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1:5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第一篇: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摘要:国外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就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内外 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创设以MBA学员为对象,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环境下,“创业”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明显落后于当代实际需求。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是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聚集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磁铁模式(麻省理工学院);辐射模式(康奈尔大学),他们各有千秋,但都又自成体系,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并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这种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2)磁铁模式

“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针对来自商学院学生,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由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3)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铁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手段相互包容的,并使得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

(1)能力素质模式

“能力素质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创业技能模式

(3)综合模式

清华大学是“综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此类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完成民办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几种,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发挥民办高校优势,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其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办者也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结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和特色,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与人生感悟的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师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3)民办高校应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则采用讲座、模拟、论坛、实习、合作等形式,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教学效果。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4)加强民办高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民办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5)民办高校要注重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与才干、积累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而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锻炼,因此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最好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主要通过由上级组织的类似“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或学生处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创业教育。我民办高校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如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工厂企业参观,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高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如进驻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参与社会创业等;也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

21世纪是“创业时代”,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在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业与创新存在互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创业精神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民办高校也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完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突破重重障碍,深入开展适合我国特色、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3]呼艳芳.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2).[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葛广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4,(12).

第二篇:民办高校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专业实务,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把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工作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和办法和从事经济研究的能力。近年来,尽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环境和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体,仍存在重传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本文以如何建立民办高校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为核心,展开了相应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达到403所,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多数新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民办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是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理念以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加大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

(二)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知识是十分复杂的,难于直接由他人传递,在很大程度上,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其构筑过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知识又具有社会性,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更多地使用合作与对话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的提高。所以,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仅适应知识传承的课程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现代经济学规范的培训,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实践。首先,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各界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其次,大力推广应用模拟教学法。建立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模拟情境中的人和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获取资讯、做出决策等能力;再次,创造条件实施“实战”教学法。民办高校可利用自己优势条件,如在校企业合作企业中为学生寻找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二、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培养目标定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渠道。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立足能力培养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整合原有实践环节,整体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心,从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个方面建立逐层递进的阶梯教学层次,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民办高校经管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经管专业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工科专业有较大的区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使原有管理方法和技能显得陈旧落后,这就要求民办高校不断更新和优化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

(三)引社会进学校,加强校内模拟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如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股市、ERP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民办高校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和改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实践中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训练。

(四)推学生出校门,加强与企业生产、社会工作、行业科研的结合。民办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扮演一个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真实角色。开展真实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民办高校经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社会工作、行业科研相结合的机会。

三、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第二课堂”较少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运用。这种教育目的和效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活动。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组织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课堂和成功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等活动,用专家、教授、企业家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学生的“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研讨”和“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浓厚学校学术氛围,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术讲座、学术讨论机会。有重点地扶持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院系的学科优势发展学术性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办好学术性学生刊物。

(三)创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以学科竞赛为载

体,努力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设计创新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到科研、生产等工作实际中去,增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会。积极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或创新实验室,围绕学生创业内容和项目,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

四、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质量考核是确保教学活动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和目标的一个过程。

(一)树立科学考核观,端正对考核目的的认识。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考核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考试题型,减少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加大综合、分析等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新求异。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为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作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运用科学、公平、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实量化和综合测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型学习,强化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中起到正确而有效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量化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应补充和完善创新创业因素,在德育记实测评中应补充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测评,智育记实测评应补充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

参考文献:

[1] 张可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技术,2012(09)

[2] 郭成.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广东科技,2008(07)

[3] 刘建波.关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2008(08)

[4] 温刚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1)

第三篇: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办学时间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制度和措施建立还不完备等等原因导致学风建设工作更是任重道远。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势必要求学风建设工作也要实现科学发展。那么,如何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在学风建设实践中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践行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成为学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点。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办高校学风现状,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充分肯定和调动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一条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的新路和模式。为此我们进行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效果。

