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剪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孙志娟
浅析在剪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望花区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
孙志娟
【摘要】:本文以我国民间传统剪纸在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教学中的运用为例,研究在剪纸实践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民间剪纸本身所具有的美育价值提高青少年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促进青少年开发心智,培养其良好的品性,激发他们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论文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与现在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学生实践情况的分析,明确本论文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民间美术教学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大致包括: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民间美术进入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教学实践的意义及目前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在对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学生实践剪纸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详细地阐述在剪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是通过传统剪纸中的题材内容、所蕴含的精神意义、造型的特点和剪纸的技法技巧,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进而将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在第四部分中,通过自己设计安排的以剪纸为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看教学效果,总结出民间美术中的剪纸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剪纸艺术 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教学 文化传承意义
【正文】: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辅机构,在基地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求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往和乐于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所以,剪纸实践课程也在此基础是有了基本可课程构建。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对现代视觉形象的刺激应接不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剪纸艺术为切入口,从民间剪纸与现代儿童剪纸的相通之处开始,不论是民间剪纸作品凸显的对土地和家乡的热爱,还是现代学生剪纸作品表达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都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它们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在造型语言上表现出的单纯,夸张和朴实等特征也是相似的。
所以我们将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体验剪纸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剪剪刻刻的乐趣及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剪纸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我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人们运用
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同出一脉,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利用剪纸作为装饰。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比较,我发现剪纸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可以说文化的传承重于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的剪纸教师,我将教育的理念设定为体验剪纸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剪剪刻刻的乐趣及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鉴赏能力,理解剪纸在中华文化
中的重要地位。
今年在新的课程中我在原有介绍剪纸历史的部分在加入了关于纸的介绍,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让学生更好了解与剪纸有关的一切。在介绍各种类型剪纸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字类型的《百福图》、《百寿图》很感兴趣,但对上面的文字内容并不了解。有的学生问:“老师这事咱们中国的文字吗?”还有的学生问:“这些文字写的是什么内容呀?”我便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适时的总结和介绍关于篆书的历史时代、文化背景,顺便介绍中国文字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属到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在讨论到“福”与“寿”为什么有那么多种写法时让学生了解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中国文化发展重大贡献。而这些福和寿的一百种写法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前人们使用的文字,终于学生心中所以的疑惑都解开了,同时对中国的文字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相信孩子们以后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历史悠久的祖国,也会有兴趣了解更多剪纸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剪纸教师的布置方面我也努力的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剪纸作品展示,起初我只是以此来给学生介绍剪纸作品的分类、名称、艺术特点,学生们当然也很惊叹、佩服老师的剪纸技艺,给了学生努力学习剪纸的动力。直到又一次一名中心小学的学生指着教室里的一幅“满族婚俗”剪纸问我:“老师,这个满族人为什么在结婚的时候吹泡泡糖呢?古代的时候有泡泡糖吗?”我看着多数孩子们眼中疑惑的表情,开始给他们详细的介绍“开脸”、“坐福”这些非常古老的
满族婚俗,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此后他们一整天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高,经常对剪纸的历史、文化方面问这问那,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增加了许多关于剪纸背后的故事。比如说让孩子们讨论在没有打印机、复印机的古代,剪纸艺人是如何复制剪纸图样的?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古代的“熏样”过程,体验古人创造的智慧。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化”,让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深深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也给了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背后的力量。
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中国是个文明,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勤劳的民族和精湛的工艺„„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时境的变迁,许多国粹,工艺都濒临灭迹了。2003 年,剪纸就被列为全国首批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生生不息,他们将朴素的思想、情感、习俗和技艺隐沉于包括剪纸在内的古老文明之中。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剪纸可以使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好一件事;还可以使我们锻练出一双灵巧的手、一颗善思灵动的心,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能够
促进大脑功能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的一名剪纸教师有责任把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开来,让美丽的花朵在孩子们的指尖上绽放!
