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文整合增效策略
【论文摘要】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只有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二十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兴起,教育出现了畸变,人文精神的丢失已造成严重的后果。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人文和科学的事例己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从课堂教学出发,积极探索数学教育,挖掘人文价值因素,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达到“挖掘潜能、完善人格”的教育目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人文教育运用于数学教育的意义
数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它是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教育的最佳通道。
1.从数学的本质来看
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经验性与演绎性的交替更叠。在数学哲学史上,凡是试图对数学性质进行概括、研究的都必须兼顾到这两点,否则要产生片面性。康德曾提出了数学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来自经验的,都具有可靠性,是人类知识的完美典型,只有必然严格的普遍性。而拉卡托斯则以为数学是拟经验的,数学理论是按照“问题——猜想——证明——反驳”的模式发展的。
2.从其人文意义上看
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会造就一种人文化独特的人格气质。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数学家那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都是极其乍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3.从现代课堂的要求看
数学课程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体现互动学习的过程;三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四是学习过程师生应成为研究者。
因此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数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1.在文化视野中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追求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相关人文知识的链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设计在文化视野中。
2.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情感发展
数学教育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
我们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二)培养审美素养,追求人文价值
美育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桥梁,它蕴含着浓厚的教育内涵。数学教学通过追求审美教育培养,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审美化,达到课堂教学融合于审美教育。
(三)利用辅教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
1.利用数学史的学习来培养情感
学习数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以及数学观念、数学能力、科学精神有着特殊意义。
2.开展数学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好方式。例如组织“数学人文科学”夏令营,开展数学史、新概念数学、数学思想、趣味数学、生活与数学、创新数学、数学竞赛等讲座。平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办数学小报,制作数学模型等。班会、文艺晚会上组织开展数学活动如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说数学相声,演数学小品等。通过活动使人文知识有效地得到渗透。
(四)重视作业练习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表明,在练习、辅导材料中进行人文知识内容的连接,比传统的单纯性的题目设计更有人情味、更有趣味性、更有创新性、更有引导性,更能给学生以主动思考的空间。
人文性的练习(辅导材料)的训练,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数学思维得到启迪,数学意识得到加强,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也能有效地得到整合,数学文化氛围得到营造。
(五)数学人文价值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体现
1.在试题形式上,体现人文关怀
(1)命题语言的亲和力,可营造和谐氛围。
(2)根据难度系数相当的数学试题,二题选一或多题任选形式,降低考试的偶然性,扩大考生的选择空间,照顾考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
(3)出一些简单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创造,同时体现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
2.在考试内容上,重视人文性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知识通过在试卷中呈现,不断地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力学生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
(1)在试卷中出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有关常识内容,数学中的美学内容,数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内容,使人文价值在试题的内容中滋养。
(2)观察力是人诸多能力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观察力的培养也是数学人文精神培养任务之一。在试题的内容的设计一些规律题,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严谨、踏实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科学态度,通过试卷内容来体现,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
3.在试卷讲评上,体现自我测试是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最基本方式。而学生自评试卷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自评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及收集信息、自理信息的能力。
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只要我们理解实现科学人文精神重建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辅资料编写、学生练习的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去探索,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因素,实现科学人文精神的重建是能够达到的。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2]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5).[3]瞿国相.中学数学教学的美育探微[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4]曹一鸣.当代教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第二篇: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见,他将创新教育提高到何等的高度。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不能因为现代教育理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降低教师的作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进行学法指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收集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情况,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这需要中学数学教师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深有感悟,做了以下简单的阐述。
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要满怀热情地去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是因为,教师工作不仅仅是完成几节课的教学那么简单,它还包括言传身教、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教育并非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完成,它需要我们从细微处做起,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在用心在授课,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地爱他们。我们怀着这样的 情感去授课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为了对社会负责,也为了对我们自己负责,我们就该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投身于教育工作。
二、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使得以前的那种传统的中学数学教育方式和方法被淘汰,这无疑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断促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步伐,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新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专业在世界范围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这样他们就会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令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有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师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
中学数学教师肩上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必须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素质和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有了这种素质和能力才会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中学数学教师不能每天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多看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目前还有好多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薄弱,因而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我觉得应
该从以下方面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数学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要学习现代化信息知识,不断地吸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什么问题也难不倒,不管多难的数学问题都能很透彻给他们解答,会从内心里对教师产生了一种钦佩的感觉。其次,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师生要能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教师和学生去共同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数学教师要有综合运用各类科学知识的素质与能力 现实生活和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提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素质与能力。
五、教师要和学生走到一起,共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师的期望主要是学生能在应试中考出好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偏爱优等生,讨厌差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往往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受表扬鼓励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差生受训斥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少,甚至有的受到体罚和变相体罚。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挫伤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组织、有目的地讨论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和空间。如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停下来,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看法,这样教师就了解了学生在哪个方面了解不够透彻。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专题讨论会,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也要学习其他同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也要参加进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在数学课堂上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练、再讲、再练”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讲得比以前少了,但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而不单单是一名数学教师,时而是讲解者,时而是辅导员,时而是台上的表演者,时而台下的观众,学生也会比过去喜欢提问题,学生
