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理低年级数学常用词语 突破学生读题难关
刚走上数学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很多低年级的学生有不会读题的困难。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认字量非常少,不会读题目,只是凭感觉做题了,正确率不高。特别是文字比较多题目,错误率就很高了。这就需要老师或家长给他们读题,读了之后,他们就会写了。
幸好,一个资深的老教师给我传授经验,学生很快就突破了读题的难关。原来这个老教师把低年级数学题目中常用的词语进行整理,用早午读时间让学生认读,很快就突破了低年级学生读题的难关。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低年级数学部分常用字,希望对你有用:
1、表示操作:说一说,填一填,算一算,连一连,想一想,摆一摆,数一数,写一写,读一读,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猜一猜,选一选,划一划,分一分 照样子,同样多,一样多,个数相同,涂上颜色,圈起来。
2、表示运算:最多,最少,谁多谁少,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哪个多,哪个少,都是,正好,刚好,还要,还剩,原来,现在,组成,合起来,一共,相邻,连续,运走,拿走,找回,买,卖,和。
3、表示位置:左边,右边,前后,上下,位置,中间,里面,外面,其中,分别,长短,大的,小的,对错,物体,规律填一填,从左往右,从小到大,第几个,按要求画,填上合适的数,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
4、表示列算式计算:看图列式计算,看图写数,看图填数,按顺序,排一排,用线连一连,加法算式,减法算式,答案。
以上是粗劣的分类整理不一定十分正确,建议尽快让孩子熟认以上字词,就快突破学生读题难关。(南宁西乡塘区大塘小学 苏纯才)
第二篇:低年级数学学生活动
丰富活动
激发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校数学组于2017年11月30日开展了低年级数学兴趣活动。
一年级开展了口算比赛活动。通过这次比赛,一批数学口算能力过硬的学生脱颖而出,其余同学也在比赛中受到历练,得到提高。此次活动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口算水平,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及计算速度,同时让学生保持着良好的竞争意识。
二年级开展了趣味数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题型,旨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三年级开展了拼七巧板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到了孩子手上却变成了猫、狗、人物、或一间房子,还有的变成了美妙动人的故事。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分割与合成图形的能力,还增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耐性和观察力。
总之,低年级的数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第三篇:结题报告——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绿色指标的不断推进,教师也慢慢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学生全面发展过渡,不再一味的关注正确答案,而是更关心学生解题的过程。作为只有2年教龄的新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地往这方面靠。我发现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很快的做好,如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但当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一般都讲不清算理和解题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从旁仔细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发现一,语言欠准确。在一些数学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讲解解题思路或描述学习过程时,出现用词错误的现象。如:把单位名称“平方米”说成“米的平方”等。第二,表述缺条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对较复杂的题目表述时语言过多、出现重复,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条理性的表现。第三,罗嗦与词意不达。课堂上,很令小学数学老师头疼的是,有些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一旦让他发言了,就会出现语言罗嗦,回答模糊,缺少数学语言表达应有的精练。第四,表达不完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或知识获得过程,大多同学都能表达完整。一旦碰到过程较复杂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题,较多的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语言残缺,断断续续,不能很完整的表述心中所想、所得、所悟。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能通过交流来学习用的。上述的四种情况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概念,去创造知识。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的磨炼,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一步步向着高级阶段发展。
二、数学语言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和性质都需要
通过语言来表达,其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的逻辑性比起语文来毫不逊色。数学语言应当准确、清晰、精炼,不能模棱两可。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物质载体。学好数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教学中存在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数学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导致这些的重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学生的原因,学生自己没有运用数学语言的意识,一是可能学生性格内向,不想说。或是畏惧,害怕说错,不敢说。也有可能学生阅读量小,数学语言积累少,不会说。
其次是老师的原因 第一是教师理念偏差。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咬文嚼字”应归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课堂上,存在着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数学口头语言表达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第二,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应有的表达训练。有的教师认为现在35分钟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紧张,如果再去花时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人人都要练习,如果再加上人人都要讲,那么时间上更是不够了,于是压缩了学生的表达机会,以致学生不能驾驭数学语言,从而引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达缺少一定的条理性。
第三,与教师长期的设问方式不当有关。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及时了解”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采取简单、公式化的提问,老师和学生只是形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情形,如“下一步怎么算?”,“求和用什么方法?”……这些问题不仅思维含量低,而且反而破坏了学生表达的整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在数学课上的提问过多、过难或太过简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完整性。
最后,也可能是家长的原因。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上过小学,小学的数学题都会做,并且现在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视,这就导致有些家长非常着急地提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或生活化的语言去教自己的孩子。学生容易受家长生活语言的影响,造成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固定。
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措施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小学数学语言中文字语言占多数,而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则次之。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让小学生看懂数学语言,能正确掌握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并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好用好数学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说,有话要说。比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奇的性格,老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去游乐场或春游的场景。
(2)鼓励“说”。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特强,他们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这种自尊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好”“不要
急,慢慢说”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给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红花,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3)体会“说”的成功。老师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学习问题,特别是针对班里的后进生,也要让其进行说的训练,并且要让他说的成功,这样不管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初次尝试得到成功后,得到说的“甜头”后,都能进行自我肯定,认为能行,树立了说的自信。
2、指导方法,训练学生会说
学生有了说的意识和欲望后,接下来就是训练学生如何更好的表达。
第一,示范模仿帮助“说”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
(1)教师的言语必须符合一般的语言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
(2)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3)教师用正确、清晰的语言讲述概念、计算方法等,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接受信号,进行同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范,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第二,具体形象促进“说”
心理学告诉老师,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由抽象思维过度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解决应用题影剧院里有4排,每排有5个椅子,问一共有几个椅子置?和有两排位置,第一排有5张,第二排有4张,问一共有几张椅子?这两个问题中都出现了4和5,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获得的信息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形式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语言与直观相结合,学生的感知更
