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公共体育课程 立体化教学资源 建设 应用
摘要:从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应用措施,为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川。近几年,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能够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材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总体建设上仍处于探索、提高的阶段。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形成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学科(专业)网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三个层次。它具有以下特征:数字化处理、光盘化存储、多媒体显示、网络化传输、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化等囚。这样的特征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
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公共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介,能够反映社会的要求,并受到体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为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身体发展等四个方面。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体育卫生知识、人与环境有关知识、体育保健知识、人体解剖与生理有关知识、运动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健康知识、传统养生知识等教学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内容、竞技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体育游戏类)等。教学形式是以室外的运动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培养。
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步骤进行建设,首先,要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包,完善基础的教学资源;其次,要整合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最后,要建设大学体育专业网站,提供综合的网络服务。
3.2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3.2.1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包的建设要以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重点开发公共体育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和技能锻炼指导书、试题库等,以及开发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复习的PowerPoint电子教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助教助学的CAI课件、提供学生自学自练的网络课程等同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使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如图1),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3.2.2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完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建设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包应用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和媒体制作软件开发形成学习系统。使体育理论知识形成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各种素材,并按照课程、知识点的树状结构排列,便于教师、学生按内容检索;为体育实践教学提供运动技能的仿真练习、模拟系统,以便于学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和运用,形成整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图2)。
3.2.3大学体育网站
大学体育网站的开发要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站为门户进行建设与实践。建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网站、课外辅导网站、体育知识网站等几个部分(如图3)。教学网站包括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测试、教学评价和反馈系统等;课外辅导网站包括课外锻炼知识、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竞赛组织与训练、场馆器材情况等;体育知识网站包括各类体育网站的链接、体育学术网站的链接等。使公共体育课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间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讯、生活实践等活动方式将体育运动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结在一体,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3.3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公共体育课程丰富的专业资源,而且还需要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外部设备的支持、计算机专门软件开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参与。从整体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个高校要协调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相关的师资队伍,共同努力进行建设;二是技术手段的准备,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开发工具为基础,配置用于开发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的主干道,并应用先进的资源建设技术、工具和手段;三是聚集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出优筹立体化教学资源;四是制定合理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4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公共体育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比较滞后,体育教学中只是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生以盲目的模仿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都满足不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师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1提高师生综合运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一是要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体育教师运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能力,及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三是提高学生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自主高效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4.2以立体化服务保障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需要立体化的服务来支撑。首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实现动态化服务,将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服务延续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以满每一个学生对体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为师生提供多类别、多形式、多阶段的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形成服务形式的立体化;最后,形成服务对象的立体化,任何教学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内容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资源。
5结论
对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的利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体育立体化教学资源与网络化教学系统,使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第二篇:公共体育课程建设
江西蓝天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建设
学生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公共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校体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我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步优化,体育课程管理逐步规范,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体育科研水平也不断提高。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和办学目标,以育人为根本,以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学校体育观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标准,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其中,本科总课时要达到144学时、专科专科则不少于72学时。学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体育运动安全要求,针对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户外性特点,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专门用于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
三)体育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和最为有效的途径,我校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开展仅仅围绕“生活体育”、“快乐体育”、“就业体育”的主题开展。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努力拓展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的空间。体育教学中强化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和兴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用性和终身性。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确立多元培养目标,按需设计多种培养规格,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教材。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我厅将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高校优秀体育课展示活动。
二、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开设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实际需要,按不高于300:1的在校生师比重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外聘教师不得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0%,新聘体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同时,积极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到我校任教。采取多种措施、通 过多种形式,培养和培训在岗体育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要建立有效机制,促使体育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积极投身课改。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
二)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的设置着眼于发展、注重于实际。从我校实际出发,体育课程设置为:体育选项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保健课、运动训练课、单项运动项目培训班等。
三)课程管理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既是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效益的重要保证。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建立了健全的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体育成绩评定、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教育教学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有利于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立各类教学文件、教师和学生考核资料等档案,确保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管理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四)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把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的专项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并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创办多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同时,每年召开春、秋季运动会,集中展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成果。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折不扣地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为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每年举办一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节。
