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样例5)

时间:2019-05-15 10:1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

第一篇: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

《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

2014021340 周颖

无意中看到百晓生的《诗坛英雄坐次排行榜》对北岛的评价“北岛年少风流,乃当年江湖第一大帮‘朦胧派’领袖,中年才尽”。这几日读了北岛的很多作品,发现果真如此,北岛的诗歌在出国前和流浪国外时写的最好。北岛在国内的诗歌大多愤懑而充满激情,对文革进行反思、抗议,对现实进行反省和批判,而出国后诗歌更接近于人生的一些困境、孤独、困惑。

北岛这一生颠沛流离,目睹了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性对人性的消解,经历了诗歌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80年代,影响了一代人,所以他的思想也一定有我们这代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不能理解的深刻与极端,但他的诗又刚刚正好的与我的心发生着化学反应,我想这应该是北岛之所以是北岛的原因。

北岛的诗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的情绪。我虽然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对文革的深恶痛绝,但是我做不到感同身受。虽然我做不到感同深受,但我依然深深的感受到了北岛诗中悲观主义的情绪。特别是北岛《一切》这首诗,开头两句“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就奠定了这首诗很强的悲观主义情绪。这两句诗表达了北岛面对命运深深的无奈,体现了北岛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北岛的《宣告》有一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也流露了他对这个年代的失望。正因为看透了这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所以才会悲观,乐观不起来。

英雄主义的高扬。反复读《回答》,我读到的是一个坚定,充满了能量的挑战者,仿佛让我看见了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面对着暴风雨也无所畏惧。北岛面对“冰凌”和“死海”,希望自己可以像一个英雄一样站出来,即使所有苦水都将注入他的心中,他也无所畏惧,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激昂,他希望带领大家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北岛的诗歌还有一种飞蛾扑火般的力量。《回答》中“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让我感受到了绝望中诞生的勇气,真正的强大不是不会绝望,不是不会失败,而是面对绝望还有继续的勇气,经历失败也咬紧牙关继续前行。还有北岛《传说的继续》中的诗句“爱的苦果将在成熟时坠落此时此刻只要有落日为我们加冕随之而来的一切又算的了什么”,即使知道爱情到最后不会是美好的结局,也要奋不顾身的拥抱它,为的是过程中美丽的昙花一现。

孤独。北岛描写孤独,是将意象直接安上“孤独”两字。其实正因为北岛自己内心的孤独,所以同化了看到的景物的孤独,仿佛它就跟自己一样。北岛的《和弦》中描写到“风孤零零的海很遥远我走到街上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让我感受到北岛仿佛自己置身于宇宙之外,仿佛在用客观的第三者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自己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寂静的孤独。喧嚣在红灯之后,作家在红灯之前,作家与喧嚣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涯。

强烈的否定意识,批判意识。在北岛的诗歌中,“不”这个字出现的次数很多,《宣告》中的“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回答》中石破天惊的“我-不-相-信!”,《红帆船》中“我不想安慰你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春天的谎言”等等。也有不用“不”字表达否定、批判意识的诗歌,比如《一切》中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这都表现了作者否定者的姿态,表达了他对某些现实的不满。

北岛的诗歌虽然很冷峻,但确是抒情的,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我想这应该是他对理想世界的企盼,充满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如《是的,昨天》中“在黑暗中划亮火柴举在我们的心之间”、“折叠的小纸船装载着最初的誓言”,表达了北岛赤诚的对理想的追求,黑暗也挡不住火柴的光芒,哪怕是一点点星光。也许正因为星光很小,所以才弥足珍贵。在悲观和希望中徘徊,北岛是矛盾的,可谁又不是矛盾的呢?

写的不多,但百分之百原创。

第二篇:北岛诗歌精选

引导语:北岛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冷峻的风格和坚硬的质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岛诗歌精选,欢迎参考阅读!

