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项目化教学与实践论文
一、教师教学理念有待加强
现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传统高等本科教育的习惯,推崇讲授知识,轻视培养学生能力或不具备能力培养的手段。部分教师有种错觉,学生只要通过背诵或者复述这些知识,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相应工程能力,因而不重视课程讲授路径;而实际上课程讲授路径比起传统教学目的即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合理讲授路径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有效并具备相应工程能力的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信工程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实施方法涵盖了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专业课程分析、课程标准大纲编写、项目化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及项目化之具体教学实施。做到授课与实操同步,探索式实践与自主学习互相结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工程能力培养常抓不懈,所有教学环节应以项目化教学作为指导原则下运行,提升学生工程观念和实践工程能力。1.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据通信与网络”、“移动终端开发”、“现代交换网与信令”和“通信线路工程与FTTX”、“移动通信与无线勘测优化”这五门课程为主轴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具体方法包括:课程体系的创造性整合应以工程岗位的任务为核心,教学标准应形成规范的设计程式,以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岗位3~5年规划为目标,以项目目标为基础,开发工程能力标准;以工程能力为导向,开发出5门项目驱动的实训手册;以某一具体设计或施工目标为载体,设计好5门主干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大纲;以技术发展为指针,建设反映新产品、新应用的项目化教材。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工程能力,通过这5门核心课程形成有机链接,并以此为抓手建设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型项目化课程,并引领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2.展开实训项目设计,形成项目化教材。通过实践摸索有效地解决以下关键问题:通信工程工程师典型岗位完整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授路径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从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流程逻辑和通信网络系统的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根据课程讲授路径形成项目化教材。3.以调研结果确定工程师岗位。大力推行基于行业内各类企业的调研工作,针对本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就业单位,如通信运营商、机关国企单位、弱电集成公司等,按照销售、售前、售后工程师、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系统架构、客户服务工程师等岗位群分别开展调研,并以胜任工程师岗位为目标确定培养方向。4.以典型产品设计项目活动,依据工程师职业认证和技术发展开发配套实验指导书。依据工程师面对的具体工作,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以承载工程能力的产品为依托(比如说课程中的C&C08程控交换机和数据通信系统、4G设计方案),依据已规划好的课程之体系标准,展开项目活动设计,把知识与工程技能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相融合。近几届学生的实验指导书已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日趋贴合工程师岗位实践。
三、现阶段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效
目前已形成全套教学文件(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等),带动了全体教师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通信工程卓越工程项目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制定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习计划及实践教学体系。在入校的前6学期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模电、数电、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各方向课程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第7学期起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培养。2.构建了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通信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方式,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合作企业包括但不限于深圳华为通信等公司)。前5个学期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实施阶段,第2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步骤,第4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步骤,第5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三步骤,第6、7学期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开设步骤,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四步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该步骤在联合培养的定点企业实施。3.充分发挥省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利用“湖南省电工电子示范实验中心”,尝试进行通信小产品研发和试制,对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施企业化管理和模拟项目运作,按PMP要求进行项目申请立项、论证、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模块测试、单元测试、系统测试、联机测试、试运行等流程,使学生所学所思提早与企业化管理方式无缝对接,杜绝教学工作两张皮现象。提倡创新型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增设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及早让学生接触到大型项目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企业中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团队协调。4.构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是对该教学改革科学评价的前提,这个评价体系的参与者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行业协会。过去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唱独角戏而其他三方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造成评价结果自说自话、无人关注且真实性不高,四方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四、小结
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亲历亲为方觉深,让学生通过一种具体的产品技术平台如华为公司全系列产品线及工程实施规范,实现学生在做中学,逐步提升工程实施能力。还可采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与教师自编讲义双管齐下的方法,以适应通信行业全球一体化及参加国外认证考试的需要。实例证明,双语教学对于师生的科研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显著,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也积极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申报创新、挑战杯项目并成功立项。
五、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1.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通信工程专业属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巨大,湖南省内高校目前还没有通信工程博士点,故师资引进方面一直发展较慢。2.应用型工科师资培养不易,成果难以量化。现有职称评聘体系主要考核指标为EI、CSCD科研论文,教师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上倾注的心血在职称评聘上没有顺畅的回报途径;钻研工程师教育、工科项目化教学的心得,在薪酬待遇上、职称评聘上,只能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收入上,而这是难以量化评分的,毕业生教师收入倒挂,优秀毕业生学会技术后工作1~2年后收入数倍超过教会他们技术的老师。3.需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有些校外实习基地担心学生影响生产和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因此有必要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使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必要的生产实习。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论文
