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1:5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篇: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谈孔子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内蒙古宁城县忙农镇总校 许国忠

【内容提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主 题 词】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

一、有教无类

孔子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后天决定论为依据,从“泛爱众”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所处的朝代,在人的知识和才能产生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先天决定论。对此,孔子虽有保留,在口头上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存在,而实际上只有虚悬一格。第一,孔子从未有称许过任何人是生而知之者,即使是他所景仰的尧舜和周公,也不例外。第二,当有人认定他本人是“生而知之者”时,孔子断然予以否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三,他明确认为,人的性情生来是互相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渐渐地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后天决定论思想。直接反映孔子这一思想的,还有以下两条: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前者是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否则的话,怎么能获得知识?后者则通过子贱认定鲁国有君子的存在,认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子贱就不会学到这种好品德了。假如孔子真的认定是生而知之者存在,就绝不会提出上述主张和评价。正是缘于上述认识,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孔子所刻意强调的是学习和实践,并由此而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但有前提条件,十条干肉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拿得出,那个时 代国家也没有出台像义务教育法这样强制法令,所以读书是个人行为,是个人自愿行为,孔子开坛讲学,授徒三千余名,贤人七十二人,也仅仅是少数人,尽管这样,孔子毕竟提出了划时代的教育理想,开启人类社会教育均等的先河。

今天,我们对“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完成法定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进行教育,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政治保障;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住宿费,解除了贫困家庭入学难的现状,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经济保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完善“有教无类”,如我们学习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八种智能观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达到人人皆有才,人人能成才,从而使“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了系统的操作体系,保障“有教无类”思想的顺利实施。

二、因材施教

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学而知之”,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贷)虽在表述上有理解和评价的不同,但其意在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则是显见的。实际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前者说得是普遍性,后者说得是特殊性。缘于这种认识,孔子发现了受同样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以上也”。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

⒈知人之深

孔子对弟子求学态度的认识非常深刻,他高度赞扬颜回的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见好学者也”(雍也),宰予因课堂睡觉而遭到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批评。

孔子不但对学生的求学态度认识深刻,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才能、德行把握准确,洞悉深刻。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先进)德行(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关于辞令的):宰我、子贡;政事(擅长政事的):冉有、季路;文学(通晓文献知识的):子游、子夏。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了解非常深刻,为他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⒉育人之准

下列一则孔子教学案例,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典。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异样的回答,分析有针对性。正是凭借这一方法,使其门下不同资质的弟子均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用人才。

笔者在参加地理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情况了解不深,影响课堂教学。有这样两则案例:

案例1: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本节课学习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这节课需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在自我研究、同伴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探索得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交代问题后,让学生稍加思索,即找了一个资质好的学生来回答,把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结论,让这位学生一语道明。至此,探究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案例2:八年级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师创设春节期间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和南方的广州欢渡春节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呢?教师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要学生利用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结合我国位置、地形等知识探究得出,教师让学生稍加思考后,也找了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把要探究的结论直接说出来,影响课堂探究效果。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准,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也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学习内容、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使我们的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促进不同资质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启发诱导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这是颜渊对其老师孔子这一教导方式的概括和评价。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而不是生硬灌输和强加于人。孔子之所以创造并运用这一方法,一是他深刻了解个人能动性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发诱导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的过程。二是从师道上看,孔子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喻,启发诱导就是科学相长的过程。三是孔子着意于培养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故不看重、不拘泥于一技一艺的传授,启发诱导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运用这一方法,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 造性思维能力及时肯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适时启发,避免以讲代启,以问代启等现象发生。

四、学思结合

“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孔子对此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坚信“学而知之”的信念,“我非生而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所以他培养学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鼓励弟子勤学、博学。他不仅倡导“博学于文”外,还鼓励弟子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扩大了“学”范围。在倡导学的过程中,孔子还强调“习”,即温习和实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在处理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课堂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参与为主,像杜郎口中学的学生那样能够快乐、自主地学习,做到问题让学生去提、课文让学生去 读、练习让学生去做、内容让学生去讲,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孔子认为不学而思无益,但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却认为相当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

如在学习《中东》一节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读图、读文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伊始,教师播放“今日世界系列之入----中东”“千年争端,今日焦点”就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引发中东地区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读教材得出中东焦点----因位置而战、因石油而战、因水源而战、因宗教而战。

„„

在学习“在丰富的石油资源” 时,教师设计一组新闻回顾: 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1998年,美、英再次轰炸伊拉克„„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根据新闻回顾,学生提出了“美国为什么要打击伊拉克?”这样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完成相关活动题。通过学习,学生得出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而中东的石油对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美国插手中东局势。在学习“匮乏的水资源”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补充阅读材料“浪费水者须坐牢”和“水与中东国际关系”引导学生提出了“中东地区为什么水资源匮乏?”引导学生读“世界气候分布图”,看中东有哪些气候类型,并简要分析气候干燥原因。