触电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

握手,一声惨叫

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

握手,一声惨叫

它们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

总把手藏在背后

可当我祈祷

上苍,双手合十

一声惨叫

在我的内心深处

留下了烙印

枫树和七颗星星

世界小得象一条街的布景

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

省略了所有的往事

省略了问候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

一切都已经结束

可你为什么还带着那块红头巾

看看吧,枫叶装饰的天空

多么晴朗,阳光

已移向最后一扇玻璃窗

巨大的屋顶后面

那七颗星星升起来

不再象一串成熟的葡萄

这是又一个秋天

当然,路灯就要亮了

我多想看看你的微笑

宽恕而冷漠

还有那平静的目光

路灯就要亮了

和弦

树林和我紧紧围住了小湖

手伸进水里

搅乱雨燕深沉的睡眠

风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我走到街上

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

影子扇形般打开

脚印歪歪斜斜

安全岛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一扇蓝色的窗户亮了

楼下,几个男孩

拨动着吉他吟唱

烟头忽明忽暗

野猫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沙滩上,你睡着了

风停在你的嘴边

波浪悄悄涌来

汇成柔和的曲线

梦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第三篇:李白诗歌的思想特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儒 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代治洁

摘要:李白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却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从而形成了豪放不羁、孤傲的性情。他恃才自傲,与黑暗的朝政势力毫不相融,所以空有一身抱负,却被权贵扼杀。一生周游名山大川,深受各地人情民风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状况影响,用诗歌抒发对现实朝政的不满和抨击,表达对老百姓压迫的悲愤,讴歌对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思想特征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当发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那么迷茫时,就会产生悲天自悯的心底感触。转而远眺大好河山,人民却在权贵的压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不感叹世势的黑暗,人的渺小,只能用行云流水的诗歌来表达出内心无比的悲愤,抒发自己对正在受着无比痛苦煎熬的老百姓的同情。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生活驱使下,基于自身的豪放性格,李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思想也随之开始变化。

一、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3]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马来出月支窟„„神行电迈蹑恍惚。”(《天马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渴望建立惊世骇俗的功业。他要仿效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希望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的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驰骋才能,然后追踪鲁仲连“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赠张卫尉卿》)但那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励精图治。李白报国无门,理想破灭。他强烈抗议社会的不公:“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2);尖锐地揭露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15);愤怒地控诉奸邪当道:“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劳”(《古风》其37)。《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榆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他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12)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或学道求仙:“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归来广成子,去人无穷门。”(《古风》其25)他“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峨嵋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赵少府粉图山水歌》)“西岳峥嵘何壮哉„„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那是诗人凌云壮志的象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三、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李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玄宗:“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其51)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古风》其14)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同上)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 其24)”

虽然宦官擅权迟至中唐才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而其祸根则是玄宗天宝年间种下的,李白则是最早予以揭露、讽刺的。玄宗晚年服食求仙,废弛政务。李白在《古风》其3、43、48及《登高丘而望远海》中,以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为例,借古讽今,予以针砭规谏。

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如在《远别离》中,他提出“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警告。在《古风》其53中,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这一史实,隐喻现实。“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云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莱,豺狼尽冠缨。(《古风》其19)”

他愤怒谴责战乱造成的浩劫:“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扶风豪士歌》)“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表达了他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2)“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这使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李白对王侯权贵傲岸不屈,对他们的骄奢淫逸,予以揭露抨击,而他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则深表关心同情。“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丁都护歌》)“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宿五松山下苟媪家》)他用诗歌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14)。歌颂他们深明大义,勇赴国难:“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诚石没羽,岂云惮险艰。”(《豫章行》)在饱尝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深为劳动人民粗茶淡饭相待所表现的真挚淳朴所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对于广大妇女的命运李白寄予极大关注和同情。他在诗中成功塑造了许多身分、性格各异的妇女,有宫女、使女、织衣女、采莲女、当垆女、商妇、思妇、怨妇、女冠、村姑等。诗人描绘她们的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赞美她们的纯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其3)歌颂她们的刚勇:“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东海有勇妇》)同情她们的悲苦:“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亦绝,悲心夜忡忡。”(《怨歌行》)揭露和谴责统治者对她们的玩弄和摧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妾薄命》)对朋友,李白任真纯情,《沙丘城下寄杜甫》、《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等诗,都写得情真意挚,深切感人。

