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评估对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各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百年难得的机遇;教学评估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起到了促进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存在着制约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教学评估 图书馆发展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水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并把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示图书馆状况的指标为:面积达到有关规定,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占全校教育事业拨款的比例≥3%(C级)或≥5%(A级),藏书量达到有关规定,管理手段先进,计算机网络利用好等四项指标。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各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百年难得的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努力开创高校图书馆的新局面。因此,图书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注意和重视,将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科学、持续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一些问题与同行们商榷。教学评估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促进
通过教学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支持高校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地按照教学规律,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图书馆作为学校基本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图书馆工作,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致使图书馆达到评估指标,从而促进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1.1 馆舍的扩大 生均馆舍面积作为评估的第一项要求,评估指标中生均馆舍面积要求A级和C级指标相同,是必须满足要求的门槛值。这就促使参加评估学校必须扩大图书馆馆舍面积,为了达到这个指标,各校普遍采取两个途径:一是挖掘现有资源,二是新建馆舍。不管采取哪个途径,馆舍的面积、阅览室的座位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充,馆内的装饰、布置焕然一新,使读者在馆内随时感受到人文气息,有的馆还建立了特色学科分馆,形成一种氛围,突出本馆的特色;许多馆借评估契机建造了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的图书馆,图书馆的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1.2 馆藏量得到保障 馆藏量严重不足、馆藏类型单一是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现状,教学评估把图书文献资料经费与教学经费年投入的比例以及藏书量作为评估的指标,促使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文献资料经费的投入,印刷型图书文献资料、电子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入藏量增加,馆藏文献资源丰富,从文献资源的收藏量和类型、文献资源的结构和完整性、文献资源管理和利用率等方面加强建设和开发,提高了馆藏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
1.3 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建设及网上服务得到加强 计算机网络利用作为评估指标之一,使得图书馆正处于引进或更换系统高潮,多数馆选择系统的标准是网络功能及读者服务功能强的系统,在加强读者服务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建立了各自的数据库,有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等,建立多媒体阅览室或电子阅览室。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馆藏网上推介服务、网上用户培训服务、网上查阅、查询、续借、预约服务、多媒体光盘在线服务、网上文献复制及文献传递服务、网上科技查询服务等,网络使图书馆建立了多元化信息服务方式,提供了远距离学习和教育能力,加强、拓展、完善了文献服务功能。
1.4 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评估期间图书馆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在人员引进、聘用、培训、科研等各方面得到重视,在人员数量、素质、岗位职责要求学术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也加大了力度[1],人员结构得到改善,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有所提高,配备了专职自动化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快速提高,一支精于工作、善于动脑、勤于学习、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正在迅速发展,促进了图书馆工作新局面。制约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问题
教学评估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因素,如果不能清醒地认清这些影响高校图书馆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所在,就不能及时地排除和纠正这些不利因素,这对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将起到消极的作用。
2.1 对藏书体系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馆藏就是以本校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文献保障体系,根据学科建设要求,定期分析各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统计分析读者的需求状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文献采购规划,确定各种文献的采购比例[2]。评估时由于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年进书量不达标,采取突击采购方式以达到评估指标,在一两年内用来采购中文图书的经费高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年采购中文图书几十万册,这种采购方式,不是采来一大批过期图书,就是复本量大大高于实际上需要,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图书馆,本专业的图书年发行量有限,远远达不到购书的数量,只能购进与本专业无关的图书来充数,这种片面追求馆藏数量的做法,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图书馆藏书建设规划,破坏了藏书体系。
