学 立志 惜时 励精
师:诸葛亮在信中对儿子的告诫我们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生:做人 学习
破房子。师:也可以归结为修身 治学(板书)他不但从正面要求,而且从反面强调,由此,我们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生: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师:品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屏幕显示)问题设置与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四、小结:
师:这封家书只有86个字,既是对儿子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诸葛亮对后代言传身教,他完美的人格也影响了后代,他的儿子、孙子都为国捐躯,一门三代忠烈。这封信除了在内容上影响后人之外,在写法上也值得我们学习文中语言短小精悍,用了修辞和特殊句式,分析一下:(屏幕显示)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五、拓展提高
师:齐读课文,圈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和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作业:背诵课文 附板书:
做人:静 俭 淡泊 不险躁 学习:静 学 立志 惜时 不淫慢 正 反
语文初四《诫子书》教案(鲁教版)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
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
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附:板书设计
诫子书
治学
中心论点----静 躁(危害性)静以修身(正)(反)
俭以养德 修身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
淫慢(yín)
险躁(zào)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学/无以广才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
些诗句?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
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2、背默课文。
第三篇:初四上册诫子书
初四上册第19课《诫子书》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诸葛亮(181——234),字,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人,谥忠武侯。
二、巩固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2)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年与时驰
(7)非学无以广才(8)遂成枯落 2.理解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深入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四、积累迁移
1.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请在下列句后填上相应的序号。
①因为 ②用 ③用来 ④凭借 ⑤来
A.楚人以晏子短 B.吾欲辱之,何以也? C.静以修身 D.而安陵以五十里存者 E.非学无以广才 F.以光先帝遗德 2.联系语境,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行: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志: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意:意与日去 宾客意少舒
去:西蜀之去南海 意与日去 去死肌,杀三虫 3.积累并默写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是(论点句)。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3)面对人心浮躁的滚滚红尘,诸葛亮用一生的经历总结告诫儿子警示人们(千古名句):。
第四篇:1诫子书》教案设计
幻灯片1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2
诫子书 诸葛亮
幻灯片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幻灯片4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幻灯片5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
幻灯片6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7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操守、品德。连词,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趣。
幻灯片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 成就 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振奋 精神 懈怠,懒惰
幻灯片9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志 消失 于是
枯败 凋零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接触 世事 幻灯片10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幻灯片11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幻灯片12
3、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幻灯片13 4.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是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修身 治学 幻灯片14 围绕学习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幻灯片15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幻灯片16
7、诸葛亮告诫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能为本文的观点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居里夫妇的居室里简单到只有两把椅子,他们自己刚好每人一把。因为担心来访的客人在舒服的座位上逗留过久会占用她宝贵的研究时间。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幻灯片17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幻灯片18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幻灯片19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幻灯片20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幻灯片21
7、为本文补充论据
(一)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幻灯片22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幻灯片23
(二)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治学:苦学例子
幻灯片24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幻灯片25 附:
幻灯片26 译文示例: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幻灯片27 高尚君子的行为,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幻灯片28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要从宁静中修养身心,用简朴的行动来培养品德。不节俭,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宁静,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学到要学的知识。沉溺散漫,就不能激励精神;轻佻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否则年龄随时间流逝,意志伴同光阴消失,终于一事无成,只落得既不能继承前人又不能有益后世的结局。到那时,在狭小的天地里悲伤、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幻灯片29
1、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4、从哪两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5、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3)要惜时
8、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志是成才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9、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10、道出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 11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12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才悲叹浪费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幻灯片30 【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幻灯片31
宁静与淡泊其实是同一种境界,宁静之态也是一种美,像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行动时仍如弱柳扶风般温柔静雅,如何不美?当然心灵的宁静更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盏灯,只有在宁静中思索才能照亮和清除心灵的污秽。南北朝有个僧人叫神秀的主张人要时常清扫心灵,作诗云:身如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心灵如住室,想保持长久的洁净就要时时清扫。只有在宁静中,才能静下心来,反省、清理心灵的尘埃与污浊,而对诱惑、名利之累,如何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如水般清净?心灵宁静了,自然一切都和谐美好,海阔天空。
淡泊宁静不是弱者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逃避,更不是愤世嫉俗者的孤芳自赏, 而是一种成熟的、和谐的、积极的心态。浮华尘世中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诱惑,欲望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妨偶尔为自己疲惫焦躁的心灵斟一杯清香的淡茶。天晴的时候到小园香径中去走走,体味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或者在难得闲瑕时到山林中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或者干脆静寞于窗前,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幻灯片32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幻灯片33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诫子书》是鲁教版初四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这篇文言文虽短短 86个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短短的文言文呢?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四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附:板书设计 诫子书 治学
中心论点----静 躁(危害性)静以修身(正)(反)俭以养德 修身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名人榜”
“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是谁? 进入“名人知多少”
诸葛亮,字孔明,汉末琅琊都人。三国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歌颂诸葛亮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 《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二、进行新课
(一)进入“诵读堂”
1、一生范读课文
2、生配乐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及词句停顿
3、一生配乐背诵课文
4、生配乐齐背诵
(二)进入“知识屋”
1、自主学习: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重点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淫慢、治性、险躁、穷庐 重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三)进入“赏析阁”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2、诸葛亮是如何劝诫儿子的?
? 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名人名言? *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拓展延伸 进入“拓展轩”
阅读诸葛亮的《诫外甥书》,从中找出你认为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写下来并翻译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四、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赏析,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找出《诫外甥书》中对你启发最大的句子,写写你对它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澹泊 立志 惜时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