学科导论论文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方向培养特色,及设立原因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培养特点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启动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计划宗旨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面向世界,就是要服务“走出去”战略,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培养计划
本科工程型学制为3+1年, 硕士工程类学制为1.5+1年,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两类工程师都必须经历三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第一、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第二、以企业培养为主,通过校企产学研战略联盟平台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第三、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论文答辩。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毕业生,将被授予学士或者硕士学位。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相关国家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的实验,接受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训练。课程实验和独立实验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毕业设计选题必须完全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更侧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程课题。
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和如此卓越优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方向,也是大势所趋和迫切需要的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 的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张建科,谭小球,崔振东
浙江海洋学院 数理与信息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E-mail: zjk1201@zjou.edu.cn
摘要: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实验环节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案。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浙江海洋学院于2014年4月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有幸被列入其中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本科阶段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硬件基础课程设置中包含以下几门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三门课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设计计算机的内部结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训练硬件级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微机的工作特点,掌握应用汇编程序设计实现微机与外设通信的技巧;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按照 21 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和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培养理念,计算机应用领域愈来愈需要“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等都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及挑战
(一)课程的内容结构松散,重复多。
虽然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接口三者的教学内容分别侧重计算机硬件基础理论、硬件程序设计方法以及微机应用在控制系统中的技巧,但是这三块内容前后承接,紧密相联,前者是后者的前导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应用。现在由于这三门课程均独立设课,很多情况下是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学期开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自由度非常大,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做到前后统一,首尾呼应,甚至讲授的版本也可能不同。在本校09计算机专业中出现过这种情况,汇编语言课的教师选择了基于Windows的32位汇编,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的教师则以基于8086的16位汇编讲解,这样就导致学生教学内容理解上的混乱与不适。又比如在组成原理中大多以单片机中的汇编格式来举例分析指令系统,而汇编语言讲的都是8086系列的指令系统,两者存在不少的差异,学生自然会产生疑惑,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结构松散,而且重复较多。比如组成原理中,指令系统这一节的内容跟汇编语言的内容基本相同,两者选其一即可;又如组成原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中断,在微机接口中又会详细介绍。此类相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被反复讲解,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抑制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老化,过于抽象、学生兴趣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者更容易接触到计算机的前沿领域,这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抱以更高的期望。现在选用的教材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比如组成原理选用的是唐朔飞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其内容已包含较多的计算机新技术。但是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还是存在差距,比如微机接口中的内容就过于陈旧,当务之急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选择与实际应用中密切相关的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我们选择的部分教材与实验环境也有较大差异,这使得教学过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完成,无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缺乏实际体验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感觉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理论脱离实际,学生无法想象书中的原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三)大类招生对课程设置影响较大
全国很多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使得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在大一期间混合在一起,比如我校今年的计算机专业与信息、数学、物理一起招生。按照教育部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在大一开设的专业课程以数学、物理等基础课为主。这一改变造成两个影响,首先是计算机类课程学分的变化。因为总学分不变,而大一增加了较多的非计算机课程,自然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学分减少。以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例,上述三门硬件基础课程大类招生前的总学分为9分,共136学时,现2014级培养方案中只能提供4学分,64课时。其次是课程进度的变化,原来上述三门课程分别安排于大二下、大三上、大三下,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比较有利于后续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体系统结构》等的开展。现在,由于大一安排的专业课程少,其他的专业课程只能相应推迟,比如2014级的《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就只能安排在大三上半学期。又因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明确大四一年不安排在校上课,因此这三门课只能集中于大三一学年里完成,这不仅对培养计划的实施造成较大困难,也必将大大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方案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针对以上培养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原来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通过理论学习和指定的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微机结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微机接口电路设计及编程等。“卓越工程师”下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础,更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从实用和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主实践、勇于创新和善于总结的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