馆藏采购、文献加工和馆藏剔旧是影响馆藏的三大因素[3]。现行的馆藏评估只有数量指标,由于馆藏数量不达标,显然馆藏剔旧不能进行,这样必然导致馆藏“老龄化”,失去利用价值的文献信息,不仅导致馆藏管理成本的增加,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给广大读者利用馆藏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些都影响了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2.2 对馆藏资源质量与数量关系的影响 馆藏建设必须坚持量与质的统一。“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财富,反而是灾难”。文献分编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文献著录规则,文献标引方法和MARC格式标准,做到标引充分而准确,著录规范而详尽,并且控制文献分编的差错率。现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严重存在片面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问题,而质量问题在评估前期随着图书经费投入加大尤其显得突出,大量购入图书必然给图书加工造成压力,年加工量达几十万册图书,只靠分编人员难以完成任务,许多馆都采用突击的办法来完成图书加工,临时抽调馆里的其他人员参加图书加工工作,有的馆甚至直接由书商完成加工图书的所有步骤,加工出来的图书,著录不规范,MARC格式不标准,归类与本馆制定的分编细则不一致,同书异号、异书同号的错误增多,出错率高,当错误出现在检索点时,就无法检索到此图书,这些图书将变成死书而无法利用。
质量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数量也是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量和数量都有自身的规定性,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处理不好,必定破坏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2.3 对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影响 图书馆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可持发展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图书馆可持发展的实质就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协调发展;图书馆人的全面发展;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权利平行、均衡发展,满足用户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用户与图书馆的和谐统一。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提高馆藏利用率,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全面、有效、协调发展是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需要的馆藏量,短期内大规模的投入,购入大量的图书无使用价值,或复本量高于实际需求,影响了办馆效益也破坏了馆藏结构;在进行大量的图书加工及数据录入时出错率增高而没有得到控制和及时纠正,影响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老龄化,影响到文献信息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另外,在扩建馆舍时的盲目攀比,不是从图书馆功能需要出发,使得馆舍不合本馆发展需要,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配置不适合本馆现代化水平的需要等因素,都影响到图书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脱离了图书馆的办馆规律,脱离了文献资源建设连续性和长期性的要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加速图书馆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化图书馆是一个从理论、运作到馆舍、设备、人员全部现代化的一个整体概念,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深化、提高、发展的原则下应注意:①必须树立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观,清醒地认识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当然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一致[4]。②在教学评估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同时,把图书馆事业放在教育和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要注意尊重办馆规律,把握图书馆发展的特点,目标切合实际,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目标[5],在考虑高校图书馆发展时,要承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历史、不同规模、不同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确定发展目标,不能只是为应付教学评估与检查作摆设。④文献资源建设必须树立长远目标,考虑长远需要,更要适合本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藏书体系,并要注意数据录入的准确率,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⑤馆舍的建设要避免片面追求豪华,求洋求大而失去功能甚至损害功能,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搞不切实际的东西。
总之,高校教学评估是对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只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不仅把其看作对图书馆各项工作严格考核,更应作为我们改进工作、加快建设、规范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事业一定会沿着科学、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进,刘宝杰,王杰贞.从评估看发展[J].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2002(3):61-64.[2] 付广明.抓住高校评估机遇,促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2005,18(1):61-63.[3] 龚蛟腾.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评估[J].图书馆学研究,2003(3):74-77.[4] 周世辟.论树立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观[J].图书馆论坛,2004,24(6):50-53.[5] 罗晓鸣,王韬,刘屏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呼唤科学发展观[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1):2-4.
