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5篇

时间:2019-05-15 11:1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

第一篇: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安全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74%,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0.25%。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6.67%,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7.14%。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术后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妇科疾病患者行安全管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妇科疾病;围手术期

现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了。[1]而护理是医疗服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其的要求也更高。但护理服务存在着相关的复杂性,护理不当可导致患者伤亡,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与其他疾病相比,妇科疾病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对其的护理服务更需要注重护理效果,科学护理,防止出现护理风险。[2]本文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患者82例,对其行安全护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护理效果明显,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患者82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1例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7.45±11.34)岁,其中进行流产手术7例,切除术16例,其他手术6例,清宫术12例。实验组41例患者,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8.23±11.55)岁,其中进行流产手术患者8例,切除术15例,其他手术8例,清宫术10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上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具体来说有:给予患者日常的生活护理,引导患者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实验组患者行安全护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具体来说有:①加强交流。由于患者及家属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与护理人员沟通的时候,存在交流不顺利的情况。[3]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患者对自身情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这时,如果相关的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发生恶化,甚至会出现医患纠纷,使得护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②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有的护理人员由于自身责任意识不够强烈,或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存在操作不彻底的状况,对临床上的护理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因此,需要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对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③术前沟通。护理人员应该在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并对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工作进行加强,做好术后的各种防治工作。④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详细讲解妇科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并对术前预防、术后恢复的护理知识进行讲解。[5]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护理评分>90分,一般满意:护理评分为70~90分,不满意:护理评分<7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P<0.05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感染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术后感染患者有7例(16.67%)。实验组患者出现术后感染有3例(7.14%)。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术后感染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满意度。对照组41例患者中,满意15例(36.59%),一般满意14例(34.15%),不满意12例(29.27%),护理满意度70.74%。实验组41例患者中,满意22例(53.66%),一般满意15例(36.59%),不满意4例(9.76%),护理满意度90.25%。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由于妇科疾病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妇科疾病护理时尤其需要护理的安全性。并且,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今的护理工作急需要做出改进。传统的护理方式是以对患者做单纯疾病上的护理居多,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及精神层面的护理。[6]这样的护理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很难得到提高。而给予安全护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进行了全面了关注,并对护理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避免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等状况。本文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患者,对其行安全护理指导下的护理方式,发现患者术后的感染率较低,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慧.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5,07:114-115.[2]胡桂杰.探究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05:65.[3]赵涛.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240-241.[4]雷渊秀,李玉红,肖燕.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4952-4954.[5]高肖梅.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03:187-188.[6]汪明珍.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5:1971-1972.

第二篇:微创手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微创手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德州市中医院妇产科

微创是指以最小的创伤、最佳的治疗手段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妇科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尽可能减少手术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的影响,实现了广大患者“不动刀或动小刀治大病”的愿望,传统的“开膛剖腹”手术已逐渐减少。一些发达国家及国内部分医院80%以上的开腹手术已被微创手术方法所取代。随着妇科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器械应用于临床,妇科手术正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德州市中医院妇产科作为市级重点专科,是我市最早开展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使广大女性患者不仅恢复了健康,而且创伤小,恢复快,不留手术瘢痕。

一、妇科微创手术的类型

经阴道途径手术、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腹部小切口手术、介入手术等。

二、阴式手术为何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

经阴道的盆腔手术是最微创最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术式。其具有以下特点:它是利用阴道的自然洞穴施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体表不留疤痕,医疗费用低等特点。近20余年来,经阴道盆腔手术已在国内外盛行,我院近10年来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经阴道术式。

三、“微创手术代名词”的腹腔镜技术

腹腔镜镜头有广角及放大的作用,视野大,清晰度高,病人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几乎不留疤痕。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其几乎替代了过去的开腹手术,其主要适应症有:1.输卵管手术,如输卵管结扎术、宫外孕手术;2.卵巢手术,如卵巢肿瘤、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囊肿蒂扭转等;3.子宫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及子宫全切术;4.不孕症手术,如输卵管伞端成形术,输卵管粘连分解术,输卵管远端粘连梗阻造口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输卵管扭曲异形;5.原因不明的急慢性盆腔痛;6.某些恶性肿瘤手术。

四、“年轻有为”的宫腔镜技术

宫腔镜技术在我国有20余年的历史,但它的兴起与发展,使妇科传统的诊断与治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分为诊断与手术两个方面。其诊断因用宫腔镜直接监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比传统的诊断性刮宫、子官输卵管碘油造影以及彩超检查,更要直观准确可靠,能减少漏诊,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被誉为现代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宫腔镜手术主要适应于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子宫纵膈切除术、宫腔粘连切除术、宫腔内异物取出术、宫颈电切术、子宫内膜电切术等。