三、我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不足 一)特色
我校在公共体育建设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要的特色:
1、分项选项学习。此法不但充分发挥了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使教学资源合理配置,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职业体育教育。结合职业教育所需,我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外,还增设了如拓展训练,小球项目(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使体育成为日后学生工作中交流的工具。
3、单项体育运动培训班。结合学校的场馆设施及教师资源,学生对某些单项运动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体育馆常年开设健美操、瑜伽、散打、跆拳道、网球、羽毛球等培训班。
4、休闲项目的开展。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掌握生活中休闲项目的技巧,我校配置教师进行指导,实行有偿收费,开展了如轮滑,台球等休闲项目的教学。
5、利用体育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公共体育课是一门十分复杂的课程,目前体育大纲中规定的教学项目就有几十种。由于体育项目众多以及很多体育项目的技术和战术既复杂又抽象,教师不可能对所有体育项目都能正确示范。随着电子影像技术尤其是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体育教学带来许多便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教师示范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不足
1、我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实践环节,且实践课程过多,每项实践课程每个学期都有长达一个月实践的实训,所以,实训严重冲击了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2、场地建设滞后。我校原有场地建设是按一般高校场地的配置建设,而对于开展职业体育教育所需的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如现在的拓展训练训练基地还比较小,很多项目因为缺乏器材不能开展。所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
3、师资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学校在对新应聘的教师,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要求有高的运动技术。但目前大多数毕业研究生中,理论水平较高,儿运动技术水平则相对较差,真正既有高学历又有高技术的人才太少。学校的这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公共体育课,是每一个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塑造每个学生强健体魄、和谐心灵的需要。我校本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促使每个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姚福士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我校虽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我们积极向市区学校看齐,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教育投入,创设教育技术新环境
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多年来,我们在加大软件投入的同时,重点加大了硬件的投入。早在90年代后期,我校就开始建设电脑教室,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培训,并且还逐步建起了老师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改善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师生开展了信息技术的创造了良好环境。2004-2005学,我校又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力度:新添置了两台DELL服务器,一台长时效的UPS,一台华为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四台24口交换机,一台任天行过滤王和黑盾防火墙;购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网路岗网络管理,学籍管理软件等,使整个学校能顺畅地连上校校通,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还增加了四间多媒体教室,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先进设备的支持,使我校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多年来,虽然我校面对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不等不靠,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造就明天的人才,就需要透支明天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明天的思维,营造明天人成长的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保证
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认识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此,我们强化了师资的培训,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目标和短期培训计划,坚持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相结合,全面普及与教师个别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才近年来,我校选派了一些电脑运用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如:2000年学校就选派陈剑峰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选派陈俊忠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主讲教师培训,另外还有1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使他们率先掌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技术,为校本资源培训和校园网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
学校信息技术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全方位体现。从2002 年暑假开始,我们就坚持全面提高的原则,采取集 中培训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在实践中,我们更注重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配合在一起的活动,最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种培训便于挖掘学校的潜能,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因素,通过培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对骨干教师开展以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和制作为内容的提高培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情景交融、富有启迪性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多媒体教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批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给这些教师布置课件制作的任务: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做到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近三年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有1000多个,45周岁以下教师 119人,每人每学年制作课件均有2个以上,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课时均能达到10节以上;另一方面参加每年举办课件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和交流使他们的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比赛。
三、强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
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加强了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的 管理,以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全面推进信息化素质教育进程,真正发挥出我校校园网的效能和优势。具体的措施有:
1、抓教师备课。我们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上的资源特别是泉州市教育信息网中的《资源中心》内的资源进行备课,并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选用立意高,方法好,有创新的优秀案例,选为己用。二是结合本学科及本人实际,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正确使用教育信息,不生搬硬套。三是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广泛搜集网上资源,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实自己。
信息技术为减轻教师繁重的备课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行了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备课中,我们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备课。即根据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情况,每个教师精备 1 个或 2 个单元的教案,放到自己的共享文档中。其他教师通过网络对其他教师的教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改。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融入团队合作的氛围,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课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更有效的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2、上传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教研组把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料全部上传至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供全校教师查阅和使用。
3、学校教务处根据每个教研组以及上传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评出等级奖,进行公布,并与年终教师考核挂钩。同时,组织教研组长及广大教师听课、讨论、交流课的成功得失,进一步探讨、研 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实施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充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水平及课堂效果。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许多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呈现了新的发展面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基础,更要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各种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真是如虎添翼,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网络教室里,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可以把教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机上,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 容,如同学的文章、作品等学习资料供自己学习、借鉴,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因特网,我们获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信息,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扩展视野。而这里所说的“大量”,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口述、板书和书面资料的信息量。
(二)多媒体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与时代接轨。
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是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教师师将备课时集纳的教学信息,体现在网络教学软件(C A I)中,并且通过教学软件的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学生眼界大开,既提高了兴趣,又极大地增长了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很多,我们可以用搜索工具等寻找相关资料,我们的老师一改过去的讲授者而成为一位“导游”,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向导。
网络信息有丰富性和即时性,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学生虽然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扩大了教育信息的传递途径,突破了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了真正实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能 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使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我们已清醒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技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举措,不辱使命,以扎实并富有特色的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佳绩!