第二篇:对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因此如何配合学校搞好艺术教育,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图书馆如何配合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审美
何为艺术教育?即通过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审美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它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整体素质,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艺术类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随后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这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艺术教育提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高校,是普及性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而图书馆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窗口,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优势。所以说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来配合学校搞好大学生艺术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所说的高校图书馆特指普通高校的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优势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源、静谧的读书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图书馆的独特文化氛围有利于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图书馆典雅大方的外观,雅致有序的馆内布置,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厅、视听室的设立,为开展高品位的文化娱乐形式提供了宽敞、宁静、方便的空间。图书馆静谧的气氛,艺术化的人文环境布置,使读者置身其中,接受着美的熏陶和高尚情趣的感染,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也对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令人身心舒展的人文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开展艺术教育的有利场所。
2、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坚实后盾
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有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纸质书籍资料,随着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文献形式由单纯的文本形式向文本与多媒体并重发展。这些现代文献以其形象直观、资料丰富、涵盖面广而具有传统文献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还可以通过更多的电子读物和声像视听资料来寻找智慧与美的感受。这使得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从文献资料方面有了保障。
3、现代化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普及构筑了艺术教育的技术平台
随着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其技术环境已足以支持大学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需求。如多功能厅、报告厅、阅览室、视听室的建立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和娱乐空间。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构筑了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技术平台。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艺术教育的具体方法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不以课堂教育为主,而应该多层次、全方位展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配合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
1、增加艺术类文献的馆藏
艺术文献是指以语言、视觉、听觉符号为载体的纸质文献及多媒体文献,内容包括美术、摄影、音乐、影视等门类。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丰富人的思想,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图书馆在采购纸质文献时应加大文学类图书、艺术基础、艺术鉴赏类图书及相应的艺术门类图书的力度;在采购多媒体文献时应注意相应的随书光盘及艺术类数据库还有音乐、影视类视听资料。视听资料以其特有的声音和图像传递信息,具有存储密度高、内容直观真切、转播效果好的优点,深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因此这样形象直观、资料丰富、涵盖面广的新型文献应在文献资料收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
(1)采取灵活多样的导读方式
图书馆传统的导读方式大多是简单的介绍馆内文献。时代在进步,现在的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渐增强,因此图书馆应打破原来单一的导读方式,在导读内容上,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的导读倾向,增加培养学生文学和艺术素养的经典书籍的推荐和介绍。可以参考一些好的推荐书目,如北京大学动员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联合推荐,推出收书30种的《北京大学学生应读书目》;浙江大学叶鹰教授的《面向学生的推荐书目》,收书30种,随后又将该书目扩展到100种,将使用对象从大、中学生扩展到研究生。在导读形式上,可以利用馆内刊物、专家书评、专题讲座等,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配合学校倡导的“大学生人文学科必读书目”活动,邀请国内人文艺术学科专家学者在图书馆举办中外人文艺术学科经典的导读讲座,场场爆满,深受读者好评。还可以在馆内开辟一个读者交流区,让读者在此交换彼此的思想,并联合校园学生社团,定期开展读书节、读书座谈会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通过新型的导读方式来改善、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
(2)充分利用现代化图书馆的空间、设备、资源、技术,开拓新的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大多数有多功能厅,应聘请学者及专业人士为学生举办美育理论以及文艺思潮、审美趋势或符合现实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坚持正确的审美导向。还要邀请一些艺术家到校内举办诸如画展、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家与大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使学生形象生动的获取艺术知识。这样将会形成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的良好态势。学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对于构筑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将会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因此这类活动应列入图书馆的工作计划,定期举行。
高校图书馆有良好的空间,有利于办好宣传服务。可以在图书馆大厅开办橱窗专栏,宣传艺术知识、各艺术门类的中外发展史等等。比如开办“视听剧场”橱窗专栏宣传:影视艺术知识、中外电影发展史、网络影视信息、名著名片介绍、优秀爱国主义影片介绍、每周放映信息等,并定期更新。
高校图书馆都有较丰富的音乐、影视等音像馆藏,并且具有较好的视听设备,应充分利用利用现代化的声像、电子、网络设备,为大学生提供视听等现代化的服务。可在馆内成立视听室,为读者进行声像资料的咨询检索服务,让读者根据各自需要选取并欣赏声像资料。在这里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可欣赏各式各样的名曲、名剧,拓宽其知识面。并为学生开展多种专题的影展,同时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在观影后,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观影、讲座既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也得到了艺术的陶冶。
3、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与学生形成互动
为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图书馆应经常面向大学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或竞赛,甚至可以引进一些校外的名家作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积极性,也可以使其他同学受到美的熏陶。图书馆应为一些优秀作品设置一个展区,这样,一则能使图书馆的环境显得更为优雅;二则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作品;三则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鉴赏水平。在校内图书馆主页上开办艺术交流论坛,分为音乐、美术、摄影、戏剧、影视等几部分,邀请学生们对了解或感兴趣的某一门类或某一话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图书馆的艺术资源建设和服务发表建议。图书馆也定期开展座谈会、艺术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既可以增加馆员和读者的思想交流,又增进了馆员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使馆员和读者的关系更加融洽。
三、结束语
