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

第一篇: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辽宁省高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而应从就业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建设入手,创新建设有特点、功能强大的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实现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论文关键词:辽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

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就业市场建设“创新”,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每所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实际,探索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

一、辽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有形市场创新建设策略

(一)校内就业市场建设

1、创新工作思路,实现校内就业市场建设全员化、招聘形式多样化

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党委统一领导,招生就业处负责统筹协调,各系部(分院)具体落实,各部门全力支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学院先后出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管理规定》、《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市场建设方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评估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政策,要求全院师生“全员化”参与。通过师生的一切社会资源,大力建设校内就业市场,招聘形式也由单一的将企业请到学校招聘,发展成为“网上视频招聘”、“学生入企招聘”、“学生简历分类投递招聘”等多样形式。

近三年来,学院每年召开2场大型招聘会(春季、秋季),参加大型招聘会企业多达700余家。每月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针对性的选择企业参加招聘,给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一个“双向选择、形式多样”的招聘平台。

2、加大弱势群体就业市场建设创新,实行“个性化”、“全程化”服务

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是就业市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农村和边远地区,其家庭贫困,社会资源占有少,就业渠道窄,心理普遍存在自卑感,在就业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加大弱势群体就业市场建设的创新力度。与此同时,在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服务。学院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制定建立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贫困毕业生台帐》,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帮扶,优先推荐他们就业,并在政策咨询、心理辅导、就业技巧培训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好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

3、创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学院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采取小班教学的授课模式,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定为“必修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讲授、讲座、分组讨论、模拟练习等,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收到了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从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讲授,并引导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毕业生明确的职业目标,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及需求的择业观,为校内就业市场内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市内就业市场建设

1、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建设策略

市内就业市场是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基地”,只有首先建立、建设好“本地市场”,才能为就业市场建设打好基础。换言之,市内就业市场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核心”,只有将“核心”的工作做好,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外延”工作。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邀请企业来校参观、指导,并参加就业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近三年,学院共与200余家企业保持联系,邀请来访企业200余家,为学院的就业市场建设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多渠道联系就业中介机构,收集就业信息

就业中介机构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要“桥梁”,也是双方“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何有效利用这个平台为高职毕业生服务,是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创新思路,有针对性的与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沈阳市人才市场、沈阳浑南人才市场、沈阳铁西人才市场等就业中介机构积极联系,把本校的专业设置及毕业生情况提供给对方,让各中介机构有针对性的提供符合学院需求的就业信息,并及时、准确的将信息传达至毕业生处,为毕业生“有效就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创新就业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行业市场

毕业实习、实训是毕业生步人社会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毕业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渡。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实现这个过程的重要平台。建立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就业市场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调研从各行业选择了一批适合本院专业特点的企业,根据企业需要,创新就业形式,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搭建了相对稳定的行业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已与沈阳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沈阳远大集团、特变电工(沈阳)有限公司、沈阳花仁动画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还与沈阳米其林轮胎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被用人单位“预订”了。

(三)省内就业市场建设

高职院校在良好的本地就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建设本省的就业市场,而辽宁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都出自本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回生源地就业。因此,省内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是摆在每所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思路,以本校生源分布情况及毕业生意愿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建设本校的省内就业市场。学院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基本都选择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和地区。因此,在建立好沈阳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创沈阳以外的就业市场。积极与大连经济开发区的人才中介机构和企业联系,选择适合本院专业特点的企业,大力推荐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受到了企业和毕业生的欢迎和支持。又与鞍山钢铁集团积极接触,建立了以鞍钢集团各下属分厂为主的就业基地。近几年,鞍钢集团逐步扩大对我院的招聘计划,仅2009年一次性招聘学院毕业生90余人。(四)省外就业市场建设

注重省外就业市场建设是高职院校扩大就业市场需求和覆盖面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客观需要,是打破区域就业局限性的有利做法。因此,省外就业市场的建立、创新和发展是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就业需求愿望的有效措施,是就业工作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化的表现。学院通过仔细调研、深入走访,建立了以山东富士康集团、华硕(苏州)工业园、昆山工业园等企业及地区为主体的省外就业市场。近三年,省外用人单位来学院召开专业招聘会20余场,参会毕业生达2000多人次。通过省外就业市场建设,扩大了学院影响力,提升了就业市场结构层次,深受毕业生及企业的欢迎。