望花区青少年素质实践基地 孙志娟
二〇一三年三月
第二篇: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摘 要: 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这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文学艺术欣赏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土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底蕴,达到初具欣赏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加强德育素养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民间艺术;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
一、美术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整合资源。就学校教育来说,不要只图追求所谓“高大上”艺术层次为目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因材施教才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艺术教学内容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材。既然实施新课改,就要灵活、科学变通教学观念。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多渠道搜集素材,全方位整合资源,编成校本教材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浓浓民族风味,朴实的习俗,更加贴近生活。就我在以往教学中亲身体会,如果单一地灌输固定教材理论知识,这种周而复始教学模式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排斥心里和厌学状态。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我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将平时搜集的素材系统归类、整合后融入到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情趣。这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有着不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大的差异,所以中华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寓意深邃、内涵深厚,自成体系。如把民间艺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就能丰富使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理念更新并不是一味去追赶潮流而彻底抛去古老的、经典的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的同时,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地方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理解、学习掌握民族传统基础知识,是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的关注,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让它世世代代源源不断传存延伸。
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教育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就艺术教育来说,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一堂好的艺术欣赏课,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并且感受到艺术无限的魅力。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一边展示图片、视频给学生欣赏,一边以导游的身份作解说,引领他们的视野进入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场境、美丽的大自然以及纯朴人文景观之中,结合乡土特色资源(文物古迹、山水田园,民风习俗)展现在眼前,多彩的风情,纯朴的习俗,一幕幕如身临其境的画面让他们产生激情,感到舒心、欢快。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将本土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引入美术教学中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有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感受到本土的亲切,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积极性。每上一堂美术课,学生兴趣高涨。
地方节日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古迹、民间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等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观念能给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艺术、语文、历史、体育课提供很好借鉴与启示。结合高中新课改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本地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缩短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意识,以实际行动担当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
我相信以乡土传统文化作为地方教育教学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定会给农村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发展道路。通过教学平台,不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促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引导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二、文学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而作者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
在乡土美术欣赏的氤氲氛围中,我们的基础教育有了良好的沃土。
艺术与诗歌。艺术欣赏可与语文教学诗歌鉴赏意象意境有着紧密联系,题干强调:这首诗的某联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氛围、场景、图景)?者必须有生活作基础。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必须找到意象,高大上的东西学生不知道,到你说美术课上见到的,生活中见到的,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找到意象,引导他们把这些意象叠加组成画面,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观察生活中的真实美,上升到艺术欣赏中的艺术美,才能达到生活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艺术欣赏不但与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烘托、渲染有紧密联系,还可以教会你在生活中穿衣打扮、布置家庭装饰美化生活环境。
艺术与共鸣。文学艺术是一家,能领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踏花归去马蹄香”、“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定能理解诗歌蕴含的美,能悟出诗歌中孤高的境界,这与艺术欣赏密不可分,艺术和文学的美是需要情感共鸣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洒满落日的黄昏,一位画家凝神天际感慨万千……
画家:今天多美的晚霞,明天定是艳阳天!
妻子:哦,好,明天我话晒被子!
呵呵,大跌眼镜了吧?再看看那个用苕帚蘸了白石灰刷敦煌飞天壁画的王圆录,那个可恶又可伶的王道士不懂艺术为何物,难道政府、政府官员也不懂?
用高大上抽象的语言表达问题,我们这乡土气浓浓的群体可能不理解,但用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作例子,懂!这就是民间艺术与文学艺术达到的统一情感上达到的共鸣。
我们教育的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整个大环境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我们后代的综合水平。教育学生学会爱美、欣赏美,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规划课题《苗族、布依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30056)成果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宽泛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也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当下的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但更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可或缺。?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做出适当调整,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软件,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感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
一、文本的引入,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我虽然献身于现代科学,但我对我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豪。”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因素,是极佳的学习材料与内容。?
1.课前练习,潜移默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起步阶段,指法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课前通常都有一些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笔者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打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古诗等,虽然只有一两句话,一首古诗„„但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篇章,学生练习指法时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对这些经典篇章进行理解、鉴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课堂操作,顺势引导?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特点,操作性较强,在课堂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呢?信息技术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往往比较单一,如《图文并茂赞西湖》只有《西湖的来历》这样一篇文字材料,在备课时对文本材料进行一些处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插入与调整图片,但这些都是在基于文本的内容之中。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如白居易、苏东坡的介绍与西湖的渊源、有关西湖的古诗、西湖的来历„„赞美西湖就得了解西湖,在动手操作前花几分钟阅读一下自己感 兴趣的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寻找合适的图,有了这个基础,再让学生运用插入图片,进行美化,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西湖。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考虑一点,那么传统文化的内涵就进一步得以延伸。?
二、教材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学内容。如四年级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五年级的《身边的礼仪》。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与智慧。?