思维活动更多,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中学数学教师的讨论交流、共同参与的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三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宗旨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中心完小的)现代教学手段,还是(乡下教学点的)传统授课方式,都讲究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来完成预定的授课内容。因此,在老师们思考、探索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活动中,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也注意了经验的总结。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所教学的是学前班、一年级的语文,基于教学要求和他们的接受能力,课堂上用不着我去“高谈阔论”,否则只会把小家伙们搞得“云里雾里”。我们只要带着他们大声地读、高兴地读、相互比着读,好像我只是一个游戏的带头人,这样他们会记住所读的内容,会认得里面的字,能写出几个重点的字、词,能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课文中的事,用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去启发、激发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教学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生百象,一个班总有后进生,他们思维迟钝,行动缓慢,相当多的时间,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没有经验,无话可说,对其他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交流,他们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其他学生发言时,他们是“张着嘴,瞪着眼,听了这位又看那个”,有的干脆自己搞起小动作来,所以老师千万别忘了把他们带上。这时需要老师有宽容、平和的心态,组织活跃课堂气氛。有了活跃的气氛,往往能把他们带动起来,只要他们跟着动了,就会有效果。
三、情感的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爱心投入多少,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就有多深。笔者在和学生们探讨语句朗读的语气时,就和学生读得很开心:“鸭先生说:‘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读得惊讶,语气伤心,引发了学生对环境卫生的思考。课文中“病中的妈妈”关心地说:“珍珍,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去郊游呢!”有个学生说:“这句话要大点儿声音说,我觉得珍珍还在另一间屋里帮妈妈做事一样,妈妈不大点儿声音说话怕珍珍听不见。”“好!你给大家学着‘妈妈’说一下。”“好!现在珍珍又走到了妈妈的床边,就不要大声说话啦,你再给大家读一读。”就这样,笔者认为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是受到了“拨动”的,小学生对“爱心”、“孝心”的理解受到了启发,老师的情感投入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指出“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上面那位学生的出现,我即刻表扬他,他有了信心,有了成就感,读得更认真了。其他学生也受到了的极大的启发,对这节课的朗读教学,那真是事半功倍,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对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写话训练也起到了启蒙作用。我鼓励学生写几句话,有很多学生写得很不错。
总之,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的心态能融入到学生中去,要老师把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也投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能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第四篇: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积极而健全的人格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只注重工具性的教学现状,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致使一些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心理和人格逐渐出现偏差,而教师却没有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人文精神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国民修养水平的标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识字、考试,还需要具有一些精神文化的引导。这就如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畏惧、不害怕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总结下来,影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如下: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根本上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教师无须有所偏颇。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人文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从而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渗透人文性呢?
(一)国家应当不断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国家的教育评价则是通过高考来形成,各种考试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也往往会以考试为标准。只要能够提升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奋不顾身的,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解题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当不断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需要树立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并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形成严于律己的教育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形成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过于拘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标准答案式的、固定学生思维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举办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不断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2]雷永平.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第五篇:人文教育在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运用论文
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由于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政治意识、人生观及价值观等方面,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完善口腔医学教育提供思路。
一、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目前,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常见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人文教育类别。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国家统一要求必修,心理教育等课程为各高校依培养情况选择性开设。不仅课时量所占比例较低,且多开设于一、二年级。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多在后三年开始学习,故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无法将二者良好地结合。且在仅有的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学生不理解、不重视、不受益的情况。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成长,反而使其将之当成负担。
二、人文教育在口腔医学人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口腔医学生更好的了解祖国、了解党。当下人文教育中的必修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对党的理论、思想、目标作出充分的讲解,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为学生展示了新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保证学生思想与党保持一致、提高学生思相觉悟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政治保障[2]。
第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口腔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心理健康的培养也同样重要[3]。只有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用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论,才能事半功倍,健康成长。人文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指引。除此之外,伦理学、医学哲学及医学法学等课程的开设也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在医学行为中的是与非,心理辅导等课程可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心理障碍。
第三,人文教育有助于口腔医学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学飞速发展,早期建立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要求。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4]。患者也从病理生理状态下的生命体转向病理生理状态下的人。新时代的医学模式更加强调患者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作为一个“生命体”的自然属性[5],更加强调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且更加重视治疗患者而不是单纯的治疗疾病。忽视患者的社会属性也是大量医患矛盾的根源[6]。因此,良好的人文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从业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也同时可以减少医患矛盾,降低医务人员的压力[7]。
三、对策与展望。
作为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单位,高校应从制度上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引导医学人文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此类学科的投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除高校引导的教师梯队的补充与发展外,教师自身也应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做好指引。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均应开设伦理学、医学法学及医学哲学等相关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接受到全方位、立体划的人文教育,而不只是简单的应付考试。且在课程安排上,与医学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应与医学专业课程穿插开设。一方面避免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二元分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人文科学的角度认识、分析、解决医学问题,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医者[8]。
最后,作为奋斗在临床工作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及医师协会,应及时将医疗过程及在自身成长中发现的人文科学需求及时反应给医学教育人员,使其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教育,在降低人文教育盲目性的同时提高其实用性。面对人文教育的问题,只要认知明确、方法得当,相信在不久的将一定可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医疗要求的口腔医学人才,更好的为祖国口腔医学事业,为国民口腔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时统君.医学人文教育功能简论[J].医学与哲学,2014,35(11A):71——73.
[2]刘晓芳.恩格斯的社会医学思想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2):1464——1466.
[3]盛立英,侯文,徐曼,等.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84——1085.
[4]林心宇,张宁,李海燕.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1——2.
[5]张天天,何燕玲,金龙.论精神障碍者社会属性的建构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3):208——210.
[6]隋学强,刘军,李金运,等.卫生系统反应性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6,37(3A):47——49.
[7]张晓玲.通过完善医患沟通体系杜绝医患纠纷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9):1094——1096.
[8]苏强,吕帆,林征.医学人文教育的危机与重塑[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