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理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课堂上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
一、努力之处
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几道整
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先末尾的0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们多数会做,但是在叙述方法是语言不够严谨完整,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课堂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王老师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请学生积极想办法帮王老师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先尝试用竖式笔算,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但是学生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有5个孩子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于是我引导大家比较发现两种算法的不同,喜欢哪一种?了解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醒学生“书写积的时候应注意是什么?”一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二要注意积末尾的个数,整堂课让学生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层层训练综合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要达到正确计算的目标需要加强练习。练习中不仅有基础的笔算题目,还有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在练习交流中理解算理,强化算法。练习中还出示几组算式,学生计算分类,在对比中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改进之处
1.应再次强化对位问题
通过练习发现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不错,但是还有个别孩子还是习惯于用第一种笔算方法,如2800×3,2800×5,不能熟练的将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对齐,在以后的练习课中要在进一步引导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
2.把控好教学节奏
因前面的时间没有调控很好,造成最后一题没有练习,课堂训练量不够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以后要多加注意。
通过本次上课,我又学习到了许多,如何让计算课堂上得扎实高效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二篇: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教案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口算方法
师: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看看材料中提出了哪些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进了位要加到来。)
2.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2205×30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第三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本课时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复习铺垫。设计了6道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目的是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先末尾的0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二、是探究部分,重点是第二种算法的探究,呼应了铺垫部分的口算方法,学生对第一种算法是没有困难的,预设能有个别学生有第二种算法的想法,如果没有,就借助口算方法迁移过来,让学生讲口算方法运用到笔算中去。三是综合运用,在练习中,我安排了几个层次:先是基本练习,再是运用练习,最后是安排了一道拓展题,本堂课的所学的重点知识有个大概的总结,还能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还不够强化口算的方法。引出例题280×3,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你能用竖式笔算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好,笔算两个字,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生成很少,没有一个学生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该这样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280×3的正确的积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好多,笔算的简便算法可能也会有的,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会好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竖式的书写格式,就是一位数的对位问题,如2800×3,2800×5,不能熟练的将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对齐;所以在讨论题中特别强化了对位问题,注重了书写格式。另一种情况是,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经有0,如2800×5,这里的28×5是140.已经有1个0.再在末尾添2个0,一共是3个0。
本节课,我还让学生通过对算式的分类,让学生对两组算式进行对比,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强化了算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一个因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来判断积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2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尝试解决,接着对比发现,升华到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
1、练习铺垫,能很好地分散难点,使知识的迁移过度自然。
2、在例题的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引入,先问:读过哪些书?再出示图书室场景,使学生迅速融入到题目情境中去,效果好!
3、例题教学中能完整地讲清因数末尾有0的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4、练习安排合理,从易到难逐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5、课时安排合理,教学密度设当。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灵活,启发性强。
6、板书简洁,有条理,突出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练习的时候应该板书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 = 总价
2、提高问题的精确性。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较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四篇:孙菊一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振兴中心小学 孙菊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一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因数末尾有几个零,积的末尾就添几个0
2、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20×3=
200×3=
2000×3 =
10×4=
100×4=
1000×4=
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是如何口算的?(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写相同个数的0)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读书节活动,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每套280元
1、你能提出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2、估一估,大约共要多少元?正确的得数又是多少呢?试着算一算
3、学生尝试
280×3=840(元)
4、讨论交流,两种方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出示谈论题)媒体出示
谈论:
1、列竖式时一位数怎样对齐?
2、一位数怎样相乘?
3、乘完后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尝试
2800 ×
2800 ×比较这两题有何异同?2800 ×
5的积的末尾为什么有3个0?(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有1个0,再加因数末尾的两个0,就是3个0)
今天学的与以往有何不同?揭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怎样笔算呢?得出法则: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一位数与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第一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注意:一位数要和0前面的数对齐;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要添写相同个数的0。
四、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课件出示
五、巩固练习:你能笔算吗?37×5
25×4
370×5
25×40 你能把算式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一定扩大相同的倍数
六、实践应用:
140×5()150×5 24×30()24×30 25×4()×3
380×4()38×4 七:解决问题:
1、旅行团乘飞机去香港,一架飞机可以坐1200人,现在有4000人想要参加,那么这样的3架飞机够吗?
2、玩具店店计划一个星期卖1150个玩具,实际前6天每天卖了150个,那么最后一天要卖出多少个才能完成计划呢?
八、全课小结 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七第3题。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80×3=84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优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
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还不够强化口算的方法。引出例题280×3,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你能用竖式笔算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好,笔算两个字,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生成很少,没有一个学生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该这样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280×3的正确的积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好多,笔算的简便算法可能也会有的,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会好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竖式的书写格式,就是一位数的对位问题,如2800×3,2800×5,不能熟练的将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对齐;所以在讨论题中特别强化了对位问题,注重了书写格式。另一种情况是,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经有0,如2800×5,这里的28×5是140.已经有1个0.再在末尾添2个0,一共是3个0。
本节课,我还让学生通过对算式的分类,让学生对两组算式进行对比,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强化了算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后,在后续的的填< = >中,进一步深化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一个因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来判断积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第五篇: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0,用这样的计算方法可以使计算的过程简便一些,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本节课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学反思《笔算乘法教学反思(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方法,注意到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理的重点讲评。
但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学生在做两个乘数末尾都是0的乘法算式时,容易漏写0;2.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因数末尾的0对错位;3.个别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笔算后,会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混淆,造成竖式对错位以致计算结果也出错。
改进方法:1.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3.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和没0的笔算进行区分,并加强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