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奇乐无穷(大全)
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力奇乐无穷
摘要: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要想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力显得很重要。关键词:教育 小羊 学生 故事 教学
一、创设情境,诱发想像
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广远的大自然或是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那尽情享受美妙事物,例《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打开画面,放起《月光曲》乐曲,再配上课文朗读,使学生亲身体会事物的美,启发学生想像:莱茵河畔幽静的小茅屋前,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月光透过微云倾泻大地。仿佛自己就像天使一般享受月下温柔,贝多芬手抚琴键,琴声轻缓婉转,如泣如诉,使学生领略到月光的柔美,大海的壮丽,优美的旋律起伏像波涛。因此,领悟到人间真善美。如何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开创朗读的情境是关键。如教《狼与小羊》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要求朗读语气符合人物的性格:狼的话要读出一而再再而三故意找碴儿,最终露出凶狠的真面目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温和、善良、忍让的语气。由于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这样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打开想像空间。朗读时又可以加以动画课件,增加新奇感。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之间互相描述自己想像中的情境,然后画下来。再反复读自己想像课文中的情景,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此经常训练,想像的空间必将更加开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像,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通过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像,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二、挖掘素材,创造想像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素材,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好想像的切入点,让学生“想入非非”,培养学生创造想像的能力。如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在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诗意并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把它改写成一篇别具一格,具有个人想像的送别友人的记叙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结尾往往令小读者们感到意犹未尽,余味很浓,当学生学完之后,即使老师不作要求,学生也自然会浮想联翩,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想象的契机,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低年段小学生又比较爱听故事,喜欢模仿故事中可爱的人物。在教学中,本人抓住学生心理,积极设计了学生续讲故事训练。这样的设计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又如《龟兔再赛》、《小猴子又下山来》、《假如我是司马光》等等课文故事的续讲训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思路。学习《司马光》一课后,本人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竹竿或木棍插进缸里,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续讲故事是学生依据课文原文通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充分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由于表达的需要,文中常有略笔或虚笔。对此,可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像,化简略为详细。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像: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以“硝烟中”为题,写一片段,从片段中为它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读起来仿佛炮声就在耳边,伤员的血肉之躯仿佛就在眼前,战斗的激烈就好像在我眼前发生,读起来使人身临其境。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开展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了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子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想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 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像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根据年龄特点,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想像力。
首先要教学生有问题问,有了问题才有想像力,学生提问时教学生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会下雨?船为什么会动?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学生在如此训练中,学会了提问,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像的能力。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教《蚕姑娘》总结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蚕卵是什么颜色的?蚕姑娘的一生有多长?为什么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蛾姑娘产卵后为什么会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同时切记不能斥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求知和想像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合理延伸。有的课文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来想像新的局面,构思新的情节,使它合理延续下去。教学《穷人》的结尾,可通过设问来引发想像:桑娜拉开帐子后,渔夫会怎样做或怎么说?桑娜先前忐忑不安的心情现在怎么啦?他们会商量些什么?然后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练习想像性续写。小练笔让课堂活跃了,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放飞思维,让想像的事物用写展现在纸上,使人在读中感情,这样也促进了写作教学,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提笔就有东西写,脑海里浮现出无穷的画卷,想像的诗画油然而生。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环境能塑造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的一个表现自己、超越自我的舞台。学生在安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才有自信,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环境。教师应更新观念,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位置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对不敢在多人或生人前面提问的同学,激励其个别提问;对在课堂上提问由于心情紧张说不清楚的学生,可让其在课外补回;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让其把问题写成书面形式。学生提的问题,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的,无论是无关要紧的还是深奥离谱的,教师都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和化解,不可因学生提的问题幼稚而不屑一答,或问题与自己的思路不合而不理不睬。总之,密切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即使是“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问题,学生也勇于提出;反之,教师唯我独尊,居高临下,只是管“教”,甚至认为学生是“蠢猪”、“死脑筋”之类,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一言堂,学生不敢提出问题。
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想像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像,勇于创新。并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刊以开阔视野,丰富表象储备,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升华理论,打开联想的窗口,给想像插上有力的翅膀。使他们感受到了创造的欢乐,更重要的是使想像力得到了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发展创新力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语文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人文功能,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想象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提供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灵感和奇思妙想,不能给以成人化的评价,教师应适时捕捉学生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倾向。只有抓住鲜明生动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放任自由”、“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开发,培养个性情感的独创精神。