第四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
作者:泉州市第十五中学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6-6-1 9:56:00
访问次数:3330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 改善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 识。我校虽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我们积极向市区学校看齐,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 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 与学科的整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教育投入,创设教育技术新环境 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多年来,我们在加大软件投入的同时,重 点加大了硬件的投入。早在90年代后期,我校就开始建设电脑教室,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 培训,并且还逐步建起了老师电子备课室,校园局域网,改善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给师生开 展了信息技术的创造了良好环境。2004-2005学,我校又加大对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力 度:新添置了两台 DELL 服务器,一台长时效的 UPS,一台华为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四 台24口交换机,一台任天行过滤王和黑盾防火墙;购买了瑞星网络版杀毒软件,网路岗网 络管理,学籍管理软件等,使整个学校能顺畅地连上校校通,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还增 加了四间多媒体教室,为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先进设备的支持,使我校现代化教学 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教育是需要大投入的。多年来,虽然我校面对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我们不等不靠,我 们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造就明天的人才,就需要透支明天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以明天的思 维,营造明天人成长的氛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保证 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教师对现代教 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认识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未来人 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艰 巨的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为此,我们强化 了师资的培训,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目标和短期培训计划,坚持校外培训和校内培 训相结合,全面普及与教师个别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管理人才近年来,我校选派了一些电脑运用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各种培训,如:2000年学校就 选派陈剑峰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选派陈俊忠老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主 讲教师培训,另外还有1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使他们率 先掌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技术,为校本资源培训和校园网的管理奠定了基 础。
(二)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 学校信息技术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全方位体现。从2002 年 暑假开始,我们就坚持全面提高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 行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在实践中,我们更注重校本培 训,这种培训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开展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配合 在一起的活动,最能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这种
培训便于挖掘学校的潜能,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在校本培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 始终将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 主要因素,通过培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学校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对骨干教师开展以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和制作为内容的提高培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情景交 融、富有启迪性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何使多 媒体教学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一批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采取两方 面的措施:一方面给这些教师布置课件制作的任务: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做到能运用多媒 体进行辅助教学,近三年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有1000多个,45周岁以下教师 119人,每人 每学年制作课件均有2个以上,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课时均能达到10节以上; 另一方面参加每年举办课件制作比赛,通过比赛和交流使他们的水平得到提高,并且选派优 秀的教师参加区级、市级的比赛。
三、强化教学信息化管理,加速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我校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加强了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的管理,以加速信息技 术与课堂进行整合,全面推进信息化素质教育进程,真正发挥出我校校园网的效能和优势。具体的措施有:
1、抓教师备课。我们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网上的资源特别是泉
泉州市 教育信息网中的《资源中心》内的资源进行备课,并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选用立意高,方 法好,有创新的优秀案例,选为己用。二是结合本学科及本人实际,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正确使用教育信息,不生搬硬套。三是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广泛搜集网上资源,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实自己。信息技术为减轻教师繁重的备课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为充分利用网络 优势,实行了共同备课,资源共享。在备课中,我们要求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备 课。即根据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情况,每个教师精备 1 个或 2 个单元的教案,放到自己的 共享文档中。其他教师通过网络对其他教师的教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修改。然后以 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让每位教师都融入团队合作的 氛围,使教学设计更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课件更适合课堂教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更有效 的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2、上传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教研组把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料全部上传 至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供全校教师查阅和使用。
3、学校教务处根据每个教研组以及上传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评出等级奖,进行 公布,并与年终教师考核挂钩。同时,组织教研组长及广大教师听课、讨论、交流课的成功 得失,进一步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实施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充分提高教 师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水平及课堂效果。
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许多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 的发展动力,呈现了新的发展面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基础,更要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 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 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 生各种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几年的实践,使我们
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
效果。常言道:“独木不成林。”计算机从单机走向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真是如虎添翼,网 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网络教室里,局域网具有的广播功能,可以把教 师用机上的信息在所有学生用机上显示,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把某个学生用机上的内容显 示在教师用机和其他学生机上,用于共享同学的学习成果,纠正共同性错误;利用局域网的 资源共享的特性,学生可以相互调用别人机上的内容,如同学的文章、作品等学习资料供自 己学习、借鉴,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合作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 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通过因特网,我们获得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对丰富的 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信息,学 生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资料,扩展视野。而这里所说的“大量”,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中的教 师的口述、板书和书面资料的信息量。
(二)多媒体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将使课堂教学更好的与时代接轨。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链接是课堂教学与时代接轨,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资源短缺 的必由之路。教师师将备课时集纳的教学信息,体现在网络教学软件(C A I)中,并且通 过教学软件的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学生眼界大开,既提高了兴趣,又 极大地增长了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很多,我们可以用搜索工具等寻找相关资料,我们的老师一改过去的讲授者而成为一位“导游”,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向导。网络信息有丰富性和即时性,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学生虽然不出门,也 能知道天下事,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扩大了教育信息 的传递途径,突破了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得 到了真正实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 养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使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现代教育技术给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我们已清醒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自 身技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势,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举措,不辱 使命,以扎实并富有特色的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做出新贡献,创造新佳绩!本站搜
第五篇: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
作者:王香婷 刘涛 徐瑞东 张晓春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