新课程设计不是以做题来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设计教学时,不应仅仅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是把教材的内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实践中感悟新课程教学1

在实践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教学工作总结

路 绳 彬

2005—2006学年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下面我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我本学期教的是初二生物新教材。新教材内容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教材的编写富有童心、童趣,内容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面对这样的教材,结合自己新课程理念学习的经验,我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进行着教学。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本学期的教学发生了几方面的转变。

一、教师的观念变了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观念生发出来的。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和反思,我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是把学生的教育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心中装者学生,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例如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我都做到十分中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象韩强、任建波等同学就是在一次的好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对学习生物产生了兴趣和动力。并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例如在“种子结构”一节课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实物自主学习种子的结构,并让学生亲自用实验验证玉米种子的胚乳中贮存了淀粉。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的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为此作为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去。我作为新教材的初次实践者,能够在不断的钻研教材的同时,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另外我能够经常和其他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同时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在不断的学习、教学和反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己专业的成长。本学期利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怎样上好生物演示实验》这一论文,并能够将实践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通过课题的形式反应出来。

二、学生明显的变了

对学生来说,当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时,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如果学习来自内在的需要,它就会成为一种欢乐的、愉悦的活动。面对生活化且富有情趣的教材内容,学生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读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这样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乐学、愿学者。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的标准。为此我从几方面侧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利用书本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各种各样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科技领域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度。学生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在资料收集之后,提倡合作学习、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由于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疑问,也促进了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有时学生的提问我一时也回答不出来,还需课后查资料或问其他的教师。生物课是一门实验课。每一个实验我都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

验能力提高了。

由于新教材的教学是一种尝试。为此我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学中过于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否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如何评价新教材的学习效果?如何使新教材的学习过程和新教材的评价想吻合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解决。

第三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我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性学习”,同时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21世纪,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适应了21世纪需要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从而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提供了理论保障。

下面我来说说此次我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作为一名生物任课老师,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必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是作为一般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生产及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科学素养,而不是作为生物科学家所需要的高精深学识。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不应再追求生物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要再强调生物学科的继承与发展,而应着力于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构建了体现“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新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初中生物科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一点是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生物学科教育的明显区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因此,生物教师应心领神会,忠实贯彻。避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背离了这一次课改的精神实质。

第二、保证生物实验开足开好

针对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生物学实验室简陋和仪器设备处于低水平的现状,提倡实验教学低成本、简单易行为原则。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实验项目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足开好。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条件与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实验设计多样化,尽量就地取材;还可以采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模拟方法开设实验以及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虚拟实验等等。生物实验的材料多为生命有机体,教师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融入生态观念等。开设实验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模仿式、验证式实验,提倡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生物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有利于锻炼思考能力。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也即变革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个是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自己做主、自我决定的学习。具体说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动机上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上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自动化的学习上是有效定时和长久的,这种学习就是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即一种“双赢”境界,以最大的限度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学会合作,发展自己的非认识品质。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发人恰当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出来,而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文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改的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

当然,在新课程标准学习中的体会还有很多,不便于一一阐述,总之,每个中学教育者都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创造性地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为我国成为人才强国做出贡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东风小学 王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是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下面就我们学校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引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拼音打字时,要先学习指法。为了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并准确记忆指法要点,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小组采取利用《金山打字》软件进行打字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看谁的成绩好准确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很认真,一节课下来,学生指法也轻松掌握了,同时,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和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所以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多布置一些适合学生自主制作、设计的学习内容,每节课只安排少量时间用于教师讲授新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也应注重讲授事实性的及基本操作方面的内容。对于由基本操作延伸出来的提高的操作能力,可由学生自己地探索发现。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除了掌握课本知识外,肯定会再所难免的遇到新的、超出课本知识以外的难题,所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还包括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料、信息,利用信息。

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及各种软件的使用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帮助”。我们知道,几乎所有成功的软件都会设有“帮助”功能,在“帮助”功能中有详细的有关该软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指南及疑难解答等,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几乎都可在“帮助”中得到解答。

另外在“帮助”功能中,还可通过输入关键字,运用“搜索”命令来快速查找到相关的内容等。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帮助”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那么他们的才能发挥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学校、书本了。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在信息技术课中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如何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