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而且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作为高校课堂教育延伸的图书馆,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读者从审美高度去认识、理解、欣赏、研究艺术作品,使他们悟出其中的艺术内涵,领略艺术的欣赏要领,改善、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康的人格,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尚需改进和探索。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会出现许多困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会有各种困难,我们也要迎风而上,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其庄.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图书馆作用[J].发展论坛,1999(5)
[2]李永忠.大学图书馆与素质教育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2(1)
[3]沈黎萍.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4)
[4]张春慧.高校图书馆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4)
[5]徐月玲.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晋图学刊,2007(1)
[6]叶鹰.面向学生的推荐书目[J].图书馆杂志,2003(4)
[7]叶鹰.推荐书目的逻辑扩展及其与现代学术文献系统的衔接[J].图书馆杂志,2004(12)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
摘要:文章在描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研究背景及其特点,打破“国内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提出图书馆管理理念应关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并通过分析图书馆管理将受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哪些影响,提出图书馆管理如何立足当下,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概念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如数据压缩、非线性网络、数据共享、数字化资源存储与管理等,大量用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在数字化概念突破狭隘的技术层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技术
1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首先是建成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图书
馆数字化建设。目前,国内图书馆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一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等);规范、标准等支撑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研发成功包括ILAS等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数以千计的各类型图书馆推广应用。2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一般能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包括馆内行政和业务管理功能;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内容管理以及检索服务等功能;文献信息交换与接口系统功能。系统通过XML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满足系统扩充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2.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1995-2000年,高校系统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以书目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为主,以自建资源为辅,图书馆通过加入CALIS联机编目1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来实现书目建成联合目录,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自建库方面,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来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采用基于单库模式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来提供在线检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一批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采购自1999年后逐渐普遍,经费较充裕的高校图书馆一般购入国内主要的电子书刊资源,以及国外的全文文献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已实现管理自动化,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相继购进部分国内电子书刊资源,开展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3
(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问题
1.图书馆数字化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受国内互联网建设的滞后和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影响,国内图书馆事业形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具体而言,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在互联网网络发展中,东西部差别和城镇乡村的差别;二是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显示数字,2005年互联网渗透率城镇是乡村的6倍。网站数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占18.14%)、广东(占17.19%)、浙江(占9.13%),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占0.12%)、海南(占0.13%)、新疆、甘肃、贵州(各占0.14%)。IP地址数最多的3个省是广东(占10.18%)、江苏(占7.13%)、浙江(占7.10%),最少的3个省是西藏(占0.11%)、青海(占0.13%)、宁夏(占0.14%)。从地域分布看网站数,华东(占37.17%)是西北(占11.9%)的191.8倍。东西部图书馆数字鸿沟的形成,不能不影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投入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全国经济发展层次不一,各地区图书馆无法均衡建设必须的信息化设备,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区图书馆管理工作仍处在人工服务水平,制约了当地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还有些地区虽然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设备,所以无法真正的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4
目前,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实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不如企业信息化受到重视,参与研制的厂商不多,研制人员与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于对方业务熟悉了解仍有差距等等因素,使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未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5
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机构、一个行业,它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目标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把分散的文献信息通过采集、加工,整合形成资源库,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数据规范、检索语言的规范、应用系统功能规范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机构并未对上述规范做出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从而无法有效降低图书馆管理成本,和方便读者通过互联网方便查询图书馆各方面的公开信息。3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与此同时,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的、细致的全国性规划,各图书馆完全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非常分散的一种状况。有的时候在采购各种资料或者是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却偏偏忽视了图书馆的网络联系建设,结果导致图书馆之间不但失去了联系,使其职能自己发展,而且无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因此,根据当前的现实来看,各个图书馆基本还是采用各自为政的办馆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与一定程度上资源的严重浪费。6
二、打破“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 自2009年以来,“大数据”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关注,包括图书情报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关注大数据对图书馆未来管理的影响。但是,基于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存在一种偏差认识,即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纠正这一偏差认识,笔者从大数据研究背景、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内在关联,以及上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进行陈述分析,以明其理。