一、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现状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效能。因此,在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主体的意识已经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然而,普遍的认同并没有完全与教育者们实际的工作行为相统一,而是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具体表现在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师严格管理作用,弱化教育引导作用;突出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管理过程”,弱化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养成(修养)过程”;突出学风建设建章建制创新,弱化学生内在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启发、唤醒。民办高校的学风问题更为突出。作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受到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在没有从根本上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这一致命的原因也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学生学风状况不容乐观,学风建设工作效益不太理想,付出远远多于收益(回报)。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涣散、自制力较弱、惰性较强、方法不得当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认为在总结辅导员经验不足、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等客观原因的同时,应该重点总结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启发部分学生的内因,没有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寻求 1

学风建设工作新的突破,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和模式探索

(一)学生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依据

1.学风本质内涵是学风养成教育理念提出的基础

做好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必须要准确地界定和把握学风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尝试将学风从内部构成角度分为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并在具体界定概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三种倾向。第一,避免将学风的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混为一谈,进而导致学风整体概念界定不清;第二,避免将学风与学风教育、学风建设等概念混为一谈。从概念与概念的位阶来看,学风应该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所有有关学风问题的基础概念,而学风教育、学风建设则是第二位的概念,是为完成某一目的而引伸、发展的概念;第三,避免单纯从事物与事物的联系角度去说明,而应抓住主要矛盾,直面问题关键,从学风的本身去界定、认知学风的内涵。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所指的学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是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客观行为所表现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其中学风主体特指学生个体或一个学校学生群体多数;学风客体特指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关学习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学风内容特指显现、承载这些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个体或群体多数的行为习惯。在理论上,行为习惯又可以按照具体显现承载的表象不同,具体划分为学习动力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纪律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学习品格行为习惯等等。

学风是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有关学习的知、情、意、行等人格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学风的好坏往往与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多数的个人品德、德行修养有直接关系。例如,一个品德高尚、德行修养高的人,往往自然地就能够树立远大学习理想和目标,能够具有不畏艰难的刻苦专研精神,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就可以固化为此人的学风,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该人学风优良。反之一个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只图个人自私安乐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上目标远大、严格自律,那么学风自然就谈不到良好。与此同时,既然学风本质上是学习主体有关学习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而且必然通过客观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让人们感知,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行

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设计和谋划,进而,促进学习者的思想作风和精神面貌的形成。因此,通过学生学风养成教育工作完全可以促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多数良好学风的养成。

2.学生主体性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前提

学习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养成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可见,养成优良学风是每一个学生可能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正是学生具有主体性这一重要特性才使得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内在自觉意识,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最终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成才。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均追求教育各要素和谐互助。肯定学生的具有主体性正是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直接反应,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实现人格的真正平等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样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对话与互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这与我们提出的学风养成教育所遵循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学风养成教育正是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中的一种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等等均作为学生自我成人、成才的基础和资源,为学生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的创造性和人格完善。

学生主体性与学风养成教育实现手段具有同一性。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才能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行为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学风养成教育实现的手段也正是实践这一主要途径,正是通过实践这一重要手段学生才能不断强化、沉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行,进而形成优良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主体性与学生养成教育实现的途径都是不断在现实中进行实践,从而达到身心诸多条件、多种因素优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

3.民办高校学生现状是学风养成教育提出的原因

几年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六不”,即志向不明、意志不坚、纪律不整、方法不当、心性不高、习惯不良。其中所谓志向不明是指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所谓意志不坚是指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没有解决学习毅力的问题;所谓纪律不整是指部分学生纪律意识不强、自控力弱,没有解决行为持续性问题;所谓方法不当是指部分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不会科学用脑,没有解决学习方法问题;所谓心性不高是指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事不能正确归因,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所谓习惯不良是指部分学生没有文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懒散缓慢、不能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内容,没有解决学习生活习惯养成问题。

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主观因素,也有家长、学校、社会等外在客观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部分学生家长教育不力和中小学养成教育不当,甚至是缺失。一方面,家庭教育导向偏失导致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不牢。一些父母不仅不能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表率,而且面对偏差行为无法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予以正确的解决。同时,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从对人的全面衡量偏向知识掌握的如何,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家长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子女一时的成绩高低、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小学、中学、高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养成教育本应是此时段应该完成、而且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然而,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追求“高升学率”的现状,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养成教育。于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养成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学风建设领域提出养成教育理念则就尽在情理之中。