(二)修改课程教学结构
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现状及挑战,课程教学结构的改变势在必行。原来的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课程命名为“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覆盖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程序设计以及接口技术。课时也作出相应的调整,总学时64,其中实验学时16。此外增设了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一般安排在学期末,集中完成设计任务,设计报告,开展现场演示及陈述,完善交流和考核。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合并成一门课后,教学内容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梳理和整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取有舍,前后统一。例如前文所述的指令系统在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中都有,首先,重复的内容取其一,不必累述;其次两者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组成原理中强调机器指令的格式,汇编语言中则主要是程序的设计。因此,在选择这一知识点时,应以汇编语言为主体,在指令格式一节再加详细分析,则可以使两者兼顾。又例如中断这一知识点,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中多抽象的理论分析,缺少具体的实践操作,微机原理与接口中则恰恰相反,以介绍中断接口芯片8259A怎样应用为主。两者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为印证,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明显。
四、改革课程实验环节
首先实验环节的改革是实验内容的改革。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主要包括运算器实验、存储器实验、并行接口实验、中断实验、微程序设计实验等。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则主要包括串行接口实验、并行接口实验、中断接口实验、DMA接口实验以及各类通用接口实验。现在需要合并相同的实验项目如中断实验和并行接口实验,保留必须的项目。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主要包括汇编程序设计初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子过程设计、DOS中断程序设计等,这些实验项目完全可以穿插于接口实验中,不必单独设置。
其次实验环节的改革是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改变以往仅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实行课上组织过关的方式,注重实验现场的考核,重点根据现场实验调试效果及问题回答情况给出考核成绩。结束语
依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在仔细分析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我校的“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只要教师积极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定能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其他课程的改革乃至整个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 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2] 杨武军,郭娟.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58-61.[3] 仲伟波,葛秀梅,石婕.“卓越工程师计划”下DSP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9-82.[4] 陈辉,李敬兆,詹林.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4,(5):39-42. [5] 姜志明,张思卿.“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重叠内容剖析.价值工程,2014,(12):205-206.
[6] 顾沈明,吴伟志,张威.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12,7-11. [7] Gu Shen-Ming, Sun Xiao-Hui, Wu Yuan-Hong, Cui Zhen-Dong, An approach to forecast red tide using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ICNC 2012), Chongqing, China, May.29-31, 2012, pp.201-205.[8] 吴伟志,杨玉芳.空间遥感数据的多粒度标记分类.计算机科学,2012,39(4):23-27.[9] Wu Wei-Zhi, Yang Yu-Fang, Xu You-Hong.Some fuzzy topologies induced by rough fuzzy sets.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ugh Sets and knowledge Technology, RSKT 2011.Banff, Canada: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1, vol.6954: 156-165.
第四篇: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究
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时会感觉枯燥无趣难学。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应用,在自主开放前提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那么项目化教学方法就成为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不二选则。本文对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实践
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与社会紧密接轨,既要了解就业市场,又要被就业市场认同。而这就需要学生专业技能过硬,适应岗位能力超强,这就是所谓的职业能力。学校的理论课课时压缩,本就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再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让毕业生有就业竞争力,就要确保教学质量。围绕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学模式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可以实现项目化教学。我校就把项目化教学作为普遍实践的教学方法推行。借助日常生活环境实施项目化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好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花心思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成就一堂好课。当然,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问题。超出学生接受水平太多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想办法逐级细化教材目标,细化到学生实际水平,使学生面对目标要求,能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去用心、全方位、正确地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再将可达成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工程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水准测量理论及水准仪的实践操作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排球场地水准测量》。学生对排球场地非常熟悉,所以对此项工作饶有兴趣。在完成排球场地的水准测量工作时,学生很快就懂得了如何按照一定的测量水准路线去测量,很容易就掌握了水准仪的使用方法。这一教学实践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知的环境中,学生更有融入感。就算是平时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非常投入并显得兴趣盎然。
所设定的学习任务有效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接下来的课程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进一步推进了。
《建筑场地的水准抄平》为下一项任务内容。水准仪抄平建筑场地,先建立方格轴网,设定好桩A±0.000m的标高点,再在别的控制桩BCD上依次测出±0.000m标高线。这一项目是根据施工场地平整中一项内容设置而成。通过工程模拟抄平建筑控制轴网点的项目,完成水准仪抄平的学习任务。要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目的是把抄平原理应用到一些建筑工程的其他项目中。在实际工程项目实际测量中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真实的参与到项目之中,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方式。