(一)大数据研究背景
1.大数据研究起源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而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源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72012年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 Pulse的倡议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的情况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8同年,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与此同时,IT行业巨头,如Microsoft、IBM、Oracle等相继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针对企业的决策支持、风险分析、自动化流程等方面提出相关服务。
2.大数据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也习惯于按照特征来描述大数据,大数据的常见特征是3V:(1)大量化(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2)多样化(Variety),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作为制造数据主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个体所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等;(3)快速化(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化特征一方面指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指大数据所包含的众多非结构化数据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新闻、金融及社交等数据,随着时间的6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孙晓丽、甯佐斌:“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途径的思考”,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期。
流,其利用价值会越来越低。此外,也有组织和个人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V,但第4个“V”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IBM认为大数据的的4V应包含准确性(Veracity),而IDC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价值性(value).虽然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研究,正是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证明大数据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也将逐渐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
3.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从不确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数据,借助于Hadoop等处理和分析平台,大数据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其价值。在能源领域,丹麦能源公司Vestas利用IBM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系统对气象报告、潮汐相位、地理空间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了风力机组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能量输出。在政治领域,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得力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分析师们根据每个选民的住址、家庭状况、家庭背景等数据分析得出其性格特征,从而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竞选游说,用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了大选的成功。在零售领域,淘宝数据魔方是一个基于淘宝海量数据分析的商业数据产品,可以分析淘宝全行业的浏览、交易、收藏、搜索等数据以及消费者的用户特征,从而得出消费者的去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方便卖家分析竞争对手,探究消费行为,提高销售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背景,不难发现,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储存,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过程。结合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现状,只有个别图书馆有预见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加入了对读者基本信息、借阅时间和借阅书籍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和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对此类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而这注定了中国图书馆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进入大数据时代。
(二)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的内在关联
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1.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被用户所熟悉,不管是收藏对象上的变化(从印刷型文献到电子信息资源)还是收藏空间上的变化(从实体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通过有形的图书馆把无形的大数据组织起来,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人们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一
9个具体抓手,而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推动。
2.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实验和应用空间。大数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知识库,随着知识信息的巨幅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问题。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如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要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基础功能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的许多技术、趋势就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趋势。10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的数据源,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用户关注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必然要9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
涉及大数据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大数据平台的呈现,而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提供应用空间,其建
11设进程为大数据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硬件和软件薄弱,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进一步转变,加之有关数据收集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确定国内图书管理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2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并且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图书馆管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管理必将从数字化管理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并且承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为此,图书馆又应该做哪些工作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存在利弊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将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多元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推荐个性化和服务范围社会化,由此可以回应人们对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有助于迅速地建立起非常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效舒畅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最终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全部实现,从而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1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数字化尚在进行中,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虽然内容数字化、阅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都已经起步,但从全球范围和图书馆全行业看,数字化成熟度参差不齐,“数字革命”远未成功。现在“大数据”又来了,传统图书馆将面对更艰巨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总之,当前来看,大数据对于图书馆行业的现实影响力尚不大。14