加深切,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
首先实践操作激发“说”。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运用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外部动作化为智力活动。常言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也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述、边归纳,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操作与讲述,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为理解计算方法积累了感性认识。
其次给机会“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第一,可以给学生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能一次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学()×4<30时,问:“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我先让学生自己轻声说一说,然后请优秀学生示范说一遍,让大家听一听,对照自己,想一想自己说得对不对,再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自言自语说一遍,最后才举手发言进行交流。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鼓励说话的勇气,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
第二,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第三,要给学生各显其才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困难生回答一些难度低的问题,优秀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让学生规范“说”。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由自然语言,专门术语和各种符号组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特点,低年级儿童数学语言主要归为四类:
(1)演示操作,让儿童学说动词加减用语。加上的意思可以合起来、拿来、增加、又多了、组成、一共等;减去的意思有减少、拿掉、分开、还剩、余下等。例如:在50后面加上一个0,应该说成“在50后面添上一个0”。
(2)比较数量多少,学说关系词语。如同样多、等于、大于、小于、初步感知一一对应关系。如:在生活中常说的“8大7小”,在数学中则运用关系符号表达为“8大于(>)
7、7小于(<)8”。如在一年级教学长度比较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一定要强调前提要说明“是谁与谁比?”,谁长?谁短?或是谁厚?谁薄?等等。这样问帮助学生清楚的明白,这是哪两个进行比较。
(3)比较全体和部分,学说总数、一个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了解总分关系,知道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部分数用减法计算。了解倍数关系,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已知一倍数和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已知几倍数和倍数,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如:把20个面包平均分装在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装几个?就是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除法算式是(20)÷(5)=(4);或者把20个面包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就是20里面有4个5,除法算式(20)÷(5)=(4)。说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4)结合算式,学会用名词术语口述算式。熟练掌握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区别一个数在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准确说出谁是相同加数,谁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等。
数学语言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可丰富学生的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经过我们,进行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第四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然而,研究者发现由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因而,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时间研究这个课题就很有必要性。
本课题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本课题提出了一些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数学”搭建了现实的舞台。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实践研究数学学习
[正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这段话,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在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在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容、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学生具有良好地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现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里面安排了许多“说”的内容,以“说”来促进学生。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但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虽然在备课时我们努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考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慢节奏的表述,语言表述出现重复、罗嗦、拖沓的现象较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具备数学语言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不能数学化地阐述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不能运用走势图(或统计图)分析客观事物,等等现象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已不再只是纯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科技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忽视此项教育的当今学校中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方案,旨在进一步寻找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理论依据,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模型。
因而,我们选择了“小学低段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者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以平时的教学为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倾听、示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用最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在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数学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乐说、有话可说、说得准确”,逐步改善学生想得出说不出或数不清楚的状况,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研究课探究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09.7.10-2009.8.31),其任务为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或案例,了解认识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研究的方向,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为实施研究阶段(2009.9.2-2010.9.2),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在平时教学中了解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数学语言表达的现有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各种常见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结题阶段(2010.9.3-2011.2.20),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原有水平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数学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
(二)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原因分析
1、数学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准确、专业、简洁并有一定的逻辑。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太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和看法。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却未能与教学内容得到交流,获得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和体验很少。除了这个现象,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师本身也不能准确、简洁地运用数学语言,并且对于自身的数学语言也不是很重视。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示范。
2、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太贫乏。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表达还处在一个积累学习的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描述语是相当贫乏的。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时过早地结束,甚至不等学生描述出就匆匆小结。最后,结果只能是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
(三)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研究