(二)学生学风养成教育模式构建

通过几年的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总结初步取得的成果,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明目的、铸意志、修心性、炼能力”的民办高校学风养成教育模式。

1、具体的涵义

“明目的”。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知”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志向,充分认识和解决“为什么学,为谁学”,这一动力源的问题,从而建树自己学习志向和目标。

“铸意志”。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意”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强化学习的志向和意义,并提升自己毅力,树立革故立新的科学精神,它是对“知”的升华与沉积,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态度。

“修心性”。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情”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端

正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心理调试的能力,增强心智,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心理品质。

“炼能力”。讲的是学风养成教育中有关“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创新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各项学习能力的发展。

2.措施的匹配和载体的选择

首先,以奉献社会的的爱国教育为内容的成才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树立正确的成才价值观是学生刻苦学习、养成优良学风、最终成才成功的原动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然而,工作实际告诉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部分大学生这一问题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有的甚至抱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想法虚度大学。很难想象,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怎能真正成人、成才。为此,我们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贯穿“成才价值观教育”这一主题内容,并把爱国、奉献的内容融入其中,从爱国、爱中华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角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远大志向。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爱国、爱党专题教育,将成才价值观教育与爱国教育、爱中华民族教育结合起来;在有纪念意义的历史结点我们进行了图片展览;在网络教育方面我们进行 “中国节”、“中国人物”等中华元素的收集和讲解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期间我们结合文明离校教育进行了感恩与报效祖国壮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使学生们在重温、营造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氛围中,唤起爱国、爱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立志努力学习、努力成才的学习热情和远大志向。

其次,以勤勇专精的科学精神为内容的知识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体会部分大学生学习热情偏低、主动性不高,学习不求甚解,应付了事的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没有树立以专业学习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因此,我们将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的教育与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结合起来,侧重对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学习单项第一名的表彰和奖励。在奖学金评比、单项奖设立、德育测评评定等方面我们设立创新奖名目,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树立科学精神;在典型培养、学生示范群体建树等方面我们单设践行科学精神学生奖和励志创新单项奖,并在培养、宣传、讲用等教育环节大力倡导。

再次,以和谐发展的健康心态为内容的健康观教育与实践

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深感学生心态健康对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乃至生存的巨大影响。为此,在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将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放到健康人格和心态的培养上,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宣讲,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为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我们进行无痕迹的心理互动活动(网络匿名互动);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拓展活动;挖掘现有资源进行将学生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选派心灵使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结对子工程等等。这一系列活动有的是“摸石过河”,实现了我院首创、有的是“旧物新颜”,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许多学生从原来排斥心理咨询到接受认同,从被动安排发展到主动约请,这些转变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强大动力。

最后,以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为内容的实践观教育与实践。

我们认为在学风养成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鼓励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尝试,在实践中、在尝试中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培养、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养成内容。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的积极心态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倡学习方法大比拼;在典型发现和示范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身边的典型传帮带,互相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老生学习方法交流会;在选派毕业生学习标兵(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等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实践,请在实际工作中的校友、名人讲解学习方法等等,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效果。通过多年学风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特别是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观,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育人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文为我院党委副书记周丹代表学院参加2009年吉林省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交流材料,也是我院承担《 200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学风教育体制实践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第四篇:国内外创新创业情况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2008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40万人,当年就业的毕业生为490万人左右,超过150万人的学生尚未就业;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当年就业的毕业生为462万人左右,有近180万人尚未就业,而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99万人,加上上一未就业的人数,有300多万人尚未就业。依据上述近三年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更有专家预言,未来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目前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据中国权威专业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三份研究报告(以后简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供需严重失衡是关键因素,就是说大学毕业生人数大过岗位增加数,而且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这种局面还将会长期存在。

如何应对就业困局,大到从国家层面,小到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应该认真思考。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近日,国务院、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到“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积极推进分层管理、重心下移的就业工作模式,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一对一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国家高度重视,全社会积极参与,固然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重要,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就业观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根本出路。