四、儒家、道家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1](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极为突出的。的确,年少时的博学,导致了他思想的复杂,但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抱负。这在他早年的诗歌可看出这一理想:“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怒无所搏,雄无所争” [2](《大鹏赋》),“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他被放还山后,他仍高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二)。直至临终绝笔,他虽已如大鹏“中天摧兮力不济”,却还坚信其“余风激兮万世”。可见他的抱负气概,老而不衰。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当他直面现实的人生和生活现实时 “俯视洛阳川”,看到“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莱,豺狼尽冠缨”(《西上莲花山》)的情景,痛心疾首地呵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并怒斥公卿将帅的无能“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党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赠江夏韦太守》)他再也无法逍遥世外,也早已捐弃了个人的恩怨得失。安史之乱升化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给了他几十年等待寻觅而不得的施展抱负才能的机会,可以断言,即使不参加永王麟的兵马,也会参加别的平叛队伍。在参加平叛军队后所写的诗歌都充满着昂扬的爱国激情:“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这些诗歌既有高昂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又有李白豪迈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对不世之功的渴求以及他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游说干谒方式,都有纵横家的印记。为了讨好玄宗,他曾做了《清平调》三首来夸赞杨贵妃,这也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走的一条捷径。可高力士曲解此诗,引来了杨贵妃的憎恨,她向玄宗进谗言,让玄宗疏远了李白。他所向往的儒家至治境界“宽猛相济,弦韦适中,„„然后青衿向训,黄发覆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颦哦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任城县厅壁记》),也杂有道家无为而治的成分。他尊孔,却是借以自许自慰:“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而他的嘲圣讥儒似乎更多,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鲁叟谈五经,白发 死章名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鲁儒》),这些离经叛道之处,是他对儒家传统束缚的突破。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李白自然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来自儒家用世济时的思想。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书》)。他实现理想的努力虽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直至晚年他还壮志不衰,希望为平叛靖乱效力。所以刘熙载认为:“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思黎元’之志也。”(《艺概·诗概》)

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让李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也是他继承了先秦时“忧国忧民”的传统和屈原的风范。爱国和爱民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同点在于屈原是为忠君而爱国,而李白则是为爱国而爱国。正是这一点,才让李白敢于讥讽玄宗、肃宗二位皇帝,才敢于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

李白思想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

《月下独酌》诗义谓:天上既有酒星,地下复有酒泉,是天地亦爱酒,故人之爱酒无愧于天,与天地相通,饮酒既合于自然,与道相通。

在李白使用“自然”的诗里,《日出入行》一诗最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此诗反映出李白十分重要的自然观:此诗首言天地,次言万物,贯穿了天地万物以自然运行的思想。这种理论以自然之道否定了自然界外还有任何超自然的神力的存在。此诗深受庄子思想影响,在描绘了日出日落、终古不息的天象之后,对六龙载日的传说提出了质疑:所谓六龙载日的说法,不过是妄语而已,哪里有什么六龙停留的地方?诗的第二段由天体运行而及自然界的四时变化。“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互文。此段意谓:花草树木,每当春风吹来,就会生长,就会繁荣;每逢秋天降临,就会凋落,就会枯萎。它们自生自衰,并非外力,既无须因新生而感谢春风,亦不应衰落而怨恨秋天。这是因为时序的变迁,草木的荣歇,非由某超自然的外力主宰,它们与天体运行一样,皆乃自然之道,即“万物兴歇皆自然”也。

李白对道教的兴趣终生不衰。他不仅早年在蜀中即开始学道,出川后周流四方,先后居于嵩山,剡溪学道,表现出一派“仙风道骨”,并已经和一代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有所接触;天宝初他和吴筠同隐会稽,吴筠当时已以道术著名于时,他们在学道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初盛唐士人满怀政治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是有这种梦想的。要澄清天下,拯救苍生,必然要步入仕途。李白没有选择科举一途,而是希望通过漫游博名,借隐而求名,投诗干谒等方式以求得不平常的重用。后来吴筠被征召,他随后也被特征,即与吴 筠的推荐有关。李白后来被玄宗所器重,他有好道的名声也应是原因之一。到他被朝廷斥逐出京,求仙访道的活动也更进入高峰期。他曾于青州紫极宫从北海高天师受道篆,又访道安陵,遇盖寰,为造真篆。就是说,他这时通过入道门的形式已成了真正的道士。出京后他漫游四方,给人的印象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宛如神仙”[1]。他晚年所作的《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说:……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也,素受宝泱,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遗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而尝采姹女于江华,收河车于清溪,与天水权昭夷,服勤炉火之业久矣……这里“姹女”“河东”是道宗炼丹术中时对汞、铅的称呼,是说自己曾以铅、汞合炼金丹。文章的最后自称“酒仙翁李白”。他对“谪仙人”的称呼十分满意,在诗里一再提到,如“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等。他的友人如杜甫、魏颢、李阳冰等也都这样称呼他,他的诗风更是飘逸不群,被后人称为“诗仙”,作品则被称赞为“天仙之词”。道教的神仙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影响确实是十分巨大的。但另一方面,在李白的神仙观念中,还寄托着诗人追求超越、追求理想和幻想,蕴含着要求积极发扬个性、发挥精神自由的意念。