(1)、作为师者,应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些都必须要求课堂上的教师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比如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师出示一些小花,排列顺序是这样的: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然后,请学生猜测如果再往下贴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贴的?在学生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贴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这些花排列的规律。但学生所能说的规律只是根据他们表象看到的那样,花的排列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所以往后贴就应是一朵红花。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及时总结花的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两个一组重复出现的。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怎样述说规律的借鉴。在之后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用这样规范的语言述说规律。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怎样用规范的语言来述说规律,实现了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
(2)、利用插图,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
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例题的出示都配合着一辐辐插图。插图给学生提供了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提高。
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老师出现一幅猴子图。请学生根据数学图提一个数学问题。有学生说:“树上的猴子有5只,树下的猴子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也有学生说:“大猴子有4只,小猴子有7只,一共有几只?”等等。
这样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从多角度理解了图意,也轻松愉快地训练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常发现数学语言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孩子相应的数学理解能力也较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而,要真正学好数学,使数学的素质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又以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为例。师出示一幅小松鼠运松果图。出示完
后请学生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根据问题列式。学生给出了两个算式:9-3=6(个),9-6=3(个)。列完列式后,师没有忙着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请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这样学生根据算式又重新阅读了师给予的小松鼠运松果图。9表示一共有9个松果,6表示运走了6个松果,3表示还剩3个松果。这样,教师就在具体的情境阅读中让学生明白了每部分的含义,理解了图意。这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
(4)、重视动手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在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着主导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可 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和重视教材中教学具的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一道连加或连减题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如5+8+2,用小棒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摆好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的过程?有学生边摆边说:“我先摆5根,再摆8根,再摆2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同时,通过摆的过程学生还很好的理解了连加的含义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在课堂有效的实施课题,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研究。通过总结与反思,达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效:
1、提高了低段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题的研究的目的是使低段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有所提高。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们可以做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并能比较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解释所得的结果,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与说服力的说明。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优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数学素养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那么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我们一直把研究过程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的时间,围绕课题进展进行探讨。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不再仅仅停留在表现好的学生身上,这大大促进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数学课上创造机会,不但要重视自己教学时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
点,分析造成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教师深刻体会到: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尽管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但只要教师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设计,重视语言训练和培养,创设条件给学生说的机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反思一年多来本课题教学实验研究,我们也发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不能让更多的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因而,在今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采用了各种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孩子们还是存在着差异,如何让每位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七、参考文献
【1】唐思林,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小学数学》[J],2007年12月。
【2】耿文萍,让学生有条理地应用数学语言,《小学教学》[J],2008年10月。
【3】顾燕,用数学语言粘住你,《中小学数学》[J],2007年9月。
【4】唐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数学》[J],2008年11月。
第五篇: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小学教师通过数学教材,传授学生关于对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单位转换,图形的计算公式等一系列知识,为日常生活与往后的计算打下数学基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具、故事、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于是,我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数学。下面就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情境导入,采用小故事、玩游戏、律动、故事插图等激发学生自主性,提高兴趣。
低年级教材里有: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加减法,认识图形(一、二),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类与整理,认识人民币等。这些内容从课堂情境导入开始,我采用小故事、玩游戏、唱游活动、故事漫画等引入,激发学生感官的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低年级学生爱好音乐唱歌跳舞,我采用了律动教学,把“1/2/3/4/5/6/7/8/9/0”十个数字以“找朋友”形式编入歌词加在律动音乐中,带领一年级的小朋友边唱边跳,动作设计中包含有益身心的体操。由于课堂充满活力,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很快认知10以内数的认识,增强了学习内容的有趣性。再如:我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了小故事与情境图导入,给孩子们讲了《熊妈妈烤玉米》:“今天,天气晴朗,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们来到野外的草地上,烤熊宝宝们最喜欢吃的玉米。但是熊妈妈想考考熊宝宝们,让他们开动脑筋,找出结果与玉米前数字相同的算式才能吃到玉米,这可急坏熊宝宝们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助熊宝宝吗?”学生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编排符合孩子的天性,激起学生自主积极性,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小组讨论能促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小组讨论属于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主要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性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学习数学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调查、探索、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的能力。我还要巡视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活动,从而培养自身的探索与创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我根据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讨论过程与成果进行评论,适当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的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三、注重培养师生感情,做学生们喜欢的“孩子王”老师。
我觉得,教师表扬或批评教育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进行。比如,学生做对了某一件事,我都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反之,做错了事情,我适当批评,鼓励改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学生,亲切友好,和蔼可亲,还要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对学生体现“师爱”。在校园活动中,我利用些课余时间陪孩子构建数学知识,如:做作业、探索实践、画图形、玩游戏、师生交流等。我认真观察学生,捕捉学生的兴趣,做一名学生们心目中“孩子王”。我觉得只有让学生既敬又怕,既幽默又严厉,既善良又有童心,才能彰显教师自身魅力。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们既喜欢和我相处,又喜欢我所教的数学课。