把两个各有侧重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让操作原理和实际放线有机结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学有所得,使得教学能顺利开展推进。借信息化教学手段攻克教学上的重点难点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太强。就算产生了求知欲望,有了学习热情,但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加之引导不利,他们就会遇难而退。那么喜闻乐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正好能解决这一难题。信息化教学手段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形象。在项目实施中,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融入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当中,就可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当然也可以把信息化教学手段当成日常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教学《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测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摄录机找错对比学习、三维动画模拟操作、多媒体、相关视频、微信资源等),一改实训课程讲解效率低、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信息化教学和实训教学一结合,使教学具有了趣味性、操作性、系列性和精细性。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技能,这是对测量学科实践教学的一次创新探索。此外还自主开发《两次仪器高度法模拟实训》动画软件。动画以FLASH为平台,根据真实操作步骤制作而成。其分为七步骤:仪器安置、初步整平、瞄水准尺、精确整平、数据记录、仪高调节、最后验算。整个动画过程可以随心所欲点播观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梯度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使得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做中教”,于“做中学”,最后取得双赢效果。
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清晰、准确解决教学目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信息化在实训课堂中的的应用,使学习内容不再枯燥,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表明,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事半功倍。借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优势形成课堂常规
建筑工程测量在项目的实践中得以体现。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掌握了技能之后,使其逐步形成解决项目任务的能力很重要。所以借用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使其形成课堂常规,是建筑工程测量课堂所需。
以《排球场地水准测量》课堂教学为例,借用任务驱动教学的综合优势,结合课程实践内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有效提高了学生能力。项目化教学实践,让学生水准测量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系统掌握了测量实践课程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尝试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样性教学评价方式帮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形成了驱动教学模式一整套的方法。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真正成为实践课程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相互切磋,努力提升,体验建筑测量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把驱动教学模式常规化,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无论在实施工程教学中还是在课堂实施教学过程中,都要以提高学生建筑测量综合能力为最终目的。其中包括:协作沟通、端正态度、规范标准、误差解读等各个方面。在最后,学生能进行能力的自我鉴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者则以主导优势快速、直观的把综合信息反馈给学生。
2、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进行任务颁布、实践摸索、情境创设等多种师生互动形式中,综合型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应成为创设主题。建筑专业有其专业特色,可以尝试运用“摄录机展示”、“工程投标”、“本行业情景模拟”、“图片展示”等手段,使各个环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实施得更加顺畅。
3、打破常规教师配备与分组形式。可指定分配角色,不同角色互换,形成有特色组别。如分成施工测量工作组和工程监理工作组两大组别,来担任抄平与质检工作。可由两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师配制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对于扩大辅导面,提高项目执行力,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大有益处。学生角色扮演,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有益于教学活动开展。角色互换,多角度体验建筑活动,使学生实践面更宽,了解的专业知识面更广。
4、多样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堂全过程。学生自评结果反馈会让学生及时正确的认知自我,学生互评推动集体实践课程的目标实现。教师点评要尽可能做到内容丰富,并努力尝试多用新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主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从接手项目开始,到最后出成果再到验证与讨论,积累了测量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真正做到了亲身体验建筑活动,并且从中得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相武;;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年09期
[2]金允昌;夏娟萍;;中职测量课实施项目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J];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18期
第五篇:plc项目化教学论文
PLC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摘要:PLC(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是职业类学校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实践性强,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缺乏具体的载体,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在这门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PLC课程;项目教学法;解题工具;过程评价
一、PLC课程特点
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LC教学在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PLC课程特点:一是指令多: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实用规划教材《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教程》中基本指令27条,功能指令246条。这些指令是构成PLC程序的全部,尤其掌握这些基本指令和部分常用的功能指令的应用,是实现PLC自动控制的必要条件;二是实践性强:PLC 课程具有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运用知识的覆盖面较宽等特点, 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电气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和与生产工艺过程紧密配合的一门专业课。
二、“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它是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需的必备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三、PLC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记得以前听别人讲过:电气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接插座,这在生活中真不是个故事,是事实。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职业学校的实验实习的条件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学课程改革已经风生水起,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如火如荼,赛场上学生的精湛技能表现令在场专家赞叹。就拿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这个技能大赛的项目来说,试想从学生组队到组织子项目训练,如机械手搬运、传送分拣等子课题的练习,再到综合课题的训练,最后参赛接受评委组的评审,这一系列的流程不正是项目教学的流程吗?