(五)国际就业市场建设

就业市场国际化是就业市场建设的最“外延”,也是最困难的。辽宁省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国际就业市场建设比较滞后,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也比较落后。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日本和韩国是辽宁省的“客源国”,也是辽宁省的“国际市场”。因此,辽宁地区国际就业市场的建设应该以这两个国家为主。近几年,学院加大在国际就业市场创新建设力度,通过与韩国庆东情报大学、日本麻生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合作,初步建立了以毕业生境外升学、境外就业为主,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国外留学生交流为辅的“校、校”合作体系,为学院就业工作及国际交流工作向国际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辽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无形市场创新建设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量地不断增加,以网络为主的无形化就业市场也成为最方便、最快捷的就业市场。其功能强大,覆盖面广,成本较有形市场更低,深受毕业生和企业的推崇。但在建设和管理方面则需要有专业技能人才从事此项工作,其创新建设应保证以下几项工作的进行。

(一)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是该信息是否有价值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发布信息的及时与准确缺一不可。学院在就业信息化建设中严格遵循信息及时、准确的原则,对信息进行认真审核、校对,无误之后立即发布,为毕业生提供了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二)创新系统建设

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以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持,自主开发、建设完成了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信息网,网上办公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实行“动态化”监测,对就业动态、招聘信息、求职信息、网上办公、就业政策、毕业生咨询等版块信息实行定期更新,对注册企业严格管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招聘,提高网络使用率,提高了网络的时效性和有序性。

(三)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保证

学院对系统网络系统实行定期杀毒、定期升级、定期改版,严禁除管理员以外的人进入管理后台。信息发布及更改都按规定流程办理,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通过严格管理,大大加强了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三、辽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趋势分析

(一)集团化——联合本省各高职院校,建立“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联盟”

引进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模式,打破学校界线,联合本省同类高职院校,建立“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联盟”,大力打造“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大市场”,实现就业资源共享,提高辽宁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可以建立无形市场——“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信息网”,以网络为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其次,建立有形市场——“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联盟”,定期举办会议,相互介绍各自情况、经验,商讨高职高专就业市场建设工作。最后,在“联盟”的基础上每年联合举办2次“辽宁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大型双选洽谈会”,形成并建立独特的辽宁省高职高专就业市场。