第二篇:“棋”乐无穷教学设计简案
“棋”乐无穷
溪华小学 金艳艳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民间棋,知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民间棋文化的魅力。
2.学会下民间棋,感受棋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积极锻炼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欣赏他人,全面看待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感受活动的快乐,从活动中得到收获,肯定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方法:游戏法
活动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各类创意棋盘画 2.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觉得我们学校的校本课是一节()的课 2.导题:“棋”乐无穷。
二、重温活动的快乐
创设游戏情境,主持人带领大家感受活动的快乐
(一)多味棋谜——动动脑筋猜出来
(二)缤纷棋盘——认识这些棋盘吗
(三)绚丽棋展——随处设计无限创意
1.播放活动过程照片,简单回顾
2.创意人现场展作品,简单介绍
(四)丰富棋知——我们知道的真多 1.轮答问题 2.补充交流知识
3.观看动画片《学弈》,谈自己的看法
(五)感悟棋理——敞开心扉谈心得 1.谈自己获得的道理 2.积累与收集相关的格言
三、评价自己 1.填写《评价表》 2.简单交流
四、再现激烈的棋战
1.小组内棋赛,选拔小棋王 2.小棋王棋赛,棋王争霸 3.颁奖,“今日棋王”感言
五、与人共享我们的活动 1.邀请老师参与活动 2.肯定他人,祝福他人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像力的培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教师的激发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有一位同学在家偶然发现了“蚂蚁搬蜻蜓”这一现象,他感到十分奇怪,一只蜻蜓的体积比一只蚂蚁的体积何止大上千倍,但极少数的蚂蚁就可以抬走一只死蜻蜓。通过观察、思考,他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的哲理。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 1
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
四、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这根主线,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第四篇: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浅谈在语文教学阅读中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几点体会
正安县第一中学
向林
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教多年,一直致力于学生想像力培养。本文谈一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像力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像力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的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文本,创造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阅读教学,把握内容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驰骋想像,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达到了目的。
第五篇: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挖掘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挖掘
中国古诗词讲究情趣和神韵,讲究情景的融合,让读者从文字中感悟到作者传达的自然之美和细腻情绪。中国古诗词特有的意境概念,是古诗词的重要标志,使得古诗词同其他民族文化区分开来。意境是融合了自然景色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达到了生活和情感的统一。想要学好古诗词,学生就要充分发挥联想,体悟字词传递的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1.传达意境之难
意境关键在于一个意字,在于意会而不是言传。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古诗词中体现的意境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意境之美。为了避免麻烦,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干脆只是向学生解释古诗词字和句的书面含义,用直接的翻译让学生明白诗句的意思;或者是让学生机械式地默写和背诵,想当然地认为靠量的练习和积累就能让学生自然地学好古诗词。这些机械呆板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品读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就像是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一项审美行为,不是单纯理解字面意思或者机械背诵就能做好的。意境不能靠教师直接传授,又不能靠机械记忆去领悟,的的确确是个教学难题。
2.忽视古诗词的诵读分析
古诗词之所以要注意押韵,目的之一就是让句子通顺且读起来有韵味。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对字句的理解讲评,却忽视朗读作品本身的魅力。在现实教学中,很少会有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学生主动去做的就更是寥寥无几。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所占比例本身就少,题材相对比较单一,更需要师生充分掌握好每一篇古诗词,把握它们的独特韵味。
二、如何挖掘意境
1.通过意象的整合挖掘意境
融入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内容。历代文人赋予了许多意象特定的内涵,成了许多情感的代表物。比如,杨柳,因为常在风中飘飞,象征着人们离别和不舍之情,所以才有了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月亮,也以它的遥远和明亮圆满,象征着盼望团圆和思乡之情,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才有了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意象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身临其境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2.运用散文的语言挖掘意境
古诗词的字词是浓缩式的散文语言,养成用散文语言帮助理解古诗词的习惯,能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文学素养。例如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词句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把整首词补充为一篇短篇散文。苏轼可以化身为和家人一起赏月的温润夫子,在有着徐徐清风的夜晚,陶醉在清冽的月光下。这是一种创造性地理解诗词的方式,能把虚无缥缈的意境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好画面,学生会跟着教师的语言一起陶醉在千百年前的美好景象中。
3.利用音乐的烘托挖掘意境
音乐歌颂生命和感情的旋律,最能反映人类的情绪,是一种极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而意境跟情绪正好紧密相关。所以,在古诗词意境教学中当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烘托气氛,创造需要的情境。把音乐和古诗词作品联系起来,让音乐去诠释意境,达到审美的深层境界。古诗词的前身便是古代乐府诗歌,当时的人们编写好优美的旋律,然后才为旋律配上合适的字句。比如,《蒹葭》《木兰诗》《渭城曲》等等。现代人们也时常会把古诗词进行改编谱曲。比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委婉如诉,就是改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有王震亚《阳关三叠》,吟唱了凄美的送别;杨荫浏和夏一峰的《关山月》,演唱得澎湃大气。在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找一些适合古诗词意境的古典名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引领、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表演情景剧,诠释诗中角色,设计人物对话和情态,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再或者是,让学生比较多首同一情感不同诗人或者是不同风格或者是相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三、结束语
古诗词有着优美的语言和丰沛的感情,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的文化瑰宝。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的重要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熟发展,文化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古诗词有利于他们人文价值和各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运用结合作品特色的方法,挖掘古诗词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体味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