追求精神自由、不拘礼法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他的不慕名利、不屈权贵正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体现。他的作品中神奇的意象、虚幻的物镜,又是道教神话世界的艺术再现。他的抒情方法的宣泄式、爆发式和感情的强烈性、随意性、也是道家张扬个性、突出主体地位精神的具体反映。这些特征都可以看成是道教文化对诗人的积极影响。

李白的思想极为复杂,情绪起伏宕荡。他的诗歌也充满着矛盾,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当然这不是主要方面):“一忤容色,终身厚颜,敢昧负荆,请罪门下”(《上安州李长史书》)。“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李太白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1992年 第05期.

第四篇:北岛诗歌导读

北岛诗歌导读

一 作品导读

北岛是“朦胧诗”的旗帜,其诗歌被称作是“一代人的成长小说”(张闵语)。除北岛外,“朦胧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这是群体特色非常明显的“一代人”(顾城、舒婷等都明确在诗歌中使用这一称谓)。了解这一群体的特色无疑有助于理解北岛的诗歌。

这种特色可以从人性呼唤、自我体认、历史反思、意象建构、艺术表现等五个角度来理解。

一,恢复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情怀,呼唤友爱,真诚信赖,追求人生价值,人性尊严,重建理想与信念。

二,重新召回“自我”,重视“自我”与“世界”的对话或对抗。在早期,自我往往过度偏重,被放大到与世界相对抗的位置,与世界对话的关系基本上是单向度的,关系非常紧张。这可从北岛在《回答》中所设置的“卑鄙”与“崇高”对立,舒婷在《墙》中所体验的“挤压我,勒索我”以及北岛在《冷酷的希望》中所宣告的“我们就这样/失去了阳光和土地/也失去了我们自己”等情境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后期则出现向内转的势态,即将自我失去和世界对抗的能力,“强大的自我”营造于内心——原本“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也许很大很大”的自我体认最终成为“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舒婷:《童话诗人》)。

三,反思苦难中的人性毁灭,理想沦丧;否定历史文化积淀中的传统人格模式,女性人格——《致橡树》的背景即在于此。

四,构建经典意象世界,主要包括有“橡树”、“一代人”、“纪念碑”、“墓志铭”、“小巷”。其意象世界主要有冷竣(北岛)、温婉(舒婷)、天真任性(顾城)等多方天地。

五,朦胧诗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充满了强烈的心理机制:由于在自我与世界的对话中,“自我”被扩大,主体孤寂的心理和情感被渲染;在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普遍的悲剧英雄心理机制被突现——北岛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二,经验世界与具体生活场景有了足够的距离,诗人不再“实写”与“实抒”,形象与思想间产生了艺术张力。第三,诗人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模糊了由时间流与逻辑流所构成的线性抒情结构,而更多地形成了意象板块。第四,在修辞譬喻方面,多求陌生化,而不是相似性。

需要注意的是,“朦胧诗”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共鸣,这表明了其精神背景的时代性。因为这一特点,诸多艺术心理在朦胧诗笔下可能没有得到更充分的揭示或表现,这并非其艺术能力的缺陷。

应该说,这些主要特点在北岛笔下都有体现。目前北岛诗歌结集出版的有个人作品集两种:《北岛诗选》(新世纪出版社,1986年版)和《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社,2003年版)——两者前后相距十七年。合集则主要有《五人诗选》(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诗歌卷》(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在这部集子中,北岛获得相当高的评价,他仅仅排列在穆旦之后,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第二人。而《五人诗选》的“五人”即“朦胧诗”的五位主要代表人物。按集子的实际排列次序,分别为杨炼、江河、北岛、舒婷和顾城。由于五人的重要性,它集中体现了“朦胧诗歌”的主要成就,而北岛诗歌在当时的地位从中也可见一斑:在五位诗人中,北岛的诗歌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篇幅上则是最长的。