教学《丰富多彩的节日》时,学生通过网络能比较容易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整理一下传统节日,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知道有这些节日后,学生结合自己交流所知的传统节日,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要求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相关诗词„„保存自己所建的文件夹中,最后同桌互相交流。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资料,在搜集中为自己所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礼仪的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下有一单元文明小使者,专题教学时更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本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介绍礼仪,在幻灯片中插入文字、图片、音乐等对象做成演示文稿,在搜集资料时也是对礼仪的学习,音乐的插入教师提供如《茉莉花》、《高山流水》、《广陵散》等传统音乐,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作品制作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内容,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进行宣传介绍。学生介绍礼仪的同时,也是在学习,这样的学习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三、活动的结合,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现在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也应紧密结合这些活动。如本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我以唐诗宋词为例进行教学,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的讲解下,学生通过设置竖排文字与古籍的装帧方法(让学生通过实物用word进行封面的设计),对唐诗宋词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
教学自选图形中,结合读书节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字与自选图形设计一枚属于自己的读书章,教学中出示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理解这枚印章中的中华文化元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生设计自己的读书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身特点,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借鉴一些成功经验,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的一种尝试。这些策略并不是适合任何一节课,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尝试,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四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
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每年到了圣诞、平安夜、西方情人节的时候,学生们总是非常兴奋,互相赠送礼物,放学后相约聚餐,可对于传统的节日,学生们却只是停留在要放假,可以休息的层面上。
现状三: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甚至在一次月考阅卷过程中我发现,在一道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的锁具语言运用题目中,竟然有些学生将《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作者都搞混淆了!这样的错误真是让我对学生的语文文化修养大吃一惊。
现状四:近年来商业文化、快餐文化的泛滥。使网吧、卡通书、娱乐周刊、武打电影、影星歌星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的社会心理影响着、干扰着。他们迷恋于武侠小说、言情故事和武打影视片当中,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他们中有些人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谢庭锋,不知道雷锋;只知道陆毅,不知道陈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
面对学生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非常心痛,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状,结合与同事的交谈以及网上相关资料的查询阅读,觉得自己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传统节日熏陶中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如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指导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评出优胜小组。另外还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包粽子,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走近屈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平时上语文课时,我也在有意识的将这些传统的节日穿插进去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这样的语文课堂生趣盎然,这样的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都有其独到的作用,可让每个学生受益终生。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就精选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中给中的“氓之蚩蚩”到《项脊轩志》中的“多可喜,亦多可悲”在每天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代经典著作,同时选择性的背诵,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古代文言趣事,相关背;一方面是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到相同的诗句留有比较、感悟、体验的空间。由于高中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好,只要上课认真,再加上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即使遇到难以理解的读句,当他们真正树立起学校的兴趣时,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查询解决,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古诗词课兴趣的目的。
三、在学习成语故事中感受传统文化 成语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它的出现常常和一个个充满故事性的精彩情节相生相连,极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授课安排较为紧张,但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发现:无论是现当代的文章,还是古代文言经典,中间都会涉及到一些成语,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中的“结草”,涉及到成语“结草衔环”,比喻报恩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紧张的授课之余,可以穿插一些课文中涉及到成语,讲解它们的意义,相关背景灯,一方面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给学习“换换口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得到积累、提高。
除了这些,这学期高二语文组举办的“中华成语大赛”等,采用看图猜成语,一人比划一人猜等形式,也是激发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传统文化的较好途径与手段。
总之,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又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第五篇: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肩负起传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就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与讨论,力求达到使初中生充分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继承发扬
一、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从古至今的思想精髓[1]。在我校(哈巴河县哈巴河中学)的教育教学中,语文作为重点学科,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直接途径,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透彻,而想要中华文化得到充分的继承与发扬,就需要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式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3],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这项工作势在必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绝不是两个独立的内容,二者理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重中之重,在担任语文教师的几年里,结合课堂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1.经典诵读,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
以新课标作为教学的指导纲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
186篇经典古诗词,涵盖了中华文化的部分经典篇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课本中掌握其精髓。无论从中国诗歌的开端《诗经》到盛唐时期的千百佳作,还是孔夫子“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儒家思想,都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而想要使学生走进古诗词和文言文中,诵读就成为第一要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古文读音、讲解古文含义、解读时代背景,要求学生转换思维,站在作者的角度,将表达的感情大声地读出来,从而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思想。从《桃花源记》中感受陶渊明对桃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核舟记》中感受王叔远精雕核舟的精妙技艺;从《望岳》中感受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读出古代文人骚客的情感寄托,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强烈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诵读渐渐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根本上学会对经典进行理解,在逐渐积累中领略中华文化蕴含的博大魅力。
2.民风民俗,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各地的人们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并将民风民俗延续至今,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各类节日和风俗习惯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以传统节日为着手点,以民风民俗为突破点,在润物无声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民风民俗的内容比比皆是,如《社戏》《安塞腰鼓》《竹影》《乡村舞会》等。这里以八年级为例,在新疆双语班的语文教学中,以介绍新疆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和哈萨克族在婚礼时的传统风俗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舞会》一课,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以古尔邦节为着手点,向学生介绍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婚礼的风俗习惯,体会不同民风民俗的异同,课后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其他民族的特有习惯,形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构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学生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有更全面的认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身体力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当下,应试教育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不能运用于生活,更不用提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发扬。因此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跳出书本,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学习,才更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时,学生的直接感受是父爱,而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回忆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考虑父亲这样做的原因,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发现父爱,加深学生对父爱的感受,随后要求学生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父亲,在这一来一往中,感悟父爱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孝敬父亲,进而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孝”发扬光大。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但不变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将课本所学通过实践融入生活中,融入骨髓中,感悟中华民族“礼、义、廉、耻、孝”的深刻意义,发现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S富精神内涵,其继承和发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将传统文化多角度、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传
播者。
参考文献:
[1]白显云.初中语文教学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南北桥,2016(12).[2]蒋学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J].考试周刊,2016(98):30.[3]梁永福.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分析[J].教育,2017(1).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