4、重视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发展及特长爱好上的发展上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和知识需求,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总是有少部分学生对一些学习内容兴趣不大,如果再施加给他们高要求的学习任务,也只是徒劳的。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我们对这少部分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降低目标标准,使这些学生只要按照课本、教师的要求去做就能完成任务,让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小报排版制作教学中,对于小报制作兴趣大,电脑操作基本功好,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制作主题小报,学生们设计制作出了如:“我的未来”、“爱护环境”等主题小报,通过对这些小报的设计制作,丰富了学生的百科知识。而对于少部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我安排他们只要完成书本上的例子的制作。由于难度不大,又有范例仿造,降低了小报制作在他心中的高度,所以这些学生基本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这一小部分学生中,有的因为有了制作的成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为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后面的课程提供了动力

5、及时做总结,写反思

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在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如:要求中青年教师取得教师信息技术中级证书,学习并掌握课件制作,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进行远程继续教育培训等。几年来,单位、教师和学生在市、县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如:夏珊珊获市级课件比赛一等奖;学校获得县信息技术先进单位;刘苗苗、黄芳曼分别获县信息技术科幻画、小报制作二、三等奖……等。

回顾这几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们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我们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教师也能从这一节现代教学手段获益。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

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几次多方面的探索实验,能较好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面向全体,轻松快乐学习。

《美术新课标》中提到:“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坚信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美术课上的优等生。所以遵循这一理念充分发挥美术课特有的教学魅力,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的学习。

例如在执教《星光灿烂》一课时,整个课堂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细小的地方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创作。为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课在设计时降低了难度,基本的四角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难度小,有利于大部分学生完成;而其它四角星的制作方法,难度较大,作为解决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识图认识及教师示范,使学生尝试制作。这样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体。使学习具有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让全体学生都在自主、平等的氛围下参与活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几年来的美术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得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孩子就会积极地参与活动,变魔术、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形式。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彩墨游戏》一课时,我和学生通过做游戏方式展开教学,请学生说出随意一种形状,只要老师添上几笔,就能画出一种形象。学生被这句“考老师”的言语所激励,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都想以自己的绝招来难倒老师。于是纷纷举手说各种形状,但都被我一一添上了,使这些图形巧妙地变成了“方形的汽车”、“圆形的荷叶”、“窄长的鱼”、“三角的 西瓜”等等。学生感到非常有趣,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和谐,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并学会了抓住形象特征来作画的方法。学生对这种“游戏”类的课程较感兴趣,多数人的作品创作随意,无拘无束,在练习笔墨的同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融入作品之中。

我想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美术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通过自身的探索来获得新知,那么这样的知识一定是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趣味性的情景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

《星光灿烂》教学设计第二环节——探究方法:

1、出示两张作品图片,对比发现。师:这两个星星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一个平面,一个立体。

小结:纸浮雕是在平面的纸上用一些方法创造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设计意图:对比平面星星和立体星星,感受平面和立体之间的不同效果,初识纸浮雕。

2、思考交流。

师:如何使平整的纸产生立体感,产生浮雕效果?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成形方法:折叠。

3、尝试折叠方法。

(1)师:你能折出图中这些线来吗?时间一分钟 学生尝试后反馈。请一位折出来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指导简单方法并板书:第一步:折叠痕迹。(2)师:怎样变成立体星星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后总结:红色线——凸折线

蓝色线——凹折线

学生根据指示线整理。板书:第二步:整理凹凸。

4、欣赏变星。

小组讨论:这些四角形分别对应那一个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选择其中一个变星示范。

通过观察范作,找出形成立体感的原因,有的折线向上凸起,有的折线向下凹,让学生认识折叠是制作纸浮雕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熟练认出书中各种图示线条代表的意义,探究出“米”字形折叠纸星的成形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找出小训练中的四个星星变式及其各自的制作图示,掌握其他不同形式的制作方法。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领悟折叠纸浮雕的成形原理,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模仿上,鼓励学生制作出有所变化的浮雕纸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活泼、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能自学自悟,学会学习,学习创新。发展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着眼于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本课学习方法创新过程中,一改教师泛泛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寻找解决和优化的方法。通过此类型的主题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大、思维更活跃。同时小组合作,积极参与,共同完成的练习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总之,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实践中深挖教材,大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实践,不断的去发现教材中贴近生活的一面,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最喜欢的,才能使美术教学更加散发出“美”的光芒。

下载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孔子教学原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初中思品新课程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应学校的安排,参加了初中思品的国培网络学习,,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初中思品新课标的解读,再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审视、......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

    新课程实践中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低效”成因及对策 [摘 要]在时下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一些教师......

    新课程识字教学点滴谈

    新课程识字教学点滴谈 郭海鹏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的识字教学要求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目的是让学生尽早、......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

    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一改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以全新的教学内容展现在了一年级新生和教师的面前,以往的教学方法将不再适用新课程的要求,我在......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教学反思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

    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谈故事教学与新课程标准 故事教学是指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他们,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

    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