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论文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可以使学生很真实地体验物距、像距、实像及它们和像大小变化之间的规律,但是根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现象明显,实验也能很快完成。如就这样结束这节实验课,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只能停留在机械完成实验目标操作,没有拓展、没有思考。事实是,此时学生已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兴趣正浓,这时“留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这样的情况,这节学生实验时间定为二课时。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在这次实验中也创设了一次给学生“留白”机会。
备课时估计同学们能在半节课内按要求完成实验目标,其余时间分以下几步:
一、每一实验小组整理提交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二、对各小组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三、各小组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总结;
四、再次集体进行汇总,梳理规律。
(预先估计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到时候补充)
实验课内学生先自学完成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的整理,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兴趣浓郁,在目标实验的基础上,摆弄着器材尝试着寻找各种可能发生的现象。
提交发现和问题时,学生一共提出许多现象和问题,讨论后总结成六条:
1.物体放在焦点处时找不到像;
2.物体移动时像的大小和距离也发生变化,但不知怎样变化?
3.成实像时在物体这一侧也能看到一像,这是怎样形成的?
4.物体在二倍焦距内像是缩小的,二倍焦距外是放大的;
5.物体上下移动时,像也是上下变化。
6.用不透明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成像又会如何变化?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难以理解和解题时犯错误的问题所在。组织第二轮实验,再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收集归纳分成这种几种问题,相互补充,对透镜成像中难点进行了清理。
两节课很快在有序中就过去,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出乎意料的好,记录的现象新颖,分析到位,完全不是平时我们按部就班时的呆板、机械。学生的一些实验报告片段摘录如下:
一、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蜡烛会越烧越短,我们发现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却不断上移,我们就想是不是烛焰成像位置和烛焰移动的方向有关呢?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呢?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U>f的基础上,渐渐往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移动光屏,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记录像距。
2.在U>f且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在光屏中的位置的变动,左右移动,像的位置又如何变化?
经过现象比较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像位置变动和烛焰位置变动有关,且刚好相反:即烛焰远离透镜,像靠近透镜;烛焰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烛焰向左移动,像向右移动。
二、开始的时侯认为如果用一件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就只有一半的像了。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用实验册挡住透镜的一部分,我们惊奇地发现,还是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是像的明亮程度减弱,继续增加被挡部分,像基本上还是完整的,只是明亮程度越来越暗,烛焰中光线较弱部分先变得不清楚。
三、在成实像的同时,沿着烛焰光入射的方向去观察透镜,他们当时就很惊讶,邀请了旁边许多同学去观察觉他们的发现,因他们无法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解释,还进行了好一番争论,让我给他们评一评谁的理由是正确的。我当时想法是,马上解说,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点拨了一下,只有光的折射才能成像吗?留给他们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有的同学当即恍然大悟,结果他们的实验报告中自己分析更精彩,更具有科学性: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沿着烛焰光入射方向去观察透镜,可以看到透镜中有一个烛焰所成的正立、缩小的虚像,这现象根本无法用凸透镜实像时的知识来解析,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这不是光通过透镜折射形成的,是由于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引起,凸透镜的表面相当于是一面凸面镜,光在凸面镜的表面发生反射,所形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正如汽车的观后镜里都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一次尝试,却获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以前曾用过很多方法来突破,效果都不理想,学生总感云山雾罩,在解题时还是照样出错。这次“留白”终于冲破了我教学思维的禁锢,留一些时间,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好奇且无压力的情况下摸索,给了他们另辟途径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新现象,产生了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又带着新的问题展开讨论。
艺术作品中的“留白”,在科学中也同样意味深长——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精神浓缩。
第二篇:初中科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的“自主学习”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应该灌输并培养自主学习的思想与能力,才能保证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师更要在课堂上积极导入自主学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关键词】初中;科学;自主学习
在初中教学课堂上积极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是体现新课程标准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更强调了对适合自身学习方法的摸索与掌握过程,这决定了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的必要性。1.激发自主学习内在动机
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上的动机能够直接对其内在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有推动作用,尽管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受到动机的内在支配,因此利用好内在动机的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早在1978年,凯勒就提出了ARCS动机设计模型,将动机的推动归纳为四种因素,包括注意、关联、自信、满足。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将知识点与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形成学生的学习注意和知识关联,在动机的挖掘与推动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信与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大多都取决于在实际生活中的认识与积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吸收课本内容。利用学生的经验,借助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才能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学习《演化的自然》一章,针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中的地震成因内容讲解时,很多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学生会觉得非常深奥,那么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行感受与领悟,学生可以抬起手臂向上弯曲,这时观察自己的衣服有褶皱隆起,且外观上与地层的褶皱相似,经验迁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联想到科学知识。