当然,这种重要性更主要地体现在关于北岛诗歌的评论上。有评论这样认为:“北岛的诗是新的启蒙运动的先声,他大胆的怀疑与坚定的挑战,具有思想家的风姿„„北岛诗刚健沉雄,熔铸着广袤的民族苦难与博厚的历史思考,他以人道主义为支点,关注乖谬逻辑中的作为个体命运的人的权利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向不公平的时代索还人的自由,坚持理想,拒绝向诡诈的现实输诚„„在古典加民歌的滔滔洪流中,北岛坚持了诗的独立品格,以现代诗学意识改造被腐化的中国诗学,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蒙太奇、变形等手法纳入诗学范畴,推进了中国现代诗在沉睡30年后的复活与繁荣,丰富了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现代诗重返世界文学格局提供了积极的努力。北岛是20世纪中国现代诗承上启下、走向未来的有力的一环,一座不可忽略的里程碑。”(张同道等:《独自航行的岛》,《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诗歌卷》,P70,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从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现以及它对时代诗歌美学的变革意义等角度进行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古寺》与《走向冬天》两诗,在北岛的诗歌谱系虽然并不如《回答》、《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等诗歌突出,但同样体现了北岛本人的诗歌精神以及朦胧诗的基本特点。北岛早期诗歌中情感往往是强烈的,其精神立场往往是明确的,只是有的很外露,有的则因为象喻手法的使用而不那么明显。

从艺术表现看,诗歌所采取的都是典型的社会寓言式写法。诗题中“古”与“冬天”本身都蕴涵了象征意味。“古”可看作是传统或历史。在北岛笔下,传统或历史几乎从来都是被怀疑、被否定的、僵化了的对象。在《关于传统》一诗中,北岛就认为传统已经“衰老”;“祖先的语言”是一种僵化的东西,后来人“听不见”,因而只能“在历史课本中起伏”。而“冬天”和“春天”相连,从“冬天”到“春天”,不仅仅是时间和生命的递加,更意味着希望的甦醒。这样,“冬天”也就意味着某种悲剧性的生命境遇;“走向冬天”也意味着对这种境遇的体味。

从诗歌的具体展开情形看,两者内容带有某种承接性——这也可看作是“朦胧诗”作为一个整体所具备的某种相互关联性的体现。《古寺》的寓言意味比《走向冬天》更加明显,因为其中没有出现人物。其中有不少“废墟场景”,既指向“古”,也指向“寺”:“寺”和佛教相关。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一种,它既放在这种背景之下,其超验性的精神价值无疑被指控为虚妄:个体并不相信它,它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精神的慰安。这种虚妄在《走向冬天》里也被“我们生下来并不是为了/一个神圣的预言”所承载。

超验的精神价值既已虚妄,在《古寺》里,现实又被“消失”、“没有记忆”、“暗哑”、“漠”所统摄,这表明了现实也是不可信任的:交流被隔膜和冷漠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基础。“龙和怪鸟”这些只有在传说中才会出现的东西的引入意味着个体对超验的精神价值的寻求;“飞走了”则表明了传说之类的价值体也不能带来精神慰安,同时,它又指涉了现实价值寻求上的某种荒诞性。而“屈从的主人”的出现,既是明确化,也是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这一“主人”本身所欲宣传和推行的也就是“屈从”,屈从于价值的混乱、虚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对生活在这种意识形态中的个体的统治:肉体的和精神的。

这些共同构成了对虚妄的精神价值以及提供这种虚妄价值的意识形态的指控,诗人的怀疑、否定精神体现得非常明显。《走向冬天》使用了大量的否定性句式(主要为“不”字句式),这让人想起北岛的名诗《回答》中被大声宣告过的声音:“我——不——相——信”。而“我们”这一复数人称的运用则是诗人为“一代人”代言的意识的体现。