(二)区域化——大力加强有形市场区域一体化建设要大力加强有形市场的区域化建设,建立“以沈阳为中心,覆盖辽宁,兼顾它省的”就业区域市场,适度发展以日本和韩国为主的境外就业市场,形成区域化就业市场优势,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科学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如果说有形市场的建设是“硬件”的建设,那么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是“软件”的建设。设想“市场”建设的再好,“商品”(毕业生)不合格,最终“交易”(成功就业)也无从谈起。因此,就业市场的内部建设重点在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只有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让毕业生了解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为此努力,才能最有效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建设方面,我们与其他省份的就业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有科学的思考,积极主动的行动,辽宁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定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策略浅析论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大学生就业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通过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每个主体在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作用,从而获取大量丰富有效的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成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大学生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几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沉甸甸的期望,他们就业成功与否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而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化的资源优化配置找到了理想工作。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逐渐走出校门,踏上寻找工作的征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显现出与新形势和新情况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如何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深刻,相较于目前的形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下特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市场的概念定义,如果来评价一个市场成熟与否,一是看这个市场参与主体能否通过市场行为取得自己预期,另外就是这个市场是否通过一个制度规定达到自身良好的循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当前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毕业生、企业、政府作为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在参与这个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是有着诸多不符合市场规定的行为,如我国高校的招生情况目前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这也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并不是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现供需的错位;毕业生在评价就业需求时也会考虑到一些非市场的因素,如单位性质、父母需要、离家远近等等;企业和政府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出现一些非市场的情况,如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歧视现象等等,上述诸多情况都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典型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法律及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无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是在《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中作出了一些说明,整个体系尚未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保障平等工作机会、促进就业的法律,包括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theCivilRightActof1964)、1967年颁布的《防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theAgeDiscriminationinEmploymentActof1967)、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theAmericanwithDissbiltiesAct),这些法律要求消除就业中的性别、宗族、年龄以及对残疾人的歧视,为规范就业环境、保障公平就业机会、保护劳动者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还通过了《21世纪竞争力法》,该法导向性地鼓励大学生攻读科技、工程与数学等领域,促进扩大某些设计国家安全和竞争力领域的企业,对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然是各个参与主体分头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的机制还远远没有健全。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虽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其在毕业生顺利就业过程中的实效却仍然欠缺,而且各高校对无形市场的重视也存在较大差别,更多的时候还是无形市场的建设中只有高校“一头热”,毕业生、企业对无形市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当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有形市场形式、内容的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当前存在着高校与毕业生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三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任何一方的信息虚构都会对对方造成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时,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它指信息占优势的一方通过隐瞒自身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方损失的行为。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优秀毕业生和普通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回作出错误决策,对普通的毕业生录用回把优秀的毕业生排除在外,从而造成了人才招聘中的“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根源负责,牵涉面广泛,彻底解决还学要较长的时间。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如此,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然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在现今情况下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难题、推动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现实之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现时条件下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优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及高校面对的共同难题,一方面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地改变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从人才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等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然后这些观念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而在种种措施中,对就业市场进行拓展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优化的考量。一是因为拓展市场可以丰富就业市场的覆盖面、创新形式、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这恰好是当前毕业生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需要;二是在当前现实情况下,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体除却毕业生本身外,更多的还是高校和企业担当更多的责任,而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正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对于眼下的近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有很多,但是充沛的就业信息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有了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也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主要目的正是寻求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的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需求信息,只有夯实信息基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成功就业,试想,如果是十个毕业生只能面对一个就业需求岗位,那么无论我们说就业工作做的怎么好、毕业生的素质如何的高,还是会有九个学生不能够就业。因此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从而获得大量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优质就业的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方面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长远目标应该是促进毕业生的优质就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但大学生整体规模在我国整个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还比较低,大学生作为优质人才输送到优质的就业岗位上才是人才资源优化的趋向。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基础首先是量的充分,充分的需求信息是优质就业的保障,在保障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对应高质量的社会岗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贡献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对就业信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提供了主要保障,为毕业生优质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高校、毕业生、企业和政府的“四赢”行为

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高校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同时在拓展过程中队社会、企业用人信息的收集来调校人才培养策略;毕业生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直接受益者,就业信息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互动则会为自己带来适合的人才,快速提供企业员工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政府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拓展活动搭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平台,化解就业压力,消除安稳隐患,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策略

(一)积极引导,激活毕业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基础作用

毕业生因素是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做的一切从狭隘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让广大毕业生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拓展过程的基础作用被激发出来时,整个就业市场的拓展将会有稳固的基石,毕业生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价值因素,即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这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基础,只有市场中的产品品质好,市场拓展的效果才能有保障;二是毕业生的价格因素,这里主要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和定位,只有当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有了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就业市场的目的性才更加明确,否则,市场拓展的结果与毕业生的需要产生错位导致了信息的浪费。因此引导毕业生通过多种方式练好“内功”,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就业目标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有效的基础。

(二)重新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双主体”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虽然说毕业生和企业是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但在就业市场中的主体确是高校和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决定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也担负起了培养的人才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在参与就业市场的过程中更多地习惯与高校进行接洽,而往往与个体的毕业生接触较少。因此如何发挥好这两个“双主体”的作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成功的关键。

1、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业市场拓展的主体之一是高校,但是拓展就业市场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要,因此必须了解毕业生的真实要求,对于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包括地域意向、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等必须要全面了解,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果脱离了毕业生的真实需要,而是根据经验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决定就业市场拓展的方向往往会事倍功半。

2、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开发积极转变。在就业市场中,我们经常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往往也会导致一个语境误区,即忽视了高校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味地跟着市场需求走。其实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如果高校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出校门拓展市场,往往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很多高校组团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荐自己的毕业生,与当地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这些拓展行动不仅为毕业生寻求了大量的就业信息,而且也建立起了一种相对长效的供需合作机制。