从研究报告来看,2008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0%,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2%,2010年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5%,2011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6%。从这些数据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明显。以2011年为例,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总人数为640万人,按照自主创业比例来看,仅有10万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跟当年毕业生640万人相比,这个数字小的惊人。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独存在于我们国家,放眼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是老大难的问题。与我们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项统计显示,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如今,麻省理工已经累计创办了上万家公司,雇用了数百万人,创造出数千亿美元的销售业绩,称得上是“富可敌国”。如果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对创业葆有热忱,如果有更多的企业被创办出来,不仅能解决毕业生自身就业难题,还能容纳巨大的劳动力,同时给国家提供高额的利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但日前有媒体报道,广东省劳保厅厅长刘友君向全国人大代表汇报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全世界20%,在中国

成功率为10%,在广东就只有1%。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不重视,另一方面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失之浅表。据悉,美国大学生从来没有“分配工作”的概念。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是自谋职业,社会和学校更大力提倡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具体而言,美国高校中十分流行创业计划竞赛,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为何对创业缺乏足够的兴趣?日前,《南风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极少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学生们普遍认为,创业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资本、人际网络、社会阅历,还得有勇气、魄力和独到的眼光。学生为何对创业意兴阑珊?当然与创业教育缺乏有关,与本土创业环境有关,还与国家的政策设计,甚至与人们的传统思想和观念有关。比如,在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有着极其便利的条件,手续简便,资金来源顺畅(有时有风险投资),学校支持,甚至还会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悉心指导。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我们的就业观念,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刻不容缓。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源于美国,后遍及许多国家。现例举国外名校创业实例,例示创业裨益。

1)巴黎大学: 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巴黎大学创新的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适应国际化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管理等[1]。在巴黎大学注重创新的发展模式之下, 许多科技研究水平在欧洲都首屈一指, 如核能、信息、地球物理学、医科、血液研究、辐射研究、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科研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另外, 农科、城市规划、法律、海洋学、数学等科目在法国处于领先水平[2]。

2)哈佛大学: 创新思想与创新教育。哈佛大学的创新性教育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掘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并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社会对毕业生的期望,既要求具有高智商和创造性,又要求具有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既要求有涉及理论研究的经验背景,又要求其他研究领域的潜在知识范畴。同时,哈佛大学也在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继续发展创新战略。哈佛大学的创业史和发展史,是一部大学不断创新、变革的历史[3]。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五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主要着力点,极大地增强了贯彻落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全面、最详实的一次论述,极具思想性和战略性,是指引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的讲话精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迅速及时地制定了九项实施措施,其中就提出要将我省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西部创新高地,并提出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将“人才、项目、基地”捆绑在一起,建立“人才是基础、项目是手段、基地是条件”的机制,积极鼓励科研院所与地市、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流人才,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契机,所以高校必须尽快地、大胆地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以便为社会不断地输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认为,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如何创新创业、怎样创新创业, 而并不是让学生在学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结合专业教育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各高校应尽早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如创业教育学、创造学、科技发明史等, 其总的要求是要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在通过开设专门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之外, 应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挖掘、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要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出发,制定和建设成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才是出路。

目前各高等院校正在大力推进各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如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等。本课题在习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结合目前高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工作,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计算机科学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以陕西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全体学生为切入点,从学科专业建设出发,结合创新创业培养要求,制定并建成一个全新的符合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要求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这一教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体系,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解决学生自主就业的目的。

第五篇: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研究和总结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概述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历程和对国外典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启示

一、当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村种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逐渐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要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的内容、推广人员的素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很大不足。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主要有:

1、行政型,即政府主导。它是政府开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示范的推广。属于事业单位和非赢利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将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到农民中去。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投资主体,技术承包或低价的技术咨询服务费来弥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一般有“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十农户”、“政府+科教单位十农户”、“政府十企业+农户”3种模式

2、教育型,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主导。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经费、项目创收经费和涉农组织及个人的捐款等。主要运行模式有“科教单位+基地+农户”、“科教单位+企业+农户”、“科教单位+推广机构七农户”等。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科教单位的科技优势和培训优势,最新的成果和技术能够直接应用到农村,迅速被农民掌握。

3、自助型,即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N G 0)主导。基于对技术的迫切需要,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需求的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经费来源于会员集资,大都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一般模式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十科技+农户”。