教师再对其进行引导,地壳岩层最初也是比较平坦的,当其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产生的作用时出现褶皱,伴随着压力的增大褶皱的程度也就越大。如果有学生提出褶皱会不会无限增压,这说明学生联想到了如木棍弯曲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的问题,正如地震一样的巨大声响,用手掰断木棍在断裂的瞬间手也会感到震动,与地震相似,于是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自主学习内在动机,并实现了难点的突破。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展开自主学习的条件,而兴趣培养的关键点在于学生从科学中领悟的自我认知。美国的研究者针对自主学习提出了几种学生的自我兴趣解剖,包括自我监控、优选方法、自我评价、自我奖励等等,这与其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不同,主要指标在于学生的自我认[1]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准备与设计课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自我认知规律与学习能力为基础,根据科学教材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作做准备,如改编课本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当前使用的浙教版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很多实验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自主验证的成功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注重从旁指导与适时点拨,并努力改编教材,使其适应学生实际能力发展。比如在学习《电路探秘》时,教师可以将其中“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针对实验的要求设置目标编订计划,保证改编后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更容易上手,改编后串联电路实验更能激起兴趣,挖掘学生的实验潜力,并在自我操作与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动手实践能力。3.切入式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深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已在当前初中各个课程教学课堂上应用,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要求的提出正是建立在知识同化与迁移基础上,因而也就更符合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教师以切入式的教学模式带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助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构建主义的同化迁移过程能够建立科学科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适时切入要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反复思考,进而深入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取得更巨大的成就与效果。比如在学习《观察生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展开“呼吸系统——人体肺泡结构”的教学,切入案例,如在课前准备一段树枝带入教室,提问学生树叶分布的特点,这时学生或许会感到莫名其妙,教师再将树叶重叠,再次提问树叶在展开时的面积更大还是重叠面积大?在学生解答展开树叶面积大时,教师切入“树叶之间之所以互不遮挡的秘密”,于是“吸收更多阳光”的主题则成功切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随后再切入有关“气管分支到肺泡”以及“树枝分支到树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并顺应教师的切入点自觉进入到自主学习状态,最终顺藤摸瓜地学习知识重点。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顺应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形势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力,适时引导与讲解,全面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汪靖霞.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12(11):12-13.[2]周呀呀.初中科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教学与管
[2]理,2016,6(16):273-274.
第三篇:科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探索论文
《科学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相融合的目标体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科学新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下边笔者就浙教版的科学新教材,谈一下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部分内容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2.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科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
新教材设有阅读”、“读图”、“思考”、“讨论”等栏目,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金属冶炼”时,可以适当介绍“高炉炼铁”的知识,简说钢的冶炼过程。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篇:中学生自主作文教学初探
中学生自主作文教学初探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作了明确的导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告诉广大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的束缚,倡导自主作文教学,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评价、自主修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自己之想写,说自己之想说,使他们的青春活力在作文中得到尽情表现。
一、自主命题
让学生自主命题进行作文,是放飞学生思维的伊始,是学生乐于创作的开端。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就会快乐轻松地执笔,描绘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他们美好丰富的情感。自主命题的方式常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不做任何限制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训练,如写日记、随笔和手抄报等。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大多是因为缺少生活的观察与积累的缘故。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且养成写日记和随笔的好习惯。这样有了积累,到了写作的时候,就能做到信手拈来,就会真情进发而一泻千里。
2、教师先给出一定的主题范围,让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然后再自由命题,自主写作。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增强创作信心,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例如在全国大力提倡“感恩”之时,我就进行了一次“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接受的最大恩惠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接受的是谁给的恩惠?是什么样的恩惠?你心中的感觉如何?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的大多是父母,但感受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一个学生把母亲的唠叨看成是他得到的最大恩惠,很有新意,也赢得了大家的笑声和赞许。在大家兴奋已过但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问:你接受了恩惠,你是幸福的。那么,你为什么会得到恩惠呢?你应该怎样对待给你恩惠的人呢?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回报!于是我趁机要求学生:想想什么样的回报最让人感动?请你设计一个“回报”的行动计划,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同学间互相交换看看是否能够感动人。再最后定稿。班会活动后,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去实施活动计划。两周后,要求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写下来,结果出现了许多感动人心的好作文。我想,他们的回报活动也一定感动了他们的父母!