3、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历史发展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而这些特色很多也会内化于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中,一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品牌,就会沉淀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个学校都应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样产生差异化的定位和竞争,大家才不至于千军万马地挤独木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处里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学校发展趋势和当前具体困难的关系;三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高校特色形成和品牌打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企业主动融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为寻找合适人才提供有利条件。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还是高校一条腿在走路,部分企业也能够积极配合高校,但更多地企业只是在高校来单位进行市场拓展时简单地配合。因此,如果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地向高校反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的长期规划和趋势,从而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将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稳定、人员结构的优化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政府明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引导和保护作用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隐形的,有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却非常关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比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由政府作出统计和研判,而这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指向标,否则拓展效果肯定是南辕北辙;同时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通过配套的措施来进行保护,如对于积极吸收接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部分地方政府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促进了企业愿意接受更多的毕业生。如果政府在就业信息预测、就业市场规范、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合力的形成,从而产生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阳,方军.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引导[J].世界教育信息,2009,1.[2]李强.浅谈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调控[J].教育与职业,2009,12.

第三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形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开发

(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区域性人才市场。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4)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顾客通常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等非熟练工以及能给其带来较高单位业务收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服务范围较窄。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几种类型的就业市场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对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口:

1)拓宽“订单培养”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直至教学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协作,在协作中更准确、及时地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根据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直接为其“定制”人才。

2)开发“个体创业”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创业能力。因此,除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业型人才,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个体创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二)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局限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有形就业市场虽然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成本高。如一些大型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始前,组织者要事先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与各地、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和摊位;各高校组织学生准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急急忙忙去赶场,疲于奔波;毕业生除制作求职材料外,还要支付交通费、购买门票,加上吃住费用,参加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花费数百元,同时还要耽误学业。二是效率低。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场地所限,应邀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常常是众多的毕业生将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学生只是从人墙外将简历扔进去完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方向和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

除了以上局限以外,高职院校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往往还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分看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明显“吃亏”,而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又难以体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些大型招聘会的“陪衬”。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难以单独组织规模较大的现场招聘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用人单位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

2)几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较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

3)加强校企协作,大力开拓“订单培养”就业市场。

4)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拓展“个体创业”就业市场。

5)以区域性人才市场、高校及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为辅。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培育

(一)培育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行业,被称为无形市场的网络市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迅速发展之势。对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高职院校而言,积极培育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无形就业市场可补有形就业市场之不足。

一是无形就业市场辐射面广;二是无形就业市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无形就业市场直接成本相对较低;四是无形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无形就业市场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为企业的基层岗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个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这类企业。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目前仍很少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这些用人单位为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往往也更乐于接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在有形就业市场上,这些用人单位很少成为大型现场招聘会的邀请对象。而且这些用人单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有形就业市场也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无形就业市场却能发挥其辐射面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二)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网站。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利用计算机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介绍就业政策、本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计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毕业生情况等,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利用网络提供人才供需咨询、签约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知识和技巧培训,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设立就业论坛等。

2)加盟影响较大的专业就业网站。利用专业就业网站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专业就业网站上在设立本校专门的就业窗口,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并实现与本校网站的便捷链接。

(三)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完善与管理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整个网络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并加强管理,克服其缺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首先要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投入,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既要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

2)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要使无形就业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并切实使就业网站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更多的用人单位知晓并使用就业网站。

3)保证无形就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每个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学科成绩、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必须由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把关,确保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对每个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进行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同时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其在网络就业市场上当受骗。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兼顾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并努力保证其良性运行。

第四篇: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论文

关键词:测绘 高职教育 就业 市场需求

摘要:由于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测绘生产单位急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一线作业技术人员。发展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测绘生产单位一线技术人员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测绘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应从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量,突出专业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推进测绘高职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项与测绘专业密不可分的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因而各行各业对测绘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只要搞建设,就需要搞测量。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测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许多建设施工企业如铁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石油管道工程等各大工程生产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测绘高职技术人才。近几年,我们把测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各类建设施工单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经成为业务骨干,为进一步拓宽测绘高职人才的就业渠道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对高职测绘人才就业市场进行探讨。