从长远着眼,笔者肯定大数据将为图书馆管理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大数据是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的,大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是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建设和管理必然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诚如上述。当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在帮助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容易泄露读者信息或者学科研究进度的危险。
(二)当前可开展的前导性工作建议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难题和争议,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时不我待,不能守株待兔,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前导性工作。
(1)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分布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构建方式、支持平台、数据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存储格式都不尽相同。此外,不同11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
数字资源关联程度较低、内容交叉重复,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都不一样,用户需要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切换和重复操作,造成不便。为适应未来“大数据”的整合使用要求,应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无重复、聚类呈现及多角度导航。北大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能检索到该馆馆藏的所有图书、期刊、多媒体、学位论文、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订购的数据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来源”、“位置”等信息途径。
(2)加强原生信息资源的整合。未来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不断产生的原生数据资源,因此应加强对原生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原生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应提高原生数据库的互操作性,形成知识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原生大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朝着有利于大数据的方面区做,统一协议,建立标准平台。
(3)精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通过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网页的停留时间、浏览次数、链接点击、搜索等行为的记录,根据用户的兴趣特征,为用户主动做出个性化精准推荐。目前的这种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为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行为分析与预测做的应对准备,其实实践过程可为大数据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再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再思考
【摘 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成效不佳,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认识不足,概念不清。要科学全面地解读《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把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抓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资源共享是20世纪图书馆学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资源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技术支持,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图书情报学界,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关注且勇于探索的重大课题。
但是,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虽经历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虽然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又在步入一个新的高潮,但我们仍然收效甚微,与发达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认识问题,观念问题首当其冲。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为什么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实施资源共享战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文骏教授一语道破,因为“图书馆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共享的机制,是一种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程焕文先生在《信息资源共享》一书中说“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全国各高校对图书馆资源投入经费的不均衡性,加之各高校所处地域的差别,进而造成各馆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上的不对称性,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规划、参与、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科学地全面理解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之核心,即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信息资源保障率,其直接动因是解决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用户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深刻认识这一点,就不能科学正确地把握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内涵。为什么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始终存在重共建轻共享的问题?为什么每年在信息资源研发的学术讨论中,总是很少提到如何共享?在CALIS高校专题特色库项目中,为什么个别成员馆特色库本地系统不对校外开放,从而导致投资近百万的特色库项目只能变成“信息孤岛”?为什么至今还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共享就意味免费午餐”的错误观念?这些问题却需要我们认真予以纠正和解决。
2005年7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上,国内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确立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终极目标和近期目标,提出了为实现目标而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向和实施策略。《宣言》的发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提供了政策、标准和技术上的指导。可惜,我们许多高校图书馆对《宣言》的宣贯不到位。众所周知,信息资源共享是由众多信息资源成员单位共同合作、协同开发方可实现的。《宣言》明确指出:“标准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各图书情报系统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基本都是“各自为政,自我研发”,很少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只要联网共享,即刻弊端凸显。
必须看到,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系统机制,尤其需要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需要采用和遵循内容编码、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用户教育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获取信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都更加关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缩小和消除信息资源获得者之间的贫富差异,确保在图书馆里“人人平等”。正像周文骏教授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者拥有了图书馆就是开辟了生活的另一个维度,拥抱着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期待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文骏.什么是图书馆?怎么研究图书馆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2-4.[2]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王燕.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74-78.[4]周文骏.什么是图书馆?怎么研究图书馆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2-4.