与《古寺》不同的是,《走向冬天》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悲壮的战士形象:“谎言”在“阳光”下横行的年代里,“不欠什么”、“不祝福,也不祈祷”、“绝不回去”所欲表明是抗争到底的精神立场。如前文提及的“朦胧诗”的几个特点所揭示,个体和世界的关系是“紧张”的,这种紧张往往又被渲染得非常强大,个体对时代和世界的抗争也就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实现——当然,“正常”在当时是一个并不真实的词。这种“非正常化”的抗争在《走向冬天》一诗中体现得很明显。尽管“冬天”注定是一种悲剧性的生命境遇,但只有“走向冬天”才能更深刻地体察到残酷和虚妄的种种表现和特性,才能更深刻地体察悲剧本身价值。“卖掉衣服、鞋/和最后一份口粮/被叮当作响的小钱留下”;“在正午的监视下/象囚犯一样从街上走过/狠狠地踩着自己的影子/或者躲进帷幕后面/口吃地背诵死者的话/表演着被虐待狂的欢乐”等则是个体的行为特征及精神取向的体现:“果实”酿不成酒,但“也不会变成酸味的水”,它自有它的价值,这价值不会随时代本身的罪恶而改变;个体虽然无法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但不会苟同于时代的虚妄价值。而个体所采取的种种“非正常化”的甚至带有自虐性质的行动,就是要打破被虚妄的意识形态所统治的世界的表面平静,以唤起更多反抗的声音和行动来联合起来,共同和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做有力的斗争。

放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历程,这种思想和由鲁迅所开创的“绝望的抗战”,由穆旦所延续的“以绝望为希望”和“残缺哲学”等思想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某些社会阶段里,残酷的社会现实能压制绝大多数的民众,向他们推行“愚民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使他们像“看客”一样浑浑噩噩地生活并对这种生活充满感激,但先觉的、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总会像“盗火者”一样,尽管希望无比渺茫,却总会扛起抗争的旗帜,以使抗争的火种不断延续,以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与鲁迅、穆旦等前辈不同的是,尽管北岛在诗歌中表现出了无比强烈的怀疑、否定精神,但他的理想主义仍然会不时地流露出来。《古寺》在结尾处有“一场大火”和“一道生者的目光”等词语组合,所要暗示的就是希望有一场“革命的大火”来改变这个虚妄的世界。《走向冬天》的结尾以“而冰山连绵不断/成为一代人的雕塑”收束,往上延伸几行则是“谁醒了,谁就会知道/梦将降临大地/沉淀成早上的寒霜/代替那些疲倦不堪的星星/罪恶的时间将要终中止”,这也是在提出某种希望。扩展一点说,北岛的名诗《回答》也有类似的结尾:“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同样的,希望被寄寓其中。

这样一来,可以发现这些诗歌的整体构成方式都很相似,都是在怀疑与否定之后提出希望。这样写作的最终意图体现无遗:基于社会现实的某种虚妄性和黑暗性,怀疑和否定精神是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也同样强烈。换句话说,这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苦难的承担,又意味着诗人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于未来,正如被认为是“朦胧诗”的先驱者诗人食指所发出的声音:“相信未来”。而由前所述,北岛的“我——不——相——信”和“相信未来”事实上是同构的:“不相信”(现存世界理想秩序的匮乏)和“相信”(未来会更美好,会给“今天”一个公正的评价)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是基于对社会抱有理想和希望,都表明了“朦胧诗人”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代人,只是相比较“相信”,北岛式的“不相信”给读者的心理印象更为深重——北岛诗歌自身的“相信”成分给予读者的心理印象也同样不如“不相信”那般深重。

此外,“扩展性阅读篇目”中提到了《走吧》,它是一首非常有特点的诗歌,这里也简单说一说。全诗不长,先看看全诗,“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床上溢出。//走吧,/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路呵路,/飘满红罂粟。”

和北岛的众多诗歌一样,《走吧》一诗同样充满了象征和寓言的色彩,其基本精神也和《走向冬天》等诗相近。全诗5节15行,每节3行,都是由“走吧”的句式所引导。其间也设置了悖论性的情境:“歌声却没有归宿”,“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这同样是指控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理想价值无法实现。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所要表明的是对理想的追寻——在这里,极具北岛气质的诗句出现了,一个邪恶的意象伴随着追寻理想的路途:“走吧,/路呵路,/飘满红罂粟”。这映证了先前所提及的以“非正常化”方式来抗争的思想:邪恶正是抗争的动力;火红的罂粟花所要映衬的正是理想的光芒,它指引着抗争者不断前行。而这,不能不说是北岛诗歌,或者更大一点讲,是整个“朦胧诗”谱系当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二 “阅读提示”导读