在PLC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合为一体,使PLC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建构,突出技能的培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面对正常智商而学习动力不足的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的项目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会因为被吸引而投入,因为投入而认真,因为认真而得到实践成果和自我肯定。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PLC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条件
1、PLC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机电多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完成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多,并且与实际生产联系比较紧密,因而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对实际生产问题处理的丰富经验。这样可以充分拓展PLC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可执行性。比如有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模块实验板;比如有机械和气压、液压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利用小型气缸的部件加上plc程序呈现出模拟真实的工业控制场面。可见项目教学法的课堂上融入了工厂生产控制的元素,让专业课程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
在实施PLC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教材,精确设置项目任务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设计、制定出难易适当的项目。
2、对学校实验实习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要求
先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设施是实施项目教学所必需的硬件条件。20人以内的小班制教学方式,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理想人数。这样有利于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充分的、耐心的指导,帮助学生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LC项目课程的课时分配: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当以工作任务掌握的难易程度和操作频度为基本依据,对内容次序和课时分配作适当调整。
3、对学习PLC课程的学生要求
开设plc课程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具备电工电子学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电工电子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电动机基本性能的认识能力。具备交流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分析、设计、制作调试能力。
五、PLC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实施起初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工具
由于一个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原理图绘制、梯形图设计、接线图绘制、接线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对学习PLC课程的学生提出相关专业基础要求,但会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的知识点的遗忘等等客观因素,很难达到要求的理想状态。因此,PLC课程“项目教学法”起初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使用基本工具的解题能力的锻炼。比如说:plc外部接线的工作原理和接线方法、各种不同的编程方法和相应格式等,类似的固定套路都可视为plc的学习工具。可见学生掌握的工具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以交流电动机的继电控制线路的制作与设计这一典型项目工作任务为例,学生有继电器控制线路知识基础,可用下图来引进:继电器控制线路=plc程序+plc外部接线。图中假定设置转换开关SA,SA的“1”拨至和“2”接触,接通的是继电器控制线路,SA的“1”拨至和“3”接触,则接通的是plc控制电路。
L1L2L3 QSFU1 FR KM1 FR SB1 U1V1W1 FU212 3(com1)X000Y0X001X002Y000Y000 SB2 KM1 3~M KM1 以上项目,可以重点教给学生两个解题工具:①起保停电路的典型plc程序格式;②plc输出端的接线原理。
2、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一般以2-3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因此,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到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训练,可进行交叉分组。即在不同项目的实施中,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分组之中,以便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过程评价
项目过程评价也是项目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形式有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和师生之间的互评。有效的评价有着深刻的意义:①让学生学会表达,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少的不足,项目法教学给让每一位同学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更好的合作。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和竞争的统一。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有竞争,并强调在合作基础上有竞争,合作是竞争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失去项目教学的意义。③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掌握情况,及时把握项目设计方向和进度。
六、PLC项目化教学中几点有待完善的问题 诚然,实践证明PLC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确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①不是所有课题都适合项目教学法,比如初始阶段基础知识和硬件的准备;②在实施项目教学中也在项目教学实施时,也要予以课时的保证,必要时延长授课时间,以保证活动项目的完成,让学生看到项目成果,才能保持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兴趣;③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专业教师的团队组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点;④学生组织上协调不当,易出现教学过程松散、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这都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改进,力争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玉玲.项目教学在PLC课程中的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0期
[2] ]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