1关于测绘高职人才市场的调查及分析

测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测绘生产部门培养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而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看测绘市场对用人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的用人情况,笔者先后走访了几家测绘生产单位,并与一些单位领导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测绘生产部门的用人情况,同时请各测绘单位填写了用人情况调查表(见表。此表共发出份,收回7份,其中具有甲级测绘资格的单位5份,具有乙级测绘资格的单位2份。通过对调查内容所占比例的技术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从表1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第1项中的各个内容与其他部门相同,测绘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占50%左右,对于第2项“学历层次情况”,大专及中专人员平均占70%左右。这说明大中专毕业生仍然是测绘工作的主力军。在第四项调查中,需要掌握数字化成图技术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所调查单位的85.7%。而大地测量专业类型的技术人员需求者较少,几乎为零,这可能与调查的单位有关(在调查的对象中没有大地测量队)。对于航测和制图专业的人才,需求者差不多,当然这也与调查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关。在第5项调查中,对于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较强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者为最多,达到100%,组织管理人才次之。通过4,5项调查可以看出,掌握先进工程测量技术的业务人员最受测绘生产部门青睐。第6项主要调查教育部门从哪些方面对在校学生加强教育。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应加强,几乎占所调查单位的100%。除此之外,基础知识理论学习也不能忽视,此项占调查单位的57%以上。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知测绘生产部门的基本用人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测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由于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引进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的学历层次在目前来看有些偏低,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人员又不安于生产一线工作,同时单位还担心留不住人。所以大专生比较适合生产一线工作。他们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应该成为测绘生产一线的主力军。那么如何培养具有优秀才能的高职生呢?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2关于测绘高职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加强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条件。但是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1)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对教学规律、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掌握还不好,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高职教师,仍需要对教学理论等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学校可采取组织考核或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2)提高学历层次。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水平。提高学历层次,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师资队伍结构改善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

(3)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迅速更新,测量方法与手段的增加和改进,促使高职教师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扩大知识视野。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的知识更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等)。(4)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由于高职教师多数来自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锻炼,而高职培养出的学生要迅速适应测绘生产的需要,则必须有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教师,所以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十分重要。学校要安排教师不定期地参加工程实践,使其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理论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生。

2.2完善实习设备,加大教学和生产实习

如果说高职教师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软件,那么实习设备无疑是硬件。由于测量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测绘教学的硬件建设,为教学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对于工程测量教学来讲,各种精度指标的全站仪,单、双频的GPS卫星定位接收机,成图所用的绘图仪、计算机等设备应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根据调查可知,数字化测图已经逐渐取代了常规的平板仪测图,所以在教学实习中,要多进行数字化成图实习,把用于数据采集的全站仪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仪器。因此全站仪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满足学生实习的要求。同样,在控制测量中,GPS接收机已经在测绘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控制测量实习,像常规经纬仪所测的三角网或导线网测量等传统实习可以适当减少。从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表1的第4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掌握数字化成图及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的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的学生需求量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更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实习量,使高职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从事野外实际生产。

另外,测绘高职教育也可以实行“双元制”教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测绘高职教育的学校可以和一家或多家测绘企业实行联合办学,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的实习经费,又可以帮助单位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

2.3突出专业点,加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

现代测绘设备的迅速更新和改进、野外测绘方法的不断变化,使得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光学经纬仪、光学平板仪等逐渐被淘汰,因此在授课时应减少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增加新设备、新的测绘方法的内容。例如在地形测量中,以数字化成图代替大平板成图,以全站仪光电图根导线代替图根线形锁;在控制测量中,以GPS卫星定位控制网逐渐取代常规的三角网、导线网;在平差基础中,以计算机计算取代手工计算,把手工计算的实习量转移到计算机平差计算中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各种平差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工程测量中,用全站仪的放样代替光学经纬仪的放样;在制图测量中,以计算机制图取代手工制图,等等。