第五篇:对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的思考
——以我馆首次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为例
采编部 惠晓英
所谓志愿者就是奉献自己部分余暇时间或知识到服务于他人的有益且含有某种有意义的行动中,而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自1994年12月5日成立以来,志愿者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各地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就高校大学生群体特点而言,首先,大学课程学习少于高中阶段,学生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可以利用;其次,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理想信念逐步明确并确定的阶段,十分需要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各大高校志愿者活动逐渐增多,内容日益丰富。我院图书馆此次开展接纳志愿者活动以来,学生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和管理队伍。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信息资源中心,也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主阵地之一。
1.1 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志愿者既是图书馆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图书馆服务的接受者。一方面出于志愿者来自学校不同系的学生,他们能从读者的立场出发去发现图书馆在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了解不同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需求,能将读者的需求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相关人员,增强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得到改进;另一方面,志愿者通过深入了解图书馆的服务,认识到图书馆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这就会促使他们把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功能、服务精神、最新活动等信息,传递给现有读者或潜在读者,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读者队伍,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同时,在现有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加重的业务负担,而短期内又无法通过行政调配解决的情况下,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活动,可以弥补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劳
动力成本,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总之,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可减轻图书馆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信息沟通,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志愿者素质的提高
素质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枢纽,提供的是知识的服务,需要服务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志愿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服务品格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才能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显现。因此,志愿者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图书馆管理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具体地说:一是志愿者通过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有机会为图书馆发展出力,从中学到了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二是志愿者在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过程中,除了为读者服务以外,还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从而使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活动,可以提高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的岗位需求 2.1 日常借阅服务与管理
图书馆的日常借阅与管理工作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础,是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根本,主要内容包括图书借还、图书上架、书库整理、书库巡视、报刊分发、阅览室值班等。这部分工作属于重复性工作,对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不高,只需稍加培训,志愿者便可胜任。由志愿者来从事这此工作,可以使一部分专职管理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开展深层次服务;同时,也可以解决管理员不能在晚上、双休日等非日常工作时间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弊端。因此,建议我馆将大多数能够在固定时间提供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安排在借阅服务与管理的岗位上,效果会更好。
2.2 图书馆的讲解员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循环性具有一定的规律,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需要指引、阅读的新读者特别集中。图书馆里志愿者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为新读者介绍馆藏布局、藏书结构、阅览室的安排,辅导计算机检索系统的使用,指引资料的放置场所,指导信息检索的方法等。志愿者们很热衷这项服务,因为他们刚进学校时也曾不知所措,所以做起讲解来更用心,也更到位。
2.3 图书采购信息员
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本校师生服务,读者是服务的最主要群体,因此文献采购工作必须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使他们满意。同时,学生也可以架起图书馆与系教师联系的桥梁,及时反馈系的专业调整、学科变化及教师需求等信息。我馆采编部每次采访之前都主动收集各系专业教师意见。对于学生读者群体,只是在平时日常工作中的读者意见薄中收集少数的意见,即使在之前几次的新生入馆前培训中我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以供读者提供意见和图书信息,但是效果仍然不大,极少数读者才会发消息给我。因此,现在可以利用图书馆志愿者组建图书采购信息员,随时以走访、网络实时交流等形式与读者交流,保证了我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合理性。
2.4 图书和光盘的加工与分编
在高校图书馆中图书加工作是重复性劳动,到馆的图书拆包、验收、登记、盖馆藏章、贴条形码、粘贴磁条、贴书标等,既繁杂零散又需要细心的态度,使图书加工出来标准、美观。我馆大批量图书的加工是外包加工,也就是图书公司负责加工。只有零星的图书以及教务处移交教参、教材,捐赠图书以及随书光盘需要自己加工。
图书分编工作相对而言,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与电脑操作技术。因为随着外文原版图书的增多、小语种专业的设置,图书馆购书的语种也有多元化趋势。现在我馆外语图书早已不只局限于英语图书,相继增加采购韩文、日文、法文、德文等语种的图书。由于语言的限制,这此图书的分编不可能都由采编人员来完成,这时就有必要招幕有特殊语种的大学生志愿者。例如,我馆曾接收一批韩国大使馆赠送的韩文图书以及学院日语外教捐赠的一批日文原版图书,由于没有合适的
分编员,这批图书被放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进行分编利用,后来是韩语图书邀请学院韩语课教师在闲暇时间过来帮忙翻译后才得以利用。而日语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只来图书馆翻译了几本就没有再过来,后经与系部协调,安排一些日语水平较好的学生经过半个月的翻译,才得以利用。
2.5 集中性的倒库工作
