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
摘要: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新课标精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
关键词:新课程 过程 渗透 应用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宗旨,教师不再处于“主角地位”只起“导演”作用,其具体任务就是专门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研究用哪些方式和手段才能更好的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新课标精髓,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快自身发展,积极主动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学习,大胆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场所。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并不是指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角”;“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指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主演加导演”,学生只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地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传授新课时,要想办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紧密联系生活的事件作为新知识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据说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象棋传到宫中,国王非常高兴,决定奖赏发明者,让发明者任选奖品,发明者说:“陛下,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上一颗麦粒,在第二格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格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吧!”国王觉得这人真傻,不要金银财宝,只要一些粮食,就欣然答应,让大臣下去兑现,才发现把全印度的粮食都拿来也远远满足不了发明家的要求。后来估算了一下,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球表面上可得约9mm厚的麦粒层。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多少。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制造了悬念,学生非常感兴趣,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热情,在后面的下教学中过程中学生很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很好。
二、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要简单地死记结论
前苏联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背上,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强调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构建,切不要把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例如,在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和学生一起得到等式后,就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的化简过程,并要求学生记住椭圆的方程,但这里并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后来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本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还知识以本来面目,即它是怎样形成的。实际上“运算量大,化简过程繁”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感觉最大的难处,所以这里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探索方程的化简过程。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脊髓与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核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比结论性的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果能掌握一定数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就会在一定意义上会使学生能更直接更有效地理解数学、接受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列这一章为例,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渗透:(1)在设计知识形成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2)在等差数列通项推导中要揭示出“累加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要概括出“倒序求和法”;在等比数列通向推导中要提炼出“累乘法”,在前n项和的推导中则要领悟出“错位相减”的精髓,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例题、习题。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作为新形式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加强理论学习,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罗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第二篇:新课程中物理教学的个人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已出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合理使用中学物理新教材,如何遵循《课标》的思想及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理学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些中学物理教师或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想就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秘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五个步骤: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
子项目,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自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⑷课题组评价。在课题组内组织评价委员会,既有资深老师参加,又有年轻老师参加,对各班小组“研究”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研究组,通过表扬和树立榜样形式,在班内,校内倡导研究之风。⑸校内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在各班中选取研究比较好的小组,向全校公开汇报,以号召全校师生都支持研究性学习。
关于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地摸索,探寻。这里指出的几点看法只是一家拙见,希望大家能加以补充和指正。
第三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体会
高中英语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隆德三中王丽娟
首先我要谈谈我对新课改学习的一点心得和看法:
一、新课程的理念。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所以教学又如演戏,教师必须要从传统教育的角色中走出来,要把自己从演员变成导演,要给学生这个演员群体足够广大的舞台,真正突出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创设情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得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创造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技能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围绕话题等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中多用英语,敢于动口,不怕出错才是我们根本的任务。当学生对这种模式适应了以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观察、注意、模仿、体验和探究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
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有了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之后,才能够在学习之前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审视、自我调节;才能在学习之后,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形式主要有自问自答式、讨论式和采访
(2)自我探究。学习过程除了接受知识之外,还是一个发现、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转变单
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的本质体现在问题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上。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book 1)using language中的 reading,dialogues 和listening涉及到了标准英语与方言,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自己听和自己读的过程中来发现差异,发现问题,继而达到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讲座,从而形成一致的结论。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其次,合作
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提高,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合作,必然促使内部自我意识的觉醒,能够让学生清楚地选择与判断正确的、有效的观点和做法。学生已学过很多年的英语,但对英语了解的并不多。在学习Unit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book1)时,在课前可以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了解英语的发展历史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广泛的获取信息,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英语的平台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后鼓励学生收看cctv-9英语频道节目,通过看新闻、浏览网站、收听广播,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知识的有效输出训练活动.五、教学评价
评价一节英语课是否达到“自主学习”方式的要求,主要要抓五个环节,具体可归纳为“五看”:一看学生学习热情的高低。是否解决好了“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二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能否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三看学生参与自主学习人数的多少;四看教学设计的激活思维程度。看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五看学生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的多少。
六、教学反思。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已经采用的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喜欢,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情感范围,是否能够站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角度上来考虑问题,是否关心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情感反思。总之,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怎样能爱学英语,怎样能学好英语的原则来不断反思。
其次我就新课改教学体会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难度加大。文章篇幅长,生词量大,信息量大,内容涉及广泛,课型多种多样是新教材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多,英语成了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英语课成了一个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另外多学科渗透,很多情况下还要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必要的地方还要不时地翻翻词典,上上网络,然后才能定稿写教案。这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更上一层楼,由普通型教师成长为新型之师——专家。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周边县区,很多学生在初中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纯英语教学,再说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较差,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些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不断地渗透与教材相关的文化与信息,注意缩短并消除文化差异的策略。老师的职能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伙伴,是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完善过程的朋友和贴心人。
二、讲授新教材时应加强单元整体观念。教师在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前必须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析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这样有利于合理、科学地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相互衔接。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总的“warming-up”,“warming-up”是整个单元内容的引入。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前一课时与本课时的自然衔接。每单元的课时内容安排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讲;也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以及教师的思路安排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和独立自主的教学。
三、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来表达自己,增加了很多讨论题,这些在warming up,pre-reading,comprehending, speaking, listening里都有,课堂教学已从过去注重教师的教,转到了注重学生的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方法的转变。注重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四、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讲课时会发现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课本用了一个词 discovering(discovering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还体现在summing up, learning tip和checking yourself里,这是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对自己的总结,并做到查缺补漏。