由于象征手法在北岛的诗歌写作中相当普遍,而这些象征物有的是公设的,其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比如以“太阳”象征光明、希望;但有的却是私设的,和北岛本人的情感体验紧密相关,也即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这就结合具体的情境来辨析它的内涵。一般说来,在北岛诗歌中,“太阳”、“月亮”、“星星”、“果实”等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冬天”这样在时间的序列里被公认的残酷的年代则往往负载了现实的内涵;“石头”这种不能行动、也不能发出声音的中庸性的物质也往往附和着现实的价值形式;而像“乌鸦”、“罂粟”这样看似邪恶的意象则并不一定邪恶。

当它们在一首诗或一个情境里出现的时候,既设置有“对比性的价值取向”,也可能出于辅助表达的需要:即社会形式的虚妄和残酷不是简单地由两种对比性的价值形态构成,它有“主人”(意识形态的体现者),也有“看客”或庸碌的民众,还有抗争者。同时,多重意象的设置可能还蕴涵了这样一种精神内涵:对社会现实的指控是强烈的,这表明了抗争者对罪恶和虚妄有着清醒的认识,但由于理想价值在现实中处于缺失或虚位的状态,抗争的途径到底该如何寻求?理想到底在何方,或者,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却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东西,这样,在诗歌表达中势必会流露出复杂的心理内涵来,矛盾、游移等心理也就可能出现,这也即“叙说者复杂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冲突”的表现。应该说,这种复杂性,真实地体现了诗人们(不仅仅是北岛)在社会形势并不明朗、真理价值也并不显现的年代里的心理历程。在这个意义上,“朦胧诗”无论从思想还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其实都是一种充满探索性的诗歌形态。这是需要好好体味的。

至于《古寺》里“废墟场景”的象征内涵,请参见先前的讨论。三 洪子诚论北岛

选自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P302-30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第五篇:适合朗诵比赛北岛诗歌

北岛是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适合朗诵比赛北岛诗歌,欢迎阅读参考!

《和弦》

树林和我紧紧围住了小湖

手伸进水里

搅乱雨燕深沉的睡眠

风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我走到街上

喧嚣被挡在红灯后面

影子扇形般打开

脚印歪歪斜斜

安全岛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一扇蓝色的窗户亮了

楼下,几个男孩

拨动着吉他吟唱

烟头忽明忽暗

野猫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沙滩上,你睡着了

风停在你的嘴边

波浪悄悄涌来

汇成柔和的曲线

梦孤零零的海很遥远

《走吧》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xx。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下载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岛诗歌的思想特征(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异同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异同 异: 一、诗歌思想内容的侧重点 1.北岛,原名赵振开,他是中国朦胧诗的领袖,曾提出过“文革”后一代知识青年的灵魂的最强音。 北岛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

    父亲 北岛

    父亲(上)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给父亲》 北岛一 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北海公园玩。回家的路上,暮色四起,带解冻的寒意。沿湖边徐行,离公园后门两三百米处,父......

    北岛经典语录

    北岛经典语录 1、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2、即使没有一个字,呼吸也会在山谷里,找到共同的回声. 3、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4、一切希望都带......

    北岛《回答》赏析

    回 答 一、作者介绍:北岛,原名赵振开,另有笔名石默、艾珊等。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1969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1970年末开始写诗。......

    北岛-日子赏析

    09011036 刘学梅 北岛《日子》赏析 北岛,人如其名,他的确是一座注定一生漂泊的孤岛。1989年开始旅居国外,2007年才得以在香港与家人团聚,2011年才得以恩赐重返大陆。在长达二十......

    北岛的语录

    北岛的语录汇总65句1、许安然,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我给你就是了。2、有的人美丽,有的人平凡,有的人衣食无忧,有的人奔波劳累。然而,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对......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20110211 25 何柳青 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不同点: 一、语言风格上: (一) 北岛的诗歌主调是沉重、悲壮和冷峻,但也可以明显分出两个时期,80年代的直白、对抗和90年代的隐晦、平静。 北岛的诗歌创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