4、企业型,即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以企业投资经营为主体,追求利润为目标,建立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需经费完全由企业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其基本形式可以简化为“公司十农户”形式,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一端是企业化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氽业,另一端是农业生产者,以“契约”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项目型,规模中等偏小的组织,如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二)当代中国农技推广存在问题。

1、定位不清,管理和职能不分。政机构而设置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多数地方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行政中心工作的时间都在70%以上,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人员当乡镇干部一样使用,根本无精力和时间专职从事技术稚广。同时,推广机构设置不规范,既有综合办站,又有专业设站,且名称不一,难以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

2、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3、经费不足,保障不力。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强度(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黄季熄,2002)。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6.41,还低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即低于财政对农业的平均投入水平。

4、,农业推广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显得很不适应,执法主体、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保障措施和违法处罚条款等内容都不明确

二、国外农业推广体系的总特点

1、农业推广立法完善.如美国《史密斯-利弗法》,日本的《农业改良助长法》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4、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

5、科研、教育、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

三、具体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其启示

(一)美国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三位一体。1914年美国63届国会通过《史密斯和勒沃尔法》,规定美国农业部在州立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州立大学推广站的教授,一般兼有教学、科研和推广三重任务,形成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推广模式。②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联邦政府推广机构设在农业部,州一级的推广机构设在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站长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推广专家4000多名,全具有博士学位。县推广人员有大学推广站组织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县级推广员12000多人,25%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绝大多数。③明确的推广指导方针和目标。④推广经费分级负责确保到位。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由州立大学统一管理,按推广项目及开支预算及时拨款。并规定,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增加预算,要求按1:4配套,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的自愿资助⑤推广手段现代化,基层推广人员待遇高。

2、启示:①增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结合的力度。建议组成“三结合”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或办事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②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③切实解决好推广经费,加快农业推广现代化。要增加推广人员的待遇,对工作突出者予以奖励。激励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

(二)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上下携进,共同推进。由政府领导和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各都、道、府、县全国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而农业协同组织由全国农协联合会、县农协联合会和自治体的农业协同组合三级构成②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是基于“激发农民的自觉性,诱导、发挥其能力”。技术员直接给农民讲课,直接上门服务,保证了技术的到位率。③生产生活并重,提高农业生活水平。为了使务农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涉及生产、生活两个方面。④⑤⑥

2、启示:①加快农技推广法和实施的制定,依法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在日本农业法规上占有重要作用,其被多次修改,保证了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造作性。相对而言,我国《农业推广技术条例》修改不大,造成遇事找不到法律依据的现象。②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农技推广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日本的具体做法(如专门技术员的设置)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他们不断改革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使其适应不同阶段的农村生产实际,之中落实到实处的工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③面向未来,女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现代农民。日本农业推广特别强调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善于思考”的农民。这也是我国新世纪农民应具有的素质。

(三)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垂直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澳大利亚农业部设总的推广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各州农业部推广机构内设“推广领导办公窜”,在9个行政专区设9个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推广机构又在1个相当于我国县的区域内分成4个次级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垂直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不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独立性较强。②澳大利亚农业科研服务体系较为完备。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即初级产品部,D P I,下同)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

2、启示:①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在推广生态环保方面的经验:一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二是法制健全,协调有力;三是长期坚持,效果明显。澳大利亚是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但并没有因为资源丰富随意浪费资源。在中国,减少对农村的污染,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提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进口检验检疫,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推广体系。

(四)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胡乐琴 汤国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种模式》 中国农业教育2006(2)

2、海 孙晓明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业工程技术·绿色食品 2007(3)

3、董永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6)

4、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2000.(1):50—51.

5、孙明英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典型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 2009(6)

6、黄季馄等,农业科研与推广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2

7、曾福生,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8、朱希刚,农技推广若干问题之我见,中国农技推广,1999(3)

9、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陕西农业科学,2007(5).

1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十二国经验及启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6月

下载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浅谈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的贡献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公......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理念 大力弘扬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加强对中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

    德国职教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启示1 二战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它为德国的企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的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着力提高职工素质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对企......

    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

    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 中山大学 李新春 任荣伟 符正平方志远 朱仁宏 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大学战略目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长期创业教育改......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 为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大学步伐,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秉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