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中职校酒店服务专业的应用研论文
摘要:作者针对中职校酒店服务专业中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工学结合的内涵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校酒店服务 工学结合 应用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1],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将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酒店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这一方面为中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酒店专业人才的变化和规格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能够进行现场指挥与协调,懂得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收益分析以及服务产品设计的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酒店人力资源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已成为制约酒店业发展的瓶颈,如“高就业,高流动”、责任心不强、忠诚度不高、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缺乏激情、职业倦怠等。
二、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2]。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只有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性。从本质上来理解,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作法,即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
2、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3、引领性。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逐步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4、多样性。从具体形式上来看,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比如,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上的结合程度有三种形式:一是工与学完全对口,二是部分对接,三是完全无关。工学结合的交替性也有多种形式,如“集中式”和“板块式”等。
5、开放性。工学结合也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以及不断加强合作的功能拓展上,包括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的岗位技术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同时也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工学结合的内涵、培养目标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工学结合的具体做法
1、注重培育人文精神。在“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必然要进行质量的“大提高”。内涵建设是中职旅游院校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综合素质培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中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酒店服务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设计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到酒店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从内容到目标,都要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都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3、拓展工学结合形式。工学结合是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让企业满怀热情参与教学,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多种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4、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学院始终坚持“旅游教育与市场接轨,旅游教育与世界一流水准接轨”的办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尤其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化人才缺乏的矛盾日渐突显。而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关联度加大,中国要实现由世界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需要庞大国际化人才做支撑。而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来。
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中职旅游院校的师资一部分是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他们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一般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不多的问题;一部分是接纳的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很快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便是教学,所以,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作保障。因此,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中职酒店服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四、结论
显而易见,人才的高流动率直接影响了饭店服务质量的稳定,制约了酒店业在国际上的品牌竞争力。因此,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审时度势,找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根,重新确立中职酒店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重新构建中职酒店服务专业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全面立体性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酒店业打造一支有活力、懂专业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鸿雁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中职教育内涵发展-07全国中职中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侧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2]王毅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浙蓉时代呼唤职业精神[J].时代经贸,2008(24):245-246。
第二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第三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论文讲解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企业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 “工学结合”概述
所谓工学结合,通俗地讲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本质与内容上的沟通;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保证在校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校园学习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有些院校将该专业归类于计算机领域,还有些属于管理院系。所属专业领域的不同,学习的方向就不同。为了力求覆盖范围广,学科设置全面,很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科目非常之多,如商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宏观/微观经济学等等。这种课程结构设计虽然满足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不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攻哪个方向。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到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工作中,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锻炼。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根本就是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经营活动中,它的很多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也就是说,该专业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通过学校上机仿真课程实践,还是直接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参与实践的。但经调查显示,目前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可以提供充足的条件,去构建电子商务实验实训室,而且校企合作不充分,给学生提供的校外实践实训机会也非常有限。
教学方式落后,难以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仿真实训基地设备较为落后,甚至于有些仿真课程变成了“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长时间通过计算机来演练网上交易流程、网络营销模式等电子商务基本业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影响非常巨大。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拿来用”的人才。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称之为“半成品”,企业还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来培训,这样势必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
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必须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很多高校都会感觉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目前状况,企业基本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意愿。这里既有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足的理由,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双重身份考虑进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与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在模式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策略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合作企业以及该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准,通过考察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把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形成以企业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设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具体全面的策略、技巧。根据企业具体岗位来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整合学校与企业实训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课程实训技能培训方案;学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训考核相结合,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有非常大的实际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描述等技能,这些都是将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的助力,高职教育是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地,只有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实用”人才。
第四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与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工学结合” 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行业的各类企业培养操作普通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械设备装配调试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门培养与机械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显得更为必要,因此,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校本专业正在探索实施以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教学中。
一、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采用基础知识学习与相应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胜任能力;第二学年采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学年专业拓展能力学习与培训、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依托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运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顶岗实习。第一年: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年: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第三年: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1+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这一主线我校与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实现“办校入企”。第一年:学生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入学初期进行“看生产,讲专业”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三年:把班级建在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即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紧密联系。车间就是教室,学徒是学生,师傅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由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教学,毕业后学生在岗位上继续工作,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又能成长为岗位上的熟练操作工。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企业会付给学生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企业为了让学生能上岗必须承担培训任务,这样,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而企业由学生来承揽加工业务,从中产生了效益。
三、“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用人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这种模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明确岗位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同时不用担心就业,企业也有后备工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我校曾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办了“订单班”,效果很好。
四、“引企入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本地区的大型企业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能工巧匠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生产工作,学校出师资,针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由双方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做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能培养出适应性强、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地探,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适用的,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篇:工学结合一体化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工学结合一体化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侯瑞生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3期
车工实习教学是一门直接应对零件加工的课程。从教学角度讲,它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要求。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劳动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意义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且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即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学习任务。学生通过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不但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车工是机械加工的基础工种,它的应用非常普遍。车工的实习教学又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传统的车工实习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讲授、示范、巡回指导等环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听讲、观察、模仿、练习等环节中,处于被动的学习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限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其相关知识的汲取。另外,所学内容只是单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在学习一个零件的加工时,教师只对其如何加工进行教学,而对于这个零件和其他部件的配合情况,如受力情况、磨损情况等不能充分讲解。学生学习不到应知道的相关知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用工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合作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传递、传授、传播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的。工学一体化,能反映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全面的劳动要素、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职业理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管理等知识。所以,根据车工实习教学的特点和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笔者尝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是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
1.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但是,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工作,可能并不具备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典型性。工作过程的顺序也不是学习的顺序。所以,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并不是教学,或者说教学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一定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再现。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根据企业实用的需要,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合适载体。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前,要根据学情分析、授课条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企业实际等,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就是笔者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开发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外圆、阶台、沟槽、外圆锥面、螺纹等基本元素,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它的完整性与综合性。
2.典型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后,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教师提出任务设想,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工作是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内容,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难度较大的典型工作任务,则应分组合作完成。一体化课程,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
(1)明确任务。由教师下发图纸,提出任务设想。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用普通车床,在3小时之内完成一件锥度螺纹轴的加工,达到图纸的质量要求,并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然后,小组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目标任务。
(2)获取信息。根据已明确的目标任务,小组内的学生根据分工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信息,获取有用的信息。
(3)制订计划。由学生根据明确的任务和所获得的有用信息,对图纸进行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路径,对工具、量具、刀具和材料进行选用。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任务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定的步骤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采用相互竞技、互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更为突出。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保证每个组的计划顺利实施,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5)检查评价。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一般以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为主要内容,不能只评价操作技能和产品质量。评价可采用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的形式。应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三、应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的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这种看似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习环境变为开放、活泼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
通过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标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虽然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首席合作者,不仅指导训练过程、设计工作过程情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具有理论与实践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作者单位:山西省忻州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