五、腹腔镜辅助下阴式手术及宫腹腔镜联台手术

这几种微创手术的有机结合,能够做到取长补短,甚至珠联璧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已广泛应用,而且使很多复杂疑难患者从中受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应用在不孕术育诊疗中的新技术,双“镜”齐下,相得益彰。利用宫腹腔镜联合检查技术,能同时对子官、腹腔进行直观检查和治疗,不孕原因一目了然,检查治疗同步进行。腹腔镜的应用,特别是联合宫腔镜、输卵管美兰通液术,是诊断输卵管性因素不孕的金标准。针对不同的病因,腹腔镜可进行盆腔粘连分解术、输卵管造口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等多种手术治疗。其具有早期、迅速明确病因,融诊断、治疗于一体,缩短诊疗时间,为术后进一步的治疔提供正确的方向等优点。宫腹腔镜检查可同时发现可导致不孕的宫腔因素,如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病变,并在检查的同时给予适当治疗。虽然输卵管因素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但宫腔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于比较大的宫腔异常,如较大的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纵隔等,术前B超多可筛查出来,而较小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小息肉或内膜异常增生、宫腔粘连等,B超则容易漏诊,而通过宫腔镜检查可发现病变,可同时进行处理。

宫腹腔联台技术主要优点在于:医生能一目了然、清楚直观地发现女性不孕原因,并对症施冶,作为微创手术,宫腹腔镜联合术可将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无痛苦、恢复快,是目前世界上不孕不育手术最为先进、尖端的技术。但宫腹腔镜手术并非根治性治疗,术后应积极采取各种辅助措施,增加妊娠率,以免延误最佳妊娠时机。

德州中医院妇产科是市级重点专科,是德州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专业委员会及妇科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单位。科室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根据中医老前辈们流传下来的验方甚至是秘方制定成协定方及院内制剂,使之得到了更好地传承照发扬光大,也使许多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许多病人也因此解除了病痛。而近十几年来,通过引进国内、国际—流的高端设备,使妇科的微创手术及治疗妇科各种疾病的综合能力迅猛发展,许多新技术属市内医院首创,也使许多病人通过微创甚至无创的治疗手段解除了疾患。

第三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 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 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 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 

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第九条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条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十一条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第十二条 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或手术室内某种致病

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外,还应积极调查和处理感染原因。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十三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为首选,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见附表。

第十四条 下消化道手术除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很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第十五条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第十六条

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臵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臵入、人工关节臵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方法

第十七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

第1剂抗菌药物,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1-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滴完。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第十八条 预防用药宜静脉滴注,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克林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选择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

第二十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h,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h。其中,清洁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用药时间应≤24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至3-7天。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

使用抗菌药物用于预防用药。

第二十二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还是“治疗”不能写成“对症”、“抗炎”等。

第二十四条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专家,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品种,及时通报。

第二十五条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同处方管理组每月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

一、甲状腺等12种手术预防用药,按病种随机抽取病例10份,不足10份的病种全部抽样,进行点评。

二、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其他清洁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按科室随机抽取病例10份,不足10份的病种全部抽样,进行点评。

三、清洁,污染和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按科室随机抽取病例10份,不足10份的病种全部抽样,进行点评。

第二十六条 点评结果及时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由所在科室和当事人签收,科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书面意见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点评结果报院药事会、纪委、党办、人事处、财务科等并在行政例会和内网公示。

第二十七条 医院将点评结果纳入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医德医风和人事考核等。院纪委参照“加强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十项举措”中“武胜县中医医院用药控制管理办法”对预防用药不合理的科室、治疗组长和当事医师进行警示和处罚,党办和人事处在年终医德医风、人事考核和其他评比时,对于一年中有2次预防用药不合理率≥50%的科室、3次预防用药不合理的个人不予评先评优和晋升。

第二十八条 对出现2次预防用药不合理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并针对性跟踪点评,如出现第3次预防用药不合理且无正当理由的则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3个月,并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恢复其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恢复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及以上预防用药不合理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

抗菌药物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

第二十九条 财务科根据点评结果计发绩效工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0一二年八月十五日

第四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 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 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 O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C,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感染:术后3 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臵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一、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 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 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 I的预防作用无可臵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五、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I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预防用药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心脏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神经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乳房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腹外疝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金属)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关节臵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六、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不应在病房应召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工发生率。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预防SS工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工发生率,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2.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工的机会。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臵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证。

6.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第五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一)SSI的定义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二)SSI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

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

表1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标准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

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

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

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

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

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

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

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

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

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IV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五、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

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I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表2各类手术预防用药选择

手 术预防用药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心脏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神经外科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血管外科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乳房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腹外疝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置入和金属人工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

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

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

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

硝唑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六、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不应在病房应召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预防SSI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I发生率,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2.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I的机会。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证。

6.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下载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管理在妇科疾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

    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对我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安全管理在预防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安全管理在预防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跌倒是住院......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含五篇)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一、手术部......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优秀范文5篇)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生效日期:2009年4月12日 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品管圈”在手术患者体位摆放中的应用和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体位摆放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查找手术室体位摆放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

    安全管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一、树立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得到迅猛发展,而且新农村的建设也十分充实、富有活力,但农机工作不办证、不挂牌和不检审的现象时有发生。省市各级农机部门需要......

    患者在院期间安全管理0

    患者在院期间安全管理制度1、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早发现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2、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每日核对医嘱,发现疑问立即向有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