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祖和佛教的世界历史故事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
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
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第二篇:佛祖故事
哲理故事
人生哲理故事1:礼物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人生哲理故事2:猴子的执着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人生哲理故事3:缺角的圆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
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
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
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
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人生哲理故事4:人生路上取与舍
《淮南子·人间训》上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老翁丢了一匹马,他正在为失马而伤心的时候,那匹马回来了,还带回了胡人的骏马。得了骏马老人非常高兴,可是,却因骑马摔伤了儿子。儿子残废了,老人又痛心不已。此时,战火纷起,朝廷征兵,他的儿子因伤残被免除了兵役,避免了死于战场。后来人们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来形容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人的一生好比走路,会遇到很多岔路口,每到一个路口都面临一次选择,而每次选择无不影响着未来。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是舍,是得?是放弃,是坚持?充满了辩证法。生活对人生最大的考验不仅是“得”,也有“失”,即放弃。哪些需要放弃,哪些永不放弃?此时此刻,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倒出“鞋里”的那粒“沙子”。这小小的“沙粒”就是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放弃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拥有更多。快乐的人放弃痛苦,高尚的人放弃庸俗,纯洁的人放弃污浊,善良的人放弃邪恶。聪明的人勇于放弃,高明的人乐于放弃,精明的人善于放弃。
正如一则广告词说的那样,“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经历风雨,未必能见到彩虹;但不经风雨,根本不可能见到彩虹。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
第三篇:管理故事:佛祖用人
管理故事:佛祖用人
管理故事: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驮。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上庙里,而分别掌管不同的寺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驮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上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驮铁面无私,锱铢必较,佛祖就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管理感悟:没有一个人是全才。所以管理者就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力,知道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分别加以运用。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一个人会是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使用他们。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四篇:管理故事:佛祖的用人之道
管理故事:佛祖的用人之道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来烧香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点睛:
人力资源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将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同样的企业资源,不同的人去把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力资源也是如此。同样的团队,不同的领导,取得的成绩也会有所不同。“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胆怯者取其慎”。就是说要知人善任,根据每个人的优缺点扬长补短,发挥出各人最大的能量。知人,就是要有了解人,洞察人的能力,对人才要进行详细的分解和判断;善任,就是要善于用人,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使每个“坑”里的“萝卜”都能各安其职,从而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
其次,对人才的长短要辩证地看。古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普通人如此,伟人也这样。另外,人才的长与短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从一个角度看是长,换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短;在这个环境下是短,在另一环境中可能是长。古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再说,人才的长与短是不断发展的,优缺点不是凝固不变的,人才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取长补短的过程。
其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需要杰出人才,也需要一般人才。既然人人都有其长和短,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首先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然后“度才而授任,量能而施职”。“杀鸡用宰牛刀”不行,“宰牛用杀鸡刀”也不妥。
其四,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只要一个人有一技之长,主流是好的,就要大胆地使用,而不能因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就让人才白白流失。容人之“短”,不仅包括容忍别人的缺点,而且要容人之“过”(即历史地看待从前的过失)、容人之怪(与常人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当然,容人之短决不是对所用之人的缺点视而不见,也不是纵容姑息,而是在给他舞台和机会的同时促其逐步改进。另外,对于领导者而言,不仅有一个容人之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容人之长的问题,即允许别人赶上和超过自己,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五篇: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四 个 老 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有看的,继续灌
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2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快 乐 之 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笔耕生活柯灵
‚文字生涯,冷暖甜酸,休咎得失,际遇万千。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我最向往这样的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什么疾风骤雨,嘻笑怒骂,桂冠荣衔,一律处之泰然,但这需要大智慧大学问,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