现代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藏书借阅一体化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方式。但随着书刊的不断增加,图书室势必要出现饱和的状态,所以藏书的布局模式因馆舍紧张而继续存在,集中性的倒库工作也会时常发生。自我2005年下半年入馆以来,由于图书馆藏书面积紧张我馆已经经过了约三次的大型倒库工作,这样临时突击性的工作全部由管理员来做,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重,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而且图书馆要正常对外开放,图书馆工作人员又少,为此,之前组织了临时学生组织来帮忙。如果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减轻管理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志愿者的意志。现我馆首批志愿者入馆正式服务开始,就要进行一次集中导架排架工作。
2.6 结合专业的学科实践
高校图书馆的很多工作是和专业、学科密切相联的,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既为图书馆提供了服务,又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了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这是最完美的结合。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主人翁精神,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图书馆看待志愿者服务必须从他们的特点来考虑。志愿服务的特点之一是自愿性,即志愿者出于一种济人利物、助人自助的善念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理念参与活动,没有外在压力等强迫因素或其他功利思想。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主要是基于工作在学校范围内、地点近、时间充裕、服务方便、便于学习和利用文献信息、不耗费过多精力的想法,所以他们大都抱有临时做做的思想,没有长远的打算,总感觉自己不是主人,而是在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难免会缺
乏责任心,效果不一定很好。我馆此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是图书馆首次开始招募,所以在如何合理使用志愿者上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在平时注意观察,认真总结,不断进取,培养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在思想上有新的认识。
3.2 缺少社会经验、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够
志愿者都是在校学习的学生,从没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加之其参与社会活动少、接触面窄、不够深入、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其作用和潜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参与的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普通读者服务上,无法适应很多深化服务和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学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能很快融入具体上作岗位,无法很好地解决读者的问题,发生事情不能及时合理地处理,有时也会影响到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公信度。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受到了限制,他们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3 没有形成完善规范的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形式不统一,管理不规范,缺少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因为属于自愿服务原则,没有一定的奖惩办法,无法形成完善的考核和管理机制。这使大学生志愿者容易产生随机的想法,出现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其次,缺乏管理规范,没有成型的岗位工作守则。这使图书馆志愿者在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加之图书馆各部室的临时需要和安排,造成了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整体不规范、不完善的状况。我馆处在志愿者服务工作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的建议 4.1 志愿者的招募
志愿者招募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图书馆要与学校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首先确定招募条件,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将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有一定
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招聘为志愿者。同时,这些志愿者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活动,有热情和责任感,有团队合作精神。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介,以专题、招贴宣传单、班级宣传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学生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努力在校园内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申请人填写登记表申请注册,由图书馆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合格者方可参加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4.2 合理的分配和培训机制
招募到的志愿者要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分配合适的工作,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第一是基本技能培训,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配合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如:图书报刊等的整理和上架,阅览室环境秩序的维护,对破损书刊的简单修复,贴条码和书标等工作是需要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因此,在志愿者入馆服务初期应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图书分类法、图书排架规则、图书馆布局、馆藏分布、规章制度等方面对志愿者们进行培训。第二是图书馆职业精神培训,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使得志愿者能够高水平的完成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从而整体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4.3 完善的激励体制
如何让志愿者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图书馆必须从各个角度来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参与动机。除了为志愿者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外,图书馆还应辅助一定的物质激励,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与贡献给予认可和奖励。有了完善的激励体制才能稳定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状态。结束语
志愿者参与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活动,是一项符合文明社会和谐发展的公益项目,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又使大学生自我价值得以实现。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改进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实施科学化管理,完善运作流程,充分调动志愿者的主动性及其参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巨大热情和
积极性,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