五、新教材的写作。Using language和writing task里的写作常与听,读,和说紧密联系,而且给予学生比较详细的指导,甚至说明了写作的步骤和方法。Unit 5(book 1)的写作就是根据speaking中的材料和阅读中的文章来写出Nelson Mandela的生平或是你对他的看法。在unit3中的写作是让你作为阅读文章中主人公王坤的朋友给他写一封e-mail询问老挝的情况,写作指导中设计了很多问题并让我们选取两到三个,用每一问题作为一个段落。学生就很容易利用课本材料来进行写作。
以上是我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改革后几点心得体会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案。尽管新教材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一本成功的教材,它为中学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出更好的教材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新课程美术教学体会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体会
(2012年至2013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xxx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1、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
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
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
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当然一味地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终究还是会在一些画面不整洁或上色不均匀的绘画作品中给予否定的态度,这部分的同学可能是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所然,只要教师细心的观察,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绘画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
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作为身处这一特殊的时期美术教师,更应该看清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的重心,了解美术教学的动态趋势,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本,研究学生,研究自身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精神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去教学。
xx中学 2012.10
第五篇:新课程体会
浅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教师:黄治国
二00八年七月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有了新的理念,用了新的教材,就一定会带来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刻变化吗?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课改的学校,传统型的课堂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因为抽象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们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细心体验新课程的理念,从而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这里试从五个“走向”来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体验。
一、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偏重大量、重复、机械的解题训练,久而久之造成多数学生厌恶数学,看到数学就头痛,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失败。因此,数学课堂的目标不应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知识技能目标应与时俱进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但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复杂的计算,是各种应付考试的解题技巧?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例如结合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能力,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结果作出判断的能力等。因此,我们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作出合适的把握和定位,切不可只为应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以学习兴趣和成功体验为核心
公民的一些基本素质都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如:对社会、自然的认识欲望、严谨的态度、独立思考和合作交往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因此,从小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受益无穷。在小学阶段,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以学习兴趣和成功体验为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乐意亲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3、解决问题目标应当侧重现实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习题。但是,很多问题都是人为编造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解决问题不应该等同于解习题。只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才会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对学生的解题而言,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制定解决问题目标时,我们应当首先考虑它的现实性。
二、内容从教材走向生活
新课程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与社会生活、科学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不能脱节。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越密切,教学就会越有效。远离学生的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1、提供真实性任务情境
提供真实性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例如,学习统计,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带到十字路口,去记录每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辆数。在这种现实的情境中,学生才会产生统计的需要,才会自觉选择又简便、又清楚的记录方法,无需教师把某种方法强行加给学生。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
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学习,才容易理解,才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认识三角形,上课开始,我先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
①创造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特别高涨。有的用纸折、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小棒搭,真是丰富多彩。大家在手脑并用中创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三角形,体会到了三角形的特征,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3、养成收集、交流数学信息的习惯
学生没有数学意识,不能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好数学语言,学生没有养成收集、交流数学信息的习惯。因此,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是陌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条数学信息,既可以是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是报刊数学信息的摘编,定期组织全班学生交流信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数学语言,天天接触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过程从预设走向生成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尽管与我的备课有所不一样。这说明,课程的预设与机智的生成教学并非矛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1、形成平等对话的氛围
与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观把教师作为“传话者”不同,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教师要放弃课堂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才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2、追求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例如,一年级教学统计,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数据,但小朋友们却用了各种符号记录数据。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那么,应该用怎样灵活的方法来适应课堂,让小朋友接受画“√”的方法呢?一位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究竟有多少?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做统计,要统计出10分种内车辆的次数,看谁统计的又快又准?在这样的现实动态情境中,小朋友自然会想到用更简便、更清楚的方法,很多学生就选择了画“√”的方法。如果教师强加给学生,学生就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3、养成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一堂课上完了,但教师对这次课堂教学的思考并不能停止。学无止境,教也没有止境。教师课后所产生的反思,也会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教师们应该及时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得失,拓展思维。只有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形成教学机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课堂才能进一步延伸和开放,才能形成不需预约而成熟于胸、灵活多变的课堂艺术境界。
四、学习从共性走向个性
虽然一个班级中,大家一起去学习,实质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创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教师要作出合理评价,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1、允许学生超前学
每个班级都有一批尖子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只需较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剩余时间如果教师不作安排,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也会影响别人。因此,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给他们准备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富于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去探究,去合作解决。这样,新课程倡导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就能落在实处。如四年级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吗?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计算298+37,学生想出了以下六种计算方式:①直接用竖式计算;②298+37=300+37-2+335;③298+37=290+8+30+7=335;④298+37=298+40-3=335;⑤298+37=298+2+35=335;⑥298+37=300+40-2-3=335。教师不要一一评价各种方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3、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体会、亲自反思,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其实,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不难发现,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者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都是可以的,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上的推导方法。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是最难忘的。
五、评价从结果走向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就只考虑成绩,以至于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改革评价方法,努力做到: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传统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过程不关心,缺乏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结论,不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容易形成似是而非的认知定势,不能养成认真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将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要精心设计一些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题目。如,将物体分类,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分别数一数物体的个数,并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等等。
2、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活动就停留在表层或形式阶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判断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不是只看他能解决多少问题,更看他能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它。为改变传统的“只看答案”的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操作结果提出若干问题并予以解决的评价方法。例如,统计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后,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