二、自主评价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要“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让学生互改作文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魏书生的基本做法是:从易到难,列出10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这10个方面是:①看格式是否正确;②看卷面是否整洁;③看错别字有几个;④看共有几处病句;⑤看标点符号使用有几处明显错误;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文章的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以上10个方面,每个方面最高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魏书生的这一理论,效果甚佳。我是从2008年开始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的。因为当时的学生已是九年级学生,经过了许多的作文技巧训练,所以我把批改的10个方面一下子全教给了学生,学生也全部接受了。评改过后收来检查,还出现了不少精到的评价呢。在实践中,我在评价内容上做了小调整,也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评改步骤,同时还懂得了如何去努力营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1、评价内容小调整一般说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是从大处人手,先考虑中心与选材,结构与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的问题的,所以,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批改方法后,我就让学生换个顺序批改:批改的顺序与内容为:中心与立意――选材与详略――结构层次――表现手法――语言表现力――字――句――标点――格式――卷面。
2、评改的方法步骤。①在批改时,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9人,互换作文,轮流批改。第一个批改者要从10个方面写出评语,后面的评改者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即可。每篇作文由组内成员轮流批阅一遍,然后推选出本组优秀作文,由组长执笔,全体组员共同讨论,给优秀作文写出评改意见,并准备宣读。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堂指导,纠正批改的错误,参与学生讨论文章的优劣。②每组选出范文,当堂朗读作文与评改意见,众人评说,教师适当点评。③教师总结整体作文和批改情况,学生总结个人作文得失、评改感受。
3、努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就是赏识他们的劳动,就能激励他们乐于表现,激励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要赏识学生的作文,赏识学生的评改。而学生也要赏识自己的同学,要努力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尽力做到既能指出缺点,又能激励上进!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互评的意义和目的。端正评改的态度,千万不要让讥笑嘲讽的现象出现。只有在理解、友爱、欣赏的评改环境中,学生才会乐于让别人评改自己的作文,才会愿意在作文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在用心研究、积极学习的态度下评改作文,学生才会在评改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因此,努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是自主评改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即使最初学生的评改不够全面,也要以鼓励为主,老师给予补充。在不断评改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
三、自主修改
学生在经过作文自主评价这一过程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应该说不会很难。然而,教师千万不能忽略这一环节。以前教师精心评改,却只换得学生粗略一看,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要求学生在评后修改自己的作文。我们要吸取教训,在自主评价之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心领悟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认真推敲自己作文的得失,让学生在参考大家的评价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最后誊写成文。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地用心去反思自己的作文,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更快地提高。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命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让学生的真情得到自由的抒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自主评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自主修改则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明了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从而更快地提高作文水平。自主作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的青春活力在作文中得到尽情表现。所以倡导自主作文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然,提倡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就轻松无事了。教师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给学生的作文进行统筹安排……这些工作,还需要教师付出许多的精力。
(作者单位:龙胜县民族中学,广西龙胜,541700)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摘 要: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改变传统的不合适宜的学习方式,必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持动机等方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时间限制要明确,合作形式要得当,评价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也可以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总之,只有恰当的组合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互动关系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更快、社会协作分工更细,这就要求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一些充满求知欲的、会自主学习的、充满合作精神的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势在必行。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该怎样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呢?我们批判了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否定了满堂问的牵牛式教学,而对时下放任自由、满堂喝彩的放羊式教学也同样不满,那么该如何开展对话式的教学呢?对话教学要不要预设目标?预设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开展师生教学对话?下面我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何谓“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是这样下定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主体教学思想,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强调人格平等与尊重学生个性,不以学习的知识或物质结果为功能评价,而以过程、情感、能力为终极。基于以上理论,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学生初步学习课
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 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子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绘春,第三部分是颂春。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10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自己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持动机
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较多,可以因文设计教法。①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②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如《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等,则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③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文章,如《郭沫若诗两首》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像力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郭沫若诗两首》里的想像世界等。
二、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语文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 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 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敬业与乐
业》一文中的句子“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 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 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精彩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形式上是探索、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 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专题 鸟》一文时,可据此给学生提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类的名称,并试着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可引导他们找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
3. 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可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其实,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这三种学习方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例如,探究学习既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他主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自主的探究学习是很少的,所以这需要一个磨合过程。同时,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许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恰当组合,至于如何组合,则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重要文献:
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张晓梅/张英宏/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