总之,专业课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学以致用。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先进的测量技术。测绘高职院校只要时时刻刻以掌握最现代的测量方法和最先进的测绘仪器为宗旨,处处以测绘市场为核心,就能避免“学校学的内容在生产中用不到,在生产中用到的知识在学校里又没学”的现象发生,也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需要的优秀高职人才。

培养优秀的测绘人才,除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应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从调查结果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超过57%的单位建议教育部门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课是指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理论等课程),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理论。事实亦证明,各著名的高校之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强于其他院校,也主要取决于他们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基础知识在将来的求学深造、生产科研、软件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测量平差理论研究、平差软件应用与开发中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3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发展前途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测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应以测绘市场为中心,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培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测绘高职教育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向测绘生产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品学兼优的技术人才。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开拓和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利于创造一切条件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良性发展和运行机制。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探索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机制,并结合这一机制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机制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创造一切条件为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从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经济运行形式,因此对于学校培养的人才来说,统一、单调、缺乏个性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公平竞争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和竞争是其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指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毕业生状况好,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而良好的口碑会提高学校生源的质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从另一方面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又有利于学校针对社会需求加快调整,使学校教育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机制探索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学生就业问题,齐抓共管积极开拓市场建设,并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2.1坚持一个办学方针

高职院校应坚持就业立校的方针,抓住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把握高职教育运行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上岗能力作为教学,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毕业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上岗。

2.2打造两个特色品牌

2.2.1打造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品牌

毕业生质量品牌就是高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根据学校自身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通过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才品质特征,从而不断开拓和占领就业市场。从本质上讲,高职毕业生品牌就是要求人才的高质量,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毕业生质量看做决定学校生存的关键和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2.2.2打造毕业生服务社会品牌

高职院校在打造毕业生质量品牌的同时,也应着力打造毕业生服务社会品牌。应结合毕业生实际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全力启动“技能尖子”工程,通过优秀的毕业生素质及其突出表现,树立毕业生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并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最终达到抢先占领某区域或领域的就业市场。2.3推进三个实质结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三个结合”来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是定期市场与非定期市场相结合。学校每年要定期联系用人单位,举行多场就业市场活动,同时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随时来校举办招聘活动,形成非定期市场;二是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学校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现场招聘活动,还要通过中小企业网以及各地区人才网,积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网上双选活动;三是校内市场与校外市场相结合。学校在联系用人单位走进校园的同时,还应与兄弟院校、各就业中心等单位合作在校外举办大型双选活动,为学生就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职院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开拓和建设好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才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1以市场营销理念为指导,开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要使毕业生这个特殊“产品”达到充分就业,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的目标,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营销理念培育和发展高职院校就业市场,用市场营销策略来研究推出“产品”策略。当然,就业市场的开拓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在平日里要精心培育、长抓不懈,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精心策划,主动出击。

3.2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契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契机,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营造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等。毫无疑问,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就越强,从而也会间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建设。

3.3以产学合作为抓手,拓宽高职院校就业市场领域

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要取得长足发展,应加强产学合作来拓宽就业市场领域,用开放和合作的观念来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有加强校校、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有利于促进区域、行业间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只有充分开放、广泛合作,才能开阔视野、赢得机遇,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市场自身健康发展。

3.4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壮大高职院校市场范围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随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高职院校的无形就业市场,在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空中沟通的桥梁。高职院校无形市场的建立,既可以减轻举办各类招聘会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避免许多毕业生盲目在全国各地赶场,无心学业且交易成本高的现象,又为壮大高职院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现在“网上供需洽谈会”和“网络招聘会”逐步成熟,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好这个新的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泛、更全方位、更高效的服务,把其建设成为毕业生的主选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本阵地。

下载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辽宁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创新建设策略思考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当前高职院......

    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思考及对策 (要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大力提高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下降,高职大打就业牌。但怎样算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大部分教师。本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关键词:......

    成都铁路局高职毕业生就业补充协议

    高职毕业生就业补充协议甲方(用人单位):成都铁路局乙方(毕业生本人): 为规范双方行为,经双方协商一致,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基础上,自愿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1、甲方只录用全日制统招......

    试析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论文(最终版)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从长远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论文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体系相适应,文章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入手,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可采取革新体育教学方式、改变体育教学手段和评......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重大,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二作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